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全册)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全册)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全册)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全册)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导学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一)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逐步扩充了军事实力。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注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③澹澹(dàndàn):(水这首诗是曹操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观观沧交代观海的地点(开头两句)描写海水和山岛(第3至8句)(实景)景色壮丽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第9至12句)(想象)胸襟开阔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最后两句)若出其里”。“海水荡漾,山岛耸立”这句诗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3.想象丰富,气势雄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今尚存900多首,是盛唐时期诗歌注释①杨花:柳絮。“杜鹃”。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⑤夜郎:唐代夜郎有三随君直到夜郎西。名师点评这首诗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朗读节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名句赏析赏析: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闻道龙标过五溪(记叙)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随君直到夜郎西(抒情)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二)王湾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年)注释③③ ,0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归雁洛阳边名师点评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作者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朗读节奏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名句赏析中心思想热爱祖国山河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马致远的小令按内容可分为三类:感叹时世、描写景物、咏唱恋情。在艺术上,具有风格兼豪放与清新,意境优美,语言凝炼,自然流畅等特色。其中《天净沙·秋思》注释夕阳西下,断肠Q人在天涯③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二十八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朗读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名句赏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赏析:三句十八字,九个名词连缀成不涂浓墨的书画,亦无一个虚造硬加的词,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地和谐地造化在—起,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这种音节和谐、情景交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旧纳总结旧纳总结结构图解写景抒情枯藤老树昏鸦(静态描写,写景触情)秋思悲凉小桥流水人家(动态描写,孤苦思乡)惆怅之情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写景铺垫游子之悲夕阳西下(特定时间、环境)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三)识积累识积累字音字形东临碣石(jié)水何澹澹(dàn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词类活用1.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2.夕阳西下(名词作状语,在西边)2.《观沧海》中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参考答案】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吗?请你说【参考答案】好。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6.作者在《观沧海》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7.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8.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参考答案】因为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10.《次北固山下》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11.《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表达了这种感情?【参考答案】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这种感情。1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1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14.《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文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前三句共写有九种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下,构成一个整体。简约人的愁怅凄苦之情。用词特点: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触景生情,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第二句则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通过第二句与第一三句的对比,凸现漂泊异乡的人愁肠寸断的悲苦者这种写法?渴望能够回到家乡,但始终不能如愿,现在看到这种昂温馨的场面,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家乡,更是肝肠寸断。是以乐景写悲情。课后题解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例外),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展现,关联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这些意象的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应理解这首诗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中间四句诗人描写了江面景物的变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第二幅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基础巩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作者是,字(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作者听说好友王昌龄由江宁 (4)《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o 0 (8)《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D (10)《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之情?王湾C.颔联写穿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古道西风瘦马。(1)对这首小令的赏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2)李白王昌龄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0)断肠人在天涯(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1)描绘了(萧瑟、凄凉)深秋晚景图。词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2)这首小令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达了游子孤寂悲苦之情。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课文详解注释咏雪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起。”太傅大笑起来,十分高兴。(兄女)就是太傅的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弟妻也。文。⑤骤:急。⑥何所似:与什么相似?⑦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⑧差(chā)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略微比较。拟,相比。⑨未若:不如。⑩因风:乘风。0公大兄无奕女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自幼聪慧有才辩,安长兄指谢奕(字无奕),曾任安西将军。①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结构图解咏撒盐空中韫有才气诗人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意蕴深刻。注释φ陈太丘:即陈是(shí,北。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您与我父亲约在中午,(您)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名师点评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陈陈太丘与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结构图解对话背景——友人无信太丘舍去友人无礼对子骂父对话内容据理驳斥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客人由“问”而“怒”,由“怒”而“惭”,由“惭”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识积累识积累谢太傅(fù)俄而(é)雪骤(zhòu)柳絮(xù)无奕(yì)非人哉(zāi)相委(wěi)2.日陈太丘与友期行(动词,约定)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时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期日中(名词,太阳)过中不至(没有)则是无信(名词,信用)2.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1)白雪纷纷何所似?((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句)(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判断句)3.省略句(1)(兄女)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2)(太丘)去后(友)乃至((3)(家君)待君久不至((4)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4.“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他大笑的内涵有哪些?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更好?【参考答案】交代元方年龄幼小,目的是为下文设下伏笔,从而突出他虽年幼却机【参考答案】敬词有:③④⑥⑦⑨;谦词有:①②⑤9.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言语,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这说明元方是一个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的尊严,懂得为人之道的孩子。从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10.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参考答案】(1)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他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11.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谈谈你从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身上得出哪些道理?【参考答案】本文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参考答案】(1)《咏柳》: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二、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参考答案】(1)谢安认为第二个好,因为当谢道韫说出来答案之后,他大笑起来字词分类字词示例敬辞类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岭、高就、高朋、高邻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其他大驾谦辞类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愚愚兄、愚见拙拙作、拙著、拙见敝敝人、敝姓、敝校鄙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斧正友人惭()相委()谢太傅()非人哉()尊君在fǒu()(1)俄而雪骤()(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下车引之()气氛。《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是从 A.待君/久不至B.即公/大兄/无奕女C.与儿女/讲/论文义D.元方/入门/不顾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B.即公大兄无奕女。翻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0000o(1)即公大兄:(2)尊君在不:(3)君久不至:(4)君与家君:(1)《咏雪》:(2)《陈太丘与友期》:(2)元方入门不顾。咏雪(1)撒盐空中差可拟()(2)未若柳絮因风起()(3)相委而去()(4)元方入门不顾()参考答案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两则2.(1)不久,不一会儿(2)离开()3通“否”(4)拉3.(1)南朝宋刘义庆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2)内集欣然信用礼貌(2)拉引起,引导(3)丢下,舍弃,丢下不顾任,派(4)约定日期(5)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12.(1友人很惭愧。(2)元方对父亲的友人很轻视。1.(1)相比(2)凭借(3)舍弃(4)回头看3.君或尊君家君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度和处事方法。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注释不知而不愠①,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曾子①曰:“吾Q日⑨三省①吾身:为人谋o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⑩,命①,六十而耳顺⑩,七十而丛③不亦说(yuè)乎:不④愠(yùn):生气,恼怒。⑦會(zēng)子(前505~③吾(wú):人称代词,我。①三省(xǐng):多次进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可以为师矣。”(《为政》)书,就无所得。”②传(chuán):传授,十有(yòu)十五岁。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o,曲肱要而枕之,乐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正自己的缺点。”一样,日夜不停。”可改变。”殆(dài):疑惑。回:即颜回(前521~箪(dān),古代盛饭之:代词,它,这里指⑩好(hào):喜爱,爱①乐(lè):以...为快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⑩焉:于此,意思是在其逝者如斯夫(fú),不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①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夏(前507~?),①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哉,回也!”(《雍也》)如浮云。”(《述而》)亦君子乎?”赏析:本章共有3句话。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志”。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结构图解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诚实谦虚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勤奋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诫子书》这篇文章诸葛亮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注释诫子书养德。非淡泊④无以⑤明志⑥,非 φ夫(fú):助词,用于宁静专一。a险躁:轻薄浮躁。与上修养。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4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5枯落:凋落,哀残。比喻人年老志哀,没有用处。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口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复何及!诫子书诫子书治学(静):夫学.....成学(正)论据修身(躁):淫慢....治性(反)2.正反阐述,对比鲜明。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修身的条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遂(suì)淫慢(yín)励精(jīng)险躁(zào)穷庐(lú)淡泊(dànbó)年与时驰(chí)5.可以为师矣6.有朋自远方来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8.学而不思则罔古义: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古义:疏:粗劣;水:冷水。11.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词多义1.为2.而3.知为人谋而不忠乎(动词,替)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5.其乐在其中矣(乐趣)回也不改其乐(代词,他的)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反问句式,译成“不也...吗”)一箪食,一瓢饮(4.省略句(1)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2)人不知而不愠((3)一箪食,一瓢饮((4)可以为师矣((3)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1.夫君子之行2.非宁静无以致远3.非学无以广1.行(夫君子之行(行为)与友期行(同行)2.去意与日去(消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遂成枯落(成为)3.以非学无以广才(拿来)歌以咏志(介词,用)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倒装句顺蜀汉。七擒孟获的情节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参考答案】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字,对比鲜明。【参考答案】本文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参考答案】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德。【参考答案】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5.如何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衰,没有用处之人,(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那时知道要悔过)又怎么来得及!远而宽阔的境界。第四单元诫子书(三)遂()淫慢()励精()险躁()(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学无以广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5)年与时驰()(6)意与日去()A.夫君/子之行D.非淡泊/无以明志 ”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0 0 8.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1)非宁静无以致远()(2)险躁则不能治性()(3)年与时驰()(4)遂成枯落()2.翻译下面的句子第四单元诫子书1.suìyínjīngzàolúdànbóchí2.(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3)使……广博,增长(4)放纵(5)疾行,指迅速逝去(6)岁月6.诸葛亮集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孔明借东风、空城计非淡泊无以明志7.(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1.(1)达到(2)修养(3)随同(4)于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电视剧达160多出(部)。古今对译注释 ③缀(zhuì)行甚远:紧/紧跟。一狼仍从⑤。复投之,后7窘(jiǒng):处境困迫,口苫(shàn)蔽成丘:覆2弛:解除,卸下。18眈(dān)眈相向:瞪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⑥。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 少时①,一狼径去①,其一犬坐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一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23尻(kāo):屁股。原来是。26黠(xiá):狡猾。27顷刻:一会儿。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料罢了。狼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议狼(作者感慨)故”,表现狼的贪婪和凶狠;“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还运用了“犬坐于前”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缀(zhuì)窘(jiǒng)寐(mèi)少时(shǎo)1.止一狼得骨止(停止)2.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想)3.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4.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6.之7.以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向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来)盖以诱敌(连词,用来)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代词,指柴草堆)屠自后断其股(代词,指狼)1.省略句(1)投以骨((2)场主积薪其中(2.倒装句难点解稠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7.本文谁是主要人物?为什么?斩尽杀绝,你同意么?狼狈为奸狼奔豸突如狼似虎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引狼入室四起、前怕狼后怕虎。第五单元狼(三)(1)《狼》节选自《》,作者是,清朝著名家。 (7)最后一句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在全文中的作用是0 0(8)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0(9)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杀狼。A.缀行(zhuì)困窘(jiǒng)尻尾(kāo)B.苫蔽(zhàn)D.少时(shǎo)A.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B.一只狼循小路去了,其中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C.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条狗坐在(屠户)面前12.你知道有关狼的成语吗?(写出5个)(1)顾野有麦场()(2)一狼洞其中()B.其一犬坐于前皆以美于徐公参考答案1.(1)聊斋志异蒲松龄小说(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假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7)议论点明主题(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9)惧狼御狼7.(1)其一/犬坐/于前(2)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1.(1)回头看(2)打洞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末年注释2溉(gài)汲(jí):打穿井穿井o结局:解开真相注释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φ所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s,奈何⑥忧崩坠乎?”呢?”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下来吗?”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其人曰:“奈地坏何?”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其人舍然2大喜,晓之者亦了心,很高兴。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其人/曰:“奈/地坏何?”止,奈何/忧其坏?”1.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恒纳总结恒纳总结杞人忧天发展: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由忧及喜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寓言四则》(其中两则)(二)识积累识积累字音字形中伤(zhòng)舍然(shì)溉汲(gàijí)身亡所寄(wú)通假字古今异义2.及其家穿井今义:把衣服鞋袜套在身体上。古义:使知道。今义:用鼻子嗅。古义:讲述。今义:道路。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一词多义2.闻3.其得一人之使(助词,的)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求闻之若此(传闻)(其人曰(代词,表,指示)奈何忧其坏(代词,它,指丁氏)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动词的石洞用法,使知道)文言句式1.倒装句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倒装句,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之人)2.省略句成语梳理1.穿井得人: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2.传话的人把“吾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参考答案】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8.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见课本第135页第二题)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见课本第135页第三题)的寓言。(见课本第135页第五题)不就太冤枉了吗?”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第六单元《寓言四则》(其中两则)(三)舍然()溉汲()身亡所寄()躇步跳蹈()(1)及其家穿井()(2)丁氏对曰()(3)国人道之()(4)不若无闻也()(5)天果积气()(6)积块耳()(7)只使坠()(8)因往晓之()(9)人舍然大喜()(10)在天中行止()(1)国人道之(2)及其家穿井(3)身亡所寄(4)闻之于宋君(5)太丘舍去 o00(2)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②得一人之使()(2)翻译下面的句子。何忧其坏?”(3)翻译下面的句子。(4)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2.(1)等到,待到(2)应答,回答(3)讲述(4)你(5)聚积的气体(6)聚积的土块(7)纵使,即使(8)告知,开导(9)消除疑虑的样子(10)行动,活动3.(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某个国家的人(2)挖掘,开凿把衣服鞋袜套在身体上(3)无,没有死亡,灭亡(4)使知道用鼻子嗅4.(1)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到一个人。”1.(1)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②使唤③向④代词,代丁氏穿井得人这件事2.(1)示例:庸人自扰(只要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即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秋词》(其一)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课文详解注释 便引诗情到碧霄①。观秋词(其一)秒词1甘—\秋天的寂寞萧索。然后写出自己的观点“秋日胜春朝”,采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簇)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李商隐终生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注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西窗下秉烛长谈共剪烛花,却话②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名句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巴山夜雨涨秋池(写景)方雨宏4l何当共剪西窗烛(抒情)却话巴山夜雨时(抒情)情真意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作者简介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代表作之一。课文详解注释思君不见下渝州⑤。6渝州:今重庆一带。名师点评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 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朗读节奏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名句赏析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写写抒眉峨眉山月半轮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写作特点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点明了写作的时间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其中“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杜甫文学常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注释 正是江南好风景, 写现左口弃择出于穴咸相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岑参(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天宝八年(749)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有《岑嘉州诗集》传世。现存诗403首,七十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旧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长安为“故园”注释注释 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菊花,至醉而归。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朗读节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名句赏析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强欲登高去(写实)无人送酒来(用典)遥怜故园菊(抒情)应傍战场开(想象)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泉》)等,均属佳作。注释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回乐峰前沙似雪(写景)受降城外月如霜(写景)不知何处吹芦管(声音)一夜征人尽望乡(感受)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2.作者在《峨眉山月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参考答案】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谈谈你对“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参考答案】(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5.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6.请欣赏《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的成功之处。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情感?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注释 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朗读节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名句赏析十一月四日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