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_第1页
2021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_第2页
2021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_第3页
2021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_第4页
2021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了解碳循环的过程。

碳在无机界

学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的存在形式

导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线

4.(重点)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过程。|致—应

5.(难点)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概念

(物质循环卜国反

课堂探究破工难/本栏目通过课堂讲练互动,聚焦重点,剖析难点,全线突破

知识点一碳循环

[新知导学]

1.碳的存在形式

(1)无机自然环境:以C02和碳酸盐(石灰岩、珊瑚礁)等形

式存在.

(2)生物群落: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碳的循环形式

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5。

(2)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

3.过程图解

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化学燃料大量燃烧.

(2)形成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碳循

我的平衡.

(3)

气温升高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国学后反思A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及在群落内部分别以什么形式进

行循环?

提示: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

在,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和生

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群落内部以含碳有

机物的形式流动。

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减缓温室效应可以采取哪

些措施?

提示: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森林草

原等植被的破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减缓温室

效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

二是大力植树造林,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重难探究]

1.碳循环分析

(1)图示:碳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CO2库

光合作用co2靠箭呼吸

作用82蠲CO?

生产者者分解者

A

⑵表解:碳循环的形式。

别进入生生物群返回无

项“\

物群落落内部机环境

形式co2含碳有机物co2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光合作用

食物链和呼吸作用,分解者的

方式和化能合

食物网分解作用,化学燃料

成作用

的燃烧

2.碳平衡分析及对环境的影响

(1)碳平衡的含义:

指碳的排放和吸收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大气中的C02浓度

相对稳定。

(2)碳平衡的失调一-温室效应:

形成原因对应措施

、改善能源结构,

’化学燃料的大量]匚二>减少化学燃料

、燃烧,排酸过量co?J燃烧,开发

'新能源/

植被破坏,降低了植物]匚~>|大力推进

对CO2含量质曲节能力J—L建树造林

名师点拨叼物质循环中“物质”和“范围”的认识误

(1)物质循环的范围并不是特指哪个生态系统,而是指整个生

物圈。

(2)碳循环的物质特指碳元素,而不是C02,因为碳在生态系

统中有很多存在形式,如有机物中的碳、C02、碳酸盐等.

(3)对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实现循环的关键成分

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典题演练]

1.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C)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解析油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

统中处于主导地位。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图中甲、乙、

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组成成分,其中甲是生产者,

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甲主要是指绿色植物

B.甲、乙、丙、丁构成生物群落

C.乙是分解者,丙是消费者

D.碳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解析:甲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

要是指绿色植物;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代

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物群落不包括丁(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碳在甲和丁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中以

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知识点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新知导学]

1.物质循环

(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i)X循环途径: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理Tffl解]范围:生物南一

中土占[具有遁生隹,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寸八I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判断]

⑴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x)

(2)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Y)

(3)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Y)

《学后反思A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和“物质”分别是指什

么?

提示:“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C、H、0、N、P、S等,

而不是指生物体内的糖类、脂质、蛋白质等化合物.

4.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吗?为什么?在能

量上呢?

提示: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

总和,是可通过物质循环实现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生物圈

在能量上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能量是不可循环的,

必须依赖太阳能的不断输入。

[重难探究]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光能一化学能一热能

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

式(一般形式)

过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

程动落间往复循环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八占、、

2o联系

⑴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3)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4)图示(如下图):

大大气中的co2能量①

光白

co2

太阳能

能量④

名师点拨叼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

的理解

(1)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平

衡,这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2)在生物圈范围内物质是循环的,但是农田中不断有粮食

产出,所以要不断地补充物质,如施加氮肥.

[典题演练]

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

下分析不正确的是(D)

T

A.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1250

J/(cm2-a)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

在10%〜20%之间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指上一营

养级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而不是针对个体来说。一只狼

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要多于10%〜20%.

4.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

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④遗体

(1)图中A表示生产者。碳在过程①和过程②中的流动形

式分别是CO2、含碳有机物。

⑵图中③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

环过程中,碳从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速率与返回大气中的速率

大致相同.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小主要是由图中A、B组成的生态

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来决定的。

解析: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①主要表示光合作用,

②为捕食,③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光合作

用中以C02的形式被利用,在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

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主要由A、B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

程度决定。

知识点三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新知导学]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

解速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2.实验流程

案例1案例2

实验土壤微生物能分解土壤微生物能分解

假设落叶使之腐烂淀粉

对土壤进行高温灭A烧杯中加入30mL

实验组

菌处理土壤浸出液+淀粉糊

B烧杯中加入30mL

验对土壤不做任何

对照组蒸储水+与A等量

设处理

的淀粉糊

土壤中是否含有微

自变量是否加土壤浸出液

生物

[典题演练]

5.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下列实验

设计中,正确的是(D)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叶片中是否含有微生物

B.实验组落叶要进行灭菌处理,土壤不处理

C.对照组落叶不做处理,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

解析:为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该实验

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故实验组土壤要进行灭菌

处理,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

烂情况.

6.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

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齐U)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

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

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

b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

组相同

解析: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故A

正确;a应该是不变,b可能会部分减少,故B不正确;因为典

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效果好,故

C不正确;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和本实验无关,故D不正确。

±-------------——本栏目通过课堂自主达标,巧练经典.强基提能,全面提升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中,C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开始于(B)

A.C02在生物体内的扩散作用

B.绿色植物固定CCh的光合作用

C.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

D.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因为C02进入生物群落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将C02和H2O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

机物的形式流动,最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

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C02和H2。而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所以C02

进入生物群落的循环开始于绿色植物固定C02的光合作用。

2.若用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

表大气中的C02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

环中的关系的是(B)

ABCD

解析:生产者从无机环境中获得C02,自身又通过呼吸作用

产生C02,所以是双向的,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箭头指向消

费者.

3.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所说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利

用、循环流动

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解析:物质循环的实质为元素在生物圈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中反复利用、循环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是守恒的.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元素(D)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动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生物体内的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

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

动.其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非选择题

5.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

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大气中CO2库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

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

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由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3)大气中的C02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

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a、b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

解成为CO2o

⑷化学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途径产生

CO2o

解析:由题目获得的信息有:①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②生

态系统的三种成分,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答

本题时,要从碳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等方面进行比较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

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循环过程。

(2)X与甲为生产者,甲所示的生物类群因细胞中含有叶绿

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判断为绿色植物,所利用的能源为光能。

X为自养型生物,但不是绿色植物,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