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讲义4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4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4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4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讲义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讲义

中南大学商学院袁乐平

第一讲绪论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

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

设:(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

产品。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

思考: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

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0A;如果将社

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0B,用一条曲线连接AB,

AB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

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

利用。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学

分为三大块:

1.制度经济学

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

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

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

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

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

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

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假定前提: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

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

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宏观经济

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资源配置点的移动过程中,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总量在变

化,社会总的产出水平在变化,但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社会产出

结构可以不变。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创始人斯密,1776凯恩斯,1936

研究对象个别企业,个别家庭,个别市场

国民经济整体

研究前提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

资源未充分利用

中心内容价格理论

收入理论

理论框架

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

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宏观经济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

经济模型表示。用Y表示国民收入,用a、b、c……n表示决

定国民收入的各种因素。则国民收入决定的经济模型可表示

为:

Y=f(a、b、c...n)

其中,Y为函数的因变量,a、b、c...n为函数的自变量。

国民收入决定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

在构造这样一个宏观经济模型时,经济学家遇到的矛盾:

1.模型的仿真性与可操作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宏观经济模型要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即能比较好地

揭示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拟合现实的经济运行。另一方面,宏

观经济模型又必须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为政府制订宏观经

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这正是构造宏观经济模型的根本目的

所在。但是,模型的准确性与可操作性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这是因为,影响国民收入的因素可以说有无数多个,宏观经济

模型不可能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作为模型的变量进行研究。假

若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的描述都是准确的,那么,模型中所含

变量越多,模型的仿真性也就越高。因此,模型的仿真性要求

模型中的变量要尽可能多。但是,模型中所含变量越多,模型

就越复杂,可以说,模型的复杂程度伴随着模型中变量的增加

而呈几何级数增加。而模型越复杂,其可操作性也就越差。因

此,为了保证模型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只能把模型中的变

量控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上。

如何在模型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众多的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的因素,如总收入、总支出、

消费、储蓄、投资、利率、货币、价格、供给等作为模型的自

变量,而把其他各种因素当作随机变量。这样保证了宏观经济

模型既能揭示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又便于政府在宏观调

控管理中的实际操作。

2.模型的清晰性与完整性的矛盾。

宏观经济模型内的各自变量同时发挥作用,而且各种作用

又相互交错在一起,我们只有把各种作用作为一个整体揭示出

来,宏观经济模型才具有完整性。但是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千

头万绪,在研究和叙述的过程中,总不免挂一漏万,又难免条

理混乱,浑沌不清。为了保证模型的清晰性,一个可行的办法

是,把模型中的许多因素分离出来,只对其中一两个最简单因

素进行研究。但是这样一来,模型的完整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

很大的损害。

处理这一矛盾的基本方式:分步构造宏观经济模型。首先,

把众多自变量中的一两个最重要的变量当作内生变量,而把其

余的各种变量当作外生变量,使模型的叙述变得非常简单而清

晰。在对这一两个因素的研究完成以后,再将一两个外生变量

转化为内生变量进行研究,依次递进,直至将选定的各外生变

量全部转化为内生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模型的清晰性始

终得到保持而模型中的各内生变量越来越多,内容变得越来越

丰富具体,最后使整个模型清晰而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下图

就是宏观经济模型构造的基本线索:

简单模型(收入一支出分析)

▼引入利率、货而

扩展模型(IS——LM分析),封闭模型)

I引入价格、供给

引入外贸I

总供求模型(AD—AS分析)I静态模型]

开放模型1引入时间I

I国民收入的决定

动态模型J

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线索

对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依据凯恩斯定

律进行回答,即认为社会总需求决定社会总产出水平。整个宏

观经济理论基本上是按这一原理展开的,其展开的线索主要有

三条:

(一)横线:从二部门到三部门到四部门下面以简单模型为

例对这条横线进行勾画。

1.二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一个只有企业和家庭的两部门经济中,其社会总需

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用公式表示是:

AD=C+I(1)

用Y表示社会总产出则有:Y=AD=C+I(2)

C=a+bY(3)

其中C为内生变量,a为自发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

向,I为外生变量。

将式2与式联立,得y=」-x(“+/)(4)

1-b

式(4)即为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三部门经济在二部门之外加入了政府部门,其公式相

应变化如下:

Y=AD=C+I+G(5)

C=a+bYd(6)

Yd=Y-T0-ty+Tr(7)

G为政府购买支出,T。为定量税,Tr为政府转移支付,

三者均为独立变量。t为边际税率。三式联立,可得:

Y=」一x("叫+此+/+G)(8)

1一。

式⑻即为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四部门经济三部门之外加入了国外部门,其关系式相

应变化如下:

Y=AD=C+I+G+(X-M)

M=M0+my(9)

其中,X为出口,M。自发进口,二者均为独立变量,m

为边际进口倾向,其余与三部门相同,其均衡的国民收入

决定模型为:

]

Y=x(Q-bT()+bT+o+X+M0)(10)

1一。(1T)+mr

式(10)即为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二)纵线:从简单模型到扩展模型再到总供求模型

1.IS曲线

简单模型已经回答了国民收入决定问题,但是在

这个答案中投资被当作了外生变量,没有得到解释。

理论研究的线索是: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

受投资调节,那么投资又由什么决定呢?更深入的研

究要求把投资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用利率(r)

解释投资,其方程式是:

I=e-dr(11)

投资方程的引入,使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开始由简单模型转

化为扩展模型。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可以用两种方式推导:一种

是消费函数,前面的模型推导都是使用这一方式。另一种是储

蓄函数。其推导方式是:

S=-a+(l-b)y(12)

I=S(13)

两式联立,可得y=J-x(«+/)o这两种推导方式是完

l-h

全等价的。现在在简单模型的推导中再加入投资方程,即

将式(11)、(12)和(13)联立,可得:

r=£+£_l-fe(14)

dd

式(14)便是IS方程,在三部门经济中,IS方程转

化为:

〃+e1—b(l—z)

r=-----------xyk1J7

dd

2.LM曲线

IS方程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利率因素的引入,

解释了投资,更进一步的研究则需要对利率本身做出

解释,将利率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依据凯恩

斯的理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给(M)和货币的需求(L)

决定的,这样,研究的进程又将货币因素纳入了模型

之中。

货币的交易需求是:L,=KY(16)

货币的投机需求是:L2=-hr(17)

货币市场的均衡方程是:—=A,+L2(18)

将以上三个方程联立得:(19)

hh

式(19)即为LM方程,LM方程表明货币市场的均

衡,将IS方程与LM方程联立,可得:

a+eMIp

Y=d+h

(20)

一—(IT)£

1+h

式(20)即为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3.AD曲线

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实际货币的供给(M/P)调

节利率的高低,而价格水平⑻又调节着实际货币供给。为了

说明实际货币供给的变动,必须将价格水平的决定纳入宏观经

济模型的研究范围。价格水平是由总需求(AD)曲线和总供给

(AS)曲线决定的。如果将式(20)看作一个Y关于P的方程,

那么,这个方程就是AD曲线的方程,它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

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4.AS曲线

A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

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由以下方程推导而来:

(1)名义工资方程W=(M/P)-P(21)

给定P,可求出M/Po

(2)劳动需求方程LD=LD(M/P)(22)

(3)劳动供给方程LS=LS(M/P)(23)

给定M/P,可求出L。L=min(ULs)(24)

(4)生产函数Y=F(L)(25)

给定L,可求出Y。从式21—25的推导表明,Y与P存在着

一种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AS曲线就是对这种函数关系的概

括。

AD线与AS线相结合,构成总供求模型,它决定了均衡的

产出水平和均衡的价格水平,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制定

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最完备的理论工具。

(三)立线:从理论到政策。

宏观经济模型纵的线索与横的线索交织,延伸,构成了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平面,其他各宏观经济学原理,如加速原理,

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都是对这一理论平面

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因而,把握好这两条线索,我们就可以提

纲挈领地总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但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不仅包括理论部分,而且还包括

政策部分。如果说宏观经济理论揭示的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机

理,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国家为一定的经济目标依据宏观

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采取的宏观调控行为。每一条宏观经济原

理都能引伸出相应的政策结论。例如,IS曲线是财政政策的理

论基础。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通过变动政府购买支出(G),

转移支付(Tr),税收⑴和发行公债等参数移动IS曲线以影响

国民收入水平。若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财政政策,若

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又如,LM线是货币政策

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用公开市场业

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等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移动LM

曲线引起国民收入变化。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即为扩张性的货币

政策,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即为紧缩的货币政策。最后,总供

求模型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总的理论基础。国家通过宏观需

求管理,改变AD线的形状或位置,通过宏观供给管理,改变

AS线的形状或位置,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实行充分就业,物

价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可见,

从理论到政策就形成了宏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一条立线。口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3]魏填,等.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4.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货币总价值。

54312

1.最终产品:

例:棉纱布衣商品的总价值是80元,

价值:20406080而不是20+40+60+80=200元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必须排除中间产品,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判断一

个产品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的依据是这个产品的价值是否继续转移。

关于机器设备等耐用生产资料的计算问题:

设:2000年生产一台机器,价值为100万元,使用期限为10年,按直线

法计提折旧,年折旧费10万元。

问题1:这台机器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

分析:①这台机器的价值还需转移到其他产品中去不宜看作最终产

品。应当看作中间产品。②这台机器的价值是在本年度生产的应当计入本年度的

GDP,不宜随折旧计入以后年度的GDP,故应看作最终产品,不宜看作中间产

品。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产品价值是否转移以年度为界。在本年度价值不转移

在本年度即为最终产品,在以后年度转移,在以后年度即为中间产品。

答案:在本年度看作最终产品,在以后年度看作中间产品。

问题2:在2000年一2010年10个年度的GDP中是否要计入这台机器的折

旧费?

要。这台机器的价值已计入2000年度的GDP之中,如果在以后10个年度

的GDP再计入这台机器的折旧费,就会造成重复计算。本不应如此。但折旧是

各年度最终产品价值中的一个项目,若剔除这一个项目,最终产品的价值就得不

到完全反映。

问题3:怎样解决机器价值的重复计算问题?

在GDP之外,再定义一个新概念,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GDP一折旧

问题4:GDP与NDP哪一个概念在使用中更为广泛?

GDPo具有客观性。

2.市场价值:GDP=2Q「Pj

(1)数量:

a.非市场经济活动不计入GDP

b.地下经济活动(逃税,非法)

c.闲暇

d.环境破坏(减项)

绿色GDP=GDP—资源消耗一环境破坏

(2)价格:

微观经济学的价格指的是比价,宏观经济学的价格指的是指数。

价格指数=计算期价格?基期价格

a.名义GDP:用实际市场价格统计当年的GDP

b.实际GDP:用一组固定的或不变的价格衡量的GDP

c.GDP紧缩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

例:一种产品条件下的名义GDP与实际GDP的计算

产量价格名义GDP实际GDP

第一年(基期)1000110001000

第二年(计算期)1010220201010

增长率1%102%1%

价格指数:多种产品条件下如何确定不变的价格尺度

价格水平:一个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平均后的平均价格。

价格指数:关于平均价格水平的指标。

牌::(1)品种;(2)权重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品种:有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

权重:依据每个商品在消费中的重要程度衡量

例:

品种食物住房医疗CPI

权重0.20.50.3

基年价格(00年)100100100100

计算期价格(01年)102106110106.4

CP12(X)O=O.2X1O2+0.5X106+0.3X110=106.4

CPI为固定权数指数。

(2)GDP紧缩指数:反映GDP所有组成部分的价格水平。

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份额的改变而改变。

(3)生产价格指数:衡量生产或批发环节的价格水平。

权数为每种商品的净销售额。

3.生产的而不是销售的

GDP=当年销售最终产品的价格总额一上年库存价格额+当年库存价格额

生产额与销售额的差额只影响库存额的变化,不影响GDP数值。

关于存货的讨论:

问题1:存货能否反映社会福利水平?

意愿存货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须的,非意愿存货不能增加社会福利。

问题2:既然GDP包含非意愿存货,为什么仍要用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经

济活动?

在私有产权条件下,非意愿存货是一种短期现象。非意愿存货表明供给大

于需求,厂商的利益不能实现,因而会缩减生产规模,使存货调整到意愿存货的

水平。在长期,供给等于需求,非意愿存货为零。

问题3:是否在所有的制度安排下,非意愿的存货在长期均为零?

不。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厂商不负盈亏责任,非意愿存货可以长期存在。

GDP数据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如大跃进。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以GDP

作为考核依据,可能会出现为了某些不正当的目的的而故意增加非意愿存货的行

为。因而,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要以合理的制度安排为前提。

问题4:目前我国所进行的经济制度安排能否使非意愿存货在长期趋向零?

(请同学们作实证分析)

4.一年(流量)收入\

存量:与时点相联系的概念|弋金

流量:与时期相联系的概念财,富

支出成本

流量源于存量,归于存量。

5.一国

(1)属人原则:国民生产总值(GNP)

(2)属地原则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GDP+来自国外的生首要素净收入

问:为什么改GNP为GDP?

GDP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就业,税收,管理等状况。(不求所有,但求所

在)

第二节GDP的核算

一'两部门经济

劳动、土地、资本、管理

储蓄(S)投资(I)

-----►货币流量-------次物流量

土地:初级生产要素(只是投入品,不是产出品)

资本:中间生产要素(既是投入品,又是产出品)

消费品:最终产品(只是产出品,不是投入品)

劳动:索取固定合同收益

企业管理才能:索取剩余收益

1.产品流量法:将花在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加总。(产品支出法)

基本公式:生产=支出

设Ql,Q2,…,Qn为各种最终产品的数量,Pl,P2,…,Pn为各种最终

产品的价格,则:

GDP=QrPl+Q2.P2+…+Qn,Pn=ZQiPj

同一过程,对企业来说,是产品支出;对于购买者来说,是产品需求。因此,用

支出法计算的结果即是总需求,用YD表示。

在两部门经济中,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包括:消费+总投资(C+I)

总投资=折旧+净投资

问题讨论:设一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为100,而销售出去的最终产品为95,

没有销售出去的5怎样反映到GDP中来?

没有销售出去的5表现为企业存货的增加,存货增加是投资(I)中的一部

分,相当于自己购买自己的产品,只不过这种投资可能是非意愿的。

2.收入法(成本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基本公式:生产=收入

GDP=工资+地租+利息+利润+折旧

收入是由供给创造的。各种收入都是从供给分解出来的。因此,用收入法

计算的GDP即是总供给,用Ys表示。

居民户生产要素要素收入

土地所有者土地地租

资本家资本利息

卜产品价值

工人劳动工资

企业家管理才能利润

问题1:在产品价值中,企业是否要留存一部分收益?

企业要留存一部分收益。但企业拥有生产要素,而居民户拥有企业,企业

的留存收益归根结底是居民户的权益。

问题2:产品的价值是否包含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

包含。机器、设备等耐用生产资料的折旧包含在GDP中,有一个单独的项

目列出。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的包

含中间产品价值可以分解为以前各环节的要素收入。

问题3:按产品流量法,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收入法,GDP不

仅要计算生产最终产品的要素收入,而且还要计算生产中间产品的要素收入,两

种计算方法会相矛盾吗?

不矛盾。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只计算附加价值,排除中间产品的价值,

所有环节的附加价值之和即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

3o生产法(部门法)

基本公式:整体生产=部门生产之和

部门之间的投入一一产出关系

政府部门最终产品

X,x2X3X,

・・・

X,An3-12a13aio

・・・

X23.213.22a23a2n3.20

・・・

Xa3.313.32H33a3n830

・・・・・・・・・・・・・・・・・・・・・

Hn23n3・・・3-nO

xn3.nl

・・・

增加值3-01a029.03£=E3.jo

4.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相等。YD=YSI=S

三种结果理论上相等,但实际上肯定会存在统计误差。

结果以支出法为基准。收入法、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差额归结为误差调

整项目。

问题1: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是由不同市场决定的,为什么按这两种

不同的价格总额所分别计算的GDP会相等。

利润表现为两种独立变量的余额(剩余)

最终产品价格总额一(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独立变量独立变量余额

关于剩余的概念:

马克思:剩余价值=亚一(2—V。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剩余价

值的表现形式。

马歇尔:剩余=总收益一固定合同收益。只有利润才是剩余,利息,地租属于固

定合同收益。

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

问题2:当利润为负数时,GDP环循意味着什么?

流入量的缺口要靠存量支撑,或者靠负债(内债或外债)支撑。这种循环

的致命缺点在于:如果靠存量支撑,存量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如果靠负债支

撑,这种负债不可能被偿还。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牛吃草问题)因此,

社会经济规模不能过度扩张,必须控制在利润为正数的绝对界限以内。问题3:

宏观经济应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吗?

个人见解:不应以流量增长为目标,而应以存量增长为目标,以流量增值

存量,而不是反过来,靠牺牲存量去支撑流量规模的扩大。(回到斯密那里去)

二、三部门经济

1.模型

储蓄(S)投资⑴

金融中介

2.GDP循坏恒等式

(产品流量法)yd=C+I+GG:政府购买支出

(收入法)ys=C+S+TT:间接税:可以转嫁

C+I+G=C+S+T直接税:不可以转嫁

s-l=G~TTr:转移支付

总税收=直接税+间接税=净税收+转移支付

I为总投资;T为净税收。

三、四部门经济

1.模型

2.GDP循环恒等式

YD=C+I+G+XYD=YS

Ys=C+S+T+M(S-I)=(G-T)+(X-M)

为了与GDP概念相适应:YD=C+I+G+X—M,Ys=C+S+T

3.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YD=YS的函数关系式中,YD是自变量,Ys是因变量。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Ys是自变量,YD是因变量。

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YD是自变量,Ys是因变量。凯恩斯革命是对

萨伊定律的革命。

YD各组成部分(C,I,G,X)的变化会影响GDP的大小(蛋糕的大小),是拉

动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

Ys各组成部分(C,S,T,M)的变化不会影响GDP的大小(蛋糕的分割)

(2)注入量与漏出量

YD=C+[TGT3注入量从循环圈外部注入

Ys=C+5近迤漏出量从循环圈内部漏出

要使YD=YS,注入量之和(1+G+X)必须等于漏出量之和(S+T+M)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一、GDP

二、NDP(国内生产净值)NDP二GDP一折旧

三'NI(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工资+租金+利息+业主收入+企业利润

四'PI(个人收入)

PI=NI-社会保险税一公司所得税一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五'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第三讲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第一节消费和储蓄

一'消费函数

因变量

消费:花费在最终产品与服务上且能符合需要和获得满意的各项开支。

将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的方法:

(1)先确定储蓄,余额为消费。(古典模型)

(2)先确定消费,余额为储蓄。(凯恩斯模型)

1.古典消费函数

储蓄外生确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

C=Y-S

S=S(r)

r=r(MEI)

MEI=MEI(I)反函数1=1(MEI)

S(r)=I(MEI)

C=C(r)

按西尼尔的观点,储蓄,即延迟消费,是等待,是节欲,其效用

要低于即期消费,因此,人们倾向于将全部即期收入转化为即期消费,

即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要人们从即期收入中分割出一部份用入储蓄,

那除非储蓄能获得一种利息收入,这种利息收入足以补偿人们为节欲

而作出的牺牲。这种利息收入只能来源于投资。只有当投资的边际效

率(MEI)高于或等于人们的节欲成本时,投资者才能提供这么高的

利息,投资才能进行。因此,是先有外生的投资需求,后才有储蓄。

储蓄必定转化为投资。

即期收入,当有投资拉动的时候,就转化为投资(储蓄);当没有

投资拉动的时候,就转化为即期消费。总之,即期收入必定全部转化

为需求,萨伊定律是成立的。

经济学家关于利息的观点:

西尼尔:利息是节欲的报酬。

克拉克:利息决定于资本边际生产力。

马歇尔:利息是资本的均衡价格。

马克思: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凯恩斯:利息是流动性的价格。

2.凯恩斯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MPCG),储蓄由收入内生决定。''无论从先验的人

性看,或从经验中的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规律,我们可以确

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的增

加,不若其收入增加之甚。”储蓄除了用于投资以外,还有用于保障、

财富积累等方面的意义。

C=bY

S=Y-C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它割断了投资与储蓄之

间的必然联系。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即期消费不仅取决于即期收入的

多少,还取决于即期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如果我们把MPC看作是一

个由外生变量决定的量,那么,在消费与储蓄的分割中,首先由即期

收入与MPC决定即期消费,然后储蓄表现为即期收入在减去即期消费

后的余额,用公式表示是:S=Y-CO

储蓄有多种形式,如实物消费品形式,实物投资品形式、货币形式、金融资产形式等。

以实物消费品形式所进行的储蓄对需求的影响与即期消费对需求的影响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储蓄并入即期消费之中不予以单独考察;以实物投资品形式所进行的储蓄

直接构成需求,以金融资产形式所进行的储蓄也会间接地转化为实物投资品形式,不会成为

需求的漏出量。真正成为需求漏出量的是以货币形式所进行的储蓄。恰恰是这种储蓄形式最

为人们所偏好。这是因为,储蓄无非是为了未来的消费,而未来消费的时间、品种、质量、

数量都是不确定的。实物形式的储蓄以确定的使用价值无法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的要求.而货

币的流动性则能最好地与未来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相适应。凯恩斯非常贴切地将人们对货币

的需求称之为流动偏好。要使人们放弃这种偏好,将货币形式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形式的储蓄,

那除非投资能为储蓄人提供足够高的利息,能够抵销这种放弃所带来的成本。所以,凯恩斯

把利率看作是流动偏好的价格。一旦投资不能提供这么高的利率,货币形式的储蓄就不能完

全转化为投资形式的储蓄,投资与储蓄之间的联系也就被割断了。

设即期收入为Y,总储蓄为S,货币形式的储蓄为实物投资形式的储蓄为g,8是r

与MEI的函数,则SH—Sz=Y(1—MPC)—Sz=Y(1—MPC)—S2(r,MEI)。因此,决定$的

大小的因素有四个:产出规模Y,边际消费倾向MPC,由流动偏好决定的r,投资边际效率MEI«

若多>0,则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社会会出现非意愿的存货投资。经济社会的非均衡状态

是不能持续存在的。若MPC,r,MEI三个因素既定,厂商会通过调整产出规模来消除非意愿

存货,即通过调整Y使8趋向于零。因此,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凯恩斯经济学,都认为

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储蓄会趋向投资,总供给与总需求会趋向均衡。但二者的调节机制是

不相同的。在古典模型中,消费需求是内生的,投资调节储蓄的机制是:I——MEI一一r-S,

Si恒等于零。投资对储蓄的调整是对需求结构的调整,只调整消费与投资在需求中所占的比

例,不调整需求总量。需求总量自动与供给总量保持平衡,即任意一个供给都有会转化为需

求,因此,供给不受需求限制,只受资源限制。任意给定的一个资源总是可以利用的。在凯

恩斯模型中,消费需求是外生的,Si不会自动等于零。投资调节储蓄的机制是:I一一AD­

AS——So投资通过调整需求给储蓄一个额度。这种调整既是一种结构性调整,也是一种总量

性调整。需求总量限定供给总量,供给总量限定资源利用总量。若外生给定的资源总量超过

了资源利用总量,其超过部份将成为过剩资源。

2.自变量(影响因素)

当前可支配收入核心因素

3.表达式:

(1)文字:消费对收入的依存关系

(2)公式C=C(y)=a+bya:自发消费

by:引致消费

(3)表:

(4)图:

4.边际消费倾向(MPC)

(1)="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

MPC为消费曲线的斜率。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但为了研究方便,假定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MPC为一常数。

(2)人尸。=£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y

3.后凯恩斯消费函数

(1)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消费者受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消费水准

来决定消费。

a.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

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b.示范效应: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

(2)永久性收入假设(弗里德曼)

a.永久性收入:除去暂时的或不固定影响之后的一个家庭获得的收入f消

费。

b.暂时性收入:由暂时的或不固定因素带来的收入一储蓄。

(3)生命周期模型(莫迪里亚妮)

储蓄是为了熨平生命全程中的消费波动。

(4)财富效应,较多的财富会导致较多的消费。

(5)利率

a.替代效应:用储蓄替代消费,消费减少。

b.收入效应:收入引致消费,消费增加。

C.总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之和。

(6)其他,如价格、消费信贷、风俗习惯,等等。

凯恩斯通过构造消费函数来构造其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后来的经济学家否认即期收入与消费的函数关系,实际上否认了凯恩斯通过调节

即期收入来调节消费继而调节总需求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二'储蓄函数:

1.因变量:

储蓄: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2.影响因素

(1)社会保障体系

(2)资本市场的缺陷

(3)收入增长

(4)人口老年化

(5)其他,如税率、利率等

2.表达式:

(1)文字:储蓄对收入的依存关系

(2)公式:S=S(y)=y-C=y—a—by=-a+(l-b)y

(3)表:

(4)图:45°线与消费曲线的垂直距离

储蓄函数是消费函数的镜像。

3.边际储蓄倾向(MPS)

(1)MPS=—储蓄增量在收入增中所占比例

MPS为储蓄曲线的斜率。为研究方便,假定MPS为常数。

(2)APS=金平均储蓄倾向,储蓄在收入所占比例。

y

4.APC与APS,MPC与MPS的关系

APC+APS=1MPC+MPS=1

第二节均衡产出

一、概念

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均衡:相反的力量造成的均势,一种稳定的正常状态。

问题讨论:总供给与总需求恒等,均衡产出是否是一种恒定状态?

不是,AS=AD是一种事后恒等式。在事前,计划(意愿)投资和计划(意

愿)储蓄由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因素决定,不存在二者相等的逻辑必然性。例如,

产量为100,计划消费为80,计划储蓄为20,计划投资为15。那么,意愿的AS

为100,意愿的AD为95,有5个单位的产品销售不能实现,成为非意愿的投资。

实际投资等于意愿投资+非意愿投资。AS与AD事前不恒等,事后恒等。反过来,

如果计划投资为25,将有5个单位的计划消费无法实现,成为非意愿储蓄。实

际储蓄=意愿储蓄+非意愿储蓄。均衡产出是指意愿AS与意愿AD相等的产出,

而不是指实际AS与实际AD相等的产出。

均衡:AD=AS

1.事后均衡:(恒定状态)

(1)会计恒等式:实际AD=实际AS以实际供给为基准平衡等式。

例1:意愿的供给为100,实际供给为100;意愿的需求为95,非意愿的需求为

5,实际需求为100,则:

100(实际AS)=100(实际AD)=95(意愿AD)+5(非意愿投资)

例2:若意愿需求为105,非意愿储蓄为5,实际需求为100,则:

100(实际AS)=100(实际AD)=105(意愿AD)-5(非意愿储蓄)

(2)配额均衡:Y=min(意愿AD,意愿AS)以短边为基准平衡等式。

依例1,则:95(意愿AD)=100(意愿AS)-5

依例2,则:100(意愿AS)=105(意愿AD)—5

3.事前均衡(非恒定状态)意愿AD=意愿AS

(1)失衡:意愿AS#意愿AD,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可消除此状态,达成自

发均衡。

(2)均衡/瓦尔拉斯均衡:充分就业状态下的自发均衡。

[非均衡(非瓦尔拉斯均衡):失业均衡。

看得见的手所要做的工作是将非均衡调整为均衡。

二、均衡产出的决定

1.假定前提

(1)两部门经济(无政府和对外贸易)

(2)企业投资是自主的(外生变量)

(3)价格不变、无论需求怎样变化,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

(4)资源闲置相应的供给。(凯恩斯定律)(木桶原理)

(5)折旧和未分配利润为零。

2.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

(1)代数法:YD=C+I

C=a+by

y=a+by+I

a+l

y=------

-l-b

(2)几何法:

45°

0Y

3.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

(1)代数法:S=—a+(l—b)y

[=—a+(l-b)y

三、均衡产出的形成(由非均衡到均衡)

1.当YD>YS时,企业只能用存货去填补需求缺口,从而使意愿存货减少。

为了保持意愿存货水平,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直至达到均衡产出。

2.当YDVYS时,超过总需求的供给形成企业存货,使企业非意愿存货增

加。为了恢复到意愿存货水平,企业将缩减了生产规模,直至均衡产出。

3.当YD=YS时,企业存货恰好为愿意存货,生产规模维持不变,达到了

均衡状态。

结论:均衡产出的形成是通过企业进行存货调整实现的。

四、均衡产出的变动(由旧均衡到新均衡)

1.为什么?

古典经济学:AS是自变量,AD是因变量。

凯恩斯经济学:AD是自变量,AS是因变量。

主要分歧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

自发均衡是否即充分就业均衡?是否

政府要不要干预社会经济?要不要

总量分析还是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个量分析

如果政府不干预,按自发均衡产出,则会出现失业;如果充分利用资源,

则会出现非意愿存货。只有将自发均衡调整为充分就业均衡,才能解决这

一问题。

2.如何?

1.扩张:(1)增加自发消费

(2)增加投资

2.紧缩:(1)减少自发消费

(2)减少投资

问题:如自发的需求增加X,国民收入也是增加X吗?

1000+600

不是。设a=1000,b=0.8,11=600,则%==8000

1-0.8

1=700,则为=侬±迎=850。

21-0.8

△I为100,而这500,收入增量是投资增量的5倍。

第三节乘数

一、概念

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GDP变动的倍数。

K=-------

MD

自发总需求的变动包括:1.消费支出一消费乘数

2.投资支出一投资乘数

3.政府购买支出一政府支出乘数

4.出口一外贸乘数

在L同仁AY500u

依上例:K,=—=——=5

图象:AE

问题:需求限定供给,需求只增100,为什么供给可以增加500?

需求包括自发需求和引致需求,自发需求增加100,引致需求为400,总需

求增加500,所以供给也增加500。

二、投资乘数

Ya+I^

2\-b

y_y-"+,2_。+A_12-L

2-1\-b\^b~\-b

K_/^Y=I11

—A/~\-b-1-MPC-MPS

投资乘数的大小取决于MPC。

2.过程MPC=0.8

需求收入消费储蓄

初始1=1001008020

806416

引致J64

6451.212.8

一•

500500400100

100+100X0.8+100X0.82+…+100x0.8,-1

=100(0.8°+0.81+0.82+•­•+0.8n-1)=---xlOO

1-0.8

(1)投资转化为居民收入

(2)收入增加引致消费需求增加

(3)引致需求与国民收入相互作用,形成乘数效应。

三.关于乘数问题的讨论:

问题1:乘数是否是通过产业链发生作用?

不是。产业链是一个结构问题,而乘数是一个总量问题。

问题2:节俭是否是一种美德?(节俭悖论)

不一定。节俭有可能紧缩社会需求,设初始收入为100,MPC=0.1,则:

初始需求收入消费储蓄

1001090、

>99,99

1010x------=11.11.19.99/

1-0.1

若:MPC=0.9,则:

初始需求收入消费储蓄

1009010、

90x―?—二>100

90=90081090/

1-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