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1.通过阅读教材,识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研读教材及其他史料,探究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的关系;通过研读教材及其他史料,理解当时几个民族政权的关系是以和平交往为主流的。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和结果;通过研读教材及其他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失败的原因、教训。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中央①由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分支机构。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导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地方①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也叫监州,由朝廷委派监督知州。(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4.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北部)宋辽关系①战争: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②协议: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西部)宋夏关系①战争: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2.财政危机(1)原因eq\b\lc\{(\a\vs4\al\co1(①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宋仁宗时,发起庆历新政。①宗旨:整顿官僚机构。②结果:明显触犯了的既得利益,很快失败。2.开始: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措施(1)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取代募兵制。5.评价(1)成效:达到了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不足: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3.宋金关系(1)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2)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知识讲解知识讲解(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政治:削实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经济: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①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盐铁,主管盐、铁、茶的生产、专卖及征税等。户部,掌全国田地和户藉统计、赋税征收、货币发行等),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掌调兵权和统兵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②地方:在路一级行政机构,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四监司,从不同方面监控各州(1)经济结构:封建上地私有制迅速发展,上地转移和流通的频率加快,这种变化化,传统的门阀势力渐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4)宋朝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势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2)局限性: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官职设置烦琐,出现了冗官局面,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A.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清政府战败后支付给西方列强的赔款很类似。其实,这里的“岁币”不等于赔款,赔款是有定额的,而且要在一定的期限内付清而“岁币”不是一次性支A.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B.和议: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特别注意】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1)战: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对辽、人(2)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庆历新政10431045)遭到了官僚集团(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1)战争: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2)具体原因:崇文抑武的国策;提出的北伐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不合时宜;岳飞上书赵构立太子,重难点总结重难点总结重难点01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1、背景宋朝初年,统治者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地方武将)、禁军将领(中央武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2、内容(1)军事制度改革:“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体制,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实行内重外轻方针;采取更戍法。(2)文官政府的建立: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3)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4)儒家学者将儒学上升到理学并受到政府的重视。3、评价:(1)积极影响:北宋文官体制的建立是对历史教训加以总结的政治选择。有利于防止军人擅权和地方割据;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益于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2)消极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农民的负担沉重,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军事力量薄弱,造成了严重的边防危机。重难点02全面认识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1、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概况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与辽夏金蒙(元)大小战事无数,大的和议有宋辽澶渊之盟、庆历增币;宋夏庆历和议;宋金绍兴、隆兴、嘉定和议。2、两宋为何屡屡和议(1)两宋守内虚外的国策所决定的。宋朝在太祖、太宗时代总体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自真宗开始尤其是澶渊之盟后,守内虚外的国策正式成形,仁宗时代彻底定型。到了南宋,守内虚外又加上偏安一隅的思想,这就决定了两宋是不敢也不愿积极进攻神宗是积极防御的。(2)对军人的防范过于严密。两宋鉴于唐末五代军人藩镇割据的教训,故而对军人的防范极为严密,文臣逐渐掌握了朝堂上枢密院的兵权以及地方上的统兵指挥大权。(3)奢靡影响了尚武之风。两宋积贫积弱三冗现象极为严重,但皇室和官僚集团奢靡之风非常严重。太祖对禁军高级将领杯酒释兵权时就鼓励军人放弃兵权,多置良田美宅安心享受。这无形之中使得军将缺乏进取心,再加上朝野对军人的防范,又会使军人在军政领域难有作为,也只能自甘堕落,贪图享受和奢华。3、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议和的影响两宋时期的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对两宋政府来说都是接受屈辱条件以求得苟安,也给宋朝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议本身是民族间友好和睦的表现,和议之后,双方减少了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典型例题典型例题题型0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旧唐书》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诸侯王国权力的膨胀C.反映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D.反映藩镇割据问题得到解决【答案】C【解析】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任命官员(署置),不向中央政府缴纳赋税,虽有藩镇名义,事实上不再受中央直接管理约束,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C项正确;“文武将吏”和自称“称藩臣”反映的不是“方国对中央的威胁”,A项错误;诸侯王国权力的膨胀与“文武将吏”不符,B项错误;藩镇割据问题得到解决与“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等不符,D项错误。

题型02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据《宋史》等文献记载,知府“总理军政”“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吏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这反映出A.中央设置通判负责监察地方官 B.州府和通判共同行使行政权C.通判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 D.通判有权直接向朝廷上奏【答案】B【解析】根据“与长吏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可得出知府与通判共同管理地方事务,共同行使行政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察的内容,排除A项;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不能体现通判能直接向中央反映问题,排除D项。题型0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宋太祖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太祖重视读书人意在A.克服藩镇割据祸患 B.完善官员选拔机制C.倡行重文抑武方针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仅自己爱读书,还鼓励文武大臣读书使其读书明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读书风气,且有利于克服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祸患,故选A;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未涉及其抑武方针,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宋太祖重视读书,未涉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D排除。题型04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处榷场。《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榷场定义为:“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据此可知,澶渊之盟后A.双方政治关系稳定 B.边境贸易较为活跃C.经济文化交往正常 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河北边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可知,北宋设置的四处榷场是用于与辽进行贸易的场所,这有利于双方贸易往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双方政治关系的稳定,故A项错误;经济文化交往是否正常由材料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课后自测课后自测1.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 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 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2.《旧五代史·后晋·列传十三》记载:“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在这一压力下,宋朝统治者听取的建议是(

)A.“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B.“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C.“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D.“承旨诸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3.“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 D.重文轻武国策4.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宋初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太祖朝真宗朝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社会阶级结构的不断变动 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重文轻武政策的逐步确立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5.宋代,新官上任最长半年内仍可带“新授”等字样,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强调:今后原地方僚属若犯赃罪,路级长贰上任未满百日,州级长贰上任未满一月,因其尚未熟悉新工作,就不必追责,以便展开工作规划。这项举措(

)A.有利于稳定地方治理秩序 B.容易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C.完善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6.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 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7.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用当地土酋为地方长官,但不许土酋自置职名,凡土酋自置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须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特征 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社会治理C.基本稳定了宋代的政权环境 D.推动了宋朝疆域的巩固与拓展8.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致使官僚队伍不断的膨胀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D.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9.宋太祖诏书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擢第于“公朝”,及第举人不得拜知举官,不得呼主考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巩固君主专制集权C.维护考试公平公正 D.奠定文官政治基础10.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意在(

)A.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为封建政府拓宽财源C.适应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观要求 D.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势力的膨胀1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实施如表中措施的朝代是(

)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文官出任知州;州增设通判;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12.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不许土酋自立职名,凡土酋自立的名号,宋朝一律不予承认,需中央任命方可,如“夔州路降蛮首领皆自置职名,请因而命之,上不许”。这一措施意在(

)A.巩固君主专制 B.杜绝官僚队伍的膨胀C.强化政治权威 D.平等对待各民族首领13.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惋侚若儒生”的武将。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南宋时期“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

)A.政治形势的变迁 B.崇文抑武的贯彻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中央集权的强化14.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定居的农业社会),有行国(游牧社会)……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主要反映了(

)A.北宋积贫积弱无力对抗北方民族政权 B.北方民族政权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C.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具有强烈忧患意识 D.北方少数民族业已完成封建化进程15.如表关于“杯酒释兵权”故事的不同记载,对此合理解释是(

)记载来源作者经历重大事件故事演变情况丁谓(966—1037年)《丁晋公谈录》赵光义北伐失败赵普奏“石守信、王审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从之。王曾(978—1038年)《王文正公笔录》杨家将北伐失败,澶渊之盟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优游卒岁”“守信等咸顿首称谢”。司马光(1019—1086年)《涑水记闻》宋夏庆历和议,王安石变法若身临其境,对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对话、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评曰:“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A.个人记载具有较强主观性,可信度差B.司马光的记载最为详细,可信度最高C.三则史料互相佐证,证实故事可靠性D.故事演变反映对宋初集权措施的反思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