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凉山州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背面上方填涂座位号,同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收回。本试卷分为A卷(100分)、B卷(50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又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从海拔305米到5958米的凉山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蕴藏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生物资源60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0%。州府西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春天栖息的城市”,月月都有花开,不同的街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走进西昌,①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大自然的《花卉博物馆》。一月的西昌,洋溢着春的气息,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火炮花。②花朵外形酷似鞭炮,有红、黄两色,花量大,花形喜庆又迷人。一朵花,宛如烟花般华丽,有时还能看到几百朵花同时绽放。二月,西昌湿地公园内,数十万株郁金香咄咄逼人、竞相开放。三月,黄花风铃木让西昌全城尽带“黄金色”,泸山古寺掩映于樱花之中。四月,蓝花楹悄然出现在街头,让一座城沉浸在蓝紫色的浪漫中。还有隐匿在山间的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次第盛开,鲜艳缤纷。“五一”假期,西昌城区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A。全年无“淡季”,全域无“冷门”。③闻名中外的景区有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建昌古城……④五彩凉山,四季皆风景;美丽凉山,处处可旅游。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蕴藏(yùn)覆盖(fù) B.呈现(céng)洋溢(yì)C.宛如(wān)悄然(qiāo) D.沉浸(qìn)缤纷(bīng)2.文段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名副其实 B.咄咄逼人 C.隐匿 D.次第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4.在文段A处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②置身紫色花海中,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③以赏花作为切入点,航天北路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均被带动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高峰期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等。D.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以衾拥覆以:用B.缀公卿之后之:助词,的C.今诸生学于太学于:在D.求而不得者也而:表承接,相当于“就”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A.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B.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忠烈武勇,有智谋谋:谋略B人多服毡罽服:名词作动词,穿C.业但挟纩但:但是D.众皆感泣不肯去去:离开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11.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3分)12.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山河是什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情。“大漠孤烟直,①_________”是王维笔下的雄浑壮阔;“海日生残夜,②_________”是王湾眼中的自然理趣;③“_________,_________”是《潼关》中谭嗣同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④“_______,_________”是《望岳》中杜甫面对五岳之首抒发的豪情壮志。三、作文(6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13.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因为心中有光,植树的牧羊人将荒漠变成绿洲;因为心中有光,樊锦诗谱写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因为心中有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你我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而行……要求:请以“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14.题目二:请以“用心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B卷(共50分)四、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走在故乡春风里朱谷忠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至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5.作者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各种景象,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所至所见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在花圃、果棚、菜地劳作的村民①______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崭新的楼房和散布的农具新街高低错落的楼房,富有烟火气息的农贸市场河岸②______16.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17.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8.选文中“我”的故乡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读书的门道张凡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9.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20.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21.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2.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五、诗歌鉴赏(6分)2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2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学校举行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评选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没有入选,作为评委会的一员,请你阐述没有入选的理由。25.阅读下列新闻,按要求完成任务。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2023年11月28日,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举行授牌仪式。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社会群体爱党爱国培训及中小学生红色文化研学于一体。基地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充分挖掘会理会议纪念地、红军巧渡金沙江旧址、会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把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辐射带动作用,教育激励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群体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校团委准备开展一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八年级(1)班小田准备向校团委杨老师推荐“会理会议纪念地红色文化研学基地”作为研学地点,如果你是小田,你该怎样说?要求:表达得体,清楚连贯,50至100字。26.综合·探究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333名受访青年中,53.3%的受访者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词穷”的困境——聚会祝酒“卡壳”,铺纸挥毫提笔忘字,赞美只能想到“yyds”,世间万物皆可“绝绝子”……材料二:通信技术的变革,为沟通交流按下了“加速键”。从鸿雁传书到一键传情,“秒回”需求,缩写、热梗、表情包等符号语言不断上新,不少人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材料三:数据库的出现,“三分钟名著速读”“7天速成流利英语”等短视频内容,让不少人养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碎片化吸收让不少人积累、思考少了,导致个人逻辑思维的破坏和理性思考的缺失。材料四: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既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所以提升公众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为重要。(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回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词穷”困境的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凉山州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背面上方填涂座位号,同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收回。本试卷分为A卷(100分)、B卷(50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卷又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从海拔305米到5958米的凉山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蕴藏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生物资源60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50%。州府西昌,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春天栖息的城市”,月月都有花开,不同的街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走进西昌,①就仿佛进入了一座大自然的《花卉博物馆》。一月的西昌,洋溢着春的气息,到处都是红彤彤的火炮花。②花朵外形酷似鞭炮,有红、黄两色,花量大,花形喜庆又迷人。一朵花,宛如烟花般华丽,有时还能看到几百朵花同时绽放。二月,西昌湿地公园内,数十万株郁金香咄咄逼人、竞相开放。三月,黄花风铃木让西昌全城尽带“黄金色”,泸山古寺掩映于樱花之中。四月,蓝花楹悄然出现在街头,让一座城沉浸在蓝紫色的浪漫中。还有隐匿在山间的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次第盛开,鲜艳缤纷。“五一”假期,西昌城区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A。全年无“淡季”,全域无“冷门”。③闻名中外的景区有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建昌古城……④五彩凉山,四季皆风景;美丽凉山,处处可旅游。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蕴藏(yùn)覆盖(fù) B.呈现(céng)洋溢(yì)C.宛如(wān)悄然(qiāo) D.沉浸(qìn)缤纷(bīng)2.文段中画波浪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名副其实 B.咄咄逼人 C.隐匿 D.次第3.文段中画横线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① B.② C.③ D.④4.在文段A处填入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②置身紫色花海中,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③以赏花作为切入点,航天北路的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均被带动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高峰期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答案】1.A2.B3.A4.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B.呈现(céng)——chéng;C.宛如(wān)——wǎn,悄然(qiāo)——qiǎo;D.沉浸(qìn)——jìn,缤纷(bīng)——bīn;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句中形容西昌有“春天栖息的城市”这一称号与实际相符,使用正确;B.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句中形容数十万株郁金香带给人的感受,用错对象;C.隐匿:隐藏,躲起来。句中形容各种花隐藏在山间,使用正确;D.次第:指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句中形容山茶花、桃花、梨花等按顺序开放,使用正确;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A.有误,“花卉博物馆”是对西昌的特殊称呼,并非书籍报刊名,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首先应该是“以赏花作为切入点”紧承前文“绽放的蓝花楹吸引了广大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所以③为首句;接着因为赏花带动了周边美食、文创产品等业态,所以①“沿街的不少商家专门推出蓝花楹限定的商品,受到市民游客追捧”紧随其后;然后②“拍一组美美的照片也是打卡之行必不可少的一项流程”进一步说明游客的行为,故②在其后;最后④“于是,旅拍行业也趁着蓝花楹的热度迎来了一个高峰期”是对前面一系列活动带来的结果的表述,放在最后。综上所述,正确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D。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等。D.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C.说法不正确。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25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以衾拥覆以:用B.缀公卿之后之:助词,的C.今诸生学于太学于:在D.求而不得者也而:表承接,相当于“就”7.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A.因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B.认为其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8.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D.“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答案】6D7.C8.B【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D.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求而不得者也”句意:求教但却无所收获的了。而: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注意句中重点字词“以(因为),中(内心),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不如)”要理解正确。画线句子正确翻译为: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这是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结合“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可知,这是写物质条件的匮乏。故选文第①段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业①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②北苦寒,人多服毡罽③,业但挟纩④,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⑤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节选自《宋史·杨业传》)注释:①业:杨业,又名继业,山西太原人,宋代著名的将领。②代: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县。③毡罽(jì):毛织品。④纩(kuàng):丝棉絮。⑤殆:几乎。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忠烈武勇,有智谋谋:谋略B.人多服毡罽服:名词作动词,穿C.业但挟纩但:但是D.众皆感泣不肯去去:离开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11.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概括。【答案】9.C10.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而逃,回去报告天子。11.杨业训练作战时,与士兵同甘共苦;在代北苦寒之地,他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朔州战败时,他体恤士卒多有家眷,让大家先离开,自己坚守以身殉国。【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C.加点词解释有误。“业但挟纩”句意:杨业只披着丝棉絮(做的棉衣)。但:只。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注意句中重点字词“汝等(你们),妻子(妻子和儿女),俱(一起,全),无(没有),益(益处,好处),走(跑),还(回去)”要理解正确。【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可知,杨业练习攻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结合“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可知,在代北苦寒之地,杨业作为统帅关爱士卒,让士兵穿毛制品的衣物,自己只是披着绵制的衣物,忍受严寒艰苦,“怡然无寒色”;他处理政务简约平易,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所以士兵们乐于为他效力;结合“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可知,朔州战败后,杨业体恤属士卒多有家眷,让他们突围出去不要与他一起死在战场。故战败之际,众士兵不肯离开杨业。【点睛】参考译文:杨业没有读过书,但忠诚刚烈,英武勇猛,富于智谋,练习攻战,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代州以北天寒地冷,人们大多穿上了毛织物,而杨业只披着丝棉絮(做的棉衣),坐在露天下处理军务,身旁不摆火炉。侍卫冻得差不多要倒扑在地上,而杨业却怡然自乐,毫不怕冷。他处理政务简约平易,对待部下多有恩惠,所以士卒乐于为他效力。朔州战败时,部下还剩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你们可以突围而跑,回去报告天子。”大家都感动得热泪直流,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3分)12.根据语境补写出古诗文原句。山河是什么?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景,更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情。“大漠孤烟直,①_________”是王维笔下的雄浑壮阔;“海日生残夜,②_________”是王湾眼中的自然理趣;③“_________,_________”是《潼关》中谭嗣同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④“_______,_________”是《望岳》中杜甫面对五岳之首抒发的豪情壮志。【答案】①.长河落日圆②.江春入旧年③.河流大野犹嫌束④.山入潼关不解平⑤.会当凌绝顶⑥.一览众山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落、嫌、潼、凌、览。三、作文(6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13.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因为心中有光,植树的牧羊人将荒漠变成绿洲;因为心中有光,樊锦诗谱写世人瞩目的敦煌传奇;因为心中有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你我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束光,追光而行……要求:请以“光”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答案】例文心中有光心中有光的人,人生的旅途必定充满花香,处处都是花开的地方,她的梦想必将绽放。——题记司马迁心中有光,忍辱负重著下了旷世《史记》;唐玄奘心中有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了真经;曹雪芹心中有光,批阅十载写下了《红楼梦》;在我的心中,也有一束光,撕裂了黑暗,照亮了前方。已记不得什么时候注意到了那个地方,恍惚间,那小小的心脏不受控制地震颤起来,好像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天堂,好像在赴一场前世未了的约定。抬起头来,金光闪闪的匾额刺得我有些睁不开眼,但那四个大字却如烙印一般,刻进了我的心里——北京大学。从此,那个关于北大的梦想,就成为我心中的一束光,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将手按在那斑驳的红墙上,有秀颀的柳树留下的剪影。我头倚红墙,一种近乎绝望的悲哀涌上心头:我前面的路,充满了多少未知和迷茫?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张金灿灿的录取书,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属于我?我离北大的距离竟是那样的遥远,远到让人望而生畏……我抬起头,竟一时恍如隔世,那缕月光从树枝间照了下来,透过眼皮,穿过眸底,照进心里。此时,竟有醍醐灌顶之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响起:“怕什么?‘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世间再艰难的路,我也一定要用脚步去丈量!”我沐浴着月光,心中也豁然开朗。那段在常人眼中那么普通的红墙,却成为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摩挲着那段红墙,想象着未名湖畔的依依杨柳,那粼粼翩翩的月影,想象着在我的身后,必定还有着无数莘莘学子在梦里梦外心心念念着这座殿堂——北京大学,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的龙脉兴旺之地,是中华民族灵魂所在,是多少中国梦起航的地方!于是,内心又增加了几分底气与坚守。北大是我心中的一缕光,相信在我迷茫时,它会为我照亮前行的路;在我悲伤时,它会教会我要乐观开朗;在我颓废时,它会支撑我走向黎明。也正因为我心中有光,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前进的路上一定凯歌高昂!何惧,前路茫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一、审题立意。“光”本意是指太阳的光亮,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话题中的“光”是一个喻体。这里的“光”,可以是信心,是理想,是真情,是宽容;也可以是一切美好的或能够带给人美好感受的人、事物、精神品质等。只要他(它)能给你精神的力量都行。虽然是话题作文,但是围绕那个“光”字来拟题,来行文,依然很必要。如以“心中有光”为题,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我们的心中更不能没有光。心中有了光,生活才会如春天般多姿多彩。二、选材构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思考“光”是什么,“光”可以是人物:老师、父母、同学等,也可以是课文中的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花木兰等等。也可以是物品。如:书籍、诗歌及音乐等。还可以是美好的精神品质,如:自信、鼓励、诚实,家国情怀等。写作时,可以把老师看成是生活中的光,引领自己掌握知识,教育我做人,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还可以把书籍看成是我生活中的光,写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给自己带来启迪;还可以写自强不息是我生活中的光,写自己通过自强不息获得了成功,感到欣喜。可以以“追光”为线索,选取人物的几个片段,连辍成篇,颂扬“光一样”的精神品质;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赋予事物更多的文化内涵,含蓄地表达主题,比如一朵花的明艳,一棵草的坚强,一种思想的启迪,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等都可以成为“光源”。总之写作时围绕“光”与“我”之间的故事展开情节,重点突出这道光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在开篇直接点明自己所认为的“光”是什么,例如: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优秀者”。接下来列举多个事例,来体现“优秀者”的品质如何指引我们成长,可列举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列举袁隆平为国家摆脱“饥饿”的问题,投身农业的事例等等,结尾再次重申论点,使文章论证结构更完整。14.题目二:请以“用心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字数600至8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答案】例文:用心聆听在生活的喧嚣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声音所包围:车水马龙的街道声、繁忙的工地声、嘈杂的市场声……然而,这些声音却往往掩盖了我们真正需要聆听的声音。在我看来,用心聆听,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用心聆听,首先要聆听自然的声音。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我们可以聆听鸟儿欢快的歌声,感受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午后,我们可以坐在树荫下,聆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夜晚,我们可以仰望星空,聆听远处传来的虫鸣和蛙叫,感受夜晚的神秘和宁静。这些声音,虽然微小,却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韵律。用心聆听,还要聆听他人的声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只有用心聆听,我们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建立真正的沟通和信任。当我们聆听他人的故事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更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用心聆听,更要聆听内心的声音。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内心的声音。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聆听内心的声音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方向。我们可以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我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当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们就能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梦想。用心聆听,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更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通过聆听自然的声音,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韵律;通过聆听他人的声音,我们可以理解人性的温暖和美好;通过聆听内心的声音,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方向。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用心聆听吧!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那份宁静和美好,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和成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用心,意思是指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用心”这道题目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让我们去领悟“生活需要用心”的哲理,去感受生活因“用心”而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补题时,可考虑阅读、聆听、思考、感触等充满正能量的词语,任选其中一个就行。立意如“只有用心,才能成功”“用心去感受快乐”“用心生活”“用心感受世界”等。第二,构思选材。在体裁上,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如老舍用心,看见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劳伦兹用心,发现了动物行为的独特奇妙;贾平凹用心,看见了小桃树的愿望和理想。写作时抓住“用心”进行细腻描写,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得学会在“细”字上下工夫,要让人物的性情在心灵的细微变化中流露,让人物的性格在思想的细小波澜中成长。我们可以通过书桌上一支用秃了的毛笔,了解到爷爷在书法练习上下的苦功夫。再如“我”一直不理解奶奶连隔夜剩饭菜也要吃干净的行为,认为这对她身体健康不好,直到用心观察后,发现奶奶治旧疾的胃药,才明白是她以前挨饿的酸苦经历,使得她对粮食极度珍惜。本文适合前半部分使用记叙表达方式,文章最后以议论收尾,照应标题。夹叙夹议也可。B卷(共50分)四、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走在故乡春风里朱谷忠①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乡音与乡情,像两只看不见的手,一早就招引我出门,让我伴着归来的燕子,在乡间欢快地穿行。②迎面吹来清晨的风,抚摸着我的脸颊,几丝温润,几丝凉爽。“回来了?”“回来了!”“早呀!”“早啊!”让我高兴的是,一些老人还认得我,他们那熟悉的口音,我听起来感到分外亲切。行至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正在春风中摇曳,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③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④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其实,老人们都知道,它原是一段官道,由石块、石条铺成。一般来说,官道都是从村落外边擦过,而故乡的先辈们,却不管不顾地把这条约一公里长的官道“揽入怀中”。据说,当年他们考虑,只要把家族的根扎在这段官道两边,就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抬脚可至的“主干道”。官道伸向村外的道口,则建起一座土木结构的凉亭。天气炎热时,每天轮流由一户农人在亭中施茶,供过路的客人、挑夫饮用。渐渐的,故乡成为官道上一个显眼的“节点”。于是,有人开起小客栈、小酒店;随后,杂货店、豆腐店、农具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如今,官道早已拓宽,两旁楼房高低错落。铳楼旁建起的农贸市场里,人声喧闹,商贩摩肩,蔬果充盈,鸡鸭满笼,织成一幅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画卷。⑤走出农贸市场,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有趣的是,昨夜与一位童年时的伙伴喝茶闲聊,获悉村里推选他协助河长负责河沟的监测,有人称他为“沟长”。向来乐于助人的他笑着说:“别看我官小,但责任不小,因为沟长不但管水,也管岸,甚至管岸边的花草、桥边的古塔哩。”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想起这条河的过往,真让人有一种时空转换之感。⑥当然,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⑦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面对这明媚的春色,我真想把自己变成一枚书签,夹进故乡生机勃勃的书页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5.作者回到故乡后看到了故乡的各种景象,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所至所见村头绿意盎然的枝条,在花圃、果棚、菜地劳作的村民①______灰墙黛瓦、阁楼扇门,崭新的楼房和散布的农具新街高低错落的楼房,富有烟火气息的农贸市场河岸②______1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17.理解第⑦段画线句子的含义。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8.选文中“我”的故乡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答案】15.①.村中小巷②.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16.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表现乡亲们非常爱惜昔日的农具,表现乡亲们对农具的深厚感情。17.一方面表现了在春天里,家乡的田野间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乡亲们乘着时代的东风,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日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代的歌颂。18.示例:具体经济措施使农民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也要爱护生态的环境,建造一个宜居家园,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使人们的精神家园得以安放。【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信息。第一空,结合第③段“于是,我放慢了脚步,走着,看着,感受着春来时乡间的生命律动。身旁,掠过的是忽闪的阳光,照亮了熟稔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第④段“出了小巷,眼前是村里的一条‘新街’”,可知:我行走在村里的小巷里,看到家乡的灰墙黛瓦、阁楼扇门,以及矗立着的崭新楼房,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由此可知,我所到的地方是村中的小巷。第二空,结合第⑤段“踏上杨柳依依的河岸,脚下就是麦苗吐穗”“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如今,漫步河堤,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一一在眼前掠过”,可知:“我”漫步在河岸,看见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在眼前掠过。由此可知,“我”看到的是麦苗吐穗,清凌凌的河水,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画面。【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朴实的乡亲们,历来对那些不起眼的农具抱有朴素的感情,即便如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他们仍然爱惜这些‘老伙计’”,本句使用了比喻手法,把农具比作“老伙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对曾经用过的不起眼农具非常有感情,十分爱惜它们,把它们收藏起来。结合第③段“许多人家的窗户都敞开着。踮踮脚尖,还可以看到花草葳蕤的院墙内,散布着一些农具:几把搁在墙洞的镰刀,一架躺在屋外的犁铧,一溜堆在廊沿的畚箕”,可知:虽然现在乡村是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但乡亲们还在家收留了许多农具。这些不仅是农具,还是陪伴乡亲们很久的老朋友,与乡亲们的感情深厚。表现乡亲们非常淳朴。【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田野间,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迎来”运用拟人手法,结合第①段“回到故乡闽中,正是春天”,第⑥段“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可知:春天到了,田野里到处都呈现勃勃生机的景象。结合第⑥段“入眼舒朗的还有渠水淙淙的田野,它让我想起青少年时期在田间学农事的日子。是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熟悉的乡亲们,记得他们有过愁苦也有过欢乐的脸庞”,第⑦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乡亲们都过上了富裕、美好的生活”,可知:过去的田野见证乡亲们在期间从事艰辛的农事,他们曾经为生活而愁苦。现在,时代变化了,乡亲们乘着时代的发展东风,在田间里发展机械化耕种,多样发展,乡亲们因此过上了富裕而美好的生活。“春天”在此运用了比喻手法,比喻乡亲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富裕。这句话表现乡亲们乘着时代东风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18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材料和主旨。结合第⑦段“这些年,故乡的变化快了起来。有人办企业,有人建蔬菜大棚,有人买汽车跑运输,有人在网上做电商”,可知:家乡的村民创办了许多实业,这些具体的经济措施,为乡亲们带来了经济效益,使人们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结合第⑤段“这些年来,为了治理这条河流的污染,乡亲们曾挑灯夜战,数次疏浚河道,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直到上下游全面整治,又实行了河长制,清凌凌的河水才重回人们身边”,可知:故乡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如河流污染的治理,使得生活环境更为宜居;结合第②段“花圃、果棚、菜地,常常可见摩拳擦掌的人们,那闪动着的一顶顶斗笠,鲜亮得像一朵朵彩云”,第④段“展现了乡亲们亦农亦商的辛劳与智慧”可知,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们积极向上,勤劳智慧,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变得美好而富裕,我们要爱护生态环境,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读书的门道张凡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9.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20.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21.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2.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答案】19.读书的门道20.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21.举例论证。列举冯其庸先生读书存疑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善于读书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22.示例:要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就要一方面要读书,另一方面更要积极的参与到生活的实践改造当中,互为补充,才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文字和现实的生动。如我们在学习了物理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时,可以通过做自动喝水的杯子的小实验来验证。【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论题。结合文章的标题“读书的门道”,第①段“‘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可知,作者开篇即由古人的话引出本文的论题“读书的门道”。【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⑥段“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可知,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2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结合第⑦段“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可知,这里列举冯其庸先生读《史记》时感到存疑,于是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结论的事例,是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分论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2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文章内容。结合第⑧段“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可知,读书与实践的结合就是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就要一方面要读书,了解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更要积极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如我们在阅读《昆虫记》时,了解了许多昆虫的知识,如蝉、螳螂等;我们可以在课外观察蝉、螳螂等昆虫的习性,从而与书本中对于他们的描写相对照,以此实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五、诗歌鉴赏(6分)2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诗句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的人生态度最为接近的是哪一项?()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里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这个古老的风俗在本诗颈联有所体现,请描绘这一联的画面。【答案】(1)C(2)描绘的是南宋初年人们吹着箫,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穿着布做成的衣衫,戴着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的画面。【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看似前方无路,但转机突然出现,说明困境中蕴含着希望的哲理。展现出诗人积极乐观、不断前行的人生态度。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讲述的是历史事件,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不符;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现象,表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相吻合;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是描绘边塞景色的,体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和人生孤寂的态度。与诗中的人生态度无关。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画面描绘。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绘的画面是:随着春天的到来,村民们正忙着准备春社的祭祀活动,他们吹着箫,敲打着锣鼓,跟随着祭祀队伍,脸上洋溢着虔诚和喜悦。他们的衣着简单朴素,充满了古朴的风情,体现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人们欢声笑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与“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类似,都表达了作者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六、名著阅读及语言运用(14分)24.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学校举行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评选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没有入选,作为评委会的一员,请你阐述没有入选的理由。【答案】示例: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在“我”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要去看会的时候,出现在眼前,并说“去拿你的书来”并强迫“我”背诵《鉴略》才可去看会,“我”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父亲并不理会孩子的想法,也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制孩子背诵,这样的父亲并不让“我”喜欢,故《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不能入选“我最喜欢的父亲”的评选活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表达与运用。《五猖会》中与父亲相关的内容是: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本来是怀着大好的心情准备去看五猖会,在父亲不近人情的要求之下,尽管最后把书背了下来,但对五猖会已经毫无兴致了。作者对于这样的父亲是并不喜欢的,故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五猖会》一文中的父亲不能入选文学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父亲”的评选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封建传统教育的腐朽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