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时期_第1页
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时期_第2页
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时期_第3页
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时期_第4页
专题讲解: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晚清1840—1912)二轮通史复习·时空坐标·阶段特征阶段特征:(转型:半殖民地特征明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尤其甲午中日战争后,深重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和近代化构成了1895年至1927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三维坐标·阶段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一方面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先后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最终推翻清王朝,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政治:经济:文化: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紧经济侵略(资本输出);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社会生活: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使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巨大的变革;尤其中华民国建立,日常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交通与通讯的进步;近代报刊的出现。政治知识定位·关键词三元里;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1856~1860);清政府外交:总理衙门;左宗棠收复新疆;辛酉政变(1861)太平天国运动及两个纲领(1851~1864)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1905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思想经济外交军事教育近代化贡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实业救国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衣食住行等西式物质生活变化,交通通讯进步,近代传媒报刊兴起等新思想萌发(林则徐魏源);“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等);甲午战争的极大思想冲击;维新思想;革命和共和思想;梁启超思想文学;三民主义文化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一两次鸦片战争的联系史料实证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思考史料反映了英国对鸦片战争的结果持什么态度?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态度:对鸦片战争的结果不满。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加强经济侵略。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历史解释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近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提示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问题探究·角度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社会转型)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社会性质:主权大量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由原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探究角度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问题探究·角度历史解释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剧变(社会转型)2.经济(1)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3.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注目世界,萌发了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潮。4.对外关系: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探究角度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应用:试概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教材拓展——两次鸦片战争推动中国传统观念转变

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先进的中国人渐渐抛弃传统的主观主义和理想主义而转向现实主义。(1)夷夏观:开始向近代民族主义转变,能够正视西方在军事、工业等方面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口号。(2)本末观:开始抛弃工商末业的思想,鼓励发展工商业,希望以此解决民生问题,维护国家利益。(3)义利观:虽然仍然提倡“义”,但对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义利并重、以义统利,鼓励个人合法的求利行为。(4)人才观:为适应对外交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及发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历史理解:①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是独立主权国家基本权利。《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关税“均应秉公议定则例”,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②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指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或成为被告时,只能由本国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的特权。该特权成为外国人在中国胡作非为的法律依据,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③片面最惠国待遇:即如果中国政府对其他各国有权利让与,“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这是一条损害中国主权特别严重的条款。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三近代初期的中国对鸦片战争的因应“开眼看世界”思考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促使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为代表的新思潮萌发。结合所学,从家国情怀角度指出该思潮的实质目的和影响是什么?提示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史料“师夷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本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指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摘编自《复兴之路》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三近代初期的中国对鸦片战争的因应“开眼看世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提示目的是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影响范围有限。史料

……然而,“天朝上国”的惰性太强大了,失败很快成为过去,刚刚醒来的雄狮打了个哈欠又睡着了。中国辜负了林则徐、魏源的一片苦心。左宗棠在《海国图志·序》中感叹:“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马勇《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历史解释“师夷长技以制夷”(1)“师夷长技”是“制夷”的重要手段,“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师夷”主要局限于西方的先进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2)实质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与反思。根本目的是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思考结合所学,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落后性和空想性怎样体现的?提示《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其又企图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绝对平均”,违背社会发展规律。1.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和局限性史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天朝田亩制度》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例】(2020·山东省模拟)表1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内容出处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天朝田亩制度》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洪秀全《幼学诗》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C【例】(2020·山东济宁模拟)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A问题探究·角度关注思维定势问题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论要点①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空想性、革命性或落后性、进步性)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史论要点②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一场“旧式的农民战争”,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它在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任务,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问题探究·角度2.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①洋务运动的目的及局限材料咸丰十一年(1862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指太平天国),可以勤远略(抵抗来自远方的敌人)。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思考材料显示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学习西方“器物”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指出其目的的局限在哪里?提示材料显示其未能认识的中外产生差距的实质原因,未能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国家战略。问题探究·角度②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材料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分洋商之利”)。”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提示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问题探究·角度唯物史观客观评述洋务运动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洋务运动有其积极作用,它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四国家出路的初步探索知识小结:晚清的两次经济建设热潮(1)洋务运动(同光中兴):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军事工业: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2)甲午战后民间出现兴办企业潮甲午战后,由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民间兴办企业的热潮。主要表现为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五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思考图示反映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提示清政府战败,极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机。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五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材料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思考据上述(图片)如何认识毛泽东的论述?提示列强侵略中国就是要剥削、压迫中国,就是要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五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史论要点瓜分中国的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体现了列强之间的勾结和矛盾)2.瓜分中国(1)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2)强占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3)争夺路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3.政治借款:以中国矿山、铁路、海关、盐税等为担保,高额利息,借机控制经济命脉。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五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材料“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提示把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模块整合·联系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史料实证戊戌变法的局限及失败原因“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思考结合所学,指出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提示百日维新虽然反映了时代要求,但其实施纲领仍未跳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藩篱,表明其在根本问题上难以进行变革,体现一定局限性。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史料实证戊戌变法的局限及失败原因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戊戌政变后,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市民百姓围观(戊戌)六君子,纷纷叫骂:“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之书,跑出来祸乱人心!”——根据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题改编思考:材料中两件事反映了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历史解释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体现爱国、进步、启蒙的性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结合所学,指出维新运动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提示:巨大的思想启蒙,客观上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六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新教材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例】(2019·海南省新高考12月统考模拟)甲午战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中的开明人士,他们开始意识到洋务新政实际是一次“跛足的近代化运动”。基于此,他们力图(

)A.全面引进西方技术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培养各类新式人才D.革新原有政治制度D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七义和团运动历史解释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性质思考结合所学,简述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性质。提示西方侵略势力深入,民族矛盾激化;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教材

①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②八国联军侵华,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七义和团运动历史解释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遗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已。

——严复《主客平议》(1902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义和团的勇气始初是锐不可当的……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相抵抗。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震撼祖国大地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这是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历史首创精神的伟大运动。——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思考任选两则材料,归纳作者的主旨和态度,并作简要分析。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七义和团运动历史解释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庚子妖民愚竖,盗兵潢池,其遗祸国家至矣,然而其中不可谓无爱国者。特愚妄愤戾,而其术又纯出于野蛮,此其所以终被恶名,而无以自解于天下。呜呼!亦可伤已。——严复《主客平议》(1902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陈独秀《克林德碑》(1918年)义和团的勇气始初是锐不可当的……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相抵抗。——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震撼祖国大地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这是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历史首创精神的伟大运动。——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1967年)思考任选两则材料,归纳作者的主旨和态度,并作简要分析。示例一严复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愚昧和野蛮的,对其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严复力图通过传播西方近代启蒙思想来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和开化。义和团盲目排外,与严复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示例二戚本禹高度肯定义和团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功绩,对其持赞许态度。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潮泛滥,戚本禹对于义和团的评价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是服务于当时阶级斗争需要的。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七义和团运动历史解释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倾向),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例】容闳(1828~19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之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B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八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思考结合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侵华方式有何变化?为什么?据材料,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提示开始采取“以华制华”策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历史解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严重影响

材料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上谕》(1901年2月14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问题探究·角度历史解释《辛丑条约》的严重影响新教材《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探究角度八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九七国耻”《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因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九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九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易错防范】对晚清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认知不清(1)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成为其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2)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如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外事管理机构。(3)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体操作模式。【例】《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劄(同‘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申明 ()A.冲击中国传统的夷夏观念 B.使中国丧失部分政治主权C.表明西方以平等对待中国 D.体现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A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十辛亥革命历史解释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材料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着的,无法割断彼此之间多方面的因果关系。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新政”,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即预备立宪的步伐。清朝统治者的预备立宪反而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反清的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推翻清朝。“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论者。“新政”期间,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士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阵营准备了可以发动的基本力量。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权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摘编自郭绪印《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的内在联系及其他》思考企图挽救统治危机的清末“新政”和“皇族内阁”的骗局暴露与辛亥革命爆发有何联系。提示加速社会知识分子的觉醒,扩大了革命的群众基础,客观上为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问题探究·角度探究角度十辛亥革命历史解释三民主义的内涵与评价材料……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之易。……——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思考结合所学,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族主义试图解决哪些问题?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提示民权主义解决君主专制统治的问题,民族主义解决满洲及外国压迫的问题。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符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