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四个图案分别是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标识,其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2.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5,10,7 B.4,5,10 C.3,8,5 D.1,1,23.计算(2a)3的结果是()A.2a3B.4a3C.6a3D.8a34.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3,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2,﹣3) B.(3,﹣2) C.(﹣2,﹣3) D.(2,3)5.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A.(﹣a)4=a4B.a2•a=a4C.a2+a3=a5D.(a2)3=a56.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A.a2+1=a(a+1)B.C.a2+a﹣5=(a﹣2)(a+3)+1D.7.用科学记数法表示0.000000567是()A.0.567×10﹣7B.5.67×10﹣7C.56.7×10﹣6D.5.67×10﹣58.如图,△ABC≌△A'B'C',其中∠A=37°,∠C'=23°,则∠B=(
)A.60°B.100°C.120°D.135°9.三角形中,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A.三条高线所在直线的交点 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10.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B=5,△ABD的周长是13,则BC的长为()A.8 B.10 C.11 D.1211.下列正多边形中,能够铺满地面的是()A.正方形 B.正五边形 C.正七边形 D.正九边形12.如图,小明从A点出发,沿直线前进10米后向左转36°,再沿直线前进10米,再向左转36°……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点A点时,一共走的路程是()A.180米B.110米C.120米D.100米二、填空题13.________14.点P(﹣2,﹣4)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15.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则它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16.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____17.已知am=2,an=3,则am+n=____________18.分解因式:x-x=__________.19.如果多项式y2﹣4my+4是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_______.20.如图,DO垂直AC,且AO=OC,若AB=7cm,BC=5cm,则△BDC的周长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21.计算:(1)(2)2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2)23.解方程:(1);
(2).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在格点上.(1)若将△ABC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请画出平移后的△A1B1C1(2)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2B2C2,并写出点C2的坐标.25.如图,点B、F、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F=EC.求证:∠A=∠D.26.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某村计划在荒坡上种树1080棵.由于志愿者的支援,实际每天种树的棵数比原计划每天多50%,结果比原计划提前4天完成,并且多种树60棵,原计划每天种树多少棵?27.如图,在△ABC中,AB=AC,,垂足为,△ABC的周长为36,求△ABC的面积.28.(1)如图1,已知中,90°,,直线经过点直线,直线,垂足分别为点.求证:.(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中,三点都在直线上,并且有.请写出三条线段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B2.A3.D4.B5.A6.D7.B8.C9.C10.A11.A12.D13.【分析】根据零指数幂和绝对值的计算法则进行求解即可.【详解】解:,故答案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零指数幂和化简绝对值,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4.(2,﹣4)【分析】根据“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解答即可.【详解】解:点P(-2,-4)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4).故答案为:(2,-4).【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好对称点的坐标规律:(1)关于x轴对称的点,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15.72°【分析】根据题意求得正多边形的边数,进而求得答案【详解】解:∵一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540°,即∴由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内角和和外角和公式,根据内角和公式求得边数是解题的关键.16.60°或120°【分析】等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有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外部,三角形的边上.根据条件可知第三种高在三角形的边上这种情况不成了,因而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详解】解:当高在三角形内部时(如图1),∵,∴,即顶角是60°;当高在三角形外部时(如图2),∵,∴,∴,即顶角是120°.故答案为:60或12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熟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的三种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易出现的错误是只是求出60°一种情况,把三角形简单的认为是锐角三角形.因此此题属于易错题.17.6【分析】逆用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即可求解.【详解】解:∵am=2,an=3,∴am+n=am×an=2×3=6.故答案为:618.x(x-1)【分析】确定公因式是x,然后提取公因式即可.【详解】解:x2-x=x(x-1).故答案为:x(x-1).19.【分析】根据完全平方式的特点解答.【详解】解:∵多项式y2﹣4my+4是完全平方式,∴,∴,故答案为:.20.12cm【分析】如图所示,连接CD,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AD=CD,则△BCD的周长=BD+BC+CD=BD+AD+BC=AB+BC=12cm.【详解】解:如图所示,连接CD,∵OD⊥AC,AO=CO,∴直线OD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D=CD,∴△BCD的周长=BD+BC+CD=BD+AD+BC=AB+BC=12cm,故答案为:12c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熟知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1.(1)12;(2)【分析】(1)先分别算出乘方、负整数指数幂、0次幂的值,再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计算出正确答案.(2)先通分,找到最简公分母,利用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因式分解、约分,化为最简分式.【详解】(1)解:原式(2)解:原式【点睛】本题主要是考察了负整数指数幂和0次幂的计算以及分式的加减运算,注意负整数指数幂的计算法则,分式的加减要注意互为相反数的分母,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一个作为最简公分母,并且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22.(1);(2)【分析】(1)先提取公因式再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即可;(2)先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第二次分解,从而可得答案.【详解】解:(1)(2)23.(1);(2)方程无解【分析】(1)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得到的值,经检验即可得到分式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都乘以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再进行检验即可.【详解】解:(1),去分母得:,移项合并得:,解得:,经检验是分式方程的解;(2),方程两边都乘以,得,解得:,检验:当时,,所以是增根,即原方程无解.24.(1)见解析;(2)图见解析,C2(3,-2)【分析】(1)先根据平移方式得到A、B、C的对应点A1、B1、C1的坐标,然后描出A1、B1、C1,最后顺次连接A1、B1、C1即可;(2)先根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得到A、B、C的对应点A2、B2、C2的坐标,然后描出A2、B2、C2,最后顺次连接A2、B2、C2即可【详解】解:(1)∵是△ABC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A(2,4),B(1,1),C(3,2),∴A1(-2,2)、B1(-3,-1)、C1(-1,0),如图所示,即为所求;(2)∵与△ABC关于x轴对称,A(2,4),B(1,1),C(3,2),∴A2(2,-4)、B2(1,-1)、C2(3,-2),如图所示,即为所求;25.见解析【分析】先证明BC=EF,让利用SSS证明△ABC≌△DEF即可得到∠A=∠D.【详解】证明:∵BF=EC,∴BF+FC=EC+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SS).∴∠A=∠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条件.26.原计划每天种树80棵.【分析】设计划每天种树棵,则实际每天种树棵,再分别表示原计划种树的时间,实际种树的时间,根据原计划种树的时间减去实际种树的时间等于4列方程,再解方程并检验即可.【详解】解:设计划每天种树棵,则实际每天种树棵,由题意得:整理得:解得: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且符合题意。答:原计划每天种树80棵.【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方程的应用,理解原计划种树的时间减去实际种树的时间等于4是解本题的关键.27.60【分析】可设BD=5x,AD=12x,AB=13x,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推出∠ADB=90°,从而由三线合一定理得到BD=CD=5x,再由△ABC的周长为36,得到AB+BC+AC=13x+13x+5x+5x=36,求出x的值,最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详解】解:∵,∴可设BD=5x,AD=12x,AB=13x,∵,∴△ABD是直角三角形,即∠ADB=90°,∵AB=AC,∠ADB=90°,∴BD=CD=5x,AB=AC=13x,∵△ABC的周长为36,∴AB+BC+AC=13x+13x+5x+5x=36,∴x=1,∴BC=10,AD=12,∴.28.(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已知得出∠CAE=∠ABD,进而利用AAS得出则△ABD≌△CAE,即可得出DE=BD+CE;(2)根据∠BDA=∠AEC=∠BAC,得出∠CAE=∠ABD,在△ADB和△CEA中,根据AAS证出△ADB≌△CEA,从而得出AE=BD,AD=CE,即可证出DE=BD+CE;【详解】(1)DE=BD+CE.理由如下:∵BD⊥,CE⊥,∴∠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