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单选题1.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2.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产物。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它指()A.郡国并行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猛安谋克制3.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据此判断他评价的是()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4.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A.蜀——吴——西晋——东晋 B.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西晋——东晋 D.吴——蜀——东晋——西晋5.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6.东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备“能尽时人之器用”,孙权身边“异人辐辏,猛士如林”。不过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在这种抗衡中,孙刘联军也只能做到“守则有余,攻却不足”。这一状况反映出()A.曹魏政权实力较强 B.九品中正制助推各国人才流动C.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蜀汉的正统地位受到世人怀疑7.东晋灭亡后的近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这4个王朝加上东晋以及三国时期的吴国,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的都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六朝都城即今天的()。A.南京 B.扬州 C.杭州 D.洛阳8.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②进士科始于唐朝贞观年间③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对士族会更有利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9.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10.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王昭君 D.李清照1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世界领先 B.对外开放,双向交流C.中外结合,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历史悠久12.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故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这一变化反映了()A.户籍管理的松弛 B.乡村文化教育普及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增强13.黄河流域在西汉晚期至东汉,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差异的基本文化区。到东晋时,许多关西关东方言已经混一。魏晋以后,出现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并峙的局面。对上述文化区格局的变迁解释正确的是()A.黄河流域文化差异缩小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B.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文化区格局的变化C.区域间文化差异会影响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4.西晋时期,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获得中正品第的地方士人就被记入司徒府的名册,成为“司徒吏”,等候吏部任用,成为一个候选群体。他们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具有选官中央化的意义 B.完善了官员考核制度C.助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D.缺乏严密的选官程序15.《太平御览》中记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即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李白也曾有诗云:“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由此可知,当时()A.葡萄作为贡品传入 B.中原与北方各族交流频繁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民族交融丰富了物质文化16.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统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二、材料题17.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同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打下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盛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频繁,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和艺术,这些都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时代特征,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材料二: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玄樊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他撰写的《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1)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盛唐时期中华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根据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唐文化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巍(qū)文泰曾亲自朝唐。但贞观六年(632年)唐经焉耆(古地名)之请,开大碛路(道路之意),使得高昌独擅东西交通的格局被打破。高昌遂攻焉耆,又遏绝西域朝贡,攻唐伊吾,西联西突厥,北又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唐与高昌关系破裂。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攻灭了高昌国。关于如何统治高昌地区,唐太宗主张设置州县,大臣代表魏征反对,认为“陛下初临天下,高昌王先来朝谒,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获得罪名)。若罪止文泰,斯亦可矣。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今若利其土壤以为州县,常须千余人镇守,数年一易,每来往交替,死者十有三四,遣办衣资,离别亲戚,十年之后,陇右空虚,陛下终不得高昌撮(cuō)谷尺布以助中国。所谓散有用而事无用,臣未见其可”。但太宗坚持己见,以其地置西州,以西州为安西都护府,设州县,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整理(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出兵高昌国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魏征与唐太宗有关在高昌设置州县的不同意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贵,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铼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曹丕颁布的九品官人法,定品时家世门第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隋炀帝时,实行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的科举制。——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加大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还实行了殿试,巩固了封建统治。——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标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的新变化。(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屯田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安史之乱,排除A项;电田及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2.答案:C解析:根据“它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但决策权力本身也被分割;它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于一身的旧制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奠定了中枢机构的总体格局,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可得知,这一制度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是官僚政治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这一制度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C项正确;AD项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是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分割相权无关,排除。3.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的“短短三十多年”和“大运河、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在581年建立,618年灭亡,是一个存在短短三十多年的短命王朝。隋朝首创科举制,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故C符合题意。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位于东南,蜀国位于西南;三国之后,西晋统一全国;西晋灭亡之后,东晋偏居江南。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排除B、C、D。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可知,当时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说明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氏兄弟是否有谋反之心,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当时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并不是政权更迭和政体混乱,排除C项;题干强调高门士族权势大,而不是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排除D项。6.答案:A解析:据材料“孙、刘集团只有联盟才能与曹氏政权抗衡”可知,三国鼎立时期曹魏政权实力较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的相关信息,且九品中正制在此时刚刚出现,并没有推广,排除B项;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而非南北对峙,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蜀汉正统地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7.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连续有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故选A项;扬州并未成为过都城,排除B项;杭州是南宋时的都城,排除C项;洛阳属于北方,并不能作为南朝的都城,排除D项。8.答案:C解析:9.答案:B解析:10.答案:A解析:11.答案:B解析:“鉴真东渡”是中国文化外传,“玄奘西行”是中国向西方学习文化,所以选B。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题干可知,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平民通过科举取士,参加到统治阶层中,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体,通过乡村寄托情感世界,与户籍管理无关,而且中国古代户籍管理不是松弛,而是历朝历代都很加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而“乡村文化教育普及”与隋唐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士人的乡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两汉时期,中国的经济区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并且形成了关东、关西两个基本文化区;而魏晋之后,则形成了江南、江北两个文化区。综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文化区的变迁,即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影响了文化区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区的变迁,并不是文化差异的缩小,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文化区的变迁,但没有体现文化区差异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自然条件影响文化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A解析:选择A:根据题干中“司徒府的左长史掌管着中正品评”“等候吏部任用”“定期到中央服役,不受地方官管理”等信息可知,西晋时期,中央掌握选官权力。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官员考核制度的完善。排除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士族地主垄断官位,抑制庶族地主势力。排除D: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程序是否严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破高昌时获得了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并亲自酿酒赏赐给群臣。李白在江南,见到了用车马运葡萄酒的商家,说明葡萄酒已经在民间普及,这些都说明中原民族与西域各民族的融合,丰富了物质文化,D项正确;葡萄在汉朝时就已传入中原地区,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北方各族”,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B解析: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时期,炎黄成为汉族、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说明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A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朝时期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说明部分。(2)文化特点:多元开放;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解析:(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具体阐述即可,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2)文化特点,通过材料“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可以看出多元开放;通过材料“胡风盛行”可以看出兼收并蓄;通过材料“《大唐西城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宝贵资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看出泽备东西。18.答案:(1)原因:高昌破坏西域民族关系,阻断西域朝贡;高昌不尊重唐朝的诏使;唐朝加强对西域控制的需要;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需要。(任答三点即可)(2)魏征主张安抚高昌民众,显示唐朝威德;立高昌王的儿子为王,不设州县。基于唐初国力及国家治理成本的考虑,体现出以德治国的理念。唐太宗力主设置州县直接加强管理。从现实看,贞观之治局面逐步形成,有国力对高昌实行直接统辖;设置州县有利于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大一统局面。从历史影响看,在高昌设置州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唐太宗的主张更具合理性。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高昌遂攻焉者,又遏绝西域朝贡,攻唐伊吾,西联西突厥,北又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可知,高昌破坏西域民族关系,阻断西域朝贡,不利于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据材料“加之不礼大国诏使,遂使王诛载加”可知,高昌不尊重唐朝的诏使;据材料“自后数有商胡称其遏绝贡献”可知,高昌国在西域地区的作为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出兵高昌国也有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需要。(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魏征观点:据材料“未若因抚其民而立其子,所谓伐罪吊民,威德被于遐外,为国之善者也”可知,魏征主张安抚高昌民众,显示唐朝威德;立高昌王的儿子为王,不设州县。唐太宗观点: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