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_第1页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_第2页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_第3页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_第4页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行动计划TOC\o"1-2"\h\u2727第1章引言 2306321.1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的意义 3141201.2计划目标与任务 330610第2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4169642.1国内外农业技术发展动态 4256772.2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417927第3章精准农业技术 578773.1精准农业概述 5231613.2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 5221543.2.1地理信息系统(GIS) 546053.2.2遥感技术 5228153.2.3变量施肥技术 5158653.2.4智能化农业设备 5114133.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6259733.3.1政策支持 6225693.3.2技术培训与示范 6260513.3.3产学研合作 648053.3.4信息平台建设 613692第4章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637304.1生物技术概述 6174904.2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645994.3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71674第五章农业机械化技术 7209245.1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7289485.2主要农业机械化技术 8238565.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策略 85023第6章农业信息化技术 8134356.1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 9102706.2农业物联网技术 988366.3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927538第7章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9325377.1植物保护技术 10292147.1.1生物防治技术 10253987.1.2物理防治技术 10308867.1.3农业防治技术 10267817.2病虫害防治技术 1021937.2.1病害防治技术 1059207.2.2害虫防治技术 1098237.2.3病虫害监测技术 10300287.3农药减量使用技术 10189987.3.1高效低毒农药推广 1080217.3.2农药精准施用技术 1065487.3.3农药抗性治理 1077937.3.4农药减量使用政策与培训 1121442第8章土壤改良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 11194628.1土壤改良技术 11119728.1.1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 11100748.1.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 1143098.1.3深耕深松技术 11311388.1.4土壤生物工程技术 11129748.2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 11173158.2.1节水灌溉技术 11228298.2.2降水高效利用技术 1123698.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 1123318.2.4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11293678.3旱作农业技术 12281868.3.1抗旱保水技术 12144038.3.2覆盖栽培技术 12138238.3.3抗旱品种选育与推广 12134598.3.4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 1227697第9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69649.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 12319369.2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 12316939.2.1秸秆还田技术 1213499.2.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12163719.3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325189.3.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32139.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35779第10章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建设 131512410.1农业技术培训 132318810.1.1培训内容 132316410.1.2培训方式 142847710.1.3培训保障 14934610.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42234110.2.1推广体系构成 143269010.2.2推广体系职能 142329010.2.3推广体系优化 141828110.3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与措施 142137110.3.1政策支持 15578010.3.2措施保障 15第1章引言1.1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的意义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环节。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的意义:(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技术的引入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技术更新与推广,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3)保障粮食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采用新技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1.2计划目标与任务为保证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本计划明确了以下目标与任务:(1)目标:到202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更新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2)任务:①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②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筛选一批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④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技术推广效率。⑤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强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⑥保障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为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提供有力保障。第2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1国内外农业技术发展动态全球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在国际范围内,农业技术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如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二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如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三是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紧跟国际步伐,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转基因抗虫棉、抗病毒水稻等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另,我国在信息技术、智能农业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农业物联网、智能农机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大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2.2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在农业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2)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我国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等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4)农业技术投入不足。虽然我国农业技术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农业技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资源利用强度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绿色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今后的发展中,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投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战略,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第3章精准农业技术3.1精准农业概述精准农业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以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为支撑,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精准农业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本章将从精准农业的概念、发展背景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入手,为读者展现精准农业的全貌。3.2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精准农业涉及众多关键技术,以下列举其中几个重要方面:3.2.1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对农田的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GIS技术可应用于农田土壤质量评价、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预测等方面。3.2.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农田地表信息,为精准农业提供实时、动态的数据支持。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可用于监测作物生长状况、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等。3.2.3变量施肥技术变量施肥技术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实现施肥量的精准调控。该技术有助于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2.4智能化农业设备智能化农业设备包括自动驾驶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系统等,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3.3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为加快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3.3.1政策支持加大对精准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精准农业技术。3.3.2技术培训与示范开展精准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建立精准农业技术示范区,推广成功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3.3.3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精准农业技术,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3.3.4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精准农业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生产数据的实时共享、互联互通,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以上措施,我国精准农业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今后的发展中,精准农业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第4章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4.1生物技术概述生物技术是指运用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利用和加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体系。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技术更新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本章将从生物技术概述、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4.2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体外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引入到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改变其遗传特性的一种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虫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培育出抗虫转基因作物,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2)抗病转基因作物:将抗病性基因引入作物中,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产量。(3)抗草害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抗草害基因,培育出抗草害转基因作物,简化农业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4)抗逆性转基因作物:将抗逆性基因引入作物中,提高作物对逆境(如干旱、盐碱等)的适应性,扩大作物种植范围。(5)营养品质改良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善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其营养价值。4.3分子标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是基于DNA分子水平上的一种遗传标记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育种: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关系鉴定、基因定位等,为遗传育种提供重要依据。(2)种子纯度鉴定: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检测种子纯度,保证种子质量。(3)品种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鉴定,打击假冒伪劣种子,保护品种权。(4)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克隆重要功能基因,并研究其功能,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途径。(5)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病虫害防治,降低农药使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更新与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生物技术,将对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第五章农业机械化技术5.1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显得尤为重要。5.2主要农业机械化技术(1)耕作机械化技术:包括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等,实现农田的深耕、深松、旋耕等作业,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2)播种机械化技术:包括播种机、精密播种机等,实现种子的精量、定量、均匀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和效率。(3)植保机械化技术:包括喷雾器、喷粉机、植保无人机等,实现农药的精准喷施,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4)收获机械化技术:包括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稻谷收获机等,实现作物的快速、高效收获,降低损失率。(5)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技术:包括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等,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率和质量。(6)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包括温室、大棚、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实现作物生长环境的精细调控,提高产量和品质。5.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财政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和推广。(2)构建多元化推广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3)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开展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水平;建设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益。(5)强化科技创新:支持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自主创新能力。(6)加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农业机械化技术信息,提高技术传播效率。第6章农业信息化技术6.1农业信息化技术概述农业信息化技术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等。本章将重点探讨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6.2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其主要应用场景如下:(1)智能监测: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对农业生产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等进行实时监测,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2)智能控制:根据监测数据,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农业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准化。(3)智能管理: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6.3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采集农业生产相关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依据。(2)智能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作物病虫害、生长状况等进行智能诊断,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3)精准施肥:结合土壤、作物、气候等因素,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4)农业:研发具有自主导航、智能作业等功能的农业,替代人力进行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5)农业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通过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有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第7章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技术7.1植物保护技术7.1.1生物防治技术采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手段,降低害虫种群密度,保护植物生长。重点推广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和昆虫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7.1.2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诱杀灯、色板、防虫网等技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7.1.3农业防治技术优化作物布局、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农业措施,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7.2病虫害防治技术7.2.1病害防治技术针对主要作物病害,推广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土壤消毒、药剂防治等技术,降低病害发生率。7.2.2害虫防治技术针对主要作物害虫,推广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实现害虫种群的有效控制。7.2.3病虫害监测技术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7.3农药减量使用技术7.3.1高效低毒农药推广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步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7.3.2农药精准施用技术推广农药喷雾器械、无人机等精准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7.3.3农药抗性治理针对农药抗性问题,研究抗性治理策略,合理轮换、混用农药,延缓抗性发展。7.3.4农药减量使用政策与培训加强农药减量使用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第8章土壤改良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8.1土壤改良技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为了提高土壤质量,本节重点介绍以下几种土壤改良技术:8.1.1生物有机肥施用技术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8.1.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利用土壤调理剂调整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8.1.3深耕深松技术通过深耕深松,增加土壤耕层厚度,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作物根系生长。8.1.4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如接种微生物菌剂、蚯蚓粪等,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肥力。8.2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农业水资源利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以下为几种农业水资源利用技术:8.2.1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8.2.2降水高效利用技术采用降水收集、保水剂应用等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8.2.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技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灌能力,降低农业旱涝灾害风险。8.2.4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8.3旱作农业技术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以下旱作农业技术:8.3.1抗旱保水技术利用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材料,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轻干旱对作物生长的影响。8.3.2覆盖栽培技术采用地膜、秸秆等覆盖材料,降低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作物生长。8.3.3抗旱品种选育与推广选育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并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提高抗旱品种的种植面积。8.3.4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第9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9.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概述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机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指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本章主要介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更新与推广。9.2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9.2.1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主要包括直接还田、间接还田和混合还田等技术。9.2.2秸秆综合利用技术(1)秸秆饲料化: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处理秸秆,提高其营养价值,作为畜禽饲料。(2)秸秆能源化:将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气等。(3)秸秆材料化:利用秸秆制作人造板、秸秆纤维等环保材料。(4)秸秆基料化: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9.3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9.3.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1)固液分离:通过物理方法将畜禽粪便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降低粪便水分,便于后续处理。(2)堆肥化: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料。(3)厌氧消化: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畜禽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沼气。9.3.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1)有机肥料:将处理后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提高土壤肥力。(2)生物质燃料:将畜禽粪便通过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作为生物质燃料。(3)土壤改良剂:利用畜禽粪便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制备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4)生物制品:提取畜禽粪便中的有效成分,制备生物制品,如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通过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10章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体系建设10.1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0.1.1培训内容(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