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月周练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材料二:
“工匠精神”,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其精神内核长久地流传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回望中华文明史,可谓凝聚了历朝历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匠人们“躲进小楼成一统”,在斗室内潜心钻研技艺,貌似与现实世界脱节,实际上他们却是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B.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并不是倡导每个人都成为工匠,而是让人人践行工匠精神来为中国建设强筋健骨、凝神铸魂。C.华夏大国工匠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D.精益求精,是传统手工业质量和品质的保证,亦是当代工业质量至上、品质取胜市场风尚的内在追求,被延伸到多个领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述工匠精神,材料一重在探究其意义和内涵,材料二重在探究其形成的历史渊源。B.材料一第一段层层递进,先破后立,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C.材料二第三段在论证官方和民间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时,都采用了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D.材料一说理清晰,逻辑严密,富有气势;材料二事例丰富,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A.艾爱国在焊工车间50多年,攻克400多项技术难关,改进100多项焊接工艺。B.工程师陈亮刻苦攻关,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0。C.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反复斟酌才完成《红楼梦》前八十回文稿。D.钟芳蓉高考成绩特别优异,却不顾热议,坚定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冷门”考古专业。4.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在我国经历怎样的演变才逐渐定型?请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4分)5.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践行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9题。(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8分)采浆果的人迟子建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①秋收刚刚开始,一辆天蓝色的卡车摇摇摆摆地开到了金井。车主是个中年汉子,高个,方脸,小眼睛,大嘴巴,面色红润,说起话来神采飞扬的,一看就是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车主开出每种浆果的收购价格后,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一年一度的秋收本来像根缜密坚实的绳子,可是那些小小的浆果汇集在一起,就化成了一排锐利无比的牙齿,生生地把它给咬断了。金井的男人中,有个比女人采浆果还要灵巧的人,他就是王一五。看看他那双手吧,手形秀气不说,那十指修长柔韧得连女人的手都自愧弗如。王一五不爱种地,但他是个农民,不种也得去种,他下田时脸上就总是挂着霜。他有个儿子,十一岁了,可看上去只有七八岁那般大,瘦削枯黄得像棵秋天的狗尾巴草,人们都叫他“豆芽”。别的男孩拎一篮土豆能一路疾行,豆芽提着半篮就趔趔趄趄、气喘吁吁了。王一五爱做小衣服,豆芽则喜欢用铅笔画画。他爱画花鸟虫鱼、房屋河流,②他从来不画人,说是世上的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不秋收了而去采浆果,王一五和豆芽开心极了,他们第一天就采了半瓦盆的牙各答和一大茶缸的都柿,所以他们家拿到的钱最多。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③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苍苍婆不像别的女人遭了难后终日以泪洗面、唉声叹气,她的头发全白了之后,她的心也仿佛一下子跟着变得光明了,她爱说爱笑了,她的眼睛里,没有一点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二鲁没有日历,所以他们常常错过一些节日。但春节是不会从他们眼皮底下溜掉的,他们过年不像别人家,他们永远都穿着旧衣裳,只不过晚上时包一顿饺子吃而已。当然,他们也会冻上两座冰灯,一左一右地摆在门口,让它们充当暗夜的一双眼睛。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黄昏时一本正经地将它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想着这个冬天只有他们家是殷实的,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④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在鲜活的生活图景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与思索。B.商人以高价收购浆果,使世代以种田为生的金井人误了秋收,只有大鲁二鲁觉得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C.遭过难的苍苍婆是位性情中人,她的眼睛湿润而明净,文中她拒收浆果人的钱财,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D.一场大雪改变了金井人的命运,小说巧设悬念,使故事情节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句子运用叠词,语言生动形象,既写出了路途颠簸,也暗示着金井人的平静生活即将被打破。B.②句子中“人都是丑的,不能入画”借孩童的话语,隐晦地揭露出人性当中自私贪婪的一面。C.③句子运用借喻的手法,表现出四季交替给大鲁二鲁的提示作用,也表现了他们按农时劳作的一贯传统。D.④句子中的“最美的镶嵌”,表面是指对浆果的镶嵌,实则饱含了对兄妹二人不忘本心、踏实能干等品格的赞美。8.文章第二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迟子建曾点评大鲁、二鲁:“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材料二: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縆以船曳之而行。宫官黄怀信以为铁爪,只列于木下如耙状,以石压之,两旁系大縆,两端钉大船,相距八十步,各用革车绞之,去来挠荡泥沙,已又移船而浚之。事下大名安抚司,安抚司命金提司管勾官范子渊、与通判知县共试验之,皆言不可用。会子渊入京师,王介甫问子渊浚川铁耙龙爪法甚善,何故不可用?子渊因变,言此诚善法,但当时同官议不合耳。介甫大喜,即除子渊都水外监丞置浚川司,使行其法。子渊乃于河上令指使,分督役卒用二物疏浚,书其课曰某日以扫疏若干步,深若干尺。其实水深,则耙不能及底,虚曳去来,水浅则齿碍泥沙,曳之不动。会都水监丞程昉,建议于大名河曲开直河,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是时天下皆言浚川铁耙龙爪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王介甫亦颇闻之,更下河北转运安抚司令保奏。会介甫罢相,文潞公上言:“河水浩大,非耙可浚,秋涸故其常理,虽河滨甚愚之人,皆知浚川耙无益于事。臣不敢雷同保奏,共为欺罔。”奏上,上不悦,命知制诰熊本与都水转运司,按视。诸埽人,言水皆夏溢秋复,不惟此一年。乃奏水落实非耙所致。上又命内供奉官冯宗道试浚川耙于汴水。每料测量有深于旧者,有不增不减者,大率三分各居其一。宗道每日据实奏闻,上意稍悟。会荥泽河堤涨,急诏判都水监俞充往治之,河危将决,赖用浚川耙疏导得免,具图以闻。上嘉之。(节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注】牒,文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其法A用铁B数斤C为龙爪形D沈之E水底F系縆G以船H曳之而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课,原意为按一定的标准试验、考核,文中指范子渊记录下来的以备考核的业绩。B.“已又移船而浚之”的“已”意为停止,与成语“无法自已”的“已”意思不同。C.“资谈笑”的“资”,意为供给,与《谏逐客书》中“逐客以资敌国”的“资”意思相同。D.“共为欺罔”的“罔”,意为欺骗,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宫官黄怀信在铁龙爪基础上,以铁、木、石为材料,制作了更为大型的浚川耙,配合绞车同时使用,可以高效地疏浚黄河河道。B.候补官员李公义提议用铁龙爪疏浚黄河河道,宰相王安石认为这种浚河方法很好,于是他设置浚川司,并派范子渊前去依法施行。C.王安石推行使用浚川耙,但是百姓都认为这并不奏效,王安石又把浚川之事交由河北转运安抚司负责,要求推荐有能力的官员去实施。D.荥泽河水位上涨,情势危急,判都水监俞充前往治理,他使用浚川耙疏通河道,成功地避免了决堤,上报朝廷后受到皇上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4分)(2)子渊属昉称直河浅牒浚川司,使用耙浚之,昉从之。(4分)14.对于新工具浚川耙效用的争议,皇上体现出了明君应有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为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在牛渚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吟咏诗句,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青天空阔,开篇便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B.领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诗人借谢尚泛江遇袁宏一事发出感叹,巧妙用典以抒己怀。C.颈联作者悲鸣,感慨自己和袁宏一样身负才华,也能月夜高吟,可袁宏已经听不到了。D.这首诗的诗意简明而又单纯,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自有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16.严云在《李太白诗醇》中评价此诗“一结凄然”,请结合尾联谈一谈这种“凄然”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用“
,
”这两句诗过渡到对往昔不平凡生活的回忆。(2)《朝天子·咏喇叭》曲中表现人们对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的句子是“,”。
(3)《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山与水,是有灵性的。我们有句俗语不是叫“万物皆有灵”吗!然而,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词,叫()。是说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其实,山高人为峰这句话出自画家张大千友人所赠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是对于精神层面而言的。八百里洞庭之水,是母性的,它的慈悲水波,一直与远方天际相连接。它不仅为千万生灵提供生命之泉,还生出数不尽的神话故事。譬如,著名的爱情之岛,君山岛。至今盛传舜帝与妃子的动人传说。这里的水鸟(),翱翔于碧波之上,自由之态与婉约鸣叫,让人顿感祥和。再者,白眉白须的古老太行,像一位游僧,守候于华北板块的中部,风云几万年,一身布衣,一双草鞋,不改初衷,为劳苦大众,除疾纳福。有一年,我们一群人游走于太行深处,并未依恋杏花村的诱人酒香,而是去瞻仰千丈悬崖上的悬崖菊。那些蝴蝶般的小小金菊,神奇地贴在悬崖之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章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乐府诗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一首是《木兰诗》,一首是《孔雀东南飞》。B.《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C.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虽说有点夸张,却点出来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点——孝。D.《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其中深夜乘舟游绝壁的描写,写得妙趣横生,堪称“绘声”文字的上品。19.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2分)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候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并简析本句修辞手法。(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土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藏藏医药大学《数字视频特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Python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交通工具设计(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食品添加剂线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份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 2025年安徽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中山大学《DMAXD》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晴川学院《工程经济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行政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小儿高热惊厥精品课件
- 优秀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仁爱版八年级英语上复习课Unit 2 Keep Healthy Topic1 2教学课件
- 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技术参数
- 三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
- 《交通工程CAD》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 换班申请表(标准模版)
- 者阴村战友纪念者阴山对越自卫还击作战30周年联谊会计划2
-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广告牌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承插型盘扣式支模架专项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