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课堂导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曾子的脚步,回到那个时代,深入字里行间,体验来自心灵的洗礼。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2.掌握文言知识,明确文本说理的艺术技巧,提升文言认识。3.理解把握“三纲”“八目”,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1.掌握文言知识,明确文本说理的艺术技巧,提升文言认识。2.理解把握“三纲”“八目”,理解文章思想及现实意义。探究新知壹课后作业肆课堂练习贰知识总结叁目录探究新知壹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作者简介曾子画像曾子思想曾子的思想(修身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曾子思想曾子的思想(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大学”来源大学的相关知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三纲八目“三纲八目”的具体含义
“三纲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诵读指导2.注意聆听教师诵读的节奏、语调以及重点的停顿。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理解内容】研读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⑪道:规律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深入探究】研读第一章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2.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
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深入探究】研读第一章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3.“三纲”具体如何解释?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理解内容】研读第二章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理解内容】研读第二章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研读文本学习任务一:诵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深入探究】研读第二章活动二:文本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词类活用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1.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学习任务二:注重基础,梳理文言知识1.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2.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明确关系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中“三纲”和“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课文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可以说是本文的三个纲,第二段讲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八个目。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属于“明明德”之事,“平天下”以上属于“亲民”之事。“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明确特点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二)本文的论证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思想提升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三)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一下。示例:(1)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提升学习任务三:深入文本,领略文化魅力(三)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有哪些方面的影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一下。(2)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课堂练习贰层绿峨峨,纤琼皎皎过眼年华,动人幽意巩固基础1.下列选项中,对标红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A“止”,译为“达到”“安”,译为“性情安和”“知”,译为“认识”巩固基础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迩之事父
②明烛天南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A①②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⑤是使动用法课内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课内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原道(节选)(唐)韩愈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课内提升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B.“国”,即诸侯国,与《墨子·兼爱》“诸侯各爱其国”的“国”意思相同。C.“庶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D.“传”,指解释经文的著作,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不同。D都是解释经文的著作。句意:《礼记》说。/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课内提升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学之道》中,“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七章 三角形 全章导学教案
- PEP四年级下教案
- 《劳动最光荣》教案及教学反思
- 广东省梅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册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科技馆木门油漆改造合同
- 医保政策宣传与教育规定
- 医疗器械买卖合同
- 机场建设延期合同
- 仓库防火门安装合同模板
- 展览会空地租赁合同样本
- 2024年【汽车驾驶员(技师)】证模拟考试及答案
- 临床医学:肿瘤标志物
- 瑜伽脊柱扭转课程设计
- 风电项目风机吊装专项施工方案
- 2024版供应链代理采购合同协议书范本
- 室外燃气管道安装施工方案
- 小学生个人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监督考核评分表
- 新生儿医保卡委托书
- 施工前对周边居民告知书
- 功能纤维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3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分类训练语法填空之非谓语动词综合练习1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