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

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

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

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

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

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

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

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

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的

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

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

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库姆斯、伊里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

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教育

(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古代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

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

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

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

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

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清政府才

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

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再次是吠舍种姓:最低等

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

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惟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代埃及。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宫学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

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以法为教”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地位比较低下阶层的子弟7-12岁进入私立学校学习,

贵族阶级子弟不送子女上学,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

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

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

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由僧院学

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为了更好地布道,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教区

学校,主要用于普通贫民子弟的宗教教育,也适当讲授一些读写知识,其次是骑士教育,骑士教

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弄风

雅的素养。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世。⑤教育的象征性功

能占主导地拉。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对教

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近代教育4

16世纪以后,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

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

的教育,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

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

礼、乐、易、春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即启发诱导:

强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而殆”即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

致用。

先秦时期,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

知"、“闻知'和“说知”三个途径。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

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

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蹑等”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他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

助产术。

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

的最高目的,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代表作是《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

发展的原则:三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的“泛智教育”。

启蒙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首先是法国的卢梭,他的代表作是《爱

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

得到自我完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力量。

进入近代,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一方面,

他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

受教育。另•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上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他轻视国民教育,主张绅

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为标志,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洛克的《教育漫话》(1693),

也描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丁T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

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1809-1833年间,他直在柯尼斯堡大学继续康

德的哲学讲座,讲授教育学。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他把

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强调系统知

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的特点。

(2)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

改组,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

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练习与思考(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到电影院看电影B.幼蜂学筑巢C.师傅带徒弟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2、狭义的教育通常指()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

3、“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哪一种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思潮D、素质教育

4、下面关于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强化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D、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强化

5、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特点中,“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

求教育的自由化”指的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民主化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多元化

6、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我国的()

A、《学记》B、《大学》C、《论语》D、《中庸》

7、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中中。()

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爱弥尔》D、《政治学》

8、在教育史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洛克

9、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洛克D、杜威

10、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潮被称为()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1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洛克B、夸美纽斯C、卢梭D、福禄贝尔

12、最早将教育学作为•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康德D、洛克

13、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

A、“六艺”B、“七艺'C、“四书”、"五经D、“三礼”

14、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与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

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那么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学记》、《仲庸》、《论语》、《孟子》

C、《大学》、《中庸》、《春秋》、《孟子》D、《诗经》、《论语》、《春秋》、《大学》

15、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

A、《教育论》B、《论共产主义教育》C、《普通教育学》D、《教育学》

二、填空题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中有充分的反映。

3、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其教学的基本科目的是。

4、《》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5、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6、杜威的《》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7、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形成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它具体表现为以教师、

教材和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8、古埃及学校中设置最多的是学校。

9、教育学是门以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0主编的《教育学》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2、C3、C4、D5、B6、A7、B8、A9、D10、C

11>B12、C13、C14、A15、D

二、填空题

1、学校系统2、论语3、礼、乐、射、御、书、术4、大教学论5、爱弥尔

6、民本主义与教育7、课堂8、文士9、教育现象、教育问题10、凯洛夫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和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

是受到社会政治绎济制度、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影响,并对这此因素产生反作用,这

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

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

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

定,基本上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办

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

体的政治任务。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

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

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

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

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总之,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把

教育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以为可以通过教育的作用解决政治、经济的根本问题是不现实的,教育对政治、

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救国论’的思想是错误的。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一方面,办教育需要有必

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它所能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

方面,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利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

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一

般来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

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

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否则,就会出

现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

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

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匕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

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

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但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是说教育的发展可以脱离

生产力发展水平。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

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

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

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

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其科学

知识再生产的功能。

2、人力资本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

本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就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

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

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

的能力,与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是更活跃、更具发展特性的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常常是更具关键性的因

素。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

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舒尔茨根据

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

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

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

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

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

件。学校类型、规模的扩大,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

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

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

基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

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

一代代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

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

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关系密切。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高校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子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知识的数量观念,改变着知识的质量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种选择过程,电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发

送信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接受信息。原有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

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11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思想真正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

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使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有利

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其中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

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将是根本性的,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是

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

的学习环境。这种网络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展至全社会的

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的开放学校。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

习。

因此,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

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

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

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四、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任何教育改革的背后,

都隐含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机制。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

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

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特定社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共生和

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使其余部分扭合成为一种特定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

在其他文化体中的人看来,毫无存在价值和道理的某些文化特质,在另一文化中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构成和保持

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基础。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还不断地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

自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所划定的界限范围

时,就会引起突发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

义上的和谐一致。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对于如何界说学校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可为界说学校文化提供这样一些基点:一是学校文化不仅包

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二是学校文化既可能会

给学校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可能阻碍教育目的达成,这是由学校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

所决定的;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

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

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

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等等。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即学校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即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是规章制度和角色

规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人把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属于

校园文化的理性因素;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

式所难以替代的。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

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因为它已经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特别是教师的自觉行为,良好的校风对新师新生能起到潜移默化

的影响。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I)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练习与思考(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的论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体制决定着政治经济制度

C、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D、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13

2、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

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

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这一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教育的下列哪一方面并不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A.教育的方法与手段B.教育的领导权C.受教育的权利D.教育目的的确立

4、学校这个群体和构成它的个体对教育目的、过程、规律的认识,属于校园文化的理性因

素,这是指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中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价值成分D、理想成分

二、填空题

1、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就是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2、年开始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3、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

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

4、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5、学校的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三、筒答题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怎样的影响?

3、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4、科学技术对教育有怎样的影响?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四、论述题

1、试述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参考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A4、A

二、填空题

1、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2、19863、人力资本理论4、教育资本储备量

5、精神或观念文化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教育。另外,能

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则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

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实现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还有认识利改造自己的能力。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不同的观点: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

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

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CC{的。

2、外银论

外银论者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人自

身的因素,有的认为是需要改造的,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就持这样的观点。有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

一块白板,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外银论的另一个典

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甚至这样说:给他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

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铢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

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

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

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

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

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

得较好的效果。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

的阶段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

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

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产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

无法补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

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

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

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互补性告诉我们,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

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它对人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如果没有这些先天素质,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但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

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

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是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因此不能夸大遗传的作

用,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

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2、成熟的意义

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

时是很不完备和孱弱无力的。个体的器官和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

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

限制。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成熟与教学的效果是契合的,

一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

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格塞尔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

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要重视早期教育但不能拔苗助长。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若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

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

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的。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

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学校教育的环境具

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

条件。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从个体活

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

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

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旦具有延时的价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它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

17

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

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

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

要素。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

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

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综合的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

起来,成为推动人本身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教育使得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在人类历史上,人的价值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发现和认识的。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人

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

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

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

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潜能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

件。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任何人都有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做

至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

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但人的根本力量,在于人具有精神力量。

人的身体力量的发展有多种途径,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

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要力图使人

的身心发展得到充分的、和谐的发展。

(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

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

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

育的本质和真谛。

四、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4岁〜16、17岁的少

18

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17岁〜19、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

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观出追求独立的倾向。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

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这些个体自身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与成人的

关系。这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生动形象的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精神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来说,初中教育

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给少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

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自我。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前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青年将取

得公民的资格,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

人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使青年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

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

期。青年期是个体内在力量充实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

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

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做出正确自主选

择的重要条件。因此,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

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的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确定远大而又切实可行的奋斗

目标,找到实现个人抱负的现实道路。

练习与思考(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因上主张内发论的学者是()

A、洛克B、华生C、格塞尔D、荀子

2、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因上主张外铳论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威尔逊D、格塞尔

3、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因上,提出“白板说”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格塞尔D、洛克

4、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观点属于()

19

A、内发论B、外银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个人本位论

5、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D、主观努力

6、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A、主导作用B、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D、物质前提作用

7、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B、必然性C、可能性D、方向性

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体主观能动性

9、“盂母三迁”反映了什么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是指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11、“因材施教”是针对人身心发展的提出来的。()

A、稳定性B、个别差异性C、互补性D、顺序性

12、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哪一条规律的存在,使有缺陷的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可能()

A.个别差异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

13、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

14、哪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提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

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己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

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A、布鲁纳B、弗洛依德C、马斯洛D、维果茨基

二、填空题

1、外银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过程中实现的。

3、人的机体的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

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4、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

5、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称作。

6、从群体的角度看,个体差异性表现在的差异和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7、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

这一现象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的特点。

8、身体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个体期

表现出来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三、简答题

1、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0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4、环境对个体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D4、B5、C6、D7、C8、D9、B10、D

11、B12、C13、B14、D

二、填空题

1、外在的力量2、社会实践3、成熟程度4、机遇、条件和对象5、发展关键期

6、男女性别7、互补性8、少年期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

1、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

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

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

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

标准)。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

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为了满足各行各业、

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各级

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

21

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

学生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

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不可测量,目标可以测量。

二、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人提出来的,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又是一种理想,它同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等

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漫长的教育实践历史进

程中,人们从各自的理想出发,赋予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以不同的内涵。如柏拉图、拉伯雷、卢

梭、梁启超等。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

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与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

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

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日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

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

发展,不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学生的基本权利。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以下五育:

⑴德育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匕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

好的学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臼我保健意识

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

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

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

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很多。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即

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从根

本上说是提高人的整体性的精神素养;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

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艺术美的创造,也包

括生活美的创造。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

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

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