【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13000字(论文)】_第1页
【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13000字(论文)】_第2页
【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13000字(论文)】_第3页
【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13000字(论文)】_第4页
【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某某金矿的详查设计东际金矿区位于福建省政和县城关西南方向,距县城直线距离约7千米,行政区划隶属政和县石屯镇东际村及星溪乡地坪村,面积5.51km2。矿区地处北纬27°17′31″~27°19′00″和东经118°47′32″~118°50′17″之间。东际矿区位于武夷山加里东岛弧带,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的有利地带,燕山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侵入和火山活动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区域的政和—大浦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容矿和导矿空间。根据以往资料,矿床成因类型为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勘查类型为第Ⅱ类型。根据划分的勘查类型,并且Ⅰ号矿体成矿后受断层影响程度大,所以此次设计钻探(坑内钻)工程间距确定为40m(走向)×40m(倾向)控制(332)资源量,以80(走向)×80m(倾向)推断(333)资源量,在0号勘探线上向1号和2号勘探线打坑内斜钻,可认为依旧符合工程间距。补充1/20000号勘探线剖面(工作量360m),钻探工程(坑内钻)布设于0、3、4线,主要以40m(走向)×40m(倾向)的间距布设20个坑内钻KZK0-1、KZK0-2、KZK0-3、KZK0-4、KZK0-5、KZK0-6、KZK0-7、KZK0-8、KZK0-9、KZK0-10、KZK0-11、KZK0-12、KZK0-13、KZK0-14、KZK0-15、KZK0-16、KZK3-1、KZK3-2、KZK4-1、KZK4-2(工作量3327m),坑探工程,布置一条穿脉和四条沿脉,主要作为坑内钻的辅助(工作量560m)。本次详查设计一方面确定Ⅰ号矿体在深部的倾向,另一方面进行资源增储。本次详查设计预计花费311.48万元,由政和县源鑫矿业有限公司保障经费。本次详查设计初步估算I号矿体新增金矿石量45746t,金资源量108.76kg。关键词:详查设计,资源估算,金矿,东际矿区,政和县目录15023_WPSOffice_Level1第1章绪言 618563_WPSOffice_Level21.1基本情况 618563_WPSOffice_Level31.1.1矿区探矿权情况 613741_WPSOffice_Level31.1.2矿权设置情况 610924_WPSOffice_Level31.1.3矿区名称及矿体划分 713741_WPSOffice_Level21.2勘查目的和任务 710924_WPSOffice_Level21.3矿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 722317_WPSOffice_Level21.4矿区以往工作程度 818563_WPSOffice_Level1第2章矿区地质情况 1011361_WPSOffice_Level22.1地质成矿背景 1025871_WPSOffice_Level22.2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1122317_WPSOffice_Level32.2.1地层 1111361_WPSOffice_Level32.2.2岩浆岩 1125871_WPSOffice_Level32.2.3构造 1130934_WPSOffice_Level32.2.4围岩蚀变 1113741_WPSOffice_Level1第3章矿体地质特征 1230934_WPSOffice_Level23.1矿体特征 124091_WPSOffice_Level33.1.1矿体总体特征 1228497_WPSOffice_Level33.1.2浅部矿体特征 1220083_WPSOffice_Level33.1.3中部矿体特征 124091_WPSOffice_Level23.2矿石特征 1314161_WPSOffice_Level33.2.1矿石类型 1312505_WPSOffice_Level33.2.2矿石矿物 134877_WPSOffice_Level33.2.3矿石结构构造 1332378_WPSOffice_Level33.2.4矿石化学成分 1319143_WPSOffice_Level33.2.5矿石品位变化规律 1428497_WPSOffice_Level23.3找矿标志 1410924_WPSOffice_Level1第4章详查工作部署 1520083_WPSOffice_Level24.1总体工作思路 1514161_WPSOffice_Level24.2工作部署原则 1512505_WPSOffice_Level24.3总体工作部署 1511283_WPSOffice_Level34.3.1工程布设范围 158129_WPSOffice_Level34.3.2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 1532628_WPSOffice_Level34.3.3工程布置依据 164877_WPSOffice_Level24.4具体工作部署 1627608_WPSOffice_Level34.4.1工程定位和剖面绘制 164384_WPSOffice_Level34.4.2探矿工程 1631514_WPSOffice_Level34.4.3样品采样测试 179254_WPSOffice_Level34.4.4矿石可选性试验 1822216_WPSOffice_Level34.4.5水、工、环地质工作 1822317_WPSOffice_Level1第5章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 1932378_WPSOffice_Level25.1工作方法 1919143_WPSOffice_Level25.2技术要求 1919843_WPSOffice_Level35.2.1工程定位测量 1913728_WPSOffice_Level35.2.2探矿工程 1928619_WPSOffice_Level35.2.3采样与测试 209076_WPSOffice_Level35.2.4水、工、环地质工作 2111361_WPSOffice_Level1第6章经费预算 2211283_WPSOffice_Level26.1经费预算依据 228129_WPSOffice_Level26.2工作量 2232628_WPSOffice_Level26.3经费预算结果 2225871_WPSOffice_Level1第7章预期成果 2427608_WPSOffice_Level27.1资源储量估算说明 2429935_WPSOffice_Level37.1.1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 2416967_WPSOffice_Level37.1.2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2416216_WPSOffice_Level37.1.3资源量块段划分原则 254384_WPSOffice_Level27.2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2631514_WPSOffice_Level27.3预期成果 2630934_WPSOffice_Level1第8章保障措施 279254_WPSOffice_Level28.1组织管理及人员组成分工 2722216_WPSOffice_Level28.2经费保障措施 2719843_WPSOffice_Level28.3质量保障措施 2713728_WPSOffice_Level28.4安全保障措施 274091_WPSOffice_Level1参考文献 28第1章绪言1.1基本情况Ⅰ号矿体作为源鑫矿业有限公司主力生产矿体,近几年的矿山生产过程中,浅、中部矿逐渐被采空,矿山资源接续问题逐渐凸显,截至2020年资源保有量只有186万t,按日常生产规模,服务年限最多保证三年半。对Ⅰ号矿体深部矿(标高30m以下)详查拟采用钻探、坑探等工程,按详查要求对矿体进一步揭露和加密控制,探求(控制的+推断的)资源量,为现有生产矿山提供资源储备。1.1.1矿区探矿权情况探矿权申请人名称:福建省政和县源鑫矿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姜培根1.1.2矿权设置情况福建省政和县东际矿区金矿,地处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探矿权人为福建省政和县源鑫矿业有限公司,勘查许可证号T35120080902015406,探矿权面积为5.51km2。探矿权区范围如下表1.表1拐点号纬度纬度拐点号纬度纬度1118°49′33″27°19′00″2118°50′17″27°19′00″3118°50′17″27°18′15″4118°49′43″27°18′15″5118°49′43″27°18′00″6118°49′17″27°18′00″7118°49′17″27°17′37″8118°48′47″27°17′31″9118°48′47″27°18′00″10118°47′32″27°18′00″11118°47′32″27°18′30″12118°47′47″27°18′30″13118°47′47″27°18′15″14118°48′37″27°18′15″15118°48′37″27°18′02″16118°48′57″27°18′02″17118°48′57″27°18′15″18118°49′27″27°18′23″19118°49′11″27°18′30″20118°48′47″27°18′30″21118°48′47″27°18′32″22118°49′18″27°18′36″23118°49′14″27°18′30″24118°49′29″27°18′23″25118°49′49″27°18′49″26118°49′33″27°18′56″1.1.3矿区名称及矿体划分矿区名称为东际矿区,将矿区划分为东际矿段和高山矿段。此次详查为东际矿段,东际矿段的主要矿体是Ⅰ号矿体,Ⅰ号矿体可分为浅部矿(标高300m以上)和中部矿(标高300米到30m)以及深部矿(标高30m以下)。1.2勘查目的和任务通过以往地质勘查,对勘查区的地质成矿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本次详查的目的任务是:在以往地质资料基础上,根据东际矿段采矿区及Ⅰ号矿体浅、中部矿体的普查、详查所总结的成矿规律,就矿找矿,将东际矿段Ⅰ号矿体深部作为本次详查重点区段,拟采用钻探、坑探等工程,按详查要求对矿体进一步揭露和加密控制,为现有生产矿山提供资源储备,探求(控制的+推断的)资源量。1.3矿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东际金矿区位于福建省政和县城关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7千米,行政区划隶属政和县石屯镇东际村及星溪乡地坪村。矿区与政和县城、石屯镇有204省道及乡村公路相通,际下硐与选矿厂有矿山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如图1)。图1图1东际金矿区交通位置图东际矿区位于武夷山东南麓,海拔多在250~825m之间。地形较为起伏,矿区南边界为最高峰,海拔标高827.4m;际下村为最底点,海拔标高249m,相对高差528.4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无霜期252天,年平均日照19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08毫米,境内河流有七星溪、松溪等。矿区内植被发育,覆盖厚,露头较少。本地区属闽北山区,当地经济以农业、林业、茶业为主,农民多以山林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属于季节性劳作,有富余劳动力,能够满足区内勘查及矿山开采需要。1.4矿区以往工作程度2003年3月至2003年11月,福州东鑫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在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在矿区内进行普查工作,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地质填图、探槽工程及取样测试,初步查明了地层、构造、岩浆岩以及区内矿化蚀变带的分布,圈定的矿化蚀变带中只有Ⅰ号矿体达到工业指标,圈定Ⅰ号矿体为主矿体。Ⅰ号矿体地表走向为30°,倾角25°左右,长度约320m,宽度2.3~11.0m之间,经概算金金属量Au(333+334?)380kg,平均品位3.30g/t。2003年12月至2004年10月,福州东鑫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Ⅰ号矿体浅部矿(标高300m以上)进行详查工作。通过地形地质精测、槽、钻、坑探工程,以及各类分析测试等工作,对矿段Ⅰ号主矿体浅部进行了系统的工程揭露和控制,估算矿石量(332+333)92.57万t,Au平均品位3.84g/t。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福州东鑫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Ⅰ号矿体中部矿矿(标高300m~30m)进行普查工作,得出了矿体赋存于侵入在南园组与老地层之不整合面的似层状次火山岩(流纹斑岩)内部的认识成果,初步确定了被成矿后断层错断下降180-200米的Ⅰ号矿体中部矿(标高300m~30m)的位置,估算矿石量(333+334?)51万t,Au平均品位3.47g/t。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福州东鑫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Ⅰ号矿体中部矿(标高300m~30m)进行详查工作,对Ⅰ号矿体中部矿(标高300m~30m)进行了较系统的加密控制,深部详查共施工13个钻孔,总进尺5208.32m,其中见矿孔8个,钻孔见矿率62%,并且对断陷Ⅰ号矿体的FⅠ-2号断层,进行了地表工程揭露和确认,发现Ⅰ号矿体在中部确实有延深,估算矿石量(332+333)63.13万t,Au平均品位3.51g/t。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福州东鑫矿业技术有限公司对Ⅰ号矿体深部矿(标高30m以下)进行普查工作,该阶段在东际矿段中带施工了5个钻孔。从整体钻孔看,0线钻孔见矿较好,往走向上两侧3线和4线见矿较差,可见矿体走向不太稳定,硅化带也在变窄,往深部倾向上整体矿化也有变弱趋势,估算矿石量(333+334?)36.51万吨,Au平均品位3.45g/t。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东际矿区进行了岩石-矿石地球化学、成矿流体观察-测试工作,开展了矿床原生晕化探研究。提交了福建省政和县东际矿区金资源潜力评价报告、东际金矿床赋矿围岩全岩主量元素分析表、东际金矿床赋矿围岩LA-ICPMS锆石U-Pb分析结果、东际金矿床原生晕化探样品分析结果表。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所遥感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对矿区进行了遥感解译。提交了东际矿区构造、遥感蚀变、地质体界线遥感解译报告、1:1万东际遥感卫星影像图、东际遥感蚀变信息分布图、东际遥感构造解译图、东际遥感综合成矿预测图。第2章矿区地质情况2.1地质成矿背景金矿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如构造背景通常为会聚在大陆板块边缘的内部REF_Ref16897\w\h[1]。东际金矿床就位于大陆板块边缘,同时一般认为大陆边缘和岛弧区是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的有利地带REF_Ref21096\w\h[2],所以东际金矿床具有发育为浅层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大地构造条件(如图2)。图图2东际矿区区域地质简图受北东向政和-大埔断裂带影响,政和地区发育一系列呈北东向展布的构造和岩浆岩REF_Ref21204\w\h[3]。东际矿区的构造和岩浆岩符合该特征。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中-晚元古界马面山群,中生界下侏罗统梨山组,上侏罗统兜岭群、南园群、下白垩统石帽山群黄坑组、寨下组和第四系。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各类侵入岩和火山岩广泛分布。加里东期和燕山期是岩浆侵入的主要时代。侵入岩多呈岩株岩脉产出,分布在政和-大埔断带两侧。在多数情况下,区域性深大断裂与火山口的环状断裂的交汇部位是重要的控矿部位REF_Ref21292\w\h[4]。区域构造活动强烈,有多组深大断裂。并且区域的主要构造政和—大浦大断裂自元古宙开始形成,至今还在活动REF_Ref21361\w\h[5],为东际矿区提供了良好的控矿部位。2.2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2.2.1地层东际矿区被两组地层夹杂在一处狭长地带,该狭长地带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下统梨山组及上统南园群火山碎屑沉积地层。南园组是东际金矿床的赋存层位REF_Ref21423\w\h[6]。2.2.2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及次火山岩广泛发育。其中林屯花岗岩体是区内最主要的岩体REF_Ref21514\w\h[7]。次火山岩主要是流纹岩,流纹岩与成矿相关,Ⅰ号矿体中部矿就赋存于流纹斑岩内,流纹斑岩呈似层状侵位于地层的不整合构造面中,2.2.3构造矿区被两组呈直角的断裂带FⅠ、FⅡ以及不整合面构造控制,由于这两组断裂带是成矿后才形成的断裂带,所以就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Ⅰ号矿体被错段为浅部矿和中深部矿两段,二是后期岩浆侵入裂隙形成各种小脉岩。2.2.4围岩蚀变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叶腊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REF_Ref16936\w\h[8]。矿区主要为金(银)矿化,与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关系密切。第3章矿体地质特征3.1矿体特征3.1.1矿体总体特征Ⅰ号矿体形成后被成矿后构造(FⅠ-2)上、下错移,使得Ⅰ号矿体浅部矿(标高300m以上)与中深部矿(标高300m以下)有着明显的错段,具体体现为在剖面上垂直断距达220m以上,但浅部和中、深部矿体对应性好,矿体特征基本一致,但浅部矿体金平均品位略好于中、深部矿体,金平均品位相差约0.44g/t。3.1.2浅部矿体特征Ⅰ号矿体浅部矿(标高300m以上)矿体有两个分枝矿体,这两个分支矿体呈平行展布,并且这两个分支矿体在部分勘探线剖面例如0号勘探线,可见被断层错段,错段距离大概20m左右。上方分支矿体以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为顶板以流纹斑岩为底板,下方分支矿体正好相反以流纹斑岩为顶板以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为底板。两分支矿体大致沿平行展布,局部地段例如0号勘探线450m中段位置,两分枝矿体汇合到一起,构成膨大富集矿体。两分支矿体矿体走向10~60°,矿体倾向SE,倾角25-45°,矿体走向长度305m,倾向延深长度约为180~280m,在1号勘探线有最大延深长度300m,矿体(单层)真厚度为0.41-10.83m,平均真厚度为3.90m。单样品测试中Au品位大多介于0.60~11.80g/t之间,特高品位未处理前的最高Au品位72.37g/t,特高品位处理后Au平均品位4.35g/t,样品总数共593件。3.1.3中部矿体特征Ⅰ号矿体中部矿(标高300~30m),为被FⅠ-2号断层错断后的相对断陷部分。深部矿体上部形态较规整,富存在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当中,并未出现类似浅部矿的分支现象,产状较稳定。矿体走向20~60°,矿体倾向SE,倾角20~45°,矿体走向长度440m,倾向斜长一般130~160m,在0号勘探线有最大延深长度280m。矿体真厚度1.32~24.87m,平均真厚度为7.85m。单样品测试中Au品位一般介于0.50~9.10g/t;特高品位未处理前的最高Au品位36.36g/t,特高品位处理后Au平均品位3.917g/t,样品总数共112件。3.2矿石特征3.2.1矿石类型矿石按自然条件分为氧化矿、半氧化矿(混合矿)和原生矿三种类型:Ⅰ号矿体浅部矿(标高300m以上)三种矿石类型均有,但以原生矿为主,其中550m标高以上主要为氧化矿,510~550m标高之间主要为半氧化矿(混合矿),510m标高以下主要为原生矿。Ⅰ号矿体中、深部矿(标高300m以下)矿石类型以原生矿为主。矿石按工业条件划分为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斑岩-石英硫化物型金矿石。东际金矿床主成矿阶段为石英~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阶段REF_Ref21674\w\h[9]。3.2.2矿石矿物氧化矿:浅部矿体矿物成分比较简单,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占98%以上,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含量少。该矿物组分中的石英呈细脉状,长径1~3mm,褐铁矿为自形-半自形晶,粒径0.1mm~2mm,主要分布在石英脉晶洞中。原生矿:中、深部矿体矿石成分稍复杂,非金属矿物以石英、叶腊石为主,金属矿物为黄铁矿为主。该矿物组分中的石英呈细脉状,长径1~3mm,叶腊石为岩石中长石或熔岩物质蚀变矿物主要为斑杂状,黄铁矿为半自形晶,粒径0.2mm~2mm。在金矿床中黄铁矿是常见的硫化物,黄铁矿不仅很好的指示了成矿流体的演化,也是重要的含金矿物REF_Ref21733\w\h[10]。Ⅰ号矿体深部矿的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3.2.3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压碎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包含结构REF_Ref21880\w\h[11]。矿石构造主要有:细脉~细网脉状构造、浸染状构造。3.2.4矿石化学成分以下分析结果为Ⅰ号矿体浅、中部矿体以往工作成果。矿石基本分析成果:单样品测试中Au品位大多介于0.46~11.93g/t之间,少数样品Au品位可达35.26~72.27g/t;单样品测试中Ag品位5.12~81.56g/t,少数样品Ag品位可达51.13~1408.26g/t。矿石光谱分析成果:Cu一般为0.0016~0.0185%,个别可达0.1463%;Pb0.0013~0.04%;Zn0.0014~0.03%;Mo一般为0.0015~0.0144%,个别达0.05~0.11%;As一般为0.01~0.09%,局部地段达0.1~0.3%。矿石化学成分分析成果:As0.12%,S1.75%,Pb0.002%,Zn0.001%,Cu0.001%,,Al2O39.56%,CaO0.82%,MgO0.10%,TFe2.47%,SiO278.91%。综上所述,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为Au,伴生有用组分为Ag。但是Cu、Zn、Mo、Pb等的组分含量比较低,除Au、Ag外其他元素均达不到工业利用要求。此外矿石中As等有害组分含量低。3.2.5矿石品位变化规律矿体厚度越大,矿石品位趋于变富。例如浅部矿体1线450m中段CM1,为Ⅰ号矿体浅部矿最大厚度工程点,穿脉工程见矿总厚度达40m(真厚度约20m),其单工程平均品位达Au12.34g/t(特高品位处理后)显著高于Ⅰ号矿体浅部矿平均品位5.11g/t;又如中部矿1线2号钻孔,为Ⅰ号矿体下部矿最大厚度工程点,钻孔见矿厚度达30m(真厚度25m),其单工程平均品位达Au6.75g/t,也明显高于Ⅰ号矿体中部矿平均品位Au3.90g/t。矿体存在富集带和富集中心。最明显的富集带位于1线地段及其相邻处,前述Ⅰ号矿体的两个富矿工程均位于该富矿带;从垂直方向来看,450m中段矿石品位最富,该中段单工程平均品位明显高于上、下相邻中段及整个矿体的单工程平均品位;上述的富矿带1线与垂向上的富矿(标高450m)之交汇部则构成Ⅰ号矿体的富集中心,该富集中心不仅矿石品位富,而且矿体厚度大。3.3找矿标志构造标志:Ⅰ号矿体形成后被夏山—东际断裂带(FⅠ)、前际—地坪断裂带(FⅡ)及其次级断层错段,导致断层,次级断裂是Ⅰ号矿体深部重要的找矿标志。岩浆岩标志:Ⅰ号矿体浅部矿体中夹有流纹斑岩,并且Ⅰ号矿体中部矿在部分勘探线剖面中可看到夹有流纹斑岩,流纹斑岩是Ⅰ号矿体深部找矿的重要标志。岩性标志:Ⅰ号矿体中部矿主要富存在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当中,离下部凝灰质片岩垂直距离十分近,可作为钻孔编录时的找矿重点。第4章详查工作部署4.1总体工作思路政和县东际矿区Ⅰ号矿体以往的工作重点主要在浅部矿和中部矿,但Ⅰ号矿体浅部矿和中部矿经过多年开采,资源储量不足。本次工作主要是对Ⅰ号矿体深部矿进行详查工作,延长0、3、4号勘探线,往Ⅰ号矿体倾向方向延伸,欲探求30m标高以下的金金属矿体(332+333)类型的资源量,为现有生产矿山提供资源储备。4.2工作部署原则针对东际矿区的实际情况,按《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本着“点面结合、面中求点、由稀到密,由浅入深、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工作原则REF_Ref22086\w\hREF_Ref22086\w\h[12],详查区拟采用地质测量、钻探、坑探等技术手段,辅以测试分析与综合研究,力求用最小的投入在0、3、4号勘探线延长方向,取得最大的找矿成果。4.3总体工作部署4.3.1工程布设范围详查工程主要布设在0、3、4号勘探线延伸方向,范围为X384031~384385Y3022330~3022567。4.3.2勘查类型及工程间距根据前文所述Ⅰ号矿体矿体规模基本达到大型。呈不规则似层状,分枝复合明显,原始矿体连续性好,产状较稳定,矿体形态变化程度属中等。根据87件矿体真厚度工程点数据得出厚度变化系数为86%,矿体厚度属较稳定。Ⅰ号矿体虽受成矿后北西向、北东向各种产状的张性、压性断层错段,但被错断的Ⅰ号主矿体均保持较好的对应性。综上所述,参照《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中的勘查类型规定标准,Ⅰ号矿体深部勘查区划分为第Ⅱ勘查类型。根据以上划分的勘查类型,钻探(坑内钻)基本工程间距本该按80m(走向)×80m(倾向),控制332资源量,放稀一倍控制333资源量,但矿体如果遭到断层破坏,钻探(坑内钻)应加密至40m×40m探求332资源量,考虑到Ⅰ号矿体成矿受断层影响程度大,所以此次设计钻探(坑内钻)工程间距确定为40m(走向)×40m(倾斜),在0号勘探线上向1号和2号勘探线打坑内斜钻,可认为依旧符合工程间距。4.3.3工程布置依据通过对Ⅰ号矿体浅部矿和中部矿及以往地质工作的详细研究分析,认为本区成矿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Ⅰ号矿体是与次火岩关系密切的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普遍认为浅层低温热液型矿床可向下延伸1~2km,目前矿区已经控制的深度约600m,不到理论成矿深度的一半,深部还具有成矿的可能;二是I号矿体深部沿走向有向北东倾伏的趋势,矿体在4勘探线以北深部还未封闭;三是上一勘查期在北东方向深部,矿石Au平均品位呈现明显变高的趋势。本次设计的目的是以0号勘探线为中心轴,在0、3、4号勘探线延伸方向的深部位置,设置坑内钻孔和坑探工程,一方面确定矿体的倾向,另一方面进行资源增储。4.4具体工作部署Ⅰ号矿体浅部矿和中部矿已经进行过普查和详查的工程施工,已取得的数据可为Ⅰ号矿体深部矿详查设计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除去可共用的资料外,本次详查设计工作还需完成的工作有工程布设位置的定位、确定矿体位置的探矿工程、确定矿石成分和质量还有深部岩石物理性质的样品采样测试、确定矿石可选性情况的矿石可选性试验、保障深部矿开采安全的水、工、环地质测量。4.4.1工程定位和剖面绘制本次详查测量工作的重点是坑探和钻探(坑内钻)的定位测量,需由专业测绘人员来完成。剖面绘制:原0号勘探线剖面图已绘制到Ⅰ号矿体中部矿部分,本次详查需将1/20000号勘探线剖面图延伸至Ⅰ号矿体深部矿。4.4.2探矿工程钻探工程(坑内钻)主要布设于0、3、4线上,以40~80m的间距连续布设,主要以40m(走向)×40m(倾向)为主,以40(走向)×40m(倾向)探求332资源量,以80(走向)×80m(倾向)探求333资源量,工程布置如表2.表2勘探线号编号钻孔孔号天顶角孔深(m)方位XY01KZK0-10°75302287838434802KZK0-260°81210°302287838434803KZK0-360°18030°302287838434804KZK0-40°135302247038415405KZK0-575°168210°302247038415406KZK0-675°101330°302247038415407KZK0-775°11730°302247038415408KZK0-875°147120°302247038415409KZK0-90°1673022430384243010KZK0-1075°256210°3022430384243011KZK0-1175°23730°3022430384243012KZK0-120°2373022389384320013KZK0-1360°193210°3022389384320014KZK0-1475°206330°3022389384320015KZK0-1575°16430°3022389384320016KZK0-1675°295120°3022389384320317KZK3-10°1163022415384090318KZK3-20°1903022369384187419KZK4-10°903022568384164420KZK4-20°1713022519384261合计3327坑探工程,现矿山深部矿体已施工至+30m中段坑,且水电线路都已铺设完毕,用水用电方便。本设计利用矿山有利条件,在30m中段布设穿脉和沿脉作为钻探工程(坑内钻)的辅助,工程布置如表3。表3标高编号方位起点X起点Y长度(m)施工目的+30CM1110°3022529384057244坑内钻辅助+30YM1200°302249238412780坑内钻辅助+30YM220°302249238412780坑内钻辅助+30YM3200°302244338422580坑内钻辅助+30YM420°302244338422580坑内钻辅助合计5644.4.3样品采样测试本次详查拟安排基本分析样(700件)、组合样(20项)、小体重样(20项)、光谱分析样(5件)、水样(8项)、岩石力学样(10组)来确定矿石成分和质量还有深部岩石物理性质以及地下水情况。4.4.4矿石可选性试验Ⅰ号矿体深部矿可选性试验的样品拟在穿脉和沿脉见矿部位以及坑内钻孔见矿位置采集,主要勘探线为0、3、4线,Ⅰ号矿体深部矿的试验样品在穿脉和沿脉见矿部位以及坑内钻孔见矿位采取,应做到按一定距离间隔,采取样品要连续,试验样品的重量要求达到符合测试要求的的最低重量。4.4.5水、工、环地质工作Ⅰ号矿体被由若干条主干断层及其的次级派生断裂控制,断层性质压扭、张扭均有、构造破碎强烈,所以Ⅰ号矿体深部的水文工作十分重要,需要大致查清矿区内的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情况,尤其是断裂带局部的透水性,水文条件是否符合Ⅰ号矿体深部矿的安全工作条件;Ⅰ号矿体的围岩完整、致密坚硬、岩面新鲜,属于中硬--坚硬完整块状构造。但由于构造错动,Ⅰ号矿体深部可能因为岩石裂隙发育而导致稳定性较差,所以进行工作时时需查清片帮、冒顶现象。Ⅰ号矿体的深部探矿工作,应注意不能造成地表坍塌、滑坡等环境地质问题,所以在工作中安排相应安全人员对矿区地表进行安全巡查。第5章主要工作方法手段及技术要求5.1工作方法本次普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手段地质测量、钻探、坑探等技术手段,辅以测试分析与综合研究,主要目的是确定矿体的倾向,另一方面是进行资源增储。5.2技术要求5.2.1工程定位测量(1)工程测量地质工程点测量包括钻探和坑探等探矿工程的定位测量,勘探基线起点、终点测量、剖面线测量,坑探定测等REF_Ref22086\w\h[12]。探矿工程测量工作必须及时跟进、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此次的坑探和钻探(坑内钻)的定位是主要的工程测量工作。(2)地质踏勘及剖面测量针对详查布置的钻探工程(坑内钻)和坑探工程,组织地质、水文、测量等人员,对工程位置进行踏勘并且实测1条地质剖面,结合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工程布置位置的状况。5.2.2探矿工程(1)坑探工程工程目的:一是揭露东际矿段I号矿体在+30m中段的延伸,二是用于坑内钻辅助。布置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硐道,适当延伸。并且所有坑探工程应尽可能为矿山所利用(运输、通风等)。技术要求:①断面规格:东际矿段中、深部矿的坑内钻辅助运输巷道2.8m(底宽)×2.8m(高),穿脉2.6m×2.5m。②穿脉施工:要求按勘查线方向施工,取样壁大致平直。(2)钻探工程(坑内钻)坑内钻施工有其特殊性,其工程技术要求如下:①坑内钻均为定向孔,设计钻孔方位和倾角须根据坑内孔口三度空间具体位置计算确定或调整;②设计及施工孔位可灵活选择,钻孔弯曲度偏高不作具体要求,须保证钻孔实际穿矿点在纵投影图上的位置与设计见矿位置偏离不超过10m;③矿体及顶、底板3m左右岩矿芯直径不得小于40mm,采取率不得小于80%,终孔孔深验证绝对误差不得大于0.20m,终孔后井口用水泥封固。5.2.3采样与测试(1)基本分析样在钻孔(坑内钻)和坑道连续取样,在不同的矿石品级、矿石类型及矿体顶底板围岩都要布置样品,应尽量垂直矿体走向采取样品,穿脉和沿脉的顶板取样可按4m间距进行,钻孔岩芯样品以对劈法取样,样品长度一般为1.0~1.5m,不大于可采厚度。基本分析项目Au、Ag。设计工作量700件,按规范要求进行内外检。(2)组合分析样为了解矿体内有益组分,或影响矿石选冶性能的有害组分含量。初定分析项目:Cu、Pb、Zn、As。设计工作量20件,按规范要求进行内外检。(3)岩矿石光、薄片鉴定样对有代表性岩、矿石类型、名称,矿物组成及结晶形态、大小、相互关系,蚀变特征及结构、构造特征等分别进行薄片和光片鉴定。设计工作量光片12件,薄片18件,共计30件,送测试中心鉴定,验证质量是否合乎要求。(4)小体重样为储量计算重要参数之一。样品按不同矿石类型,并结合矿石的品位进行采取。2004年详查对上部矿取小体重样30件(坑道样),2009年详查对中部矿取小体重样30件(钻孔样),共60件,代表性好。设计工作量20件,坑道样5件,钻孔样15件。岩石力学样对主坑道内矿体、矿体顶板、矿体底板进行抗压、抗拉、抗剪断试验。设计工作量10件,矿体4件、矿体顶板4件、矿体底板2件。水样对矿区内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地下水取全分析样。设计工作量8件。5.2.4水、工、环地质工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发Ⅰ号矿体深部矿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并结合东际矿区实际情况,主要开展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量,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坑道抽水试验,水动态长期观测,岩石和水质取样分析测试等工作,各项工作均按有关规范进行工作。由于本次Ⅰ号矿体深部矿的探矿工程主要设置在深部,所以坑道水文、工程地质测量尤为重要。东际矿山浅部、中部矿开拓系统已开拓至+30m中段,浅部矿、中部矿各开采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成果,将为评价深部Ⅰ号矿体深部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提供可靠的对比依据。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是以同比例尺中段图为底图进行工作。主要对坑道中的渗水点进行描述并根据渗水情况进行分区。测量点重点描述岩性、裂隙、渗水情况,岩石风化、泥化、石化及分布宽度等,并对坑道支护情况、塌陷情况、采空区脱落情况进行描述。第6章经费预算6.1经费预算依据(1)详查工作设计工作量;(2)《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20年试用)》作为主要编制依据;(3)相关协议项目;6.2工作量表4福建省政和县东际金矿详查计划实物工作量表序号工作项目技术条件单位工作量备注11/2000地质简测Ⅲ类km21.121/2000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Ⅲ类km21.331/2000剖面线测量km0.34钻孔(坑内钻)Ⅴm33275坑探m5646抽水试验组11孔7钻孔地下水位动态观测孔18长期水文观测站(泉水、地下水)个29基本化学分析样Au、Ag件70010光谱分析样13个元素件511组合分析样Cu、Pb、Zn、As件2012光、薄片复杂件3013小体重样件2014矿石可选性试验样件115工程点测量点266.3经费预算结果如表5所示,福建省政和县东际金矿详查项目总预算费用311.48万元表5工作项目计量单位工作量单价(元)经费(万元)备注地质测量1:2000地质简测km21.1464985.121:2000水工环地质简测km21.3325734.241:2000剖面测量km0.3150834.53钻探坑内岩心钻探m3327/20孔450149.71水文孔m180/1孔68812.38山地工程坑探m564110062.04辅助巷道m180160028.80岩土试验基本分析样项70023416.38Au、Ag组合样项204290.86Cu、Pb、Zn、As小体重样项201070.22水样项822001.76岩石力学样组1060006.00光谱分析样件51500.08光薄片项301500.45矿石可选性试验件1649786.50其它地质工作剖面线测量km0.340002.48工程点测量点26500.13采样(钻孔)m300300.9地质编录(钻孔)m2430204.86设计论证编审份1600006.00报告编审份110000010.00报告印刷出版份1600006.00合计311.48第7章预期成果7.1资源储量估算说明本次设计新增Ⅰ号矿体深部矿的资源量估算工业指标按上期储量核实报告论证的工业指标,即:边界品位:Au>0.6g/t最低工业品位:Au>1.0g/t(单工程)矿床平均品位:Au>3.0g/t最低可采厚度:1m夹石剔除厚度:2m新增块段品位及厚度参照相邻块段最近两年施工工程见矿品位及厚度,取之前探矿工程的加权平均值2.81t/m3。7.1.1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详查采用相应的地质勘探手段,结合Ⅰ号矿体特征和以往工作成果,采用垂直纵向投影法编制资源量估算图。依据为①坑内钻均为直线钻孔,矿体厚度无需复杂换算;②位于勘探线之间的取样点、采空区及保有矿柱等只有通过纵投影图才能真实反映。7.1.2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1)矿体真厚度、水平厚度的确定a.钻探工程中样品真厚度真厚度计算公式:M=Lsinθ公式(1)其中其中M为样品真厚度;L为样品长度;b.坑内钻矿体水平厚度L=L′×sin(α+β)÷sinβ公式(2)其中L为水平厚度,L′为穿矿厚度,α为坑内钻坡度,β为矿体倾角。(2)面积的确定本区资源量估算图利用CAD软件编制,面积直接在电脑中读取。块段矿体体积的确定采用块段矿体斜面积与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乘积确定,即:V=SxM公式(3)其中V为块段矿体的体积;其中S为块段矿体斜面积;其中M为块段矿体平均真厚度。(4)矿石体重的确定:采用2009年中部矿钻孔矿芯30件小体重样测试成果的平均值2.81t/m3作为块段的平均体重d。

Q=V*d公式(4)

其中Q为块段矿石储量;V为块段矿体体积;d为矿段的平均体重。(5)资源量的确定:根据公式(5)计算相邻两个矿段之间的的金属储量:

P=Q*C公式(5)其中P为矿段的金属储量;Q为块段矿石储量;C为矿段的矿石平均品位。7.1.3资源量块段划分原则1、资源量类型的划分: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将本矿床定为第Ⅱ类勘探类型。本次工作对矿床的控制程度以及矿床的经济意义概略评价已基本达到探求(332)+(333)资源量的要求。(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其划分条件是:①满足Ⅰ号矿体深部矿工业指标有关要求;②位于详查探矿区,所在矿体尚未开采;③块段周边均有见矿工程直接控制,工程间距基本满足40m(走向)×40m(倾向)的网度要求;④块段内未见岩脉或断层明显破坏。(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其划分条件是:①满足Ⅰ号矿体深部矿工业指标有关要求;②矿体由80m(走向)×80m(倾向)的工程网度大致控制;③332资源量的外推资源量,或工程网度达到332资源量要求但因岩脉和断层破坏而降级处理的资源量。2、块段划分原则:①不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条件;②工程对矿体的控制程度及矿体被岩脉或断层的破坏情况;③实际采矿和开拓情况;④矿块大小原则上与相应资源/储量类型的工程网度要求一致。块段编号为块段类别号+顺序号,按资源量类别从高到低,由北到南,从西往东的顺序编号。7.2资源储量估算结果预计福建省政和县东际金矿工业矿体探获(332+333)类型矿石量45746t,金资源量108.76kg,Au平均品位为2.38g/t,其中(332)类型金资源量占44.50%,Ⅰ号矿体深部矿估算结果如表6。表6矿体编号资源类型矿段号面积(m2)厚度(m)体积(m3)体重(t/m3)矿石量(t)品位(g/t)金属量(kg)Ⅰ号矿体332332-1471.085.4725772.8172414.4632.29332-2461.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