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美术史口诀
史前石器分新旧,高峰龙山黑彩陶。
仰韶三鱼纹彩盆,鹳鱼石斧人面鱼。
四种分类马假窑,半山马厂石岭下。
舞蹈纹彩有陶盆,泥塑女神在红山。
先秦礼乐兵工车,夏青铜器质饰薄。
商殷司母戊凝重,西周典雅铭文长。
春秋失蜡王子午,战国编钟II用器。
帛画人物御龙凤,仪态肃穆线挺拔。
威武雄壮兵马俑,深沉雄大汉石刻。
西汉壁画烧沟墓,东汉内蒙林各尔。
西汉马王堆旌幡,东汉画像石砖盛。
武梁祠刻多故事,两汉陶俑富情趣。
马踏匈奴霍去病,马踏飞燕变奇葩。
三国卫协曹不兴,东晋戴逵善雕塑。
东晋画家顾恺之,传神写照重眼神。
论画面云台山记,女史洛神列女传。
秀骨清像陆探微,疏体一二张僧徭。
曹衣出水曹仲达,曲尽奇妙杨子华。
谢赫I画品出六法,山水画论有两篇。
宗炳山水序神思,王微叙画归情致。
北魏敦煌石窟鹿,龙门伊阕四洞窟。
隋朝山水展子虔,青绿山水游春图。
初唐画人阎立本,历代帝王步辇图。
盛唐回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纯菜条。
仕女张萱与周肪,画马曹霸和韩干。
花鸟薛稷并边鸾,山水二李墨王唯。
韩幌五牛笔朴厚,历代名画张彦远。
绘画史资作传评,四大石窟画造像。
雄浑刚健唐陵墓,华丽精巧唐三彩。
五代南唐周文矩,顾闵中绘韩熙载。
荆浩关仝重峦北,董源巨然秀江南。
黄家富贵珍禽图,徐熙野逸不拘泥。
宋代风俗苏汉臣,清明上河张择端。
白描五马李公麟,写意减笔人梁楷。
林泉高致论郭熙,米氏山水两父子。
千里江山王希孟,小景惠崇赵令穰。
早期山水一文武,秀气李成范宽老。
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称四家。
马夏山水大剪裁,半边一角融诗情。
花鸟崔白与赵佶,宗教高益武宗元。
湖州竹派文同创,墨梅绝俗扬补之。
水仙秀稚赵孟坚,墨兰忠国郑思肖。
法常写意花鸟画,用笔肆意兼形神。
元代前期士大夫,秋郊饮马赵孟孵。
富春山居黄公望,吴镇喜作渔父图。
倪瓒孤寂容膝斋,夏日山居是王蒙。
四家山水有根据,黄浑倪幽风貌异。
道释壁画永乐宫,堆金沥粉朝元图。
明清美术画派多,明前林良与吕纪。
院体戴进浙吴伟,明中吴派取院浙。
沈周兴成文征明,还有唐寅和仇英。
吴门四家诗书画,风格典雅蕴风流。
明后陈淳与徐渭,徐渭花鸟大变异。
南陈北崔波臣派,人物宁拙勿巧媚。
明末华亭董其昌,南北宗论尚率真。
清初四王王时敏,个性鲜明清四僧。
扬州八怪文人画,郑燮金农和黄慎。
明派徽派版画兴,清代蚀版芥子园。
年画崛起三中心,天津杨柳青雅丽。
苏州桃花坞写实,山东杨家埠质朴。
近代海派早中晚,三熊三任吴昌硕。
名家虚谷赵之谦,岭南折中东西方。
居巢居廉二高陈,宗教彩塑市俗化。
小型雕塑泥人张,石印画报月份牌。
以美代宗教说蔡,早期西画李叔同。
洋洋中国美术史,文化精华永流长!
wwwiky.cn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史前美术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II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第一节概述
史前美术的概念是指没有确切文字历史记载之前的历史。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空
间。目前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就现有的出土
文物来看,宽泛意义上的美术已初见端倪。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于这一时期所使用的
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的美术则转向了器用。陶器的发明,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
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
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另外,岩画、地画、壁画、玉石雕刻等工艺也得到
了发展。
第二节时代分期和主要遗址
目前我国所知出土有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物的遗址大约有两百多处,下面仅介绍其中
较为重要部分:
旧石器时代早期
山西城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有石器
工具、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云南元谋人文化遗址,距今约为170万年,发现有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工具、
动物化石和火烧遗迹。
此外,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坨文化遗址,距今约10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蓝田人文化
遗址,距今约10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文化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均
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和火烧痕迹。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襄汾丁村人文化遗址,距今20万年,发现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陕西大荔甜水沟大荔人文化遗址,距今10万余年,有人化石、石器工具和动物化石。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遗址,距今19万余年,有人类化石、石器工具,骨角器和动物化
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宁海城小孤山文化遗址距今4〜2万年;山西朔县峙峪人文化遗址,距今2.8万年;宁夏
灵武水洞沟文化遗址,距今2.5〜1.6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文化遗址,距今1.8
万年等等,均发现有石器工具、骨角器、装饰品和动物化石。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大约起始于公元前8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它们的文化面貌多样,内涵丰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个区域:
黄河流域
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主要集中于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900
年;河南北部的磁山文化,约公元前5400〜前5100年和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
约公元前5200〜前4800年。
中期主要-在黄河中游分布甚广、延续时间久长的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型)为主,还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月公元前4300〜前2500
年)。
属于晚期的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约公元前3000〜前2050年,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石岭
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4个类型。它与仰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
长江流域
早期主要有河姆度文化(其下层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前4600年)和马家滨文化,约公
元前5000-4000年。
中期主要有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400〜前3300年,和长江下游地区
的北阴阳营文化,约公元前4000〜3300年。
晚期以继承马家滨文化发展而来的良渚文化为主,约公元前3300〜前2250年,还有屈家
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前2600年。
华南和西南地区
早期有仙人洞一期文化(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约公元前6800年)和广东粤西地区的
阳春独石寨,封开黄岩洞等。
中期有台湾大坑文化
晚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主要有石峡文化、山背文化、凤鼻头文化等等。广大的华南地
区西南地区,存在着面貌多样、相互关系复杂的新石器文化。
北方地区
早期的新乐文化(发现于辽宁沈阳新乐,约公元前5300〜前4800年)分布于辽宁东南部,
中期的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约公元前3500〜3000年)分布于辽宁、内蒙古和
河北交界地区。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各地文化类型有相互交流、影响以至融合统一的趋势,而中原地区
文化的先导地位也日益突出。
第三节陶器和彩陶
陶器的分类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臧器。其中盆、钵、碗、杯、豆、勺属饮食器;
鼎、鬲、蕉、釜、灶属炊煮器;壶、罐、瓶、瓮属储藏器。
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彩陶、
印文陶和拟形陶。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形,但就彩陶来看,绝大部分是组合方式变化
多端的几何纹样。
彩陶
一、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海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
3000年。考古学界根据时间和地区的差异将陶器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半坡类型和庙地沟类
型。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造型以圆底钵、圆底盆和平底盆较
多,还有折腹盆、细颈壶、直口尖顶瓶以及大口小底盆等,造型风格厚重朴实。
彩绘纹样中除几何纹样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这些纹样一般都画于陶器最显眼的地
方。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盆》、《鱼纹盆》和《鹿纹盆》等,纹样形象生动自然,手法简练,
笔触粗犷,特征鲜明。几何纹样中主要有并列折线,并列斜线、三角形面构图的二方连续装
饰带,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二方连续纹饰在我国早期的装饰图样的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个
划时代的进步。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的造型特点是将虚实、疏密、正反、阴阳等关系较好地协调组织在一
个空间平面之中。图样的多次重复,使看上去简单的图样显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
2.庙地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地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距今有5000多年。陶器有
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曲腹盆盆口较大,口部有折沿;碗型较小,并且是直口。盆的造型挺
秀饱满,轻盈但很稳重。纹饰的色彩大多是黑色,•切都饰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分。装饰风
格由半坡的写实转向变形,而且是几何花纹居多,通常用圆点、弧型线构成的新月型、叶形、
花瓣形等纹饰,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成三角形纹饰图样。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以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洪的马家窑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
1715年。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也可能是仰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一般
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马家窑类型
马家窑类型以甘肃临跳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陶器的制作方法没有太大改变,
形制却比以前丰富,主要有盆、钵,罐、瓮、壶、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绘以黑色
为主,盆、钵等器物使用内外彩绘,少数瓶、壶通体彩绘。纹饰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
以几何纹居多,纹样为波浪纹、旋涡纹或垂嶂纹。纹饰线条生动流利,装饰图案构成繁密,
变化丰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件是出土于甘肃永靖的双耳四系大彩陶瓮,其造型稳定匀衡,
纹饰由旋涡纹、圆圈纹、波状纹、弦纹组成,线条生动流畅,弧线旋转造成强烈的运动感,
堪称我国早期彩陶的杰作。
2.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长颈小口、宽肩大腹的双耳罐是最常见的器
物。它们造型圆浑厚重,大方稳定,外型轮廓线转折变化最为考究,是工艺制作最成功的陶
器之一。
半山陶器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组成的黑红间用的类型也较多。红黑的强烈对比与
胎地的橙黄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装饰面积较大,有的装饰带有四
五条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应,结构严谨、规整,形成一个变化多样统一的整体装饰
色彩。装饰纹样多是几何纹,最常见的有连旋纹、葫芦纹、平行线纹、大圈纹、波状纹、折
线纹、方格纹、锯齿纹等。半山彩陶纹样均以宽窄不同的二方连续样式展开,合围整个陶器。
从陶器的顶部俯视,其图案变为优美的适合纹样,妙趣横生。
3.马厂类型
以青海和县马厂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基本上沿袭半山类型的器物。马厂彩陶装饰纹
样略显粗犷筒率,最具特色的纹饰是大圆圈纹,卷曲纹,蛙形纹和勾连纹。处理方法上是在
二连纹饰的单位中,填以不同的纹饰。同时首次出现雷纹,它与勾连纹为后来的回纹形成奠
定了基础。
三、龙山文化的黑陶
在整个龙山文化系统中,又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氏族部落制黑陶器最为发达,其年代大
约为公元前2010到公元前1530年。由于陶坯经过磨光,加上封窑严密,又有意识地让烟熏
黑,表面光亮如漆。形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如盆、碗、豆、杯、鬲、鼎、罐等。
黑陶以造型见长,精细俊巧,样式繁多,独具风格。其工艺技术有黑、光、薄、棱、
鼻五个特征:色调乌黑;器物表面光亮如有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是0.1〜0.2
厘米,被称为“蛋壳陶”;黑陶的转折关系棱角清楚分明,有的黑陶上刻有凹凸的弦纹;有的
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钮鼻。
彩陶上的绘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严格来讲还是•种“宽泛”意义上的绘画,它们仅仅是人类早期对器物
的“美饰”。彩陶上的几何纹饰和具有••定写实风格的鱼、蛙、鸟、虫、兽的动物纹饰,以及
枝叶花朵的植物纹饰等这些装饰性绘画,都说明原始人类具备了对美的初步体验与艺术表现
的基本能力。陶器上的这些装饰性绘画,不但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存活动,而且充满了浓郁
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宗教观念。
半坡彩陶纹饰的动物形象已有接近写实水平的能力,尤其是关于鱼的形象,同时还有大
量的关于鹿的形象的描述。庙地沟彩陶中,鸟和植物花卉的形象较多,风格写实。彩陶器中
的人物形象并不太多。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人面纹。更有名的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
的舞蹈陶盆,内壁上画的是原始人载歌载舞的景象。
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在绘画技法上大多比较熟练。从彩陶上的那些生动流畅的笔触和某
些线条来看,可以推测原始人类使用了某种类似毛笔的工具,这为中国后来的绘画确立的发
展方向。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中,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
多种不同的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符号出现在不同
遗址。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匕则发现用黑色颜料画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则具有浓重
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
立一这已经是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较抽象含义的表意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
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雕塑
就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塑作品是在新石器时代。从其材质来分,可分为陶雕、
石鄱:、玉雕、骨雕;从题材内容来分,主要有人物、动物以及少量植物。
一、陶雕
陶雕人物一般是原始人所喜欢的氏族成员的形象,从现有的陶雕作品来看,多是妇女
儿童的头像,人面五官是陶雕的主要部分。陶雕除了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雕塑作品,造
型颇具匠心,生动简练。
二、玉雕
玉雕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对自然硬质材料工艺加工的自觉。原始于雕造型匀称,种类繁
多,制造精细巧密,并结合了使实用和审美的双向价值。代表作品有:山东日照龙山文化墓
葬遗址出土的碧玉斧、玉刀和玉铲;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一件玉龙;辽宁阜新红山文化墓
葬出土的玉龟、玉鸟等。
工艺美术制品
旧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制品主要是经过打制的锋利的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工艺美术有:
染织,骨器和编织等。
小结
中国史前艺术的特色集中体现于七千年至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从这些
出土文物来看,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实能力,但是,单纯的视觉审美享受并不自觉。史
前美术与同样产生于原始思维平台之上的原始宗教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关系。
术语
原始思维:是相对于文明思维的一种思想认识方法,受自然泛神论影响,不分物我,长于
整体地把握事物。其逻辑前提是感觉而不是论证。
陶器:是用陶土作坯胎,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赫石和氧化铺作成
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
法。
弦纹:是指在轮制成型时用工具接触器物,使得器物表面出现粗细宽窄不同的平行纹线,
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思考题
1.简述陶器的分类和装饰手法。
2.试分析仰韶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3.简述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分类和特点。
4.归纳原始思维与文明思维的差异。
参考书目
《小逻辑》[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艺术问题》[美]苏珊・郎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思维发生学》张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夏商周美术
教学内容:夏商周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夏商周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青铜器
授课过程:
第二章夏商西周美术
第一节概述
夏、商、西周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伴随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
雕刻、漆器及纺织等手工业的技巧II益精湛。这一时期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故有
青铜时代之称。
第二节青铜器艺术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礼器
我国青铜器到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教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
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分为:炊煮器、食器、酒
器、水器。其中,炊煮器有鼎、鬲等品种。食器有箧、盂、豆等品种。酒器有解、解、爵壶
等品种。水器有盘、鉴等品种。乐器有铃、鼓、钟等。车马器和杂器有辖、马衔、炉等。
青铜器的纹饰
一、几何纹类:
云雷纹:云雷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的回旋形线条组成。
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构成。云纹由圆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雷纹由方形回旋线条纹样组成,
以回旋为特点,因此又称回纹。云雷纹一般是青铜器上的底纹,衬托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
绳纹:绳纹是由波浪形状的线条结成绳索形状的纹饰。一般作为青铜器匕的主要纹样的
附属装饰带,盛行于西周的后期。
环带纹:环带纹是由起伏较大的波浪纹呈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其凹处用类似于眉口形
的纹饰填充。该纹饰盛行于西周的中后期。
二、动物纹类:
饕餐纹:饕餐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凶猛贪食的动物。饕餐纹装饰在青铜器腹部的中心地
带,以鼻子为中心向两边对称,有双眼、双角和双我耳。左右两侧陪有龙形纹样。饕餐纹主
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
夔纹:夔也是原始人幻想的一种类似于龙的动物。多以侧面表现。
象纹:大象纹样一般不作为青铜器的主要部位的装饰,也有个别例外,还有将器物作成
象形的,如象尊。象纹盛行于商代与西周初期,着重刻画象的粗壮形体。
此外还有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等。
三、人物活动纹类:
人物活动纹饰比较晚,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流行。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一、夏代青铜器
此时是青铜器的“滥觞”时期。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还很幼稚占朴、率简凝重,还没有
脱离原始意味。甚至有的青铜器没有任何装饰,通体素面。一般以单层凸起的饕餐纹和弦纹
为装饰纹样,没有底纹。此时,青铜器上饕餐纹形象的处理比较松散,不象后来商代那样神
秘、威严与恐怖。1972年在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属
夏代。
二、商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商代前期,这是从新石器时代脱离出来形成自己风格的时期;商代后期,这是整个青铜
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体现了“礼器”的性质,蕴藏着深刻的宗教与政
治意义。综观商代的青铜器,造型以庄威、典雅、厚重、古朴为主要特征。青铜器以礼器为
重,故常见的种类主要是食器和酒器,如鼎、鬲、篌、爵、尊等种类,常用的纹饰有饕餐纹、
夔纹、龙纹等动物纹样以及几何纹样。商代早期的纹饰铸造比较浅,无底纹图案,后期就逐
渐趋向繁缚华丽,主要纹饰基本上是浅浮雕,并有繁华的底纹。
鼎是商代青铜器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象征着某种权威。鼎的形制随着不同时期纹饰的
变化而发生变化,鼎分为方鼎和圆鼎,商代时期方鼎较多。1974年河南郑州杜岭出土的商
代前期的大鼎;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方鼎等皆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除了鼎外,商代青铜器的其他种类工艺水平也非常高。
三、西周青铜器
西周后期青铜器不重装饰而重记事,故铭文逐渐增多。西周的方鼎较少而圆鼎较多,具
有狰狞恐怖的饕餐纹减少,神秘的龙夔纹也逐渐变为自由、朴素单纯的环带纹,窃曲纹、垂
鳞纹、蛟龙纹等,加上长篇的铭,形成了西周后期青铜器典雅、朴素、简练的面貌。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是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的代表。
三星堆的新发现
1986年在成都附近广汉的三星堆村发现的古代遗址,出土了大批玉器、金器、象牙等珍
贵文物距今大约5000年至3000年以前。
在三星堆出土的大量实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头像。这些青铜人
面具或头像具有异乎寻常的性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物占非常重要的位置,青铜人物头像
的形制有格式化倾向。人物的造型大致相同,眉毛宽大粗长浓厚,眼睛略呈现为倒三角,鼻
子是•个挺拔的三角形。双耳较大,有装饰图案化的感觉。耳垂有一到多个小孔。青铜人物
面具与青铜人物头像的造型极为接近。三星堆的人物面具基本上是“U”形构造。其另一个特
征是巨大的突出的双眼造型,这种类似螃蟹眼睛纵向突出在外的双眼造型卜分独特。
三星堆青铜器的发现,对中国青铜器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使得我们重新思考和认
识中国的“两河”古代社会文明,究竟是相互影响还是各自平行发展。
第三节书法艺术
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契刻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绝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
所属时代为商代后半期,其内容大多是求神问卜所涉及的祭祀、征伐、田猎、收成、天气等
等。
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字的结构
一般为长方形,以横竖、斜角线为主。文字竖行排列,由上向下,从左向右。不同时期的甲
骨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金文
金文即青铜铭文,又称钟鼎文、大篆或籀书。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金文最
辉煌灿烂的时代也在西周。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大致上可分为三期。前期笔画有波磔和粗细变化,风格圆浑凝重。
代表作有《大盂鼎》;中期笔画趋向于匀整,风格平实端丽、柔和含蓄,如《大克鼎》铭文
等;晚期金文形成多种风格,如《散盘氏》的气势飞动,又如《毛公鼎》的混沦雄圆,笔端
精丽。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活动
青铜雕塑
我国商周时代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雕塑,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型铜尊卤。铜铸人像的典
范为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另一方面鸟兽型铜尊卤和铜器座,亦为先秦
工艺装饰的优秀典范,代表作有湖南湘潭出土的猪尊,传为湖南暗化的猛虎食人卤等。
玉器工艺
此时的玉器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装饰玉三大类。礼玉基本上包括琮、圭璧以及戈上的
装饰物品,一般是在政治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使用,是贵族阶级身份的象征,并有神圣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代贵族统治阶级注重礼乐,玉器的含义进一步扩展到伦理道德方面来。
由于玉器代表了不同阶级,佩带玉佩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死后以玉狗葬更体现其显赫的地
位。
陶瓷工艺
商代的制陶业有明显的分工。陶瓷以灰陶为主,多为素面,也有刻印兽纹和几何纹的的
陶器,以及刻有简单的绳纹、弦纹、旋涡纹等。商周时代出土的原始陶瓷在原料的处理上尚
不精致,釉彩不够稳定。原始瓷器造型主要有尊、罐、瓮、豆、焦等。
小结
中国的早期文明主要体现于夏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和早期文字之上。这些创造都
是在“敬天”的思维前提之下开始的。同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目的的某些工艺技术得到了总结
和新的发展。
术语
青铜;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史官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它以祖先祭祀崇拜为基础,从早期的巫术占卜记
事发展到宫廷史官记事编年,由此保存一个国家每潮代的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
饕餐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体,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其形象狞厉可怕,
是用来“辨神奸”的图腾符号。到春秋时就基本消失。
思考题
1青铜器的分类。
2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和代表作。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张维清高毅青山东人民出版社
《小逻辑》[德]黑格尔商务印书馆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内容:战国、秦汉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美术基本范围。
教学重点:帛画、兵马俑、汉画像
授课过程: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墓葬美术
墓葬帛画
一、战国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贵
妇着宽袖细腰长裙,侧身向左,合掌而立,在腾龙舞凤的接应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人物
御龙帛画》,1973年5月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高37.5厘米,宽28厘米,画面正中画一
危冠长袍,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御舟型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企
立一鹤,龙身下画一条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行进。
这两件楚国帛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它们的实际用途都是作为
葬仪中的“铭旌”;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引魂升天”;画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墓主人的肖像:人物
都作正侧面立像,墨笔线条是最主要的表现手段。
战国帛画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和技巧。造型、构图、运笔均已摆脱幼稚的绘画时代,为
秦汉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汉代帛画
长沙马王堆1号、3号墓的内棺棺盖上均覆盖着字形旌幡帛画,全长两米许,构图基
本相同。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席等
人间生活;下段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
这两幅帛画,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首先,在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
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
面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次,将墓主人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应与随从的衬托
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主人形象画成正侧面或画成四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皆刻
画得惟妙惟肖;各种神禽异兽,姿态矫健活泼,勾线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现了西汉
绘画卓越的艺术水平。
随葬俑
一、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至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郊的临潼西杨村南边,约当东陵道之北侧,先后发现
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从葬坑。其中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3
万平方米;坑内作土棱与巷道颉比相间布局,东段设开阔的前厅;巷道与前厅部分,整齐地
埋藏着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兵马俑,按其密度推算,总数达6000余件。被誉为“世界第八
大奇迹”。
它们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
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的纪念。
为数众多的陶塑兵马俑,通过严谨的布局,排列成面向东方、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
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阵整肃,勇于攻占的宏伟气派。这是秦代造型艺术
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崇尚写实,手法严禁;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
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二、两汉陶俑及木俑
陵墓雕刻
一、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
这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组大型石刻。现存之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卧
虎、卧象、石蛙、野人、石鱼二、人与熊等14件作品。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
雕刻而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
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
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二、东汉墓前石雕
东汉墓前的石雕以石兽居多,石人雕刻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遗存不多。较为有名的是山
东曲阜乐安太守墓前两躯石人雕象,以及河南开封中岳庙前的两躯石人雕象,两处的石人雕
象造型都较粗短,古朴稚拙,伫立如柱,略显呆滞。
三、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汉代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点是:循石造型,因材施艺,较多地保留了原石的形状和表
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花岗岩的特殊质
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
代风貌。
第三节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构。画像石西汉
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山东、
苏北、皖北区;豫南、鄂北区;陕北,晋西北区;四川地区。
西汉晚期画像石,在山东、豫南两地均有发现:
1山东沂水鲍宅山的凤凰刻石,上有“元凤”,"三月七II",“凤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
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
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象,题材比较单调,
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
3山东汶上县新莽元凤三年画像石,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
图。
4河南唐河湖阳始建国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墓室结构呈“回”字形,
东接带南北两车库的甬道,全部用石材构筑,墓内雕刻着30余幅画像,有描绘社会现实生
活的迎宾、驯虎骑象,乐舞杂技,有反映升仙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等。
雕刻技法主要是减地浮雕,阴线刻者仅有一石。综观此墓画像石,具有布局疏郎、主题
突出,内容丰富,形象质朴等特点,纪年明确。
东汉前期画像石,在山东地区,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长清孝堂山石祠以及南
武阳石阙画像石为代表。
长清孝堂山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其雕刻技法和边框图案酷似肥城栾镇
村建初八年画像石,故推测其建造于东汉章帝、和帝时期。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
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历史故事,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迎宾、征战、狩
猎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南阳地区的东汉早期画像石,以南阳扬官寺和唐河针织厂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为代表。
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平面呈“回”字形,画像内容颇丰富。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外留有粗
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郎,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东汉后期画像石。南阳地区以襄城荧沟永建七年画像石墓、南阳东郊李相公庄建宁三年
许阿墓为代表。两者均属砖石混合结构墓。艺术风格趋向粗放简率。
山东,苏北地区的东汉画像石,以创建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嘉祥武氏石祠氏石祠,安丘回
像石墓,沂南画像石墓以及徐州茅山画像石墓等为代表。
嘉祥武氏石祠位于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村西北,其中,武梁祠画像,最初著录于北宋赵
明诚的《金石录》。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以及
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西壁画像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刻西王母和奇禽异
兽,西王母作蓬发戴胜状。第二层刻古代传说中的始祖及帝王像。第三层刻曾母投杼,闵子
骞失老莱子娱亲等孝子故事。第四层刻荆轲刺秦王等义士故事。第五层刻车骑人物。东
壁画像亦分五层:第一层山墙锐顶部分,东王公、仙人以及奇禽异兽。第二层刻列女故事。
第三层刻孝子故事。第四层刻义土列女故事。第五层刻庖厨场面。
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刻而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
突的**,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地非常出
色。
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均属东汉后期物,艺术风格明显受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至西汉初期,画像砖多用于装饰宫殿的阶
基。西汉中期以后,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画。东汉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西汉。陕西博物馆的一块“侍卫瑞壁纹模印画像空心砖”,大约属于西汉初期物,砖面中
央为铺首图案,左右两侧印着亭阙侍卫及绶带瑞璧,侍卫作双手捧盾壮,状貌颇威武:上下
边框部位,印着鱼龙嬉戏图案。
东汉。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郑州南关一座两汉之际的空心砖墓,用两块
印着庭院画像的空心砖封门,阴线与阳线兼用的巨幅画面。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带
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皆为实心的方砖或长方砖,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生动。四
川画像破在题材内容方面独树一帜,除少量神话内容之外,绝大多数刻画现实生活,风格清
新隽永,乡土气息特别浓郁。
第四节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
书法
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秦灭六国后,省改大篆而成小篆,隶书则
在东汉发展成熟,草书则进入章草阶段,行书、楷书亦在萌芽之中。同时,书法渐成艺事,
书家辈出。
一、小篆
在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长方体、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
宽行的新书体。流传下来的刻石作品有《泰山刻石》较可信。刻符则以《阳陵虎符》艺术水
准最高。
二、隶书
由于功用、地域和意趣的不同,汉隶风格显得华彩斑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的碑
刻隶书。书写风格大体分为两类:•类字体方整,法度森严,波磔分明:一类则较为随意,
重自然意趣。现存有《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到了秦汉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工艺生产分化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体制形式,其产
品已经不再仅仅是达官显贵的专署,同时还作为商品在国内外流通。尤其在汉代,漆器和丝
织工艺的发展最为突出;金属工艺进一步发展为豪华的贵族日用品;陶器仍然作为日用器皿;
原始青瓷已经发展成熟,完成了工艺技术上的大飞跃。
小结
中国美术自战国至秦汉最终突破了神秘主义的束缚,而开始转变为人的现实生活的一部
分,并且,美术的独立自觉进程开始了。为这之后的美术自身的形式意义的觉醒铺平了道路。
思考题
1.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2.有霍去病墓石刻来思考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3.总结汉代画像石、画像放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化史》张维清高毅青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画家
授课过程: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美术
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和过渡的转折时期。这时期,
美术自身的各个方面都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
第一节
“有”“无”之间
魏晋南北朝玄学兴起并成为显学,实质上是自战国、秦汉以来各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
探求的继续和深入。经过战国秦汉以来的哲学思辩,中国的思维模式已实际上成为•种无本
体终极的思想。原因在于哲学思辩的逻辑起点已经不是在某一具体的概念之上了,而是转向
了“存在”与“存在”的关系之中。
玄学是较早的成体系的以“存在”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哲学思辩。首先,玄学将世界
之本元归纳为“有‘“'无”之间,“玄而又玄不可道也对''有"“无”之关系进行审视,晋而推泛
至,,生,,与,,死,,、,,本,,与,,末,,等等。同时,玄学思想又是游弋于先前诸家学派之间的哲学:“以
儒释道”、“以道释儒”、“儒道释佛这分明就是基于不同思想之“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而
来哲学思维。对于思维活动本身的关注取得了与对思维结果同样的重视,这是魏晋南北朝时
期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点——终极概念的缺失使得思维活动本身得到彰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除了动乱时代人之心灵慰济的需要,另外也是玄
学思维模式作用的必然结果。玄学的“有'”'无”之间的思维模式从原理上消除了不同思想、不
同哲学之间身份认同上的障碍——“万物皆自有无之间”。更重要的是,思维起点始自
“有”“无”之间,实质上就是允许了用一种己在的思想或哲学去对另一种待解释的思想或哲学
进行全方位的解构与重组,使之纳入已在的思维框架之中,并最终实现同化。因此可以说,
玄学不仅仅是魏晋时代的显学,而且又是各种哲学思想之“哲学的哲学
伴随着玄学清谈对“有”“无”的探讨,出现了对于“形式”问题的讨论,具体是指“形式”与“内
容”之关系的讨论,如王弼关于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与人之精神的关系的讨论。在这种氛围
下,美术自身的问题成为自觉,出现了大量的绘画理论的著作,正式探讨美术形式与美术内
容之关系。于是,在此基础上各画科之间也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初步萌发出相互
独立存在的各回科。
第二节绘画艺术
著名画家
曹不兴,三国吴人,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传说他画屏风是落墨为蝇,使孙权误
以为真,说明他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能力。
卫协,西晋画家,他的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谢赫评价称:“古画皆略,
至协始精。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秒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卫协对六
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顾恺之,字长康,出身贵族。他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顾
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刻画。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
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作品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
模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线条以连绵不断的、悠缓自然的
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条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一样。顾恺之将战国以来形成的
“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陆探微,南朝刘宋时杰出画家,擅长人物画。他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
笔画”的笔法,而画人则能作到“精利润媚”、“笔力劲力如锥刀焉”。创造的“秀骨清像”的人
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土人形象的生动概括。他所创造的这种人
物画式样在当时蔚然成风,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张僧繇,萧梁时期的画家,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不同于顾恺之、陆探微的“笔
迹周密”的“密体”风格,张僧繇则使“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曹之笔,其
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
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画学论著
一、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在此,顾恺之明确提
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谢一定器尔,难成
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
挥。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表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
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顾恺之论画的重要性在于把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
理论认识高度。
二、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
绘画理论发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
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气韵生动;二、骨法用
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
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卜.有重要意义。
三、宗炳《画山水序》
宗炳的思想始终与般若派名僧释慧远相一致,而般若学则与玄学互为连类而相比附,因
此宗炳的主张受玄学影响很深。
他在《画山水序》中认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的。但是,他提出的“应会感神,神
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理解为:有感于物而在内心引起反响,激起创作
激情则充分表明了他的审美意识。他在《画山水序》中接触到了绘画创作的规律和方法问题,
以及对形象再现和创造的认识,对具体的表现方法和初步领会到的透视原理也十分透彻精辟
地作了概括。
宗炳将山水画创作归于“神思”,即强调艺术家的想象活动。这种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
略,无疑和后世追求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
第三节书法艺术
书法家
钟繇,其书法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气象,因此被奉为“正书之祖其书法特点是字型扁
方,行笔古朴厚重,结字疏郎,笔画富有意趣。
索靖,字幼安。善章草,《月仪帖》是其代表作。
王羲之,字逸少。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在今体书法,他的书法完全脱开隶书
的形制而成熟完美。其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赞誉。王羲之被称为中国书法
史上的“书圣”。
书法理论
西晋的书法家卫恒著有《四体书势》,这是一部史论结合的重要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是
对篆、隶、草书的源流遗事等的论述和赞赏书法艺术的成就。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所作《笔意赞》是最早在书法里提出形神问题的评论文章。文中提出: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
第四节佛教美术
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在佛教初萌
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佛教壁画
一、新疆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
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早、中期的壁画题
材佛教本生故事。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
半裸。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
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二、敦煌壁画
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使北朝时的壁画,以讲述佛本生故事为主。常见的有尸毗王本
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
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
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
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
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
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佛教雕塑
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
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
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
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
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
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面相丰满方圆,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
华丽的顶光和背光,直达窟顶中央。壁面雕满千•佛,气势壮观肃穆,高度皆在13米以上,
19窟主尊高达17米。雕刻手法有来自西域的风格,也兼有本民族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
昙曜五窟的佛教造型各具特点,比如20窟佛像英伟端庄,19窟佛像俊秀闲雅,18窟佛
像巍然挺立。16窟本尊佛像独具全窟空间而高大雄伟,且服饰是宽大的中国式袍服,说明
了佛教造像向民间转化,也表明了鲜卑族的汉化。
第二时期总结了前期昙曜五窟的丰富的雕刻经验,使得这一时期石窟造像的艺术水平进
入崭新的阶段。此时一改过去的穹隆顶为平面呈方型的殿堂式和庙塔式结构。本尊佛像一般
放在大龛内,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
妩媚。造像题材逐渐丰富,其中供养人的形象几乎是显示人物形象。
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时显示的关爱。
二、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南郊。北魏时期的石窟主要有古阳洞、宾阳洞以及莲花洞等。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
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
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菩萨和弟子们分列两
侧,。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士身躯肌
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谓“怒目金刚”是也。这是教早运用夸张的手法雕塑的力士
形象。
三、莫高窟雕塑
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0公里的鸣沙山东面崖壁上。莫高窟
是以中心塔庙式结构为主凿窟形式,适应僧徒巡回礼拜仪式。
莫高窟雕塑是作为僧徒信众礼拜偶像的彩塑。塑像有释迦牟尼像、弥勒菩萨像以及释迦、
多宝并坐像。彩塑的组合形式一般是一尊佛像、两身胁侍菩萨。弥勒像最多,姿态多是交脚
而坐,或沉思或禅定。弥勒信仰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结束现实的痛苦,幻想未来的
幸福生活。
莫高窟的佛像和菩萨彩塑,都是以背部紧贴壁面,有的甚至是近似于高浮雕,手臂不管
作任何动作还不能完全离开身躯,这种特征表明,此时的工匠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发挥泥塑
的独特表现性能,只是沿袭石雕的特征。因此动作不够舒展、自然。另外,在中心柱的四面
还有,,影塑,,的飞天、供养人以及千佛的陪衬形象。
敦煌彩塑与石窟壁画风貌一致,鲜艳灿烂,形成了一个整体辉煌的画卷。
佛教建筑
小结
魏晋玄学对“有”“无”之间问题的探讨之美术史意义在于:一、使得美术自身的形式意
义得以关注。二、美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的协调成为绘画的主要任务。三、直接影响并开启
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绘画。
术语
以形写神;顾恺之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以形写神”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
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他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然而准
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具变矣。”
曹衣出水;曹仲达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
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曹衣出水这一风格实际上是吸取了印度芨多朝造像的特点,
而使人耳目一新。在遗存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雕塑品中时时可以见到“曹衣出水”的生动形
象。概括了佛教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思考题
1.谢赫与“六法”。
2.“曹家样”的艺术特点。
3.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湖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简史》谢丽君李倍雷安徽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钳版社
《中国文化史》张维清高毅青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教案之隋唐美术
教学内容:隋唐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隋唐美术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人物仕女画、山水画
授课过程:
第五章隋唐美术
概述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全面成熟,空前繁荣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
在:各民族美术间的交流;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较之魏晋时期更加紧密与自觉;同时除人物画
之外,山水、花鸟、鞍马等画科开始出现并且独立成科。
同时,唐代的宗教美术逐渐走向世俗化:,方面,绘画形象和表现技巧经过不断探索改
进而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另一方面,就绘画题材而言,现实性题材逐渐增多也曲折的表现
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另外,开始出现政府对绘画活动进行干预的现象。
第一节绘画艺术
人物画
唐代人物化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合作合同
- 2024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4年临时工聘用合同样本
- 五险一金基础知识讲解课件
- 2024年卫星发射与服务项目合同
- 2024不锈钢水箱购入合同模板
- 2024年双方关于房屋买卖的合同(含房产详情)
- 2024年医疗器械采购与供货合同
- 2024年修订版:广告代理合同
- 2024年合同工程完工证书
- 《新生儿颅内出血》课件
- 2023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扶手带技术要求
- 《汽车喇叭电路》课件
- 教师二次成长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要领
- 婚博会活动方案
- 项目管理培训之沟通管理课件
- 九省高三适应性联考诗歌鉴赏《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译文赏析及试题含答案解析详解讲评课件
-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课件
- 《清洁能源的应用》课件
- 《人大复印资料》课件
- 管理经济学课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