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_第1页
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_第2页
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_第3页
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_第4页
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TOC\o"1-2"\h\u21162第一章总则 264661.1制定依据 3287191.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 3211831.1.2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参照国家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规定,旨在规范公司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 3324411.1.3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原则和责任,保证公司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88871.1.4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劳动者与公司之间因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方面产生的劳动争议。 356731.1.5公平公正原则: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坚持公平公正,保证双方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3225271.1.6合法合规原则:处理劳动争议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程序合法、结果合规。 3201381.1.7及时高效原则:劳动争议处理应迅速、高效,防止久拖不决,影响劳动者权益和公司正常运营。 3174321.1.8调解优先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应优先采取调解方式,促进双方和解,减少诉讼成本。 3280781.1.9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充分考虑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其得到合理保护。 320668第二章劳动争议预防 3204391.1.10预防机制的重要性 3170601.1.11预防机制的主要内容 379511.1.12劳动关系协调的目标 471151.1.13劳动关系协调的方法 47763第三章劳动争议调解 5246951.1.14调解启动 5248411.1.15调解准备 5240081.1.16调解过程 5127601.1.17调解终结 5178371.1.18调解协议的定义 6197951.1.19调解协议的内容 6213401.1.20调解协议的生效与履行 630464第四章劳动争议仲裁 612261.1.21仲裁申请 6254641.1.22仲裁受理 763321.1.23仲裁庭组成 722321.1.24仲裁审理 7159621.1.25仲裁裁决 7117471.1.26仲裁裁决的种类 726741.1.27仲裁裁决的执行 876661.1.28仲裁裁决的撤销 810196第五章劳动争议诉讼 8156721.1.29提起诉讼 890561.1.30诉讼受理 8326671.1.31诉讼审理 9311721.1.32判决结果 9281391.1.33判决书送达 931746第六章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执行 968611.1.34执行主体 923451.1.35执行依据 9112751.1.36执行程序 10202111.1.37监督主体 108371.1.38监督内容 1041241.1.39监督程序 1010590第七章责任与处罚 119907第一条本公司员工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以及本章规定的行为,均视为违法行为。 1131255第八章争议处理中的权益保障 12270591.1.40保障原则 12147711.1.41权益保障措施 1263111.1.42法律援助范围 13196161.1.43法律援助方式 13177011.1.44法律援助实施 1318804第九章特殊情况处理 14126411.1.45集体劳动争议的定义及范围 1481251.1.46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451671.1.47集体劳动争议的仲裁及诉讼 1488271.1.48异地劳动争议的定义及范围 14302421.1.49异地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15315461.1.50异地劳动争议的仲裁及诉讼 1514518第十章附则 15294781.1.51本办法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解释。 1580931.1.52本办法中未明确的事项,由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公司实际情况作出补充解释。 15106381.1.53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定期对办法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保证本办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5137411.1.54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5193741.1.55本办法发布前已发生的劳动争议,按照原规定执行;本办法发布后发生的劳动争议,按照本办法执行。 15291821.1.56各相关部门应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本办法,保证本办法得到有效实施。 16第一章总则1.1制定依据1.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1.1.2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参照国家劳动争议处理的相关规定,旨在规范公司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第二节目的与适用范围1.1.3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的目的在于明确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原则和责任,保证公司内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1.1.4本《公司劳动争议处理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劳动者与公司之间因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方面产生的劳动争议。第三节基本原则1.1.5公平公正原则: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坚持公平公正,保证双方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1.1.6合法合规原则:处理劳动争议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程序合法、结果合规。1.1.7及时高效原则:劳动争议处理应迅速、高效,防止久拖不决,影响劳动者权益和公司正常运营。1.1.8调解优先原则: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应优先采取调解方式,促进双方和解,减少诉讼成本。1.1.9保护劳动者权益原则: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充分考虑劳动者合法权益,保证其得到合理保护。第二章劳动争议预防第一节预防机制建立1.1.10预防机制的重要性为保障公司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预防机制旨在通过规范管理、完善制度、提高员工满意度等措施,降低劳动争议的发生概率。1.1.11预防机制的主要内容(1)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公司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保证公司劳动关系的合法合规。(2)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司应定期组织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员工充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3)建立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公司应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对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预测、预报和预防,及时发觉和解决潜在的劳动争议隐患。(4)完善员工权益保障制度公司应关注员工权益保障,建立和完善员工权益保障制度,包括工资、福利、劳动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保证员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5)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倡导尊重、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第二节劳动关系协调1.1.12劳动关系协调的目标公司应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通过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实现公司发展和员工福祉的共赢。1.1.13劳动关系协调的方法(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公司应建立和完善与员工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意见,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增进劳资双方的相互理解。(2)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公司应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对发生的劳动争议进行及时、公正的调解,化解矛盾,维护公司稳定。(3)建立劳资协商制度公司应建立劳资协商制度,定期与员工代表进行协商,就涉及员工利益的重大事项达成共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4)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公司应制定完善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保证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公正、高效的处理,降低劳动争议对公司的影响。(5)加强劳动保障监督公司应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监督,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及时发觉和纠正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第三章劳动争议调解第一节调解程序1.1.14调解启动(1)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2)当事人申请调解,应当提交书面申请,明确调解请求、事实和理由。(3)调解委员会收到申请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安排调解。1.1.15调解准备(1)调解委员会应当在调解前5个工作日内通知双方当事人调解时间、地点和调解员。(2)双方当事人应当按时参加调解,并准备好相关证据材料。(3)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过程进行记录,保证调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1.1.16调解过程(1)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了解争议事实和双方的意见。(2)调解员可以采取询问、调查等方式,核实有关事实。(3)调解员应当根据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提出调解方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4)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调解员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后生效。1.1.17调解终结(1)调解委员会应当在调解协议生效后3个工作日内,向双方当事人送达调解协议书。(2)调解协议生效后,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3)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二节调解协议1.1.18调解协议的定义调解协议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自愿达成的一致意见,用于解决劳动争议的书面协议。1.1.19调解协议的内容(1)调解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2)劳动争议的事实和理由;(3)调解结果及具体履行方式;(4)调解协议生效的时间;(5)双方当事人的签名或盖章。(2)调解协议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公司规章制度。1.1.20调解协议的生效与履行(1)调解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2)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调解协议约定的内容履行义务。(3)如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的履行发生争议,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四章劳动争议仲裁第一节仲裁程序1.1.21仲裁申请(1)申请仲裁的条件(1)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应当首先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争议;(2)协商、调解无效的,当事人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公司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3)申请人应当提交以下材料:身份证件、劳动合同、争议事实和证据等。1.1.22仲裁受理(1)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2)对符合条件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向被申请人送达仲裁申请书副本;(3)对不符合条件的仲裁申请,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1.1.23仲裁庭组成(1)仲裁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组成仲裁庭;(2)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其中一名为首席仲裁员;(3)仲裁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经验和专业素质。1.1.24仲裁审理(1)仲裁庭应当在组成之日起5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开庭通知书;(2)当事人应当按时参加仲裁审理,无正当理由不到庭的,视为放弃仲裁权利;(3)仲裁庭应当公开审理,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4)仲裁庭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依法审查证据,保证仲裁程序的公正、公平。1.1.25仲裁裁决(1)仲裁庭应当在审理终结之日起15日内作出仲裁裁决;(2)仲裁裁决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争议事实、证据、仲裁请求、仲裁结果及其依据;(3)仲裁裁决书应当送达当事人,自送达之日起生效。第二节仲裁裁决1.1.26仲裁裁决的种类(1)维持或者撤销劳动合同;(2)确认或者否认劳动关系的存在;(3)责令支付工资、经济补偿、赔偿金等;(4)确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日期;(5)其他涉及劳动权益的裁决。1.1.27仲裁裁决的执行(1)仲裁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应当履行仲裁裁决;(2)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3)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强制执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1.1.28仲裁裁决的撤销(1)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1)仲裁庭组成不合法;(2)仲裁程序违法;(3)仲裁裁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4)仲裁裁决适用法律错误;(5)仲裁裁决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第五章劳动争议诉讼第一节诉讼程序1.1.29提起诉讼(1)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当事人提起诉讼,应当提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1)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2)被告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3)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4)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1.1.30诉讼受理(1)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2)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1.1.31诉讼审理(1)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2)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诉讼,也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授权委托书。(3)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院长批准。第二节诉讼判决1.1.32判决结果(1)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后,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作出判决。(2)判决结果应当明确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1)确认或者撤销仲裁裁决;(2)变更或者确认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3)确认或者撤销劳动合同的效力;(4)确认或者撤销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劳动保护等待遇;(5)确认或者撤销用人单位的违约责任。1.1.33判决书送达(1)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后,应当在五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2)当事人对判决不服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3)上诉期间,判决不发生法律效力。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后,作出终审判决。终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第六章劳动争议处理结果执行第一节执行程序1.1.34执行主体劳动争议处理结果的执行主体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具体执行人员应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能力。1.1.35执行依据劳动争议处理结果的执行依据为依法作出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仲裁裁决书或人民法院判决书。1.1.36执行程序(1)接到劳动争议处理结果通知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执行方案报告给公司领导层审批。(2)审批通过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将执行方案通知相关当事人,并告知其执行期限、执行内容等事项。(3)在执行期限内,人力资源部门应按照执行方案的具体要求,完成对相关当事人的工资、福利、补偿等事项的调整。(4)执行完毕后,人力资源部门应在2个工作日内向公司领导层报告执行情况,并将执行结果归档备查。第二节执行监督1.1.37监督主体劳动争议处理结果的执行监督主体为公司监察部门,具体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能力。1.1.38监督内容(1)监督执行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保证执行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2)监督执行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保证当事人权益得到妥善处理。(3)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1.1.39监督程序(1)监察部门应在执行方案报告审批通过后,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2)监察部门应在执行期限结束前,对执行结果进行初步审查,发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3)监察部门应在执行结束后,对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形成监督报告,并向公司领导层报告。(4)对执行过程中发觉的违规行为,监察部门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保证公司劳动争议处理结果的执行公正、合规。第七章责任与处罚第一节违法行为处理第一条本公司员工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以及本章规定的行为,均视为违法行为。第二条对于员工的违法行为,公司应依法进行调查,查明事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第三条违法行为处理程序:(1)发觉违法行为时,相关部门应立即向人力资源部门报告;(2)人力资源部门应在接到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组织调查组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3)调查组应收集相关证据,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并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调查报告;(4)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领导审批;(5)公司领导应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并通知相关部门和员工。第四条对于涉及违法行为的员工,根据情节轻重,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口头警告;(2)书面警告;(3)记过;(4)降职、降薪;(5)解除劳动合同。第五条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员工,公司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二节处罚措施第六条本公司对员工的处罚措施分为以下几种:(1)经济处罚:根据员工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及对公司造成的影响,可处以一定的罚款;(2)行政处罚:包括警告、记过、降职、降薪等;(3)解除劳动合同: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员工,公司可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第七条处罚程序的执行:(1)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员工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情节,提出处罚意见;(2)处罚意见报公司领导审批;(3)审批通过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通知相关部门和员工;(4)员工应在接到处罚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书面申辩;(5)人力资源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对员工申辩进行答复,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处罚措施。第八条处罚决定的执行:(1)处罚决定生效后,相关部门和员工应严格执行;(2)经济处罚应在处罚决定生效后5个工作日内执行;(3)行政处罚应在处罚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执行;(4)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应在处罚决定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执行。第九条对于员工不服处罚决定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应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调解决定。调解决定具有法律效力。第八章争议处理中的权益保障第一节权益保障措施1.1.40保障原则公司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下权益保障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保证处理过程公开透明,维护双方合法权益。(2)及时高效原则:快速处理争议,避免久拖不决,减轻劳动者负担。(3)协商调解原则:充分发挥双方协商作用,促进争议和解。1.1.41权益保障措施(1)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公司应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负责调解劳动争议。(2)落实劳动者知情权:公司应保证劳动者在争议处理过程中享有知情权,及时向劳动者提供相关证据材料。(3)保护劳动者隐私: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公司应尊重劳动者隐私,不得泄露劳动者个人信息。(4)提供法律援助:公司应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劳动者了解法律知识,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意识。(5)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司应建立投诉举报制度,鼓励劳动者积极反映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第二节法律援助1.1.42法律援助范围公司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法律援助范围主要包括:(1)劳动合同纠纷: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争议。(2)工资福利纠纷: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争议。(3)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纠纷: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安排等方面的争议。(4)劳动安全与职业健康纠纷: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健康保护等方面的争议。(5)其他劳动权益纠纷:包括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条件改善等方面的争议。1.1.43法律援助方式(1)法律咨询:公司应提供劳动法律咨询,解答劳动者关于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疑问。(2)法律文书代写:公司应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文书代写服务,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权。(3)法律援助代理:公司应协助劳动者聘请律师,代理劳动者参与劳动争议处理。(4)法律知识培训:公司应定期举办劳动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法律素养。1.1.44法律援助实施(1)法律援助机构:公司应设立法律援助机构,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2)法律援助人员:公司应配备具备劳动法律专业知识的法律援助人员,为劳动者提供专业服务。(3)法律援助经费:公司应保障法律援助经费,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4)法律援助宣传:公司应加强法律援助宣传,提高劳动者对法律援助的认识和利用。第九章特殊情况处理第一节集体劳动争议处理1.1.45集体劳动争议的定义及范围(1)集体劳动争议,是指公司内涉及十个以上(含十个)劳动者与公司之间的劳动权益争议。(2)集体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劳动条件、社会保险福利等方面。1.1.46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劳动者提出集体劳动争议申请,应当由劳动者代表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