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早期的先秦历史文献中,“君子”是贵族身份的专称;但在孔子看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表明儒家A.积极倡导以德治国 B.维护社会等级秩序C.注重道德人格养成 D.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体现的是孔子认为只要做到儒家所倡导的“义、礼、信”就可称为君子,强调的是孔子对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用儒家思想来约束人的行为,并非是以德治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B选项排除;材料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且儒家思想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选项排除。2.汉武帝时期,“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勉”……于是下令“赏官”并增设了“武功爵”,“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汉武帝的上述做法()A.解决了军费不足的问题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C.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可以通过买官鬻爵转变成为官僚阶层,从而培植出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的统治集团和社会阶层,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无法体现,排除;汉武帝的做法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和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3.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 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 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趋向世俗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人们婚姻观念的世俗化就得出宋代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的约束,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宋初理学尚未产生;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士大夫阶层的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改人名和动物名的现象,如明太祖手下将领冯国胜改名冯胜,明太祖将猪改为“肥肥”,后又改为“彘”或“豕”。甚至有人将吃猪肉改为吃“耗子肉”。甚至将元宝改为“通宝”。这说明A.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B.明朝社会娱乐生活丰富多彩C.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D.市民阶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将领冯国胜改名冯胜,明太祖将猪改为‘肥肥’”“将吃猪肉改为吃‘耗子肉’”等信息可知,朱元璋改了与他名字冲撞人名和动物名,通过这种避讳,维护皇权的专制权威,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材料所述的避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制度,没有强调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明朝社会娱乐生活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最高统治者人名的避讳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生活,并且与市民阶层生活无关,故D选项错误。5.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B.丘陵山地有利条件C.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 D.新航路开辟的推动〖答案〗C〖解析〗由材料“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可见玉米种植得以推广与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有关,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是强调自然条件,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总计字数5111,0955,3405228,288所占比例6.17%13.21%64.43%6.3%100%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引用急切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西方先进的技术问题,排除A项。学习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从《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来看,反映了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以此来重振太平天国,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的产物,并没有适应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立法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8.1937年7月下旬,拥有300余家工厂的中华国货联合会上书国民政府,表示国货联合会中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经济体制的确立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D.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答案〗B〖解析〗据材料“1937年7月下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正确;据材料“……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可知,这是中华国货联合会的自愿行为,没有体现战时体制的确立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问题,A,C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底平津沦陷,日本向华南、华北进军,故此时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沦陷,D与史实不符。9.1950年10月,华东画报社出版了一本漫画集,图1和图2为其中的两幅漫画。其主要创作意图A.鞭挞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 B.为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舆论先导C.激发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D.调动一切力量以建设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物价趋于稳定,材料信息旨在激发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信息,故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被推翻,故A不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故B不正确;当时还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故D不正确。10.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60年11月”“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可知,该文件的发布是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失误,这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的展开是在1958年,故B错误;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错误。11.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以积极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强迫式地参与公共生活。这表明古雅典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B.人人都有参加城邦管理的权利C.公民都不愿意参与政治 D.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答案〗A〖解析〗材料“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体现的是雅典城邦利益至上,公民的个人自由要服从于城邦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在雅典并非所有人都是公民,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的说法,强调的是城邦利益至上,D选项排除。12.17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发动了英国阶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据此A.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由材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阶级内部充满矛盾”可知当时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这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一些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利于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能得以成功有地缘、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载体制相比,不失“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A.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B.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C.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D.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14.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5年至1967年,苏联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战争的和谈方案,实际上都转达或配合了美国的“和谈”方案。这说明A.美苏冷战逐步向热战转换B.美苏致力于缓和冷战局势C.合作成为两极格局的主题D.苏联缺乏独立的冷战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苏联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战争的和谈方案,实际上都转达或配合了美国的和谈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致力于缓和冷战局势。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表现了美苏关系缓和而非向热战转换,排除;C项合作成为两极格局的主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苏联缺乏独立的冷战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5.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B.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D.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答案〗D〖解析〗由材料“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快餐分店”说明印度传统食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而材料“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日本是时装业没有摆脱日式审美标准,可见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故A不符合题意;东方各国本土文化并未被西方文明同化,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冲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16.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古代中国法系的特点;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解析〗(1)据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可知,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特点: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据材料“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可知,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知,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影响: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改变)工厂制度的推动;人们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城市化的影响等。(2)特点:呈现多元变动(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深受社会变革影响;传统家庭观念淡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等。影响: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等。〖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可推出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改变);根据材料一“。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可推出工厂制度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可推出人们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化的影响等。(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可推出呈现多元变动(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根据材料二“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可推出深受社会变革影响;根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可推出传统家庭观念淡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等。影响:可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民众影响学校教育(答民众消费观念影响或者民众自发自下而上地影响也可,只答没有国家干预得);②形式和内容多样化;③服务于工业化;④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自由主义思潮;③民主政治的发展(2)同:背景相同:工业化;内容相同: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英国公私办学兼有,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解析〗(1)特点: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民众影响学校教育;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可知,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服务于工业化。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回答。(2)同:据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和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的背景相同,都是工业化的过程中;据材料一“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和材料二“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内容相同,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据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可知,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英国公私办学兼有;据材料“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等方面回答。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当时中国知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等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章士钊一战后曾游历欧洲,目睹其满目疮痍后,片面地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归因于工业化。因此,为避免中国重蹈覆辙,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他于1923年8月发表《业治与农》一文,他宣称“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此文一出,争议不绝于耳。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乡村建设是中国工业化的唯一道路”。在董时进看来,世界工业国已有许多,竞争激烈,如果中国再加入其中,不会有太大发展空间;中国如以工立国,必然导致外资入侵,进行资源掠夺;相较而言,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吴景超对董时进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称其观点为“经济上的复古论”,中国要摆脱经济上的落后面貌,必须采行西方“机械的生产方法”。他指出,“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张培刚指出,“只有政府实际负起责任来,加以社会人士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农国的工业化。这是对梁漱溟、晏阳初等知识分子主导乡村建设派的一个善意提醒,也是对政府在乡村建设和农业工业化过程中作用发挥的呼吁。最终,“以工立国”这一观点获得了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对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同样大有裨益,这两派对于近代中国发展的贡献都应予以肯定。——摘编自李蕴哲、陈旭东《“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之争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展道路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答案〗〖评分标准〗第一等级13—16分将争论置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到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在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观点概括准确,从纵向和横向、国内国际等角度正确分析不同观点的成因,条理清晰且全面,逻辑思维严密,语言流畅。第二等级9—12分将争论置于20世纪20—30年代这一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认识到中国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在近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探索,观点概括比较准确,分析成因比较合理,逻辑性强,语言清晰。第三等级5—8分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只对争议观点进行简要概括和简单评价,条理较清晰,逻辑较严密,语言基本流畅。第四等级0—4分未能结合时空背景,对争议观点概括不准确,评价不全面,条理性差,缺乏逻辑,语言不流畅。〖示例〗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是这一探索的缩影。章士钊、梁漱溟等主张“以农立国”,深受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影响;一战使国内出现对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冲突的反思;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广大农民的生活并未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中得到多大改善,他们强调以农业立国来振兴国家。这一方面夸大工业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农国精神”的重要性,使得他们的观点流于陈旧、保守落后,未能捕捉到工业化浪潮正磅礴于世界的时代新形势。吴景超、张培刚等主张“以工立国”,认为要挽救民族于危难,非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不可。鸦片战争战败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工业的落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实业救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境地,只有实现农国的工业化,才能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取得战争胜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争论,促使“农本商末”传统经济思想进一步瓦解,“以工立国”派获得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农业相互配合则可走向共荣,相互隔绝则会走向两败。这对于当下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仍有借鉴价值。〖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吾国当确国是,以农立国”“梁漱溟鼓吹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在农业,工业发展应摆到农村、农业发展之后”“以农立国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农立国能保持社会稳定,无所谓失业和罢工”““在目前这种外患严重的时期,我们对于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一问题,一定看得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一问题更为重要””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确定主题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在内忧外患中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农立国”和“以工立国”之争是这一探索的缩影。然后从“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争论的背景、不同主张的评价、总结等角度进行,如章士钊、梁漱溟等主张“以农立国”,深受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影响;一战使国内出现对西方工业文明内在冲突的反思;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广大农民的生活并未从洋务运动以来的工业化中得到多大改善,他们强调以农业立国来振兴国家。这一方面夸大工业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又过分强调“农国精神”的重要性,使得他们的观点流于陈旧、保守落后,未能捕捉到工业化浪潮正磅礴于世界的时代新形势。吴景超、张培刚等主张“以工立国”,认为要挽救民族于危难,非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不可。鸦片战争战败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工业的落后;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甲午战后“实业救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剧,中华民族处于危难境地,只有实现农国的工业化,才能生产出先进的武器装备,取得战争胜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争论,促使“农本商末”传统经济思想进一步瓦解,“以工立国”派获得政府更多政策支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较大成就,同时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极大推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总结可从符合国情道路的角度进行分析。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早期的先秦历史文献中,“君子”是贵族身份的专称;但在孔子看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这表明儒家A.积极倡导以德治国 B.维护社会等级秩序C.注重道德人格养成 D.植根中国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体现的是孔子认为只要做到儒家所倡导的“义、礼、信”就可称为君子,强调的是孔子对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视,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用儒家思想来约束人的行为,并非是以德治国,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B选项排除;材料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关,且儒家思想本身就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D选项排除。2.汉武帝时期,“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勉”……于是下令“赏官”并增设了“武功爵”,“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汉武帝的上述做法()A.解决了军费不足的问题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C.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可以通过买官鬻爵转变成为官僚阶层,从而培植出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的统治集团和社会阶层,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无法体现,排除;汉武帝的做法实际上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和增强社会经济活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3.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 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 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趋向世俗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人们婚姻观念的世俗化就得出宋代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的约束,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宋初理学尚未产生;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士大夫阶层的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改人名和动物名的现象,如明太祖手下将领冯国胜改名冯胜,明太祖将猪改为“肥肥”,后又改为“彘”或“豕”。甚至有人将吃猪肉改为吃“耗子肉”。甚至将元宝改为“通宝”。这说明A.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B.明朝社会娱乐生活丰富多彩C.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 D.市民阶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将领冯国胜改名冯胜,明太祖将猪改为‘肥肥’”“将吃猪肉改为吃‘耗子肉’”等信息可知,朱元璋改了与他名字冲撞人名和动物名,通过这种避讳,维护皇权的专制权威,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材料所述的避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制度,没有强调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明朝社会娱乐生活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最高统治者人名的避讳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需要,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生活,并且与市民阶层生活无关,故D选项错误。5.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B.丘陵山地有利条件C.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 D.新航路开辟的推动〖答案〗C〖解析〗由材料“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可见玉米种植得以推广与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有关,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是强调自然条件,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6.《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总计字数5111,0955,3405228,288所占比例6.17%13.21%64.43%6.3%100%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引用急切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西方先进的技术问题,排除A项。学习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从《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来看,反映了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以此来重振太平天国,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的产物,并没有适应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A.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C.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立法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8.1937年7月下旬,拥有300余家工厂的中华国货联合会上书国民政府,表示国货联合会中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战时经济体制的确立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 D.东南沿海地区的沦陷〖答案〗B〖解析〗据材料“1937年7月下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正确;据材料“……各工厂愿为政府制造各种军需物资,要求政府尽快组织内迁,派员指导生产”可知,这是中华国货联合会的自愿行为,没有体现战时体制的确立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问题,A,C错误;据所学可知,1937年7月底平津沦陷,日本向华南、华北进军,故此时东南沿海地区还没有沦陷,D与史实不符。9.1950年10月,华东画报社出版了一本漫画集,图1和图2为其中的两幅漫画。其主要创作意图A.鞭挞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统治 B.为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舆论先导C.激发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D.调动一切力量以建设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物价趋于稳定,材料信息旨在激发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信息,故C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已经被推翻,故A不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故B不正确;当时还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故D不正确。10.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60年11月”“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可知,该文件的发布是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失误,这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的展开是在1958年,故B错误;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错误。11.在古代雅典,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公民的各项政治权利以积极自由的形式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强迫式地参与公共生活。这表明古雅典A.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B.人人都有参加城邦管理的权利C.公民都不愿意参与政治 D.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答案〗A〖解析〗材料“城邦中的公共意志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体现的是雅典城邦利益至上,公民的个人自由要服从于城邦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城邦的管理权属于公民,在雅典并非所有人都是公民,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遭肆意践踏的说法,强调的是城邦利益至上,D选项排除。12.17世纪,经济发展受到专卖、土地等因素限制的资产阶级,依靠农民群众,发动了英国阶级革命,但革命阶级内部也充满了矛盾,长老会派、独立派、平等派,分别代表了大财团、工厂主和乡绅、小手工业者和士兵等,他们之间相互制衡。据此A.可以佐证未来英国政治基本趋势 B.能证明英国社会结构有利于革命C.无法划分两大阵营最明显的界限 D.能探讨光荣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答案〗A〖解析〗由材料“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革命阶级内部充满矛盾”可知当时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这能够用来分析英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一些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证明英国的社会结构是否有利于革命,B项不符合题意;划分英国两大阵营最明显界限主要在于宗教信仰,C项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能得以成功有地缘、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载体制相比,不失“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A.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B.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C.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D.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14.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5年至1967年,苏联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战争的和谈方案,实际上都转达或配合了美国的“和谈”方案。这说明A.美苏冷战逐步向热战转换B.美苏致力于缓和冷战局势C.合作成为两极格局的主题D.苏联缺乏独立的冷战政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63年,美、英、苏三国签订了……苏联提出了许多关于越南战争的和谈方案,实际上都转达或配合了美国的和谈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致力于缓和冷战局势。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表现了美苏关系缓和而非向热战转换,排除;C项合作成为两极格局的主题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苏联缺乏独立的冷战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5.源于西方的快餐连锁店进入印度和日本以后,导致了当地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的快餐分店。西方时装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上述现象说明A.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B.东方各国本土文化被西方文明同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地文明产生冲突D.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答案〗D〖解析〗由材料“传统食品也建立起自己快餐分店”说明印度传统食品借鉴西方快餐店的做法,而材料“日本传统服饰形成了自己的时装业,它有一套典型的日本式审美标准”,说明日本是时装业没有摆脱日式审美标准,可见经济全球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复兴,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全球化趋势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色,故A不符合题意;东方各国本土文化并未被西方文明同化,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冲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二、非选择题:16.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古代中国法系的特点;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解析〗(1)据材料“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约法省刑,简易疏阔,以黄老之学为主;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可知,汉武帝时期,法律日渐严密;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儒家学说和法律条文相结合。(2)特点: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可知,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强调纲常伦理;据材料“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可知,关注动机,主张原心定罪;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知,善恶的标准由断狱官掌握。影响:据材料“……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决狱”的法律形式,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学化有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模糊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据材料“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可知,扩大了断案者的主观判断力影响,不利于法律公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家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同时,一些对万国纷争的现实世界不满的读书人,转而设想一个无国无家的理想世界,在此新秩序中取消家庭,进而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家庭发生的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中国家庭革命的特点和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改变)工厂制度的推动;人们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城市化的影响等。(2)特点:呈现多元变动(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深受社会变革影响;传统家庭观念淡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等。影响: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等。〖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在工业革命以后,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可推出工业革命对家庭关系的冲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方式的改变);根据材料一“。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可推出工厂制度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可推出人们自由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化的影响等。(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末的家庭革命处于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中,其主张也不尽统一。”可推出呈现多元变动(多层次共进的动态历程);根据材料二“庭首先面对的是国家的冲击,在竟言革命的语境中,打破宗法社会的呼声逼出了家庭革命。”可推出深受社会变革影响;根据材料二“趋新者主张国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物,号召青年子弟在家中向父母兄长(或夫妻之间)实行革命。”可推出传统家庭观念淡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等。影响:可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推动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利于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冲击旧有家庭结构与家庭观念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摘编自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表》等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其中综合性院校55所,工科院校33所,师范院校12所,农林院校17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政法类在校生也从37682人下降到3830人,由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下降到2%。此外私立大学和原教会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一“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中英两国教育改革的异同,并分析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①民众影响学校教育(答民众消费观念影响或者民众自发自下而上地影响也可,只答没有国家干预得);②形式和内容多样化;③服务于工业化;④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自由主义思潮;③民主政治的发展(2)同:背景相同:工业化;内容相同: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英国公私办学兼有,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解析〗(1)特点: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民众影响学校教育;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可知,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服务于工业化。初等教育普及化或平民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思潮;民主政治的发展等方面回答。(2)同:据材料一“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和材料二“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国的背景相同,都是工业化的过程中;据材料一“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和材料二“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内容相同,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都突出生产技术方面的教育。不同:方式不同:据材料“……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可知,英国是民众自下而上推动;据材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可知,中国是政府自上而下主导。形式不同:据材料“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英国公私办学兼有;据材料“调整前,……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3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2所,农林院校29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可知,中国主要是公立办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奠定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格局;削弱了综合性院校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等方面回答。19.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电商物流外包协议3篇
- 2025年度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合作协议3篇
- 2025版净水设备安全评估与隐患排除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物流行业劳保鞋批量采购协议2篇
- 2025版医疗设备租赁及安全检测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高效内贸集装箱海运集装箱租赁合同3篇
- 蚌埠学院《工程三级实训(数据可视化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美容院风险评估与防范合同
- 2024年道路养护劳务分包合同
- 2024年中国甲烷报警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纪检委员工作职责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民法学(2)》期末纸质考试总题库
- 江苏省南通市多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ZHF形势与政策(2024年秋)-考试题库
- 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管理方案
- 2024中国工商银行借贷合同范本
- 房地产园林绿化行业研究报告:市场规模统计、供需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
- 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水果电池课件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