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_第1页
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_第2页
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_第3页
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_第4页
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9高中生物、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写作格式及交稿方式一、课题自选各版本、各模块中的课题二、“课堂教学设计”格式(一)标题(二)课标要求(三)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四)教学目标(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八)点评(300字左右。主要从教学理念、策略、方法、内容及类型等方面点评)具体写作格式请参见样章。市教研室生物、初中科学学科负责人:颜培辉,联系电话:82203959。稿件发送到:yphd@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样章一、课题自选各版本、各模块中的课题二、“课堂教学设计”格式(一)标题(二)课标要求(三)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四)教学目标(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八)点评(300字左右。主要从教学理念、策略、方法、内容及类型等方面点评)样章1:酶与酶促反应说课方案本教学说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展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传授“对照实验”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应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理论—实践”的一般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生物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二、教学内容(一)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要学习的是酶与酶促反应,是学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必备知识。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ATP的知识后,学习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酶和ATP是新陈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于学生认识新陈代谢的本质有重要意义。(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体会对照实验的基本思想利用实验探索的直观性,借助实验现象,理解酶的化学本质、特性、影响酶促反应、酶的应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2.难点: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学会分析各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三)编排特点1.简洁明了“酶与酶促反应”知识介绍精干,便于阅读;“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拓展视野”目的清楚2.注重探究知识与动手结合知识与动脑结合3.图群丰富实验图示、知识图示、实物图示结合三、教学对象(一)知识与经验1.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常识,有化学实验的基础。2.前面学习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等生物学实验。(二)学法与技巧1.学生具备用阅读、协作学习、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2.学生具备实验探究的基本常识(三)发展与提高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设计技能2.培养分析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四、教学策略(一)设计思想1.思想方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知识呈现、情景创设、自主协作、知识建构2.过程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题引入、学生阅读、方案讨论、学生探究、实验分析3.认知方法:体现认知规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设计思想综述: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图示引入、学生对教材阅读、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呈现和情景创设;探究方案的讨论在进一步创设情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协作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分析探讨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动,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的设问、实验方案的讨论、探究结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体现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二)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实验探索、分析与归纳2.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教学流程序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落实第一学时11.展示ppt.“酶与生活”图片2.板书主题观察图片,感受酶与生活息息相关1.激发了解酶的兴趣2.导入主题2导读阅读1.“教材P542.“拓展视野”1.理解酶的概念2.培养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3展示“酶的概念”理解含义,并思考生活用品中酶起什么作用导入对“酶活性”的学生探究4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讨论设计探索酶的特性方案1.参考教材2.讨论:如何设计对酶特性的探究实验方案针对探究问题,体验对照实验的设计思想5点评学生方案学生提供自己的探究方案形成最终方案61.展示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探究共同方案2.巡查学生探究过程1.学生根据方案选择实验2.动手探究3.填写实验记录卡体验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自主学习7引导学生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2.学生分析讨论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理解探究目标8归纳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和酶促反应9展示:事例分析学生根据探究知识进行分析理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应用,达到反馈目的10提出相关要求课后活动为下一学时准备乘上启下第二学时序号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落实12点评学生课题研究的实验方案提供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引入“影响酶活性因素的研究”设计实验应注意的要点13确定研究方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不同温度、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14引导设问互动探讨理解酶活性有最适宜的温度和PH值15进一步设问学生绘制出酶活性与温度和PH值的变化曲线理解曲线的含义16进一步提出课题研究的问题课后设计底物浓度、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绘出相关曲线达到知识反馈目的全面理解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17展示、点评学生收集的酶在各领域的应用材料拓展视野(四)板书设计酶与酶促反应酶与酶促反应什么是酶1、定义要点活细胞产生有催化活性特殊有机物2、化学本质蛋白质或核糖核酸二、酶促反应1、主要专有名词:酶促反应酶活性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酶活性中心底物2、酶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方式: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特定部位结合3、影响酶促反应效率(酶活性)的因素:PH值温度酶浓度底物浓度五、教学评价: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四个特点(一)实践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二)自主性:主动思考与实验探究的自主选择(三)联系性:不只局限于课堂,鼓励学生联系社会和使用课外素材;(四)直观性:实验现象直观六、教学反思(一)效果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2.体现学生主体,实验探究得以实现3.开放的知识结构,扩大了学生视野(二)局限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面及时间等限制了教学效果样章2:案例1:讨论,超出我的意料----身边的生物科学(一)背景授课时间:2004.9.1授课班级:育才中学高一(3)班课题: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一章《身边的生物科学》授课人:夏献平说明:学校的生源地——南山区,为国家首批38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之一。经过三年的初中课程改革,学生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中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因此,应该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平等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维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课堂上应该如何讲授表格?例如,对“2002年10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有关表格,是让学生自己随便看看呢,还是教师做讲解?这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二)主题采用“讨论法”开展教学。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引导他们积极观察和思考,并开展讨论和合作学习,使他们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相互启发,以提高思维水平,建设良好的学风。(三)细节(片段)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并准备回答:“此表说明了哪些问题?”。要求大家联系具体实际,独立思考,并做好笔记和发言的准备;然后进行分组(4人一组)讨论。(屏幕显示)表1-12002年10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传染病序号疾病名称发病率(1/10万)疾病名称病死率/%1病毒性肝炎66.55狂犬病89.332肺结核44.00爱滋病32.883痢疾35.40白喉20.004淋病12.34新生儿破伤风12.085麻疹4.55流脑3.736伤寒、副伤寒4.21钩端螺旋体病2.917梅毒4.13炭疽病2.798疟疾2.57乙脑2.259出血热2.42霍乱0.7710猩红热1.11出血热0.62(5分钟后)教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做记录,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最后要求所有同学将所做的发言(包括最初的和修改后的)记录上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的回答以及表现出的思维发散性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教师边请学生回答,边做点评和总结)。(5分钟后)学生代表:(答案要点)1.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的发病率高,狂犬病和爱滋病死亡率高。2.发病率高的病死率不一定高,相反,病死率高的发病率不一定高。3.养犬等宠物的人苦恼缺乏预防意识,虽然养狗的人多,但许多人不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会导致狂犬病。4.缺乏科学的生活方式5.说明对卖血、卖淫等泛滥的行为需要管理。人类要洁身自好。要广泛宣传卖淫的危害。6.毒品泛滥,吸毒者公用注射器。7.人口太密,传染性强。8.饮食卫生有问题。医疗水平不高,社会风气不好。9.容易传染的疾病,往往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10.病死率高的病传染性相对较低,说明病死率高的病能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控制力度也大。(联系“非典”流行的实例说明)。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会导致人为疏忽。死亡率高的病,现在发病率低,但以后死亡率降下来后,发病率会上升。11.霍乱等虽然现在发病率不是很高,但过去很高,说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的进步。12.环境污染严重。现在的污染指数高,人们却不注意,导致肺结核发病率高。13.计划生育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14.人类缺乏锻炼。个人的卫生意识差。15.许多疾病人类无法控制。16.狂犬病一般传染,容易死亡,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说明肝炎病毒传播速度快。说明肝炎病毒生命力强。人的抵抗率弱。爱滋病传播快,范围广,医院给病人的血液缺乏检验。17.医学还不发达18.新生儿预防接种措施没全面贯彻。医疗腐败。19.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说明人民的生活习惯,环境等有问题。同时也说明缺乏防治措施20假药泛滥。妨碍了正常的防治。21.死亡最高的是病毒引起的。22.对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都应该更加要注意。23.要加大对疾病的疫苗的研制。24.病毒和细菌会变异,有抗药性。同时,传播途径也会越来越多。病毒和细菌与人的斗争将是永远的。25.许多地方的人的饮食水平还是停留在温饱水平上。生活质量不高。在卫生上不注重,导致许多疾病有高发病率。26.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说明中国人的饮食上严重不足,应学习外国人的分盘进食。27.霍乱死亡率低,说明人类虽然不能完全控制疾病的发生,但也对一些疾病有一定防治能力。(四)反思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大。虽然他们的回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有的答案也缺乏针对性,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及时进行评价和纠正。但开展这样的讨论活动除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至少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数字表格变成了生动的思考素材,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习信心;二是,有助于培养能力。通过激发“问题意识”,能发展思维能力。表格虽小,但信息量却很大。要从只有20个数据的表格中发现问题,需具备摄取、整合、转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三是,能增强科学的亲切感。在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意识,更能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课题就在眼前,进而使他们产生热爱和献身科学的情怀。四是,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健康意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珍惜和热爱生命。五是,使不同的观点在相同的时空内进行有效的交汇,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等等。点评: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我们也发动学生开展讨论,但因课时紧,学生未充分讨论时,教师就给予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讨论变成了得出某些固有结论和记忆某些知识的途径,其本身的价值未能得到足够的发掘和重视。常常是,刚燃起的思维“火花”会很快被“扑灭”,在学生的潜能开发方面留下了较多的遗憾。本案例属于活动教学模式,其也带有非指导性和问题教学模式的特征。在发掘讨论素材方面为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案例2: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一)背景授课时间:2004.10.18授课班级:深圳实验学校高一(1)班课题: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授课人:吴兆国说明:新课改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的核心,提倡学生在“做中学”,需要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达到“学做统一”,使“活动教学”与“讲授教学”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由于“细胞学”内容描述的都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二)主题1.尝试设计及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体验亲身实践的乐趣;2.通过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使学生由理性认识转向感性认识,更容易把握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3.通过分组活动,小组各成员能分工合作,积极思维,互帮互动,相互促进和提高。(三)细节(说明:1.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尽量创设一种开放、轻松、活泼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前布置材料准备工作:可选用任何可以利用的废弃物,但要保证其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我们对“模型”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各种各样的精美模型,但你们有没有亲自尝试去做模型呢?在生物学中,比较有趣的活动就是——制作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实践一下吧!你认为模型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实际上,模型指的是用纸板、木块、金属等原料做出来的想像中的分子三维结构,可以说就是小孩子的搭积木游戏,科学家经常用模型来代表非常庞大的或者是及其微小的事物,比如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为此获得了一九六二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大奖。可以说“模型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而且又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方法。细胞是一个及其微妙的结构,现在给大家看看北京展出的美丽的细胞屋(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的放大40万倍的细胞模型的照片),我们也可以通过模型的方法对细胞进行模拟。学生:(发出惊讶的赞叹声)。教师:我们也来尝试做模型。首先我们应该确定被模拟细胞的类型,如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在设计和制作细胞模型时,一定要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也是我们必须要树立的科学思想。教师:大家完成后我们将在年级范围内交流各小组制作的模型,并从科学性、艺术性、成本低廉等各方面对各小组的模型作出评价,并将在计算本学段学分时加以体现。学生:(学生动手制作,他们分工合作,气氛热烈。)(学生做好后。)教师:请同学总结自己制作过程中的体会,这次活动对大家有哪些帮助?学生(讨论后):1.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得以体现;2.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3.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并选择有创意的作品作为示范展示)(各小组评选结果上交)。教师: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使我们理解了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也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尝试实践活动,以期得到锻炼和提高!(四)结果1.本次制作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1)用硬纸壳作“细胞壁”,塑料薄膜紧贴其上当作“细胞膜”,用橡皮泥精心捏制成各种各样的细胞器;(2)用精致的药品或衣物包装盒作细胞壁,内有一层硬质的透明壳作细胞膜,用中药小药丸如:“六神丸”作核糖体散放在其内,非常形象直观,也利于保存和收藏;(3)用方便面盒构成的细胞王国的主宰——细胞核、桔子皮叠成的生物体内能量的供应者——线粒体、凋落的树叶摆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光合作用的承担者——叶绿体、彩色的毛线织成的细胞内的物质运输通道——内质网、药丸的小胶囊点缀成的蛋白质的装配机器——核糖体、充水的白色的气球吹成的细胞内最大的液体环境——液泡。2.体会:将随手可得的“废物”被利用起来,通过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巧手制作成了可以亲手触摸的实物,使他们对细胞、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亲身体验到“团结合作”、“自主探索”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次模型制作活动既是对高一生物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完美诠释,也是高一《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一个积极尝试。点评:模型是对事物的简化模拟,是用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建立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方法在科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科学内容标准”中,把科学主题的重点定为“所有学生需要了解、理解和运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在9-12年级的“科学内容标准”中,进一步把“运用逻辑和证据来构造和修改科学解释和科学模型”和“承认并分析其他解释和模型”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尝试建立真核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微细结构的特点,且体现课改中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本案例体现活动和交往教学模式的一些特征。附件二:初中科学课课堂教学设计样章一、课题自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各版本、各年级中的课题二、“课堂教学设计”格式(一)标题(二)课标要求(三)教学设计思想(理论与方法)(四)教学目标(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八)点评(300字左右。主要从教学理念、策略、方法、内容及类型等方面点评)样章1:《地球仪》教学设——浙江版第一册一、课标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认识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及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学习制作地球仪,注意渗透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二、教学设计思想《地球仪》是新课程浙江版《科学》第一册中添加的内容。它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由于学生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所以对经度、纬度、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节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知识多而抽象,学生靠课本文字和插图是无法准确把握的。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运用教学直观性,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地球仪上识别东西经线和南北纬线;2.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3.理解经度、纬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会利用地球仪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5.学会制作小型地球仪。(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三)教学重点:1.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度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经纬度位置。(四)教学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2.经纬度位置的确定。(五)、教学准备:每一小组学生自己准备好一个地球仪、圆橙2个、小刀一把。五、教学流程图【案例描述】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生:地球仪。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二、初步观察,发现问题师: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你们可以摸、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小组展开讨论,把关于地球仪你这小组知道了什么,组里有什么问题需要集体解决的都记录下来。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的观察和小组讨论活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老师及时地肯定和记录。知道的有:①、地球仪由几部分组成的?②、地球仪自转时是绕着固定点转动的。老师趁机巩固了轴心、极点(南极、北极)、赤道等概念。③、地球仪是装斜的。④、地球仪上有许多横竖线条。等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地球仪为什么装斜了?②、地球仪上横竖的线条什么用?③、地球仪每条线上的数字什么用?等等。三、深入观察,突出重点在学生提出横竖线条什么用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师:大家带着两个问题来观察经线、纬线。并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索观察:1)纬线是圆形还是半圆形?经线呢?2)比较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不同的经线呢?并且找出证据来小组观察讨论。形状长度纬线圆(除极点外)不相等经线半圆相等在小组之间交流证据时,气氛特别活跃。师: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带了两个圆橙。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橙子证明给我看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长度不相等?各小组展开讨论,陆续拿起了小刀,纵向切了几刀,又将另一个橙子横向切了几刀。而后纷纷向老师展示小组的成果。在老师的表扬下,学生露出了笑脸。师:同学们再观察经线,还看到什么?生:度数!(齐声回答)师:经线上标有的不同的度数就叫经度。请大家找到0º经线,仔细观察经度的变化,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什么叫东经?什么叫西经?②度数相同的经线有几条?最大经度是多少?有几条?③0º经线和180º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西经20º经线和160º经线也构成一个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④第三小题的这两条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划分为东西半球。你认为如何划分好?”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讨论。老师在巡视中发现:小组内部能够把一到三小题的问题正确地做出解答,而第四小题基本上错了。于是在集体讨论时,老师重点针对了第四个问题。师:观察0°经线穿过的陆地多还是20°W穿过的陆地多?生:0°经线。师:如果以0°经线为划分界线会如何?有一小组代表发言,他说欧洲和非洲将会分到两个半球。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他觉得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为分界线好。他的发言博得大家一片掌声。四、继续探究,消化难点师:在观察纬线时,还看到什么?生:纬线上标有不同的度数——纬度。师:请大家找到0°纬线,仔细观察纬度的变化,小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①线作0°纬线。什么叫南纬?什么叫北纬?度数向北向南越来越,最大是度?②度数相同的纬线有几条?③如何划分低纬、中纬、高纬较合理?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了学习内容。五、组织讨论,深化拓展师: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组成了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知道了经纬度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第二列第三排的同学举手。第四列第五排同学举手。学生表现欣喜踊跃。生:说明经纬网有定位作用。师:在生活中或各行业中,哪里会用到经纬网知识?学生讨论气氛热烈。有说杨利伟航天的,有说航海船发出SOS呼救信号的.师:越来越多家庭购买私家车,为什么很多车辆上都装有车载GPS?当汽车遇到被盗被劫或需要救援时,系统立即自动或人工发出报警信号。如粤B-9XE68,深圳市深南大道香梅路附近,东经114.0352,北纬22.5429,时速56.8,方向:北。还够自动锁住油路、电路。作业:一、课后练习:课程探究“地球仪部分”。二、课外探究:选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案例反思】《地球仪》:从宏观上分析,具有知识的综合。从微观上分析,知识点多,不易掌握。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分析透彻,学生努力听讲。而探究式教学则充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但讲述少,而且更要精,包括引导学生注意到重要知识点,讲述的口吻尽量与学生的讨论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问题为引导,进行观察探究。这节课的核心是如何开展观察性探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摸、看、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目的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苏霍姆斯基也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不可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科学探究正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眼、手、脑并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创造性思维,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状况。由学生引发的问题:“地球上的横条什么用?”,我要求学生再一次观察地球仪,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关于经线展开探究学习。特别是经线的长短是一致的结论.我让学生做了切橙子实验,在动手操作中直接感受到了这个知识点。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探索、总结出来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紧密联系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新课标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经纬网知识广泛运用于航天、航海,乃至日益增多的冢庭轿车都用上了与定位有关的GPS。学生通过讨论,深切感受到了经纬网的作用。本节课提倡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起来,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以探究的态度参与讨论,积极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他们的回答展现了知识思维的多方面,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尤其是使教师得到了始料不及的收获,做到了教学相长。样章2:华东师大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册《阳光的组成》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1知识结构色散现象色散现象红外线紫外线活动:自制色陀螺活动:自制彩虹阳光的组成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现象及相关实验2、紫外线和红外线的作用教学难点:色散现象的探究过程1.2教材特点◆注重科学教学的核心——探究能力的培养课标调整课标调整重知识重过程主线:色散原因形成光路分析侧重:知识传承主线:色散是什么阳光成分的应用重视:能力,情感培养旧教材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学习的特点——学科学、用科学,知、情、能和谐发展科学感知科学理解科学感知科学理解(实验感知光的色散)(知道阳光的组成)(介绍红外遥感,遥测的应用等)科学应用1.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道知识技能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光谱中各色光的排列顺序,阳光的组成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过程方法了解红外遥感、遥测等技术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情感态度STS体现经历色散现象的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1.4课时安排第1课时色散实验自制色陀螺第2课时第1课时色散实验自制色陀螺第2课时内容阳光组成,紫外线、红外线作用,自制彩虹内容阳光组成,紫外线、红外线作用,自制彩虹用身边的工具发现生活中的彩光变化,自制色陀螺课前准备找生活中用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自用身边的工具发现生活中的彩光变化,自制色陀螺课前准备找生活中用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自制彩虹不弃老教法之传授;突出STS教育扬新教法之探究,重视体验教法不弃老教法之传授;突出STS教育扬新教法之探究,重视体验教法2.学情分析对色彩的形成充满好奇,对色彩的形成充满好奇,疑问多,喜欢动手缺乏色彩形成的物理学知识,观察事物的针对性,目标性不强喜欢动手,但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学习源动力引导其会观察启发其善思考创造实验机会培养动手技能3.教法与学法感知理解感知理解应用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指导学法联系生活拓展实验感知材料定向质疑积极探究主动释疑具体应用自我评估教法:学法:4.教学流程第1课时课前实验和调查活动①寻找生活中存在的彩光现象②制作色陀螺课堂教学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及教学互动设计意图课题引入学生说出“我的发现”教师引入情景(一)观察色散实验探知色彩之谜(二)寻找生活中的色散现象(三)进一步探究色散现象(四)活动:自制色陀螺学生展示和描述课前实验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彩光现象(光盘、彩虹、玻璃侧面、肥皂泡等)播放视频:①太阳系②地球地面物体③天空中的色彩设问:身边的五颜六色从哪里来?猜想:色彩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观察分析:1.在棱镜另一侧光屏上会出现什么?2.形成的光谱中各色光的比例相同吗?3.两次实验彩色光带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4.三棱镜起什么作用?结论:各色光从阳光中分解出来可见光组成阳光光的色散现象(dispersion)阳光经过棱镜后,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①交流:你发现生活中有光的色散现象吗?②尝试设计一个色散实验装置设疑1:分解出来的色光能再发生色散吗?实验:色散后的色光通过三棱镜实验结论:单色光不发生色散概念:①不能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单色光。②由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合成的光叫复色光设疑2:能让色散后的七色光再变成白光吗?创新活动:用什么办法使单色光再复合成白光?视频观察:色陀螺旋转后呈色变化问题:①陀螺转动起来呈色有什么不同?②陀螺上各种颜色比例不同,旋转后呈色相同吗?探究:色陀螺转动后如何呈现白色学生的答案:①三原色均分制成的色陀螺(成功)②用七色光颜色制成的色陀螺.分析实验失败原因:用七色光颜色制成的色陀螺不呈现白色的原因是否与七色光的比例有关?比例从哪里获得?解决问题:量取太阳辐射谱获得各色光比例创新实验制作色陀螺的方法还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制色陀螺情况①避免外界干扰用彩色风扇模拟色陀螺②自制的小飞轮激起观察探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