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第1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第2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第3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第4页
初升高语文衔接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是人物传记.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文体特点结构特点:纺锤结构,即头尾细,中间粗.要点开篇主要是简单介绍传主基本信息:①姓名、字号、籍贯;②学识、性情;③举荐或举功名情况;④最初任职情况等;⑤特殊才能主体主要记载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这部分内容多以时间为顺序展开记述,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段为表意载体结尾交代传主:①官位所至;②朝野名望;③“盖棺论定”;④卒年赐谥等叙事特点古代人物传记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横铺:即指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来叙写.直叙:即指按照时间自幼而老将传主生平贯串起来写.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纵有线,横有面,纵横、点面相结合,可以使传主的人生轨迹和所历重大事件清晰明了.阅读方法圈点传主信息,获得初步印象传记的传主是谁,这个人有哪些基本信息.圈点出这些内容,才能对传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其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出身、学识、性情、功名和任职等.勾画时间节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楚作者围绕传主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按事件顺序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勾画出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弄清写了哪几件事,从而理清文章脉络.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②年号及表示皇帝变动情况的词语;③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标注褒贬评价,把握观点态度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对传主精神品德进行评价.有的是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其他人物的褒贬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是蕴含在人物事迹的介绍中.标注时需选择褒贬评价性词语.借助试题选项,巧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文言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产生阅读障碍,造成阅读“卡壳”,此时可先阅读分析概括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通过一一比对,既可破解一些难懂的词句,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概括题找到了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答案】10.C11.C12.B1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解析】11.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本题中“践阼”原指“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也错误.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接邻蜀地,多被蜀国侵扰”.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在翻译是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得分点:(1)以:凭借;出征:出兵征讨;以为:作为;先驱:先锋.(2)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文化思想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为孝廉,提升鲁芝为郎中.后封鲁芝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拜为司马.多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正确判断文言句读(断句)文言断句标志1.文言实词①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句中多做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往往要断句.②动词:动词的变换往往意味着人物动作或事件的转换.尤其是主语省略时,要根据动词断句.③常见代词: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臣、仆第二人称尔(而)、女(汝)、若、乃、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称之、其、彼无指代词或、莫疑问代词何、孰、安、胡、焉、奚、谁、曷、恶指示代词此、是、斯、兹、夫2.文言虚词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句首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首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俄而、有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①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②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③感叹句末尾——哉、夫——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对话、引文标志词曰、云、言、道、白、对、谓——其后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3.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特殊句式抓特点,固定结构莫隔断.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4.修辞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中常见的四六句等修辞句,句式整齐,结构鲜明,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来进行.典例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节选自《晋书·虞喜传》,有删改)【答案】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译文】太宁年间,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没有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逊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之前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典例三: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段文振,北海期原人也.文振少有膂力,胆气过人,性刚直,明达时务.初为宇文护亲信,护知其有干用,擢授中外府兵曹.仁寿初,嘉州獠作乱,文振以行军总管讨之.引军出谷间,为贼所袭,前后阻险,不得相救,军遂大败.文振复收散兵,击其不意,竟破之.炀帝即位,征为兵部尚书,待遇甚重.从征吐谷浑,文振督兵屯雪山,连营三百余里.帝幸江都,以文振行江都郡事.文振见高祖时容纳突厥启民居于塞内,妻以公主,赏赐重叠.文振以狼子野心,恐为国患,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时兵曹郎斛斯政专掌兵事,文振知政险薄,不可委以机要,屡言于帝,帝并弗纳.

(节选自《隋书·段文振传》,有删改)【答案】乃上表曰/夷狄之性/无亲而贪/弱则归投/强则反噬/盖其本心也/如臣之计/以时喻遣/令出塞外/然后缘边镇防/此乃万岁之长策也【译文】仁寿初年,嘉州獠族叛乱,段文振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去讨伐他们.率军行进在山谷之间,被敌寇袭击,前后都是险阻,得不到援救,军队于是大败.段文振收拢失散的兵卒,出其不意地攻打嘉州獠族的军队,最终打败了他们.炀帝即位,段文振被征召为兵部尚书,待遇非常优厚.跟随皇上一起出征吐谷浑,段文振督军屯扎雪山,军营相连三百多里.皇上驾临江都,让段文振管理江都郡的事务.段文振见高祖当时能够容纳突厥启民在塞内居住,把公主嫁给了他,并且多次赏赐他.段文振认为突厥启民是狼子野心,担心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于是就上表章说:“夷狄的本性,不讲亲情而且贪婪,弱小的时候就归附投降,强大的时候就反咬一口,这大概是他们的本性.依我之计,及时开导遣送,让他们迁到塞外,然后在边缘地带镇守防卫,这才是万岁的长远之计.”当时兵曹郎斛斯政专管兵事,段文振知道斛斯政阴险刻薄,不能够委以机要之事,多次对皇上说,皇上全都不采纳.常见的文化常识全面积累文化常识——包括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管制、天文历法(天文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服饰音律和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代父母故去,官员须停职守制,此即守丧之礼.这涉及了丧葬礼俗文化常识.重点关注古今异义——包括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类型的古今异义词.如“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现代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教材文化常识——识记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常识专用词语,以触类旁通.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乞骸骨”“征”“拜”“尚书”等词语均需重点理解和识记.归类梳理文化常识——整合同类文化常识,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如:明清科举制四级考试考中者名称童生试俗称秀才,统称生员乡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这样归类梳理,构建起知识体系,便于识记.联想积累文化常识——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识记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相关联的文化常识.典例四: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好.【答案】A【解析】“左迁”是“降职”的意思.典例五:下列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中国:指黄河流域一带,是古代九州之一;九州,传说中国上古行政区划为九个区域,泛指中国.B.斋戒:古人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九宾: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C.结发:古时候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成年,表示可以结婚.D.六合:古时候的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叫“六合”.【答案】B【解析】九宾:古代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典例六:下列对文化常识专用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答案】C典例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B.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常用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则常用“右迁”一词.D.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答案】C【解析】“迁”表示官员的调动,可升可降,“左迁”是贬官,升官极少用“右迁”.小试身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擢明经.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改国子祭酒,宣慰恒州.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晋见宰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贞元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晋惶恐,上疏固辞位.九年,罢为礼部尚书.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使,知节度事.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及郊,惟恭始出迎谒.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惟恭结大将重晏等谋乱,晋觉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注】①排笮:排挤.②宣武:今开封.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B.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C.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D.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偿赀/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尔反用是望我邪/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B.唐初设翰林院,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分为翰林院和翰林学士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令的机构.C.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侍郎,副长官为礼部尚书.D.“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晋处事得法,于国有功.德宗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李怀光没有帮助谋反的朱泚;邓惟恭图谋造反,董晋发觉后,杀了其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城.B.董晋胆大沉稳,细心善察.董晋接受宣武节度副大使任命后,没有召集军队,只带领侍从差役赴任.到达宣武军后,他以静制动,当他察觉邓惟恭勾结他人图谋作乱时,制服了邓惟恭.C.董晋据理力争,不辱使命.董晋跟随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时,回纥依仗功劳责怪唐朝给他们的财物少,李涵很害怕,而董晋驳斥了回纥,让回纥人理屈词穷.D.董晋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德宗时,韩滉权倾朝野,董晋没有因他权势大而畏惧,而是在他面前陈述右丞相元琇没有罪过;也是在董晋的主动揭发下,另一位宰相窦参被罢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反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倍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②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答案】1.C2.C3.D4.①(董晋)返程走到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他说道:“朱泚身为臣子却背叛他的国君,如果他得志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得分点:说、倍、苟、何有、句意)②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做这件事的吧?”(得分点:欲,讽,以(之)闻,无乃……邪,句意)【解析】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C项,长官是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主动揭发”错,原文为“帝问参过失,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并非董晋主动揭发,而是皇帝询问,董晋不敢隐瞒.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说”译为劝说,“倍”译为背叛,“苟”译为如果,“何有”译为有什么好处呢.(2)固定人名字保留,“欲”译为想,“讽”译为暗示,“闻”译为使……知道(使动用法).译文: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明经科殿试及第.肃宗驾临彭原,董晋到那里上书,被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在翰林院担任待制.大历年间,李涵奉命护送崇徽公主到回纥出嫁,委任董晋为判官.回纥依仗有功劳,见到使者很是傲慢,于是问道:“唐每年买马,可是给我们的财物却不足,为什么呢?”李涵害怕,不能及时回答,多次给董晋使眼色,董晋说:“大唐并非没有马才与你们做买卖,给你们的赏赐不是已经很多了吗?你们的马每年送来五次,而边地有关部门已按数偿还你们钱财.天子没有忘记你们的功劳,下令官吏不得过问,你们反而因此怨恨大唐吗?诸戎以为大唐与你们结交,不敢来与你们较量.你父亲子宁,马畜兴旺,不是大唐是谁让你们这样的!”回纥众人面向南跪拜,不敢再有怨言.德宗即位,董晋出任华州刺史.朱泚谋反,派兵攻打华州,董晋放弃华州奔逃到皇上所在地.改任为国子祭酒,到恒州宣扬政令,安抚百姓.返程走到河中时李怀光谋反,董晋劝他说道:“朱泚身为臣子却背叛他的国君,如果他得志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况且您已位居太尉,朱泚即使信任您,您的地位也不会再高了.他不能侍奉君主,能以臣子的身份侍奉您吗?您能侍奉他,却不能侍奉君主的呢?”李怀光又喜又悲,所以李怀光虽然高傲,也没有帮助朱泚.圣驾返回京师后,改任董晋为尚书左丞.这时,尚书右丞元琇被宰相韩滉排挤而获罪,韩滉威震朝廷.董晋拜见宰相,陈述元琇无罪,士大夫赞赏他有气节.贞元五年,窦参正得君主的信任重用,裁断大事不征询董晋的意见,董晋遵循恭敬没有不同意见.窦参想让他的侄子窦申担任吏部侍郎,暗示董晋将此事上奏给皇上.皇上愤怒地说:“恐怕是窦参逼迫你做这件事的吧?”皇上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不敢隐瞒,因此窦参被罢免宰相之职.董晋害怕,呈上奏疏坚决辞职.贞元九年董晋被罢免原职,担任礼部尚书.恰逢宣武节度使李万荣病重,朝廷便任命董晋为宣武军节度副使,管理节度使事.李万荣去世,邓惟恭总领宣武军.董晋受命之后,没有召集军队,只率领侍从差役,当日前往赴任.到郑州后,迎接的人没有来,有人劝说他停下来见机行事,董晋没有听从这个建议,直接到达汴州.到达郊外,邓惟恭才出来迎接拜见.进入汴州城后,董晋把军政要务交付邓惟恭掌管,没有什么变更的,大家都佩服董晋做事得体,却猜不出他的计谋.邓惟恭勾结大将重晏等人图谋叛乱,董晋察觉此事,诛杀他的党羽,将邓惟恭押送到京.董晋在宣武军中共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傅,谥恭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曰:“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纳之.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监修国史.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新唐书》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6.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他又善于劝谏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自己救灾不利因而内心恐惧,坚决请求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泫然流涕.【答案】5.D6.A7.A8.(1)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2)张行成坚决要求辞去宰相,皇帝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解析】6.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