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民族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没有德,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要始终把立德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以时代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以高尚的品格、文明健康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正能量的热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报国之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持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必须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招,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式教育,增加吸引力、趣味性,不断在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促进教育公平,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部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我们仍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区域、学校、群体、学段之间的差异,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要加大教育投入,用真金白银改善教育环境,让学校有更好的建筑和硬件设施、有更美的风景。此外,还要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优质的资源,受到名师的指点。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让孩子能上学,而且要“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根基。(摘编自杨荣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实现强国梦夯实根基》)材料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评价老师、以学历评价人才,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摘编自朱之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小学入学率稳步提升,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说明教育现代化代表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B.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C.教育评价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还会让教育事业发展偏离正确发展方向。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诸多不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要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B.深化教育机制改革、科学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等改革创新措施,对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意义重大。C.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教育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事关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D.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强国梦的中心论题,从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等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表现了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教育公平。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话题展开论述,但两则材料论述各有侧重,重心并不相同。D.材料二论证结构清晰,开篇提出论点,中间层层递进分析,结尾总结归纳,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分明。4.下列选项对材料二行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引出话题→(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强调教育评价在新时代的重要性。B.第二段:论述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分析)其对资源配置、办学行为等的影响→凸显其关键地位。C.第三段:阐述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D.第四段:说明党中央对改革的高度重视→(列举)重要指示及讲话→分领域指出改革的具体措施。5.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答案〗1.A2.D3.B4.C5.①国家与社会深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③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说明教育现代化代表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错。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中小学入学率稳步提升,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体现的是教育公平,而非教育改革。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A.“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知,是“根本任务”而非“基本任务”。B.“科学设置特色课程体系”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可知,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C.“……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可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类比论证”错。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材料一第四段主要是举例论证,列举相关数据,说明我们教育的发展。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C.“(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错。通过对照原文,可见选项第一个箭头前后句之间是目的和方式的关系。由材料二第三段“改革开放以来……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可知,应是“(揭示)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三、四两段内容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国家与社会深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材料二最后一段“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吃饺子赵新那时候就是那时候。那时候不是这时候。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还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难非常难。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茫茫苍苍的太行山。那年我才25岁。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归我管。那一天是星期六。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校长从县城开会回来喜气洋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被县政府评为教学模范单位,大家都有功劳,大家都辛苦啦。①校长说,为了庆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特地想办法讨来了几斤白面,今天晚上请各位老师吃顿素馅饺子,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高兴高兴!校长讲完以后老师们热烈鼓掌,欢呼雀跃。那是春末夏初,夜里短了,白天长了。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开饭的时间,我正拿着碗筷兴冲冲地向厨房大踏步地前进时,一个在校住宿的学生急急忙忙跑过来,抢在我的面前,向我请假回家。他叫梁亮,16岁,个头虽然瘦小,却很机灵很精神。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成绩相当不错。他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请假,我要回家看看,我想家。”我说:“梁亮,再有两个月你就该考高中了,怎么还想家呀?你应该发愤图强以校为家,忘掉山沟里的那个小家。”他说……他说的是什么,我确实没有用心去听,我光想着到厨房去吃素的饺子。校长说了,今天晚上的饭不给分成一份又一份的,不往每个老师的碗里盛,而是把煮熟的饺子捞在一个大笼屉上,大家蹲下来,围成一个圆圈,热热乎乎一起吃。校长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吃法好,它象征着兴旺,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我想我要是去晚了,还有我的饺子吗?所以我丢下梁亮,径直到了厨房。我蹲下身子,挤进那个热腾腾的“圆圈”,②刚刚夹起一个饺子,看了看,梁亮又立在厨房门口喊我:“老师,对不起,请您出来一下。”想了想,我还是放下那个饺子出去了。我索性把梁亮叫到了我的办公室。我说:“梁亮,你说吧,把你想说的都给说出来,别再憋在肚里啦。”梁亮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两串泪水。他说他爹给他捎过信儿来了,说想他,让他这个星期天一定回去;他说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回去了,他也想回去看看爹。梁亮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们家的情况您知道,您说我回去不回去?”搞家庭调查的时候我曾经去过梁亮的家,并且在他家的热炕头上住过一夜。我知道梁亮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梁亮的爹是个放羊的。梁老汉已经50多岁,全家只有他和梁亮两口人。③老汉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他赶着生产队的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不怕饿,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也不怕,因为心里总有一盏灯照着,眼前总是亮堂堂的。老汉说:“老师,我哪里来的这盏灯啊?他就是梁亮,他就是我的儿子!”老汉说,儿子原来叫梁成,后来才改成梁亮的。话说到这里,老汉眼里有泪了。油灯闪闪,泪花闪闪,望着他满脸的希望和坚毅,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家庭,了解了这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放羊汉子!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我准了梁亮的假。我请他代我向他爹问好,我还真有些想念他。我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是下午6点,你还要走20多里山路,路上不害怕吗?”梁亮说:“不害怕不害怕,我爹说在半路上接我呢。我每次回家我爹都接我,他是放羊的,不用和生产队请假。”梁亮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耽误您吃饭啦,你们吃的是饺子呀!”我再次来到厨房时,那个“圆圈”已经散了,只剩下那个偌大的笼屉。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候,梁亮回到了学校。梁亮把一只饭盒悄悄地捧给我,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我问:“这是什么?”梁亮悄悄地回答:“饺子。”我问:“哪来的饺子?”梁亮回答:“我爹包的。不对,我爹不会包饺子,是我爹请人包的。”我吃惊地问:“你们家里还有白面?”梁亮回答:“白面是我爹借的,做馅儿的腊肉也是我爹借的。我爹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乐意帮助他。可惜借遍了全村子,也只借了半斤白面……老师,因为我请假,您昨天晚上没有吃上饺子吧?”梁亮又说:“老师,你们难得吃一回饺子!”我轻轻地打开了那只饭盒。④那些饺子个头不大,却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工艺品一般可爱。我很认真地数了数,总共22个饺子。因为饭盒装在书包里,那饺子还热乎,还有一丝一缕的热气。我让梁亮赶紧拿筷子,喊了几声没人答应,抬起头来一看,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还有满屋子醉人的香气。(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运用反复的手法,凸显“那时候”与“这时候”的差异,生动表现了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对改善生活的渴望。B.小说以吃饺子为线索,串联起校长宣布好消息、梁亮请假回家让“我”没能吃到饺子、梁亮带回饺子等情节,结构紧凑,波澜起伏。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梁亮这一孝顺、懂事、自尊自强的少年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通过梁亮请假回家一事,表现了梁亮家庭的困难,凸显了梁亮父亲对儿子的爱和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7.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校长的话凸显了白面的稀缺,彰显了庆祝的庄重,也体现了他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荣誉的珍视。B.句子②中“我”准备品尝饺子被梁亮打断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同时又巧设悬念,引人入胜。C.句子③展现了老汉坚韧乐观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深深期望,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情感表达。D.句子④对饺子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梁亮一家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8.作为插叙人物出现的梁亮父亲,在文中有何作用?9.小说以“吃饺子”为题,但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吃饺子”的画面,反而是满屋飘散的饺子“香气”成为重头戏。结合文本,试探究这样的安排有何深意。〖答案〗6.D7.B8.①推动情节发展。梁亮父亲的信是梁亮请假的缘由,也是后文梁亮带饺子这一情节的关键推动人,使情节紧凑,结构圆融。②丰富内容,烘托人物。插叙对梁亮父亲的回忆,使情节丰富,他坚韧顽强、知恩图报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梁亮,使梁亮的形象立体鲜明。③深化主题。他的淳朴善良,凸显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人间温情,作为家长,他以身为范,延续希望,增强了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9.①避免与前文重复,形成反差与张力。前文已对“吃饺子”的场面极尽渲染,后文同中求异,增强可读性。②留白式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结尾用满屋飘散的饺子“香气”来收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③寓意深厚,体现情感纽带。饺子“香气”不仅有美食之意,更寓意着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凸显了梁亮父亲对儿子的爱和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理解不当。小说通过梁亮请假回家这一情节,主要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体现对人性的赞美与歌颂。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主要是为了突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错,基于全文,可以看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等优良品质。但此处“我”准备品尝饺子的动作被梁亮打断,只能说明他思父心切,与父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作用的能力。文中,梁亮父亲虽然未直接露面,但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在侧面烘托了梁亮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首先,从情节发展上看,梁亮父亲虽未直接露面,但他的存在和行为却间接推动了与“饺子”相关的情节发展。例如,梁亮因想父亲而请假回家,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梁亮父亲虽未直接描写,但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却通过梁亮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梁亮身上的孝顺、懂事、坚韧顽强、知恩图报等品质,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这种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使得读者对梁亮父亲有了更深地了解和认识;最后,从主题表达上看,通过梁亮父亲这一插叙人物的塑造和展现,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善良温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开篇便以吃饺子为线索,通过校长的宣布引发读者对吃饺子场面的期待。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并未如愿以偿地吃上饺子。结尾处,饺子“香气”的描写与之前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引发读者对吃饺子场景的想象。梁亮为了让老师能吃上饺子,特意让父亲包了饺子带给他。这份心意虽然简单却无比珍贵,满屋的饺子“香气”正是这份心意的体现。它不仅仅是饺子的香味,更是师生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饺子“香气”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小说情感更加温暖、动人,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小说通过讲述吃饺子这一平凡而温馨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读者在闻到饺子“香气”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温馨、美好和感动。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思考生活的真谛和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节选自《论语·颜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节选自《论语·为政》)材料二: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粗。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线,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公卿欲其一至京师,君以再不得意于守令,恨曰:义不可更辱又奚为于京师间竟闭门死年六十。君娶河南东柳氏女,二子:升奴、胡师。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所。其兄将作少监昔,请铭于右庶子韩愈。愈与君为御史被谗,俱为县令南方者也,最为知君。铭曰:谁之不如,而不公卿?奚养之违,而不久生?惟其颉颃,以世厥声。(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义A不可B更辱C又奚为D于京师E间F竟闭门G死H年六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一句句式结构相同。B.“诸曹白事”中的“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词性相同。C.“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文中指西安,类似的称呼还有“王畿”“京畿”等。D.“治迫岭下”与《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的“迫”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君为人方正刚直,文才出众,因谗言与韩愈等人遭贬谪至南方,后又蒙受国恩,一起在江陵担任属官。B.张君在京兆府任司录时,其威严令同僚心生敬畏,后相继担任三原县令、礼部员外郎,以守法秉公著称。C.张君任虔州刺史时,大力整治民风,推行教化,勇于为民请命,上疏免除不合理税收,深受百姓的爱戴。D.张君性格倔强,坚守道义,不阿权贵,曾因坚持守法而被免官,他虽未列公卿,但品格高洁,留名后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2)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14.材料二中张君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FH11.D12.B13.(1)(他)擅长文章辞句,凭借进士(身份)被举荐为博学宏词科(的官员),担任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被任命为监察御史。(2)(他)改任为河南令,但是河南尹恰好是张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几个月后,(他)感到非常不适应,于是因病辞官。14.(示例)①张君方正刚直,率先垂范,与孔子强调“政者,正也”的观点相契合。②张君强调德治,以礼化民,与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观点相契合。③张君为百姓争取利益,与孔子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的观点相契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道义上不能再次受辱,又何况在京师呢?”最终闭门而死,享年六十岁。“义不可更辱”表示“道义上不能再次受辱”,语意完整,“又”是连词,“奚”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因此,“又”前面需断开,即C处;“竟”副词,表示“终于、最终”,前面需断开,即F处;“年六十”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前需断开,即H处。故应断于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二者均为状语后置,前者正常语序为“以德道之”,后者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以道德来引导。/种上桑树。B.正确。前者是动词,指“禀告、报告”,后者也是动词,指“驻扎”。句意:各位属官禀告公事。/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C.表述正确。D.错误。前者是动词,指“接近”,后者是形容词,指“急,危急”。句意: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这事很危急,我请求进去,和项庄同命运(和他拼命)。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相继担任三原县令、礼部员外郎”错,根据材料二原文“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可知,应是“相继担任三原县令、刑部员外郎”,而不是“礼部员外郎”。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擅长;“以”,凭借;“拜”,被授予官职,被任命。(2)“适”(第一个):恰好;“所不好者”,“所”字结构,所不喜欢的人;“以病辞免”,因病辞官。【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可知,孔子强调为政者必须自身正直,方能引领他人,材料二中张君方正刚直,行事正直,如他担任京兆府司录时,下属不敢直视,行事谨慎,展现了为政者的威严与正直,与孔子的观点相契合;结合材料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可知,孔子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来引导百姓,用礼制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材料二中张君在任虔州刺史时,致力于改变当地不良风俗,推行饮酒和婚丧等礼仪,使百姓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吻合;材料一中,孔子的为政思想隐含着对民生的重视,材料二中张君多次为百姓争取利益,如他反对增加百姓税收,最终使有害于民的政令得以废除,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孔子的民本思想相契合。参考译文:材料一: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材料二:张君名署,字某,是河间人。张君方正刚直有气节,形貌魁梧高大。擅长文词,以进士的身份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任上官拜监察御史。张君被皇上宠信的臣子谗言陷害,与同辈的韩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贬到南方做了县令。过了三年,逢国恩一起转做江陵属官。后来做了京兆府司录。各位属官禀告公事,不敢平视他,一起在公堂吃饭,都是低头匆匆吃喝完就拱手起身快步离开,没人敢多说话的。县令县丞县尉,害怕张君好像严厉的京兆尹一样。事情办好后,京兆尹改任凤翔尹,以节度使的身份镇守京西,请求与张君一起前往。后来改任礼部员外郎,任观察史判官。大帅调任到别处,张君不愿意长久离开京城,辞谢回来。因为以前的才能任命为三原县令,一年多后,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遵守法令敢于秉公争论,刚直不迎合。改任虔州刺史。当地老百姓的习俗互相勾结互相包庇,宰杀耕牛也不报官,耕牛大大损耗减少;又喜欢大量捕捉活的鸟雀鱼鳖之类,不管可不可以吃都互相买卖,按一定时节放生,希望得到吉祥。张君到了那里任刺史以后,一切都下令禁止,监督执行,立刻绝迹。又差遣懂得儒家经典的官吏和儒学生到邻近的大郡,学习乡饮酒和婚丧等礼仪,回到本州后,就大事宣传讲解,老百姓与官吏围观听讲,追随接受教育感化,大家都非常高兴。户部度支使到了符州,折算老百姓按户应该收的租税。每年要征收丝绵三万六千两,邻郡接到诏令惶恐不安,到期之日,只怕完成不了征收数目而遭受处分。张君独自上疏皇帝,说:“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养蚕种桑”。一月以后,免去税收的符信下达,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州署的门口欢呼庆贺。改任澧州刺史。老百姓的税收出自于杂产物品和钱,尚书省有一个常数,而湖南观察使行文各州,征收百姓的租税比常数增加一倍。张君说:“刺史可以守法,不可以做贪官为害老百姓!”于是留下公文不肯听从,最终被人取代免官。观察使派能员检查文书簿册,用了十天时间,没有发现丝毫罪证。改任河南县令,而河南府尹恰好是张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几个月以后,身体很不舒服,就以病辞官。朝中的公卿们要他到京师来任职,可是张君又不被守令所赏识,他愤恨地说:“道义上不能再次受辱,又何况是在京师呢?”最终闭门而死,享年六十岁。张君娶河南东姓柳的女子为妻,有两个儿子:升奴、胡师。将在某年某月某日葬张君于某地。他担任将作少监的哥哥张昔,请任右庶子的我写墓志铭。我曾与张君同为殿中御史而被谗言所害,又同去南方做县令,对他最为了解。铭文是:才能比不上谁啊,却未位列公卿?违背什么养生之道啊,没有活得长久?只因他倔强的性格啊,在世上留下名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张芝卿陈师道相逢已偶尔,告别更苍然。离合惊时换,行藏①乃世缘。君无学干②禄,我亦赋归田。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备注〗①行藏:行迹。②干:追求,求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相逢已偶尔”一句,轻描淡写间流露出诗人与友人相遇的惊喜,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B.颔联上句以时光流转为背景,写出了人生离合的无常,感叹时光易逝,而下句则道出了人生际遇的无奈。C.颈联写诗人和友人一样,没有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向往归隐田园,这也是诗人自我心声的真情流露。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却意蕴深厚,字里行间尽显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令人回味无穷。16.诗歌尾联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答案〗15.A16.①尾联写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②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
〖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错,首联写相逢是偶然的事情,而告别更是令人心生苍凉,奠定诗歌惜别的伤感基调。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尾联“泗水秋山外,长安夕照边”意思是,泗水流经秋山之外,夕阳晚照长安城。“外”字超出人的视野,给人无限遐想,从泗水到秋山再到远望中夕阳下的长安城,诗句描写视野宽阔,展示了长安城的夕阳景色。此句在诗歌结尾,又是写景,从手法上看是以景结情。描写送别时的景色,尤其是“秋山”“夕照”,渲染悲凉氛围,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并未径直要求弟子们畅谈理想,而以“______,______”安抚他们,从而营造出一个气氛轻松、情感亲切、讨论热烈的环境。(2)“以阔境显孤危”是古诗中的常用手法,杜甫《登岳阳楼》即此中典范。他先以雄浑之笔绘洞庭之辽阔,后以“______,______”轻描孤苦之境,阔大与孤苦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孤独无助之情,令人动容。(3)春晚舞台之上,一曲《上春山》唤起了人们对山水风光的无限向往,正如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以“______,______”两句,深情表达了对晚秋时节江水浩渺、山峦叠翠的壮美之景的倾心赞赏。〖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天的天空是特别高的,看,那一块块巨大云团,像狂怒的海潮,吞没了条条山沟,冲击着道道山梁。不一会儿,一些高耸的山脊只剩下一个个小的山头,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些孤岛。渐渐地,云退去,天也显得亮一些了。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一座座亭台楼阁,①。一些勤快的小鸟,也对着山谷放开了歌喉。啊,多么美的景色呀!我就像来到了神话中的仙境,不由得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仿佛我这个凡夫俗子,此刻也已②了。“日出!”日出时有人激动地叫喊。我定了定神,朝东面望去。但见在天地交界处,有几片云彩悄悄换上了金色衣服,显得异常美丽。那游动的雾霭也好像猜出人们的心理,知趣地躲到一边。此时,整个空气像凝固了一样。起初,太阳在几片朝霞中间,露出一点儿细缝,像一根红线。接着,那根红线逐渐膨大,不久就变成一个鲜红的橘瓣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的半边笑脸,它仿佛十分费劲儿,一纵一纵,摆脱一切阻碍它前进的“绊脚石”。终于,它从霞光中跳出来,发出灿烂的光芒。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那巨大的云团,像狂怒的海潮,淹没了山沟,冲击着山梁”,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18.(示例)①若隐若现(隐隐约约、忽隐忽现)②脱胎换骨(超凡脱俗、羽化登仙)19.①原句使用“吞没”一词,相较于“淹没”,更能突显云团快速、迅猛地覆盖山沟的动态特点,生动地描绘出云团如狂怒海潮般的气势。②原句保留“块块”“条条”“道道”的叠词使用,不仅强调了云团、山沟、山梁的数量之多,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得描述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朗朗上口。〖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处,上文“还未散去的雾霭,在山谷中轻轻游动,像一块蒙在少女脸上的纱巾”,表现的是雾霭尚未散去,呈现出若有若无的朦胧感的语境,此处讲亭台楼阁,可填“若隐若现”“隐隐约约”“忽隐忽现”等词。若隐若现:好像隐没,又好像出现;形容隐隐约约,不真切,不明朗。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忽隐忽现:灯光等的闪烁时而消失时而出现。第②处,结合上文“我就像来到了神话中的仙境,不由得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及“凡夫俗子”,可知此处语境形容“我”到了仙境之后,改变原来的立场和世界观,可填“脱胎换骨”“超凡脱俗”“羽化登仙”等词。脱胎换骨:道教徒认为人在苦修得道之后,就能脱下胎,换上骨。现在常用来比喻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超凡脱俗:形容非常高洁,不沾一丝庸俗之气。羽化登仙:古人传说仙人能飞升变化,把成仙喻为羽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这里有如道家羽化成仙的意思)。【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原句中的“吞没”一词,不仅写出了云团覆盖山沟的情景,更强调了这一过程的迅猛与动态,使云团仿佛有了狂怒海潮般的气势。而“淹没”一词虽也能表达覆盖之意,但缺少了这种动态与气势的传达。其次,原句中的叠词使用,如“块块”“条条”“道道”,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更为悦耳,朗朗上口,更通过数量的叠加,强调了云团、山沟、山梁的多与广,使得整个画面更为生动、具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紫禁城地面顺应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形成一个庞大的②。在紫禁城内部,则用干沟、支沟、明沟、暗沟等排水设施沟通各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营造了一个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③。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再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穿过“沟眼”,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史上整个系统固定时间淘挖养护,近年来,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所以无论雨量多大,故宫都无积水之弊。可以说,故宫排水系统沉淀于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才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20.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妈妈的帮助下,小红学会了独自做饭。B.祖父为了生计,一辈子在外闯荡,受尽了苦和累。C.只要你心系于我,我倾尽所有,在所不辞。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①紫禁城建造之初②自然排水网络(系统)③人工排水网络(系统)22.①“沉淀于”改为“沉淀着”。②“造就”改为“拥有”。〖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在紫禁城内部”中“在”是介词,表处所。A.介词,引出对象。B.介词,表处所。C.介词,和“所”连用,表示强调。D.动词,指人或事物处于某个位置。故选B【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下文“就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以及对全文的把握,可知此处是对紫禁城建造的情况进行介绍,所以可填“紫禁城建造之初”;第②处,根据上文提到的“紫禁城地面顺应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可知主要讲自然排水系统,可填“自然排水网络(系统)”;第③处,根据原文“在紫禁城内部,则用干沟、支沟、明沟、暗沟等排水设施沟通各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设施是由人工打造而成的,所以可填“人工排水网络(系统)”。【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①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将“故宫排水系统沉淀于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改为“故宫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②搭配不当,“造就”与“功能”动宾搭配不当,应将“造就”改为“拥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网购时,有的人习惯查看评论,如匠人择材,以求最佳体验;有人则随心寻觅,似侠客探宝,期待意外之喜。两者各有千秋,或精研或随性,皆能在消费中收获不同乐趣。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题材料共两句话,探讨了不同人群对网购的不同态度。有些人对于评价十分重视,愿意以之为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这些人的做法当然很好,他们懂得借助他人的力量,察纳雅言,以为己用。也有些人喜欢随心所欲地寻觅,以期待意外之喜,这些人往往喜欢探索未知、尊重自己内心,他们的做法同样没有问题。显然,材料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保持着中立客观的态度,都认为是好的,没有优劣之分。据此,在立意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首先,可以从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的角度探讨。习惯查看评论的消费者体现了理性消费的特点,他们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评价来做出决策,这种方式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而随心寻觅的消费者则更偏向于感性消费,他们追求的是购物的过程体验和可能带来的惊喜,这种方式更注重情感和体验。其次,我们还可以从选择自由与个人偏好的角度立意。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消费方式的自由,无论是精研还是随性,都是个人偏好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并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平衡与智慧的角度立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在理性与感性、精研与随性之间找到平衡。过于理性可能会失去生活的乐趣,而过于感性又可能导致盲目和冲动。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智慧,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或者,也可以说,我们既可以多参考他人意见,也可随心所欲、尊重内心。考生可以把两种行为结合起来,既选择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在该听劝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想法,该给自己来点意外之喜的时候,大胆给自己“开个盲盒”。总之,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必要的场合选择合适的方式,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才是最好的选择之道。在写作时,可自选上述一种立意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比如,若是选择他人意见与自我想法这一点,考生可在开头概括材料、提出论点,再分别论述听取他人意见,和尊重自己内心各自的好处,再将两者结合起来,讲明我们应该在生活中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最后总结全文。在写作时,考生应注意,虽然在开篇由材料入手谈及观点,但不能局限在“消费”这一领域,要扩展到“在更广泛的领域”,如学习、工作、生活等领域,以引发更深刻而广泛的思考。
山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民族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我们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长树先长根,立人先立德”,没有德,再有才华也无济于事。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要始终把立德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科学理论铸魂育人,以时代思想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己,以高尚的品格、文明健康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以正能量的热度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以报国之心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成长打好精神底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持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必须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招,深化教育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发式教育,增加吸引力、趣味性,不断在特色上实现新的突破,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促进教育公平,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个孩子。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部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了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我们仍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缩小区域、学校、群体、学段之间的差异,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要加大教育投入,用真金白银改善教育环境,让学校有更好的建筑和硬件设施、有更美的风景。此外,还要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优质的资源,受到名师的指点。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让孩子能上学,而且要“上好学”,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要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根基。(摘编自杨荣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实现强国梦夯实根基》)材料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凸显了教育评价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教育评价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影响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评价还深刻影响全社会的教育观念,进而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态。正是基于评价的极端重要性,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教育事业发展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否则将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甚至将教育引向歧途。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地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以发表论文数量评价老师、以学历评价人才,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总的看,教育评价还没有很好地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评价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加快构建与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势在必行。党中央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改革完善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着眼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评价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要讲话,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评价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关键在于压实责任,敢于碰硬。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资源配置、教师评价等工作都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育评价研究,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测量手段,探索简单可靠的教育评价方法。(摘编自朱之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小学入学率稳步提升,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说明教育现代化代表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B.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C.教育评价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还会让教育事业发展偏离正确发展方向。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诸多不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学校要始终把立德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B.深化教育机制改革、科学设置特色课程体系等改革创新措施,对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意义重大。C.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中,教育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事关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D.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促进教育现代化、实现强国梦的中心论题,从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教育公平等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一第四段采用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表现了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教育公平。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话题展开论述,但两则材料论述各有侧重,重心并不相同。D.材料二论证结构清晰,开篇提出论点,中间层层递进分析,结尾总结归纳,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分明。4.下列选项对材料二行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引出话题→(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强调教育评价在新时代的重要性。B.第二段:论述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分析)其对资源配置、办学行为等的影响→凸显其关键地位。C.第三段:阐述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D.第四段:说明党中央对改革的高度重视→(列举)重要指示及讲话→分领域指出改革的具体措施。5.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如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答案〗1.A2.D3.B4.C5.①国家与社会深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②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③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说明教育现代化代表着教育改革重要方向”错。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中小学入学率稳步提升,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体现的是教育公平,而非教育改革。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A.“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知,是“根本任务”而非“基本任务”。B.“科学设置特色课程体系”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可知,是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C.“……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错。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是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可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类比论证”错。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材料一第四段主要是举例论证,列举相关数据,说明我们教育的发展。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C.“(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错。通过对照原文,可见选项第一个箭头前后句之间是目的和方式的关系。由材料二第三段“改革开放以来……对评价结果重视不够等”可知,应是“(揭示)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揭示)当前教育评价的积极探索”。故选C。【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三、四两段内容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国家与社会深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干部选任考核、学校评价、重大项目安排等各项工作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学校作为教书育人重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材料二最后一段“各级各类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可分析得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将立德树人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吃饺子赵新那时候就是那时候。那时候不是这时候。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还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难非常难。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茫茫苍苍的太行山。那年我才25岁。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归我管。那一天是星期六。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校长从县城开会回来喜气洋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被县政府评为教学模范单位,大家都有功劳,大家都辛苦啦。①校长说,为了庆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特地想办法讨来了几斤白面,今天晚上请各位老师吃顿素馅饺子,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高兴高兴!校长讲完以后老师们热烈鼓掌,欢呼雀跃。那是春末夏初,夜里短了,白天长了。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开饭的时间,我正拿着碗筷兴冲冲地向厨房大踏步地前进时,一个在校住宿的学生急急忙忙跑过来,抢在我的面前,向我请假回家。他叫梁亮,16岁,个头虽然瘦小,却很机灵很精神。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成绩相当不错。他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请假,我要回家看看,我想家。”我说:“梁亮,再有两个月你就该考高中了,怎么还想家呀?你应该发愤图强以校为家,忘掉山沟里的那个小家。”他说……他说的是什么,我确实没有用心去听,我光想着到厨房去吃素的饺子。校长说了,今天晚上的饭不给分成一份又一份的,不往每个老师的碗里盛,而是把煮熟的饺子捞在一个大笼屉上,大家蹲下来,围成一个圆圈,热热乎乎一起吃。校长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吃法好,它象征着兴旺,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我想我要是去晚了,还有我的饺子吗?所以我丢下梁亮,径直到了厨房。我蹲下身子,挤进那个热腾腾的“圆圈”,②刚刚夹起一个饺子,看了看,梁亮又立在厨房门口喊我:“老师,对不起,请您出来一下。”想了想,我还是放下那个饺子出去了。我索性把梁亮叫到了我的办公室。我说:“梁亮,你说吧,把你想说的都给说出来,别再憋在肚里啦。”梁亮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两串泪水。他说他爹给他捎过信儿来了,说想他,让他这个星期天一定回去;他说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回去了,他也想回去看看爹。梁亮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们家的情况您知道,您说我回去不回去?”搞家庭调查的时候我曾经去过梁亮的家,并且在他家的热炕头上住过一夜。我知道梁亮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梁亮的爹是个放羊的。梁老汉已经50多岁,全家只有他和梁亮两口人。③老汉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他赶着生产队的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不怕饿,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也不怕,因为心里总有一盏灯照着,眼前总是亮堂堂的。老汉说:“老师,我哪里来的这盏灯啊?他就是梁亮,他就是我的儿子!”老汉说,儿子原来叫梁成,后来才改成梁亮的。话说到这里,老汉眼里有泪了。油灯闪闪,泪花闪闪,望着他满脸的希望和坚毅,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家庭,了解了这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放羊汉子!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我准了梁亮的假。我请他代我向他爹问好,我还真有些想念他。我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是下午6点,你还要走20多里山路,路上不害怕吗?”梁亮说:“不害怕不害怕,我爹说在半路上接我呢。我每次回家我爹都接我,他是放羊的,不用和生产队请假。”梁亮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耽误您吃饭啦,你们吃的是饺子呀!”我再次来到厨房时,那个“圆圈”已经散了,只剩下那个偌大的笼屉。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候,梁亮回到了学校。梁亮把一只饭盒悄悄地捧给我,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我问:“这是什么?”梁亮悄悄地回答:“饺子。”我问:“哪来的饺子?”梁亮回答:“我爹包的。不对,我爹不会包饺子,是我爹请人包的。”我吃惊地问:“你们家里还有白面?”梁亮回答:“白面是我爹借的,做馅儿的腊肉也是我爹借的。我爹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乐意帮助他。可惜借遍了全村子,也只借了半斤白面……老师,因为我请假,您昨天晚上没有吃上饺子吧?”梁亮又说:“老师,你们难得吃一回饺子!”我轻轻地打开了那只饭盒。④那些饺子个头不大,却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工艺品一般可爱。我很认真地数了数,总共22个饺子。因为饭盒装在书包里,那饺子还热乎,还有一丝一缕的热气。我让梁亮赶紧拿筷子,喊了几声没人答应,抬起头来一看,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还有满屋子醉人的香气。(有改动)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运用反复的手法,凸显“那时候”与“这时候”的差异,生动表现了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对改善生活的渴望。B.小说以吃饺子为线索,串联起校长宣布好消息、梁亮请假回家让“我”没能吃到饺子、梁亮带回饺子等情节,结构紧凑,波澜起伏。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梁亮这一孝顺、懂事、自尊自强的少年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D.小说情节设置巧妙,通过梁亮请假回家一事,表现了梁亮家庭的困难,凸显了梁亮父亲对儿子的爱和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7.对小说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校长的话凸显了白面的稀缺,彰显了庆祝的庄重,也体现了他对教师的尊重和对荣誉的珍视。B.句子②中“我”准备品尝饺子被梁亮打断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同时又巧设悬念,引人入胜。C.句子③展现了老汉坚韧乐观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深深期望,这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情感表达。D.句子④对饺子的细节描写,体现了梁亮一家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8.作为插叙人物出现的梁亮父亲,在文中有何作用?9.小说以“吃饺子”为题,但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吃饺子”的画面,反而是满屋飘散的饺子“香气”成为重头戏。结合文本,试探究这样的安排有何深意。〖答案〗6.D7.B8.①推动情节发展。梁亮父亲的信是梁亮请假的缘由,也是后文梁亮带饺子这一情节的关键推动人,使情节紧凑,结构圆融。②丰富内容,烘托人物。插叙对梁亮父亲的回忆,使情节丰富,他坚韧顽强、知恩图报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梁亮,使梁亮的形象立体鲜明。③深化主题。他的淳朴善良,凸显了物质匮乏年代的人间温情,作为家长,他以身为范,延续希望,增强了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9.①避免与前文重复,形成反差与张力。前文已对“吃饺子”的场面极尽渲染,后文同中求异,增强可读性。②留白式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结尾用满屋飘散的饺子“香气”来收尾,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③寓意深厚,体现情感纽带。饺子“香气”不仅有美食之意,更寓意着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凸显了梁亮父亲对儿子的爱和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理解不当。小说通过梁亮请假回家这一情节,主要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体现对人性的赞美与歌颂。故选D。【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主要是为了突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错,基于全文,可以看出梁亮的懂事与礼貌等优良品质。但此处“我”准备品尝饺子的动作被梁亮打断,只能说明他思父心切,与父亲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人物作用的能力。文中,梁亮父亲虽然未直接露面,但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在侧面烘托了梁亮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内涵。首先,从情节发展上看,梁亮父亲虽未直接露面,但他的存在和行为却间接推动了与“饺子”相关的情节发展。例如,梁亮因想父亲而请假回家,这一情节的设置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梁亮父亲虽未直接描写,但他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却通过梁亮的言行举止得以体现。梁亮身上的孝顺、懂事、坚韧顽强、知恩图报等品质,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熏陶。这种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使得读者对梁亮父亲有了更深地了解和认识;最后,从主题表达上看,通过梁亮父亲这一插叙人物的塑造和展现,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匮乏年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善良温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开篇便以吃饺子为线索,通过校长的宣布引发读者对吃饺子场面的期待。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并未如愿以偿地吃上饺子。结尾处,饺子“香气”的描写与之前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故事更具张力和吸引力,引发读者对吃饺子场景的想象。梁亮为了让老师能吃上饺子,特意让父亲包了饺子带给他。这份心意虽然简单却无比珍贵,满屋的饺子“香气”正是这份心意的体现。它不仅仅是饺子的香味,更是师生情感的传递和表达。通过饺子“香气”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感的真挚和深沉,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小说情感更加温暖、动人,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小说通过讲述吃饺子这一平凡而温馨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读者在闻到饺子“香气”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温馨、美好和感动。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方式使得小说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思考生活的真谛和价值。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节选自《论语·颜渊》)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节选自《论语·为政》)材料二: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粗。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线,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公卿欲其一至京师,君以再不得意于守令,恨曰:义不可更辱又奚为于京师间竟闭门死年六十。君娶河南东柳氏女,二子:升奴、胡师。将以某年某月某日葬某所。其兄将作少监昔,请铭于右庶子韩愈。愈与君为御史被谗,俱为县令南方者也,最为知君。铭曰:谁之不如,而不公卿?奚养之违,而不久生?惟其颉颃,以世厥声。(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有删改)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义A不可B更辱C又奚为D于京师E间F竟闭门G死H年六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树之以桑”一句句式结构相同。B.“诸曹白事”中的“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词性相同。C.“京兆”指京师所在地区,文中指西安,类似的称呼还有“王畿”“京畿”等。D.“治迫岭下”与《鸿门宴》中“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的“迫”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君为人方正刚直,文才出众,因谗言与韩愈等人遭贬谪至南方,后又蒙受国恩,一起在江陵担任属官。B.张君在京兆府任司录时,其威严令同僚心生敬畏,后相继担任三原县令、礼部员外郎,以守法秉公著称。C.张君任虔州刺史时,大力整治民风,推行教化,勇于为民请命,上疏免除不合理税收,深受百姓的爱戴。D.张君性格倔强,坚守道义,不阿权贵,曾因坚持守法而被免官,他虽未列公卿,但品格高洁,留名后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2)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14.材料二中张君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请简要概括。〖答案〗10.CFH11.D12.B13.(1)(他)擅长文章辞句,凭借进士(身份)被举荐为博学宏词科(的官员),担任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被任命为监察御史。(2)(他)改任为河南令,但是河南尹恰好是张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几个月后,(他)感到非常不适应,于是因病辞官。14.(示例)①张君方正刚直,率先垂范,与孔子强调“政者,正也”的观点相契合。②张君强调德治,以礼化民,与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观点相契合。③张君为百姓争取利益,与孔子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的观点相契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道义上不能再次受辱,又何况在京师呢?”最终闭门而死,享年六十岁。“义不可更辱”表示“道义上不能再次受辱”,语意完整,“又”是连词,“奚”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因此,“又”前面需断开,即C处;“竟”副词,表示“终于、最终”,前面需断开,即F处;“年六十”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前需断开,即H处。故应断于C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确。二者均为状语后置,前者正常语序为“以德道之”,后者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句意:以道德来引导。/种上桑树。B.正确。前者是动词,指“禀告、报告”,后者也是动词,指“驻扎”。句意:各位属官禀告公事。/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C.表述正确。D.错误。前者是动词,指“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赣南医学院《园艺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中医药大学《种子检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港口起重机械说》课件
- 小学生课件模板图片
- 安全取暖主题班会课件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1框生命可以永恒吗说课稿新人教版
- 小学生观看党的课件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十五课一周的天气教案青岛版
- 矿区消防安全课件
- 校园课件安全事故
- 2022年总经理年会发言稿致辞二
- 警综平台运行管理制度
- 立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 简约中国风水墨山水工作总结通用PPT模板
- 矿山测量课程设计
- 药厂生产车间现场管理-PPT课件
- 轴与孔标准公差表
- 防火门施工方案
- 人教PEP版2022-2023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含听力材料)
-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计算书(Word)
- 加油机拆卸安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