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新未来联考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篇来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材料二: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因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B.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4.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D3.B4.A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的凭借。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③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错误,偷换概念,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错误,原文是“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D.“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揣摩不出的,再给予帮助,而且教师不需要将文章一篇篇讲解给学生听。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错误,原文是“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非多读不可;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读书的滋味。B.说的是写作的稳,材料二中并未提及这一观点。C.说的是写作的要求。D.说的是阅读的要求。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B.对比论证,如在论证“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时,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C.因果论证,如材料一第一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字都需要精粹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粗的和浅的罢了,所以中学阶段还需要学习语言文字;再如第四段中,因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最切要。D.举例论证,如在论证“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时列举了《背影》《史记》《信陵君列传》等文章。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味着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有其价值,但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材料一第四段肯定了教材的价值,“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由此可知,教材是凭借,考生可以从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如第五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这是指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因为要养成习惯,需要反复的历练,需要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最后,要提及自己的思索,如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可知,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启啊高启吴金良高启啊高启,你呼朋引伴品茶饮酒看花赏月,过你的逍遥日子多好。写什么诗、作什么文啊!高启临死前,无数次冒出这个念头。瞥一眼高踞端坐主宰他命运的那个人,他想陈情认罪,恳请给他一条活路,保证以后只管斗鸡、走狗、放风筝,做一个不问世事、不恤民瘼的傻子。反正我家境富足,可以不食君禄,也不用土里刨食,少说能活七十岁。可是他说不出,做不到。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如果时光倒流,或者给高启再活一次的机会,他肯定不读书。因为他记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可惜他读了书,还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文才显,招祸灾,果然不虚。恃才傲物的高启,遇上小肚鸡肠的朱重八,没个好儿。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老儿给高启找了两份差事;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这下毁了,入深宫、蹈宦海,按下了“死亡键”。要命的是他还不那么清白,十六岁就被张士诚①聘为幕僚,混了七年才辞官回乡。在朱皇帝眼里,这属于“事伪”。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才华高逸、学问渊博,都挡不住死神的脚步。三年修完《元史》,龙颜大悦,要提拔提拔他,正七品连蹿带蹦到正三品,官授户部右侍郎,而这年高启才三十四岁,了得!可高启无心任途,谦称年轻学浅,当不起如此高位,坚辞。朱皇帝尴尬了,龙颜倒是没变色,可是肚里长了牙——你小子不识抬举!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卑、敏感、多疑导致小心眼的朱皇帝盯上了高启。高启退隐山林,西席授课,东满赏菊,接茬儿舞文开墨。架不住被盯上了,写首小诗,也被怀恨在心:你敢讽刺联!高启虽然出身富户,但他对农耕生活很是热爱。辞官后赋闲在家,他将牧童与牛联想在一起作了首诗,名曰《牧牛词》,前面部分主要描写牧童与牛相依相伴的情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长年牧牛百不扰,但恐输租卖我牛。”高启用牧童的口吻,揭露了明朝沉重的苛捐杂税。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得,这又记了一笔。洪武五年,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主政京辅(国都及其附近地区)重地,足见老朱信任。魏观履新,兢兢业业。明教化、正风俗、建学舍、除苛政,深得百姓拥戴。以至朱皇帝要升他的官,调他到四川工作,苏州百姓竟全力挽留。老朱一高兴,行,不调你了,再接再厉吧。魏观自然也高兴,一高兴就忘了“得意不可忘形”的古训,为了省钱,决定在当年张士诚的宫址上改修府治。修好了,还延请高启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高启一时技痒,不虑其他,欣然挥就美文。魏观老儿也是昏了头,你在哪儿修知府衙门不行,非要沾边张士诚?这可就触了朱皇帝的逆鳞,没得活了。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张士诚早已归天,成了真正的“死”对头。可魏观政绩太好,就有了个活着的死对头苏州指挥使蔡本。这个“活死对头”嫉贤妒能,上书挑拨,说魏观在张逆旧宫遗址上翻建办公楼,明摆着有不臣之心。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魏观遭谮,朱皇帝启动了“小心眼模式”,一怒之下要了魏观的老命——腰斩。杀了魏观,余怒未消。查知高启还为这个新知府衙门作过一篇《上梁文》。老朱正没好气呢,闻听这里边还有高启的事儿,小心眼儿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再一查,《上梁文》中还有“龙盘虎踞”四个字,这下不但触了逆鳞,还捋了龙须——别人是龙是虎,那老朱我算什么?这是要谋反的节奏啊!一时旧恨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腰斩可不是玩的,就是拦腰一刀,把大活人斩成两段。对待高启,斩成两段还不解气,老朱以九五之尊亲自监斩,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高启冤啊,写了篇文章而已,至于这样吗!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是够惨的!对待一介书生,有多大的仇啊!腰斩又不是割韭菜,后悔都来不及,杀了人家干吗呢?老朱杀魏观,不过一时之怒,后来还特批厚葬略表悔意。可他杀了高启,一点儿也没后悔。也是啊,朱皇帝为了自家的万年基业,杀人无数,一个高启算什么。可朱重八朱老鬼恐怕没想到,明朝垂二百七十六年亡!万年基业的春秋大梦成了笑话,笑醒了高启的冤魂:活该!这是你惨无人道的报应!高启大才,三十八岁殁。若是天假以年,焉知他不能与李、杜、苏、辛齐名?高启之死,冤哉枉也。后世文人莫不扼腕,因为高启确实是旷世高才。伟人毛泽东对高启其人也赞佩不已,干脆称他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被剁成八段。文人生不逢时,命运何其惨也!除了高启自己血书“惨、惨、惨”之外,还用得着张可久那句名言:读书人一声长叹。(有删改)〖备注〗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高启啊高启”意蕴丰富,作者百感交集,似有千言万语要对元末明初的高启倾诉。B.小说中高启“官拜翰林院编修”“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说明朱元璋重用高启是真,对其心怀芥蒂亦是真。C.小说的作者评价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表现出他对高启的景仰。D.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涟漪变成滔天巨浪”运用比喻体现朱元璋内心情感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尽管行文中第一、二、三人称均使用到,但真正的叙事人始终置身故事之外,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B.小说最后几段多处使用对比:如高启才之高与死之惨、朱元璋万年基业梦与明王朝有限寿命,抒写惋惜、愤怒与嘲讽之意。C.小说总体上采用顺叙,以朱元璋与高启的矛盾纠葛为线索展开叙事:高启被征入仕、坚拒重用、写“反诗”、被杀,中间插叙魏观被杀一事。D.小说的语言表达颇具特色:简笔时,独词成句,独句成段;用繁笔,汩汩滔滔,势难遏止。通俗处一如口语,典雅处词工句丽,雅俗有致。8.历史题材的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除了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外,尚须紧扣“历史”做文章。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紧扣历史,塑造出朱元璋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9.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家周国平说:“悲剧使人崇高。”假如班级要举行“美文推介会”,请你准确理解鲁迅、周国平关于悲剧的论断,结合小说中高启的人生遭遇,以“闪光的悲剧”为关键词,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推介文字。〖答案〗6.C7.C8.①注重历史背景的铺垫,如小说中叙写为争天下朱元璋视张士诚为死对头的背景,为他残杀高启张本,凸显其猜忌本性。②注重历史细节的描摹,如作者详细地描写高启受刑时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惨”字的细节,衬托出朱元璋的冷酷无情。③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如小说中描述的朱元璋“腰斩”高启、为保朱家天下而诛杀功臣等均为史实,表现出其残忍自私。9.吴金良先生的《高启啊高启》,是一篇值得推荐和欣赏的、闪射着悲剧光芒的微型小说精品:①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有价值的生命被无情毁灭。②作者通过高启的悲剧,激发读者对他的同情和对朱元璋乃至封建专制的痛恨,产生崇高之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的作者评价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错。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这个说法,前者是历史形成的,后者是伟人毛泽东提出来的,均不是作者吴金良的观点,他只是在小说中作了引用。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述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总体上采用顺叙”的说法错误,小说是从高启在刑场的心理活动写起的,这并不是朱、高矛盾纠葛的开始,而是接近高潮的“半高潮”处,从记叙的顺序看,这是典型的倒叙;二是“中间插叙魏观被杀一事”的表述有误,记叙魏观被杀一事,采用的是“花开两枝,各表一朵”的写法,这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叫作平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特点的能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像微型小说,为了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须运用一般题材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外,尚须在历史背景的铺垫、历史细节的描摹、史料的真实可靠等方面下功夫。(1)文中说“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而高启偏偏给张士诚当过七年官,而朱皇帝又是极其小心眼的人,“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一时旧恨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小说叙写为争天下朱元璋视张士诚为死对头的背景,为他残杀高启张本,凸显其猜忌本性。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注重历史背景的铺垫。(2)文中说“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作者详细地描写高启受刑时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惨”字的细节,衬托出朱元璋的冷酷无情。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也注重历史细节的描摹。(3)文中说“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小说描述朱元璋“腰斩”高启、为保朱家天下而诛杀功臣等均为史实,表现出其残忍自私。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还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词和有关〖提示〗,写作推荐阅读文字的能力。作答前,要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小说的思想内容,通过高启的悲剧人生,讽刺朱元璋的器量狭小、生性猜疑、为人残忍等,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二要明确题目中作为引导语的鲁迅、周国平话语的内涵和对答题的〖提示〗也是限制作用,鲁迅的话说明悲剧的实质在于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周国平的话揭示了悲剧的意义——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让读者在沉痛、悲愤的同时,有所反思,有所振作,进而产生体悟其崇高之美;三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关键词写推荐《高启啊高启》的文字,且有字数限制。作答时,首先概括说明推介《高启啊高启》的理由,作为总纲。即吴金良先生的《高启啊高启》,是一篇值得推荐和欣赏的、闪射着悲剧光芒的微型小说精品。然后扣住小说中高启的遭遇,结合鲁迅和周国平之语的内涵加以简明说明,其推荐理由如下:根据文中“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才华高逸、学问渊博”“恃才傲物的高启”“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可知,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老朱……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高启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如此看来,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这合乎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看法。作者通过高启被朱重九残杀的悲剧,激发读者对高启的同情和对小肚鸡肠、易猜忌的朱元璋,乃至封建专制的痛恨,体现了作家周国平所说的“悲剧使人崇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评肆其谗患,则皋、稷、契亦安肯药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走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理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库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家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衣者以为后极,知工者以为典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位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组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情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得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详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节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备注〗①四凶:传说为尧、舜时期四个恶名昭著的部族首领;比喻凶残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传说中舜时的贤臣皋陶、后稷和契。这里借指贤臣。③狃习:熟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智能A才力之士B则得尽C其智D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终G其功H之不就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者,文中指“有学问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含义相同。B.然,文中是“但是”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的“然”含义不同。C.肆,文中指“任意妄为”“恣意而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义不同。D.陟,文中是“提拔、晋升”的意思,与《出师表》中“陟罚藏否”的“陟”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当世人才很多,却还是会有无人辅佐君主的忧虑,王安石认为这是因为皇帝选拔人才的方法并不明确,求贤的诚意不够。B.在论述“任之之道”时,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将其任命到与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职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长期任职,使之专于此任。C.任职中,官员是否有能力处理事务都会显露无进,阴廷对他们进行考核,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并处罚。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时的做法,如王安石认为先王选取人时,让众人怕举他所谓的贤能并让朝廷审查,可增加其观点的说服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2)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14.两则材料中王安石都提到了“四凶”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BEG11.A12.C13.(1)如果确实是贤能之士,就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给他们官做。(2)即使想一时曲意讨好别人得到安身,但考虑(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14.①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②材料二的作用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智能才力之士”主语略长,可单独成句,B处可断开;“尽”作谓语,“其智”作“尽”的宾语,“以赴功”是“尽其智”的目的,故句中不断开;且“而……”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其前断开,最终应在E断开;“其事之不终”和“其功之不就”是并列结构的短语,均做“不患”的宾语,其间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在BEG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学者”,有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句意: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B.正确。“然”,转折连词,但是;/形容词,是的、对的。句意:但是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是的,的确有这样议论的百姓。C.正确。“肆”,任意妄为,恣意而行;/扩张。句意: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又想往西扩大边界。D.正确。句意:这里所说的提拔,只是在爵位等级俸禄赏赐方面的增加吧。/奖励惩罚升官降职。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被免职并处罚”错。由原文“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可知,那些工作不称职的无能之辈将会考虑辞职躲避考查。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确实;“随”,根据;“官吏”,做官吏。(2)“取容”,讨好;“僇辱”,侮辱;“安”,怎么。【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愿,则皋、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可知,材料一是王安石作为驳论的论据来证实自己观点。由材料二“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可知,材料二是作为正面证明王安石观点的论据而存在,属举例论证方法的具体例证。参考译文:材料一:有一天讲学,众大臣退下后,神宗皇帝让王安石留坐。王安石说:“凭借我大宋幅员之大,有学问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是经常忧虑没人可以帮助陛下治理国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选拔人才的方法还不明确,求贤的诚意还不够,即使有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隐而去。”神宗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的时代,也不能没有‘四凶’。”王安石答道:“正因为能够辨别‘四凶’而加以惩处和铲除,这才是他们能够成为尧、舜的原因。假如让‘四凶’肆无忌惮、谗害忠良、为非作歹,那么皋、稷、契还肯因循苟且贪图俸禄而虚度一生吗?”材料二:当务之急,在于人才。如果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掌权的官员才可以选择相应的人把现职官员配足。先王的时候,曾经人才太多了,为什么到现在却不足呢?所以说:这是选人、任用人,不得其道的缘故。所谓选拔的方法,是什么呢?先王选取人才,一定先从家乡,先从学校选拔,让众人推举他所谓的贤能之人,选拔出来告诉朝廷请予审查。如果确实是贤能之士,就根据他们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给他们官做。这是选拔的方法。任命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每个人的才能品德有高有低各不相同,让他担任的职务有合适他的也有不合适他的。古代的贤王知道是这个情况,所以让知晓农事的人任职主管农事,通晓工程的人任职主管工事。其中品德和才能比较高的人让他担任长官,品德才能低的人让他成为辅佐的属僚。又让他长久地担任这方面的职务,则担任长官的由于习惯从而知道了该职务的方方面面,下面的位属服从安排听从长官的教导。贤良的人会因其功绩取得成功,不贤的人,其罪过也可以显著地暴露;所以让他长久地担任某一方面的职务就需要对他实行考察的办法。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学精力的人,就会用尽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来成就事业,我们不用担心他不能坚持做下去,让事业成功不了。那些偷懒混日子的人,即使想一时曲意讨好别人得到安身,但考虑(到)侮辱就在后面,怎么敢不勤勉呢?如果他是无能的人,应当知道辞去职务而避免被考查到不合格而撤职,担任职务的时间越来越久,不能胜任而犯下的过失,不可能因为幸运而避免发生。那么他是不敢不顾这些从而知道辞职躲避考查,那么怎么会有结党营私,谄媚,为了升高而斗争的人呢?选拔人才的方法已经很完善,任用又已很得当,规定的任期也比较长,而他担任的官职也比较专一,也不必用法令来限制他,而使他能够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尧舜等先王之所以能够管理好众多官员,使众业昌盛的方法,就是以这样的方法罢了。可是尧舜时期,所罢黜的听说过的,就是四凶。所提拔的人,包括皋陶,后稷,子契等人他们一生都任同一个官职而没有改变,这里所说的提拔,只是在爵位等级俸禄赏赐方面的增加吧,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②,潮回③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备注〗①邓剡(1232~1303),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此词是邓剡羁留建康(今南京)时所写。②水明霞;彩霞照亮了水面。③潮回:暗用刘禹锡《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用“雨过水明霞”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霞光照水的黄昏秋江图。B.“更吹我,落天涯”,词人把自己比作被吹落天涯、漂泊无依的枯叶,形象鲜明。C.下阕“寂寞古豪华”四句,含蓄地写出南宋覆亡、物是人非的历史事实。D.“惟有”三句,词人置雁群于明月、芦花中,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16.本词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都有“雁”的意象。两词中“雁”的意蕴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惟有南来无数雁”中的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流俗的高洁追求”错,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只有往南飞回的无数大雁,在明月下,栖宿在芦花丛中。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大雁”象征着乱离中背井离乡,离开北方故土的人民,表达了词人对其深切的同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大雁,是词人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暗含着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中最常见的光是太阳光,它是一种由多种波长的光组成的混合光。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时,其实已经在大气中衰减了,所以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并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激光不同,激光只能输出一个颜色的光波,颜色非常纯净。①激光的能量很强,②从起始点出发,如果传输过程中没有遮挡就不会停止;③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④你可能不敢相信。激光的亮度可能比太阳光的亮度还要强。激光如果直射人的眼睛可能会使视网膜被损坏,眼睛如果长时间被激光照射还可能失明。随着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各种类型演唱会____A_____。对于参加演唱会的粉丝们来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人____B___,不少人想通过拍照或录像的方式记录精彩时刻。因此,一些场馆为了防止版权受侵害,会在演出开始前使用激光照射现场以示警。在其他场景下,镜头也有可能受到激光照射而损坏。比如夜间的灯光秀、激光笔等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____C______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由”和文中加点的“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能由着她的性子来。B.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C.由此可知,小张确实生病了。D.他总是能找到各种理由。20.“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层出不穷B恋恋不舍/流连忘返/心潮澎湃C罪魁祸首19.C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说各种演唱会接连出现,故填写“层出不穷”。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B处,语境是说现场动听的歌声让粉丝们舍不得离开,或让他们心情非常激动,故填写“流连忘返”“恋恋不舍”“心潮澎湃”。流连忘返:留恋不止,忘了回去。原本指因迷恋于游乐,而忘了回去。现多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恋恋不舍:原形容极其爱慕,不能丢开。现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心潮澎湃:心里像浪潮翻腾。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C处,语境是说夜间灯光秀、激光笔等都可能是让镜头损坏的主要原因,故填写“罪魁祸首”。罪魁祸首:指作恶犯罪的头目,也指灾祸的主要原因。【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动词,指顺随、听从;B.动词,指经过;C.与文中的“由”都是介词,是“凭借”的意思。D.名词,指缘由。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第③句“且其方向性明确,光源不会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散射的情况,准直性高”是说激光的准直性高,“这就导致受到激光照射的地方光照强度很高”中的“这”指的是激光准直性这一特点,与④处衔接紧密。①②③处分别介绍激光的能量、传输情况、传播特点等。据分析可知,填入④处最为恰当。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汉卿这一顽泼的艺术家,对社会恶势力,也从针锋相对的敌视,转向居高临下的蔑视。顽泼的君子,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①__________,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在关汉卿的同行里不失正经的君子。例如,纪君祥把剧名定为《赵氏孤儿》,让人直接联想到灭亡的宋代皇帝就是“赵”,因此大家都称得上是“赵氏孤儿”。这一种勇敢的“密码潜藏”行为,让人肃然起敬。②__________,暴虐的统治者既看不懂也不在乎这种文字游戏。因此,他寻找从整体上揭示痞子和无赖的方式。他的《窦娥冤》③__________,因为窦娥是民间底层一个只知平静度日的弱女子,没有任何理由遭到迫害,但迫害还是毫无逻辑,毫无缘由地来了,而且来得那么丝丝入扣、严丝密缝,且昏天黑地。原因是她活在一个无赖的世界,上上下下全是无赖,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总会有利益集团的暗规,总会有一点点矜持和掩饰,但是,无赖却是无恶不作。这就是窦娥们所遭遇的“无逻辑恐怖”。关汉卿综合成一个整体结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无赖结构。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如果是政见之恶,总会有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一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1.①即使是高官政客②但在关汉卿看来③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22.①句式使用上,原句是排比句,句式整齐、结构相似,一步步介绍其具体表现更能表现政见之恶;改句句式单一,宾语是由三个并列成分构成长宾语。②表达效果上,原句气势强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对窦娥被无辜迫害的愤怒,而改句则无此效果。〖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对社会恶势力”“已经不会从政治上寻找对手”“也只看成痞子和无赖”可知,应填由关联词“即使”连接的对政治上对手的指称的词语,故①处应填“即使是高官政客”之意的句子。第二处,根据文本横线后一句“暴虐的统治者既不在乎也看不懂这种文字游戏”和横线处前一句“让人肃然起敬”可知,关汉卿的看法和人们的看法不同,故②处应填“但在关汉卿看来”之意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后文“因为窦娥……”可知,横线处应填窦娥冤为什么影响巨大的句子,故③处应填“为什么能够‘感天动地’”之意的句子。【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用三个“总会有”构成排比句,一步步介绍“政见之恶”的具体表现,句式整齐,结构相似一致。改句“前后左右关系的制约、利益集团的暗规、点点的矜持和掩饰”作为句子的宾语,由三个并列关系的宾语构成一个长宾语,这样句式单一。原句用排比修辞,内容集中,气势强烈,且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内容的表达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强调这一切不是“政见之恶”,表达愤怒之情。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女生拼2年上岸读研,一学期后退学”登上微博热搜榜。该女生小王称,读研前想象研究生的学习自由度高,读研后才发现需按照指令去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从事付出就有回报且成就感较高的工作,并不想“挤”进体制内,最终决定放弃读研;自己不觉得考研两年浪费时间,这段经历带来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放弃读研后,还会根据需要不断学习下去。小王“坚持”与“放弃”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赞赏者有之,质疑者亦大有人在。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了一个近日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介绍了女生小王坚持两年,终于实现考上研究生的梦想,又因种种原因而主动中途放弃的经历。由材料可以提炼出一组核心概念——“坚持”与“放弃”,并启发、引导考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作任务要求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表见解,抒写感悟。从坚持的角度看,女生小王坚持自己的考研梦想,坚持两年刻苦自励,坚持自己的“职业规划”,坚持根据自身的需要不断学习下去,是坚持的品质、坚持的热情、坚强的意志等帮助她实现了人生的一个梦想,丰富了人生的阅历,带来了生命的成长。可以预见,她也将在“坚持”中更理性、更自信、更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未来之路。从放弃的角度看,女生小王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考上研究生后却又在中途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的人生路上,她还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所放弃。从坚持与放弃两者关系看,女生小王并非毫无原则地“坚持”或“放弃”:为了坚持实现考上研究生的梦想,她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就业的机会;第一次考研落榜后,并没有放弃梦想,坚持复习再战,终于“上岸”;发现读研与人生规划有距离,便无怨无悔地果断放弃;而放弃读研,还要坚持根据自身需要学习,由此可见,小王坚持了该坚持的,而放弃了该放弃的,坚持和放弃都是为了自身更好地成长。正确地处理“坚持”与“放弃”的关系至关重要,不仅个人的成长要处理好“坚持”与“放弃”的关系,集体的发展壮大、国家走向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都是如此。引导语中的“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说明文体选择指向选择议论文;“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要求文章中有“我”,体现“我”的中学生身份意识,凸显“我”对论题的思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要求在论据的选择及事理的阐述中紧扣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避免空发议论。写作时,首先要能从材料中准确提炼出“坚持”与“放弃”这组核心概念,精准界定其各自的内涵及彼此间关系。然后确立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从大处着眼,阐述“坚持”与“放弃”的辩证关系,或阐明“坚持”的意义与“放弃”的智慧,进而指出如何“坚持”与“放弃”,剖析在“坚持”与“放弃”的过程中因处理不当而带来的危害;也可以从小处落笔,就某一具体方面,展开关于“坚持”与“放弃”的论述。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的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驭,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切要的,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国文教材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着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如果不试着去理解,试着去揣摩,只是茫然地今天读篇来自清的《背影》,明天读一篇《史记》的《信陵君列传》,那是得不到什么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的,国文课也就白上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单凭一部国文教材,是不够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只要你存心读书,完全可以就自己所好,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各处找到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应该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作的。(摘编自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材料二:在以八股取士的时代,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写文章,应科考。许多读书人专门找“闱墨”“墨卷”来读,揣摩人家是怎样中了举人、进士的,以便自己去模仿,找到捷径。如果今天还以为读就是为了写,试问:读报纸的通讯是不是为了当记者呢?读小说是不是为了当作家呢?很少需要写文章的人还读不读书呢?这道理不是很明白吗?读书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增长见闻。对任何人来说,读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认为只要识了字就会读,读,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读得好,更不简单。人与人之间,读的能力是大有高低之分的。在语文教学中,训练读的能力,本身是个目的。一个人理解得好,理解得快,记得牢,说明他读的能力高。写,当然也是目的。读与写既要配合,又要分别处理,不能混为一谈,分、合之间,关系要处理好。有内在联系的两个事物,把它们截然分割开来,认为互不相干,因然不对;把各有特点的事物不加区别,纳入一个模子里,也不行。互有关联的事物,应当结合处理,但是结合要适当,否则,不适当的“结合”会造成互相牵制,互相干扰,当合者合,当分者分,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读与写的关系怕也要做如是观。写作水平的提高,要靠多方面的配合,如观察力的提高,思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语言的不断丰富,等等。这些都同读有联系。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欣赏的能力。语言训练首先是技能的训练,提高技能要靠反复实践,必须有一定的量,少了不行。但是,也应该有个限度。(摘编自张志公《关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只有平时说的语言不是任意的,改掉粗疏的毛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B.叶圣陶认为阅读和写作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由国文科专门负责,其他学科是不负授予和训练的责任的。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是每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明确的目标。D.学生在获取阅读和写作的知识时,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并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揣摩它们。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尽量运用语言文字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而是学习国文的人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B.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即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终极点在“行”,即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C.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帮助从教材中习得阅读知识,再用这些知识去阅读更多的书。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B.写作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不妨把你作品放在铁砧锤上二十次。C.你如果要写作,必须有字句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D.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4.下列论证方法中,材料一未运用的一项是()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因果论证 D.举例论证5.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B2.D3.B4.A5.①教材是学生得到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与写作的习惯的凭借。②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历练,单凭一部教材是不够的。③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错误,偷换概念,在材料第一段,原文只说“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而非“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符号”。C.“从课外学习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错误,原文是“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D.“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文章一篇篇地讲解”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可知,教师应先让学生设法理解、揣摩,揣摩不出的,再给予帮助,而且教师不需要将文章一篇篇讲解给学生听。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必须多写;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必须多读”错误,原文是“为养成阅读的习惯……充实自己的生活,非多读不可;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适应生产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说的是读书的滋味。B.说的是写作的稳,材料二中并未提及这一观点。C.说的是写作的要求。D.说的是阅读的要求。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B.对比论证,如在论证“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时,将“阅读”和“写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C.因果论证,如材料一第一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字都需要精粹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而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粗的和浅的罢了,所以中学阶段还需要学习语言文字;再如第四段中,因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所以阅读和写作两项最切要。D.举例论证,如在论证“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时列举了《背影》《史记》《信陵君列传》等文章。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意味着教材对于学生而言,有其价值,但又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如材料一第四段肯定了教材的价值,“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材”,由此可知,教材是凭借,考生可以从中得到阅读写作知识、养成阅读写作习惯。如第五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这是指学生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因为要养成习惯,需要反复的历练,需要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最后,要提及自己的思索,如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更使学生试着去揣摩它们,思虑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应该用研读国文教材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材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可知,我们必须从国文教材中读出自己,如果我们仅凭现有的参考书或现成的教案去学习是不行的。国文教材不是目的,而是举一反三的例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启啊高启吴金良高启啊高启,你呼朋引伴品茶饮酒看花赏月,过你的逍遥日子多好。写什么诗、作什么文啊!高启临死前,无数次冒出这个念头。瞥一眼高踞端坐主宰他命运的那个人,他想陈情认罪,恳请给他一条活路,保证以后只管斗鸡、走狗、放风筝,做一个不问世事、不恤民瘼的傻子。反正我家境富足,可以不食君禄,也不用土里刨食,少说能活七十岁。可是他说不出,做不到。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如果时光倒流,或者给高启再活一次的机会,他肯定不读书。因为他记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可惜他读了书,还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人怕出名猪怕壮啊!文才显,招祸灾,果然不虚。恃才傲物的高启,遇上小肚鸡肠的朱重八,没个好儿。这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老儿给高启找了两份差事;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这下毁了,入深宫、蹈宦海,按下了“死亡键”。要命的是他还不那么清白,十六岁就被张士诚①聘为幕僚,混了七年才辞官回乡。在朱皇帝眼里,这属于“事伪”。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才华高逸、学问渊博,都挡不住死神的脚步。三年修完《元史》,龙颜大悦,要提拔提拔他,正七品连蹿带蹦到正三品,官授户部右侍郎,而这年高启才三十四岁,了得!可高启无心任途,谦称年轻学浅,当不起如此高位,坚辞。朱皇帝尴尬了,龙颜倒是没变色,可是肚里长了牙——你小子不识抬举!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自卑、敏感、多疑导致小心眼的朱皇帝盯上了高启。高启退隐山林,西席授课,东满赏菊,接茬儿舞文开墨。架不住被盯上了,写首小诗,也被怀恨在心:你敢讽刺联!高启虽然出身富户,但他对农耕生活很是热爱。辞官后赋闲在家,他将牧童与牛联想在一起作了首诗,名曰《牧牛词》,前面部分主要描写牧童与牛相依相伴的情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长年牧牛百不扰,但恐输租卖我牛。”高启用牧童的口吻,揭露了明朝沉重的苛捐杂税。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得,这又记了一笔。洪武五年,魏观出任苏州知府。主政京辅(国都及其附近地区)重地,足见老朱信任。魏观履新,兢兢业业。明教化、正风俗、建学舍、除苛政,深得百姓拥戴。以至朱皇帝要升他的官,调他到四川工作,苏州百姓竟全力挽留。老朱一高兴,行,不调你了,再接再厉吧。魏观自然也高兴,一高兴就忘了“得意不可忘形”的古训,为了省钱,决定在当年张士诚的宫址上改修府治。修好了,还延请高启作了一篇《郡治上梁文》。高启一时技痒,不虑其他,欣然挥就美文。魏观老儿也是昏了头,你在哪儿修知府衙门不行,非要沾边张士诚?这可就触了朱皇帝的逆鳞,没得活了。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张士诚早已归天,成了真正的“死”对头。可魏观政绩太好,就有了个活着的死对头苏州指挥使蔡本。这个“活死对头”嫉贤妒能,上书挑拨,说魏观在张逆旧宫遗址上翻建办公楼,明摆着有不臣之心。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魏观遭谮,朱皇帝启动了“小心眼模式”,一怒之下要了魏观的老命——腰斩。杀了魏观,余怒未消。查知高启还为这个新知府衙门作过一篇《上梁文》。老朱正没好气呢,闻听这里边还有高启的事儿,小心眼儿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再一查,《上梁文》中还有“龙盘虎踞”四个字,这下不但触了逆鳞,还捋了龙须——别人是龙是虎,那老朱我算什么?这是要谋反的节奏啊!一时旧恨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腰斩可不是玩的,就是拦腰一刀,把大活人斩成两段。对待高启,斩成两段还不解气,老朱以九五之尊亲自监斩,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高启冤啊,写了篇文章而已,至于这样吗!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是够惨的!对待一介书生,有多大的仇啊!腰斩又不是割韭菜,后悔都来不及,杀了人家干吗呢?老朱杀魏观,不过一时之怒,后来还特批厚葬略表悔意。可他杀了高启,一点儿也没后悔。也是啊,朱皇帝为了自家的万年基业,杀人无数,一个高启算什么。可朱重八朱老鬼恐怕没想到,明朝垂二百七十六年亡!万年基业的春秋大梦成了笑话,笑醒了高启的冤魂:活该!这是你惨无人道的报应!高启大才,三十八岁殁。若是天假以年,焉知他不能与李、杜、苏、辛齐名?高启之死,冤哉枉也。后世文人莫不扼腕,因为高启确实是旷世高才。伟人毛泽东对高启其人也赞佩不已,干脆称他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被剁成八段。文人生不逢时,命运何其惨也!除了高启自己血书“惨、惨、惨”之外,还用得着张可久那句名言:读书人一声长叹。(有删改)〖备注〗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据吴称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守吴中,礼贤下士,闻高启才名,多次派人邀请,延为上宾,招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硕卿,时高启年仅16岁。他厌恶官场,23岁那年借故离开。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高启啊高启”意蕴丰富,作者百感交集,似有千言万语要对元末明初的高启倾诉。B.小说中高启“官拜翰林院编修”“历史污点,早给记录在案了”说明朱元璋重用高启是真,对其心怀芥蒂亦是真。C.小说的作者评价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表现出他对高启的景仰。D.小说中画横线的两处“涟漪一圈一圈又来了”“涟漪变成滔天巨浪”运用比喻体现朱元璋内心情感的变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尽管行文中第一、二、三人称均使用到,但真正的叙事人始终置身故事之外,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B.小说最后几段多处使用对比:如高启才之高与死之惨、朱元璋万年基业梦与明王朝有限寿命,抒写惋惜、愤怒与嘲讽之意。C.小说总体上采用顺叙,以朱元璋与高启的矛盾纠葛为线索展开叙事:高启被征入仕、坚拒重用、写“反诗”、被杀,中间插叙魏观被杀一事。D.小说的语言表达颇具特色:简笔时,独词成句,独句成段;用繁笔,汩汩滔滔,势难遏止。通俗处一如口语,典雅处词工句丽,雅俗有致。8.历史题材的小说塑造人物形象,除了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外,尚须紧扣“历史”做文章。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紧扣历史,塑造出朱元璋这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9.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家周国平说:“悲剧使人崇高。”假如班级要举行“美文推介会”,请你准确理解鲁迅、周国平关于悲剧的论断,结合小说中高启的人生遭遇,以“闪光的悲剧”为关键词,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推介文字。〖答案〗6.C7.C8.①注重历史背景的铺垫,如小说中叙写为争天下朱元璋视张士诚为死对头的背景,为他残杀高启张本,凸显其猜忌本性。②注重历史细节的描摹,如作者详细地描写高启受刑时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惨”字的细节,衬托出朱元璋的冷酷无情。③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如小说中描述的朱元璋“腰斩”高启、为保朱家天下而诛杀功臣等均为史实,表现出其残忍自私。9.吴金良先生的《高启啊高启》,是一篇值得推荐和欣赏的、闪射着悲剧光芒的微型小说精品:①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有价值的生命被无情毁灭。②作者通过高启的悲剧,激发读者对他的同情和对朱元璋乃至封建专制的痛恨,产生崇高之美。〖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小说的作者评价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错。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这个说法,前者是历史形成的,后者是伟人毛泽东提出来的,均不是作者吴金良的观点,他只是在小说中作了引用。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述存在两个错误:一是“总体上采用顺叙”的说法错误,小说是从高启在刑场的心理活动写起的,这并不是朱、高矛盾纠葛的开始,而是接近高潮的“半高潮”处,从记叙的顺序看,这是典型的倒叙;二是“中间插叙魏观被杀一事”的表述有误,记叙魏观被杀一事,采用的是“花开两枝,各表一朵”的写法,这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叫作平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特点的能力。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像微型小说,为了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除了须运用一般题材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手法外,尚须在历史背景的铺垫、历史细节的描摹、史料的真实可靠等方面下功夫。(1)文中说“须知朱重八当年造反的时候,和张士诚是死对头啊”,而高启偏偏给张士诚当过七年官,而朱皇帝又是极其小心眼的人,“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一时旧恨新仇奔来涌去,小心眼儿的涟漪变成滔天巨浪。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小说叙写为争天下朱元璋视张士诚为死对头的背景,为他残杀高启张本,凸显其猜忌本性。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注重历史背景的铺垫。(2)文中说“斩下第一刀,高启气犹未绝,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大字:惨、惨、惨!”作者详细地描写高启受刑时挣扎着蘸血写了三个“惨”字的细节,衬托出朱元璋的冷酷无情。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也注重历史细节的描摹。(3)文中说“朱元璋嗜杀成瘾,他对于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没有心慈手软,怎能对这些不听话的文人网开一面呢?”“没二话,连坐,也是腰斩”,小说描述朱元璋“腰斩”高启、为保朱家天下而诛杀功臣等均为史实,表现出其残忍自私。所以,小说在塑造出朱元璋这一人物形象时,还注重历史资料的真实。【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词和有关〖提示〗,写作推荐阅读文字的能力。作答前,要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小说的思想内容,通过高启的悲剧人生,讽刺朱元璋的器量狭小、生性猜疑、为人残忍等,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二要明确题目中作为引导语的鲁迅、周国平话语的内涵和对答题的〖提示〗也是限制作用,鲁迅的话说明悲剧的实质在于毁灭有价值的东西,周国平的话揭示了悲剧的意义——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让读者在沉痛、悲愤的同时,有所反思,有所振作,进而产生体悟其崇高之美;三要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关键词写推荐《高启啊高启》的文字,且有字数限制。作答时,首先概括说明推介《高启啊高启》的理由,作为总纲。即吴金良先生的《高启啊高启》,是一篇值得推荐和欣赏的、闪射着悲剧光芒的微型小说精品。然后扣住小说中高启的遭遇,结合鲁迅和周国平之语的内涵加以简明说明,其推荐理由如下:根据文中“性太好,基本过目成诵”“位列‘明初诗文三大家’,又是什么‘吴中四杰’‘明初四杰之一”“参与撰修《元史》,官拜翰林院编修;再就是教皇子们读书”“才华高逸、学问渊博”“恃才傲物的高启”“文人傲骨,不能低头,死何足惜”可知,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遭到朱元璋的猜忌,“让你小子当官你不干,给逆臣魏观写马屁文章倒挺积极!还有啊,你给他张士诚还效力七年呢,凭哈给朕干了三年就撂挑子呢?分明看不起老朱啊!……”“老朱……把个大活人高启生生斩为八段”,高启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如此看来,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为人傲岸,却惨遭朱元璋猜忌、残杀,这合乎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看法。作者通过高启被朱重九残杀的悲剧,激发读者对高启的同情和对小肚鸡肠、易猜忌的朱元璋,乃至封建专制的痛恨,体现了作家周国平所说的“悲剧使人崇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日讲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学者不为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贤者,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评肆其谗患,则皋、稷、契亦安肯药食其禄以终身乎?”(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人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走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谓取之之理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库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家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衣者以为后极,知工者以为典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位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组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情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得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