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_第1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_第2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_第3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_第4页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方案TOC\o"1-2"\h\u29194第一章物联网智能设备概述 3292521.1物联网智能设备定义 3170131.2物联网智能设备分类 3317311.2.1传感器类设备 3151581.2.2控制器类设备 3154681.2.3执行器类设备 3136271.2.4网络通信类设备 3269231.2.5综合类设备 3305161.3物联网智能设备发展趋势 31871.3.1高度集成化 4301321.3.2低功耗与节能 473731.3.3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 495771.3.4安全性与隐私保护 48722第二章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风险分析 4307342.1设备硬件安全风险 491832.2设备软件安全风险 487152.3网络通信安全风险 5168622.4数据安全风险 530163第三章智能设备安全监控技术 5144263.1安全监控架构设计 5193343.2安全监控关键技术 6245573.3安全监控算法与应用 624168第四章智能设备安全管理策略 6326624.1安全管理框架设计 659184.2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 7113924.3安全管理流程优化 712506第五章设备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833305.1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8227425.1.1数字签名 8165455.1.2数字证书 889215.1.3生物识别 8320245.2访问控制策略 8170415.2.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8124705.2.2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 9145975.3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应用 9155045.3.1智能家居 9241845.3.2工业物联网 9116075.3.3医疗健康 913417第六章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 9204366.1数据加密技术 922036.1.1加密算法选择 998216.1.2加密密钥管理 10310456.1.3加密数据传输 10119576.2隐私保护策略 10112276.2.1数据分类与脱敏 1092756.2.2数据访问控制 10212656.2.3数据审计与监控 1021406.3加密与隐私保护实践 11179276.3.1设备端加密实践 11193466.3.2平台端加密实践 11147826.3.3用户端隐私保护实践 11899第七章设备安全更新与维护 11305337.1安全更新策略 11161277.1.1更新策略制定 11318077.1.2更新策略实施 12201977.2设备维护管理 1283727.2.1维护管理内容 12213047.2.2维护管理策略 12297687.3安全更新与维护实践 1256187.3.1更新与维护流程 12220957.3.2更新与维护案例分析 1318775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 13100708.1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13117208.1.1概述 13102618.1.2入侵检测技术 138858.1.3入侵防御技术 13309598.2防火墙与安全隔离 1336798.2.1防火墙技术 1316398.2.2安全隔离技术 14264918.3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421035第九章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 14276519.1平台架构设计 14178419.1.1设计原则 14256539.1.2架构设计 15252039.2平台功能模块 1512889.2.1设备监控模块 1513569.2.2数据分析模块 15196249.2.3预警通知模块 15239459.2.4系统管理模块 16306499.3平台应用案例 16321639.3.1工业设备监控 16321669.3.2智能家居监控 16232409.3.3城市基础设施监控 16134579.3.4环境监测 1631125第十章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发展趋势 1641510.1技术发展趋势 161476610.2行业应用趋势 172475010.3安全监控与管理策略优化 17第一章物联网智能设备概述1.1物联网智能设备定义物联网智能设备是指在物理世界中,通过内置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设施,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云端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智能控制的设备。这些设备能够独立或协作地完成特定任务,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1.2物联网智能设备分类根据功能、应用领域和结构特点,物联网智能设备可分为以下几类:1.2.1传感器类设备传感器类设备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用于感知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并将这些信息传输至处理单元。1.2.2控制器类设备控制器类设备主要包括微控制器、单片机等,用于接收传感器传输的信息,并根据预设程序对执行器发出指令,实现设备间的协同工作。1.2.3执行器类设备执行器类设备主要包括电机、电磁阀等,用于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械动作,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干预。1.2.4网络通信类设备网络通信类设备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ZigBee模块等,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云端之间的数据传输。1.2.5综合类设备综合类设备是指具备多种功能,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于一体的设备,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1.3物联网智能设备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物联网智能设备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3.1高度集成化芯片技术的进步,物联网智能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尺寸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这使得设备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更多的功能,提高系统的紧凑性和可靠性。1.3.2低功耗与节能为了满足长时间运行的需求,物联网智能设备在功耗方面不断优化,采用低功耗处理器、节能传感器等,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1.3.3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物联网智能设备将越来越多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设备的智能水平,实现更精准的数据处理和决策。同时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处理更加靠近数据源,降低网络延迟,提高系统响应速度。1.3.4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物联网智能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为保障用户数据和隐私安全,物联网智能设备将采用更严格的安全措施,如加密通信、身份认证等。第二章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风险分析2.1设备硬件安全风险物联网智能设备的硬件系统是支持其正常运行的基础,但是硬件安全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设备功能受限甚至完全失效。硬件设计缺陷可能导致设备易受攻击,例如,硬件电路设计不合理、芯片选型不当等问题。硬件供应链环节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如元器件的质量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等。硬件设备的物理安全风险,如设备被盗、被破坏等,也将直接影响设备的安全功能。2.2设备软件安全风险物联网智能设备的软件系统负责实现设备的各项功能,软件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软件设计缺陷,可能导致设备存在安全漏洞,如缓冲区溢出、输入验证不足等。二是软件更新与维护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如软件版本更新不及时、补丁发布延迟等。三是软件供应链安全风险,包括软件提供商的安全管理水平、软件代码的安全性等。四是恶意软件攻击,如病毒、木马等,可能导致设备功能受限、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2.3网络通信安全风险物联网智能设备通过网络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换,网络通信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信协议的安全性,如明文传输、认证机制不足等。二是网络攻击,如拒绝服务攻击、网络嗅探等。三是无线网络安全,如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安全风险。四是设备接入网络的安全风险,如设备身份认证不足、网络隔离措施不当等。2.4数据安全风险物联网智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据泄露,如设备被攻击导致数据泄露、数据传输过程中被窃听等。二是数据篡改,如设备被攻击者控制,篡改数据内容。三是数据隐私保护不足,如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敏感数据未加密存储等。四是数据完整性风险,如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损坏,导致数据失真。五是数据备份与恢复风险,如数据备份策略不当、恢复机制不完善等。第三章智能设备安全监控技术3.1安全监控架构设计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了保证智能设备的安全运行,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架构。该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智能设备的工作状态、环境信息等数据,并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2)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清洗和格式化,为后续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数据支持。(3)数据传输层: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传输至服务器,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4)数据分析层:对传输至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挖掘数据中的异常行为和潜在风险。(5)监控中心: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3.2安全监控关键技术本文提出的智能设备安全监控架构涉及以下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智能设备安全监控的基础,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环境信息。(2)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格式化等,旨在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3)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传输技术包括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实时性和安全性。(4)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用于发觉数据中的异常行为和潜在风险。(5)监控中心技术:监控中心技术包括实时监控、警报通知等功能,保证异常情况能够得到及时处理。3.3安全监控算法与应用在智能设备安全监控过程中,以下几种算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1)异常检测算法:通过实时分析智能设备的工作数据,发觉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如过载、短路等。(2)故障诊断算法:对智能设备的故障进行诊断,定位故障原因,为设备维修提供依据。(3)预测性维护算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进行维护,降低故障风险。(4)入侵检测算法:检测物联网中的恶意攻击行为,如数据篡改、非法访问等。(5)隐私保护算法: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分析过程中,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保证信息安全。第四章智能设备安全管理策略4.1安全管理框架设计在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安全监控与管理中,构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框架是的。该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1)安全策略管理:制定全面的安全策略,保证智能设备的安全运行。安全策略应涵盖设备接入、数据传输、设备控制等方面。(2)身份认证与授权:保证智能设备在接入网络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身份认证,防止非法设备接入。同时为不同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实现细粒度的访问控制。(3)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对智能设备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完整性保护机制,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4)入侵检测与防御:实时监控智能设备的安全状况,发觉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5)安全事件处理与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处理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4.2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安全策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智能设备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的主要步骤:(1)安全需求分析:根据物联网智能设备的特点,分析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确定安全需求。(2)安全策略制定:结合安全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策略。安全策略应包括但不限于:接入控制策略、数据加密策略、身份认证策略等。(3)安全策略实施:将制定的安全策略应用于智能设备,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遵循相关安全规定。(4)安全策略评估与优化: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策略进行优化和调整。4.3安全管理流程优化为了提高智能设备安全管理的效果,需要不断优化安全管理流程。以下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安全管理流程优化的建议:(1)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的安全责任,保证安全管理的有效性。(2)加强安全培训与意识培养:提高智能设备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风险。(3)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跟踪国内外先进的安全技术,及时引入适用于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安全技术,提高设备的安全性。(4)完善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监测与预警机制,实时掌握智能设备的安全状况,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隐患。(5)加强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第五章设备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5.1设备身份认证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身份认证技术在智能设备的安全监控与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设备身份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5.1.1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技术是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一种身份认证方法,通过签名和验证过程保证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在物联网中,设备通过数字签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接收方则通过验证数字签名来确认发送方的身份。5.1.2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由可信第三方机构颁发的,用于证明设备身份的电子证书。数字证书包含了设备的公钥和身份信息,通过验证数字证书的有效性,可以保证设备身份的真实性。5.1.3生物识别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识别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等)来确认设备用户身份的一种方法。在物联网中,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设备的开启、登录等环节,提高设备的安全性。5.2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是保证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5.2.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一种以角色为中介的访问控制策略。系统管理员为用户分配角色,并为角色分配相应的权限。当用户访问资源时,系统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判断是否允许访问。5.2.2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是一种以属性为依据的访问控制策略。系统根据用户、资源、环境等属性的匹配程度,决定是否允许访问。ABAC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细粒度,可以满足物联网复杂场景下的访问控制需求。5.3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在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安全监控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5.3.1智能家居在智能家居系统中,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应用于门禁系统、智能锁等设备,保证家庭安全。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家庭内部设备的权限管理,如空调、灯光、电视等。5.3.2工业物联网在工业物联网中,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应用于设备间的通信,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生产线的精细化管理,如设备操作权限的分配、设备状态的监控等。5.3.3医疗健康在医疗健康领域,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应用于患者信息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访问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对医疗设备的权限管理,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通过以上应用场景的分析,可以看出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在物联网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身份认证技术和访问控制策略,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安全可靠。第六章数据加密与隐私保护6.1数据加密技术6.1.1加密算法选择在物联网智能设备中,数据加密是保证数据安全传输和存储的关键技术。加密算法的选择。目前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和混合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和3DES,具有加密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虽然加密速度较慢,但安全性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数据安全需求和设备功能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6.1.2加密密钥管理加密密钥管理是保证加密效果的关键环节。密钥管理包括密钥、存储、分发、更新和销毁等过程。为提高安全性,应采用以下措施:(1)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和存储密钥;(2)采用安全的密钥分发协议,如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3)定期更新密钥,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4)在设备失效或更换时,及时销毁密钥。6.1.3加密数据传输在物联网智能设备中,数据传输是数据安全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应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安全传输协议,如SSL/TLS、IPSec等;(2)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3)对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6.2隐私保护策略6.2.1数据分类与脱敏为保护用户隐私,应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和脱敏处理。根据数据敏感性程度,将数据分为公开数据、敏感数据和机密数据。对敏感数据和机密数据进行脱敏处理,使其无法直接关联到用户身份。6.2.2数据访问控制为防止数据泄露,应实施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访问控制措施:(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根据用户角色分配数据访问权限;(2)最小权限原则:仅授权用户执行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3)访问控制列表(ACL):为每个数据资源设置访问控制列表,限制用户访问。6.2.3数据审计与监控为及时发觉和处理数据安全问题,应对数据访问和使用进行审计与监控。以下是一些数据审计与监控措施:(1)记录用户访问数据的行为,便于追踪和分析;(2)监测数据异常访问和操作,如频繁访问、大规模导出等;(3)对数据泄露事件进行报警,及时采取措施。6.3加密与隐私保护实践6.3.1设备端加密实践在设备端,可以采用以下加密实践:(1)对存储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2)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3)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和存储密钥。6.3.2平台端加密实践在平台端,可以采用以下加密实践:(1)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存储安全;(2)对接口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3)实施数据访问控制策略,限制用户访问敏感数据。6.3.3用户端隐私保护实践在用户端,可以采取以下隐私保护措施:(1)提供数据分类和脱敏功能,保护用户隐私;(2)实施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数据泄露;(3)定期更新用户隐私政策,提高用户隐私意识。第七章设备安全更新与维护7.1安全更新策略7.1.1更新策略制定为保证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本章主要阐述安全更新策略的制定。更新策略应遵循以下原则:(1)及时性:在发觉安全漏洞后,应尽快发布安全更新,以降低安全风险。(2)兼容性:更新内容应与现有设备硬件、软件兼容,保证更新后设备正常运行。(3)可靠性:更新过程应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保证在更新失败时,设备能够恢复到更新前的状态。(4)便捷性:更新操作应简便易行,降低用户操作难度。7.1.2更新策略实施(1)设备厂商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觉潜在漏洞并及时发布安全更新。(2)设备用户应关注设备厂商的官方通知,及时并安装安全更新。(3)设备厂商与用户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证安全更新信息的及时传递。7.2设备维护管理7.2.1维护管理内容(1)设备硬件维护: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硬件状态,清理设备灰尘,更换损坏的硬件部件等。(2)设备软件维护:包括定期更新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优化设备功能,修复已知漏洞等。(3)网络维护:包括检查网络连接状态,优化网络配置,提高网络传输速度等。(4)数据维护:包括定期备份设备数据,清理无效数据,保证数据安全等。7.2.2维护管理策略(1)设备厂商应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为用户提供设备维护支持。(2)设备用户应遵循设备维护指南,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3)设备厂商与用户之间应建立长期的维护合作关系,共同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7.3安全更新与维护实践7.3.1更新与维护流程(1)设备厂商收集并分析用户反馈的安全问题,制定安全更新计划。(2)设备厂商发布安全更新,通知用户并安装。(3)用户按照更新指南进行安全更新,保证设备安全。(4)设备厂商对更新后的设备进行跟踪,收集用户反馈,持续优化更新内容。(5)设备厂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3.2更新与维护案例分析以下以某智能家居设备为例,分析安全更新与维护的实践过程。(1)设备厂商发觉智能家居设备存在安全漏洞,立即启动安全更新计划。(2)设备厂商发布安全更新,通知用户并安装更新。(3)用户在收到通知后,按照更新指南进行安全更新,设备恢复正常运行。(4)设备厂商对更新后的设备进行跟踪,收集用户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5)设备厂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证智能家居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8.1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8.1.1概述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成为保障物联网系统安全的关键环节。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旨在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识别并阻止潜在的攻击行为,保证智能设备的安全运行。8.1.2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种方法。异常检测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发觉与正常行为模式相偏离的异常行为。误用检测则基于已知攻击模式,识别并阻止恶意行为。8.1.3入侵防御技术入侵防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访问控制:对网络访问进行控制,仅允许合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2)入侵容忍:在遭受攻击时,系统能够保持正常运行,降低攻击对系统的影响。(3)入侵响应:当检测到入侵行为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攻击源、报警等。8.2防火墙与安全隔离8.2.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的攻击。其主要功能包括:(1)数据包过滤: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对通过防火墙的数据包进行过滤,仅允许符合安全策略的数据包通过。(2)网络地址转换:将内部网络的私有IP地址转换为外部网络的公有IP地址,隐藏内部网络结构。(3)状态检测:实时监测网络连接状态,保证合法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8.2.2安全隔离技术安全隔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隔离: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开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2)逻辑隔离: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实现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逻辑隔离。(3)时间隔离:在不同时间段,分别使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降低攻击者利用时间窗口进行攻击的可能性。8.3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为实现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安全运行,以下网络安全防护策略:(1)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根据物联网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用户权限、数据传输、设备接入等方面的安全策略。(2)加强安全意识培训:提高用户和运维人员的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保证他们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知识。(3)定期更新安全设备:及时更新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保证其能够应对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4)开展网络安全演练: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演练,检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效性,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5)建立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第九章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9.1平台架构设计9.1.1设计原则在设计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高可用性:保证平台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提供服务。(2)扩展性:考虑到未来物联网设备数量的增长,平台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3)安全性:对平台进行严格的安全防护,保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4)易用性:简化用户操作,降低使用难度,提高用户体验。9.1.2架构设计智能设备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采用分层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层:(1)数据采集层:负责收集智能设备的实时数据,包括设备状态、环境信息等。(2)数据传输层: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层,采用加密传输技术保证数据安全。(3)数据处理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和处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4)数据存储层: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便于后续查询和统计。(5)业务逻辑层:实现平台的核心功能,如设备监控、数据分析、预警通知等。(6)用户界面层:提供用户操作界面,展示设备状态、数据分析结果等。9.2平台功能模块9.2.1设备监控模块设备监控模块负责实时展示智能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在线状态、运行参数、故障信息等。用户可通过该模块远程监控设备,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9.2.2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等。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可以了解设备运行状况,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设备利用率。9.2.3预警通知模块预警通知模块根据设备运行数据,实时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风险。当发觉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用户发送预警通知,提醒用户采取相应措施。9.2.4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