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_第1页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_第2页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_第3页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_第4页
电子教案-统计学原理(第二版):1-2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1、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理解统计的含义、特点及职能。3、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二、教学重点统计的特点及研究对象;统计的基本概念。三、教学难点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四、教学时数建议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学时,习题讲解1学时。五、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起源很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初对食物的分配计量活动已有了统计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行征兵、征税,因此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我国最早的统计资料是夏朝(公元前1000多年)的人口和土地数据。差不多同时期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有对人口、财产和世袭领土的统计数据。由于奴隶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发展落后,统计发展尚处于对事物调查登记和简单计数的初级阶段。在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和精明的政治家日渐意识到统计对治国强邦的重要性,统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的封闭割据,统计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统计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新生产方式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统计范围已不限于人口、土地、财产等内容,逐步扩展到工业、农业、商业、银行、交通、保险、邮电、外贸、海关、社会、科技和环境等众多领域。1830~1849年,欧洲出现“统计狂潮”,各国相继建立了专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研究组织,并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和专门调查,统计方法得到迅速发展,统计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种专门行业。1886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统计学会议,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统计学家间的交流与协作。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从17世纪以后,随着统计实践的发展和对理论的概括总结,历经300余年形成今天的统计学。从其发展过程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和现代统计学时期,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的主线是统计方法的逐步充实与完善。(一)古典统计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其代表学派主要有:1.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为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一书中用数字比较分析了英国、法国和荷兰三国“财富与力量”差异的原因,用实际资料、数字、重量和尺度等论述英国的经济情况。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可见其对统计学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功绩。约翰·格朗特则是通过利用大量数据资料研究社会人口变动规律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他首次通过大量观察,对英国伦敦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类计算,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死亡率”统计表。政治算术学派运用大量观察法、分类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研究,但该学派学者的著作均没用使用“统计学”之名。2.记述学派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令和阿亨瓦尔。该学派以文字记述和比较国情而得名。阿亨瓦尔将记述和比较国情的国势学定名为“统计学”。记述学派最早提出和使用“统计学”这一名词,但在进行国势比较分析中偏重于对事物性质的描述和解释,而不注重数量分析。(二)近代统计学时期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为近代统计学时期。该时期最重大的成就是大数法则和概率论被引入统计学,最小平方法、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正态分布等理论相继成为统计学的重要内容。该时期主要有两大代表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1.数理统计学派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比利时学者阿道夫·凯特勒为代表,著有《概率论书简》《社会物理学》等著作。他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将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开辟了统计学的新领域,使统计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首创者为德国的克尼斯,他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是通过对研究总体进行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并揭示社会现象规律性的一门实质性科学。该时期世界各国统计学者对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的设定与计算、指数的编制、统计调查的组织和实施、经济发展评价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如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英国经济学家斯通等人研究的国民收入和国内总产值的核算方法等。(三)现代统计学时期从19世纪末到现在为现代统计学时期。该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数理统计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新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大量涌现。如1900年英国统计学家卡尔·皮尔逊的卡方检验法,戈赛特首创的小样本T分布理论,费希尔提出的F分布理论和实验设计方法,标志着现代统计学的开端。1930年波兰统计学家尼曼和英国统计学家小皮尔逊提出了统计假设检验理论和置信区间估计理论,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创立了“决策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大大充实了现代统计学的研究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统计学已进入辉煌发展时期,其研究及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一门名副其实的方法论学科。三、中国统计学的发展中国统计工作的开展与统计方法的使用早于欧美各国,但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方法论学科。新中国成立前的大学统计教学主要介绍欧美统计学派。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全面引进苏联的社会经济统计理论和统计制度。到改革开放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沿袭苏联的统计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统计学界不断学习世界各国统计学之长,适应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现代社会统计学正迅速地向前发展。第二节统计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一、统计的含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一般将统计概括为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以统计数据形式表现的信息资料称为统计资料,如《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为了取得统计资料而进行的各项实际工作,称为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等,如人口普查、企业市场调研等工作;用于指导统计活动、研究现象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论和方法,称为统计学。上述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三种含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之间是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即在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取得的反映客观现象及其过程的数字资料,还有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如文字资料、图表资料等的总称。统计学与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二、统计的研究对象一般而言,统计既可以研究自然现象,也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教材立足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论述。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即以数据为依据具体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数量界限。社会经济现象包括自然现象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各种现象。如国民财富与资产、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生产与消费、财政与金融、教育与科技发展、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通过对这些基本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认识,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基本认识。客观现象间的相关关系相当复杂,表现为各种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划分。三、统计的特点(一)数量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数量多少。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2)数量关系。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3)数量变动及其界限。即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关系中体现的质与量的密切关系。例如,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指出:全年国内总产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这些统计数据从各个方面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二)总体性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出发,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中的构成单位(即个体)进行的大量观察和综合分析,来达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目的。换句话说,进行统计研究的目的不是认识个别事物的数量特征,而是要认识具有综合意义的总体数量特征。例如,研究居民收入水平并不是指某家某户的收入水平,而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总体收入水平。当然,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认识是以对大量个体的观察为基础,并从个体之间的差异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的、共同的数量特征。如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用平均指标来反映该国家、地区、城市的收入水平,用基尼系数等指标反映居民之间收入的差异程度。(三)具体性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但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它不同于数学的重要特点。统计研究的数量方面是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特征,这个量总是和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一定的质规定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为一定的质。只有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定有了正确的认识后,才能统计它们的数量,进而从数量特征中分析其规律性。例如,对某企业2012年度利润总额进行统计,必须对利润总额的概念界定有明确的理解和认识,才能正确地对该企业2012年度的利润总额进行统计。数学研究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与统计研究的具体性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时,要遵循数学研究中客观现象量变的规律,在很多方面要运用数学方法。(四)客观性统计资料虽然是经过人们有意识地调查、整理、汇总、加工的结果,但在统计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研究现象的本来面目,保证统计资料真实、可靠,维护统计资料的客观性。四、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统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和统计模型法等。(一)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现象总体中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以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可以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即尽管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并在数量上存在差异,但对现象总体而言,这些差异可以相互抵消并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只有对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观测值的平均结果才会趋于稳定,建立在大量观察法基础上的统计数据才会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统计学中的各种观测调查方法都属于大量观察法。例如早在300多年前,人口学家就在用大量观察法对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时,从偶然事件中发现男女婴儿出生的比例为105∶100的规律。(二)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将所研究现象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组的一种统计方法。之所以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或分类研究,是因为研究现象本身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及多层次性的特点。通过统计分组法,可以在同质基础上研究现象总体中不同组或不同类之间的差异、性质、构成、分布特征。例如,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可以分析研究三次产业的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三)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法是指利用各种综合统计指标,从具体数量方面对现实社会经济总体的规模及特征所进行的综合、概括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中广泛运用的综合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利用这些指标可以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比例关系等。综合指标法在社会经济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例如,国家统计局在其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中指出:全年国内总产值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这些统计数据从各个方面表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四)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法是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在统计研究过程中,观察的往往是研究现象总体的部分个体,掌握的只是部分或有限个体,而需要判断的总体对象的范围是很大的,甚至是无限的,这样就产生了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数量特征所作判断的置信度问题。例如,要对一批产品的质量进行破坏性检验,只能根据部分产品质量检验的结果推断该批产品的质量。此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进行统计推断。(五)统计模型法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对研究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方程进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统计模型法可以对现象数量变动、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进行比较完整和近似的描述,使统计分析更具广度和深度,提高对现象的统计认识能力。统计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变量、数学方程和模型参数。上述各种方法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共同构成了统计研究的方法体系。第三节统计工作过程及工作组织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2009年6月27日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对1983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进行的全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是:全面、准确、及时地提供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资料,为党和国家的决策管理服务;为科学编制计划提供依据,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为加强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的经济管理提供所需要的统计资料和分析资料;为积累统计资料和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二、统计的职能(一)统计信息职能统计信息职能是指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取得的统计资料,并经过提炼筛选,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二)统计咨询功能统计咨询功能是指统计具有提供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的服务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利用所掌握的大量、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三)统计监督职能统计监督职能是指统计具有揭示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偏差,促使社会经济运行不偏离正常轨道的功能。即各级统计部门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运行状态,并以定量检查、检测、预报、预警等手段,揭示社会经济运行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统计信息职能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反过来又会促进统计信息职能的强化。三、统计工作的过程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工作,这种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是对客观现象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一)统计设计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方面和各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其结果表现为各种统计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目录、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资料汇总或整理方案以及统计分析提纲等。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协调、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二)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统计设计调查方案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组织地搜集被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认识客观现象的起点,该阶段所搜集的数据是否完整、准确、及时,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并最终影响统计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因而,该阶段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三)统计整理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所得的大量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组、汇总、列表等加工处理,使分散的、不系统的原始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从而能够说明所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奠定基础。该阶段是统计工作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四)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统计指标,对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所研究现象未来趋势进行预测的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是对所研究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性的结论,是获得统计工作最终成果的阶段。四、统计的组织体系国家统计管理体制是国家根据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和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要求对统计机构组织形式的基本规定。为保证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世界各国政府的统计管理体制大体有两种模式:分散型统计体制和集中型统计体制。(一)分散型统计体制分散型统计体制是指国家不设立专门的统计领导机关,各种统计调查分别由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统计数据是由不同部门搜集、提供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属于这种体制类型。(二)集中型统计体制集中型统计体制是指国家统计规划和实施,完全由一个政府机构负责,并以政府的统计长官为首长。根据集中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1.集中单轨制统计体制集中单轨制统计体制,即中央统计机构对全国的统计工作实行完全的控制,地方统计机构由中央统计机构垂直领导,以加拿大最为典型。2.集中双轨制统计体制集中双轨制统计体制,即统计工作由中央统计机构统一安排部署,但具体实施则通过两条途径:一是由中央统计系统的各基层统计机构承担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调查与统计;二是中央各职能部门附设的统计机构负责对本系统的全国业务状况作专项调查统计。法国、中国及南亚各国采用这种组织体制。(三)我国的统计组织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统计组织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化。到1978年,国家统计局重新设立。目前,我国统计机构的设置为集中双轨制。在国务院设立直属的国家统计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统计员。另外国家统计局还设立了城市社会经济、农村社会经济和企业三支抽样调查总队,各省、市、自治区及抽中的市县,设立城市、农村和企业抽样调查队。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各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企事业单位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置统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和总体单位(一)总体总体又称为统计总体,是指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某种同一性质的许多事物(单位)结合起来的集合体,有时又称为母体。例如,我们要研究某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某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也构成一个总体。总体应具有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性特征。同质性是指总体所有的单位都必须具有某一共同的属性或特征;大量性是指总体中的单位数量必须足够多;差异性是指总体中的各单位的属性或特征在某些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差异。统计研究总体的数量特征中,同质性是基础,大量性是条件,差异性是前提。总体按照其所包含的单位数目是否可数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有限总体是指总体的范围能够确定,且单位数目是有限可数的。例如,某市由若干个企业构成的总体就是有限总体,某企业一批待检的产品也是有限总体。无限总体是指总体中包含的单位数目是无限的、不可数的。例如,某企业大量连续生产的某种小件产品的产量是无限的,海洋中鱼类资源数量也是无限的。(二)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单位,是总体这个集合体中的元素。例如,我们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发展状况,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该市的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某大学的所有在校学生构成一个总体,该大学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总体单位。(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和任务的改变,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要研究某市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该市所有的企业的集合就是一个总体,该市的每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如果要研究某一企业的职工人数,则该企业是总体,每一位职工就是总体单位。二、标志与变量(一)标志1.标志的含义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每个总体单位从不同方面考察,都有许多属性或特征。例如,某企业全体职工作为一个总体,每一位职工是总体单位,职工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工龄、工资水平等都说明其具有的属性或特征。又如,某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性别、年龄、籍贯、民族、体重、身高等属性或特征。标志的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描述一个总体单位所使用的标志越多,对其了解的就越多、越具体。例如,某人是男性、24岁、汉族、未婚、身高175cm、体重70kg、大学本科学历、从事IT工作、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2.标志的分类(1)标志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品质特征的标志。其特征是只能用文字表现。如性别、民族、籍贯、专业、工种、企业所有制类型等。数量标志是表示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其特征是可以用数字表现或计量。如年龄、身高、体重、产量、产值、工龄、工资等。(2)标志按其表现结果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在每一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完全相同的标志。例如,在女学生总体中,每一单位在“性别”标志上都表现为女性,“性别”则称为不变标志。可变标志是指在每一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的标志。例如,在女学生总体中,每一单位在“身高”标志上都各不相同,“身高”则称为可变标志。(二)变量1.变量的含义广义上讲,变量是指可变标志,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和可变的品质标志。狭义上讲,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一般情况下都是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变量的。例如,年龄、身高、体重、产量、产值、工龄、工资等都是数量标志,这些标志在每一单位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是可变的。因此变量是可变的数量标志的抽象化。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也称为标志值。例如,年龄18岁、20岁、30岁等。2.变量的分类(1)变量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离散变量是指只能取整数值的变量,即变量的变化是间断的,数值都是不连续的整数值。例如,学生人数、电脑台数、桌椅数,只能采用计数的方法取得数值。连续变量是连续不断的、相邻两值之间可取无限数值的变量。即变量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企业的总产值、利润等要用测量或计算取得数值。(2)变量按其所受影响因素不同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性变量确定性变量是指受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变量,即指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明确的、可解释的或可控制的,这些确定性因素使变量按一定的方向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变动。例如,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水平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因素都可以人为控制。随机性变量是指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变量,即指影响变量值变化的因素是不确定的、偶然的,事先无法预知或控制。例如,农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雨量、气温、光照、施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雨量、气温、光照等因素的变化是不确定的或非人为所能控制的,因而农作物产量是随机性变量。三、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1.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例如,某地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542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7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92元等都属于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基本部分构成。指标名称是对总体数量特征质的规定,是所研究现象的实际内容及其包括的范围。指标数值是对总体数量特征量的规定,说明所研究现象实际内容的数量。对于统计指标可以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种是在统计设计阶段,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的统计指标,是对总体数量特征质的规定,是所研究现象的实际内容及其包括的范围。包括指标名称、时间范围、空间范围、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另一种是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等阶段,将指标名称和具体时间范围、空间范围的统计数值结合起来,用以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因此,从完整意义上看,统计指标由六个要素组成:时间范围、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例如,我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指标名称为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法根据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支出构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空间范围为中国,时间范围为2012年,指标数值为519322,计量单位为亿元。由此可见,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2.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区别与联系统计指标与标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指标与标志的区别。第一,两者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第二,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标志既有用文字表示的品质标志,又有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2)指标与标志的联系。第一,汇总关系,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经过汇总、计算而得出的,没有总体单位的标志值,就没有总体的指标数值,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大小及其变化都直接影响总体指标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第二,转换关系,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指标和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换,指标有可能变为标志,标志也有可能变为指标。3.统计指标的分类(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一般用绝对数表示,且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所包括的范围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某一地区的总人口数、工业企业总数、国民生产总值等。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结构、工作质量等,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所包括的范围无直接的关系。例如,人口密度、劳动生产率、资金利润率等。(2)统计指标按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总量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用绝对数表示,如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总收入、利润总额等。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相对指标是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来反映有联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如文化程度构成、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平均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用来说明总体的一般水平,也可以反映现象发展的平均水平和平均速度,如平均工资、平均成本和平均发展速度等。(3)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的数量表现,常用期末数字,反映的是“存量”。如人口数、库存商品数、企业设备数、外汇储备额等。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期的数量表现,反映的是“流量”。如某地区某年的粮食总产量、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额、人口增长量等。(二)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体系的含义任何一个总体都有多种的数量表现和数量特征,而一个统计指标只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的数量特征。要对所研究的总体有更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必须将反映总体各方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统计指标结合起来,建立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建立的,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用以反映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对于工业企业总体,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必须从人力、物力、资金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生产、销售等基本生产环节出发,通过职工人数、固定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产品产量、总产值、产品销售额、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一系列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就构成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指标体系。2.统计指标体系的表现形式由于所研究现象的联系形式多种多样,统计指标体系的结果及其所说明的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1)数学等式关系数学等式关系即指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数学表达式。例如,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量×商品价格(2)相互补充关系相互补充关系是指各个指标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共同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例如,要反映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建立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营运能力指标,包括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净利率的盈利能力指标等一系列指标体系。3.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1)按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宏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全国范围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特征的体系,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如反映全国工业状况的指标体系等。微观指标体系是指反映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情况的指标体系,如反映一个科研单位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等。(2)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反映整个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过程和条件的指标体系,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社会指标体系是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中心,反映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如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居民收入和消费指标体系等。科学技术指标体系是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变化的指标体系,如开展科学技术活动的人、财、物、条件,科研成果数量及质量等指标体系。(3)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指标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中间层次为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统计指标体系,最后层次为基层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基本统计指标体系中,以最高层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为中心形成一个纵横交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巨大系统,中间层次为最高层次统计指标体系的横向分支和纵向分支。专题统计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某一社会或经济问题的指标体系。如能源指标体系、价格指标体系、教育指标体系等。需注意的是,统计指标体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是,统计指标体系一经制定,就要力求保持相对稳定,以便积累历史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第二章统计调查一、教学目的1、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2、了解统计调查方案。3、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4、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方法。二、教学重点统计数据的类型与搜集;统计调查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统计调查方案。四、教学时数建议6课时,其中:课堂讲授5学时,课业交流和讨论1学时。五、教学内容参考第一节统计数据的类型与搜集一、统计数据(一)统计数据的概念统计数据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的结果。具体来讲:(1)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2)统计数据是表示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经济要素特征、规模、结构、水平等指标的数据,是定性、定位和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数据。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统计年鉴。(二)统计数据的分类1.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统计数据是采用某种计量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会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因而人们在搜集统计数据之前要先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按照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以及对事物计量的精确程度,可将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或测量时,采用不同的计量尺度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而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需要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1)定类尺度。定类尺度也称为类别尺度或列名尺度,是最粗略、最低层次的计量尺度。这种计量尺度只能按照事物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平行的分类或分组。例如,企业按组织形式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等。这种计量尺度只能反映事物之间的类别差,对事物之间的其他差别不能反映。因而,使用这种尺度对社会经济现象所做的分类,各类别之间只是并列关系,不能区分彼此的优劣或大小,各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改变。运用定类尺度计量出的统计数据,通常是通过计算出每一类别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或频率来进行分析。(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又称为顺序尺度,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这种计量尺度不仅可以将社会经济现象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定序尺度的计量结果也表现为类别,但与定类尺度测度的类别不一样,这些类别之间可以比较顺序。例如,合格产品可以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定序尺度对事物的计量要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它也只是测度了事物类别之间的顺序,并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准确差值。定序尺度可以用于分类,也可以用于确定统计分析中中位数、四分位数、众数等指标的位置。(3)定距尺度。定距尺度也称为间隔尺度。这种计量尺度不仅能将事物分为不同类型并加以排序,还可以准确地指出类别之间差距的大小。定距尺度是对事物类别或次序的间距的测量,因而其结果表现为数值。例如,A学生的成绩为85分,B学生的成绩为80分,C学生的成绩为75分,它们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故可以准确地指出两个计数之间的差值。由于定距尺度的计量结果表现为数值,还可以计算出差值。所以它不仅具有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特性,其结果还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准确性比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高。在统计数据中定距尺度居于主要地位,是定比尺度的基础。(4)定比尺度。定比尺度也称为比率尺度,它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先确定比较的基数,再将相关的数字进行对比,形成相对数,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构成、密度、比重、速度等数量关系。它除了具有上述三种计量尺度的全部特征外,还可以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定比尺度与定距尺度之间的差别在于:定距尺度中没有绝对零点,而定比尺度中必须有一个绝对固定的零点。上述四种计量尺度对事物的测量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逐步递进的。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具有低层次计量尺度的全部特性,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将高层次计量尺度的结果转化为低层次计量尺度的结果。在统计分析中,一般要求测量的层次越高越好,其原因在于高层次的计量尺度包含更多的数学特性,所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越多,分析时也就越方便,故而应尽量使用高层次的计量尺度。2.统计数据的类型从上述四种计量尺度的结果来看,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定类数据。定类数据也称为分类数据或名义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类尺度计量形成的,故而表现为类别,并且不能区分顺序,没有大小的比较。例如,性别、宗教类型、种族划分、地理区域及出生地等都属于此类数据。(2)定序数据。定序数据也称为顺序数据或序数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可为对象排序,同样不能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序尺度计量形成的,故而表现为类别,但能区分顺序,可以进行大小比较。例如,在商业分析中使用定序数据在财富杂志中为50个最值得尊敬的公司排序。(3)定距数据。定距数据也称为区间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距尺度计量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减运算。例如,百分制考试成绩,分值之间的间隔一般为10分,即60~70分为一档,70~80分为一档,80~90分为一档,90~100分为一档。(4)定比数据。定比数据也称为比率类别数据,用以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能够用数值表示。其结果是由定比尺度计量形成的,表现为数值,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没有负数。例如,将一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该国(地区)居民数相比,计算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反映国家(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前两类数据均说明事物的品质特征,也称为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后两类数据均说明事物的数量特征,也称为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3.统计数据的其他分类(1)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统计数据按收集方法可分为观察数据和实验数据。观察数据是通过调查或者观测而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得出的,有关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数据几乎都是观察数据。实验数据是指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应用时,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大多是实验数据。(2)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统计数据按被描述对象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是指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所收集到的数据,用来描述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在不同时间点上所收集到的数据,用来描述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由一系列时间序列数据排列而得到的一组数据我们称为时间数列,又称为动态数列,对时间数列的研究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区分数据的分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数据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来处理和分析。二、统计数据的搜集从统计数据本身的来源看,统计数据最初都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实验。但从使用者的角度看,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来源于直接的调查或科学实验,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二是来源于别人调查或实验数据,对使用者来说,这是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我们称之为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下面从使用者的角度讲述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一)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亲自去做调查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别人调查或科学实验的数据,对使用者来说称为二手数据。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的或公开报道的数据,当然有些是尚未公开出版的数据。在我国,公开出版或报道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和地方的统计部门以及各种报刊媒介。例如,提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等。提供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数据的出版物也有很多,如《世界经济年鉴》《国外经济统计资料》,民办银行各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等。联合国有关部门及世界各国也定期出版各种统计数据资料。除了公开出版的统计数据,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使用一些尚未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以及广泛分布于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传媒中的各种数据资料。现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资料。利用二手数据对使用者来说既经济又方便,但使用时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以避免误用或滥用。同时,在引用二手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的来源,以尊重他人的劳动。(二)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调查是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重要手段,其中有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调查,也有其他部门或机构为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查,如市场调查等;实验是取得自然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在本节中,着重介绍取得社会经济数据的主要方式和方法。(三)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1.准确性准确性就是要求统计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数据真实可靠。这是对统计调查工作的基本要求。2.及时性及时性是指统计调查资料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报,并尽可能提前完成上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资料的作用。3.完整性完整性是指统计调查材料必须完整无缺,系统全面。统计资料的全面、完整,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以全面资料为依据,分析所得结论不偏颇,具有科学性。(四)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组织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1.普查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式,如人口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世界各国一般都定期进行各种普查。普查适用于特定目的、特定对象,旨在搜集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它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普查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组织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普查通常是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普查涉及面广,调查单位多,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间隔时间较长,如10年才进行一次。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年到2010年共进行过6次。我国普查具有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每逢末尾为“0”的年份进行人口普查,末尾为“3”的年份进行第三产业普查,末尾为“5”的年份进行工业普查,末尾为“7”的年份进行农业普查,末尾为“1”和“6”的年份进行统计基本单位普查。(2)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标准时点是指对调查对象进行登记时所依据的统一时点。调查资料必须反映调查对象在这一时点上的状况,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我国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定为普查年份的11月1日零时,农业普查的标准时间定为普查年份的1月1日零时。(3)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高,因此可以作为抽样调查和其他调查的依据。(4)普查的使用范围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的或特定的现象。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照一定的概率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并根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这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调查组织方式。抽样调查的内容将在第八章设专章介绍。3.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填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这种调查组织方式在我国政府统计工作中,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报告制度,它要求以原始数据为基础,按照统一的表式、指标、报送时间和报送程序填报,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获取统计数据的主要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统计报表类型多样。统计报表按调查范围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按报送时间可分为日报、月报、季报和年报等;按报送受体可分为国家、部门、地方统计报表。4.重点调查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取得统计数据的一种非全面调查。这些重点单位在全部总体中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其某一数量标志值却在所要研究的数量标志值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对这些单位进行调查就能够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例如,要了解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只要对产量很大的少数几个钢铁企业,如鞍钢、宝钢、首钢等进行调查,就可对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有个大致的认识。这几个产量很大的企业,构成了这次全国钢铁产量调查的重点单位,因为它们的钢铁产量在全国的钢铁生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重点调查的关键在于确定重点单位。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的不同,重点单位可以是企业、行业、部门、城市或地区。此外,重点调查既可以组织一次性的专门调查,也可以通过向重点单位定期统计报表进行。选取重点单位,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加以选择;二是要注意选取管理比较健全、统计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5.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组织方式。此法又称为“解剖麻雀”。典型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典型单位具体、生动、形象的资料来描述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因此,所选择的典型单位应能反映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例如,要研究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可以在同行业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经济效益突出的单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从中找出经济效益好的原因和经验。典型调查主要用于定性调查研究,调查结果一般不能推断总体。上述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各有其特点、作用以及适用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形成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调查方法的目标模式为: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断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一、统计调查方案的含义统计调查方案是为了在调查过程中统一认识、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统一步调,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之前,制订一个周密的调查工作计划,这个计划称为统计调查方案。正确制订统计调查方案是保证统计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首要步骤,是进行统计调查所必需的准备工作。二、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一)确定调查目的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关键是要明确调查目的。所谓调查目的,是指为什么要进行调查,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统计调查的目的不能随意确定,而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对不同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分析,应依据不同的目的搜集资料。调查任务和目的不同,调查的内容和范围也就不一样。在既定目的的情况下,对调查者所完成的任务,应做出明确规定。(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1.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实质及意义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就是确定搜集谁的资料或者由谁提供资料。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确定,会影响到搜集资料的准确与完整。2.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的区分调查对象是指要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调查单位就是构成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个体,也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如调查某地工业产品的产量、产值、成本等资料,该地区的所有工业企业就是调查对象,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应注意的问题确定调查对象必须明确调查对象的范围和界限。社会经济现象相当复杂,各种现象之间又存在着广泛联系。例如,进行工业普查时,只明确工业是调查对象是不够的,还应弄清工业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与农业和建筑业的区别。4.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区别与联系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则是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例如,研究某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基本生产情况时,该地区每一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都是调查单位,也是填报单位。如果进行该地区工业设备普查,每一台设备就是一个调查单位,而每个工业企业则是一个填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1.调查项目的含义调查项目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具体调查内容。调查项目包括需要向调查单位了解的有关标志及其他有关情况。2.确定调查项目应注意的问题(1)调查项目应与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相一致。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必须建立在对总体单位了解的基础上,所以统计指标是确定调查项目的依据。(2)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调查项目。可有可无的、备而无用的不应包括在调查项目中。虽然需要但实际无法取得的也不能列入。(3)要注意调查项目的联系和连续性。便于核对检查资料的正确性,提高调查资料的质量。也要注意与过去同类调查项目的关系,以便观察现象的变化。(4)要全面考虑和详细拟定每个项目的标准答案。一是可以节省用文字书写的时间;二是便于计算机分类整理汇总。(四)设计调查表1.调查表的含义调查表是统计工作中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是调查项目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所确定的调查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内,就构成了调查表。2.调查表的构成(1)表头。用来表明调查表的名称,左上角填写填报单位名称、地址、隶属关系、经济类型等。表头要求简明扼要,填报单位名称要填全称或备案文字。(2)表体。是调查表的主要部分。包括统计调查所要说明的调查单位特征的调查项目和具体表现、栏号、计算单位等。(3)表脚。包括调查者或填报人的姓名、签章、填表日期,有的还要填写单位负责人的姓名并有签章等,以明确责任。如果发现问题,也便于查阅。3.调查表的格式调查表的格式一般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两种:单一表每份只能登记一个调查单位,它可以容纳较多的调查项目;一览表是在一张表上登记若干个调查单位,调查项目不能过多。4.调查表的填表说明与指标解释填表说明是指对调查表中某些项目以及填写表格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规定。指标解释则是为了说明调查表中每一指标的含义,包括范围、计算方法等。编写的填表说明和指标解释应当简明扼要、清晰易懂。有了填表说明和指标解释,就使填表工作有了准绳,从而保证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五)确定调查时间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即调查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客观存在的时间。时期现象是明确反映调查对象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到何年何月何日止的资料;时点现象是明确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点。调查工作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称为调查工作时限。例如,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为2013年度。又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明确规定,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普通登记工作从11月1日开始到11月10日前结束,质量抽查工作在2010年11月底以前完成,人口普查资料经过各级单位汇总上报,最后,国务院人口普查办领导小组负责将普查数字汇总报送国务院,经国务院审批后发布公告。(六)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地点是进行调查登记的地点,即被调查单位应在何地接受调查。它通常与被调查单位所在地一致。但是,有时被调查单位所在地与调查地点并不一致,这时就需要确定调查地点,否则在调查中必然会发生重复或遗漏,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例如,人口普查的普查对象是不断流动的人,有三种可供选择的调查地点:一是现有人口原则,即普查标准时点上,人在哪里就在哪里登记;二是户籍人口原则,即人的户籍在哪里注册,就在哪里登记;三是常住人口原则,即人在哪里居住一年以上就在哪里登记。我国人口普查采用常住人口原则。工业普查中,总公司在外地开设分公司的登记调查有两种选择原则:一是采取关系原则,即分公司在总公司所在地登记;二是采取所在地原则,即分公司在开办地点登记。我国的工业普查采用后一种原则。(七)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调查工作的组织计划主要包括调查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调查人员的组织,人员配备与培训、文件印刷,调查资料的报送办法,经费预算和开支等。例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明确规定:人口普查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国务院、各级人民政府、乡镇、街道办事处分别设置人口普查办公室,居民委员会和居委会设置人口普查组,分别负责人口普查的领导、组织并具体实施人口普查工作,由普查员执行,普查指导员负责指导、检查,基层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给予协助等。这些组织措施是普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第三节统计调查方法在调查过程中搜集统计资料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组织调查,都要运用具体的数据搜集方法去采集统计数据。归纳起来,数据搜集方法有询问调查和观察实验两大类。一、询问调查询问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或间接接触以获得所需数据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访问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电脑辅助调查、座谈会、个别深度访问等。(一)访问调查访问调查又称为派员调查,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面对面交谈得到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又可分为标准式访问和非标准式访问两种。标准式访问又称为结构式访问,是按照调查人员事先设计好的,有固定格式的标准化问卷或表格,有顺序地依次提问,并由受访者做出回答。其优点是能够对调查过程加以控制,从而获得比较可靠的调查结果。非标准式访问又称为非结构式访问,它事先不制作统一的问卷或表格,没有统一的提问顺序,调查人员只是给一个题目或提纲,由调查人员和受访者自由交谈,从中获得所需资料。在访问调查常在市场和社会调查中被采用。(二)邮寄调查邮寄调查是通过邮寄、宣传媒体和专门场所等将调查表或问卷送至被调查者手中,由被调查者填写,然后将调查表寄回或投放到收集点的一种调查方法。这是一种标准化调查,其特点是调查人员和受调查者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信息的传递完全依赖于调查表。邮寄调查在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报表及市场调查机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三)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是调查人员利用电话同受访者进行语言交流,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该方法具有时效快、费用低等特点。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调查也越来越广泛。电话调查可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卷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电话采访。电话调查所提问题要明确,且数量不宜过多。(四)电脑辅助调查电脑辅助调查也称为电脑辅助电话调查,就是在电话调查时,调查的问卷、答案都由计算机显示,整个调查过程,包括电话拨号、调查记录、数据处理等也都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的一种调查方法。目前,电脑辅助调查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并已开发出了各种电脑辅助电话调查系统。(五)座谈会座谈会也称为集体访谈法,就是将一组被调查者集中在调查现场,让他们对调查的主题发表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