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广东省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及18时24分,土耳其连续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土耳其()A.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B.地跨亚、非两大洲C.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D.以高原、山地为主2.第一次地震发生时,当地正值()A.凌晨 B.上午 C.傍晚 D.子夜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耳其地震灾害中应用正确的是()A.遥感技术——统计具体伤亡人数B.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D.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制定灾区重建计划〖答案〗1.D2.A3.B〖解析〗【1题详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土耳其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地带,A错误,地跨欧亚大洲,B错误,土耳其位于中纬地区,热带草原面积少,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土耳其多高原山地,D正确,故选D。【2题详析】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及18时24分,土耳其连续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土耳其位置大致为东经30度,为东二区,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此时土耳其时间大致为2月6日3时,当地正值凌晨,A正确,故选A。【3题详析】遥感技术,即遥远的感知,作用是对某地区实施监控,不能统计具体伤亡人数,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确定震中位置,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故B正确,D错误;故选B。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下左图为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下右图为左图中M、N两点间某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完成下面小题。4.右图反映的是()A.白天的热力环流 B.白天的热力环流吹海风C.夜晚的热力环流 D.夜晚的热力环流吹陆风5.如果右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西风,则高空Q与P之间的风向是()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答案〗4.D5.B〖解析〗【4题详析】右图中近地面的风从M吹向N,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叫陆风,说明M陆地近地面气温低于N海洋的气温,所以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析】如果右图中近地面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西风,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最终三力的合力使得风斜穿等压线,结合左图,可判断近地面高压在M西南侧;高空中低压在P西南侧,P、Q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Q之间的风向为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7.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C.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8.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A.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差 B.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答案〗6.D7.C8.A〖解析〗【6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材料“古河道随之废弃”可知,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析】根据材料“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C正确、A错误;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可能会导致河流自闻喜往南流,B错误;河流先改道,后修建的铁路,D错误。故选C。【8题详析】根据材料“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并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期。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B错误;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A正确、C错误;从该河流的地理位置来看,该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D错误。故选A。图所示阴影区域为年均温12~22℃等温线之间的地带,其陆地部分为世界葡萄“黄金种植带”。渤海湾沿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完成下面小题。9.“黄金种植带”在大陆西岸比大陆东岸宽,主要影响因素是()A.洋流 B.西风 C.光照 D.水源10.渤海湾沿岸地区酿酒业优于吐鲁番地区的因素是()A.热量 B.劳动力 C.市场 D.政策11.地中海沿岸的果农常在葡萄园的地表铺放鹅卵石,而吐鲁番地区的果农却是在葡萄园地面铺盖秸秆,两种措施共同的目的是()A.保温 B.保墒 C.防风 D.防雪〖答案〗9.A10.C11.B〖解析〗【9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葡萄黄金种植带位于12~22℃等温线之间的陆地,影响“黄金种植带”在大陆西岸分布较东岸宽的原因,即影响大陆西岸等温线弯曲的原因。12℃等温线在西岸向高纬凸是因为暖流的影响,22℃等温线向低纬凸主要考虑寒流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因此渤海湾沿岸地区酿酒业优于吐鲁番地区的因素是市场,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两地夏季都高温少雨,铺放鹅卵石和铺盖秸秆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士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都有利于减弱风力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土保肥的作用;都可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不同的是铺放鹅卵石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促进糖分的积累;铺盖秸秆可减弱夜晚和冬季低温对葡萄植株的不利影响,起到保温作用,A错误;地中海沿岸降雪少,D错误;防风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B。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12.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 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13.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A.离海远近 B.地形地貌 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析】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13题详析】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故选A。考点:区域的含义“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指发生在18:00到次日清晨6:00,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影视、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目前,我国“夜间经济”在空间上具有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分布的规律。完成下面小题。14.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中心区的夜晚“空巢”现象出现于()A.郊区城市化阶段 B.再城市化阶段 C.大城市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15.受气候影响,我国传统的购物、餐饮等夜间消费活动比较旺盛的季节出现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6.目前我国倡导发展“夜间经济”,有助于()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③提高设施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 ④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阻止流向郊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14.D15.B16.A〖解析〗【14题详析】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代表城市中心区夜晚人口数量少,即在此居住的人口少。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时郊区和城市中心人都在增多,与描述现象不符,A错误;城市化阶段从中心城市化到郊区城市化到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这几个阶段中没有大城市化阶段,C错误;逆城市化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人口外迁,在此过程中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出现了城市人口的负增长的一种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美、日等国家出现,与描述现象相符,D正确;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在发生逆城市化之后,城市采用各种措施,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等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的现象,即再城市化阶段由于市中心通过各种整治后,人口再次回流,与描述“空巢”现象不符,B错误。故选D。【15题详析】此类消费活动受到我国气候影响,夏季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相对有所下降,传统购物、餐饮等夜间消费活动更为旺盛。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不适宜夜晚出行,夜间外出进行消费活动的人口较少。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不适宜发展此类消费。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析】“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消费经济的一种,有很多种形式,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①正确;夜间经济主要在晚上,消费主体为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等,虽然可以提高城市空间设施利用率,但消费必定会带来一定的人流,会增加交通压力,并不能缓解,③错误;由于它在空间上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等分布,通过补充这些地区的各种服务类型使城市服务覆盖面更广,增强城市竞争力,当然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②正确;这种行为并没有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也没有改变中心区产业结构,这种行为只能增加中心区人口流动量,并不能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也不能阻止流向郊区,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该部分为3大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7月12~17日,受低气压“贝恩德”影响,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出现强降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此前德国常年风调雨顺。德国气象局发言人说:“我们已经有100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降雨了。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表示,气候变化是2021年夏季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高压或低压系统在某地停留时间更长。下图为德国局部地区地图。(1)从气流运动的角度,指出影响德国此次强降雨的天气系统,并推测该次强降雨的形成条件。(2)从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德国西部地区常年风调雨顺的原因。(3)德国此次降雨带来的洪涝危害大,试说明原因。〖答案〗(1)天气系统:气旋。形成条件:气候变暖使局部地区气温升高,空气易对流上升,降雨强度大;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使低气压长时间停留,降雨时间长。(2)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降水量较均匀(季节变化小);德国位于西风带的中轴带,西风带的南北移动对其影响很小;西风带常年风力、风向稳定。(3)德国南部多山地,来水快;德国西部地形平坦,泄洪慢;德国西部和南部的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等。〖解析〗【小问1详析】德国这次强降水,受低气压“贝恩德”影响,是气旋天气影响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材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全球气候变暖,局地气温升高,低压变强,极端天气增多,低压系统在德国更久停留。【小问2详析】从地理位置上看,德国西部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终年控制,西风带常年风力、风向稳定,全年温和多雨,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为均匀,故风调雨顺。【小问3详析】德国常年风调雨顺,所以民众和政府防洪观念淡薄,且房屋多分布在于河谷地势较低的地方,地形平坦,泄洪速度慢,经济发达,一旦受灾损失巨大。南部多上区,洪水汇水速度快。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费尔干纳盆地(左图)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盛产苜蓿、棉花、瓜果、金属矿产而著称。该盆地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千只有一条公路相连,冬季还有数月大雪封山,这使得费尔干纳盆地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紫花苜蓿(右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紫花苜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因而为人所知。紫花苜蓿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1)指出费尔干纳盆地种植业用水的来源。(2)分析费尔干纳盆地适宜大量种植苜蓿的原因。(3)说明费尔干纳盆地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的原因。〖答案〗(1)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河水);地下水。(2)该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改良土壤;该地区人口稠密,农产品消耗量大,且适宜发展畜牧业,紫花苜蓿为优质牧草。(3)费尔干纳盆地棉花、瓜果、金属矿产等物产丰富;人口稠密,农产品消费量大,商品率低;现代交通运输线路数量少,交通不便,且易受大雪等灾害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析】农业种植用水的主要来源有大气降水、冰川积雪融水、地下水、河水等。根据所学知识再结合区域特征,该地的农业水源有帕米尔高原的积雪融水、大气降水、山麓地带的地下水和河水。【小问2详析】据材料可知,苜蓿耐干旱,耐冷热,当地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种植苜蓿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农产品消耗大,苜蓿产量高而质优,可以作为牧草,发展畜牧业。【小问3详析】“肥水”是指费尔干纳盆地棉花、瓜果金属矿产等物产丰富。“不流外人田”说明由于该地区人口稠密,对于农产品需求量大,使得农产品商品率低;该地多山脉,只有一条公路,对外交通运输线路数量少,交通不便,且冬季还有数月大雪封山,易受大雪等灾害的影响,导致产品向外输出少。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前进的风沙流受阻挡聚积在灌丛内部及周围,形成高度不等的突起土堆,即灌丛沙堆(左图)。在自然状态下,灌丛沙堆的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套地区(右图)生态环境脆弱,灌丛沙堆广布。利用遥感技术观测到研究点附近地区近十年来灌丛沙堆显著减少,且灌丛沙堆消失后形成了较为平整的土地。走访得知,当地农民每年会引黄河水灌溉淋盐压碱,并将灌丛沙堆里的沙子掺杂在土壤中,以此来改良土壤质地和成分。(1)分析灌丛沙堆中的沙子对改良土壤的作用。(2)简述大量采挖灌丛沙堆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说明河套地区保护灌丛沙堆对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答案〗(1)增大土壤孔隙,减轻土壤盐渍化;使土质疏松,有利于改善盐碱土硬化板结;灌丛植被的枯枝落叶在灌丛沙堆表面长期积累,会使沙子携带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2)使固定沙丘活化,土壤风蚀强度增大,土地沙漠化程度加剧;灌丛沙堆数量急剧减少,植被退化显著,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河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灌丛沙堆有利于发挥其防风固沙(防止土地荒漠化),起到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灌丛沙堆从近期上看不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改良土壤,使粮食产量下降;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减轻土地退化,保护耕地,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解析〗【小问1详析】把沙子掺杂在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孔隙,使降水和灌溉时淋盐压碱作用明显,可以减轻土壤盐碱化;掺沙子会是土壤变得疏松,改善原本硬化板结的盐碱土;同时灌丛沙堆的枯枝落叶长期在沙堆表面累积,给沙子带来腐殖质,掺入土壤后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小问2详析】一方面,灌丛有防风固沙作用,采挖灌丛沙堆后,使灌丛减少,防风固沙作用减弱,风蚀作用增强,固定沙丘活化,土壤沙漠化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灌丛沙堆数量减少,植被减少,原有生物生存环境恶化、食物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被破坏。【小问3详析】从生态安全角度分析,河套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灌丛沙堆可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从粮食安全角度分析,短期来看,保护灌丛沙堆则不能开发更多耕地,且没有掺沙子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单产下降,导致粮食总产量下降,不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但从长远来看,保护灌丛沙堆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可保证耕地数量,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广东省潮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及18时24分,土耳其连续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读图,回答下面小题。1.土耳其()A.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B.地跨亚、非两大洲C.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D.以高原、山地为主2.第一次地震发生时,当地正值()A.凌晨 B.上午 C.傍晚 D.子夜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耳其地震灾害中应用正确的是()A.遥感技术——统计具体伤亡人数B.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确定地震震级和烈度D.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制定灾区重建计划〖答案〗1.D2.A3.B〖解析〗【1题详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土耳其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地带,A错误,地跨欧亚大洲,B错误,土耳其位于中纬地区,热带草原面积少,C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土耳其多高原山地,D正确,故选D。【2题详析】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及18时24分,土耳其连续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土耳其位置大致为东经30度,为东二区,根据东加西减原则,此时土耳其时间大致为2月6日3时,当地正值凌晨,A正确,故选A。【3题详析】遥感技术,即遥远的感知,作用是对某地区实施监控,不能统计具体伤亡人数,A错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确定震中位置,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可以设计救援路线和方案,故B正确,D错误;故选B。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下左图为等压线图(单位:百帕),下右图为左图中M、N两点间某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完成下面小题。4.右图反映的是()A.白天的热力环流 B.白天的热力环流吹海风C.夜晚的热力环流 D.夜晚的热力环流吹陆风5.如果右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西风,则高空Q与P之间的风向是()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答案〗4.D5.B〖解析〗【4题详析】右图中近地面的风从M吹向N,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叫陆风,说明M陆地近地面气温低于N海洋的气温,所以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析】如果右图中近地面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西风,而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最终三力的合力使得风斜穿等压线,结合左图,可判断近地面高压在M西南侧;高空中低压在P西南侧,P、Q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Q之间的风向为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6.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背斜 B.向斜 C.地堑 D.地垒7.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C.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8.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A.枯水期河流自净能力差 B.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答案〗6.D7.C8.A〖解析〗【6题详析】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材料“古河道随之废弃”可知,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析】根据材料“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C正确、A错误;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可能会导致河流自闻喜往南流,B错误;河流先改道,后修建的铁路,D错误。故选C。【8题详析】根据材料“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并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期。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B错误;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A正确、C错误;从该河流的地理位置来看,该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D错误。故选A。图所示阴影区域为年均温12~22℃等温线之间的地带,其陆地部分为世界葡萄“黄金种植带”。渤海湾沿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完成下面小题。9.“黄金种植带”在大陆西岸比大陆东岸宽,主要影响因素是()A.洋流 B.西风 C.光照 D.水源10.渤海湾沿岸地区酿酒业优于吐鲁番地区的因素是()A.热量 B.劳动力 C.市场 D.政策11.地中海沿岸的果农常在葡萄园的地表铺放鹅卵石,而吐鲁番地区的果农却是在葡萄园地面铺盖秸秆,两种措施共同的目的是()A.保温 B.保墒 C.防风 D.防雪〖答案〗9.A10.C11.B〖解析〗【9题详析】根据材料可知,葡萄黄金种植带位于12~22℃等温线之间的陆地,影响“黄金种植带”在大陆西岸分布较东岸宽的原因,即影响大陆西岸等温线弯曲的原因。12℃等温线在西岸向高纬凸是因为暖流的影响,22℃等温线向低纬凸主要考虑寒流的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题详析】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因此渤海湾沿岸地区酿酒业优于吐鲁番地区的因素是市场,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析】两地夏季都高温少雨,铺放鹅卵石和铺盖秸秆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减少士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都有利于减弱风力或流水对土壤的侵蚀起到保土保肥的作用;都可抑制杂草生长,B正确。不同的是铺放鹅卵石有利于增大昼夜温差,促进糖分的积累;铺盖秸秆可减弱夜晚和冬季低温对葡萄植株的不利影响,起到保温作用,A错误;地中海沿岸降雪少,D错误;防风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故选B。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读中国传统村落在八大地区的空间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12.由图可知,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A.北多南少 B.东多西少 C.西南地区最多 D.西北地区最少13.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较小的是()A.离海远近 B.地形地貌 C.文化习俗 D.农耕文明〖答案〗12.C13.A〖解析〗【12题详析】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西南地区最多,东北地区最少,所以C正确。【13题详析】中国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地形地貌、文化习俗、农耕文明,和距海远近关系不大。故选A。考点:区域的含义“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指发生在18:00到次日清晨6:00,以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影视、健身、休闲等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城市消费经济。目前,我国“夜间经济”在空间上具有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分布的规律。完成下面小题。14.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中心区的夜晚“空巢”现象出现于()A.郊区城市化阶段 B.再城市化阶段 C.大城市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15.受气候影响,我国传统的购物、餐饮等夜间消费活动比较旺盛的季节出现在()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6.目前我国倡导发展“夜间经济”,有助于()①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②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③提高设施利用率,缓解交通压力 ④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阻止流向郊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答案〗14.D15.B16.A〖解析〗【14题详析】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代表城市中心区夜晚人口数量少,即在此居住的人口少。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时郊区和城市中心人都在增多,与描述现象不符,A错误;城市化阶段从中心城市化到郊区城市化到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这几个阶段中没有大城市化阶段,C错误;逆城市化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人口外迁,在此过程中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出现了城市人口的负增长的一种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美、日等国家出现,与描述现象相符,D正确;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在发生逆城市化之后,城市采用各种措施,通过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等积极开发城市中心的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再度增长的现象,即再城市化阶段由于市中心通过各种整治后,人口再次回流,与描述“空巢”现象不符,B错误。故选D。【15题详析】此类消费活动受到我国气候影响,夏季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相对有所下降,传统购物、餐饮等夜间消费活动更为旺盛。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不适宜夜晚出行,夜间外出进行消费活动的人口较少。春秋两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不适宜发展此类消费。因此B正确、ACD错误。故选B。【16题详析】“夜间经济”是现代城市消费经济的一种,有很多种形式,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①正确;夜间经济主要在晚上,消费主体为当地居民、工作人群及游客等,虽然可以提高城市空间设施利用率,但消费必定会带来一定的人流,会增加交通压力,并不能缓解,③错误;由于它在空间上围绕城市商务中心、自然或文化遗产城市中心边缘地带等分布,通过补充这些地区的各种服务类型使城市服务覆盖面更广,增强城市竞争力,当然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②正确;这种行为并没有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也没有改变中心区产业结构,这种行为只能增加中心区人口流动量,并不能增加中心区人口数量,也不能阻止流向郊区,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Ⅱ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该部分为3大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7月12~17日,受低气压“贝恩德”影响,德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出现强降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此前德国常年风调雨顺。德国气象局发言人说:“我们已经有100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降雨了。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表示,气候变化是2021年夏季席卷西欧地区的暴雨和洪水的根本原因,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高压或低压系统在某地停留时间更长。下图为德国局部地区地图。(1)从气流运动的角度,指出影响德国此次强降雨的天气系统,并推测该次强降雨的形成条件。(2)从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德国西部地区常年风调雨顺的原因。(3)德国此次降雨带来的洪涝危害大,试说明原因。〖答案〗(1)天气系统:气旋。形成条件:气候变暖使局部地区气温升高,空气易对流上升,降雨强度大;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使低气压长时间停留,降雨时间长。(2)位于亚欧大陆西部,常年受中纬西风带控制,降水量较均匀(季节变化小);德国位于西风带的中轴带,西风带的南北移动对其影响很小;西风带常年风力、风向稳定。(3)德国南部多山地,来水快;德国西部地形平坦,泄洪慢;德国西部和南部的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等。〖解析〗【小问1详析】德国这次强降水,受低气压“贝恩德”影响,是气旋天气影响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材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全球气候变暖,局地气温升高,低压变强,极端天气增多,低压系统在德国更久停留。【小问2详析】从地理位置上看,德国西部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带终年控制,西风带常年风力、风向稳定,全年温和多雨,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为均匀,故风调雨顺。【小问3详析】德国常年风调雨顺,所以民众和政府防洪观念淡薄,且房屋多分布在于河谷地势较低的地方,地形平坦,泄洪速度慢,经济发达,一旦受灾损失巨大。南部多上区,洪水汇水速度快。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费尔干纳盆地(左图)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盛产苜蓿、棉花、瓜果、金属矿产而著称。该盆地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千只有一条公路相连,冬季还有数月大雪封山,这使得费尔干纳盆地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紫花苜蓿(右图)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紫花苜耐干旱,耐冷热,产量高而质优,又能改良土壤,因而为人所知。紫花苜蓿被广泛栽培,主要用于制干草、青贮饲料或用作牧草。(1)指出费尔干纳盆地种植业用水的来源。(2)分析费尔干纳盆地适宜大量种植苜蓿的原因。(3)说明费尔干纳盆地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宝盆的原因。〖答案〗(1)大气降水;冰雪融水(河水);地下水。(2)该盆地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改良土壤;该地区人口稠密,农产品消耗量大,且适宜发展畜牧业,紫花苜蓿为优质牧草。(3)费尔干纳盆地棉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