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明至清中叶农耕经济发展的表现,多角度探究明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在宏观历史视角下,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对明至清中叶经济发展做一准确评价。2.运用教材并结合相关史料,在了解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农业的发展(1)背景明朝中期,随着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表现①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①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②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③发展: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深化理解古代手工业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4)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和晋商。(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经济局限表现(1)就全社会来说,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的产生(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概述①概念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②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践行,这样就能达到圣贤境界。(3)评价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②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概念阐释致良知王守仁提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从而让理学从高高在上的台阶走到人间,没读书不识字的愚夫愚妇也能通过“发明本心”和“致良知”得到天理,使理学具有了普适性,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正式完成。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1)内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蔑视和,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②顾炎武、王夫之:对宋明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还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易混易错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仍然没有跳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1)小说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和《》,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②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③清朝中期由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深化理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的原因(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2)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3)小说体裁,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4)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2)戏曲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深化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批判继承;创新发展。具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加以珍惜、保护;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四、科技1.传统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①代表:李时珍《》、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②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2)徐宏祖的《》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4)贡献①与一些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2)君主专制的加强。(3)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4)清朝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知识讲解知识讲解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的发展⑴农业: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推广,提高粮食总产量;农业多种经营。⑵手工业:明朝后期,出现自由雇佣劳动、较大规模工场生产的新经营方式。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⑶商业:白银货币;长途贩运;徽商、晋商等商帮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2.局限: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特别注意】明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新航路开辟;②海外贸易的发展(2)影响:①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商业资本集中);②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③促进了中国与世界联系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⑴兴起:代表人物:陆九渊: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主张“发明本心”;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王守仁:提出“致良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⑵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⑶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特别注意】“致良知”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守仁认为,“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2.儒学的新发展⑴李贽:“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大胆挑战正统思想;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写作风格主张“真心”。⑵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平等;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⑶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⑷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总结:明清之际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特别注意】“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特别注意】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虚假说教。(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三、小说与戏曲、科技1.小说⑴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⑵代表作:①《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长篇白话小说,开创章回体裁。②《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③《西游记》:明朝吴承恩,神话小说的杰作。④《儒林外史》:清朝吴敬梓,讽刺小说的杰作。⑤《红楼梦》:清朝曹雪芹,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戏曲⑴传奇:戏曲长篇化,情节曲折复杂,称为传奇;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⑵昆曲: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⑶京剧:道光年间,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等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3.科技⑴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⑵地理学: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⑶西学东渐:①明朝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等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传播西学。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政府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特别注意】“西学东渐”“中学西传”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2.中学西传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圈。中国的“中学西传”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重难点总结重难点总结重难点01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重难点0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没有发展为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政治封建专制高度强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封建专制相对较弱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阶级工商市民阶层壮大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化程朱理学走向僵化,文化专制禁锢士人思想传统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文化专制抑制进步思想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产生近代科学典型例题典型例题题型01全面理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棉农们以18倍的按亩劳动投入来获取仅数倍于水稻的每亩收益的回报,形成了一个农业与手工副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完全取代了之前还存在的一些较大规模、依赖雇工经营的农场。据此可知,当时A.棉花种植由边疆扩展至内地 B.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内卷化影响农业的近代化转型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情况下,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形成了高度依赖辅助性、副业性的劳动投入的棉花—纱—布经济体系,这是一个顽固难变的封闭体系,它很容易导致越来越高的单位土地劳动投入和越来越低的边际回报。由于其“内卷”(或“过密”)状态,所以能够抵御、排除质变,甚至能够抵制机械化的进入。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棉花种植由边疆扩展至内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与手工副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不是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当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题型02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明中期以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王艮“离经叛道”,认为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李贽抨击“道统说”,主张民利高于君利。这说明A.儒学价值出现严重危机 B.早期人文主义思潮萌发C.平民社会地位大幅提升 D.经世致用学说受到推崇【答案】B【解析】王阳明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倡导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在此基础上,以王艮、李贽为代表,强调人的觉醒,要求个性解放、行为自由、物质利益、贵贱平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并且在《牡丹亭》、《西游记》等通俗文学中集中体现。B项正确;王阳明等的思想主张属于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不能提现平民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推崇”一词说法绝对,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题型03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利玛窦来华后着儒服行儒礼,他带来的奇器和科学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士绅,平均每日来访者多达20余人,他在写给西方教会的信中说“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应该具有才能,因为我们所要接触的都是智慧高强而学问渊博的人”。这反映了当时A.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 B.西学东渐推动社会转型C.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D.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儒家文化,与天主教教义有着天壤之别,来华传教的利玛窦采取适应中国文化的方式,着儒服行儒礼,以弥合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达到传播天主教的目的,D项正确;“西学传播遭到强烈抵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度引起了部分上层士大夫的关注、学习,排除A项;当时西学东渐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只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情况,并未体现“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课后自测课后自测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

)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2.明代书坊主对刊刻历史题材的故事抱有极大的热情,将历朝历代的史实加以演义,编成与正史并传不朽的小说作品。到了明朝崇祯年间,历史小说的刊刻相当完备,《列国》《三国》《东西晋》等书“与二十一史并传不朽”。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体现出文学开始呈现世俗化趋势 B.说明市民文学素养提高C.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3.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4.明朝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反对“人欲”与“天理”对立,提出“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并要求“各遂千万人之欲”。此主张(

)A.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追求 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D.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5.下面是清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当时苏杭地区(

)A.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6.明朝成化二十年,从南京户部主事张伦建议和户部覆议,调“淮安、瓜洲(江苏)兑运粮十万石,南京常平、乌龙潭等仓粮十万石,运至沔池县(陕西)。令河南、山西、陕西三司委官转运……以备赈济”,获宪宗批准。这表明当时(

)A.粮食远途贸易的规模大 B.社会救济已能跨区域动员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快 D.粮食储备依赖于江南地区7.明朝以前,山东兖州府各州县“人务耕桑,朴而不华”。自明初至清中后期,兖州府成为省内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棉花、果蔬种植面积扩大,纺织、陶瓷、采矿业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工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多。这一现象突出说明(

)A.传统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型 B.农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繁荣C.政府经济政策主导区域经济 D.交通区位变化影响地方经济8.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9.明朝前期,在“朝贡”和“海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垄断了胡椒贸易,还将胡椒用于支付官员的俸禄。到了明中期,官员们将折俸胡椒拿到市场售卖获利,某些官员甚至与私商勾结,参与胡椒走私。据此推知,明中期(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朝贡体系逐渐走向瓦解 D.官僚集团腐化堕落10.如图为清代晋商贸易路线图。18世纪山西商人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开辟通往西方的万里茶路。万里茶路是山西商人版“草原丝绸之路”,是亚洲版的“地理大发现”。据此可知,当时(

)A.晋商获得巨额商业利润 B.中俄茶叶贸易繁荣C.沙俄扩张势力不断东侵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11.明朝时,西北军用马匹主要是通过茶马互市获得的,朝廷在西北设立秦州、洮州等8个茶马司。清朝顺治至雍正年间,西北茶马司大体在5个左右。到乾隆中叶,西北各茶马司被朝廷裁撤。据此推知,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马匹在战争中的地位下降C.各民族之间差异逐渐缩小 D.茶叶生产格局的时代变化12.中国瓷器享誉古代世界。随着新航路开辟,明清时期出现纹章瓷,它是外销瓷的一个种类,是中国工匠按照西欧商人提供的纹饰图案(如下图)专为当时西欧贵族烧制的特殊瓷器。据此可知()

A.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B.中国瓷在欧洲已经普及C.中外交流丰富瓷器品类D.西欧封建贵族沉迷享乐13.屈大均(1630—1696)在《广东新语》中指出:糖之利甚溥(广大),粤人开糖坊者多以致富。盖番禺、东莞、增城糖居十之四,阳春糖居十之六,而蔗田与禾田等矣。由此可知,当时广东()A.商品经济冲击着传统农业 B.手工业发展环境恶化C.弃农经商的现象较为普遍 D.商品经济领先于全国14.在明中后期的文学作品中,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生活,他们发家致富的事迹,成为描述的对象;文人们塑造了许多有情有义、勤俭创业、慷慨好施、诚信不欺的商人形象。这表明()A.经济发展促进价值取向转变 B.文学艺术主动迎合市场需求C.社会流动因商业发展而加速 D.儒商文化传统受到广泛认同15.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一带,随着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以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处在交通要道或大中城市周围,许多是由村庄、集市发展而来的,市镇居民少则几百户,多则达千户。新兴市镇的专业性很强,松江地区市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