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5G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文明在其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吸纳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风俗文化,滋养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华夏文明圈,甚至还在17、18世纪的欧洲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从美术考古的视野来看,这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全球文明演化进程。中国与周边地区以及丝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在衣食住行相关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长时段、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首先是“衣”。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辟打通了亚欧大陆间的交流渠道,把中华服饰文化的精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古代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这个进程或许还可以往前追溯,根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这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了佐证。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作为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带钩非常重要,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贵族们往往会不计成本地制作精美的带钩,带钩上面或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他们甚至把目光投向匈奴服饰中的黄金带扣,汉代诸侯王墓中经常发现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但做工更为精良。秦汉期间,华夏结束列国林立的纷争状态,走向大一统,同期,北方宿敌匈奴也进入历史最佳发展时期,汉匈之间冲突频繁,然而即便如此,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也未曾中断。其次是“食”。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到食物也是如此,中国的豆腐在宋朝时就传到朝鲜半岛,清代传到欧洲,广受世人喜爱。此外,中外文化交流也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以陶瓷为例,它们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当然,欧洲人在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与启发下,也研制出了本土的陶瓷技艺。还需注意的是,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再次是“住”。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建筑,屋顶的坡度越来越陡峭,而为了弥补陡峭带来的美感削弱,建筑的屋角开始起翘,且越来越高;室内空间的增加也导致柱子与斗拱高度比例改变;屋顶变陡使斗拱的作用变小,甚至明清之后完全成为了装饰。宋朝以后的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中国建筑自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最后是“行”。以交通工具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密切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速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在古代,马车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在世界交通史上,有些事物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它的出现对交通的发展却影响巨大,如被称为“中国靴子”的马镫便是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的出现不仅对交通,而且对政治、军事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地吸收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接纳新事物、创造新文明、贡献新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夏商以来从未间断过。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数千年之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这种自我革新精神,这也使得中华民族在遭遇无数次劫难之后,依然能够浴火重生。(摘编自练春海《美术考古视野下的文化交流与互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圈,甚至影响到17、18世纪的欧洲。B.中华服饰文化传播到中亚、西亚的时间,或许可以追溯到张骞出使西域、丝路开辟之前。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奠定饮食文化基础。D.宋朝以后建筑造型由庄重威严走向挺拔秀丽,追根溯源,这与垂足而坐的新式坐姿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汉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匈奴黄金带扣仿制品,图案一致,做工更为精良,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B.秦汉时期,走向大一统的华夏民族,与处于最佳发展期的北方宿敌匈奴冲突频繁,但战争未曾中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借鉴。C.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D.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由此可以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到中国传教,并在其书中第一次提到了豆腐,将其描述为一种使用大豆制作的“中式奶酪”。B.在建筑方面,屋顶是我们民族最骄傲的成就之一。《诗经》里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C.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说:“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D.在“黑石号”出水器物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产的陶瓷器,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陶瓷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流商品。4.下列表格中观点(结论)与材料不对应一项是()选项材料观点(结论)A汲冢竹书《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赠送西王母的诸多礼品中就有带花纹的丝织品“锦组”数百段。这是已知文献中关于丝绸对外输出的最早记载,在同期中亚、西亚地区贵族墓葬出土物中也得到佐证。B中国陶瓷沿着丝绸之路输出,被摆放在外国的餐桌,装饰于厅堂,受到狂热的追捧。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精美的饮食器具走向世界。C《淮南子·说林训》有言,“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钩是贵族男性身份的象征,制作精美,成鎏金、镀银,或镶嵌珍稀的宝石,奢华无比。D《周礼·考工记》载:“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马车制作需要多种工序以及不同人员的紧密配合;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A.A B.B C.C D.D5.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精神”在文中多有体现,请从“衣”“食”“住”三部分各找一例,进行简要概括。【答案】1.C2.B3.B4.D5.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C.“中国先后从域外引进小麦、水稻”错。“水稻”原产于中国。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种微观的交流借鉴同样丰富了欧亚大陆的服饰文化”错。文中只是强调有时这种借鉴是非常微观的,如衣服中的带扣。C.“由此可见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错。后者也叫“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陶瓷之路”,说明的是每一个别名都代表一段辉煌的历史,对应的是不同的物质文化交流与文明频繁互动的过往,并不能说明海路进行物质文化交流更为丰富多样。D.“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错。从汉代出土的高级马车中,可以看到很多反映草原风格、制作精美的饰物,是为了证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观点,汉代的高级马车借鉴了草原风格,并制作精美的饰物,并不能由此推知汉代的疆域已囊括北方大草原地区。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句是说中国建筑自有的民族特色,这与“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内容不相符。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D.“这个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前面材料不对应。前面材料说的是制造一种器物,使用工种最多的是车。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在着装传统与生活习俗上,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也经常进行交流与借鉴,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引入胡服骑射,从而彻底改变了赵国在列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窘境”可知,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引入胡服骑射,推行军事改革,振兴了国家。②由“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数千年来不仅自己培植粮食作物,还从域外引进,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小麦。小麦发现于西亚,距今五千年左右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而水稻原产于中国,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宋朝时,中国又从越南引回占城稻,逐渐形成‘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可知,中国从域外成功引进小麦,使之成为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③由“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的‘胡床’便已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高足坐具开始流行,此时跽坐仍是最为尊贵的坐姿,直到唐代,席地而坐的情况还是很常见,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宋朝才完全确立。新式坐姿还促使室内空间的升高,导致了建筑结构的改变,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可知,北方游牧民族习用的“胡床”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中原人由此改变坐姿,并推动了建筑技术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青鱼[冰岛]拉克斯内斯①青鱼来了。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②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是的,人的命运就靠这些栖息在深水里的异常任性的生物来决定。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买卖人在广场上碰到渔夫们的时候,也都要互相问候几句和开开玩笑。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骼,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③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可是这年夏天,隐没在峭壁间的渔村又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了,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十七年没有出现过的青鱼,重新光临这个渔村了。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骂着渎神的话,见了人就扑过去。而在青鱼桶上弯下去又伸直起来的那些背脊中间,有一个人的背脊比别人的弯曲得更厉害。这是一个名叫老卡达的女人。她穿着一件男子的磨破了的短大衣,脖子上绕着一块棕色的布,皮包骨头的脚上套着两只皮囊似的鞋子。嘴里只有一颗大牙,长着一脸皱纹,还有一双红肿的眼睛。她的双手瘦削无力,疤疙瘩瘩,像是两块旧布片。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现在老卡达就像往日那样弯着身子在盛着青鱼的桶旁站着,她漫长的一辈子的生活顺到她的眼前。除了这些,她的一生并没有留下什么快乐的回忆,她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有快乐的日子。深夜最后的一批渔船靠拢了码头。一个长了满腮胡子的男人,刚从海上回来,走下码头,就在老妇人跟前站住,说:“妈妈,回家去吧。”可是老妇人没有听见。在他重新对她说了一遍的时候,她又打发了几条青鱼到另一个世界去。“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老妇人没有理会,她继续刮洗着青鱼。他见老妇人不听他的劝告,忍耐不住了,就抓住母亲那双可怜的、衰老的手,夺下了她手里的刀子。老妇人望了望他,严厉地说道:“把刀子还给我,希古!”“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你完全累坏了,老太太。”他温和地说,“你扶住我,我来搀你吧。”他搀着她回家。老妇人弓着背,迈着小步,沿着江岸走去。一路上她低声啜泣着,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就放声大哭起来。她又一次站住了,噙着眼泪说:“我不会宽恕你的,希古!…”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④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被电灯光一照,青鱼闪耀得更厉害了,瑰丽得像金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鱼是当地渔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它可以带来商业的繁荣、居住条件的改善,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教育,是人们谈论的焦点。B.“发红的眼睛”“见了人就扑过去”是细节描写,前者写出人们因青鱼来了而忙到疲劳过度、后者写出了人们丧失理智的急切。C.老卡达一生没有多少快乐的回忆,早年在“鲸鱼公司”干活时和朋友建立的友谊,是她漫长人生中难得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D.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粗暴和不理解,而母亲的抵抗和威胁,则源于穷苦生活带来的焦虑。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青鱼来了”紧扣标题,独立成段,突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又引出下文。B.句子②中“慷慨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青鱼给人们带来的财富和希望。C.句子③中“面面相觑”写出了人们面对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变得破败时的惊讶和尴尬。D.句子④中“起伏的波浪”,写出了妇女们昼夜不停刮鱼的紧张忙碌,有很强的画面感。8.小说以“青鱼”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余华说“《青鱼》在极有限的叙述里展现了没有限度的思想和情感”,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展现情感的。【答案】6.D7.C8.①“青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情节发展紧凑集中;②“青鱼”关乎人们的命运,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9.①通过对青鱼出现前后人们生活状况的描述,展现出对渔民苦难生活的同情;②通过青鱼来时渔民昼夜忙碌,表达对渔民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美;③通过回忆老卡达早年的生活和后面的母子对话,展现友情亲情是苦难人生中的慰藉;④通过人们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青鱼,表现对人类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粗暴和不理解”错。由原文“妈妈,我们回家去。唉,老太太,快半夜了,你会连站都站不住的”可知,儿子强行夺走母亲手中的刀让她回家,反映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C.“人们……的惊讶和尴尬”错。“面面相觑”写的是以前五颜六色的房子已变得破败,突出“青鱼”不见了,渔村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凄凉与悲惨了。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①从情节上来看,“青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故事的背景,所有情节都因它而展开。文章开头以“青鱼来了”“它已经有十七年没有在这一带出现了,可是今年夏天它来了。它的出现简直就像慷慨的太阳照耀着这个渔村”来表现“青鱼”对于这个贫困渔村的意义,然后开始描写人们狂热的劳动情景;②从人物上来看,正是因为“青鱼”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才开始变好,因而通过描写人们劳动的场景来表现他们的蒙昧和麻木的劳动状态,如“峡江里传来的彻夜不停的马达声和为了挣钱而通宵不睡的那些人们的喧嚣声又融合成了一片”“夜深了,码头上亮着一片灯光。妇女们仍然站在盛着闪闪发光的青鱼的桶旁;由她们那些一会儿弯曲、一会儿伸直的背脊构成的起伏的波浪,仍然像先前那样,泛出彩虹一般缤纷的颜色”,尤其是老卡达近乎舍命的劳作,如“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向儿子恳求道:‘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这个贫困小渔村的人们的麻木、愚昧,同时也挖掘出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未经修饰和美化的自我追求。从主题上看,“青鱼”是有着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通过人们的劳动状态,也歌颂了一种原始的追求之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通过对青鱼出现前后人们生活状况的描述,如“青鱼按着它自己的怪癖能叫人变成富翁,也能叫人变成穷汉;它能把外国商人引到这里,那些用红色、蓝色、绿色油漆装潢门面的阔气的商号也都因为它变得漂亮起来。青鱼一来,当地居民的活儿就够干了。活儿最多的时候,一昼夜里人们只睡一小时的觉,活儿是论钟点给钱的,而且还给奖金。这一切就是:冬天可以让孩子们到雷克雅未克去上学,可以给姑娘们买几件新衣裳了,还可以买洋铁板来修屋顶”“可过了几年,青鱼不见了,渔夫们像往常那样地撒着网,可是拉起来的,除了一些零碎的小鱼和海蜇以外,一网网都是空空的。这样年复一年,渔村一年比一年更凄凉与悲惨了,整个峡江就像是一只空空的钱袋。漫长的饥饿的岁月就像是一连串的骨骼,在海藻间无声无息地滑了过去。以前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些秃毛的、衰老的瘦马,面面相觑地站着。有的则是完全破损了,风雨可以随意侵入。洋铁板在风中颤动,楼梯也腐朽了,在上面走动已经十分危险”,展现出对渔民苦难生活的同情。②通过青鱼来时渔民昼夜忙碌,如“妇女们聚集在码头底下,母亲们把婴儿留在摇篮里,匆匆忙忙地赶来洗刮青鱼;家家户户的菜园子里、小溪边上、十字路口和江岸上,到处都在谈论着这种吉祥的小生物;连医生和地方官也都只谈论青鱼的出现这件大事。体面的公民们,因失眠和疲劳过度而丧失了理智,睁着发红的眼睛走来走去,忙乱着敲打玻璃窗,骂着渎神的话,见了人就扑过去”,表达对渔民与命运抗争精神的赞美;③通过回忆老卡达早年的生活和后面的母子对话,如“可是这双九十岁的衰老的手从早晨六点钟起一直忙个不停。这一整天,她一言不发,聚精会神,可是仍旧只刮洗了三桶鱼,总共只赚了两克郎二十五厄尔”“她曾经一天刮洗过四十桶青鱼,还得过奖金。她还有个一块儿在“鲸鱼公司”干活的朋友,她们常常你来我往地互相探望,一起喝杯淡淡的咖啡,谈谈鲸鱼。那个老妇人每年都要从叶古里达尔寄给她一小团绒线,老卡达就坐在自己的破屋里,把绒线织成连指手套,卖给渔夫们,换得几个厄尔”‘够了,别穷忙了!趁你的两只脚还支持得住,早些停止吧!’他说着,试着把她拖走。老妇人抵抗着,拼命地抓着桶边。‘希古!要是你不马上把刀子还给我,我就揍你!听见了吗?’可是儿子继续把母亲从码头上拉走。她一直挣扎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才向儿子恳求道:‘稍许等一等,希古……听我说,儿子,别拿走我的刀子,要知道今天一分钟也不能随便放过呀:青鱼来了呀………’”,展现了友情、亲情是苦难人生中的慰藉;④通过人们只能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青鱼,如“这个可怜的九十岁的老太太从胸中发出来的这声沉痛的绝望的呻吟,就像是把整个大地的悲苦都倾吐出来了”,表现对人类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粟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材料二: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①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予地利矣。(节选自《商君书·外内》)【注】①籴:(dí)买进(粮食)。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王在A上而民不冻B饥者C非能耕D而食之E织F而衣之也G为开其资H财之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敬辞,表行为使人感到幸运,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的“幸”意思不同。B.窃,私下,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窃”意思相同。C.苟,如果,在条件句中表示“假使”的意思,与成语“蝇营狗苟”的“苟”意思相同。D.地利,土地生产,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的“地利”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认为,百姓都是很希望能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的,若以此来促使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B.皇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命令百姓向边塞缴纳粮食,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晁错便又建议命令百姓转而向郡县缴纳粮食。C.皇帝曾多次颁发诏书来鼓励百姓从事农耕,但未见成效,他认为这是因为官员没有尽心尽力地接受他的命令,而且他们鼓励百姓不明确。D.材料二指出,粮食便宜,农民就贫穷,钱贵重,商人就富有;如果不约束工商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耕而游荡求食的人就会增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2)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14.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C12.B13.(1)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呢?(2)民众的家内之事,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14.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而”字连接“圣王在上”和“民不冻饥者”,中间不断开,“者”放在句末,是判断句的上句,后面C处断开;“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即E处断开;“非能……也”是判断句的下句,后面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敬辞,表对方行为使人感到幸运;宠幸。句意: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妇女没有被宠幸的。B.正确。句意: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足以使天下粮食充分分散。/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C.错误。如果;苟且。句意: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地逐食腐物,像狗那样苟且偷生不知羞耻。它比喻有些人像苍蝇和狗那样为了一己私利而到处投机钻营,含贬义。D.正确。土地生产;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句意: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使得边塞粮食充足,能够支撑五年”错误,根据原文可知,当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时,就可以命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这是晁错再次上奏的建议,而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莫之省”宾语前置句,“莫省之”;“省”,顾惜,顾恤;“劝”,劝勉,鼓励。(2)“苦于农”,状语后置,“于农苦”;“故”,所以;“使”,役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由“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由“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可知,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参考译文:材料一: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现在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和(养殖)战马的功劳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中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边塞,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下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等级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足以使天下粮食充分分散。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恩德福泽加给万民,百姓更加勤勉务农,生活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鼓励百姓不明确。况且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材料二: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农业)。什么叫轻治?就是农民穷而商人富,所以粮食便宜而钱就贵重,粮食便宜则农民贫穷,钱贵重则商人富有;不约束商业和手工业,手工业者就会获利,不从事农业而求食的人就会增多。因此农民用力最为辛苦,却获利很少,不如商人和手工业者。如果能使商人和手工业者不那么多,那么国家想要不富,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想发展农业来使国家富裕,那么国内的粮价必须要贵,而对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的赋税必须增多,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必须加重。那么百姓不得不去种田,不种田就不得不买粮食。粮食贵则种田者获利,种田者获利则务农的人增多。粮食贵,买粮就不划算,而又加重赋税,那么百姓就不得不放弃经商、手工业而从事土地生产。所以百姓的力量都集中到土地生产上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题胡逸老致虚庵①宋·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注】①胡逸老:诗人好友,生平不详。致虚庵为其书房名。②籯:(yíng)箱笼类器具。③灵台:此指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写胡逸老诗书传家,却不留金钱给子孙,不仅赞美其家风淳厚,也体现其人睿智高雅。B.颔联说庵主既有在灾年救济穷人的仁心,必有优秀子弟出于门庭,如同明珠出于蚌胎。C.颈联写景动静、虚实结合,如“宴坐”为静,“水作”为动;“图画”为实,“风雨”为虚。D.全诗以人生哲理发端,以山水之乐收尾,前后照应,明写斋主胸襟,也暗寓诗人自己的思想境界。16.尾联说“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致虚庵”的主人胡逸老得到了哪些“妙处”?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理解。【答案】15.C16.①仁者乐山,胡逸老观山得到了山之妙——“仁爱之心”。他在灾年能拿出粮食救济穷人,就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②智者乐水,胡逸老观水得到了水之妙——“睿智之心”。他诗书传家,不留钱财给子孙,以免招祸,说明他深谋远虑、睿智清明。③这两句诗借山水之妙赞扬胡逸老的仁爱睿智,内心精湛明净,一尘不染,是全诗感情的巧妙总结。【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图画’为实”错误。颈联是说山景随着宴坐如画图呈现,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可见“图画”与“风雨”均为虚写,是诗人对书斋外山水景物的想象。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人先发议论: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以此赞美了胡逸老的诗礼传家,显示其品格的清高,令人仰慕。颔联承上,进一步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说他“能与贫人共年谷”,即在灾年能拿出粮食与贫人共享。人们说“仁者乐山”,这份仁爱之心便是胡逸老观山得到的山之妙。首联说“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篓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所以他必定会诗书传家,不留钱财给子孙,以免招祸,说明他深谋远虑、睿智清明。人们说“智者乐水”,这份远虑和睿智便是胡逸老观水得到的山之妙。尾联说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的妙境能常现于心目之前。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涤荡肠胃,使此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尾联与首联遥遥呼应,说胡逸老的心性豁达闲适,所以,他眼中的山水风貌总能传达到他的心田。这里也暗指诗人如同胡逸老一般,经常用山水之景洗涤污浊思想,使灵台清明。(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六国论》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3)学习了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后,小明同学被词人的高洁忠贞所感动,选取了上片“________________”与下片“________________”两个语意相近的句子组合作为人生座右铭,立志成为光明磊落、心地纯洁的人。【答案】①.奈何取之尽锱铢②.用之如泥沙③.苟以天下之大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表里俱澄澈⑥.肝肺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锱铢”“苟”“澄澈”“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依托这一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近日,江苏大剧院出品的舞剧《红楼梦》又应邀复演。该剧自2021年9月首演以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如潮好评。①编剧以独具匠心的结构设计,②将120回的小说文本改造成2小时左右的舞剧。③全剧保留小说文本章回体的形式,④分为《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等12个章节,⑤并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串联起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章节,⑥组成完整的“红楼一梦”。全剧没有华丽的制景,而是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把观众A。如十二钗站在十二张椅子上的一段群舞,配合幽暗的冷色调灯光,曲终时凝滞不动的十二钗如同冷峻的雕塑群像,瞬间将悲凉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B,那么剧本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舞剧《红楼梦》根植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最终成就了一个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产品。18.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此处“在”是介词,可以省略,省略后不影响语意的表达。B.“空前绝后的艺术高峰”,此处“空前绝后”表示赞叹,可替换为“叹为观止”。C.“戏剧、电影等”,此处“等”表示列举未尽,与“一干人等”中的“等”意义不同。D.“近日”,此处“近日”表示“几天前”,与“新书近日将发售”中的“近日”意义不同。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B19.序号②,修改:将“改造”换为“改编”;序号⑤,修改:剧去“彼此”,或删去“相互”。20.A: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或: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B:如果戏剧创作一支箭

或:如果舞剧是一支箭【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B.不能替换。“叹为观止”应以人作主语;若用“叹为观止”,需将此句改为:《红楼梦》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②搭配不当,“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也指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而此处用来形容舞剧等文化艺术作品,更适合用“改编”。改编:指根据原著重新编写;改编所用体裁往往与原著不同。⑤成分赘余,“彼此”指那个和这个,双方。而“相互”也有两相对待的,彼此之间的意思,故应删去其一。【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该段最后指出十二钗群舞“瞬间将悲凉的情感世界呈现在观众面前”,意在强调这部舞剧能够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或变化,故可填“带进人物的情感世界(带进文本的情境之中)”。第二处,后文说“那么剧本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可见前文应是“如果……是……”的结构,而“箭杆”“箭头”分别是一支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本文的主要介绍对象是戏剧创作,故此处可调“如果戏剧创作是一支箭(如果舞剧是一支箭)”。(二)语言文字应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南多梅雨。“梅雨”的命名,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联想之美。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贺铸在《青玉案》中也写下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寒暖空气相遇,雨水连日不绝,适逢梅子成熟,由此便有了“梅雨”之名。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梅雨期间,天气往往阴晴不定,片刻之前烈日当空,转眼下起雨来,待你连跑带颠躲至檐下,雨又停了。而此刻也是江南最温婉的时节。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无不是骨子里的江南。梅雨时节,有恼人之处,躺下,席子、被单潮兮兮的;坐着,椅子、沙发湿漉漉的。“雨打黄梅头。”因梅而“霉”,令人心生抵触。但是,梅雨也有可爱之处,不仅因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它的“可爱”更在于执着、恒久,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润物无声的品质。在雨水浸润下,土地丰泽富饶,百姓衣食无忧,江、河、湖也有了别样的景致。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合作”的问题。B.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C.大鹏对自己的母亲横挑鼻子竖挑眼,可真是“孝顺”啊!D.谚语说:“黄梅天,十八变。”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前面只用量词“片”“座”“条”,后面用数量词“一把”“一座”“一段”等,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答案】21.A22.①前三个分句只用量词,语气短促,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②后面数量词连用,让伞桥、路、书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并且语气舒缓,跟江南温婉的意境吻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根据语境可知,文中的引号表示强调梅雨的结果“霉”。A.表示强调“合作”这一问题。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反语。D.表示直接引用。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找片寂静的古镇、觅座宁静的园子、寻条安静的巷子”,这三个句子没有使用数词,只用了量词“片”“座”“条”,语气短促,口语化,且有泛指的意味。这种泛指的说法反而能说明这样的古镇、园子、巷子在江南很普遍,普遍到无需用数量来计算,随便一寻,便能寻到。“撑一把伞、过一座桥、行一段路、阅一本书”,这四个句子中,“一把”“一座”“一段”数量词连用,就比只使用量词更具体了,使伞、桥、路等形象更加具体鲜明,具有画面感,让人眼前仿佛呈现出了相关画面;且加上数词后,句子的语气更加舒缓,更能让人感受到江南的小巧玲珑,更符合江南温和柔顺、婉约有度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是前无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