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多糖的运输依赖于金属离子或H+浓度梯度储存的能量。大肠杆菌细胞膜上有一种半乳糖苷透性酶,每将1分子的乳糖运输进入细胞,就伴随着1个H+的顺浓度梯度同向运输。肾细胞对葡萄糖进行吸收时,Na+会一起被运输到细胞内,如果细胞外Na+的浓度明显降低,那么葡萄糖的运输就会停止。已知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可将细胞内的Na+运输到细胞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和乳糖的同向转运均属于协助扩散B.乳糖进入大肠杆菌细胞的过程会使细胞内的pH升高C.若肾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失活,则葡萄糖的运输会受到影响D.若肾细胞的有氧呼吸暂停,则其对葡萄糖的吸收会停止〖答案〗C〖祥解〗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析】A、乳糖的转运需要消耗H+梯度储存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乳糖进入大肠杆菌时伴随着H+的进入,可能会使细胞内的pH降低,B错误;C、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可将细胞内的Na+运输到细胞外,而肾细胞对葡萄糖进行吸收时,Na+会一起被运输到细胞内,如果细胞外Na+的浓度明显降低,那么葡萄糖的运输就会停止,故若肾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失活,则葡萄糖的运输会受到影响,C正确;D、肾细胞的无氧呼吸也会产生ATP,产生的ATP可用于肾细胞的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C。2.在植物细胞中参与淀粉水解的酶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高温不耐酸,能以随机的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将其水解。β-淀粉酶不耐高温,但在pH=3.3时仍有部分活性,它能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在淀粉、Ca2+等处理方式的影响下,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经不同时间保存后的活性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淀粉酶在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只与组成其的氨基酸的种类或排列顺序相关B.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产物是麦芽糖,β-淀粉酶的活性随pH升高逐渐增强C.比较可知,30mmol·L-1Ca2+处理方式最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活性D.在前5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答案〗D〖祥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析】A、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均可能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理化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A错误;B、β-淀粉酶在pH=3.3时仍有部分活性,其活性随pH升高先增强后减弱,B错误;C、比较可知,30mmol·L-1Ca2++2%淀粉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活性,C错误;D、由图可知,在前2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在20-5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减弱,D正确。故选D。3.生物个体基因数目扩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多倍体,②基因重复,③转座(转座子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中发生位置移动的DNA片段,其移动过程被称为转座),④反转录转座(mRNA反转录的DNA插回基因组中)。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从而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C.种群内某个个体发生基因重复即标志着种群发生了进化D.转座可实现基因重组且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答案〗B〖祥解〗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导致的,其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析】A、原核生物(如细菌)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B、在同源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能够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因此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只有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才标志着进化的发生,C错误;D、基因重组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而不会出现新性状,D错误。故选B。4.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对小鼠进行饲喂,以研究KD饮食的小鼠抵御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的效果。饲喂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B.感染约3天后的结果说明KD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C.两组效应T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其在针对IAV的免疫中没有发挥作用D.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答案〗C〖祥解〗IAV必须在活的动物细胞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功能的第二道防线,除防卫功能外,免疫系统还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详析】A、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A正确;B、分析左图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B正确;C、两组效应T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说明KD饮食对效应T细胞的影响不大,但其在针对IAV的免疫中发挥作用,C错误;D、由右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据此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D正确。故选C。5.某林场工作人员在野外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该工作人员猜测其为被放归的大熊猫。大熊猫粪便中常含自身DNA,通过采集、提取DNA做进一步检测后,该猜测得到了证实。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须彻底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后再检测,以免干扰实验结果B.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予其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通过改善栖息环境来提高K值可使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D.放归野外可改善物种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以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答案〗B〖祥解〗“J”形(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详析】A、利用PCR技术分析粪便依赖于DNA的特异性,因此不需要去除或彻底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予其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C、物种数量的增长受空间、资源、气候、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也不能使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C错误;D、放归野外可改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D错误。故选B。6.某野生型松鼠的体色是褐色,褐色源于黄色素(由M基因控制)和黑色素(由N基因控制)的叠加。现有一白色纯合品系A,该品系黄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均受抑制。研究人员让品系A与纯合野生型松鼠进行杂交,所得F1的体色均为褐色。研究人员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让F1雌松鼠与品系A的雄松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白色=1∶1。实验二:让F1雄松鼠与品系A的雌松鼠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分别为褐色(占45%)、黄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不考虑致死、突变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以上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仅由实验一不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C.F1雄松鼠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D.若让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可能为29∶1∶1∶9〖答案〗A〖祥解〗分析题文描述:白色纯合品系A与纯合野生型松鼠进行杂交,所得F1的体色均为褐色,说明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纯合野生型松鼠的基因型为MMNN,F1的基因型为MmNn。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不同,其原因是:实验一中的F1雌松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实验二中的F1雄松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详析】AB、不考虑致死、突变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由题意“F1的体色均为褐色”可推知: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F1的基因型为MmNn。若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实验一中的后代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MmNn)∶黄色(Mmnn)∶黑色(mmNn)∶白色(mmnn)=1∶1∶1∶1,与实际的“褐色∶白色=1∶1”不符,说明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所以仅由实验一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正确;C、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F1雄松鼠与品系A的雌松鼠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分别为褐色(占45%)、黄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说明F1雄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mN∶mn=9∶1∶1∶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C正确;D、F1雌松鼠与品系A的雄松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白色=1∶1,说明F1雌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1∶1,二F1雄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mN∶mn=9∶1∶1∶9。可见,让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褐色(M_N_)∶黄色(M_nn)∶黑色(mmN_)∶白色(mmnn)=(1/2+1/2×9/20)∶(1/2×1/20)∶(1/2×1/20)∶(1/2×9/20)=29∶1∶1∶9,D正确。故选A。7.皂荚是一种多功能生态经济树种,开发前景较高。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氮能明显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施氮可能会对细胞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氮素的最佳施用量,研究人员以2年生皂荚嫁接苗为实验材料,设置1个未施氮肥的对照组(CK)与5个施氮处理的实验组,施氮量分别为30g/株(N1)、60g/株(N2)、90g/株(N3)、120g/株(N4)和150g/株(N5),每组处理6株,重复3次。相关实验结果和数据(平均值)如图、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不同施氮处理对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处理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mol·m2-·s-1)蒸腾速率/(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l·mol-1)CK10.210.132.43306.27N114.550.162.50262.65N217.140.233.42246.92N316.820.203.05253.21N413.680.202.96287.43N59.940.112.34252.64(1)在该实验的变量中,光照强度属于______。若保持各组实验的光照强度一致,是否就能保证其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2)本实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结合题意,这说明__________。(3)据图、表分析,与N4处理组相比,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由气孔导度引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无关变量②.否③.无关变量在遵循等量原则的同时,还要遵循适宜原则(或在实验中,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2)①.先升高后降低②.氮素的合理施用有利于皂荚叶片叶绿素的积累,而当氮浓度过高时,叶片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可能遭到破坏,导致叶绿素降解(3)相比于N4处理组,N5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消耗CO2的速率降低,这可使胞间CO2积累,因此实验结果中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N5处理组气孔导度降低所致〖祥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小问1详析】在该实验的变量中,光照强度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遵循等量、适宜的原则。【小问2详析】由题图分析可知,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氮素的合理施用有利于皂荚叶片叶绿素的积累,而当氮浓度过高时,叶片叶绿体可能遭到破坏,导致叶绿素降解。【小问3详析】据图、表分析,相比于N4处理组,N5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消耗CO2的速率降低,这可使胞间CO2积累,因此实验结果中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N5处理组气孔导度降低所致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8.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等)易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2所示。统计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这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细胞为___细胞。图2中的“?”处应为___。(2)请由图1分析得出胰岛素的分泌机理: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中产生了ATP,___。(3)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按时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水平也偏高,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研究发现,“黎明现象”的发生与多种激素的昼夜节律有关,为探究其具体发生机制,研究人员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DP+)组和无“黎明现象”(DP-)组,测定体内3种相关激素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判断,“黎明现象”最可能与___(填图中激素名称)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测定、比较___的量来收集证据。〖答案〗(1)①.胰岛B②.转化为非糖物质(或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2)造成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膜电位发生改变,进一步打开电压一敏感Ca2+通道,使Ca2+进入细胞内,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②.生长激素③.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REV-ERB基因的表达产物〖祥解〗1、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小问1详析】图1所示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所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可被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或合成肝糖原及肌糖原等。【小问2详析】据图1可知,葡萄糖分子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过呼吸作用产生ATP,ATP含量升高导致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最终引发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问3详析】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仍偏高,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由图3中结果可知,DP+组和DP-组的胰岛素和褪黑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几乎一样,而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所以,“黎明现象”最可能与生长激素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可通过测定、比较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表达的产物的量来进行证据的收集。9.某湖泊为城市景观湖,根据其地理分布可将其分为东湖和西湖,湖中的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富。浮游甲壳动物摄食藻类,而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又是鲢鱼、鳙鱼等鱼类的重要食物。东湖区处于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湖周围工业和居民区密集分布,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会排入湖中。回答下列问题:(1)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第___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2)东湖区和西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TN、TP)及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的原因最可能是___。区域TN/(mg·L-1)TP/(mg·L-1)浮游甲壳动物密度/(md·L-1)东湖区2.80.978西湖区2.20.444(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东湖区湖水富营养化逐渐严重,最终导致藻类大爆发,但浮游甲壳动物的数量并没有随之增长,反而有大量浮游甲壳动物死亡,原因最可能是___。(4)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治理,请提出2条可行性措施:___。〖答案〗(1)①.二、三②.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2)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3)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4)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适量挺水植物;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一些喜食藻类的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祥解〗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小问1详析】由题意可知,鱼、鳙鱼以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为食,因此在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了第二、三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小问2详析】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使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更多,因此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小问3详析】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通过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同时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因此浮游甲壳动物大量死亡。【小问4详析】抑制富营养化,治理藻类过度繁殖的措施有: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挺水植物;利用种间竞争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等。10.腓骨肌萎缩症(由基因A、a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苯丙酮尿症是由PH基因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腓骨肌萎缩症和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图丙表示人群中染色体上PH基因两侧限制酶MspⅠ酶切位点分布的两种形式,图丁是乙家庭部分成员某细胞中PH基因两侧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之后的电泳图。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致死以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2)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是______(填“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乙家庭的Ⅱ-6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______。(3)根据图甲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题中涉及两病的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为______。〖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①.异常②.Ⅱ-5患苯丙酮尿症,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③.1/2(3)①.能②.9/32〖祥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析】Ⅱ-2和Ⅱ-3(“Ⅰ-1和Ⅰ-2”或“Ⅰ-3和Ⅰ-4”)不患苯丙酮尿症,其后代患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为隐性遗传病,Ⅱ-5个体的细胞中PH基因有两条电泳带,说明Ⅱ-5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两个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因此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问2详析】根据题意和图丁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Ⅱ-5患苯丙酮尿症,含两个异常PH基因,且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因此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该病相关基因为异常PH基因。Ⅱ-6个体19kb的DNA片段一定来自Ⅰ-4,且为异常PH基因,则其23kb的DNA片段来自Ⅰ-3个体,而Ⅰ-3个体的两条23kb的DNA片段中,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故Ⅱ-6个体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1/2。【小问3详析】两种疾病均由隐性基因控制,且由图甲Ⅱ-1和Ⅱ-4分别患一种病且Ⅱ-2和Ⅱ-3所生孩子两病皆患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PH基因用P表示,异常PH基因用p表示,由题意可知,Ⅱ-2和Ⅱ-3生的儿子两种病都患,则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Pp,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为3/4×3/4×1/2=9/32。[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已知经诱变处理得到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TA98),在一些致癌物质的诱导下可发生回复突变(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埃姆斯实验可快速地鉴别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的致癌性,该实验的设计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鼠伤寒沙门氏菌类型野生型TA98TA98回复突变型TA98+待测物质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注:“+”代表可以生长,“-”代表不能生长。(1)相比于完全培养基,表中的基本培养基在物质组成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中,培养皿和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配制表中培养基时应将pH调至______,且调节pH的操作应在培养基灭菌______(填“前”或“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表中“?”处为______,则说明待测物质可能具有致癌性。若想检测回复突变菌株的数量,则可采取______法将TA98接种于含待测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越多,说明致癌物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不含有组氨酸②.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2)①.中性或微碱性②.前③.灭菌后再调节pH,可能会污染培养基(3)①.+②.稀释涂布平板③.诱导TA98株系发生回复突变的频率越高〖祥解〗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一般进行干热灭菌。【小问1详析】由题可知,TA98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基本培养基不含组氨酸;常采用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分别对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灭菌。【小问2详析】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为防止培养基被污染,调节pH的操作应在培养基灭菌前进行。【小问3详析】待测物质具有致癌性,可能诱导TA98菌株发生回复突变,从而使其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故若表中“?”处为+,且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越多,说明致癌物诱导其发生回复突变的频率越高。若想检测回复突变菌株的数量,则可采取稀释涂布平板法将TA98接种于含待测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上。[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人血清蛋白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科学家利用转基因和胚胎工程等技术,获得可产人血清蛋白的奶牛,过程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目的基因,其中箭头处为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且3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各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1)将人血清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细胞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则一般采用______技术。(2)通常用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原因是______。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一般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为使核移植的胚胎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有重要价值的动物体,在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受体卵母细胞前,必须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乙可知,切割目的基因时,最适合加入的限制酶是______,但该过程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答出1点),从而使部分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不成功。〖答案〗(1)①.显微注射技术②.DNA分子杂交(2)①.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②.原代培养③.传代培养④.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3)①.BamHⅠ、EcoRⅠ②.若BamHⅠ或EcoRⅠ同时切割目的基因两端,则可能造成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或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若BamHⅠ和EcoRⅠ同时切割,可能造成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祥解〗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则一般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小问2详析】通常用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原因是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一般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个阶段。为使核移植的胚胎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有重要价值的动物体,在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母细胞前,应将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去掉。【小问3详析】由图乙可知,切割目的基因时,为了不破坏目的基因,最适合加入的限制酶是BamHⅠ、EcoRⅠ,为减少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或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一般加入两种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但据图乙中BamHⅠ和EcoRⅠ切割位点的分布可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情况。四川省雅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许多糖的运输依赖于金属离子或H+浓度梯度储存的能量。大肠杆菌细胞膜上有一种半乳糖苷透性酶,每将1分子的乳糖运输进入细胞,就伴随着1个H+的顺浓度梯度同向运输。肾细胞对葡萄糖进行吸收时,Na+会一起被运输到细胞内,如果细胞外Na+的浓度明显降低,那么葡萄糖的运输就会停止。已知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可将细胞内的Na+运输到细胞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和乳糖的同向转运均属于协助扩散B.乳糖进入大肠杆菌细胞的过程会使细胞内的pH升高C.若肾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失活,则葡萄糖的运输会受到影响D.若肾细胞的有氧呼吸暂停,则其对葡萄糖的吸收会停止〖答案〗C〖祥解〗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析】A、乳糖的转运需要消耗H+梯度储存的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乳糖进入大肠杆菌时伴随着H+的进入,可能会使细胞内的pH降低,B错误;C、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可将细胞内的Na+运输到细胞外,而肾细胞对葡萄糖进行吸收时,Na+会一起被运输到细胞内,如果细胞外Na+的浓度明显降低,那么葡萄糖的运输就会停止,故若肾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失活,则葡萄糖的运输会受到影响,C正确;D、肾细胞的无氧呼吸也会产生ATP,产生的ATP可用于肾细胞的生命活动,D错误。故选C。2.在植物细胞中参与淀粉水解的酶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高温不耐酸,能以随机的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将其水解。β-淀粉酶不耐高温,但在pH=3.3时仍有部分活性,它能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进行水解。在淀粉、Ca2+等处理方式的影响下,β-淀粉酶在50℃条件下经不同时间保存后的活性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淀粉酶在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只与组成其的氨基酸的种类或排列顺序相关B.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产物是麦芽糖,β-淀粉酶的活性随pH升高逐渐增强C.比较可知,30mmol·L-1Ca2+处理方式最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活性D.在前5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先增强后减弱〖答案〗D〖祥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析】A、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肽链形成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均可能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理化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A错误;B、β-淀粉酶在pH=3.3时仍有部分活性,其活性随pH升高先增强后减弱,B错误;C、比较可知,30mmol·L-1Ca2++2%淀粉的处理方式更有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活性,C错误;D、由图可知,在前2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在20-50min,2%淀粉的处理方式使β-淀粉酶的活性减弱,D正确。故选D。3.生物个体基因数目扩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多倍体,②基因重复,③转座(转座子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中发生位置移动的DNA片段,其移动过程被称为转座),④反转录转座(mRNA反转录的DNA插回基因组中)。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从而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C.种群内某个个体发生基因重复即标志着种群发生了进化D.转座可实现基因重组且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答案〗B〖祥解〗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导致的,其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详析】A、原核生物(如细菌)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B、在同源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能够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因此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B正确;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只有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才标志着进化的发生,C错误;D、基因重组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而不会出现新性状,D错误。故选B。4.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肪低糖类(KD)饲料对小鼠进行饲喂,以研究KD饮食的小鼠抵御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的效果。饲喂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效应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B.感染约3天后的结果说明KD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C.两组效应T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其在针对IAV的免疫中没有发挥作用D.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答案〗C〖祥解〗IAV必须在活的动物细胞内增殖,侵入人体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这属于免疫防卫功能的第二道防线,除防卫功能外,免疫系统还具有监控和清除功能。【详析】A、用普通饲料饲喂的小鼠对IAV的抵抗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A正确;B、分析左图结果可知,IAV感染3天后,实验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饮食方案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B正确;C、两组效应T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著,说明KD饮食对效应T细胞的影响不大,但其在针对IAV的免疫中发挥作用,C错误;D、由右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效应T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而γT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据此推测γT细胞在KD饮食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能力方面发挥主要作用,D正确。故选C。5.某林场工作人员在野外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大熊猫影像,该工作人员猜测其为被放归的大熊猫。大熊猫粪便中常含自身DNA,通过采集、提取DNA做进一步检测后,该猜测得到了证实。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对保护大熊猫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须彻底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后再检测,以免干扰实验结果B.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予其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通过改善栖息环境来提高K值可使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D.放归野外可改善物种多样性、降低灭绝风险以实现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答案〗B〖祥解〗“J”形(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详析】A、利用PCR技术分析粪便依赖于DNA的特异性,因此不需要去除或彻底去除粪便中微生物的DNA,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途径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予其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C、物种数量的增长受空间、资源、气候、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也不能使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C错误;D、放归野外可改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D错误。故选B。6.某野生型松鼠的体色是褐色,褐色源于黄色素(由M基因控制)和黑色素(由N基因控制)的叠加。现有一白色纯合品系A,该品系黄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均受抑制。研究人员让品系A与纯合野生型松鼠进行杂交,所得F1的体色均为褐色。研究人员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一:让F1雌松鼠与品系A的雄松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白色=1∶1。实验二:让F1雄松鼠与品系A的雌松鼠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分别为褐色(占45%)、黄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不考虑致死、突变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根据以上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仅由实验一不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C.F1雄松鼠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D.若让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可能为29∶1∶1∶9〖答案〗A〖祥解〗分析题文描述:白色纯合品系A与纯合野生型松鼠进行杂交,所得F1的体色均为褐色,说明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纯合野生型松鼠的基因型为MMNN,F1的基因型为MmNn。实验一与实验二的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不同,其原因是:实验一中的F1雌松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实验二中的F1雄松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详析】AB、不考虑致死、突变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由题意“F1的体色均为褐色”可推知: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F1的基因型为MmNn。若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实验一中的后代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MmNn)∶黄色(Mmnn)∶黑色(mmNn)∶白色(mmnn)=1∶1∶1∶1,与实际的“褐色∶白色=1∶1”不符,说明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所以仅由实验一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正确;C、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F1雄松鼠与品系A的雌松鼠杂交,后代有4种表型,分别为褐色(占45%)、黄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说明F1雄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mN∶mn=9∶1∶1∶9,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C正确;D、F1雌松鼠与品系A的雄松鼠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褐色∶白色=1∶1,说明F1雌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1∶1,二F1雄松鼠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MN∶Mn∶mN∶mn=9∶1∶1∶9。可见,让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褐色(M_N_)∶黄色(M_nn)∶黑色(mmN_)∶白色(mmnn)=(1/2+1/2×9/20)∶(1/2×1/20)∶(1/2×1/20)∶(1/2×9/20)=29∶1∶1∶9,D正确。故选A。7.皂荚是一种多功能生态经济树种,开发前景较高。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合理施氮能明显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施氮可能会对细胞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为探究氮素的最佳施用量,研究人员以2年生皂荚嫁接苗为实验材料,设置1个未施氮肥的对照组(CK)与5个施氮处理的实验组,施氮量分别为30g/株(N1)、60g/株(N2)、90g/株(N3)、120g/株(N4)和150g/株(N5),每组处理6株,重复3次。相关实验结果和数据(平均值)如图、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不同施氮处理对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处理净光合速率/(μmol·m-2·s-1)气孔导度/(mmol·m2-·s-1)蒸腾速率/(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l·mol-1)CK10.210.132.43306.27N114.550.162.50262.65N217.140.233.42246.92N316.820.203.05253.21N413.680.202.96287.43N59.940.112.34252.64(1)在该实验的变量中,光照强度属于______。若保持各组实验的光照强度一致,是否就能保证其对实验结果不产生影响?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2)本实验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结合题意,这说明__________。(3)据图、表分析,与N4处理组相比,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由气孔导度引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无关变量②.否③.无关变量在遵循等量原则的同时,还要遵循适宜原则(或在实验中,无关变量需要相同且适宜)(2)①.先升高后降低②.氮素的合理施用有利于皂荚叶片叶绿素的积累,而当氮浓度过高时,叶片类囊体薄膜(或叶绿体)可能遭到破坏,导致叶绿素降解(3)相比于N4处理组,N5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消耗CO2的速率降低,这可使胞间CO2积累,因此实验结果中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N5处理组气孔导度降低所致〖祥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小问1详析】在该实验的变量中,光照强度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遵循等量、适宜的原则。【小问2详析】由题图分析可知,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皂荚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说明氮素的合理施用有利于皂荚叶片叶绿素的积累,而当氮浓度过高时,叶片叶绿体可能遭到破坏,导致叶绿素降解。【小问3详析】据图、表分析,相比于N4处理组,N5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消耗CO2的速率降低,这可使胞间CO2积累,因此实验结果中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主要是N5处理组气孔导度降低所致N5处理组的胞间CO2浓度降低。8.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等)易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2所示。统计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这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细胞为___细胞。图2中的“?”处应为___。(2)请由图1分析得出胰岛素的分泌机理: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中产生了ATP,___。(3)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按时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水平也偏高,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研究发现,“黎明现象”的发生与多种激素的昼夜节律有关,为探究其具体发生机制,研究人员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DP+)组和无“黎明现象”(DP-)组,测定体内3种相关激素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判断,“黎明现象”最可能与___(填图中激素名称)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测定、比较___的量来收集证据。〖答案〗(1)①.胰岛B②.转化为非糖物质(或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2)造成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膜电位发生改变,进一步打开电压一敏感Ca2+通道,使Ca2+进入细胞内,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②.生长激素③.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REV-ERB基因的表达产物〖祥解〗1、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小问1详析】图1所示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所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可被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或合成肝糖原及肌糖原等。【小问2详析】据图1可知,葡萄糖分子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过呼吸作用产生ATP,ATP含量升高导致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最终引发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问3详析】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仍偏高,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由图3中结果可知,DP+组和DP-组的胰岛素和褪黑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几乎一样,而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所以,“黎明现象”最可能与生长激素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可通过测定、比较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表达的产物的量来进行证据的收集。9.某湖泊为城市景观湖,根据其地理分布可将其分为东湖和西湖,湖中的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富。浮游甲壳动物摄食藻类,而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又是鲢鱼、鳙鱼等鱼类的重要食物。东湖区处于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湖周围工业和居民区密集分布,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会排入湖中。回答下列问题:(1)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第___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2)东湖区和西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TN、TP)及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的原因最可能是___。区域TN/(mg·L-1)TP/(mg·L-1)浮游甲壳动物密度/(md·L-1)东湖区2.80.978西湖区2.20.444(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东湖区湖水富营养化逐渐严重,最终导致藻类大爆发,但浮游甲壳动物的数量并没有随之增长,反而有大量浮游甲壳动物死亡,原因最可能是___。(4)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治理,请提出2条可行性措施:___。〖答案〗(1)①.二、三②.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2)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3)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4)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适量挺水植物;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一些喜食藻类的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祥解〗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小问1详析】由题意可知,鱼、鳙鱼以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为食,因此在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了第二、三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小问2详析】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使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更多,因此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小问3详析】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通过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同时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因此浮游甲壳动物大量死亡。【小问4详析】抑制富营养化,治理藻类过度繁殖的措施有: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挺水植物;利用种间竞争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等。10.腓骨肌萎缩症(由基因A、a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苯丙酮尿症是由PH基因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腓骨肌萎缩症和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图丙表示人群中染色体上PH基因两侧限制酶MspⅠ酶切位点分布的两种形式,图丁是乙家庭部分成员某细胞中PH基因两侧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之后的电泳图。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致死以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1)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2)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是______(填“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乙家庭的Ⅱ-6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______。(3)根据图甲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题中涉及两病的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为______。〖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①.异常②.Ⅱ-5患苯丙酮尿症,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③.1/2(3)①.能②.9/32〖祥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小问1详析】Ⅱ-2和Ⅱ-3(“Ⅰ-1和Ⅰ-2”或“Ⅰ-3和Ⅰ-4”)不患苯丙酮尿症,其后代患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为隐性遗传病,Ⅱ-5个体的细胞中PH基因有两条电泳带,说明Ⅱ-5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两个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因此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小问2详析】根据题意和图丁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Ⅱ-5患苯丙酮尿症,含两个异常PH基因,且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因此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该病相关基因为异常PH基因。Ⅱ-6个体19kb的DNA片段一定来自Ⅰ-4,且为异常PH基因,则其23kb的DNA片段来自Ⅰ-3个体,而Ⅰ-3个体的两条23kb的DNA片段中,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故Ⅱ-6个体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1/2。【小问3详析】两种疾病均由隐性基因控制,且由图甲Ⅱ-1和Ⅱ-4分别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