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四单元教学设计
"J比例的意义和萋*性屏:
b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材第40~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情境,认识比例,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提高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观察、计算、发现、验证和总结能力。
3.在教学中,通过了解国旗的比例,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4.在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数学问题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正确地写出比例。
教具学具
课件。
*************X相V******************************************卷出E★F*****,**播*********输************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
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64:8
学生独立求出各比的比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生: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
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
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探突体验,经历砺
1.讲授“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第40页的情景图。
师:说一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
课件出示三面国旗长与宽的具体数据,写出它们的比。(提示: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
长5m2.4m60cm
宽m1.6m40cm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学校里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求出比值。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操场上的国旗:2.4:1.6=教室里的国旗:60:40=
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生: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它们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
书24:1.6=60:40)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让学生读一遍。
师: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
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
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
比是不是相等的,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或是求出比值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
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再算出35:42=,所以10:12=35:42„
(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
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对它们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
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
讲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
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1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
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2)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x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x60=96)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上节课判断过的比例。
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
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
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改写2.4:1.6=60:40(=)
师: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时,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
出交叉线)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
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讲授“解比例”。
⑴教学例2。
出示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
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让学生列出比例,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出已知哪三项,要求哪一项。教师板
书:x:320=1:10
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方程的形式)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项
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片巴X看作一个因数,根据因数=积+另
因数,可以求出X)
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项X。
⑵教学例3。
师:这道题与上面一题的比例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3题)
生: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师: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方程来求解吗?
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就得出方程。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2页,试着自己把过程补充完整。
学生尝试解比例;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比的知识经验,给学生自主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尽可能
在交流与探究中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
目||课末总结,梳理丽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还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生2:我知道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生3:我知道了比例是由比构成的,与比是有区别的。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4•l»=W•40
II内明I
比例的基本住庙:两个内项的我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匕2正比例下
课时
教学内容■■■
正比例
教材第45、第4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重点难点■■a
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
课件。
♦************w-*************w*****w*w**★************出************.&******************
教学过程■■富
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正比例”吗?想了解“正比例”吗?
□III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下面是文具店某一种型号铅笔的销售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表,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
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例1)
师:表中有哪两种量?
生:表中的两种量是数量和总价。
师: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总价随着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
师:自己试着分别写出表中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算一算比值是多少。
学生尝试独立写出表中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并算出比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在小组里对比交流,仔细观察所写出的答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生:我发现表中对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的比值都相等。我觉得是因为这个比值表示的都
是同一种型号的铅笔的单价,所以当然相等了。
说明: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
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师: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你可以用式子表
示出正比例关系吗?
生: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k(一定)。
师:这个表中的数据还可以用图象表示出来,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
46页最上面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生: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师: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
什么?
生: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师: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
生:根据图象可以知道,买9m彩带的总价是31.5元。
师: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生:49元能买14米彩带。
师: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生:他花的钱应该是小丽的2倍。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成比例关系的例子吗?
学生可能会说:
•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设计意图: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正
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
中成正比例关系存在的数量很多】
[31||课末总结,梳理薪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
匕3原比例3
课时
教学内容■■0
反比例
教材第47、第4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数量/本1246
总价/元0.801.603.204.80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一一成反比例的量。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2。
⑴出示教材第47页例2。
杯子的底面积/cm?1015203060
水的高度/cm302015105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种量?
⑵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45页例1有什么不同?
⑵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个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
②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o
想--想: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议一议厂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
教师提问:这个3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
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底面积、高=体积)
2.拓展延伸。
出示表格,让学生根据题意口述填表。
每本张数302015105
装订本数1015203060
总张数
(1)让学生观察上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装订本数)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2)学生讨论找出答案后,教师提问:这个积300实际是什么?(板书:纸的总张数)
比较例2和拓展延伸练习,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2中,底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也就是体
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
(4)议一议:在练习里,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
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片k(一定)〕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在
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自I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4比例尺W
h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材第53~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
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比例尺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图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难点:设未知数时应注意长度单位的统一。
教具学具■■■
课件。
**KM+»W*W'^F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
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
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
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
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
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
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II探究体验,经脸植
1.讲授比例尺的意义。
(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
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比例尺)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
项是1的形式。
(2)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
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
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分
母)应化简成“1”。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050km
把教材第53页线段比例尺।-----1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说一说方法。
(2)改写。
图上星叵离:实际是巨离=lcm:50km=lcm:5000000cm=l:5000000
3.讲授例lo
师: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自己算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53
页例1题)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比例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跟大家说说。
生: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这一公式我们知道要算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先
知道这幅图中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已知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
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厘米,所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2.4厘米:120千米
=2.4:12000000=1:5000000«
(多给学生机会说一说,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4.讲授例2。
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吗?先说说下
面的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生:已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400000,图上距离是7.8cm,要求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从比例尺我们可以知道,这幅图中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400000cm,那么图上距离
2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400000cm的2倍,图上距离3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400000cm的
3倍……所以图上距离7.8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400000cm的7.8倍,可以用算式计算
400000x7.8=3120000(cm)=31.2(km),即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31.2千米。
•我们可以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x厘米,这样
就可以写出比例式7.8:x=l:400000,然后解比例,就能求出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
度大约是3120000厘米,也就是31.2千米。
只要学生讲解正确、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
5.教学例3。
师: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画图的问题,看你能行吗?(课件出示:教
材第55页例3)
学生读题。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想解决问题,该怎么做呢?
生:要想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我们首先就要算出相关的图上距离。
师:该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呢?
生:根据“=比例尺”,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x比例尺”,可以求出图上距离,知道图上
距离后,根据叙述语言就能画出平面图了。
师: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画图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运用实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同时,借助学生
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
理念,既让不同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又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末总、结,梳理丽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匕5国形的旅大刍绵力•主
*-课时
教学内容■■a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材第59、第60页。
教学目标■■a
L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
形放大或缩小。
提高学生把己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其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难点:感受图形放大、缩小的过程,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a
课件。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教材第59页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
2.哪些是放大?哪些是缩小?
师:由此说明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HI||探突体验,经历过筐
1.出示教材第60页例4。说一说按2:1放大图形是什么意思。
(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画出放大后的图形,通过数一数或者量一量的方法,看看三角形斜边的长度,你发现了
什么?
3.观察、对比原图形与放大后的图形,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法:结合具体图形,讨论交流。
4.汇报结果:一个图形如果按2:1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
形状没有变。
5.讨论: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照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图形缩小了,但是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边的长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1||课末总、结,梳理丽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Q6,比刎解决同题书
*-课时
教学内容■■国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材第61~6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
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己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实际问题的特点。
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具学具
课件。
************F*X相V*************************^F*W****************卷出★*****,**播^*T>*FE**F*****输************
教学过程
0I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列一个等式。因此,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
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Bl||探突体验,经瓶筐
1.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5)
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要求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就必须知道李奶奶上个月用水的吨数和水的单
价。从张大妈家上个月用水8吨水费28元中,可以算出水的单价是28+8=3.5(元),然后就能计
算出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x10=35(元)。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首先我们要知道题里涉及到哪些数量,什么数量是一
定的?
生:题中涉及到用水的吨数和水费(水的总价),虽然没有出现水的单价,但是我们知道水的
单价是一定的。
师:根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判断一下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水的总价+吨数=水的单价(一定),所以应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师: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要明确: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
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28:8=x:10
8x=28xl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
师:想一想,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该怎样想呢?
学生可能会说: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不变的量。
•只要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如果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应该用
反比例关系解答。
2.教学例6o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6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该怎么做呢?
生1: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题中的总用电量是一定的。
生2:知道了总用电量是不变量,确定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是平均每天用电量x时间=总用电
量(一定),所以这道题该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生3:当总的用电量一定时,用电时间与单位时间内的用电量成反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每
天的用电量与用电天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x天。
25x=100x5
x=500+25
x=20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可以用20天。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
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欲望】
目11课末总结,梳理薪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板书设计■■a
用比例解决问题
舅7整理和真”
b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65、第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
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a
重点:对本单元内容的归纳和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a
课件。
*********************聋*****«**4H|Hn※聿**兴*******4HK*********款*****«******东聋*«*******«**岁**
教学过程
B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关于“比例”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还记得这一单元,我们都学过哪些内容吗?
生1: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生2: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
生3:我们还学会了比例的应用。
师:这一单元涉及的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也比较多,我们在进行整理和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条理,不能丢落。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提醒学生整理和复习中要注意条理,为
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探突体验,经历过筐
1.知识点的整理和复习。
师: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把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然后我们再进行
交流汇报。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整理和复习
2.巩固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是很多的,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
决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第4.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对于这些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由“所有服装都打同样的折扣销售”这句话,我们知道这道题中的折扣是一定的,关系式
为=折扣(一定),比值一定,说明服装的现价与原价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第⑴题可以用正比例关
系解答。
解:设现价是x元。
150;250=x180
250x=150xl80
x=108
答:现价是108元。
•第⑴题还可以看作是百分数问题进行解答。因为“所有的服装都打同样的折扣销售”,
所以说折扣是一定的,我们可以根据李阿姨买的上衣“原价250元现价150元”算出是打儿
折销售,150+250=60%,然后再计算原价180元的裤子打六折销售现价是多少钱,即
180x60%=108(元)。
•第⑵小题也可以看作是百分数问题进行解答。已知所有服装都是打六折销售的,所以原
价是200元一件的夹克衫,现价只需要200x60%=120(元);而买现价90元一件的衬衫4件需要
的钱数是90x4=360(元),这样360元就可以买120元一件的夹克衫3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3380-3:2025 EN Standard interface for connecting charging stations to loc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 Part 3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cybersecurity specific aspects
- 虹桥中学一模数学试卷
- 半期后班会课件
- 国外的小学数学试卷
- 上海宝山同洲模范学校2025年物理高二下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中国触控显示屏行业运行态势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冶铸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中国襄樊房地产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健康生活从小养成课件
- 藁城区基本仓储管理办法
- 2025年法院聘用书记员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济南综保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22名)笔试备考试题含答案详解
- 溺水安全知识课件
- 教育政策学全套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速公路广告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2030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商业化应用前景报告
- 识别心内科护理高风险
- 2025年 嘉峪关市招聘编制外聘用制教师笔试试卷附答案
- 货代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 食品公司卫生间管理制度
- 2025年数据挖掘和分析考试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