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A.表明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形成 B.反映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证明郑国成为此时最强大国家 D.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射王中肩”典故的描述,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五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但是当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非“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郑国同其它诸侯国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3.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分裂时代,但是正因为分裂割据战争促使统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为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A项正确;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弱,排除B项;南北文化实现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文化,而是民族交融过程中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4.李攸《宋朝事实》写道:“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论说:“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对唐代藩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B.藩镇导致唐朝的灭亡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镇的一手史料 D.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可知,藩镇的存在,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同时也起到了保卫国家的作用,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因此对唐代藩镇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A项正确;“藩镇导致唐朝灭亡”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李攸《宋朝事实》、顾炎武《日知录》均不是研究唐代藩镇的一手史料,排除C项;“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 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势力范围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 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的中国。据材料“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附近沿海地方、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修筑道路,以期适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山东获得了贸易、修建炮台、驻兵、修筑医院和道路等特权,说明当时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了,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威海卫成为英国的租界,不能看出山东成为英国势力范围,排除B项;美国于1899年正式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1918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增加,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并未对比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无法说明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排除B项;1914—1918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7.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失败 D.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摧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统一发行人民币,对于稳定解放区经济、加强金融管理、统一货币流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样的措施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金融保障,A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金融政策,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1949年1月胜利的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8.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本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这首歌曲彰显了()A.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 B.火车运输促进经济发展C.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D.“一五”计划重大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52年可知,这时期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歌词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开始进行的,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D项;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铁路,火车运输才促进了经济发展,1952年成规模的火车运输还未起到作用,排除B项。故选C项。9.“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有关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词汇,即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该现象()A.说明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 B.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C.反映欧洲教权与王权对立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可知,领主与附庸有着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以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为前提,所以这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正确;11世纪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1世纪时,欧洲教权和王权还未进入对立状态,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前,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这主要是由于()A.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在 B.缺乏共同的交流语言C.非洲文明具有独特性 D.启蒙思想未传入北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黑人奴隶制,社会地位低下,与移民美洲的白人相比,并没有融入美利坚民族之中,A项正确;非洲黑人很大一部分在美洲也学习了英语,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的黑人移民未能融入,无法说明非洲文明具有独特性,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前,启蒙思想已经传入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1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与材料所述现象对应的是()A.亚洲的觉醒 B.一战后和平运动的日益高涨C.非洲独立年 D.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依据材料“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促进了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D项正确;“亚洲的觉醒”为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伊朗立宪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与一战后和平运动的日益高涨无关,排除B项;非洲独立年是1960年,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图为“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国民收入及防务开支比重表”。从表格数据中能够得出的直接认识是()

四民收入(亿美元)防务开支比重(%)美国6801.5英帝国2205.7法国1009德国17023.5意大利6014.5苏联10026.4日本4028.2A.美国已从经济大危机中复苏 B.法西斯国家疯狂的扩军备战C.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D.英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防务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较高,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轴心国集团正在疯狂扩军备战,B项正确;材料体现防务开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防务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排除C项;仅凭防务开支所占比重无法断定英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破坏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该历史学家观点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是()A.欧洲的联合 B.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C.冷战的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世界)。根据材料“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欧洲国家为了发展,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御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关于欧洲的联合的信息,排除A项;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在众多富含研究价值的出土西夏文献中,有一类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学界简称“夏译汉籍”。下面对照表信息,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夏()汉文典籍的信息西夏文献的译文《孟子》中“孔子”等诸子及学派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学派“儒家”特用意译,把“孔子’称作“缩魏(夫子)”,把“儒者”译作“孵庵(士人)。对其他学派和诸子如墨家、黑子,则采用音译。A.一定的社会风貌 B.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教育发展水平高 D.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西夏(中国)。根据对照表信息,西夏文献在翻译汉文典籍时,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学派“儒家”特用意译,这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接纳上,还体现在对汉文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上,B项最佳;西夏翻译汉文典籍,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确实反映出其一定的社会风貌,A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材料反映的是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情况,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西夏翻译汉文典籍,表明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这确实体现西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故〖答案〗为:B(3分)A(1分);D(1分);C(0分)。15.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A.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 B.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C.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 D.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说明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D项最佳;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但材料内容并没有明确我国产业分布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的说法不够充分,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但没有涉及生产总值,因此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C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材料并未涉及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排除A项。故〖答案〗为:D(3分);B(1分);C(1分);A(0分)。第I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并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技术,培育良种,开展耕牛、农具、种子、劳力等互助合作发展农业。抗日战争时期,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推广植棉、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农业技术、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统筹土地数量和质量平均分配为村民个人所有,并开展合作互助。——韩杨《中国粮食安全的百年探索与成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归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整土地政策基本原则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历史性转变的。〖答案〗(1)基本原则: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与任务(主要矛盾)探索调整土地政策。作用: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农民成为革命的拥护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民吃饭穿衣问题,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业生产,在立法和政策实施、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业技术等方面积累了经验。(2)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全国粮食产量。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④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⑤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坚持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保食品安全;把食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视为国家的重要工作。〖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基本原则:由材料一中“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及“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可知,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与任务探索调整土地政策。作用:结合所学,从革命动员的角度看,的土地政策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农民成为革命的拥护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民吃饭穿衣问题,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从对后世的影响看,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业生产积累了经验。【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进行说明,改革开放前: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全国粮食产量;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互助合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前,国家还在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方面作出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6年,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坚持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保食品安全;把食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视为国家的重要工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则发展成为该实践的典型形式。18世纪中期,托玛斯·纽金特在编著《大旅行》一书时,称赞旅行是“一种明显旨在以知识丰富头脑、订正判断、去除教育偏见……成就完美绅士的习俗”。事实上,在18世纪,“大旅行”得到强调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游历让年轻绅士在比较中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从而最终让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祖国。——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论争》材料二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1841年7月,英国旅行家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各类游客500多人,从莱斯特包租火车,来到35公里外的拉夫堡观光。在连续组织类似活动的基础上,他成立了世界上首家商业性质的旅行社,现代旅游组织形式由此诞生。库克还于1845年首次编写了旅行指南,介绍旅行中应观赏的景物。在某种意义上,英国近代大众旅游的发端或以乡村为起点,或与乡村有关联。海滨休假最初以海岸渔村为基地,库克组团旅游的目的地拉夫堡就是个乡村小镇。——刘丹青《英国:乡村旅游业的先行者》(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人旅游出现的变化。(2)16-19世纪英国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任选其中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述其历史背景。〖答案〗(1)变化:由绅士旅游变为大众旅游;由国外旅行变为国内旅游;由城市旅游变为乡村旅游;由教育游变为休闲度假游。(2)阶段一,16、17世纪,社会上层流行国外旅行。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极大地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社会转型;英国绅士希望通过旅游,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阶段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发展起来。历史背景: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英国人产生民族优越感。阶段三,19世纪中叶,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使得旅游大为便利;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娱乐活动兴起;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生活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人们向往田园,怀念乡村。〖解析〗【小问1】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变化:由材料一中“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及材料二中“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可知,由绅士旅游变为大众旅游;由材料一中“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及“在18世纪,‘大旅行’得到强调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游历让年轻绅士在比较中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从而最终让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祖国”可知,由国外旅行变为国内旅游;由材料一中“16、17世纪,英国人……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及材料二中“在某种意义上,英国近代大众旅游的发端或以乡村为起点,或与乡村有关联”可知,由城市旅游变为乡村旅游;由材料一中“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及材料二中“海滨休假最初以海岸渔村为基地,库克组团旅游的目的地拉夫堡就是个乡村小镇”可知,由教育游变为休闲度假游。【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阶段及历史背景:由材料一中“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可知,阶段一:16、17世纪,社会上层流行国外旅行。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思想和社会上层自身等角度分析其历史背景,经济上,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极大地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社会上层自身,英国绅士希望通过旅游,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由材料一中“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则发展成为该实践的典型形式”可知,阶段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发展起来。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其历史背景,政治上,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英国人产生民族优越感;思想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材料二中“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可知,阶段三:19世纪中叶,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结合所学可以从交通、娱乐生活、城市生活等角度分析其历史背景,交通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使得旅游大为便利;娱乐生活上,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娱乐活动兴起;城市生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生活出现一些问题,使得人们向往田园,怀念乡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爽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阐释: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资源、信息和语言的交流不断发展。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统一发展的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这种民族上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保障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一统局面。〖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并予以论述,根据材料“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和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论述清晰,史论结合,可从秦汉时期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何促进民族交往和国家统一的方面进行论述,如: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统一发展的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这种民族上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最后,回扣观点,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保障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一统局面。

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请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该事件()A.表明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形成 B.反映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证明郑国成为此时最强大国家 D.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射王中肩”典故的描述,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说明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五霸,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室衰微,但是当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非“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郑国同其它诸侯国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基本位于北方,结合所学,当时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整体比较落后,北方事务比较复杂,故在北方设比较多的郡等加强管理,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行政制度是否有重大调整”,排除A项;东汉前期,尚未形成地方割据,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不能反映出“儒家思想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3.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分裂时代,但是正因为分裂割据战争促使统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为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A项正确;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弱,排除B项;南北文化实现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文化,而是民族交融过程中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4.李攸《宋朝事实》写道:“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论说:“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对唐代藩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B.藩镇导致唐朝的灭亡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镇的一手史料 D.藩镇延续了唐朝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可知,藩镇的存在,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但同时也起到了保卫国家的作用,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因此对唐代藩镇的作用需要具体分析,A项正确;“藩镇导致唐朝灭亡”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李攸《宋朝事实》、顾炎武《日知录》均不是研究唐代藩镇的一手史料,排除C项;“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说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5.1898年,《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写到:“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以为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专归英国管辖。此外……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择地建筑炮台、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以期适用”。这意味着()A.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 B.山东地区变成英国势力范围C.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 D.美国放弃了“门户开放”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的中国。据材料“今议定中国政府将山东之威海卫及附近之海面租与英国政府”、“附近沿海地方、驻扎兵丁;又在该界内均可以公平价值择用地段、修筑道路,以期适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山东获得了贸易、修建炮台、驻兵、修筑医院和道路等特权,说明当时英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扩大了,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丧失领土、贸易主权,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威海卫成为英国的租界,不能看出山东成为英国势力范围,排除B项;美国于1899年正式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为1887~1921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外部环境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1918年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对外贸易有所增加,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生产资料进口额在进出口贸易差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并未对比进出口贸易的比重,无法说明中国实现入超转为出超,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排除B项;1914—1918列强减少了对华的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7.1948年12月,华北人民政府在河北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这一史实可以说明()A.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失败 D.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摧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统一发行人民币,对于稳定解放区经济、加强金融管理、统一货币流通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样的措施为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金融保障,A项正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金融政策,与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1949年1月胜利的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A项。8.1952年创作的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唱道:“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装载着本材和食粮,运来了地下的矿藏,多装快跑快跑多装,把原料送到工厂,把机器带给农庄,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这首歌曲彰显了()A.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潮 B.火车运输促进经济发展C.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 D.“一五”计划重大成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52年可知,这时期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歌词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拼搏奋斗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是在1953年开始进行的,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AD项;我国在一五计划期间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铁路,火车运输才促进了经济发展,1952年成规模的火车运输还未起到作用,排除B项。故选C项。9.“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有关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词汇,即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该现象()A.说明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 B.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C.反映欧洲教权与王权对立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领主如果不履行诺言,附庸可以离弃领主”可知,领主与附庸有着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以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诺言为前提,所以这是契约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B项正确;11世纪封建制度在欧洲终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1世纪时,欧洲教权和王权还未进入对立状态,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前,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这主要是由于()A.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在 B.缺乏共同的交流语言C.非洲文明具有独特性 D.启蒙思想未传入北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移民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已基本上融合在一起,铸造成美利坚民族的雏形,但来自非洲的黑人移民并未能有效融入其中”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实行黑人奴隶制,社会地位低下,与移民美洲的白人相比,并没有融入美利坚民族之中,A项正确;非洲黑人很大一部分在美洲也学习了英语,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的黑人移民未能融入,无法说明非洲文明具有独特性,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前,启蒙思想已经传入美洲,排除D项。故选A项。11.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与材料所述现象对应的是()A.亚洲的觉醒 B.一战后和平运动的日益高涨C.非洲独立年 D.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依据材料“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战促进了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D项正确;“亚洲的觉醒”为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伊朗立宪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解放运动,与一战后和平运动的日益高涨无关,排除B项;非洲独立年是1960年,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图为“1937年世界部分国家国民收入及防务开支比重表”。从表格数据中能够得出的直接认识是()

四民收入(亿美元)防务开支比重(%)美国6801.5英帝国2205.7法国1009德国17023.5意大利6014.5苏联10026.4日本4028.2A.美国已从经济大危机中复苏 B.法西斯国家疯狂的扩军备战C.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D.英国受到经济大危机的重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世界)。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防务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较高,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轴心国集团正在疯狂扩军备战,B项正确;材料体现防务开支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A项;1937年苏联实现工业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防务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排除C项;仅凭防务开支所占比重无法断定英国在经济危机中遭受破坏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13.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该历史学家观点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是()A.欧洲的联合 B.全球化趋势的出现 C.冷战的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9年(世界)。根据材料“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欧洲国家为了发展,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御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关于欧洲的联合的信息,排除A项;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于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1、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在众多富含研究价值的出土西夏文献中,有一类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学界简称“夏译汉籍”。下面对照表信息,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夏()汉文典籍的信息西夏文献的译文《孟子》中“孔子”等诸子及学派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学派“儒家”特用意译,把“孔子’称作“缩魏(夫子)”,把“儒者”译作“孵庵(士人)。对其他学派和诸子如墨家、黑子,则采用音译。A.一定的社会风貌 B.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C.教育发展水平高 D.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西夏(中国)。根据对照表信息,西夏文献在翻译汉文典籍时,对“孔子”及其创立的学派“儒家”特用意译,这从深层次上反映出西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体现在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接纳上,还体现在对汉文典籍的翻译和传播上,B项最佳;西夏翻译汉文典籍,对中原文化的认同确实反映出其一定的社会风貌,A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材料反映的是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情况,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C项;西夏翻译汉文典籍,表明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这确实体现西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故〖答案〗为:B(3分)A(1分);D(1分);C(0分)。15.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A.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 B.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C.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 D.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目前我国工业门类齐全,说明我国已经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D项最佳;根据材料可知,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但材料内容并没有明确我国产业分布的特点,我国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的说法不够充分,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但没有涉及生产总值,因此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C项有一定道理/次佳;材料并未涉及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与其他国家对比,无法说明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排除A项。故〖答案〗为:D(3分);B(1分);C(1分);A(0分)。第II卷注意事项: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2.本卷共3题,共55分。16.民为国基,谷为民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并在革命根据地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技术,培育良种,开展耕牛、农具、种子、劳力等互助合作发展农业。抗日战争时期,将没收所有封建地主土地调整为实行减租减息,并增开荒地、推广植棉、调剂劳动力、增加农贷、提高农业技术、实行农业累进税等政策,开展农业大规模生产运动.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按乡村全部人口,统筹土地数量和质量平均分配为村民个人所有,并开展合作互助。——韩杨《中国粮食安全的百年探索与成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归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调整土地政策基本原则及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实现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历史性转变的。〖答案〗(1)基本原则: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与任务(主要矛盾)探索调整土地政策。作用: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农民成为革命的拥护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民吃饭穿衣问题,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业生产,在立法和政策实施、生产组织形式、提高农业技术等方面积累了经验。(2)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全国粮食产量。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③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④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⑤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坚持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保食品安全;把食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视为国家的重要工作。〖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基本原则:由材料一中“土地革命时期,党在1928-1931年先后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等,没收封建地主、豪绅等大私有主的土地,分配给劳苦农民”及“解放战争时期,党在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地主七地所有权”可知,党根据不同阶段的形势与任务探索调整土地政策。作用:结合所学,从革命动员的角度看,的土地政策极大地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农民成为革命的拥护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军民吃饭穿衣问题,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为革命战争的粮食供应作出重要贡献;从对后世的影响看,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业生产积累了经验。【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可以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进行说明,改革开放前: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了全国粮食产量;1953年到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互助合作,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前,国家还在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方面作出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96年,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坚持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200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保食品安全;把食品、饮用水的安全监督视为国家的重要工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则发展成为该实践的典型形式。18世纪中期,托玛斯·纽金特在编著《大旅行》一书时,称赞旅行是“一种明显旨在以知识丰富头脑、订正判断、去除教育偏见……成就完美绅士的习俗”。事实上,在18世纪,“大旅行”得到强调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游历让年轻绅士在比较中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从而最终让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祖国。——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论争》材料二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1841年7月,英国旅行家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各类游客500多人,从莱斯特包租火车,来到35公里外的拉夫堡观光。在连续组织类似活动的基础上,他成立了世界上首家商业性质的旅行社,现代旅游组织形式由此诞生。库克还于1845年首次编写了旅行指南,介绍旅行中应观赏的景物。在某种意义上,英国近代大众旅游的发端或以乡村为起点,或与乡村有关联。海滨休假最初以海岸渔村为基地,库克组团旅游的目的地拉夫堡就是个乡村小镇。——刘丹青《英国:乡村旅游业的先行者》(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人旅游出现的变化。(2)16-19世纪英国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任选其中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述其历史背景。〖答案〗(1)变化:由绅士旅游变为大众旅游;由国外旅行变为国内旅游;由城市旅游变为乡村旅游;由教育游变为休闲度假游。(2)阶段一,16、17世纪,社会上层流行国外旅行。历史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等极大地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国家文化和社会发展;西欧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社会转型;英国绅士希望通过旅游,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阶段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发展起来。历史背景: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英国人产生民族优越感。阶段三,19世纪中叶,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的发展,使得旅游大为便利;工业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休闲娱乐活动兴起;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生活出现一些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