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优化建议12000字(论文)】_第1页
【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优化建议12000字(论文)】_第2页
【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优化建议12000字(论文)】_第3页
【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优化建议12000字(论文)】_第4页
【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优化建议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摘要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往来愈发紧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融合渗透,交叉性业务和金融产品推陈出新。金融界一直追求创新,一方面能够给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的积累与交叉扩散的可能性。尤其是过度的金融创新与监管的缺失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各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认识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预测与监管对稳定金融市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权的配置只局限于中央部门之间,对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纵向配置几无涉及,导致地方金融监管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有效授权,监管空白与重复监管并存。我国地方金融发展迅速,金融机构数量激增,种类繁多,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无照经营、违法放贷、非法吸存、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活动也大量出现,网贷平台倒闭、私募基金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地方金融风险不断暴露。在此背景下,山东、河北、四川、天津、上海、浙江六地先后出台地方金融监管条例。六地条例各具创新之处,但也存在共性之问题,以天津地区为例进行研究。关键词: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风险防控目录TOC\o"1-2"\h\z\u引言 4一、主要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概述 4(一)美国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发展 4(二)德国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发展 5二、我国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构成概述 6(一)我国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组成 6(二)天津地方金融发展特点及监管政策 8三、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 11(一)立法依据不明确 11(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定位不清晰 11(三)监管科技效果受限 11(四)金融监管协调乏力 12四、构建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 12(一)健全天津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12(二)明确天津地方监管对象及目标 12(三)完善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推进监管体系变革 13(四)完善中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机制 13结论 14引言近些年天津市金融发展迅速,各类金融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各种金融机构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随之而来的是导致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管及风险防控,这给我国及天津地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面对金融监管的压力,天津市地方在我国的监管体系之下,结合天津金融发展的特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天津特色的监管形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及风险防控体系面对飞速发展的金融经济还没无法做到应对自如,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天津乃至全国各地风险时间时有发生。因此,天津地方仍需要就金融监管及风险防控体系的必要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进行改革。一、主要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概述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暴露出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即缺乏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机制,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大而不倒”问题突出。因此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监管改革。次贷危机引发了发达国家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受到经济危机冲击的发达国家开始反思本国在金融监管上的漏洞和不足,纷纷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在监管改革中把如何加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预防和监测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金融市场上大规模的风险资产得到了重新定价,虽然短时间内会带来震荡,但是迫使各发达国家进行了以预防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监管改革,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的恢复。(一)美国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发展次贷危机后,美国政府认识到滞后的监管体制己经不能应对现实中的金融风险。为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避免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倒闭给政府和纳税人带来更大的损失,2010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多德一弗兰克法案》,进行金融监管改革。该法案将限制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降低大型金融机构倒闭风险,同时提前预设金融机构倒闭后的处理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由财政部部长担任主席席位。委员会负责监控和处理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时有权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特定金融机构展开针对性调查。对于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金融机构,委员会可以建议美联储相应提高对这些金融机构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监管要求。第二,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提高对为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更加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第三,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力度,规范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发展,限定衍生产品的业务范围,将场外业务与场内业务统一监管。第四,限定银行开展高杠杆业务,比如进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但是允许银行参与造市交易,可以作为中间商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在自营交易方面,允许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但资金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最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但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第五,规定大型金融机构须为自身计提风险拨备,立下“生前遗嘱”以降低极端情况下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六,成立政府问责局,负责审计美联储向银行发放的贷款业务,将美联储也纳入监管名单。第七,为了避免企业建立过于激进的薪酬激励制度,美联储对高管薪酬制度提供指导性意见避免企业的风险偏好过于激进。美联储将提供纲领性指导而非制定具体规则,一旦发现薪酬制度导致企业过度追求高风险业务,美联储有权加以干预和阻止。(二)德国的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发展1.德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德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受到国际监管要求的影响,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政策对接,同时受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的影响。德国响应ESRB提出的设立专门负责宏观审慎管理部门的要求,通过《金融稳定法》设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同时强化了央行的监管权力。具体表现在央行有权否决金融稳定委员会发布的警告或建议,有权从各监管当局中获得所有数据,同时还可为满足分析需求进行额外数据调查,在实施政策过程中邀请专家来提供意见。委员会事前预防管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三大工具,根据强制性程度分为非强制性工具、半强制性工具和强制性直接干预工具。强制性干预工具具有法律保障,并受到国会监督。德国还设有专门的政策分析部门,通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分析开发出适用于监管范围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2.存款保险制度德国在危机过后进一步完善了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了赔偿覆盖范围及赔偿限额。基于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由法定存款保险及自愿存款保险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保费的设置皆由首次入门费及年费构成,年费的设置依照风险差别变化。区别在于法定存款保险仅仅具有付款功能,对自然人存款的赔付限额为10万欧元。自愿存款保险是法定存款保险的补充,覆盖范围更广,包含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存款类金融机构。此外自愿存款保险相比法定存款保险多了早期干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金融危机的发生引起了各国对金融监管的重视,我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在不断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累积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借鉴别国(组织)金融监管模式及理念,有助于监管者制定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预警金融危机和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二、我国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构成概述(一)我国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的组成在我国,宏观与审慎的金融监管、存款保险及各类投资者保护制度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三大支柱构成了中国金融安全网,维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防止金融风险向金融市场扩散、蔓延。1.宏观审慎制度审慎监管属于第一道防线,在事前监测到可能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影响的风险并采取措施防范与化解。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探索宏观审慎监管框架,2011年建立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与合意贷款机制,并在2015年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部分。MPA从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等方面,运用15个指标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其中MPA的核心是控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控制杠杆率,进而起到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的。对金融机构不同的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措施之一。在MPA实施的过程中,我国也在持续不断地更新完善MPA框架,如在2017年央行将银行的表外理财对应的资产纳入了广义信贷考核,2018年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考核。MPA结合了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具体表现在用广义信贷指标从数量上控制信贷增长,用利率定价指标约束了金融机构的负债行为,在体制转轨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对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较大作用。但MPA评估对象主要限于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评估指标还不够充分。此外由于我国未遇到金融过冷时期,难以验证MPA对金融过冷时期的调节作用,而有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MPA在经济下行阶段难以实现调控目标,因此仍处于探索阶段。2.最后贷款人制度从1984年起,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承担起最后贷款人职责,先后化解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农村信用社风险处置与停业整顿、商业银行行政关闭、信托公司清理整顿和破产清算、证券公司经营黑洞等多次危机,对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角色也逐渐从“危机贷款人”向“危机管理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作为金融安全网制度设计之一的最后贷款人制度在保障金融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殊且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潜在的风险。原因在于,最后贷款人制度属于一种事中监管,它的意义在于在银行发生危机的时刻提供援助并使其恢复正常经营的状态,但是对银行的监管还需要事前和事后的监管。对银行的审慎监管和事后的存款保险制度都会在银行经营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因此只有三个制度联动协调才能使银行监管的效果达到最佳。最后贷款人制度是否发挥其作用或者是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仅在于本身的制度设计,还在于与其他制度的配套。总的来说,传统最后贷款人制度尚不健全和人民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缺失,是阻碍人民银行独立、低成本、高效率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的屏障,亦是强化最后贷款人履职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贷款人制度与审慎监管制度。银行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审慎监管。一般认为,银行审慎监管属于对银行经营业务的监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银行的市场准入进行监管,属于事前监管;二是对银行经营进行持续性监管,属于对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监管。在某种程度上说,审慎监管是银行监管的基础,侧重于对银行微观层面的监管,其目标是保证单个银行的经营和健康发展。但是微观层面的监管往往最终会涉及银行体系的宏观层面。在无法保证对银行微观层面进行持续性和有效性监管时,有必要执行最后贷款人制度,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有可能忽视微观层面)。从这个角度分析,最后贷款人制度属于银行监管体系的一部分且不可缺少。3. 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指由符合条件的存款金融机构集中建立起一个保险机构,各自作为投保人,向其缴纳保险费,而当成员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瀕临破产时,保险机构会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者直接代替存款机构向其存款债权人支付一定额度的存款。这种以事先确定责任的机制来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制度同中央银行的贷款人职能及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一起,共同作为保护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支柱,建立起稳固的安全网,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储户,将资金存入银行是出自对金融机构的信任,银行能保障其资金安全并可备不时之需。但当银行一旦难以支付流动性资金或者面临破产时,存款人也就法满足自身的需要,生活会被严重影响。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参保存款机构不能支付储户的存款时,投保银行可依照保险合同条款,从存款保险机构处可获取一定的资金援助,或者被安排接收、兼并,无论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银行采取何种措施,都能保证储户的存款损失能被降到最低,保障存款人利益。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高负债经营货币信用以及内生脆弱性等特点,最需要并且最难以防范的就是挤兑风险。挤兑风险又具有极强的分散性,“钱荒”言论一旦四处传播,会不断地扩散并难以停止,这会对商业银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致其破产。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能对公众形成资金安全的心理预期,通过提高储户的信心来防止挤兑风险的发生和蔓延,继而避免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另一方面,即使银行难以支付存款,存款保险制度也可以通过事先缴纳保费形成基金分散风险的机制,对正遭受经营困境或濒临破产的银行施以援手,帮助其渡过危机。此夕卜,由于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银行承担有保证给付的责任,因而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经营合规和稳定。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银行负有保证给付的责任,因此会对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从而辅助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有助于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存款保险机构会定期检查银行的财务状况,审查其披露的报表及账目,当成员银行经营不善或不合规时,存款保险机构会提出警告,勒令其整改,当银行陷入困境时,会提供流动性支持或安排重组、兼并及退出市场。因此,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减轻金融监管当局的负担,加大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平稳退出市场,完善监管体系。(二)天津地方金融发展特点及监管政策近年来天津市的经济增长势头迅猛,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天津市的金融产业发展有了明显的改观。在天津市政府和国务院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下,金融业已成为近几年天津市发展最快的行业。天津金融业以银行金融业为主体,主要从证券业及保险业的角度,依托2020年的金融数据对天津市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全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4508亿元,同比多增1642亿元。年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145.00亿元,比年初增加2356.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4%。各项贷款余额38859.42亿元,比年初增加2718.15亿元,增长7.5%。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38.15亿元,增长27.6%,贷款余额和增速均创新高。证券市场发展成效明显。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年末全市共有78家上市公司的83只股票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易。年末证券账户626.1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8%。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61342.3亿元,增长53.6%。其中,股票交易额36207.68亿元,增长69.8%;债券交易额22430.06亿元,增长32.7%;基金交易额2535.10亿元,增长52.8%。期货市场成交额129552.13亿元,增长27.6%。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72.09亿元,增长8.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07.83亿元,增长9.1%;财产险保费收入164.26亿元,增长7.9%。全年赔付支出168.18亿元,增长6.3%。其中,人身险赔付84.54亿元,增长7.2%;财产险赔付83.64亿元,增长5.5%。年末共有保险机构377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10.48万人。由上面数据可以发现天津市的金融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而天津自贸区的存在使得天津在金融发展上存在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下面重点介绍的是天津在金融发展上的特点1.特殊时期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来主要由出口拉动,现在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由固定投资、消费需求、外需三大内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固定投资和扩大内需为天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经济一直处于低迷阶段,进出口贸易收到了严重的影响,危及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央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拉动内需,同时配套实施推进结构性减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力地改变了我国的消费环境,开辟了消费空间。2.天津发展潜力巨大天津目前正处在开发建设的黄金时期、大批项目在建和待建。未来三年中各区县单位必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天津市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3.开放合作的机遇,人民币逐渐走出去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下降,中国经济表现的强势劲头以及人民币在边境结算中的普及,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天津市在东疆港保税区的离岸业务不仅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为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再有金融本身就是服务实体服务民生的,它不是为单个一个城市服务的,城市之间的金融机构综合金融他都向各个城市延伸,天津市和其他城市之间有一个互相合作的机遇。4.国家对滨海新区的大力扶持政策将全面增强天津经济活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批准滨海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先试,对滨海新区给予了大力扶持。在国家多个部委的积极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一个三年实施计划主要任务基本完成,并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天津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第二个三年计划将已经推出。现在,滨海新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为滨海新区的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滨海新区的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健全,正以金融、物流、土地改革为突破口,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创建新的体制机制。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成果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天津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天津的金融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都处于攻坚阶段,其成败与否、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创新和凝聚能力,而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就需要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据滨海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初步统计,新区目前拥有1.8万多名金融人才,但是这与滨海新区对人才的需求还相距甚远。目前天津市金融人才稀缺,特别是国际金融租赁人才,天津市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来引进相关人才,从而完善和推动当地金融业的发展。天津市金融的飞速发展也给天津地方监管提出了比较大的考验,天津市政府针对天津市的发展特点也是出台了一系列金融监管的措施。天津得益于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近年来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行业在天津飞速发展。为了规范这些新兴金融行业,加强监管,厘清权责,天津在2019年7月实施了《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天津市金融局又相继推出了包括“商业保理试点管理办法”以及“关于加强融资租赁公司监督工作的通知”等8份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对新兴金融领域的监管体系建设。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建立起了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监管和风险防控系统。这套网络大数据平台,可以对天津范围内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7类金融企业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经营状况进行打分。高于80分将被列为“高风险”,系统会主动发出“警报”。市区两级金融部门工作人员,将根据风险线索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目前,这套系统已经预警信息400多条,提供风险报告50多份,有效的降低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天津通过加强监管,促进地方金融企业规范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19年,天津市“线上银税互动平台”全年为1200多家小微企业授信7.3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创近年来新高;2家民营企业科创板上市,首发募集资金22亿元。2020年12月17日,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天津市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的公告,该指引中,采用评分定级,分级监管的方式,共分为A(优秀)、B(良好)、C(中等)、D(较差)、E(差)五个等级。得分为60分以下的,评级结果为E级,表示公司存在严重经营异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脱离监管或不能落实监管要求,风险极大,对此级别公司采取重点监管关注。级别为D、E的公司将有多个行为受限,无法获得政府扶持。天津市借鉴了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级和融资担保公司监管记分工作经验,将融资租赁公司按照明确的分值定级,再根据级别分类监管,这样的方式可以聚焦出现问题的租赁公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三、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风险防控体系暴露的问题(一)立法依据不明确各地条例第一条均明确了其立法依据,即“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但这些“法律、行政法规”目前是付之阙如。在行政法规层面,目前仅有《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地方监管权限作了明确授权,其他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管权限来源于《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较低,影响了各地地方金融监管条例的有效性。此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主要是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而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无权设置,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执法的合法性受到质疑。地方金融监管缺乏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授权,难免“名不正言不顺”;而作为监管主体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监管权限不明,直接影响其监管效率。高位阶的法律授权成为当前地方金融监管立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定位不清晰地方政府在监管地方金融组织的同时,往往还肩负着促进地方金融发展的责任,从各地条例涉及发展政策的篇幅可见一斑。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作为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职能同样混杂。如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内设开放发展处,负责推进本市金融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⑩,这样的职能定位本身就已违反监管部门的中立性要求。经济增长是一个易于衡量的指标,地方金融监管的效果却难以显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在面临推动经济增长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选择时,往往会偏离自身定位,重发展轻监管,与中央的金融监管目标背道而驰。发展与监管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我国亟须重塑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定位,再次审视发展与监管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之间的兼容,使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目标得以趋同。(三)监管科技效果受限面对不断涌现的金融业务创新产品,传统的监管手段已无法应对。可以肯定的是,监管科技的运用是地方金融监管顺应时代潮流之必然选择,但一项新事物的起步过程必然伴随着阻碍与挑战。首先,监管科技缺少法律法规的规制。使用监管科技的标准是什么,“监管科技”由谁监管,如何把握监管科技的适用范围等诸多问题,都是监管科技立法亟须明确的事项。其次,监管科技在运用过程中涉及对大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之间数据差异较大,监管科技落地困难。最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本身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通常是由监管部门设置监管规则,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存在数据泄露等风险。(四)金融监管协调乏力双层监管模式下,央地监管协调尤为重要。目前央地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初具雏形,但真正的构建之路任重而道远。明确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金融监管事权是建立框架的第一步,但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的金融监管边界仍不清晰。配套措施的缺失,也使得地方协调机制空有其表,以加强监管信息共享为例,部分省市条例中虽有笼统性表述,但对具体由谁牵头、以何种方式加强信息沟通等细节还未有明确的规定。四、构建天津地方金融监管与防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一)健全天津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因为天津与其他城市不同的是天津有滨海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的金融业务综合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服务的创新性和监管的复杂性与集中性。就金融创新服务而言,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就可以履行上述职责,从金融监管需要看,现有的自贸试验区政府机构却很难顺利行使权力。虽然政府的管理中心正在从事前管理向事中事后转移,但是金融风险的防范更强调预判、预警、预防,因此,全国分业分类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如果仍然是“一行二会”各自独立下派机构纵向监管,则金融风险的防范很容易演化成事后诸葛亮,不停地堵漏洞的格局。可以预见,中国金融业重组和混业经营将不可避免,因此,从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模式创新入手,探索如何完善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将是自贸试验区试验的一大任务,成立相应的综合监管机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提到议事日程。当前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权来自中央的行政指令,现行法律并无对地方金融监管的赋权规定,权源瑕疵影响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措施的法律效力,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定高位阶法规,明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来源,让授权方式回归合法。地方立法的活力在于创新。在中央进行明确授权后,地方应当秉持不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原则,基于对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考量,把握当地地方金融的发展规律和问题,积极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除此以外,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制定监管细则,明确监管方法、界定标准等细节,完善补充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二)明确天津地方监管对象及目标明晰地方金融组织的范围是地方进行金融监管的前提。对于P2P平台,从中央层面看,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P2P平台的基本监管格局是由中央负责制定监管框架、明确发展方向,地方负责辖区内P2P平台的备案登记、风险防范处置等具体工作。从监管授权看“一事一议”的个案授权无法适应蓬勃创新的地方金融发展,难免挂一漏万。未来在高位阶立法中,应当通过概括加列举的方式明确地方金融监管对象,保证地方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定位不明确导致央地金融监管目标不一致。中央层面意在通过地方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而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则同时肩负经济发展和监管双重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重发展、轻监管”的问题。确立明确的地方金融监管目标有助于地方在规范与促进之间寻得平衡,应调整地方发展框架,改进政府考核体系,通过弱化GDP评估指标、提升监管指标的重要性等方式,促使政府转变方向,不再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是放眼全局、加强监管。此外,地方金融监管更应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来应建立全方位的消费者保护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诉求。(三)完善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推进监管体系变革“社会的法律运行、资源配置进程便是不断地重新配置权利、调整权利结构与变革实施程序之进程。”由于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时间短、发展程度浅、发展速度快,并没有采取类似于域外发达国家的功能性监管体系,依然采取的是根据不同金融业务特征而采取的以机构(分业)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稳委”)指导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基于监管科技的研究视角由原来的“一行三会(央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转型为“一委一行两会(金稳委、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然而该类金融监管体制尚未跳出分业监管的框架。多头分业监管的模式,不仅仍存在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等突出问题,而且可能诱发金融风险的爆发。此外,该种金融监管体制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依然难以改变。从域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体系演进历程来看,功能监管将会逐步得到重视,从而实现对“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的综合监管格局。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