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综合测评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单元综合测评(五)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整本书内容理解(8分)
1.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
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
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
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
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
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在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
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
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一章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
以说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
的规则的话;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
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是不分离的。而
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
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
也因此更便于他们与他人不讲人情地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
发展商业。
BD[B项,“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文
字下乡》中认为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
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D项,两处“没有法律”分析错误,文中正确的表述是“可以说是一
个‘无法'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二]
2.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
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
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
会有变动。”材料主要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
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这表明“礼”和“法”都是
依靠权力机构推行的。
C.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在(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
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
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
以大到像个小国。其根源是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D.费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
同”的名言。这四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
思想。
D[A项,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
典型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导致中国人不需要太多的对外交
流,从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不太会有变动”,
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并没有反映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
关系。B项,“礼”和“法”都是依靠某种力量维持的。“法律是靠国
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说明“法”是靠国家
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依靠传统来维持的,而传统不是依靠权力
机构,所以错误。C项,应该是“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君
权神授”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源于董仲舒的理论,历史事件时间不符,
故错误。]
二、材料概括分析(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5题。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早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
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
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
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于是应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
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
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
界,必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
律。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难点找老同学……控制在适
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
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则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员也盘
桓在圈圈内,热衷私相授受。
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
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
部下的关系。后人忆述:“要想和他成为真正意义的朋友,那前提就
是你先离开通用。”同事中难免有兴趣契合者,但他严格自律,跟所
有部属等距离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极深的交情,
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
硬件变,软件也须变。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
为乡土社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
3.依据文本,如何理解“涟漪效应”?(6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理解,需要把词语放回原文中,结合
上下文来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是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由此
可分析出“涟漪效应”指的是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特
点便是“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答案]运用比喻手法,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地比成涟漪;
说明离圈子中心越近的关系越紧密,离圈子中心越远的关系越疏远。
4.文中用“斯隆”的例子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事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这个例子出
现在选文的第4段,而这一段的中心观点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
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而“斯隆领导下的早期美
国通用汽车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诀之一即平衡与部下的关系”是去“圈
子”化、树契约化的一个典范,作者以此为例子,证明的就是“现代
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这一观点。
[答案]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举例论证,
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
约化”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本文作者为什么主张去“圈子”化?(6分)
[解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关信
息,然后逐一归纳得出答案。第3段可筛选出“奉行‘熟人是一宝,
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等信息,第4段可
筛选出“自然会有好恶之分,就会影响我决策的客观性”等信息,最
后一段可筛选出“在日益成长的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乡土社
会、血缘社会遗迹的‘圈子情结’还有什么立足之地”等信息,通过
对这些信息的归纳,考生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沉沦于“圈子情结”,会导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使人沦入庸俗。②“圈子情结”会影响现代社会的管理决策,会导致
决策不客观,甚至私相授受、产生腐败。③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
是契约社会、法治社会;圈子情结是乡土社会、血缘社会的遗迹,已
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三、阅读理解(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
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
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
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
会呢?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
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那么“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
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
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
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
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
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
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
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一一传统。在乡土社
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
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可以信任自
己的经验,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
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
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像
这一类的传统,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
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来
是从示从亶。示是指一种仪式,亶是一种祭器。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
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
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
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
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
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
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
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
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
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
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
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
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
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
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
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
6.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
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
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
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
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这一个前提。
C[A项,模糊概念。作者指明乡土社会是“无法”的社会、礼
治的社会。B项,认识片面。礼和法都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项,
说法绝对。说“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
这一个前提“,文中无据。]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引出文章的观点,并
由此指向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的议论。
B.第二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从历
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
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
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C[误解引用。引用孔子的话旨在论证“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
性:]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法治的社会还是人治的社会,一个社会的秩序都要靠
人来执行,要靠某种力量来维持。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也是行为规范,不同于法
的是维持礼的规范的力量在传统。
C.乡土社会可以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无法无天”
的社会,因为礼的规范而有秩序。
D.因为缺乏变化,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变
化很快,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
D[“礼在现代社会没有效力”表述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2分)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士气的乡下人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
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
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
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
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
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
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
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
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
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
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
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
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
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
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
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
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
“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
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一一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
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
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
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
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
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
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
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
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9.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
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
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
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
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C[文中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二因此,“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的表述与原
文意思不符。]
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
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
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
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
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A项,隔阂,是乡土社会的特征。如果是同一村落,是没有
隔阂的;但如果不是同一村落,则是有隔阂的。因此,“相互了解、
没有隔阂”的表述与原文不完全相符。B项,乡土社会得来的认识是
个别的或个别的关联,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普遍联系”。D项,原
文并没有将两种社会的“信用度”进行比较,原文只是指出,乡土社
会的信用不适用于法理社会。]
11.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
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
回答:“孝就是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
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
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
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分析的思路是把题干中孔子的言行与文章中乡土
社会的认知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如在文章第七段中,“从熟
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
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
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而孔子对“孝”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因人而异,也不是抽象的。所以,孔子的言行符
合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
[答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
目的间的个别联系,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
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
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
四、语言运用(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
士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
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
尚文化,(),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
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
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
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
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
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
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
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
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地走向世
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而新生,我
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
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
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
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
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
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两项,“保持……文
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选B。]
1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B[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
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
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两项。A项的主语是
“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
可承前省略,因此选B项,B项陈述对象和前文也保持一致。]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鹫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选成语填空,
要求学生答题前先将空格所在的前后语境读明白,然后结合成语的意
思用法等进行判断。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
了乡土文化旺盛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企业所得税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培训
-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例文
- 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怎么写
- 成套电气设备生产制造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4年美术教学计划例文
- 网络部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 《个人防护器具》课件
- 新学年初中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 云计算产业技术路线图及三年行动计划研究报告
- 《语言学形态学》课件
- 成都锦城学院《操作系统与nux管理》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4 摆台技能(2)-中餐宴会摆台
- 《弧弦圆心角》说课稿课件
- 中职班级建设三年规划方案
- 财务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2025年
- 2024年中级安全工程师《(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业实务》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度贵州省安全员之B证(项目负责人)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康复护理完整版
- 2024年山东航空股份限公司社会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高考英语听力指导课
- 人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1.1.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