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_第1页
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_第2页
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_第3页
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_第4页
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 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千题百炼——高考数学100个热点问题(二):第57炼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含答案第57炼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一、基础知识:在前面的章节中,也介绍了有关数列不等式的内容,在有些数列的题目中,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放缩,将问题化归为我们熟悉的内容进行求解。本节通过一些例子来介绍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技巧1、放缩法证明数列不等式的理论依据——不等式的性质:(1)传递性:若,则(此性质为放缩法的基础,即若要证明,但无法直接证明,则可寻找一个中间量,使得,从而将问题转化为只需证明即可)(2)若,则,此性质可推广到多项求和:若,则:(3)若需要用到乘法,则对应性质为:若,则,此性质也可推广到多项连乘,但要求涉及的不等式两侧均为正数注:这两条性质均要注意条件与结论的不等号方向均相同2、放缩的技巧与方法:(1)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和通项公式特点: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关于的一次函数或常值函数)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关于的指数类函数)③错位相减:通项公式为“等差等比”的形式④裂项相消:通项公式可拆成两个相邻项的差,且原数列的每一项裂项之后正负能够相消,进而在求和后式子中仅剩有限项(2)与求和相关的不等式的放缩技巧:①在数列中,“求和看通项”,所以在放缩的过程中通常从数列的通项公式入手②在放缩时要看好所证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这将决定对通项公式是放大还是缩小(应与所证的不等号同方向)③在放缩时,对通项公式的变形要向可求和数列的通项公式靠拢,常见的是向等比数列与可裂项相消的数列进行靠拢。④若放缩后求和发现放“过”了,即与所证矛盾,通常有两条道路选择:第一个方法是微调:看能否让数列中的一些项不动,其余项放缩。从而减小放缩的程度,使之符合所证不等式;第二个方法就是推翻了原有放缩,重新进行设计,选择放缩程度更小的方式再进行尝试。(3)放缩构造裂项相消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技巧:①裂项相消:在放缩时,所构造的通项公式要具备“依项同构”的特点,即作差的两项可视为同一数列的相邻两项(或等距离间隔项)②等比数列:所面对的问题通常为“常数”的形式,所构造的等比数列的公比也要满足,如果题目条件无法体现出放缩的目标,则可从所证不等式的常数入手,,常数可视为的形式,然后猜想构造出等比数列的首项与公比,进而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再与原通项公式进行比较,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符合条件即可。例如常数,即可猜想该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为,即通项公式为。注:此方法会存在风险,所猜出的等比数列未必能达到放缩效果,所以是否选择利用等比数列进行放缩,受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影响(4)与数列中的项相关的不等式问题:①此类问题往往从递推公式入手,若需要放缩也是考虑对递推公式进行变形②在有些关于项的不等式证明中,可向求和问题进行划归,即将递推公式放缩变形成为可“累加”或“累乘”的形式,即或(累乘时要求不等式两侧均为正数),然后通过“累加”或“累乘”达到一侧为,另一侧为求和的结果,进而完成证明3、常见的放缩变形:(1),其中:可称为“进可攻,退可守”,可依照所证不等式不等号的方向进行选择。注:对于,可联想到平方差公式,从而在分母添加一个常数,即可放缩为符合裂项相消特征的数列,例如:,这种放缩的尺度要小于(1)中的式子。此外还可以构造放缩程度更小的,如:(2),从而有:注:对于还可放缩为:(3)分子分母同加常数:此结论容易记混,通常在解题时,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向,到了具体问题时不妨先构造出形式再验证不等关系。(4)可推广为: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若,且(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并求出的通项公式(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解:(1)即即,由令可得:,验证符合上式(2)由(1)得:可知当时,不等式得证例2:设数列满足:,设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求证:对任意的且,有解:(1)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在中,令,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2)证明:例3:已知正项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求证:数列是等差数列(2)记数列,证明:解:(1)为等差数列(2)思路:先利用(1)可求出的公式进而求出,则,考虑进行放缩求和,结合不等号的方向向裂项相消的形式进行放缩。解:令代入可得:即由为等差数列可得:考虑先证时时,再证综上所述:小炼有话说:本题在证明中用到一个常见的根式放缩:例4:已知数列满足(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求证:解:(1)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2)思路:,无法直接求和,所以考虑放缩成为可求和的通项公式(不等号:),若要放缩为裂项相消的形式,那么需要构造出“顺序同构”的特点。观察分母中有,故分子分母通乘以,再进行放缩调整为裂项相消形式。解:而所以小炼有话说:(1)本题先确定放缩的类型,向裂项相消放缩,从而按“依序同构”的目标进行构造,在构造的过程中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要与所证一致。(2)在求和过程中需要若干项不动,其余进行放缩,从而对求和的项数会有所要求(比如本题中才会有放缩的情况),对于较少项数要进行验证。例: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且(1)求(2)求数列的前项和(3)设数列的前项和,且满足,求证:解:(1)在中,令可得:(2)①②①②可得:是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3)由(2)可得:例6:已知数列满足(1)试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2)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求证:对任意的解:(1)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2)思路:首先由(1)可求出的通项公式,对于可发现为奇数时,,为偶数时,,结合通项公式可将其写成,从而求出,无法直接求和,所以考虑对通项公式进行放缩,可联想到等比数列,进而,求和后与所证不等式右端常数比较后再进行调整(需前两项不动)即可。解:,由(1)可得:而当时,因为为正项数列例7:已知数列满足:,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均有解:(1)设即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而(2)思路:所证不等式可化简为:,由于是连乘形式,所以考虑放缩为分子分母可相消的特点,观察分母的形式为,所以结合不等号方向,将分子向该形式转化:,再根据右边的值对左边放缩的程度进行调整即可。证明:所证不等式为:等价于证明:设即不等式得证小炼有话说:(1)对于一侧是连乘形式的表达式,在放缩时可考虑通过分子分母相消达到化简式子的目的。与裂项相消相似按照“依序同构”的原则构造。(2)本题中用到了分式放缩的常用方法:通过分子分母加上相同的数达到放缩目的,但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建议验证),常用的放缩公式为:(分子小与分母),(分子大于分母)例8:已知函数(1)若函数在处切线斜率为,,已知,求证:(2)在(1)的条件下,求证:解:(1)整理后可得: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成立假设成立,则时时,不等式成立(2)由(1)可知例9: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值,对,,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当且时,证明对,都有成立解:(1)由可得:为公比是的等比数列(2)思路:所证不等式为:左边含有两个变量,考虑通过消元简化所证不等式。设,则只需证明:,易知为递增数列。所以只需证明,即,左边共项,结合的特点可考虑将项分为3组:,再求和即证不等式解:所证不等式由(1)可得:只需证:设为递增数列只需证而例10:数列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数列满足:(1)当时,求证:(2)当且时,为等比数列①求②当取最小值时,求证:解:(1)由可得:两式相除可得:(2)①思路:本题的突破口在于既在等差数列中,又在等比数列中,从而在两个不同风格的数列中均能够用进行表示,然后便得到与的关系式,抓住的特点即可求出的值为等差数列另一方面,为等比数列可视为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前项和能够被6整除且或经检验:或均符合题意②思路:所证不等式两侧均为数列求和的形式,所以先观察两侧是否有能直接求和的式子,从而化简一侧的表达式,由(1)和(2)①可知,,,所以对于右侧,显然无法直接找到求和方法。而对于,虽然没有通项公式,但可对向可求和的方式进行变形,得到,从而可想到利用裂项相消的方式进行求和,得到。对于右侧只能考虑进行放缩,针对的特点可向等比数列靠拢,结合不等号方向可得:。所以。于是所证的不等式就变为只需证明,即证明,考虑对进行放缩,抓住这个特点,由已知可得为递增数列,则,但右侧为,无法直接放缩证明,所以要对的放缩进行调整,计算出可得,进而,但此时只能证明时,不等式成立。对于有限的项,逐次验证即可。由(1)可得:当时,只需证明:即可即证明:由可知为递增数列由可得:时,时,当时,可知成立得证时,成立当时,当时,,综上所述:恒成立第58炼数学归纳法一、基础知识:1、数学归纳法适用的范围:关于正整数的命题(例如数列,不等式,整除问题等),则可以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2、第一数学归纳法:通过假设成立,再结合其它条件去证成立即可。证明的步骤如下:(1)归纳验证:验证(是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时,命题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3)归纳结论:得到结论:时,命题均成立3、第一归纳法要注意的地方:(1)数学归纳法所证命题不一定从开始成立,可从任意一个正整数开始,此时归纳验证从开始(2)归纳假设中,要注意,保证递推的连续性(3)归纳假设中的,命题成立,是证明命题成立的重要条件。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与的联系4、第二数学归纳法:在第一数学归纳法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假设命题成立时,可用的条件只有,而不能默认其它的时依然成立。第二数学归纳法是对第一归纳法的补充,将归纳假设扩充为假设,命题均成立,然后证明命题成立。可使用的条件要比第一归纳法多,证明的步骤如下:(1)归纳验证:验证(是满足条件的最小整数)时,命题成立(2)归纳假设:假设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3)归纳结论:得到结论:时,命题均成立二、典型例题例1: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设是它的前项和,求证:思路:根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化简所证不等式:,时,不等式为;当时,所证不等式为,可明显看到与中,两个不等式的联系,从而想到利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证明:,所证不等式为:,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验证:时,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2)假设时,不等式成立,则时,所以时,不等式成立,均有小炼有话说: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关键的地方在于寻找所证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一旦找到联系,则数学归纳法即可使用例2(2015,和平模拟):已知数列满足,其前项和,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并记为数列的前项和,求证:解:(1)①②①②可得:所以两边同除以可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在中令可得:(舍)或(2)思路:利用(1)可求出和,从而简化不等式可得:,若直接证明则需要进行放缩,难度较大。而如果选择数学归纳法证明,则目标相对明确,难度较小。解:由(1)可得:所证不等式为: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不等式为成立假设当时成立,则时,所以只需证:即可,尝试进行等价变形:,所证不等式为:例3:设数列的前项和为,满足,且(1)求(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1)在中,时,有时,,另有,解得:(2)思路:由可得:,两式相减可得:,从递推公式很难直接求出通项公式。观察,可猜想,从而考虑“先猜再证”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由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1)验证当时,符合题意(2)假设时,,则时,则所以,满足通项公式例4:在数列中,已知,且,求证:证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时,,命题成立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时考虑,即时,均有例5:已知数列满足,当时,求证:数列的第项能被3整除证明:(数学归纳法)(1)当时,,能被3整除(2)假设当时,能被3整除,那么当时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能被3整除即时,命题成立对一切的,均能被3整除例6:设正整数数列满足:,且对于任何,由(1)求(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解:(1)思路:虽然所给条件为不等式,但因为为正整数,所以依然可由不等式确定的值,可先解出范围,再求出满足的整数即可。由已知不等式得:当时,即解得:,则当时,即解得:,则综上:(2)思路:由可猜想,且条件为递推的不等式,刚好能体现与的联系。所以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证明:由,猜想,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情况:验证:时,符合通项公式假设时,,则时,而因为时,,(均在时,取到1)所以时,,命题成立而均符合通项公式小炼有话说:(1)利用整数的离散性,在求整数的值时,不仅可用等式(方程)去解,也可用不等式先求出范围,再取范围内的整数,同样可以达到求值的目的(2)为什么对开始进行数学归纳法而不是从开始?因为在,中时,不能满足条件。所以也许一开始入手是从开始证明,但在证明过程中发现条件的对变量取值有所限制,则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例7:已知数列满足,其中常数(1)若,求的取值范围(2)若,求证:对任意的,都有解:(1)由已知可得:时或(2)思路:条件给出递推公式,故考虑利用的范围去推出的范围,可尝试数学归纳法解:(数学归纳法)当时,成立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当时,,即时,命题成立所以时,均有例8:已知数列的前项和为,且(1)求(2)设满足:且,求证:解:(1)①②①②从第二项开始成等差数列令则,代入可得:时,(2)解:由(1)可得所证不等式为:,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当时,假设时,命题成立,即,则时而所以时,命题成立时,例9:已知的三边长为有理数(1)求证:是有理数(2)求证:对任意的正整数,是有理数证明:(1)又,即是有理数(2)思路:题目条件很少,无法直接入手,所以考虑利用数学归纳法制造条件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