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文化心理条件的影响、从民族精神差异性的角度审视,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高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刷,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来现出贫民化的倾向。“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刷”,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选编自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有删改)材料二: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态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莱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莱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高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来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悲剧注重情节“庄严风格”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在结局毁灭主人公,展现戏剧冲突严峻、不可调和的特征。B.在西方,悲剧和喜剧有着不同的受众,喜剧展现出了平民化的倾向,悲剧表现“神话的英雄”,为帝王贵族服务。C.中国悲剧不具备真正超人间的因素,因为受儒家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影响,认为人应承担自己缺陷带来的罪责。D.中国悲剧中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成为悲剧主人公,西方悲剧中的冲突双方则都是强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儒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但二者论述目的并不和同。B.中国古典悲剧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使其悲剧精神的内涵和对薄弱。C.西方戏剧中“人性”和神性对立,“人性”有对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D.材料二关于中西方戏剧过错方不同的解说也能证明材料一首段的观点。3.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的一项是()A.元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B.话剧《雷雨》最后一幕,鲁侍萍和繁漪因无法承受丧子的打击而精神失常,独留周朴园在悲痛中忏悔。C.话剧《天下第一楼》中的老字号“福聚德”遭遇内忧外患,由入不敷出到东山再起,最终还是走向衰败。D.历史剧《屈原》中,郑詹尹是朝中奸佞的帮凶,他受令用毒酒毒死屈原,却意外毒死屈原的侍女婵娟。4.下面是中西悲剧对比一览表。根据材料内容,对比较内容填写不恰当的一项是()对比类目中国西方思想观念被现存总体秩序束缚①美学的风格②庄严的风格悲剧因素③人性与神性悲剧的人物多以平民为主④A.①与现存总体秩序冲突 B.②中和之美C.③人与社会 D.④多以贵族、英雄为主5.王国维曾说:《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答案】1.B2.B3.A4.C5.①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②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悲剧和喜剧有着不同的受众”错,根据“在西方的一些戏剧理论家看来,悲剧和喜剧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模仿帝王贵人的行动,而后者是模仿卑微小民的行动”可知,在文中只是比较西方悲剧和喜剧的主人公不同,而没有比较悲剧和喜剧的受众(观众)不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中国古典悲剧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使其悲剧精神的内涵和对薄弱”错,强加因果,根据“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可知,造成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的原因是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而非中国古典悲剧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哀而不伤”是指情节的发展不是一悲到底,而是不同程度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A.元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伤情而死是悲剧,但其中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最后起死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却是喜剧的因素。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B.话剧《雷雨》最后一幕,“鲁侍萍和繁漪因无法承受丧子的打击而精神失常,独留周朴园在悲痛中忏悔”的结局,是纯粹的悲剧,其中没有一点喜剧的因素。不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C.话剧《天下第一楼》中的老字号“福聚德”遭遇内忧外患,由入不敷出到东山再起,最终还是走向衰败,情节尽管有点波折却是一悲到底,没有喜剧因素。不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D.历史剧《屈原》中,奸佞要暗杀屈原,屈原侍女婵娟意外惨死,是悲剧情节的一悲到底,其中没有渗透喜剧的因素。不能体现中国悲剧创作“哀而不伤”特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第三空填写不恰当,根据“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可知,在文中作者认为中国悲剧产生的因素是“人”而非“社会”,因此第三空应当填“人”。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可知,作者认为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就已经构成悲剧。《窦娥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最后蒙冤而死”的情节,体现了其悲剧性。②根据“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可知,作者认为只要是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也就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便表现了悲剧精神。悲剧主人公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她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表现了自己的悲剧精神,体现了其悲剧性。③根据“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作者认为能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加强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的剧作是悲剧。窦娥的悲剧能够唤起观众的悲哀情绪,加强他们对悲剧精神的渴望,观众能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体现了其悲剧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镖头杨三聂鑫森古城湘潭,地处湘中腹地,交通十分便利。那时天下不怎么太平,财货、银两又非木船、车马运送莫属,路途遥追,山重水复,杀人劫财的事时有发生,没有护镖的寸步难行。于是,城中便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镖局。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这镖局和他本人一样,名气很大。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那时已是民国刚立的年号了。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同:“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险,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完生定是好棋之人,放途相逢,何不来一局?”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子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早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元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完生所押何镖?”“大米。”“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家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马,和杨三并排而行。粮行的账房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一追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拔在眼前经过。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你原来是绿林中人!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不,不是不敢,是不能。我若如此,则败了整个镖行的规矩,在后谁还敢‘请镖’!我只求你们几件事:粮食留下后,请莫伤赶车人及账房、伙计的性命,让他们安然回湘潭;我的尸首不必搬回去,就在此安葬吧。”杨三说完,猛横刀于颈,使劲一抹,血光飞溅,遂倒下马来。沙风里翻身下马,扑了过去,大哭道:“杨先生,杨先生,我不陪你去,岂不令人笑话。”遂将匕首猛插心口,狠狠一绞,然后和杨三并排而躺。残阳如血。随车来的一行人被安然遣返。粮食分给了附近的饥民。……朱启人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尽管吉成镖局这份产业归了他作赔偿之用,但他失去的是更多的进益。他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将故事设定在旧中国的古城湘渊,交代了社会环境,也为后续人物介绍提供了合理背景。B.小说中的对话突出了人物个性,如和朱启人的对话,就表现了杨三对武艺的自信和对信誉的重视。C.小说讲述了杨三护镖、沙风里夺镖的故事。沙风里心机深沉、诡计多端,反衬了杨三的侠义精神。D.小说的语言简洁凝练,刚健古朴,富有表现力。从中可见作者深厚的旧学根底和高雅的文化品格。7.对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展现了镖队的威武和气势。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了傍晚的自然景色,烘托了镖头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C.“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浮殍……”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形成呼应。D.“残阳如血”,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美感,而且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小说结局的情节作了销垫。8.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本篇小说中,对杨三“失镖”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两处加以分析。9.小说中杨三经历了从“护镖”到“献粮”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6.C7.D8.①朱启人开始时提醒杨三粮队所经地区民风强悍,让杨三注意;杨三保证如若失镖,一定赔偿。为后文劫镖和镖局归了朱启人等情节埋下伏笔。②沙风里告诉杨三其家乡年景很坏,老百姓无粮可吃甚至食人;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③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沙风里同行,以免出事;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为后文沙风里带头劫镖埋下伏笔。9.①杨三前后选择与命运的变化正是基于当时贵州天降荒年、贪官污吏枉顾民生、商贾重利轻义、百姓饿殍遍地的社会环境。(环境)②杨三极重自己行镖的声誉,最终毅然选择以牺牲自己来捍卫声誉并成全救济百姓的大义的形象(人物)。③杨三对百姓抱有悲悯的情怀,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寄予了作者对这种崇高精神的敬佩和赞扬。(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沙风里心机深沉、诡计多端,反衬了杨三的侠义精神”错,文中的沙风里是一个具有民族大义的侠义之士在与杨三的交往、夺镖的过程中并没有施用诡计。根据结尾的提示,可知镖头杨三最终放弃护镖,救民于水火,他也是一个侠义之士,所以应该是正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D.“而且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错,这一段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杨三舍身献粮拯救饥民故事的悲壮,渲染的氛围是悲壮而不是凄清。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手法的能力。第一处,原文“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为后文遭遇沙风里一彪人马打劫、杨三弃镖而赔掉镖局作了铺垫,埋下伏笔。第二处,原文“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此处是沙风里和杨三的对话,年景不好,百姓无法生存,铤而走险就变得顺理成章。此处对话为下文一彪人马劫粮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第三处,原文“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账房谨慎劝诫,但杨三认为沙风里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不需防备。但到后文“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可见,账房先生和杨三关于沙风里的对话,为后文劫镖的带头人是沙风里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剖析小说中杨三的角色转变,即从“护镖”的英勇形象到“献粮”的无私奉献,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当时贵州社会的沉重背景之下。从环境上来说,贵州遭遇天降荒年,粮食歉收,饿殍遍野。而此时的官场,更是腐败不堪,贪官污吏无视百姓疾苦,只知搜刮民脂民膏。商贾们则重利轻义,囤积居奇,加剧了百姓的苦难。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杨三的选择与变化显得尤为突出。在当时需要一位无私奉献的英雄出现。从人物上来说,杨三,一个行镖出身的英雄,他深知自己的声誉对于镖局乃至整个江湖的重要性。然而,在面对百姓的疾苦时,他选择了牺牲个人的声誉和利益,毅然决然地将自己护送的粮食献给了饥饿的百姓。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自己声誉的坚守,更彰显了他对百姓的悲悯情怀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在当时需要一位舍己为人的英雄引领。从主题上来说,作者通过杨三这一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英雄在艰难时刻的抉择与担当。他不仅是对杨三个人品质的赞美,更是对那个时代中那些坚守道义、勇于担当的英雄们的致敬,作者对杨三的对百姓抱有悲悯的情怀、对社会具有强烈责任感的崇高精神,寄予了敬佩和赞扬。作家应当弘扬正能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于是就需要塑造这样的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本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庄王问詹何治国之要,其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征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魏征与我A安B天下C虑生D骄逸之端E必践危亡F之地G所以见守成H之难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喜庆、福禄,和《促织》中“解令休止”的“休”的意思不同。B.苟,如果,和《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苟”意思相同。C.治,安定、太平,和《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治”意思不同。D.竞,竞相,和《桂枝香·金陵怀古》电“繁华竞逐”竞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篇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等比喻,形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B.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君主要安定天下,须先端正自身,得到了魏征的认同。C.两则材料都谈到民心向背与国家安危的紧密关系,警示君主治国要先存百姓。D.两则材料都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强调君主理国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2)昔楚庄王问詹何治国之要,其对以修身之术。14.魏征认为“守成”更难,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理由。【答案】10.CEG11.B12.D13.(1)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2)过去楚庄王问詹何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14.①殷忧之时,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后,就放纵性情轻视别人。②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征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一旦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业的艰难。“天下”是“安”的宾语,故在C处断开;“骄逸之端”是“生”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危亡之地”是“践”的宾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及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休:喜庆、福禄/停止;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福禄。/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B.错误。苟:苟且、姑且/如果;句意: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如果凭借偌大国家。C.正确。治:安定、太平/讲求;句意:上头治理好安定太平了而下边发生动乱事。/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正确。竞:均是“竞相”的意思;句意:各地豪杰竞相起兵。/争着过豪华的生活。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两则材料都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错,材料一只是纯粹的议论分析,没有具体事例,更没有对具体事例分析。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百”,所有;“景”,重大;“殷”,深深的。(2)“要”,名词,要点、关键;“术”,方法;“其对以修身之术”,状语后置,常规语序为“其以修身之术对”。【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可知,魏征认为“守成”更难的理由是:殷忧之时,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成功后,就放纵性情轻视别人。②根据“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可知,魏征认为“守成”更难的理由是:取得天下后,容易骄傲放纵,致使百姓穷困,国家衰败。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吴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材料二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决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安定太平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骚扰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说:“古代贤明的君主,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所以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问詹何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于是楚王再问他该怎么治理国家,詹何说:‘从未听说将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知道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十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们说:“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相起兵,必须攻破城池才能使敌人投降,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回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乘着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庸无道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算难。然而得到天下之后,志趣变得骄傲放纵,百姓想安宁地过日子,但徭役却无休无止,百姓穷困潦倒而国君却不停地奢侈享乐,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引起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九死一生,所以他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如今辅佐我治理国家,担心一旦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必然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他看到守业的艰难。如今艰难的创业已成往事,守业这一难事,我考虑应当和诸公一起谨慎对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泊岳阳城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①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注】①图南,语出《庄子·逍遥游》,“(鹏)背负青天……而后乃今将图南。”谓南飞。后遂以“图南”比喻人的志向远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出江国之广阔、山城之高耸,构成了一幅磅礴宏大的岳阳图。B.颔联中“翻”“洒”二字生动地刻画出晚风卷浪,雪落寒灯的凄寒景象。C.颈联表现诗人滞留岳阳的幽怨心情,艰难危险的处境更增加了他的怒气。D.此诗为五言律诗,承转自然,情景呼应,显现出了“沉郁顿挫”的风格。16.本诗与这学期所学的杜甫另一诗作《登岳阳楼》均创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两首诗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1)同:都有漂泊困顿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忧。(2)异:①《泊岳阳城下》还表现出诗人的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的壮志豪情。从直接抒情“气益增”和用典“图南”可以看出,诗人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自己可以倾尽才华来实现鲲鹏之志。②《登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年老漂泊之感伤,还是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幽怨心情”“增加了他的怒气”错,“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意思是,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诗人留滞岳阳并没有产生幽怨心情,是因为诗人的雄才大略并没有因留滞而消退;艰难危险的处境增加的不是怒气而是临危更坚的宏大气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登岳阳楼》表达的情感,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再看《泊岳阳楼下》的情感,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此时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时,人们会在农历三月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两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使统治者搜求珍宝时的无所不用其极,与挥霍时毫不珍惜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3)假日,小刚与家人在松花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乘船顺江而下,小刚联想到“舟”在古人眼中不仅仅是一艘小船,更是情感的寄托,于是吟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奈何)取之尽锱铢④.用之如泥沙⑤.彩舟云淡⑥.星河鹭起(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雩”“锱铢”“鹭”“浣”“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很多革命先烈在家书中的共同心声。“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蓝蒂裕烈士,英勇就义前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对5岁儿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满怀革命必胜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温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A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①一封封红色家书,②是一首首战火纷飞年代的生命赞歌,③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④据不完全统计显示,⑤从1921年至1949年,⑥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左右。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B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他们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与退缩,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小说中其他人物不同,“豹子头”——林冲,是个充满矛盾性格的形象。B.它(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C.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D.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20.文中画波浪线位置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千言万语B义无反顾19.A20.②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④据不完全统计⑥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人【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根据语境“母亲不用……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推断,这里应该指不用很多话语教育孩子,可以用“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第②空,语境指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地走向战场,可以用“义无反顾”。“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特定称谓。A.表特定称谓,与例句相同。B.表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引用。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语序不当。“战火纷飞年代”是表时间的定语,“一首首”是表数量的定语,所以应改为“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④结构混乱。“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中“据不完全统计”和“不完全统计显示”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所以应改为“据不完全统计”。⑥不合逻辑。“达”是指到了(某种目标或程度),也就是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超过了370万人,所以应改为“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人”。(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内宅与前院之间的重要过渡空间。【甲】前院是接待宾客的场所,内宅则是宅主及家眷的生活居所,外人不可随意进入,【乙】“二门”即垂花门。在古时,除去家中重要时刻可以开启垂花门之外,其余时间垂花门都必须关闭。【丙】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丁】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开间的空间,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人们从外至内行进,伴随空间明暗、宽窄、高低等的起伏变化。如此渐进转折,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感,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同时,垂花门虽位于宅中醒目位置,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关闭状态,日常生活中,人们出入内宅多通过两侧的抄手游廊,垂花门在吸引人们目光的同时又“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形中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此外,垂花门本身有进深尺度,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屋檐能遮阳挡雨,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1.“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2.请根据文段内容,用三个短语概括垂花门的功能,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答案】21.B22.①界分内外②调节空间节奏③促进社交【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意思是指从来不出家门与外人接触。根据乙处后面“‘二门’即垂花门”可知,在乙处后面提及“二门”,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句俗语用在此处,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中的“二门”。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引出所说明的事物——垂花门;第二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的界分内外的功能;第三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调节空间节奏的功能;第四个层次是介绍垂花门促进社交的功能。由以上可知,垂花门的功能介绍主要在后面的三个层次之中。根据“如此,垂花门按照传统礼制严格地界分内外,使家族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同一院落中有序地生活”,可以概括为“界分内外”。根据“从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看,垂花门能够有效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可以概括为“调节空间节奏”。根据“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概括为“促进社交”。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勇担匡时济世、造福于民的重任。如烛之武、王安石、屠呦呦、袁隆平……面对当今现实,有同学说:“担当责任,往往意味着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那样做值得么?”有同学说:“我们还是学生,要以学习知识为主,以后才能大有作为。”也有同学说:“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时刻做好准备,勇担责任。”学校举办以“勇担责任,践行使命”为主题的阅读交流会,邀请你作为高一学生代表在会上发表演讲。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承时代使命,谱青春华章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承时代使命,谱青春华章》。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泱泱中华已走过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时代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然而,有的同学认为勇担责任,往往意味着不计个人得失,是不值得的;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还是学生,应当以学习为主;有的同学认为,身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时刻做好准备,勇担责任。我认为,我辈青年当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