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1-4单元+期中+期末共6套学情评估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情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某地发现了右下图的两颗上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其属于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A.元谋人 B.山顶洞人C.北京人 D.半坡人2.考古学家在湖北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一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将之命名为“郧县人”3号,这是迄今所见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据此可知,对史前阶段历史的研究方法是()A.实地考察 B.走访调查C.化石研究 D.口耳相传3.毕节黔西观音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与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齐名。下列能反映黔西观音洞和北京周口店古人类特征的是()A.使用较粗糙的石器 B.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C.懂得人工取火 D.懂得种植水稻4.右下图为现存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山顶洞人的首饰(兽牙),据此我们可知山顶洞人()①掌握了钻孔技术②会制作陶器③有爱美意识④会种植水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A.彩陶文化的兴起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6.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目前,这一发现表明()A.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发现于中国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C.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合栽培水稻D.当时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7.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A.饲养家禽动物 B.广泛种植水稻C.掌握纺织技术 D.住干栏式建筑8.“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了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玉米9.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距今5000年左右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D.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10.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址。1978―2021年,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该遗址的宫殿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墓葬区、观象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明确的功能分区。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当时的社会()A.已经诞生封建王朝 B.进入部落联盟时期C.尚未兴起原始农业 D.有明显的阶级分化11.《山海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与之相关的传说是()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12.禹在部落联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的主要贡献是治理水患,他治水时采取的方法是()A.堵塞决口 B.加高堤坝C.顺势疏导 D.加宽河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早期人类·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类。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

14.【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下图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

15.【原始农业·作物栽培】距今约1万年,水稻、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也说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16.【农耕居民·定居生活】距今约6000年的人,居住的房屋主要为半地穴式房屋,在他们居住的遗址上还出土了骨针、骨锥,少量的乐器陶埙,陶制和石制的纺轮。

17.【传说时代·人文初祖】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名片解读①②③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以上图片反映北京人境况的有(只填序号)。(1分)以上图片反映山顶洞人境况的有(只填序号)。(1分)

(2)学会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请你完善下面年代尺的内容。(3分)(3)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哪一远古居民使用的陶器和种植的作物?(2分)图一鱼纹陶盆图二炭化稻粒(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考古发现在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过程中的地位。(3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1分,共21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班固《白虎通义》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长屋(右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在桩木上架设纵横交错的地龙骨(地梁),然后在上铺设地板,地板以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摘编自梅福根、吴玉贤《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三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分)(2)材料二中“他们”应该是哪一原始居民?(1分)房屋属于什么类型?(1分)(3)分析材料三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2分)并说出判断的依据。(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回答,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3分)材料二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根据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特磬、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有一二百件。——摘编自任式楠《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2)从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2分)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2分)材料三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3分)并分析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1分)参考答案1.A2.C3.A4.C5.D6.B7.C8.B9.A10.D11.B12.C13.山顶洞人14.旧石器时代15.粟16.半坡17.华夏族18.(1)①③②④(2)①元谋人②距今约7000年③半坡人(3)图一:半坡人;图二:河姆渡人。(4)考古发现是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进化的重要途径。19.(1)历史现象:我国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因:人民众多,禽兽不足。(2)原始居民:河姆渡人。类型:干栏式建筑。(3)原始居民:半坡人。依据:材料中提到的彩陶的纹饰有人面纹、鱼纹。20.(1)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分化;三是出现王权、国家。(2)推论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推论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推论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原因: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许多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青铜器利簋上的文字记述了这样一段历史:武王讨伐纣王,一夜之间就打败了对手。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纣王所在的都城朝歌。武王伐纣终结的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2.《左传》中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文中涉及的周朝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凭此“义”率先称霸的是()A.宋襄公 B.齐桓公C.越王勾践 D.楚庄王4.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出现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时期5.战国时期,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消失了,该诸侯国是()A.楚 B.齐 C.晋 D.秦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中“大动荡”处填写的内容最恰当的是()A.文明起源 B.国家产生 C.诸侯争霸 D.政权统一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是()A.当兵获取军功 B.不隐瞒犯法的行为C.合理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布帛8.有人说:“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汩汩清流。”文中的“它”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大运河 D.灵渠9.(2022湖北宜昌中考)《论语》中记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说明孔子具有()A.民本思想 B.无为思想 C.德政思想 D.兼爱思想10.(史事判断)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墨子)善于守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A.“兼爱”“非攻” B.“仁政”“礼治” C.集权专制 D.无为而治11.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右下图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毛公鼎 D.利簋12.相传端午节与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有关,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这种习俗的积极意义在于()A.增强珍惜生命的意识B.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C.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D.增强爱国爱家的精神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政治制度·国家治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其中“天下为家”指的制度是。

14.【审时度势·迁都中兴】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15.【春秋争霸·社会动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16.【社会变革·思想活跃】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称为“”。

17.【青铜时代·高超工艺】“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追求品质。商代青铜器中以四羊和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礼器中的至尊气象,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的是。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材料二如下图。材料三周公教姬诵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1分)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何人开始的?(1分)(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制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分)(3)材料三反映了诸侯要对周天子承担哪项义务?(2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9分,第20题12分,共21分)19.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两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图片。图一铁制农具图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1)材料一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1分)A.实物资料B.文献资料(2)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班固《汉书·食货志》(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4)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名军人,你是否支持商君的举措?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2分)20.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材料二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材料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1分)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2分)(2)材料二反映出怎样的治国策略?(2分)概括材料三中孔子与孟子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2分)(3)根据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1.B2.B3.B4.D5.C6.C7.D8.A9.C10.A11.B12.D13.世袭制14.盘庚15.尊王攘夷16.百家争鸣17.四羊方尊18.(1)王朝:夏朝。人物:启。(2)制度: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巩固了西周统治。(3)向周王进献贡赋。19.(1)A(2)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3)历史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启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和培养人才,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4)观点:支持。原因:商君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的措施,有利于激发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使平民有了可以上升的机会,符合百姓利益。20.(1)学派:道家。核心观点:要顺应自然(或不违背自然规律)。(2)策略:以法治国。共同之处:都主张以民为本;都强调“仁”。(任答一点)(3)做法:应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学情评估测试卷(第1-12课)(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这说明,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A.传说 B.史料 C.化石 D.石器2.右图中的彩陶颇具特色,同一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它们可用于研究()A.元谋人 B.北京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居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4.(史事判断)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平王迁都 D.国人暴动5.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下列典故与战国时期史实无关的是()A.尊王攘夷 B.纸上谈兵 C.三家分晋 D.朝秦暮楚6.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A.鼓励耕织 B.严明法度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 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8.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C.周朝 D.秦朝9.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10.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措施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严刑苛法 B.统一文字 C.设立郡县 D.开凿灵渠11.(2022湖南怀化中考)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尊崇儒术”的提出C.刺史制度的建立 D.“推恩令”的推行12.下列历史事件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直接相关的是()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B.百家争鸣C.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首领是传位给贤德之人,这种首领的产生方式称为。

14.【百家争鸣·社会治理】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

15.【制度创新·继往开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6.【休养生息·治世局面】西汉前期,出现了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府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史称。

17.【统一铸币·经济控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经济篇】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是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种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分别产生了以小米和水稻为主的农业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李中华《中国文化通义》(1)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哪种居民就已种植水稻?(1分)【制度篇】材料二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制度。(2)禹的儿子启凭借家族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标志着什么制度的出现?(1分)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2分)【改革篇】材料三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3)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商鞅变法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工程篇】材料四战国后期,秦国在发展经济中,注重兴修水利。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材料四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1分,共21分)19.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起源篇】材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1分)写出两个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遗址。(2分)【发展篇】材料二图一图二(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分)【政策篇】材料三(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班固《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说明秦朝农民面临怎样的处境?(2分)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紧密地联为一体,夏、商以来林林总总的国、族一统于周天子。——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2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归纳该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1分)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1分)比较以上治国措施所起作用的不同。(2分)(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1分)参考答案1.C2.D3.B4.B5.A6.C7.C8.B9.B10.A11.D12.C13.禅让制14.孟子15.郡县制16.文景之治17.五铢钱18.(1)河姆渡人。(2)制度:世袭制。行政制度:分封制。(3)目的:富国强兵。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但改革需要谋略和胆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言之有理即可)(4)都江堰。19.(1)标志: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出现。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3)处境:赋役负担沉重。政策:休养生息。(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仁政”;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兴修水利;等等。20.(1)①东周;②战国。建立者:周武王。(2)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3)措施:焚书坑儒。思想:儒家思想。不同:秦朝的措施破坏了文化传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而汉朝的措施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追求大一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情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是()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2.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的诏书传到桂林郡,当地却没有人认识。据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货币 B.开凿灵渠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3.中国历史上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秦朝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项羽歼灭了秦军主力 B.刘邦攻占了咸阳C.秦朝统治的残酷暴虐 D.秦末农民大起义4.小华在网页搜索框里输入“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字眼,搜出的信息最有可能是()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王莽篡权 D.刘秀起义5.时间轴有助于我们建立时空观念。下面时间轴中①处应选择的是()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建立西汉 C.张骞出使西域 D.刘秀建立东汉6.“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材料体现的治国理念是()A.以农为本 B.减轻刑罚C.重视人才 D.以德化民7.著名学者金克木在《风流汉武两千年》中写道:“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加上了软件。”对材料中“硬件”和“软件”解读正确的是()A.分封制、“推恩令” B.郡县制、尊崇儒术C.行省制、盐铁专卖 D.丞相制度、军机处8.“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材料称赞的是()A.文景之治 B.卫青打败匈奴 C.光武中兴 D.汉武帝大一统9.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突出的朝代是()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周10.(史事判断)某导演在拍摄电影《张骞》时,其中有一场戏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拜别汉武帝”,该场景中最不适合摆放的道具是()A.瓷器 B.核桃C.丝绸 D.铁剑11.(2022山东东营中考)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12.(2023四川眉山中考)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改革前行·统一货币】秦朝建立之初,为改变以往币值混乱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国的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

14.【伟大工程·光辉遗产】秦朝为保卫国家、抵御匈奴侵犯的古代工程是。

15.【反抗暴政·著名战役】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在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歼灭。

16.【反抗压迫·农民起义】东汉后期,张角领导的,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17.【古代商路·交通东西】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自秦汉一统,四海为一。秦汉400多年的统一局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材料三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开放时代,百家争鸣,各项思想都能自由奔放,毫无束缚。及至秦因政治……思想亦趋于统一,不过这时思想上的一尊,还未具体形成,仅仅有种剧烈的趋向而已。汉代以来,思想的统一运动更有长足进展,至武帝……以后,可说是达于成熟时期。——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①②③处的官职。(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政治、军事上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和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所来自的学派,并列出其代表人物。(4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2分,第20题9分,共21分)19.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治国安邦】材料一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班固《汉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实行该政策后不久,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其被称为什么?(1分)【加强集权】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2)为解决上图所示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1分)【开疆拓土】材料三汉代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博物志》(3)材料三中出使西域的人是谁?请将内容填写在横线处。(1分)汉朝时,哪一宗教通过他所开辟的道路传入中国?(1分)为了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1分)【东汉衰亡】材料四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79寿命(岁)27232303936341854(4)材料四的现象导致了东汉中后期什么局面的形成?(1分)从两汉的兴衰中,你汲取了怎样的教训?(2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秦始皇批奏折,每天竞“以衡石量书”,那时的奏折是竹简,竹简很沉要论斤称量,按当时的单位讲,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约是现在的30千克。材料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材料三识图学史(1)材料一中使用竹简书写的情况得以改变,谁作的贡献最为卓著?(2分)(2)材料二的名言出自何人?(1分)他写的史学巨著记述了何时的史事?(2分)(3)材料三中的名医各自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4)请你谈谈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2分)参考答案1.D2.D3.C4.A5.B6.A7.B8.C9.C10.B11.C12.B13.圆形方孔半两钱14.长城15.巨鹿16.黄巾起义17.长安18.(1)①皇帝;②丞相;③郡守。(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军事上:北击匈奴。(3)秦朝:法家学派,韩非。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董仲舒(任意一位即可)。19.(1)政策:休养生息。治世局面:文景之治。(2)措施:颁布“推恩令”。人物:董仲舒。(3)人物:张骞。宗教:佛教。机构:西域都护府。(4)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0.(1)蔡伦。(2)人物:司马迁。史事: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3)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4)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对外开放、交流;等等。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情评估测试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这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这次战役是()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A B C D3.(人物辨识)某班学生准备排练舞台剧,某一同学最喜欢扮演某一角色。理由是:他是三国之中立国西南,统治面积最小,在文学作品中又多被奉为正统的国君。这一角色是()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4.“(咸宁五年)十一月,大举伐吴。……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壬申……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材料描述的是()A.淝水之战,前秦失败 B.西晋灭吴,统一全国C.匈奴灭晋,东晋北伐 D.八王之乱,西晋衰落5.“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说的是西晋开始走向衰落,导致这一严重后果的历史事件是()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少数民族内迁6.史书中常描述江南地区“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晋时期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现象的是()A.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B.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D.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8.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内迁的匈奴、鲜卑等族建立了前赵、前秦、成汉等政权,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历史上这些政权被总称为()A.三国 B.十六国 C.南朝 D.北朝9.与“风声鹤唳”“投鞭断流”“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垓下之战 C.涿鹿之战 D.淝水之战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这一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昭君出塞 D.北魏孝文帝改革11.“禾下乘凉梦”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的一个理想追求。小明的理想是长大后像袁隆平爷爷一样,成为一名农业专家。下列人物的作品最能给他启发的是()A.华佗 B.郦道元C.贾思勰 D.马钧12.(史事判断)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会融合特征的是()A.都江堰 B.秦始皇陵兵马俑 C.云冈石窟 D.长城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三国纷争·一代名相】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14.【国家统一·宝岛台湾】230年,受孙权所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15.【迁都改革·与时俱进】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推行汉化措施,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趋势。

16.【文化艺术·兼容并包】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石窟。

17.【优秀成果·领先世界】世界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是。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了解这些战役有助于我们学习历史。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1)请将上述战役按发生时期填入下表对应的正确位置。(3分)时期战役秦汉时期三国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2)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请你分别简述上述三次战役产生的影响。(6分)(3)综合三次战役的情况,谈谈你对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的认识。(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1分,第20题10分,共21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族服饰俑鲜卑服饰俑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拔拔长孙(1)材料一的图片和表格体现了孝文帝哪些改革措施?(4分)材料二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葛剑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分)材料三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统治由盛转衰的原因。(2分)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2分)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示意图——据《中国历史》朝代表编制材料二北方移民大量南下给江南经济开发增添了生力军。他们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固然要榨取人民血汗以满足其享受和挥霍,客观形势也要求他们承担新的经济开发的组织者的责任。为了殖产兴利,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修植桑果。三吴地区既已由吴姓士族控制,他们就向浙东沿海甚至闽中地区发展,大规模地进行经济开发。东晋政府面对移民大批南下,也设立侨置郡县,免除课役。这些积极因素对江南经济开发起了推动作用。——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对于孔儒文化都是非常尊崇的,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思想的传播扩散可以进一步加强北魏的中央集权。北魏对于权力的控制更加集中,对于北魏政权的稳定也是更加有利的。而且对于孔儒文化的尊崇对于后世很多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王典《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2分),并指出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1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魏晋以来南方地区得以发展的有利条件。(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尊崇孔儒文化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1.C2.C3.A4.B5.C6.D7.A8.B9.D10.D11.C12.C13.诸葛亮14.夷洲15.洛阳16.龙门17.祖冲之18.(1)时期战役秦汉时期巨鹿之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东晋十六国时期淝水之战(2)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淝水之战: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杰出的军事统帅;对战争胜利的信心;等等。(任答一点即可)19.(1)穿汉服;改汉姓。(2)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原因:统治阶级的腐朽;社会矛盾的激化。评价:全面、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20.(1)特征:孕育统一。朝代:西晋。(2)北方移民南下增添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士族地主的推动;南方政府采取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3)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加强了北魏中央集权;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对于后世很多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A.已经学会使用火 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C.已经有私有财产 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2.在良渚文化的考古中,发现有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的遗址以及随葬品数目不等的墓地。这些表明,良渚文化遗址()A.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B.已经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C.开始了中华5000年文明史D.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3.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4.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A.治理钱塘江水患 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撰写《齐民要术》 D.编制《大明历》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据此可知,韩非主张()A.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 B.实行仁政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6.(史事判断)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7.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等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绿林赤眉起义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8.公元前117年,汉朝统治者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选用对盐、铁之事有经验的人任盐铁官,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机构。汉朝统治者此举意在()A.解决王国问题B.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平抑市场物价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9.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战国铁制农具 汉朝耧车(模型)翻车A.建筑技术的发展 B.冶铸工艺的提高C.生产力不断进步 D.战争武器的改进10.建立良好的时空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是某位同学所绘制的三国形势示意图,你认为最准确的是()ABCD11.下图是某教材的部分目录,根据内容判断该单元的标题应为()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传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A.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C.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 D.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社会变动·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由于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14.【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促进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15.【伟大发明·利在千秋】东汉时期,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16.【著名战役·以少胜多】《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17.【南北并立·王朝更替】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材料二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