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B.越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C.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D.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B.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大相径庭。C.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D.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D2.C3.A4.①论证结构清晰严整。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错误。从原文来看“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选项因果倒置。【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材料二由“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扭曲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力的制约。“主要”一词也不合适。【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于认识的作用”。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写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二观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结构清晰严整:材料一第一句“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为总起句,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这一观点。紧接着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两种错误观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第二段先强调了(进行生产的)个人是不独立的有,并通过个人在氏族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总结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最后下了一个关于个人生产的结论:孤立的个人难以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第三段“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先点明人们对于生产的认识。在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要将历史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上进行研究,总结出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这一观点。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如“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举例证法,如“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假设论证,如“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等,有力的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文章中“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另外,文中还使用了诸如“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等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娜拉:托伐,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事情我摸不清。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海尔茂: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娜拉: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海尔茂:娜拉,你病了,你在发烧说胡话。我看你像精神错乱了。娜拉:我的脑子从来没像今天晚上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海尔茂:你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居然要丢掉丈夫和儿女?娜拉:一点儿不错。海尔茂:这么说,只有一句话讲得通。娜拉:什么话?海尔茂:那就是你不爱我了。娜拉:不错,我不爱你了。海尔茂:娜拉!你忍心说这话!娜拉:托伐,我说这话心里也难受,因为你一向待我很不错。可是我不能不说这句话。现在我不爱你了。海尔茂:《勉强管住自己》这也是你清醒的有把握的话?娜拉:一点儿不错,所以我不能再在这儿待下去。海尔茂:你能不能说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你不爱我?娜拉:能。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海尔茂:这话我不懂,你再说清楚点儿。娜拉: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海尔茂:一定会怎么样?叫我自己的老婆出丑丢脸,让人家笑骂?娜拉: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海尔茂:娜拉——娜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相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为了不让奇迹发生,我已经准备自杀。海尔茂: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娜拉: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海尔茂: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娜拉: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海尔茂:(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娜拉:要还。海尔茂:拿去。娜拉: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娜拉:哦,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娜拉:不,千万别写信。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娜拉:什么都不用寄。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6.下列对剧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海尔茂在这次冲突中已处于劣势,他只能用“你居然要丢掉丈夫和儿女”“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但是他宣扬的“可是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依然暴露他的卑劣和自私。B.“陌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认识到丈夫虚伪冷酷的一面,这让她觉得对方不再是她熟悉的海尔茂。C.“泥娃娃”指的是娜拉,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D.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这里所说的“真正像夫妻”指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7.下列对剧本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玩偶之家》不仅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对话、独白)直接表现人物心理,还巧妙利用人物动作描写折射人物心理。如娜拉在文末的一系列动作“(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暗示娜拉当时内心的慌乱犹豫。B.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善于通过家庭日常生活,集中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由此展开讨论,但并不给出结论。《玩偶之家》结尾以楼下娜拉的一声关门声和海尔茂的大声叹道“这个家空了!”作为结束,没有交代娜拉出门后的遭遇,也没有〖提示〗这个家以后的情况,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C.娜拉家庭矛盾的爆发,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摈弃当时舞台上流行的乔装、误会、谋杀、决斗等制造戏剧冲突的方法,从生活的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一切都真实自然、合情合理。D.选文中人物的台词多用口语,通俗易懂,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诗化台词风格迥异,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8.本剧结尾的戏剧场景是一声门响,其中蕴含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9.娜拉和繁漪是剧作家歌颂和同情的人物,她们都反抗家庭中丈夫的专制,但是这两个人物在面对的困境,反抗的方式上各有不同,请就这两个方面予以探究分析。〖答案〗6.C7.A8.(1)宣告一段婚姻的决裂。娜拉认清了海尔茂,与海尔茂的感情决裂,婚姻结束。(2)这一声门响标志娜拉的觉醒(或者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娜拉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决定争取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9.(1)面对的困境娜拉:家庭地位不平等,社会制度不合理。她意识到丈夫并不爱她,只是把她作为玩偶一样对待,并没有把她看做独立的个人。她还意识到她面前摆着一个是“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的问题。繁漪:封建大家庭的压制,周萍的抛弃。她有爱和被爱的需求,但是周朴园对她只有压制和专制,周萍始乱终弃。(2)反抗的方式娜拉:离家出走。繁漪:揭露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种种罪恶,毁灭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一切。〖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错误,娜拉被称为“泥娃娃”,不只是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更是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只是“私有财产”,没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只是一个玩物,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暗示娜拉当时内心的慌乱犹豫”错误,暗示娜拉当时离家出走的心意已决。【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情节意蕴的能力。关大门的声音是娜拉离开海尔茂家门时发出的。表明娜拉真的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海尔茂,因为她认清了海尔茂,与海尔茂的感情决裂,关门的声音宣告了这一段婚姻结束。结合“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可知,这一声门响标志娜拉的觉醒,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娜拉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决定争取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作品内容,分析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1)面对的困境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他们两个人的家庭地位是不平等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而社会制度是不合理。“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她意识到丈夫并不爱她,只是把她作为玩偶一样对待,并没有把她看做独立的个人。“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她还意识到她面前摆着一个是“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的问题。繁漪是《雷雨》中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她深受封建大家长即他的丈夫周朴园的压制,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和继子周萍有了不伦之恋,最后被抛弃。(2)反抗的方式娜拉:认清了海尔茂的真面目,决然离家出走。繁漪:在爱而不得疯狂中,揭露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种种罪恶,导致周萍自杀,四凤和她自己的亲儿子周冲被电死,毁灭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一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②,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③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⑤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⑦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节选自《屈原列传》)〖备注〗①元元:平民百姓。②顺权:顺应形势。③离:经历。④嚣嚣:怨恨愁苦的样子。⑤缟素:丧服。文中指秦二世为始皇帝服丧。⑥收孥:指一人犯法,妻子儿女连坐,没收为官家奴婢。⑦塞:满足。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废王道而立A私爱B焚文书C而酷刑法D先诈力而后E仁义F以暴虐G为天下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亲,指的是秦国和楚国两国合纵相亲,“从”同“纵”,合纵,就是联合抗秦。B.士民罢弊的“罢弊”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含义相同。“罢”通“疲”。C.王天下的“王”意为称王,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而不王者”的“王”含义相同。D.利裋褐的“利”意为“以……为利”,与《兼爱》中“故攻异国以利其国”的“利”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近古以来很久没有了统一天下的帝王,周王室和春秋五霸的势力又相继衰弱,秦国的统一上承天道,下顺民意。B.假如秦二世能够顺着商、周的道路,制定御敌之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C.秦王只想施展一己的智慧,抛弃仁政王道,禁毁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D.文章指出秦两代君主在治国理政上的一系列过失,以及他们应该却没有施行的正确做法,意在警示汉朝统治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14.贾谊在《过秦论(上)》最后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本篇是从哪些方面劝诫秦二世实施“仁义”的?请简要概括说明。〖答案〗10.BDF11.A12.B13.(1)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2)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14.①任用忠贤之人;②封赏功臣之后;③减少严酷的刑法;④轻徭薄赋;⑤赈济贫困之人。〖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抛弃仁政王道而满足一己之欲,焚毁诗书古籍而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武力放在前面,把仁德信义丢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诈力而后仁义”结构一致,分别成句,BDF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指的是秦国和楚国两国合纵相亲”错误,合纵,指崤山以东的各个诸侯国联合抗秦。句意: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B.正确。都指疲惫不堪。句意:军民疲惫不堪。/率领着疲惫不堪的士兵。C.正确。句意:如今秦王称帝统治天下。/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称王。D.正确。以……为利;使……得利。句意: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秦二世”错误,原文为“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应为秦始皇。【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易”,更改;“是”,这;“所以……”,用来……。(2)“绝”,绝交;“使使”,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如”,到。【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可概括出,任用忠贤之人;结合“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可概括出,封赏功臣之后;结合“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可概括出,减少严酷的刑法;结合“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可概括出,轻徭薄赋;结合“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可概括出,赈济贫困之人。参考译文:秦灭掉周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慕风向往。为什么会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能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灭亡,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借武力为政,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蹂躏人少的,战事不停,军民疲惫不堪。如今秦王称帝统治天下,这是在上有了天子啊。于是平民百姓希望能靠他得以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消除隐患安定国家的根本,就在这一点上了。但是秦王却怀着贪婪鄙陋的心胸,只想施展他自己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而满足一己之欲,焚毁诗书古籍而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武力放在前面,把仁德信义丢在后面,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吞并国土时推崇诡诈武力,安定国家时重视顺应形势,这是说夺天下和守天下要用不同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后来统一天下,但它的路线没有更改,它的政令没有变化,这是它用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方法没什么不同啊。秦王孤立无助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治国的先例,借鉴商朝周朝延续的过程,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国家后,名号卓著美好,功业稳定长久。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天下人没有谁不充满期盼地看着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百姓怨恨愁苦,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啊,这是说对疲惫的百姓更容易施行仁政啊。如果二世有普通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担忧,为始皇帝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分割土地百姓来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并礼待天下的人才;放出牢中的犯人,免去他们的死刑,废除没收罪人家属为奴之类的丑恶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官仓,散发财物,用来救济孤苦无依处境困难的人们;减轻赋税,减少劳役,来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千万百姓的愿望,以崇高的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就安定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为害的人,由于百姓没有背叛君主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弄巧欺人,暴乱的阴谋自然就消除了。(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很担忧,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骗他说:“我和大王您约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大将屈句,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那以后,诸侯共同攻打楚国,大败楚国,杀死了楚国大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晤。怀王想要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前往。(节选自《屈原列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备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16.本诗和《书愤》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②《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是借代。“庙社”指宗庙社稷,借代国家、朝廷。“和銮”同“和鸾”,诗中代指君主御驾亲征,收复祖国河山的景象。【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诸葛亮坚持北伐,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采用典故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手法描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______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3)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避免矫枉过正。〖答案〗(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2)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心勿忘勿助长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使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青年是时代的,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拥护全方位晴雨表引吭高歌B.拥护全天候气压表高歌猛进C.维护全天候气压表引吭高歌D.维护全方位晴雨表高歌猛进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B.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C.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D.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巾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反而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B.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C.而且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D.中国青年而且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答案〗18.D19.B20.A〖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维护:保全、保护,使免于遭到破坏。此处后面接的宾语是“国家利益”,应该是“保全、保护”,故选“维护”。②全方位:指四面八方;各个方向或位置;所有的方面。全天候:不受天气限制的,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的。此处强调空间范围上的全面,故选“全方位”。③晴雨表:预测天气晴或雨的气压表,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气压表:用来测定气压并从而帮助判断可能的天气变化和确定上升的高度的一种仪器。此处意为“比喻能敏锐地反映某种变化的事物”,故选“晴雨表”。④引吭高歌:放开喉咙高声歌唱。高歌猛进:放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情绪高涨,斗志昂扬。此处修饰的中心语是“排头兵”,强调勇猛前进,故选“高歌猛进”。【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在成长过程中”这个状语的主语“他们”,谓语是“目睹”,因此应该置于“他们”和“目睹”之间,或者提前,置于“他们”之前,但是不能置于“目睹”之后,排除CD。“否定、排斥、污蔑”是按照程度进行排列的,不可颠倒,排除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不仅……”这个复句的主语是“所作所为”,B项、D项将后一分句的主语更为“中国青年”,中途易辙,衔接不恰当。排除BD。“反而”和“而且”相比,突出后一分句和前一分句的对比性,表示和期望恰恰相反。根据语境,前文有“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选择“反而”更为恰当,衔接更好,排除C。(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涧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菌茵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若一幅青绿山水。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到初夏则更显成熟,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21.文中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幽”“野”“闲”三个单音节形容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22.文中加点的两个词组都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拟人化的方式不同,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答案〗21.①“幽”“野”“闲”言简义丰,更具多义性,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感受;②这三个字别具一格,有一种文言的趣味,使得语言节奏更富于变化和美感。22.①“蹬着脚”赋予摇摆的柳枝儿以人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们的活泼、热情和想要让人们感受春天来临的急迫状态;②“持重”则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气质,突出了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也与柳枝儿的活泼俏皮形成对照,突出不同的绿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幽”用来形容黄龙涧绿的特点,“野”用来形容屏风山绿的特点,“闲”用来形容九曲十八涧绿,这三个词除了“犹”之外,“野”和“闲”很少用来形容景色,因此具有多义性,这样就有言简义丰的特点,什么样的绿是“幽”的,什么样的是“野”的,什么样的是“闲”的,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感受;②这三个字都是单字,言简意赅但意蕴丰富,富有文言趣味,因此别具一格;同时表达上突然出现单字,使得语言节奏更富于变化,也就有了独特的美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注意解答“拟人化的方式不同”。如“蹬着脚”本来是人的动作,这里用来形容“柳枝儿”,描写的是柳枝儿在春风中不停跃动、摇摆的样子,赋予摇摆的柳枝儿以人的肢体动作,表现的是柳枝儿的活泼、热情,“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表现她们想要让人们感受春天来临的急迫状态;②“持重”也是形容人的性情的词语,这里用来形容“荷叶”,因为荷叶是顶在茎杆上,而且比较硕大,摇摆起来不像柳枝儿那么轻盈,因而用这个词语赋予荷叶以人的性情、气质,突出了荷叶亭亭玉立的风姿;用不同的拟人方式表现荷叶的绿给人的感受,也与柳枝儿的活泼俏皮形成对照,突出不同的绿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话语对于今天的中学生你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深层次的思考?请结合材料,以“忧患与安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材料二: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并彼此交谈却有语言发展一样。B.越往前追溯历史,发现进行生产的个人,越从属于一个因冲突、融合而形成的更大整体,人是社会性的。C.生产活动、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和文化生活组成了社会实践,尤其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影响深刻。D.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来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B.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大相径庭。C.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的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B.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C.起行始足下,遇事智才明。D.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解放日报》社论说:《实践论》是“做好工作传家宝”。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D2.C3.A4.①论证结构清晰严整。先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然后论证了进行生产的个人的社会属性,最后阐明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有力地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论证语言准确、严谨。“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④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D.“对生产的研究,往往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所以,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错误。从原文来看“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选项因果倒置。【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材料二由“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可知,有剥削阶级的偏见扭曲历史这一原因,还有生产力的制约。“主要”一词也不合适。【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于认识的作用”。A.“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写诗人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不能直接体现材料二观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结构清晰严整:材料一第一句“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为总起句,提出“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这一观点。紧接着批判了斯密和李嘉图,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两种错误观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是“毫无想象力的虚构”,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第二段先强调了(进行生产的)个人是不独立的有,并通过个人在氏族间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总结了人的社会属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最后下了一个关于个人生产的结论:孤立的个人难以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第三段“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先点明人们对于生产的认识。在表达作者自己的看法:要将历史发展过程在各个阶段上进行研究,总结出生产是指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这一观点。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因果论证,如“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举例证法,如“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假设论证,如“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等,有力的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论证语言准确,严谨:文章中“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首先”“最”“总是”“只要……就”等词语的运用,观点表达准确有力。另外,文中还使用了诸如“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等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儿也不能离开实践。由“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由“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可知,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这些是做好工作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谓“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娜拉:托伐,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我实在不明白,这些事情我摸不清。我只知道我的想法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也听说,国家的法律跟我心里想的不一样,可是我不信那些法律是正确的。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海尔茂:你说这些话像个小孩子。你不了解咱们的社会。娜拉:我真不了解。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海尔茂:娜拉,你病了,你在发烧说胡话。我看你像精神错乱了。娜拉:我的脑子从来没像今天晚上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海尔茂:你这么清醒、这么有把握,居然要丢掉丈夫和儿女?娜拉:一点儿不错。海尔茂:这么说,只有一句话讲得通。娜拉:什么话?海尔茂:那就是你不爱我了。娜拉:不错,我不爱你了。海尔茂:娜拉!你忍心说这话!娜拉:托伐,我说这话心里也难受,因为你一向待我很不错。可是我不能不说这句话。现在我不爱你了。海尔茂:《勉强管住自己》这也是你清醒的有把握的话?娜拉:一点儿不错,所以我不能再在这儿待下去。海尔茂:你能不能说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你不爱我?娜拉:能。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种人。海尔茂:这话我不懂,你再说清楚点儿。娜拉: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当然知道奇迹不会天天有。后来大祸临头的时候,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海尔茂:一定会怎么样?叫我自己的老婆出丑丢脸,让人家笑骂?娜拉:我满心以为你说了那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海尔茂:娜拉——娜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相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为了不让奇迹发生,我已经准备自杀。海尔茂:娜拉,我愿意为你日夜工作,我愿意为你受穷受苦。可是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娜拉:千千万万的女人都为男人牺牲过名誉。海尔茂:喔,你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像个傻孩子。娜拉:也许是吧。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给他生了三个孩子。喔,想起来真难受!我恨透了自己没出息!海尔茂:(伤心)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在咱们中间出现了一道深沟。可是,娜拉,难道咱们不能把它填平吗?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娜拉:(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娜拉:(穿外套)我不能在陌生人家里过夜。海尔茂: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娜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我知道现在照管他们的人比我强得多。照我现在这样子,我对他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娜拉:要还。海尔茂:拿去。娜拉: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家里的事,佣人都知道——她们比我更熟悉。明天我动身之后,克里斯蒂纳会来给我收拾我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我会叫她把东西寄给我。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娜拉:哦,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娜拉:不,千万别写信。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娜拉:什么都不用寄。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儿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陌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陌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娜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6.下列对剧本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海尔茂在这次冲突中已处于劣势,他只能用“你居然要丢掉丈夫和儿女”“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但是他宣扬的“可是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自己的名誉”依然暴露他的卑劣和自私。B.“陌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认识到丈夫虚伪冷酷的一面,这让她觉得对方不再是她熟悉的海尔茂。C.“泥娃娃”指的是娜拉,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D.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这里所说的“真正像夫妻”指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7.下列对剧本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玩偶之家》不仅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对话、独白)直接表现人物心理,还巧妙利用人物动作描写折射人物心理。如娜拉在文末的一系列动作“(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暗示娜拉当时内心的慌乱犹豫。B.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善于通过家庭日常生活,集中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作者由此展开讨论,但并不给出结论。《玩偶之家》结尾以楼下娜拉的一声关门声和海尔茂的大声叹道“这个家空了!”作为结束,没有交代娜拉出门后的遭遇,也没有〖提示〗这个家以后的情况,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余地。C.娜拉家庭矛盾的爆发,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摈弃当时舞台上流行的乔装、误会、谋杀、决斗等制造戏剧冲突的方法,从生活的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搬上舞台,一切都真实自然、合情合理。D.选文中人物的台词多用口语,通俗易懂,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诗化台词风格迥异,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8.本剧结尾的戏剧场景是一声门响,其中蕴含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9.娜拉和繁漪是剧作家歌颂和同情的人物,她们都反抗家庭中丈夫的专制,但是这两个人物在面对的困境,反抗的方式上各有不同,请就这两个方面予以探究分析。〖答案〗6.C7.A8.(1)宣告一段婚姻的决裂。娜拉认清了海尔茂,与海尔茂的感情决裂,婚姻结束。(2)这一声门响标志娜拉的觉醒(或者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娜拉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决定争取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人,这种思想支持她勇往直前毅然离开了那个玩偶之家。9.(1)面对的困境娜拉:家庭地位不平等,社会制度不合理。她意识到丈夫并不爱她,只是把她作为玩偶一样对待,并没有把她看做独立的个人。她还意识到她面前摆着一个是“是社会正确还是我正确”的问题。繁漪:封建大家庭的压制,周萍的抛弃。她有爱和被爱的需求,但是周朴园对她只有压制和专制,周萍始乱终弃。(2)反抗的方式娜拉:离家出走。繁漪:揭露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种种罪恶,毁灭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一切。〖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错误,娜拉被称为“泥娃娃”,不只是在丈夫眼中美丽动人,小巧可爱,更是因为娜拉在丈夫眼中只是“私有财产”,没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只是一个玩物,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暗示娜拉当时内心的慌乱犹豫”错误,暗示娜拉当时离家出走的心意已决。【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相关情节意蕴的能力。关大门的声音是娜拉离开海尔茂家门时发出的。表明娜拉真的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海尔茂,因为她认清了海尔茂,与海尔茂的感情决裂,关门的声音宣告了这一段婚姻结束。结合“可是你想的和说的也不像我可以跟他过日子的男人。后来危险过去了——你不是怕我有危险,是怕你自己有危险——不用害怕了,你又装作没事人儿了。你又叫我跟从前一样乖乖地做你的小鸟儿,做你的泥娃娃,说什么以后要格外小心保护我,因为我那么脆弱不中用。(站起来)托伐,就在那当口,我好像忽然从梦里醒过来,我简直跟一个陌生人同居了八年”可知,这一声门响标志娜拉的觉醒,表达了女主人公改变自己“玩偶”身份的决心。“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现在我要去学习。我一定要弄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