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隋唐时期的政治创新与文化发展政策开明,对外开放文化繁荣755年618年907年朱温废唐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581年开皇之治唐朝建立隋朝建立589年完成统一960年北宋建立隋唐五代十国[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兼容并蓄,文化艺术全面繁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政治:经济:文化:【专题概述】【复习目标】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2、认识隋唐时期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3、知道魏晋至隋唐文化演变,了解唐代的“三教合一”;唐代火药的应用;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8【Ⅱ】26·唐三省六部制江苏·唐三省六部制浙江·唐三省六部制2019【I】拔河-古代文学成就

海南·五代科举制江苏·唐代科举制

上海·隋唐科举制2020【I】唐绘画艺术【III】唐书法

北京卷.4商业发展;

浙江·隋唐三省六部制天津·唐地方治理;海南卷.3唐诗2021【乙】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

辽宁.文化交流.湖南·官吏俸禄、土地制度江苏卷.3科举制;天津卷.3三省六部2022【乙】25.隋唐书法【甲】西晋-唐中央官制广东卷.3中央机构

湖南卷.3科举制2024浙江3监察体系、安徽3唐朝文化的特点、湖北3中央集权、辽宁3科举制【考点解读】

第05讲绚烂帝国下的成熟文明-隋唐时期一、隋唐的制度创新第一课时(一)隋朝的兴亡隋唐大运河1、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隋文帝(2)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3)建设:广建仓库;营建洛阳;开通大运河(意义)(4)灭亡: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丽;隋大运河开通的意义(1)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2)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交流(3)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5)作为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的现实意义知识点一:隋唐的历史演变【知识梳理】【探究】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隋朝的两位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隋炀帝杨广(569-6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一是,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三是,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四是,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习近平(二)、唐朝的繁荣1、唐朝的建立读图,概述唐的疆域唐前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2、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概括唐朝繁荣的表现,分析原因以民为本,帝王政治典范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扩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成为一个国力昌盛、文化灿烂的强大王朝,吸引着周边政权向它学习、与它交往。到开元末年,国家富庶,物价低廉,社会秩序良好,行旅千里不绝。杜甫用《忆昔》诗称赞这个时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原因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②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享乐、任人唯亲)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影响①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

吐蕃:陇右②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简述“安史之乱”?2、黄巢起义①原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统治;②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③影响: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五代十国①形成五代唐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短命五朝,称为“五代”。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方的北汉,称为“十国”。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与延续。内容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灭佛)影响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②后周世宗改革(2022·北京市西城区二模·3)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体现在()①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②完善三省六部制优化决策程序③地方设置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④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政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022·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考模拟·4)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写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A.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发展B.民族之间的交融扩大了国土疆域C.长期的分裂割据促进了文化整合D.长期的分裂割据加速了民族融合AA考题讲练【考题讲练】(2021全国乙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1)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

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

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2)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一)、君主专制中央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4)特点:相权三分、职责分明、节制君权权(5)影响①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②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政治制度成熟1.从职能上看,皇帝家务已抽离,三省和六部分工明确,六部设置此后未再改变。2.从行政程序上看,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既明确分工,又互相牵制,有助于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知识点二:隋唐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梳理】【考题讲练】(2022·广东·高考真题.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D【探究】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隋唐时期宰相制度的特点。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由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宰相制度到隋唐时期逐步建起三省六部制,这种制度具有哪些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二)、隋唐中央集权强化(地方)1、隋唐地方官职完善:道与藩镇(1)隋和唐初:取消郡,地方形成州—县两级(2)唐太宗:设十道监察地方(监察权)【考题讲练】(2022·河北省邯郸市一模·3)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C(4)唐后期:①节度使割据地方,形成藩镇(方镇)②割据表现:A、节度使自行委派官吏B、不向中央交税C、军队不听中央调动D、节度使职位穿子或部将(3)安史之乱后:

道统领州县,掌握行政权;形成道—州—县三级;③藩镇割据的影响:A.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但延续了唐朝百余年的统治。B.藩镇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一定程度影响财政收入,但藩镇注重自身工商业的发展,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考题讲练】(2018全国I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三)、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2)实质: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①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考试取士②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唐太宗:设明经和进士两科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1)过程:(3)特点:①标准的客观性②方式的公平性;③范围的广泛性④时间的延续性知识点二:选官制度的继承革新拓展认识——科举制●

如何全面评价科举制?(积极、消极)阶层流动:统治基础:选拔方式:中央集权:影响世界:

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公开统一考试,相对公平公正;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将选官用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影响近代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

考试内容偏重经学,不利自然科学发展;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重才轻品;官本位思想积极消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演变趋势世卿世禄制(先秦)军功爵制(秦朝)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汉朝)科举制(隋朝以后)血缘军功品德才能品德、才能、家世考试成绩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拓展认识——科举制【考题讲练】(2022·湖南·高考真题.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考题讲练】(2021·江苏·高考真题)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AB【考题讲练】(辽宁高考2024)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A(四)官员考核和监察考核部门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结果评定分为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尚书省的吏部地方报告中央皇帝遣使巡查州、县品德、才能①对地方起巨大威慑作用②道发展成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2022·浙江·高考真题)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当堂训练D(2021·湖南·高考真题)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A(2020·江苏高考·21)材料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原因:地方出脱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第一课时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一、隋唐时期的政权演变1、隋唐政治变动2、繁荣到衰弱二、政治制度的成熟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2、地方官制——道与藩镇三、选官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四、监察体制革新板书设计

第05讲绚烂帝国下的成熟文明-隋唐时期二、隋唐的经济的发展第二课时知识点三:隋唐经济的繁盛一、农业(一)、农业成就(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已安装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灌溉工具:唐朝创制筒车。(3)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4)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户增多,商品化程度提高。【考题讲练】(2017·全国·高考真题)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京杭大运河:看右图指出隋大运河的开凿的原因、大运河的中心、分哪四段、沟通了哪五大水系?(或指出三点四段五河指什么?);如果隋炀帝要从隋长安城出发去江都(扬州),请你设计一条路线。意义:(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3)方便南粮北运。(4)促进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一人:隋炀帝二时:605-611年三城:洛阳、涿郡、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冀、鲁、豫、皖、苏、浙七用:有利于商品流通拓展认识——京杭大运河

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历代都重视运河的疏通,请问历代统治者为何如此重视大运河?政治动机经济动机自魏晋以来,南方的世家大族势力仍旧十分强大,威胁隋朝中央政府的统治。历代重视疏通大运河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大一统。发展漕运(河运),将南方的粮食等运输到北方,供应北方的需要(南方经济日益发展,逐渐超过北方)。1.租庸调制(1)内容:

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徭役制度。凡均田户,不论授田是多少,按丁交纳定额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庸”则是力役,“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交纳定额的绢或布。(2)意义: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障;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二)赋税制度(二)赋税制度2.两税法(唐德宗)(1)背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2)内容:两税法不再按丁征税,而是根据资产定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故称两税法。(3)意义:

①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按财产征收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②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究】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役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纳绢代役租庸调制均田制两税法土地兼并户数减少国家财政危机780年唐中叶国家赋税总额各地数额地税户税田亩财产夏、秋两次征收1.赋役征收开始侧重于财产,税人开始向税地转变;2.役被取消。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租调制和租庸调制是和均田制配套实施的赋役制度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田亩税(租):粮食人头税(调):帛或布庸:用帛或布代徭役材料:唐代的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或绫)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同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进步意义呢?以庸代役保证农时,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初天下初定,继续推行均田制,并将原来的租调制改为租庸调制。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均田制走向瓦解与之配套的租庸调制也走向瓦解,改行两税法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资治通鉴》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两税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人丁土地、资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输月送夏、秋两季固定了税收时间拓展认识——两税法●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思考:根据这张示意图分析两税法的影响减轻人身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扩大三、隋唐商业的繁盛1、隋唐商业繁盛的原因:(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2)经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物质基础)(3)交通:大运河开通和水陆便利(4)特殊政策:抑商有所松动,商人地位相对提高;

对外贸易开放【考题讲练】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A.唐代官员地位低下B.唐代商品经济发达C.唐代缺乏经商意识D.唐代吏治渐趋腐败B2、隋唐商业繁盛的表现:(1)货币:①唐高祖:统一铸币,开元通宝(后世铜钱基本模范)②唐朝:出现柜坊(类似银行)和飞钱(类似汇票),便利商业活动。唐:开元通宝飞钱,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类似于后世的汇票。【考题讲练】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A(2)市:【考题讲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①唐代的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②实行坊市制度,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实际上,后期有所松动,夜市比较繁荣)。A(3)城市:唐朝: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业繁荣(“扬一益二”)。(4)商业服务机构发展:客舍、柜坊、邸店.唐代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称为柜坊,为最早的银行雏形。开元柜坊(5)、信贷: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飞钱又叫便换,类似现在的汇票。飞钱的办法是:商人预先在长安把钱交给他将要到达的某道的进奏院〔即某地的驻京办事处),或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由他们给商人开出文券,写明飞钱数额。商人带着文券,即可轻装离京,到达目的地后凭文券取钱,再购买货物运回长安。(4)对外贸易:①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成为重要外贸港口;②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大食金币(中国境内出土的唐时阿拉伯铸币)【考题讲练】在西安隋唐墓的随葬陶俑中,有许多深目高鼻、头藏尖顶帽、身穿折领衣的商人形象,他们或抱西城乐器,或牵引驼马,常年风尘仆仆奔波于沙漠,山岭和丘陵之间,这些现象能够反映隋唐时期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华文明的奠基C.朝贡贸易的发达 D.民族交融的深入骆驼胡人俑

阿拉伯人俑A(5)、社会生活(1)交通: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

唐代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西域商路畅通;海路活跃.(2)疫病防治: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掩埋尸体,发放药物;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天下之盛,扬为首"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知识拓展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原因: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②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③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经济重心南移【考题讲练】(2022·陕西省咸阳市高三高考模拟检测·26)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0余处,其中南方70余处,仅江南一道即有50处,占全国总数的近60%。这表明唐后期()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C.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D.北方社会经济日益衰退B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创新,无疑会给一个王朝带来巨大的新活力,在科举制、租庸调、两税法发生作用之时,这个王朝被赋予了领先同期文明的创造力,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度愈远朝同者,这得益于对魏晋南北朝创新制度经验的吸收,也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的制度经验在唐朝开花结果,而唐朝本身也是集大成者,是量变到质变中的质变。唐朝也没有就此沉沦不变,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自身的实践中,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制度经验。课堂小结

(浙江高考2024)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

A.纳入巡视对象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A当堂训练(2022·浙江省温州市高三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5)唐前期明文规定:“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唐后期规定:“应属诸军、诸使、诸司人等,于城市及畿内村乡店铺经纪,自今已后,宜与百姓一例差科。”这表明()A.商人社会地位逐步提高B.政府放宽了官员经商的限制C.商人不得为官制度废除D.唐代“草市”作用日益显著B【考题讲练】(2022·福建省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3)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农作图生动地反映了敦煌地区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图1为壁画中唯一的唐朝曲辕犁耕作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都是直辕犁,也没有安装犁壁。据此可知,该地区()A.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业生产

B.畜牧业经济占据了优势地位C.生产力发展水平趋向衰退

D.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地区影响A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二)一、农业、手工业、商业1、生产工具2、灌溉工具3、土地制度——均田制4、生产专业化二、赋役制度1、租庸调2、两税法三、商业的繁荣1、商业繁荣的原因2、商业繁荣的变现3、市经济重心南移

第05讲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文化发展三、文化气象第三课时1、三教并立①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盛行②道教:东汉末年形成,魏晋盛行③玄学:魏晋南北朝,玄学产生并影响极大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思想多元化格局的出现。部分政权佛寺数量统计刘宋-1913所南齐-2015所萧梁-2846所陈朝-1232所知识点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一)魏晋时期的思想江南村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萧衍出家为僧图北魏皇帝礼佛图【知识梳理】【考题讲练】(2024江苏高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c2、儒学新发展:玄学①概念: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②背景:政治混乱,知识分子为了避祸,兴起清谈风气③主张: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④代表:竹林七贤。⑤评价:实质: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外道内儒)影响:直接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风度和文学艺术的风格;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考题讲练】首先是魏晋时期文人向往清静无为、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汉末形成的“处士横议”之风,在魏晋之际演变为清议,并内化为文士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魏晋士人言行的主要因素是A.儒家思想的重陶

B.佛教思想的传入C.社会动荡的刺激

D.统治者的提倡C(二)、艺术1.书法艺术的自觉时代“书圣”王羲之行书东晋王羲之草书楷书魏晋时期,“书写”作为记录实用功能转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书法艺术进入了自觉时代。书写方式亦多样化。魏晋玄学使得晋人的心灵得到极大地解放,晋人书法就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考题讲练】(2021.天津卷.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D2、多样绘画:(3)艺术特点:以形传神、凸显个性

(4)表现:①以人物、宗教画为主;

②山水、花鸟画萌芽;

③文人画开始出现

,强调写意传神(5)代表作: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1)背景:社会动荡,佛道思想传播,文人在政治碰壁后,追求个性。(2)转变: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变(三)科技成就(1)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2)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3)地理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4)化学:“火药”的明确记载(四)、文学:(1)小说的兴起:以《搜神记》代表的志怪小说;(2)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的骈文、南北朝民歌等。(五)、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相貌、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佛像反映出佛教本土化趋势)知识点五:隋唐的思想文化1、隋唐三教合一(1)隋: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2)唐:推行三教并立政策,“尊道、礼佛、崇儒”;儒、佛、道三教得以发展,并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武则天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唐皇室尊老子为祖先【易错提醒】

隋唐“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一)、隋唐儒学复兴2、韩愈复兴儒学运动:提出“道统”论“道”:仁→仁政、民本、性善论“统”:上古圣王→孔子→孟子→韩愈;批判荀子、董仲舒的礼法并用(二).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1)唐诗辉煌的原因:A.经济: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B.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融合C.文化: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吸收中外各民族的文化D.科考:科举考试的进士科以诗取士(2)唐诗辉煌的表现:①初唐:清新雄放,慷慨激昂(初唐世杰)②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李白浪漫主义)③中唐:矛盾重重,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白居易现实主义)④晚唐:帝国的由盛转衰,诗风凝重浓郁(李商隐、杜牧)【考题讲练】(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表唐诗(摘录),可见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考题讲练】(2020·江苏·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DA(三).书法(1)书法艺术发展到高峰,风格多样;(2)特点:注重法度规范,楷书最为典型,恢弘大度(3)代表: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张旭、怀素)颜真卿多宝佛塔碑张旭草书怀素草书【考题讲练】(2022·全国·高考真题)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考题讲练】(2020·全国III·高考真题)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BB(四).绘画(1)表现:①山水、花鸟画发展;

②宗教画达到顶峰(2)特点:①雍容华贵,创制法度;

②“画中有诗”;吸收外来美术风格(3)代表: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画圣)的《送子天王图》考题讲练(2022.全国I卷.26)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五)、隋唐时期科技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的雕版印刷品)。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3、造纸术由阿拉伯人外传。4、医药:“药王”孙思邈《千金方》。5、天文学: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考题讲练:据《五代会要》载,后唐政府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抄写注出,仔细看读,然后雇召能雕字匠人,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这一记载说明A.民众不再使用手抄经书B.雕版印刷用于官方刻书C.政府推动印刷技术革新D.活字印刷推动文化发属B考题讲练(2024安徽高考)唐朝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