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_第4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能力提升巩固湘教版必修3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对比遥感图像发现,近年来我国新增土地最快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加幅度减小。据此回答1~3题。1.黄河三角洲湿地泥沙来源主要是()A.黄河上游泥沙 B.黄土高原泥沙C.地上河河床 D.渤海海底泥沙解析:黄河三角洲泥沙主要来自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答案:B2.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带来的影响有()A.耕地面积减少B.地下水位下降C.黄河三角洲海岸后退加剧D.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幅度上升解析:湿地增幅减小,耕地面积未减小;湿地增长幅度比原来减小,地下水位不受影响,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幅下降,三角洲受海浪侵蚀后退幅度加大。答案:C3.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幅度减慢的原因不可能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解析:黄河三角洲湿地增幅减小不是因为渤海风浪增强造成的,而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效和小浪底水利工程所发挥的作用,防护林也起了一定作用。答案:D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据此完成4~5题。4.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形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通过该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及图示可以看出,此设计模拟的是生长着芦苇的湿地对水的净化作用和涵养水源的作用。答案:C5.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 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 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解析:模拟实验中如果没有了植物,植物涵养水源的作用也就消失,出水口的排水量会和进水口的进水量一样。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颗粒会随水分的流失而减少,土壤中的矿物质总量减少,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答案: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据测算,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这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被科学家誉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淘金、采药、偷猎野生动物等现象屡禁不止。据此回答6~7题。6.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A.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量增加,而地下水相应地减少B.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C.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D.植被退化、减少,既会造成荒漠扩大,又会导致水土流失解析: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野生动物减少。这种情况会使当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三条大江的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也相应减少。答案:B7.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措施正确的叙述是()A.必须停止经济建设,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B.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C.青藏铁路不应在此穿过,否则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划将落空D.要积极建设人工草场,恢复天然林,此地不能实施把生态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战略解析:要保护当地环境,将当地居民全部迁出是不现实的,只有加快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力恢复当地植被,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答案:B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图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b)。读下图,完成8~9题。8.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A.①地 B.②地C.③地 D.④地解析:由图b可知,甲水文站在此次暴雨12小时后出现洪峰,且流量变化较大,故此次暴雨出现的地点是④地;若在①、②、③三地发生局地暴雨,因甲水文站在流经湖泊河流的上游,不会产生洪峰。答案:D9.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解析:从甲水文站到乙水文站河流流经湖泊,在河流出现洪峰时,河流会补给湖泊,从而使下游乙水文站的峰值变小;河道淤积、河谷变宽对峰值影响不大,此时是河水补给湖水,不是湖水补给量减小。答案:C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水量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据此完成10~12题。10.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A.冬季 B.春季C.夏季 D.秋季解析:“弱水”是内流河,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最多的季节是夏季。答案:C11.20世纪80~90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D.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解析:下游湖泊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应该是下降,而且这不是原因。答案:A12.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B.气候的变化程度C.人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程度D.自然环境中土壤肥力的高低程度解析:沙漠中有水的地方才有绿洲,因此,绿洲是否稳定,取决于水源的保证程度。答案:A读下表,完成13~14题。某区域~年湿地的转化转化来源湿地类型旱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草地其他河渠489-7023548海涂43-155-2027017627水库坑塘25657-33-2115694926水田76-793-105300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13.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A.水库坑塘海涂水田河渠B.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C.水田河渠水库坑塘海涂D.河渠水库坑塘海涂水田14.与年相比,年该区域()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解析:本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试题类型中的表格题的考查,学生通过对表格中主要数据的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突出了地理学习中“比较学习法”的特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对“湿地”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的不断减少,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不断减弱,对人类的负面反馈作用越来越强。通过对题目所给材料和知识信息的分析,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在人们认知逐渐清楚的状况下,湿地的保护正在逐步落到实处。答案:13.B14.C二、综合题(共22分)15.三江平原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和同江市境内,总面积198089公顷,其中核心区5.6万公顷,保护区于1994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是一个以沼泽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图(如下图)。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如下图)。材料三30年来三江平原东方白鹤数量变化图(如下图)。(1)三江平原位于A、B、C三条江的汇合处,其中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三江平原分布有大面积湿地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分析三江平原湿地减少和退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表明三江平原湿地萎缩造成________问题,除此之外,你认为还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三江平原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请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以东北的湿地为背景考查湿地的成因、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第(1)题,要注意三江平原上三条江的位置关系,再从地形和气候角度探讨湿地的形成原因。第(2)题,从三江平原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沼泽数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湿地资源丧失和退化的原因。第(3)题,材料三反映的是三江平原物种减少问题,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垦还会引起风蚀加重、土壤局部沙化、盐碱化等现象。第(4)题,从工程、管理、生物等方面回答湿地保护的有效措施。答案:(1)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处于中温带,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夏秋多雨,且多暴雨;有永久性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粮食等需求增加,对土地资源盲目地大量开垦造成湿地减少和退化。(3)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退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4)协调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对三江平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综合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牧、渔业生产;成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16.(探究性学习)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实验准备材料:一个塑料浅盘;同样大小的两块干海绵;适量的自来水;一个喷水壶;适量的黏土。实验过程:第一步:①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取一块干海绵弄湿,小心地挤出水分使海绵不滴水,但仍是湿的。把湿海绵和干海绵并排放在盘子里。②用书抬起盘子的一端(注意书的厚度不要太大).用喷水壶给两块海绵同时加水,观察、比较盘子内海绵吸水速度的快慢。第二步:①将黏土放入水中搅拌,使其浑浊。②将湿海绵恢复到第一步未加水前的状态(海绵不滴水,但仍是湿的),放在盘子里。将制作的浑浊水倒入湿海绵,观察流出的水。(1)此实验中“湿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________。(2)第一步实验中。你观察到“降水”后,盘中海绵吸水速度干海绵________(大于或小于)湿海绵。(3)第二步中,将浑浊的水倒入湿海绵中,你观察到流出的水________。(4)结合前面的实验过程及观察结果,总结“湿海绵”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发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