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材料二: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答案〗1.C2.B3.A4.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
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错误。由原文“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见逻辑经验主义并未放弃“完全证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可知,原文说的是“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并没有说“必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A.“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的理论通过实验证实是假的,实验的结果是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B.“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并没有证明“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的这一说法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C.“浑天说被朝廷采纳”不能证明“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假,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D.“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证明的是“日心说”这一理论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可见科学假说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非科学假说就是说不能被证伪(证明有误),所以非科学假说不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假说需要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所以科学假说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说明科学真理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匠余华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⑩“龙门石来啦。”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⑳“散伙吧。”(21)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㉒(22)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23)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24)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25)“爹……”(26)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27)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28)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29)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7.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B.“翘起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8.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9.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答案〗6.D7.C8.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9.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错误。上文第六段对土质的检查,与下文“早就考虑到”形成呼应,不是“对比”。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写出了他内心的……欢喜”错误。此时的曾祖父,经历造桥失败,经历牢狱之灾,难以意气风发,不可能再有欢喜,只剩下落寞。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语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等方面考虑。从情节上,这两段内容一是交待了北荡桥要“翻船”这一结果,二是交待造桥失败这件事早就埋下隐患。在正常顺叙的记叙顺序中,提前交待即将要出现的意外变故,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让故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从人物形象上,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出曾祖父虽能全面考虑,但过于自信的性格,也预示了曾祖父将要面对失败的人生结局。与上文中曾祖父的胸有成竹、意气风发的形成对比,同为下文写曾祖父的落寞收场、黯然神伤相呼应,让曾祖父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多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注意结合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经历全方位地分析“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主旨。“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匠人气概”,是曾祖父在修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踏勘地形,还是采龙门石,制作龙门石,都展现出的是一个老匠人对于制造技艺的熟稔于心,胸有成竹,这样的一个有着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心的匠人形象,就是一个英雄。“英雄气概”指无数匠人的“匠人精神”,无论是祖父孙有元,还是其他修桥的石匠们,他们都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成就了各自的精巧技艺,也成就了更多的能工巧匠,并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传承着。“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形象特征,他虽然在失败之后逃之夭夭,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但却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并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到城里去负荆请罪,用坐牢来让其他人免于责罚。这样的人物虽然有缺点,但更多的是让人敬佩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却最终无用武之地,过于精湛的手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荣耀,却让他们饱尝了时代的冷漠,只能整日以饥饿为伴游来荡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的小人物即使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却终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真正的“英雄气概”,只能落魄度日。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何待,等待什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未之有也”句式相同。C.安,哪里,“安”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意义相同。D.诚,诚心,“诚”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竭诚以待下”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CFH11.D12.B13.(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14.①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②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封王的达数十人。“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是动宾结构,“故”是因果连词,一般用于后句句首,“故”前C处断开;“虽”为连词,用于句首表假设关系,所以在“虽”前面F处断开;“为王”是动宾结构,“王者”是后句主语,故H处断开。故选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待何”“未有之也”。句意:不亡国还等什么!/还从来没发生国这样的事。C.正确。句意:哪里需要用重法!/沛公在哪里?D.错误。的确,确实;诚心。句意:罪的确应当处死。/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下。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2)“恶”,讨厌;“过”,过错;“佞”,佞臣。【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指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说明君主应该作臣子的表率,臣下是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的。《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封王的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备注〗①黮暗: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16.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5.B16.①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②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解析〗【15题详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功立名时,他们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是,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并非选项所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的意思。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其实离不开诗中所阐发的道理。颔联“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承接首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悲哀。在当时,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来末流所至,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行藏失去了原来的真相。由此可见本诗阐发的道理是: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这首诗歌作者完全是有感而发的,但是它本身所昭示的对书本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却无疑具有普泛性的哲理意义。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里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区别,批判地继承。前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如是也!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以假为真,以讹传讹,以至为书而误;我们只有以怀疑的理性目光去择取、去吸收,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本诗所给予我们的哲理性的启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述不为生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多于机上之工女多于市人之言语(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l(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18.下列句子中“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19.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B.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C.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D.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B19.D20.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B.“能”,动词,“擅长,善于”;C.“能”,动词,“能够,可以”,表示情理上允准;D.“能”,动词,“能够,可以”,表示环境上的许可。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现代汉语中“A是A,B是B”有两种基本表意作用,一是用于对举,强调A和B二者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二是表示“地道”“不含糊”,强调A和B两者都是其该有的样子,含有褒义的感情色彩。原文中用“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形容主人公衣着干净整洁,即第二种用法。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中的“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是第二种用法,与原文相同。其他三项则是第一种用法。故选D。【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使用了排比修辞;“一起”反复出现四次,运用反复修辞。改句没有运用修辞,原句的排比和反复修辞使描写的性语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俩老头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文段短句化的口语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样的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①,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②,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那么,有什么办法能③?〖答案〗就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75个字。〖答案〗21.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②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③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22.你要写一篇报告,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后文“拖延堪称当代生活的‘绝症’”可知,此处应有“拖延症”这样的内容;再根据“如果总是这样,那么”可知,此处应是结果,即可能患上了“拖延症”,可填: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②根据后文的“恶性循环”可知,此句与“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共同体现“拖延症”的特点,即越焦虑越拖延,无法真正行动,可填: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③前面提到“办法”,就是解决“拖延症”的办法;后面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注意与“能”字衔接,动词开头,可填: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简明的能力。“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中的“你的”可以删掉,因为前面有“你”,两者重复赘余;此外删掉“就”并不改变原意;“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将“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删掉,因为一是前句中有“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此处直接用“这”代替即可;其次将“将来”删掉,因为前面有“计划”,两者表意重复;“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将“写一篇报告”删掉,因为前面已经有“你要写一篇报告”,读者已经知道这个“大任务”是什么了。故最后修改为:你要写一篇报告,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年底,商务部联合5部门公布了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将长期经营不善的55个品牌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出炉了新一批中华老字号拟认定名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商务部表示,这次复核“有进有出”,不是为了淘汰老字号,而是为了推动老字号展现新面貌。老字号的“老”与“新”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材料二: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摘编自林艳、雷嘉棋《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B.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严谨。D.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B.科学家主要依据实验或观察提供的数据对科学假说进行证伪,一旦发现两者存在矛盾之处,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C.“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D.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B.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C.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4.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分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5.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答案〗1.C2.B3.A4.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
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错误。由原文“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见逻辑经验主义并未放弃“完全证实”。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就必须对原来的假说进行更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由原文“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可知,原文说的是“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并没有说“必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A.“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的理论通过实验证实是假的,实验的结果是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B.“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并没有证明“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的这一说法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C.“浑天说被朝廷采纳”不能证明“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假,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D.“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证明的是“日心说”这一理论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可见科学假说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非科学假说就是说不能被证伪(证明有误),所以非科学假说不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假说需要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所以科学假说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说明科学真理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石匠余华①我的祖父,二十三岁的孙有元,跟随着他的父亲孙石匠,和一班师兄弟来到了一个叫北荡桥的地方,准备建造一座石拱大桥。②那是初春的一个早晨,我的曾祖父租了一条木船,载着他和一班徒弟在宽阔的河上顺风而下。曾祖父坐在船尾,吸着旱烟兴致勃勃地看着他的儿子,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初春的冷风把他的胸膛吹得通红一片。船头微微起伏着,劈开的河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迅速后退。③就在这一年冬天的时候,民国的一位官僚准备回家省亲。④他当初是烧了一家财主的房屋,逃命时游过那宽阔的河面后开始发迹。多年后他要衣锦荣归,县里的官员不能让他再游过河去回家。于是我曾祖父拿到了民国的银元,他嘱咐手下的徒弟:⑤“这次造的是官桥,大家都要用心。”⑥我曾祖父在踏勘地形的时候,不住地回过头去,吆喝着他众多的徒弟。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他们在河两岸踏勘完地形,画出图形以后,曾祖父吩咐徒弟们搭工棚开采石料,自己则和我祖父背上干粮和工具进山去了。⑦他们进山去采凿龙门石。那时候石匠的功夫全体现在这块龙门石上,这是准备放在大桥中央的大石块,要在大桥竣工合拢时放上去,既不能大一寸,也不能小一分。⑧我的两个祖辈在山里凿出了一块四方的龙门石,正面是双龙戏珠的浮雕,两条腾空而起的石龙争抢着中间那颗滚圆的石珠。⑨三个月后,将石料开采齐全的徒弟们,进山去迎接我的两个祖辈了。于是在那个炎热的夏日中午,我的曾祖父端坐在龙门石上,由八个徒弟扛出山来。他赤裸着上身,吧哒吧哒地吸着旱烟,眯缝的眼睛能让人感到他的心满意足。我的祖父孙有元满脸红光,健步走在一旁,他每走十步就用嘹亮的嗓音喊叫一声:⑩“龙门石来啦。”⑪大桥竣工合拢的日子终于来到。桥的两端搭起了彩牌楼,五彩的纸片在风中哗哗作响,那时候鼓乐喧天香烟缭绕,方圆百里赶来看热闹的乡亲人声鼎沸。⑫我曾祖父万万没有想到,在北荡桥这里翻船了。⑬事实上我曾祖父早就觉察那里土质松散,桥正在下沉。但他过于胸有成竹,根据以往的经验他觉得桥总是要沉下去一点的。可随着竣工的日子越来越近,下沉的速度也越来越快。⑭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吭哨吭喃的号子声戛然而止,当他们小心翼翼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鼓乐齐喑,围观的人群也立刻变得无声无息了。就在那时我曾祖父听到了“格”的一声,而不是他预料中的“咔嚓”声,于是他比在场所有人都先知道灾难降临了,霍地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祖父后来告诉我们,那一刻他像一条临死的鱼一样,直往上翻白眼。⑮那时的龙门石紧紧夹在豁口上了,那八个强壮如牛的年轻人憋红了脸,想把龙门石重新抬出来,可那块大石头纹丝不动,龙门石就如一块翘翘板似的斜在了那里。⑯我不知道孙有元是如何度过那个要命的白昼的,我曾祖父那时逃之夭夭。孙有元要承受双倍的耻辱,他除了像师兄弟那样垂头丧气,还必须以我曾祖父儿子的身份羞愧不已。⑰我的曾祖父是天黑以后回来的,他虽然无颜面对围观的乡亲,对他的儿子和徒弟依然可以自命不凡,他内心慌乱却给予他一班不知所措的徒弟一顿劈头盖脑的训斥:⑱“不要哭丧着脸,我还没死,一切都可以从头开始。想当初……”⑲我曾祖父用慷慨激昂的声音,回顾了激动人心的过去,又向他的徒弟们描述了更为美妙的前景,然后突然宣布:⑳“散伙吧。”(21)他决定连夜赶到县城,去向民国的官员负荆请罪,他竟然觉得自己很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他对我祖父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声音的颤抖完全是出于激动。㉒(22)可是我曾祖父的壮士气派走出十来步后就荡然无存了,他的错误在于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石桥。翘起的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曾祖父走去的身影,在我祖父眼中突然颤颤巍巍了。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雄赳赳地走进了城里的大牢,他当初的模样比一个垂危的病人抬入诊所时更为糟糕。(23)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他没有像父亲临行前嘱咐的那样去改行干别的,不少师兄弟背上包袱回家以后,我祖父继续留在那里,他发誓要挽救这座石桥。我祖父的聪明才智在他父亲离去以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带着七个师兄弟在桥身下面凿出了十六个小洞。随后又削了十六根木桩。他们将木桩塞进小洞以后,八个如狼似虎的年轻人,抡起了十六个榔头猛击木桩,龙门石十分平稳地放进了豁口。(24)我激动无比的祖父在那条小路上撒腿跑开了,嗓音嘹亮地呼喊着我的曾祖父。他一口气跑了四十多里路,跑进了县城。当我曾祖父从大牢里昏头昏脑出来时,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像雨中淋了一夜似的浑身湿透了,可那时正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我祖父把体内的水分差不多都快跑干了,孙有元叫了一声:(25)“爹……”(26)随即扑通一声倒地休克了过去。(27)北荡桥的失败尽管令他宽慰地被儿子挽回,可曾祖父本人则从此难以意气风发。(28)他迈着老年农民迟钝的脚步,走向了我那位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这两个老人将在生命的尾声上,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29)而我的祖父,带着一班石匠继续着祖辈开创的事业,饱尝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方圆几百里的河面上已经有不少石拱桥耸立在那里了,祖上过于精湛的手艺,使他们无法指望那些石桥在一夜之内全都塌掉。这支饥饿的队伍,在江南的水乡游来荡去。唯一得到的一次机会,使他们造起了一座石板小桥,而且还是座歪桥。(选自《在细雨中呼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又加入祖父的视角,如“他完全不像孙有元后来向我们描述的那样”“祖父后来告诉我们”等,使小说叙事灵活多变,别有意趣。B.孙有元敞开胸膛站在船头,我的曾祖父赤裸着上身端坐在由八个徒弟扛着的龙门石上。这一组相似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们劳动人民的身份,具有一种粗犷的力量美。C.当八个徒弟抬着龙门石走上顶端,准备将龙门石往豁口处放下去时,号子声戛然而止,鼓乐齐喑,人群变得无声无息的状态营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D.我的祖父则时时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动着,还用舌头去尝一尝来考察土壤的情况,这也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7.下列对小说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县里的官员不能让准备回乡省亲的官僚再游过河去回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地官员造桥的出发点是为了让那个官僚回家,而不是为百姓谋福利。B.“翘起龙门石在月光里闪闪烁烁,仿佛是一头梦中的野狼向我曾祖父露出可怕的獠牙。”这一句写出了造桥的失败对曾祖父心理折磨之深。C.“老年农民”曾祖父走向“年轻时水灵漂亮”的曾祖母,写出了他内心的落寞和欢喜,“开始从未有过的朝夕相处”,也便于我们想象石匠一生行走江湖谋生的艰辛。D.在曾祖父造桥失败之后,我的祖父,具有石匠天分的孙有元,却没有接银元造桥的机会,尝尽了那个时代对他们的冷漠。8.余华小说的叙事很有特色,这篇小说去掉⑫、⑬两节并不影响事件叙述的完整性,试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9.余华是一位书写底层,善于传达底层人民的呼声与诉求的作家,小说中的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小说㉓节中这样写到:“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试分析文中“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答案〗6.D7.C8.①提前交代了造桥失败的结果和原因,打乱了叙事顺序,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②已经知道曾祖父造桥失败了,再接着去看他当年本应当意气风发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暗示了曾祖父英雄形象的落幕,丰富了他的形象特点。9.①曾祖父能带领徒弟和儿子给官家修桥,开采并制作出精美的双龙戏珠图案,这就是一个石匠的荣耀,是可以创造职业生涯巅峰的英雄形象。②这种气概砥砺着匠人们精益求精,能成就很多能工巧匠。如祖父孙有元就替曾祖父挽回了造桥失败而丢的面子。③曾祖父失败了还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想保留英雄权威;也能深明大义,主动担责,去城里请罪,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④满身的力气和本领的祖父孙有元,却最终英雄气短,也给我们展现了农村匠人的生存状态与境遇,个体的渺小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与下文曾祖父早就考虑到水边‘土质松散’的情节形成对比”错误。上文第六段对土质的检查,与下文“早就考虑到”形成呼应,不是“对比”。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写出了他内心的……欢喜”错误。此时的曾祖父,经历造桥失败,经历牢狱之灾,难以意气风发,不可能再有欢喜,只剩下落寞。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语段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等方面考虑。从情节上,这两段内容一是交待了北荡桥要“翻船”这一结果,二是交待造桥失败这件事早就埋下隐患。在正常顺叙的记叙顺序中,提前交待即将要出现的意外变故,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让故事具有更强的可读性;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从人物形象上,这两段话让我们看出曾祖父虽能全面考虑,但过于自信的性格,也预示了曾祖父将要面对失败的人生结局。与上文中曾祖父的胸有成竹、意气风发的形成对比,同为下文写曾祖父的落寞收场、黯然神伤相呼应,让曾祖父的形象更加饱满、丰富、多面。【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作答时注意题干中“曾祖父就是一位来自底层的农民形象”“孙有元都被父亲的英雄气概激励着”。注意结合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经历全方位地分析“英雄气概”的深刻意蕴,深入地思考文章的主旨。“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匠人气概”,是曾祖父在修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踏勘地形,还是采龙门石,制作龙门石,都展现出的是一个老匠人对于制造技艺的熟稔于心,胸有成竹,这样的一个有着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心的匠人形象,就是一个英雄。“英雄气概”指无数匠人的“匠人精神”,无论是祖父孙有元,还是其他修桥的石匠们,他们都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成就了各自的精巧技艺,也成就了更多的能工巧匠,并在后来的日子里继续传承着。“英雄气概”指曾祖父的形象特征,他虽然在失败之后逃之夭夭,在儿子和徒弟面前嘴硬,但却能一人做事一人当,并像传说中的英雄一样深明大义,到城里去负荆请罪,用坐牢来让其他人免于责罚。这样的人物虽然有缺点,但更多的是让人敬佩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却最终无用武之地,过于精湛的手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荣耀,却让他们饱尝了时代的冷漠,只能整日以饥饿为伴游来荡去,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普通的小人物即使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却终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无法展现真正的“英雄气概”,只能落魄度日。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A宗室B以镇天下C故皇再从D三从弟E及兄弟之子F虽童孺G皆为王H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