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_第1页
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_第2页
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_第3页
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_第4页
全球传播导论 课件 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全球环境传播20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环境变化引发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空气污染、生物种类锐减等生态危机事件频发。面对人类社会普遍遭受的生态危机等现代风险,环境传播(environmentalcommunication)作为人类回应风险的思考而兴起,在国际学术界颇受重视。2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环境污染不断出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引发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的广泛关注。一、国内外环境传播研究的兴起(一)国外环境传播研究的萌芽21世纪以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四大传播学会:国际传播学会(ICA)、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AEJMC)、美国全国传播学会(NCA)第一节

环境传播的兴起3(二)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的发展环境报道叙事结构往往表现为两种:其一,企业污染—受害者抗议—政府治理—媒体报道;其二,政府默许、企业污染—媒体揭露、受害者抗议—媒体报道—政府治理。雾霾问题凸显当前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和跨代性、气候变化原因的不明确性及难以把握性、全球变暖速度和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全球范围内气候治理行动效果的不确定性。4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凸显,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成为关涉国家形象塑造的重大国际政治问题。其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关系到全球和全人类的利益,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议题的舆论压力下,各国都希望在该领域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由此使环境变化成为当前影响国家形象建设的突出领域之一。其二,国家应对环境污染的立场、理念及行动成为国际社会评估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从全球气候治理角度来说,某国应对气候问题的立场和行动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外溢效应”。其三,环境污染问题对内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着一国公众能否拥有生命健康。国家政府在应对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主张也是受众密切关注的话题。5二、环境传播的目标环境传播所关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体。自然环境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天然形成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日光、土壤、生物等。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物质结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出现污染或风险,都将超越局部,辐射全球。6(一)帮助公众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客观认知环境传播具有传播环境信息、建构公众环境感知的功能,揭示环境与媒介的关系。人类已进入媒介化社会,媒介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的主要工具。媒介作为建构和传播环境议题的主要社会机制,是人们面对影响身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环境风险时获取环境知识、形成环境认知的主要途径,能够帮助公众认识和理解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对自然环境的客观、准确的认知。7(二)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传播具有教育公众、说服动员的功能,能够促进公众对环境风险的认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揭示环境与公众的关系。在传统媒体时代,公众依赖媒介获取环境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学习环保知识。在互联网时代,公众成为积极的环境传播参与主体,依赖互联网生产和传播环境信息。平台媒体和社交媒体构成了环保舆论场,在这里公众既是环境风险的承担者又是环境议题的建构者。公众的参与和讨论极大地影响着环境问题的治理和解决。8(三)推动环境危机传播与治理环境传播具有警示风险、督促治理的功能,揭示着环境与社会的关系。近年来,全球环境危机频繁出现,乌尔里希·贝克所指称的“风险社会”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任何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或风险,都不是某个群体或某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协作,以促进环境危机的预警和治理。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邻避运动也此起彼伏,形成了公众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的博弈,客观上影响着环境危机的决策与处理。9(四)构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环境传播能够推动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并通过社会协商构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公众参与是实现民主和善治的必要环节。从政府治理角度来说,政府需要公众支持以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从公民维权角度来说,公民需要获取环境信息来维护权利;从社会工具角度来说,参与能够促进公众进行社会学习、化解社会冲突。公众参与有助于促进实质性的环境公平,即最终结果的公平。10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包括气候变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弃物在内的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也在加速恶化。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成为每个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与此同时,环境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一、国外环境传播研究的内容国外环境传播研究贯穿始终的三个元素是话语、权力与政治。第二节

环境传播研究的内容11罗伯特·考克斯在《假如自然不沉默:环境传播与公共领域》中将环境传播研究划分为七大领域:环境修辞和话语(environmentalrhetoricanddiscourse)、媒介与环境新闻(mediaandenvironmentaljournalism)、环境决策的公共参与(publicpartiticipationinenvironmentaldecisionmaking)、社会营销与环境动员(socialmarketingandadvocacycampaigns)、环境合作与冲突应对(environmentalcollaborationandconflictresolution)、环境风险沟通(environmentalriskcommunication)、流行文化表征与绿色营销(representationofnatureinpopularcultureandgreenmarketing)。12二、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的内容国内环境传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类:其一,媒介与环境新闻,研究大众媒介如何呈现环境议题以及如何建构环境信息框架。其二,社会动员与环境促进,涉及多种促进模式,如政治推介模式、法律诉讼模式、政治选举模式、公共教育模式、公民行动模式、媒介事件模式、社区宣传模式、绿色消费引导模式、企业抗议模式等。其三,环境危机传播与管理,包括各类主体在遭遇环境危机时采取的自救行为及信息传播方式。13环境与每个人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环境具有公共性。全球化把全球联成一体,污染无国界,一个地方出现环境问题,其影响会超越地方覆盖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地方制造的环境问题,可能累及全球。有些环境问题不是通过单一国家和地区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协作,进行跨国家、跨地区的协商监管。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环境传播的主题与策略14一、全球性环境传播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因此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是过去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一方面,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出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陆地气温升高,与海洋的温差变小,进而造成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在短时间内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15媒体对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的报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的认知和行动产生积极的变化,可以让不发达地区了解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潜在影响,通过推广减排活动来控制地球变暖的速度。另一方面,它可以让大众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获知信息,以促进更有效政策的制定,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媒体高质量的气候变化报道可以促使政府间进行有效的气候谈判。16二、国家间环境传播近年来湄公河三角洲的灌溉水量持续减少,水质问题日益严重,土壤盐化及病虫害也日益严重,当地农民深感担忧;湄公河渔业资源减少,影响了渔民的生计。究其原因,首先是流域内的人口快速增长以及环境过度开发,环境开发与沿岸国家的工业化息息相关。其次,干旱以及三角洲海水倒灌和土壤盐化等问题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水资源分配是国际河流跨国合作治理面临的核心问题。根据国际水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河流的跨国合作治理必须以“公平原则”为基础进行,流域内各国拥有平等的水权。而要解决公平问题,就需要综合考虑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用水需要,实现水权的公平分配。1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张“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建一种能够使人长期地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的生活”。湄公河作为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国际河流,是构建“湄公河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自然资源。在国家间环境传播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的关系,以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为传播目标,是实现政治、经济和环境利益最大化的选择。18三、区域性环境传播(一)邻避运动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近年来区域性环境传播的主要实践是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邻避运动(又称“邻避效应”)。邻避运动表面上是社会公众为了保护居住环境或安全,反对在自己周边安装或建设某种有害健康的设施或工厂等,实质上是社会与政府或国家的一种对抗,公众或抗争者通过资源动员与框架策略,组织各种反对性的活动,以抵制权力部门或利益集团的某项行动与政策安排。19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邻避运动正成为一个潜在的冲突源。民众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给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对邻避设施产生嫌恶情结,因此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邻避运动也具有积极意义,民众的集体抗争行动有助于推动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促进社会和谐。其一,普通民众在利益集团和政府面前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企业巨头在某地修建影响当地环境的化工厂、发电厂等,获利的是企业,而承担环境污染成本或生活代价的是当地民众。其二,无论是公共还是工业设施,都有投入成本和代价。20(二)区域性邻避运动邻避运动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一般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对政府的一般性信任缺失,或者认为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或者受到与政府或社区交往时遭遇失败或负面经历的影响,社会公众容易产生不安全感与不公平感。其二,利益相关者对公益性邻避设施的近期与远期后果缺乏充分了解,容易接受一些不准确或错误的概念,在主观上削弱邻避设施的正面效应,夸大其负面后果。其三,部分公众出于对环境问题、风险和成本的狭隘和局部认识,缺乏社会责任感或风险规避倾向过高,由此片面强调“只要不建在我家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由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21四、环境传播的新平台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感受逐渐加深,以及非政府组织发起环保倡议,21世纪以来,联合国及环保组织、各国政府积极开展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一)全球性环保运动全球性环保运动成为环境传播的新平台,“地球一小时”“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都成为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增长环保知识的契机。22(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需求,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效益。23五、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实践策略(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状况及原因各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状况还有较大的差距,专业环境网站或相关广播电视节目涉及的环境报道内容还有不少错误,有的环境报道还被划归为国际新闻,显得与当地民众生活完全无关。除了国家政府引导,媒体在环境传播中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准确、及时和相关的环境报道,也是重要因素之一。24(二)加强环境传播实践的策略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加强媒体能力建设、扩大联络和鼓励边缘化社区的参与来促进媒体提升公众的环境认知。具体做法包括:为媒体提供便利以获取当地相关的环境政策信息;支持报道者到农村地区和国际会议现场采访报道;邀请媒体参与或观察环境政策制定和规划过程;积极提高政府官员的媒体素养和能力,以便清晰、有效地交流气候变化问题。环境新闻报道者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其一,要具备环境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阐释复杂的环境政策,辨析和强调可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