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丝织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B.称赞货币的诞生是伟大的事C.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 D.称赞货币的统一是伟大的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统一是在秦朝时期,不是先秦时期,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织品在先秦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可知,作者称赞货币的诞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钱币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智慧,认为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B.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C.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D.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C〖解析〗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量流民进入地主田庄,成为田庄的“徒附”,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地主田庄接纳流民(徒附),不能说明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也不能说明田庄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BD两项错误。3.《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文景之治”时期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作者意在强调A.汉唐盛世都是以君主的开明为基础 B.地方分权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C.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 D.汉唐繁荣得益于地方分权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经济活跃和文化昌明都与当时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有关,这说明作者在强调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分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B排除;汉唐繁荣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仅归功于地方分权政策,D排除。故选C。5.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C.皇帝权力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D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该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6.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封锁珠江海面后,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直达天津,剑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B.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C.中英两国国力相差较悬殊 D.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继续北上……剑指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已经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反映出其侵华行为蓄谋已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军侵华军事行动的进展迅速,不能说明当时清朝官兵缺乏作战勇气,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国家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7.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答案〗D〖解析〗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故〖答案〗选D。8.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这一运动()A.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B.为全面接管城市做好准备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D.瓦解了国民党的军队优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1947年冬至1948年夏,随着战略反攻的开展,解放军接收了许多国民党军队人员,配合土地改革的开展,军中进行了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改造投降国军,A项正确;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尚未全面接管城市,排除B项;1947年夏,战略反攻开始,排除C项;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提升士气,但国民党军队优势还包括人数优势,要到三大战役时才消除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9.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说:“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以下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是()A.历史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 B.研究了根本性的问题就读懂了历史C.历史研究不用追求历史细节 D.历史研究需要抓住关键的时代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可知,该学者认为历史研究要着眼重大和关键问题,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历史研究的目的,而是历史研究的方法,排除A项;材料中学者主张对关键问题的研究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而非“研究了根本性的问题就读懂了历史”,排除B项;材料原话是“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本意是强调关键问题的重要性,而非不用追求历史细节,排除C项。故选D项。11.学者们认为,古代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农业革命:第一次是以发明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开始锄耕为标志的,第三次是以开始犁耕为标志的。其中,第一次农业革命()①主要起源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②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③社会直接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④人类逐渐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生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农业革命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标志,此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并未人类生活由迁徙走向定居,所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早期文明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人类早期文明并非主要起源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①项错误;第一次农业革命时期社会并没有直接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才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③项错误;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2.凯撒征服了高卢,而且是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人,大大开拓了罗马的疆域。公元前44年,罗马传闻凯撒想接受国王的称号,自从500年前罗马结束君主制以来,罗马人就一直蔑视被一个国王统治的观念。于是,60名元老院议员串通起来,密谋暗杀凯撒。在那个以“3月15日”著称的日子,当凯撒走进元老院时,阴谋者们一齐刺杀了他,这位“国父”当场毙命。“凯撒之死”反映的实质是()A.平民与贵族之争 B.罗马与外族之争C.凯撒与元老之争 D.共和与帝制之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自从500年前罗马结束君主制以来,罗马人就一直蔑视被一个国王统治的观念。于是,60名元老院议员串通起来,密谋暗杀凯撒”可知,罗马人观念中已经接受不了君主制,且当听闻凯撒要当国王后串通起来刺杀了他,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实质是共和与帝制之争,D项正确;元老院的议员并不是平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国内的争斗,并没有外族,排除B项;从材料关键词看,凯撒与元老之争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这一新的国际秩序,在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际秩序’。”该秩序()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B.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C.使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D.具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叶(欧洲)。据材料“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和所学可知,该秩序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欧洲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来近代以来的国际法标准,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实力多级均势的状态,并非公平正义的,排除A项;1920年国际联盟才提出集体安全体制,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才开启外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A.是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欧洲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并由此引起法、英、意等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援助西欧,因此提出了许多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苏联最终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据材料“1947年”“计划的实施从……西欧开始”“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可推断出材料中的“计划”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苏冷战的措施,加剧而非缓和美苏之间矛盾,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主地位并非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中“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说明美苏冷战成为当时世界局势重要的特点,B正确;不结盟运动是政治组织,不是军事组织,A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是1961年,两极格局此时已经形成,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不是说明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错误。二、非选择题16.【英国交通发展与中国近代铁路】材料一对于工业发展来说,有时候,方便地获得原材料的途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候,到达市场的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发展早期原材料起决定性作用,后期主要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交通既有利于工厂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也有利于更方便地把产品运抵市场。一个产品能够以什么样的速度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另一个过程,取决于交通的发展,在这方面运费的低廉、速度的便捷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依靠它们的道路来运载,工业革命将会被推迟到铁路时代”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时期英国交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重工业如煤、铁、建筑业等工业来说尤其重要。……同样,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交通要迅速变革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的发展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交通变革注入了技术动力。——林国锦《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材料二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交通发展对工业革命影响。用一句话指出交通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当时英国交通进步的具体成就。(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概括张謇建议修建铁路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交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影响:有利于获得原材料;有利于商品进入市场;有利于扩大市场。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体成就:蒸汽机车发明,铁路网形成;轮船出现。(2)原因:政治上于政令传达,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上发展经济,减轻官民负担的现实需求;社会上改变陋习,移风易俗的需要;军事上迅速调兵的需要。影响: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影响:据材料“而交通既有利于工厂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可得出有利于获得原材料;据材料“也有利于更方便地把产品运抵市场”可得出有利于商品进入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扩大市场。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关系:据材料“ 同样,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交通要迅速变革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的发展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交通变革注入了技术动力。”可得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本题第三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具体成就:蒸汽机车发明,铁路网形成;轮船出现。【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原因:据材料“ 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可得出政治上于政令传达,巩固统治的需要;据材料“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可得出经济上发展经济,减轻官民负担的现实需求;据材料“风俗之陋,靡不尽除。”可得出社会上改变陋习,移风易俗的需要;据材料“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可得出军事上迅速调兵的需要。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7.【科举制度与晚清选官制度】材料一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二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答案〗(1)原因: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意识增强;西方选官制度中“政党分肥制”等弊端;科举制本身的优势。论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2)新举措:废八股(废科举)改策论;考查内容涉及世界政治;兴办学校(学堂)。因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文化上西学东渐。〖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世界)。原因:结合法国政治状况得出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结合材料的启蒙运动得出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意识增强;结合所学选官制度可得出西方选官制度中“政党分肥制”等弊端;科举制本身的优势。本题第二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世界)。据材料“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可得出论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新举措:据材料“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可得出废八股(废科举)改策论;据材料“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可得出考查内容涉及世界政治;据材料“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可得出兴办学校(学堂)。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近代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得出政治上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文化上西学东渐。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仲裁在各类商业活动及其他纠纷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1563年英国《劳工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或地方官员可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审理等手段来解决劳资纠纷。169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仲裁法》。185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包含大量仲裁条款的《普通法程序法案》。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当这些争议通过仲裁成功化解,或当争议无法化解而导致劳资冲突爆发时,仲裁委员会的使命就宣告结束。詹姆斯·杰斐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仲裁并不能成功地消除雇主和劳工之间的权力鸿沟,相反却加剧了权力的不对称性。”——摘编自刘金源《近代英国劳资争议仲裁制的兴起》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将一些公共服务重新下放或返还给公民社会组织。莱斯特·萨拉蒙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次‘全球结社革命’,即在市场和国家的领域之外有组织的公民行动在蓬勃兴起。”法国公民社会组织在1987年就建立了54000个,而20世纪60年代每年只成立11000个。据最新估计,英国有公民社会组织275000个,其收入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5%。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73%的公民社会组织有政策倡导行为,59%的公民社会组织开展过游说活动。——摘编自齐久恒《近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的历史嬗变——基于四个阶段实践特征的镜像透视》(1)概括近代英国仲裁制的特点,并评述其影响。(2)归纳20世纪70年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概述其背景。〖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法律保障;主导者由官方变为民间力量;逐渐呈现临时性的特点。影响: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无法消除劳资间的权力鸿沟,加剧了权力不对称性。(2)发展情况: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呈现国际化趋势;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实力强大;政府政策倡导,行为参与度高。背景:西方经济陷入“滞胀”,政府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西方进行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6-19世纪的欧洲。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英国,仲裁在各类商业活动及其他纠纷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可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1563年英国《劳工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或地方官员可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审理等手段来解决劳资纠纷”,可得出具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185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包含大量仲裁条款的《普通法程序法案》。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可得出主导者由官方变为民间力量;根据材料“当这些争议通过仲裁成功化解,或当争议无法化解而导致劳资冲突爆发时,仲裁委员会的使命就宣告结束”,可得出逐渐呈现临时性的特点。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可得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根据材料“在很多情况下,仲裁并不能成功地消除雇主和劳工之间的权力鸿沟,相反却加剧了权力的不对称性”,可得出无法消除劳资间的权力鸿沟,加剧了权力不对称性。【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发展情况:根据材料“20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将一些公共服务重新下放或返还给公民社会组织”,可得出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根据材料“莱斯特·萨拉蒙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次‘全球结社革命’,即在市场和国家的领域之外有组织的公民行动在蓬勃兴起。’”,可得出呈现国际化趋势;根据材料“法国公民社会组织在1987年就建立了54000 个”,可得出数量越来越多;根据材料“据最新估计,英国有公民社会组织275000个,其收入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5 %”,可得出经济实力强大;根据材料“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73%的公民社会组织有政策倡导行为,59%的公民社会组织开展过游说活动”,可得出政府政策倡导,行为参与度高。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将一些公共服务重新下放或返还给公民社会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经济陷入“滞胀”,政府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进行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根据材料“莱斯特·萨拉蒙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次‘全球结社革命’,即在市场和国家的领域之外有组织的公民行动在蓬勃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唐书·孝友》记载了一则案例: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州下部(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武则天以女性身份掌权,引起朝野诸多非议,她本想遵循先例,贯彻儒家“父之仇弗与之共戴天"的信条赦免复仇者,以博得仁义之名。但八品的左拾遗陈子昂却作《复仇议状》一文,他认为,法律是“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即“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武后考虑之后采纳,并奉为经典供后世参照。百年之后,柳宗元重提此案。柳宗元时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支持“永贞革新”。他作《驳复仇议》批判陈之建议,认为“既诛且旌”乃“渎刑坏礼”,应遵循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为了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他建议对复仇案件要区分论罪用刑:若复仇合乎“礼”,即父为官吏误杀,复仇当被奖励;如其父确实当诛,复仇便是“仇天子之法”“悖骜而凌上”。与柳同一时代的韩愈也加入了论战,为此写了《复仇状》一文。他认为,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改编自沈玮玮、曾潞明《唐人徐元庆复仇案的百年论争:陈韩柳之别》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徐元庆案”引发的陈、韩、柳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示例:唐代围绕“徐元庆案”的争议是古代礼法之争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思想的智慧结晶,突出表现了唐代追求“礼法结合”的立法思想,也反映出礼、法是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陈子昂从维护法律权威的角度,认为不能“以礼屈法”,提出用先诛后旌的方法使礼法兼顾。柳宗元则认为礼法合一是唐律的突出特征,先诛后旌的方法未考虑到礼、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反而给人礼法存在冲突的错觉,这同时损害了法、礼的权威,不利于老百姓的教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韩愈则认为,此类案件应由皇帝决断,这也符合古代政治体制的惯例。三者的观点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武则天掌权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陈子昂建议有利于维护律法权威,树立武则天执法森严、灵活的形象,巩固其执政地位,因此受到采纳。韩柳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政治黑暗、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柳宗元批判民杀官的徐元庆案的判决,借以抨击无德昏君及其导致的吏治败坏来形成社会舆论,助推官场革新。而韩愈的建议则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陈、柳二人争论围绕礼、法冲突,追求的是实质正义,韩愈则是从法律程序上提出建议,追求程序正义,显然,韩愈的建议更容易付诸现实。这一争议启示我们,当下我国的立法工作要更加精细化,兼顾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解析〗本题为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为唐代(中国)。根据题目要求,对“徐元庆案”引发的陈、韩、柳的争议进行评析,根据材料“初唐武后统治之时,同州下部(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手刃原县尉赵师韫,并于案发后主动归罪。此案判决引起了近百年的争议”可知唐代围绕“徐元庆案”的争议是古代礼法之争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思想的智慧结晶,突出表现了唐代追求“礼法结合”的立法思想,也反映出礼、法是封建社会统治的重要工具。根据材料“主张不应以礼屈法,提出先诛后旌的处理方法”可知陈子昂从维护法律权威的角度,认为不能“以礼屈法”,提出用先诛后旌的方法使礼法兼顾。根据材料“他认为礼法本不存在冲突,目的都是为了防乱。因此,表彰与处死同施于一人,将导致滥用刑法或破坏礼制,不利于警示后人谨慎行事”“臣下无权决断复仇案,应当从古制,直接上呈尚书省,由集体讨论出具意见,最后由皇帝定谳”可知柳宗元则认为礼法合一是唐律的突出特征,先诛后旌的方法未考虑到礼、法逻辑的内在一致性,反而给人礼法存在冲突的错觉,这同时损害了法、礼的权威,不利于老百姓的教化,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韩愈则认为,此类案件应由皇帝决断,这也符合古代政治体制的惯例。结合三位学者所处的时代可知三者的观点其背后都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武则天掌权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陈子昂建议有利于维护律法权威,树立武则天执法森严、灵活的形象,巩固其执政地位,因此受到采纳。韩柳时期,唐朝由盛转衰,政治黑暗、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柳宗元批判民杀官的徐元庆案的判决,借以抨击无德昏君及其导致的吏治败坏来形成社会舆论,助推官场革新。而韩愈的建议则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结合“徐元庆案”的争议的实质可知陈、柳二人的争论围绕礼、法冲突,追求的是实质正义,韩愈则是从法律程序上提出建议,追求程序正义,显然,韩愈的建议更容易付诸现实。这一争议启示我们,当下我国的立法工作要更加精细化,兼顾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A.丝织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B.称赞货币的诞生是伟大的事C.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 D.称赞货币的统一是伟大的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货币的统一是在秦朝时期,不是先秦时期,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根据材料“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织品在先秦时期,充当一般等价物,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可知,作者称赞货币的诞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钱币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智慧,认为铸铜为钱是智慧的产物,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山东水灾,凡有流民七十八万口;元鼎六年,山东河灾,令饥民流亡江淮间就食”;(汉昭帝)始元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这些流民流亡他乡,成为地主田庄的徒附,“耕豪民之田”,或庸耕于庄园中。这反映出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B.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C.田庄稳定了社会秩序 D.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C〖解析〗受自然灾害影响,大量流民进入地主田庄,成为田庄的“徒附”,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C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地主田庄接纳流民(徒附),不能说明田庄经济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也不能说明田庄经济的自给自足特征,BD两项错误。3.《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天下幸甚”可知,曹魏取代东汉,犹如尧舜禅让,以此彰显曹魏的正统性,B项正确;曹魏不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神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曹魏政权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文景之治”时期恰值汉代地方权力最为活跃的时期;“开元盛世”之后唐朝虽然由盛转衰,但唐王朝经济活跃、文化昌明、作为东亚文明中心和世界仰慕之国的地位继续保持了百年之久,这一阶段正是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的时期。作者意在强调A.汉唐盛世都是以君主的开明为基础 B.地方分权有利于维护王朝统治C.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 D.汉唐繁荣得益于地方分权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文景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经济活跃和文化昌明都与当时地方权力扩大而尚未失控有关,这说明作者在强调地方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C正确;A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地方分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B排除;汉唐繁荣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而不能仅归功于地方分权政策,D排除。故选C。5.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吏科给事中韩一良上疏曰:“臣所闻见,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这主要体现了()A.选官制度的变革 B.阶级矛盾的激化C.皇帝权力旁落 D.晚明官场的腐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末卖官鬻爵之风盛行,官场腐败,D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科举制度仍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该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6.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封锁珠江海面后,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然后继续北上,直达天津,剑指北京。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清廷官兵缺乏作战的勇气 B.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C.中英两国国力相差较悬殊 D.英国挑起战争蓄谋已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依据之前在东南海域测绘的图纸一路北上”“占领既定的目标舟山、定海”“继续北上……剑指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发动侵华战争之前,已经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反映出其侵华行为蓄谋已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军侵华军事行动的进展迅速,不能说明当时清朝官兵缺乏作战勇气,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难以维系”是对材料信息的过度解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英国家实力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7.杨在军在《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中指出;“步入近代,同仁堂药店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这反映出同仁堂A.经营者专注于产品结构调整B.充分利用官商合办经营模式C.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垄断市场D.借助政府力量加快市场开拓〖答案〗D〖解析〗重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营销,只是同仁堂成功的因素之一,排除A;同仁堂只是重视与官方的联系,借助官方力量发展自己,并没有采取官商合办的经营模式,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其垄断市场,C项错误。故〖答案〗选D。8.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展了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国民党反动派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整军运动。这一运动()A.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B.为全面接管城市做好准备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到来 D.瓦解了国民党的军队优势〖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1947年冬至1948年夏,随着战略反攻的开展,解放军接收了许多国民党军队人员,配合土地改革的开展,军中进行了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改造投降国军,A项正确;1948年夏人民解放军尚未全面接管城市,排除B项;1947年夏,战略反攻开始,排除C项;整军运动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提升士气,但国民党军队优势还包括人数优势,要到三大战役时才消除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9.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建交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公报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中法建交()A.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B.瓦解了二战之后的国际格局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 D.改善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在西方舆论引起重大反响,结合所学知识,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和“另起炉灶”三大外交方针,而中国和法国两个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1964年建立外交关系,说明我国的外交已经超越了意识形态外交,得益于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的“求同存异”,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91年苏联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瓦解,排除B项;中美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10.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说:“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以下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是()A.历史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 B.研究了根本性的问题就读懂了历史C.历史研究不用追求历史细节 D.历史研究需要抓住关键的时代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可知,该学者认为历史研究要着眼重大和关键问题,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历史研究的目的,而是历史研究的方法,排除A项;材料中学者主张对关键问题的研究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而非“研究了根本性的问题就读懂了历史”,排除B项;材料原话是“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本意是强调关键问题的重要性,而非不用追求历史细节,排除C项。故选D项。11.学者们认为,古代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农业革命:第一次是以发明农业和畜牧业为标志,第二次是以开始锄耕为标志的,第三次是以开始犁耕为标志的。其中,第一次农业革命()①主要起源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②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③社会直接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④人类逐渐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生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第一次农业革命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标志,此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并未人类生活由迁徙走向定居,所以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早期文明出现于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人类早期文明并非主要起源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①项错误;第一次农业革命时期社会并没有直接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是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才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③项错误;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2.凯撒征服了高卢,而且是第一个跨过莱茵河,去进攻日耳曼人的罗马人,大大开拓了罗马的疆域。公元前44年,罗马传闻凯撒想接受国王的称号,自从500年前罗马结束君主制以来,罗马人就一直蔑视被一个国王统治的观念。于是,60名元老院议员串通起来,密谋暗杀凯撒。在那个以“3月15日”著称的日子,当凯撒走进元老院时,阴谋者们一齐刺杀了他,这位“国父”当场毙命。“凯撒之死”反映的实质是()A.平民与贵族之争 B.罗马与外族之争C.凯撒与元老之争 D.共和与帝制之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自从500年前罗马结束君主制以来,罗马人就一直蔑视被一个国王统治的观念。于是,60名元老院议员串通起来,密谋暗杀凯撒”可知,罗马人观念中已经接受不了君主制,且当听闻凯撒要当国王后串通起来刺杀了他,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实质是共和与帝制之争,D项正确;元老院的议员并不是平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国内的争斗,并没有外族,排除B项;从材料关键词看,凯撒与元老之争只是表面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模式。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这一新的国际秩序,在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际秩序’。”该秩序()A.体现了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B.使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C.使外交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D.具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色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中叶(欧洲)。据材料“这一模式改变了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文化,影响了中世纪的帝国观念,代之以主权平等的观念及其相应的国际秩序”和所学可知,该秩序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欧洲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建立起来近代以来的国际法标准,D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封建各国之间形成了之中相对实力多级均势的状态,并非公平正义的,排除A项;1920年国际联盟才提出集体安全体制,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才开启外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7年6月,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对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如果计划的实施从作为某种核心的西欧开始,美国政府会感到满意。”他还表示:“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材料中的“计划”()A.是两极格局开始的标志 B.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C.意在缓和美苏之间矛盾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47年(欧洲和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二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并由此引起法、英、意等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史称“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援助西欧,因此提出了许多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苏联最终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据材料“1947年”“计划的实施从……西欧开始”“如果苏联想要得到美国的援助,就必须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可推断出材料中的“计划”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B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苏冷战的措施,加剧而非缓和美苏之间矛盾,排除C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霸主地位并非是通过“马歇尔计划”确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阐述道:“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严重性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不结盟运动是军事政治组织B.客观地指出了当时的世界局势C.世界两极格局正在逐步形成D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中“现在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说明美苏冷战成为当时世界局势重要的特点,B正确;不结盟运动是政治组织,不是军事组织,A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是1961年,两极格局此时已经形成,C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两极格局的世界局势,不是说明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D错误。二、非选择题16.【英国交通发展与中国近代铁路】材料一对于工业发展来说,有时候,方便地获得原材料的途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候,到达市场的途径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发展早期原材料起决定性作用,后期主要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而交通既有利于工厂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也有利于更方便地把产品运抵市场。一个产品能够以什么样的速度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另一个过程,取决于交通的发展,在这方面运费的低廉、速度的便捷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不是依靠它们的道路来运载,工业革命将会被推迟到铁路时代”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时期英国交通变革在工业革命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重工业如煤、铁、建筑业等工业来说尤其重要。……同样,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交通要迅速变革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的发展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交通变革注入了技术动力。——林国锦《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材料二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1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交通发展对工业革命影响。用一句话指出交通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指出当时英国交通进步的具体成就。(2)根据材料二、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概括张謇建议修建铁路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交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影响:有利于获得原材料;有利于商品进入市场;有利于扩大市场。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具体成就:蒸汽机车发明,铁路网形成;轮船出现。(2)原因:政治上于政令传达,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上发展经济,减轻官民负担的现实需求;社会上改变陋习,移风易俗的需要;军事上迅速调兵的需要。影响: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影响:据材料“而交通既有利于工厂更方便地获得原材料”可得出有利于获得原材料;据材料“也有利于更方便地把产品运抵市场”可得出有利于商品进入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扩大市场。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关系:据材料“ 同样,工业革命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交通要迅速变革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的发展需求,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交通变革注入了技术动力。”可得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本题第三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具体成就:蒸汽机车发明,铁路网形成;轮船出现。【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原因:据材料“ 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可得出政治上于政令传达,巩固统治的需要;据材料“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可得出经济上发展经济,减轻官民负担的现实需求;据材料“风俗之陋,靡不尽除。”可得出社会上改变陋习,移风易俗的需要;据材料“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可得出军事上迅速调兵的需要。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7.【科举制度与晚清选官制度】材料一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二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答案〗(1)原因: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意识增强;西方选官制度中“政党分肥制”等弊端;科举制本身的优势。论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2)新举措:废八股(废科举)改策论;考查内容涉及世界政治;兴办学校(学堂)。因素: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文化上西学东渐。〖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世界)。原因:结合法国政治状况得出法国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可得出工业革命促使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需要建立职业官僚体系;结合材料的启蒙运动得出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民主意识增强;结合所学选官制度可得出西方选官制度中“政党分肥制”等弊端;科举制本身的优势。本题第二问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史(世界)。据材料“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可得出论证: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局面,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新举措:据材料“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可得出废八股(废科举)改策论;据材料“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可得出考查内容涉及世界政治;据材料“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可得出兴办学校(学堂)。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近代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得出政治上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文化上西学东渐。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仲裁在各类商业活动及其他纠纷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1563年英国《劳工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或地方官员可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审理等手段来解决劳资纠纷。169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仲裁法》。185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包含大量仲裁条款的《普通法程序法案》。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当这些争议通过仲裁成功化解,或当争议无法化解而导致劳资冲突爆发时,仲裁委员会的使命就宣告结束。詹姆斯·杰斐指出:“在很多情况下,仲裁并不能成功地消除雇主和劳工之间的权力鸿沟,相反却加剧了权力的不对称性。”——摘编自刘金源《近代英国劳资争议仲裁制的兴起》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将一些公共服务重新下放或返还给公民社会组织。莱斯特·萨拉蒙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次‘全球结社革命’,即在市场和国家的领域之外有组织的公民行动在蓬勃兴起。”法国公民社会组织在1987年就建立了54000个,而20世纪60年代每年只成立11000个。据最新估计,英国有公民社会组织275000个,其收入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5%。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73%的公民社会组织有政策倡导行为,59%的公民社会组织开展过游说活动。——摘编自齐久恒《近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的历史嬗变——基于四个阶段实践特征的镜像透视》(1)概括近代英国仲裁制的特点,并评述其影响。(2)归纳20世纪70年代西方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概述其背景。〖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具有法律保障;主导者由官方变为民间力量;逐渐呈现临时性的特点。影响: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无法消除劳资间的权力鸿沟,加剧了权力不对称性。(2)发展情况: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呈现国际化趋势;数量越来越多;经济实力强大;政府政策倡导,行为参与度高。背景:西方经济陷入“滞胀”,政府采取新自由主义,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西方进行重塑政府的改革运动;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6-19世纪的欧洲。特点: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英国,仲裁在各类商业活动及其他纠纷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可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1563年英国《劳工法令》规定,治安法官或地方官员可通过调解、仲裁或诉讼审理等手段来解决劳资纠纷”,可得出具有法律保障;根据材料“1854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包含大量仲裁条款的《普通法程序法案》。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可得出主导者由官方变为民间力量;根据材料“当这些争议通过仲裁成功化解,或当争议无法化解而导致劳资冲突爆发时,仲裁委员会的使命就宣告结束”,可得出逐渐呈现临时性的特点。影响:根据材料“19世纪之后,劳资争议发生后,一般是双方各自指定数目相等的仲裁人组成仲裁委员会来解决纠纷”,可得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社会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