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_第1页
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_第2页
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_第3页
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_第4页
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卷二分类模拟题模拟93一、不定项选择题1.

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A.犯罪的预备阶段B.犯罪的实行阶段C.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的情况下D.犯罪(江南博哥)行为已经实行完毕的情况下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过程指犯罪的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尚未实行完毕或者已经实行完毕但既遂之前。故A、B、C、D项均当选。

2.

下列情形中哪一项成立犯罪中止?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1000元钱,并劝其以后勿要行骗,甲非常惭愧,于是没有接受钱款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10枪,但刘某仍没有死亡;乙心想,刘某如此命大,莫非是神灵庇护,于是非常害怕,遂停止开枪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5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对赵某产生怜悯之情,于是将赵某释放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强奸李某。李某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艾滋病。”丁信以为真,于是放走李某正确答案:B[解析]胡某的欺骗行为没有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甲出于怜悯交付财物。欺骗行为和财物转移之间的因果关系欠缺,构成诈骗罪未遂。犯罪行为一经达到未遂便不能再转变为其他形态,即使后来甲自己未接受钱,也不能构成中止,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A项错误。是否为犯罪中止,一看主观上是否主动放弃犯罪的故意,二看客观上是否阻止犯罪结果的出现。乙的行为属于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虽然乙认为刘某命大有神灵庇佑,但甲并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迫使放弃杀人的故意,是在自身臆想的情况下主动作出放弃继续杀人的决定,甲的行为属于“能而不欲”,故成立犯罪中止。一旦以实力控制被害人,绑架罪就已经既遂。故丙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艾滋病属于一般人均会排斥的疾病,李某谎称患有艾滋病,丁信以为真就足以迫使丁放弃强奸行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能继续实施强奸行为,属于“欲而不能”,成立犯罪未遂。A、C、D项错误,B项当选。

3.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意图将假币从X市运往Y市,但在经过高速公路收费站时被警方抓获。由于甲还未将假币运达目的地,故甲成立运输假币罪未遂B.乙放火后,在既遂前喊了一声“着火了”,就离开了现场。周围群众及时将火扑灭。由于成立中止不要求中止行为独立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故乙成立放火罪中止C.丙误将躺在床上的女儿当作前妻杀害,发现认错人后随即将女儿送往医院抢救脱险。本案存在对象错误,成立故意杀人罪,但对其妻成立未遂,对女儿成立中止D.丁为杀害丈夫乙,在乙睡觉时将煤气阀门打开,随即出门。20分钟后,丁估计乙已死,于是回家,发现乙躺在床上表情痛苦,顿生悔意,将乙送往医院抢救脱险。丁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正确答案:D[解析]A项,运输行为的既遂标准是正式进入运输状态,而不是到达目的地。用车运输的,将货物装到车上以后车启动开始行走就叫既遂,不要求运输到目的地。所有运输类的犯罪都是这样,无论是运输假币,还是运输毒品。所以A选项说法错误。

B项,乙单纯喊一声“着火了”,不足以防止结果发生,也没有表明行为人为防止火灾发生作出的努力。所以不能认定为中止行为,只能认定为放火罪未遂。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

C项,这个案例中存在对象错误,但对象错误不会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该行为总是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最后被害人没有死亡,那就不可能是既遂,而考虑构成未遂还是中止。在这个案件中,丙对其女儿成立犯罪,对前妻没有犯罪行为。在这个案例中,丙对女儿成立未遂。因为在这个案件中,没有行为人期待的利益,使得其行为不可能继续实施,是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最终实现行为人追求的犯罪结果,应该认定为未遂。站在犯罪分子的立场去思考,其认为他的行为不可能继续实施。这就是主观说,也是司法考试中一直坚持的观点。所以C选项说法错误。

D项,用煤气杀人需要一个过程,在行为人还没死,故意杀人的行为还在进行中的时候,行为人放弃了杀人意图,所以应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中止。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4.

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甲基于杀害王某的意思开车将王某撞昏,误以为其已死亡,为毁灭证据而将王某埋于郊外。事后查明,王某不是被撞死而是窒息死亡。这属于事前故意的情形,甲的杀人行为与王某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一罪B.乙为杀害其夫,准备有毒咖啡打算等丈夫回家后给丈夫喝。随后乙去超市购物,在此期间丈夫偶然提前回家喝了咖啡而死亡。这属于犯罪构成提前实现的情形,乙已经开始实行杀人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C.丙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某公司工作人员李某10万元好处费,但丙事后知道李某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李某成立受贿罪,丙成立行贿罪,丙与李某之间具有共犯关系D.丁以为13周岁的李某(女)已满16周岁,而将其绑架出卖。这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形,适用对象错误的处理原则,无论按照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丁仅成立拐卖儿童罪一罪正确答案:BC[解析]A项,甲的杀人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只是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与行为人预想的不一样。这属于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因果关系的错误。但前面讲到,因果关系错误并不会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因此,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

B项,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要求第一个行为能评价为故意犯罪的实行行为。这句话很重要,一定要记住。准备有毒咖啡,放在家里面,不是故意杀人的实行行为,只是故意杀人的预备行为。丈夫偶然提前回家喝的时候妻子没有杀人的故意。所以这个案件成立故意杀人罪(预备)与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犯。不属于犯罪构成提前实现的情形。做对这个选项的核心在于看第一个行为能不能被评价为实行行为。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

C项,李某成立受贿罪是正确的,丙成立行贿罪是错误的,丙成立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因为他没有认识到对方是国家工作人员。这种情形叫对向犯,在两人都成立犯罪的情况下,具有共犯关系。只是这个题在对丙的罪名的判断上存在问题。关于受贿罪、行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涉及这几个罪名的时候,对行为主体的身份一定要敏感,首先看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身份,再看行为人是否认识到了这个身份,成立受贿罪和行贿罪,必须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否则可能成立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或者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因此C选项说法错误。

D项,将其绑架出卖,是拐卖。无论对象是妇女还是儿童,都是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对象,所以对于妇女或者儿童的认识错误不会影响这个罪的成立。在这个案例中,丁以为李某16周岁,是妇女,实际上李某13周岁,是儿童。在这种选择性罪名的情况下,出现对象认识错误,客观上是什么,就定哪个罪。如果把一个12周岁的男童当作15周岁的女孩子去卖,同样构成拐卖儿童罪。因为无论是男童还是女童,都是这个罪的犯罪对象,行为人主观上有犯这个罪的故意。妇女、儿童(男童、女童)都是这个罪的犯罪对象,所以行为人出现认识错误不会影响本罪的成立。再如行为人想盗窃枪支,结果盗窃了弹药,成立什么罪要看事实上盗窃到的是什么。因为盗窃枪支、弹药罪是一个选择性的罪名,无论是枪支还是弹药都是本罪的犯罪对象。按照客观上盗窃到的来定罪即可。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5.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夜间实施暴力意欲强奸妇女,但在实施暴力行为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是熟人,进而放弃强奸行为的,甲成立强奸罪中止B.乙打算窃取现金,但发现有宝石,而只窃取宝石、不窃取现金。针对现金,乙成立犯罪中止;针对珠宝,乙成立犯罪既遂C.丙在杀李某的过程中,由于警察的到来而逃走,当晚丙经过思想斗争,打消了继续杀李某的念头。由于丙自动放弃尚未既遂的杀人行为,因此丙成立犯罪中止D.丁潜入银行,打开保险柜后发现里面只有300元,丁拿钱后逃离现场。尽管丁取得了300元,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要求,其行为应当认定为犯罪未遂正确答案:AD[解析]A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熟人还可以继续强奸,而行为人放弃继续实施强奸行为,是出于意志以内的因素。所以应该认定为中止。熟人这个因素不足以阻碍行为人继续实施犯罪。所以A选项说法正确。

B项,这种说法错误,直接成立一个盗窃罪(既遂)。财物不能分开评价,应当统一评价,无论是现金还是珠宝,都可以统一评价为财物。所以B选项说法错误。

C项,犯罪形态一旦达到某种状态即不可逆转,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丙杀李某,在由于警察的到来而逃走的时候已经构成未遂了。整个案件的终局形态就是未遂了,不可能再出现中止。后面丙怎样的思想斗争在刑法上都不再做评价。所以说丙成立中止的说法是错误的。C选项说法错误。

D项,成立盗窃罪既遂需要达到数额较大的,一般情况下是1000元,特殊情况下500元,而300元根本没有达到这样的数额要求,就好比说盗窃到1块钱也要算既遂一样,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能成立的。那关于盗窃罪既遂的数额规定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案例应该认定为盗窃罪未遂。再举个例子,故意杀人罪要想达到既遂,一定需要出现行为人死亡的结果,导致重伤是未遂。都是同样的道理。一个犯罪,达到既遂的标准是特定的,故意杀人罪需要达到死亡,盗窃罪需要数额较大。其他犯罪的原理也是这样。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

6.

下列选项中,哪一(些)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A.甲有一祖传名画,曾被人鉴定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他将此画私自卖给一美国人。美国人出关时被查获,经权威部门鉴定,该画不属于国家珍贵文物,此时甲的行为B.乙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此时乙的行为C.丙正在撬一保险柜时,同伙忽然打来电话,告知其该保险柜中没有值钱的东西让他快走。丙便放弃撬该保险柜而离去,其实保险柜中有现金30万元,此时丙的行为D.丁为了杀死张某,持枪尾随,行至偏僻处时,丁向张某开了一枪却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丁害怕受到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此时丁的行为正确答案:AB[解析]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一种停止形态。A项,甲将“珍贵文物”出售给外国人,但此画经鉴定为赝品,并非珍贵文物,因此任何人将其出售都不能构成非法向外国人出售、赠送珍贵文物罪,即甲属于犯罪未遂,是对象不能犯的未遂。B项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是举动犯,一经煽动即达到既遂。C选项中,虽然丙对保险柜中的财物价值产生了认识错误,但主观上依旧属于主动停止实施犯罪行为,同伙打来的电话并不能迫使丙放弃继续盗窃行为,属于“能而不欲”,成立犯罪中止。D选项,属于主动放弃可重复侵害行为,成立犯罪中止。

7.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哪些选项应当以共同犯罪论处?A.在温某的组织卖淫活动中,胡某被其聘请负责保安工作,以协助其组织卖淫活动B.吴某等数人组织了一恐怖活动组织,准备实施恐怖活动,其老乡李某为其提供了住房、交通工具以及大量物资C.某市建筑公司与建材公司合谋,相互串通并利用虚假合同、资信证明等方式,骗取某市中学的信任,在签订和履行学校教学楼工程的承包合同过程中,共骗取该校近百万元的物资D.王某明知张某、董某等人组织了旨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中共领导的“天龙会”集团,而为其提供大量物资资助的行为正确答案:ABC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A项中,胡某不是组织卖淫罪的帮助犯,而是协助组织卖淫罪的实行犯,但胡某和温某仍构成共同犯罪。因为两人的行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1)主体条件:二人以上;(2)主观条件:共同故意(有相同的犯罪故意,具有意思联络);(3)客观条件:共同行为(不仅指各共犯人都实施了属于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或者犯罪中具有重合性质的行为,而且指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为一个整体。)因此,A项中的情形成立共同犯罪。同理,BD选项中的情形也成立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成立的主体条件——二人以上,其中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因此,C项的情形成立共同犯罪。

8.

下列案例中,哪些情形不成立共同犯罪?A.欧阳锋指使欧阳克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B.阿紫(女)与李莫愁(女)积怨甚深。为了败坏李莫愁的名声,阿紫指使其丈夫强奸李莫愁,阿紫的丈夫将李莫愁强奸C.丁春秋唆使一个15岁的中学生王二小从商场中偷出金银首饰,然后拿到集市上兜售,分给王二小一半赃款D.盗窃犯麦克一次酒后向杰克传授自己在公共汽车上屡屡得手的绝招,第二天,杰克就在公共汽车上试手,盗窃财物价值3000多元正确答案:A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需要满足下列条件:第一,主体为二人以上。第二,客观上有共同犯罪的行为。第三,主观上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过失不能构成共同犯罪,A项中的交通肇事罪属过失犯罪,所以当选。B项中的阿紫虽然没有亲自实施强奸,但是阿紫有唆使行为,也可构成共同犯罪。C项中,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不要求参与犯罪的人都必须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共同犯罪在有的情形下就是指具备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本案中王二小尽管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但在客观上与丁春秋共同实施了盗窃行为,因此,二人在盗窃罪的违法层面成立共同犯罪。C项不当选。D项中的麦克与杰克之间并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也不构成共同犯罪。

9.

王某和林某是生意上的死对头,由于林某从中作梗致使王某损失近百万元。王某对此十分恼火,遂出资5万元雇用张某去除掉林某。张某答应了此事,回到家后将欲杀林某的情况告诉其妻陈某,陈某不仅不加制止,而且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帮张某买来一把尖刀用于杀林某。在陈某的帮助下,张某做了充分准备,于某晚潜入林某的家中,当时林某不在家。张某见林某妻子正在床上睡觉,顿起歹意,就把其强奸了。等到林某回家,又将林某杀死。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张某同王某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B.张某强奸林某妻子的行为,属于实行过限C.张某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应当择一重处罚D.对张某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和强奸罪实行数罪并罚正确答案:ABD[解析]A选项,王某花钱雇凶杀人的行为构成教唆,与张某成立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所以,A项正确。B选项,张某强奸林某妻子属于临时起意,不属于和王某共同犯意的范围之内,所以强奸行为属于实行过限,B项正确。C选项,张某的杀人行为和强奸行为属于在两个犯意支配下的两个危害行为,侵害了两个不同的法益,应当数罪并罚而不是择一重处罚,C项错误,D项正确。

10.

下列有关共同犯罪的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有:A.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罪和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只能由该罪的首要分子构成,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和聚众哄抢罪则不一定B.胁从犯是指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人C.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但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D.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AC[解析]A项中,强调了后两种聚众行为不一定要首要分子才能犯,《刑法》规定其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均能构成该罪。B项中,胁从犯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的。C项中,在聚众犯罪并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下,如《刑法》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且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时,不存在主犯、从犯之分。在共同犯罪中,从犯是与主犯相比较而划分的共犯人种类,没有主犯也就无所谓从犯。所以C项是正确的。D项,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而不是“比照主犯”。

11.

甲某提议让乙某帮助杀死其养父丙某,并允诺事成后给乙某1万元好处费。其间,甲乙二人多次预谋,甲某还带乙某到丙某家窥伺作案地点,辨认丙某。某日甲某与乙某电话联系,称当日下手机会最好,让乙某以找丙某买三轮车为由进入丙家,将丙某杀死。乙某按甲某授意,到丙某家,假意闲谈购买三轮车,伺机作案,作案过程中,因不忍下手而离去。几天后,乙某因盗窃汽车案被审查期间,供述了上述事实。则:A.甲某、乙某构成故意杀人罪共犯B.乙某没有犯甲某所教唆的罪,甲某属于教唆的未遂,可以从轻、减轻处罚C.甲某是教唆犯,在此案中应当作为主犯处罚D.乙某属于犯罪中止,应当免除处罚。同时具有自首的法定情节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共犯从属性说,被教唆者已经实施了犯罪,只是没有既遂,则教唆者构成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B项符合,因此当选。甲乙有故意杀人的预谋,且乙实施了杀人行为,故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选项A正确。根据《刑法》第29条规定,甲教唆乙实施杀人行为,并许以好处,带其事先侦察辨认丙,且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故选项C正确。根据《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乙在作案过程中,因于心不忍,主动放弃杀人行为,成立中止犯,且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再根据《刑法》第67条第2款规定,乙是在被公安机关审查期间供述了其他犯罪,属于自首,故选项D正确。

12.

下列哪些情形不成立共犯关系?A.甲明知乙组织他人卖淫,为其招募、运送人员的B.甲明知乙以暴力方法强迫他人劳动,为其招募、运送人员的C.甲向乙提供自己的照片、500元以及个人信息,乙为其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D.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甲徇私舞弊,不征纳税人乙应缴税款100万元的正确答案:D[解析]A选项中甲、乙具有共犯关系,但刑法将甲、乙的行为分别认定为不同的犯罪。B选项甲、乙具有共犯关系,但都是实行犯,甲不是帮助犯。C选项中,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280条第3款,甲乙二人成立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罪,二人在买卖的违法层面上成立共犯。D选项中,刑法将该行为直接规定为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当然,如果税务人员与逃税人相勾结不征、少征税款的,税务人员成立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逃税罪(共犯),属于想象竞合犯。

13.

柏某,女,19岁。2008年6月的一天,柏某与叶某、梁某约定:由柏某将嫖客甘某骗进柏某所租住的房屋内,在发生关系时,按约好的信号遮住甘某的视线,再由叶某潜入室内,盗走甘某的现金。但在实施盗窃过程中,甘某发现被盗,柏某害怕之下赶紧穿上衣服逃走。甘某穿衣服追赶时,叶、梁冲入室内,对甘某暴力威胁,梁某持刀砍伤甘某的左手。对三人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人是共同犯罪,均构成抢劫罪B.柏某成立盗窃罪,叶、梁二人成立抢劫罪C.三人均成立盗窃罪和抢劫罪D.三人是共同犯罪,均构成盗窃罪正确答案:B[解析]本来三人是计划盗窃,但实施过程中计划败露,叶、梁就对甘实施了暴力,使原本的盗窃罪转化为抢劫罪,所以对叶、梁二人应该定抢劫罪。而柏某在被发现后立即逃走,对另外二人的暴力手段并不知晓,更谈不上事先通谋实施暴力,其仅仅与另外二人在盗窃罪上成立共犯。所以柏某只能定盗窃罪。

14.

假定甲是某公司工作人员,乙多次唆使甲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将甲所在公司的财物据为己有,数额较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构成职务侵占罪,乙构成盗窃罪B.甲、乙成立职务侵占罪的共犯C.甲、乙不构成共犯D.甲、乙成立盗窃罪的共犯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定,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15.

下列哪些犯罪行为应按数罪并罚的原则处理?A.拐卖妇女又奸淫被拐卖妇女B.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裁判又构成受贿罪C.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又杀人D.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又强奸被组织人正确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数罪并罚的一般规定与法定刑升格的特殊规定。

根据《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又奸淫被拐卖妇女的,按照拐卖妇女罪的升格刑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故A项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枉法裁判又构成受贿罪的,是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故B项不当选。

根据《刑法》第294条第4款的规定,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又有其他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故C项当选。

根据《刑法》第318条第2款的规定,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对被组织人有杀害、伤害、强奸、拐卖等犯罪行为,或者对检查人员有杀害、伤害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故D项当选。

16.

现年36岁的孔某承包了该市货运公司一辆价值60万元的大货车,以货物运输为生。后听说骗取保险金来钱很快,且刚好自己所承包的货车已由货运公司投保过,遂产生了骗取保险金的念头。某日孔某故意将自己所承包的货车交由一停车场看管,然后趁夜深人静之机将该车浇上汽油烧毁。由于停车场车辆密集,加之正逢大风天气,结果造成了附近两辆汽车和一栋房屋着火,后保险公司向货运公司交付了保险金。1年后案件破获,孔某被逮捕。孔某的行为:A.属于牵连犯,以保险诈骗罪与故意毁坏财物择一重处罚B.属于牵连犯,以放火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择一重处罚C.属于想象竞合犯,以故意毁坏财物罪与放火罪择一重处罚D.属于想象竞合犯,以保险诈骗罪与放火罪择一重罪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自然人和单位才能构成该罪,孔某不符合主体条件,故排除AD项。孔某的行为不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要件,故排除B项。价值60万元的货车并非孔某所有财物,故意毁坏他人财物的,以故意破坏财物罪论处。又因该车附近车辆密集,属于公共区域,孔某的行为已经危害到公共安全,成立放火罪。但孔某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却触犯了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选项C正确。

17.

被告人甲某原系某县公安局预审员,于2003年5月29日至9月26日在办理张某强奸案期间,接受被告人张某家属的请托,对张某的年龄进行了涂改,把1983年改为1986年生,即由年满18岁改成不满18岁,在制作起诉意见书时,又把“张某用菜刀威逼强奸”情节中的“用菜刀”三字予以隐瞒。其间,甲某先后两次收受被告人家属人民币6500元,以及烟、酒等物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某构成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应该数罪并罚B.甲某构成徇私枉法罪和受贿罪,应该择一重罪处断C.甲某构成包庇罪和受贿罪,应该数罪并罚D.甲某构成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应该择一重罪处断正确答案:B[解析]被告人甲某(原系某县公安局预审员)身为司法工作人员,接受他人的贿赂,在办理刑事案件中,采用篡改被告人年龄和犯罪情节的手段,包庇犯罪分子,其行为完全符合我国《刑法》第399条规定的徇私枉法罪。根据我国《刑法》第399条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贪赃枉法,同时又构成受贿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

18.

陈某在街上趁刘某边走边打电话不注意,从后面跑上去将其手机(价值1990元)夺走。随后陈某反复使用该手机拨打国际长途电话,致使刘某损失话费10000元。一周后,陈某将该手机丢弃在某银行门口,引起保安人员的怀疑,经询问案发。下列有关此案的说法中,哪些是不正确的?A.对陈某的行为以抢夺罪从重处罚即可B.对陈某的行为以盗窃罪从重处罚即可C.对陈某的行为以抢夺罪与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D.对陈某的行为以抢夺罪与故意毁坏财物罪实行数罪并罚正确答案:ABD[解析]陈某趁被害人刘某不备,将其手机(价值1990元)夺走的行为,构成抢夺罪;之后反复使用该手机拨打国际长途电话造成刘某损失话费10000元的行为,并不是抢夺行为的后续行为,该行为属盗用他人电信号码为己使用,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较大,与抢夺行为是两个不同的行为,应该以盗窃罪论处。前后两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19.

下列关于数罪并罚的做法与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甲犯A、B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7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执行8年后,又犯C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此,法院应在14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范围内决定合并执行的刑期,然后减去已经执行的8年刑期B.乙犯A、B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16年,法院应在有期徒刑不超过20年的幅度内判处乙刑罚C.丙犯A、B两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11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0年;在执行2年后,丙又犯C罪,法院就C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样,丙实际执行的有期徒刑可能会超过20年D.丁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A、B、C、D四罪,但法院只判决A罪8年,B罪12年有期徒刑,决定合并执行18年有期徒刑。执行5年后发现C、D罪,法院判处C罪5年有期徒刑、D罪7年有期徒刑。此次并罚的“数刑中的最高刑期”应是18年,而不是12年正确答案:CD[解析]A项,根据《刑法》第71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因此,A项中应将前罪没有执行的10年有期徒刑与后罪所判处的5年有期徒刑并罚。故A项说法错误。A项还有一处错误:对于已生效判决确定的由数罪并罚所得的执行刑,在执行期间服刑罪犯又犯新罪的,应该对新罪作出判决,再将此新作出的判决与原来已生效的判决中根据数罪并罚所得的执行刑并罚,而不能和原来判决对犯罪人所犯数罪分别作出的宣告刑一起并罚。

B项,根据《刑法》第69条第1款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35年的,最高不能超过20年,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25年。因此,B项中法院应在20年以上25年以下的幅度内判处乙有期徒刑。故B项说法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71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就C项而言,应该把后罪所判处的刑罚5年有期徒刑与前罪剩余的刑罚18年有期徒刑,按照第69条的规定进行并罚,即应在18年以上20年以下决定执行的刑罚。如果法院决定执行19年,那么加上前罪已执行的2年,实际执行刑期为21年。因此,丙实际执行的有期徒刑可能超过20年。故C项说法正确。

D项,原判为数罪,在原判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数个漏罪的,应该将漏判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将各罪的宣告刑与前面已作出的生效判决所确定的执行刑实行并罚。就D项而言,就应该是对新发现的C罪、D罪分别判处的5年有期徒刑、7年有期徒刑,与原判决决定的执行刑18年有期徒刑并罚。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此次并罚的“数刑中的最高刑期”应为18年。故D项说法正确。

20.

下列关于死刑的适用的说法正确的有:A.甲在17周岁故意杀人,19周岁被审判,对甲可适用死刑B.乙在70岁因激愤杀人,审判时已76周岁,对乙不能适用死刑C.丙在审判过程中怀孕,对丙不得适用死刑D.丁故意杀害三人,手段极其残忍,但丁杀人后即投案自首,对丁不得适用死刑正确答案:BC[解析]《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A项中,甲犯罪时17周岁,不满18周岁,即使审判时已满18周岁,也不能对其适用死刑,所以对甲不能适用死刑。A项说法错误。C项中,丙审判过程中怀孕,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所以对丙不能适用死刑。C项说法正确。《刑法修正案(八)》第3条规定,在刑法第49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2款:“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B项中,乙审判时76周岁,已满75周岁,没有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故对乙不能适用死刑。B项说法正确。刑法中没有对杀人后自首不得适用死刑的规定。D项说法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

21.

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此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不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正确答案:BD[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问题的电话答复》,在羁押期间已是孕妇的被告人,无论其怀孕是否属于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也不论其是否自然流产或者经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后移送起诉或审判期间的长短,都视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故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死刑的执行方式有两种: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凡是可以判处死刑的罪犯一般都可以适用死缓;没有规定死刑的犯罪,都不能适用死缓。不适用死刑,意味着也不适用死缓。故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D。

22.

下列哪项的情形不属于重大立功?A.检举、揭发某贩卖毒品犯罪分子贩卖海洛因400克的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B.甲与乙犯故意杀人罪后,甲自动投案,并协助司法机关抓获乙。经查乙是该案主犯C.甲在同室关押的罪犯欲逃跑时,及时向看守所告发,制止其脱逃的D.甲检举乙绑架丙并致使其死亡的事实,经查证属实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等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前款所称“重大犯罪”“重大案件”“重大犯罪嫌疑人”的标准,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本题ABD选项均有判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可能,因此属于重大立功,而C选项,同室罪犯构成脱逃未遂,不可能判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所以只属于一般立功,不构成重大立功。因此本题应选C。一般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重大立功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3.

戚某是在校高中生,今年17岁,因女友跟某位年轻男教师甲关系密切心生怨恨。在一日晚间,约自己的铁哥们赵某(也对甲有不满情绪)潜入男教师宿舍中,将其乱刀砍死,后逃离学校。赵某家人经询问得知事实后,劝说赵某投案自首,未果。为让赵某得到从宽处罚,其家人将逃往外地的戚某的行踪报告给公安机关,并协助公安机关顺利将戚某捉拿归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赵某应该认定有立功表现B.对赵某应该认定为重大立功C.对赵某不应该认定为有立功表现D.对戚某可以适用死刑正确答案:C[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定: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故AB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刑法》第49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本题中,戚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对戚某不可以适用死刑。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4.

下列关于自首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甲因盗窃被父亲捆绑至派出所,甲构成自动投案,如其如实供述罪行,应认定其成立自首B.乙被抓获归案后,向公安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乙虽不成立自首,但可以从轻处罚C.丙具有自首情节,一般应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应免除处罚D.丁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害怕判刑过重又翻供,在二审判决前又如实供述,丁成立自首正确答案:ACD[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1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亲友采用捆绑等手段送到司法机关,或者在亲友带领侦查人员前来抓捕时无拒捕行为,并如实供认犯罪事实的,虽然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但可以参照法律对自首的有关规定酌情从轻处罚。因此,A项中甲不构成自动投案,不成立自首。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第8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由此可见,对坦白的犯罪人,可以从轻处罚。B项中,乙的行为属于坦白,可以从轻处罚。故B项说法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8条的规定,具有自首或者立功情节的,一般应依法从轻、减轻处罚;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因此,C项中犯罪较轻的,是可以免除处罚,而不是应免除处罚。故C项说法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1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故D项说法错误。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25.

下面对于自首的认定,说法正确的是:A.甲某唆使其子乙某谋杀了仇人,事后乙某主动到派出所投案,将杀人的罪责全部揽到自己一个人身上,乙某属于主动投案,成立自首B.丁某作为某案件的证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被问及自己是否有什么要交代的时候,交代了自己2年前曾经抢夺过笔记本电脑的犯罪事实,丁某属于自首C.王某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拘留,在审讯的过程中,王某还主动交代了1年前曾经盗窃一银行的犯罪事实,对于主动交代的犯罪事实,王某成立自首D.张某强奸被害人李某后主动到公安机关交代问题,张某老实交代了犯罪的全过程,但是坚持认为自己并没有违背被害人的意志,所以不构成强奸罪,张某不成立自首正确答案:B[解析]选项A,乙某隐瞒其父甲某唆使其杀人的共同犯罪事实,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所以选项A是不正确的;选项B,丁某在作为证人接受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应当成立自首,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王某如实供述同种罪行,不成立特殊自首而是坦白,所以选项C是不正确的;张某自动投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为自己进行辩护,不能认为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所以张某成立自首,选项D是不正确的。

26.

某甲因盗窃罪案发被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交代了自己与李某诈骗4万元犯罪的事实,并提供了同案犯李某可能隐匿的地点。根据这一线索,侦查机关顺利将李某追捕归案。对某甲的盗窃罪如何处罚?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正确答案:C[解析](1)协助抓获同案犯属于立功,并且,本案中针对的是诈骗4万元的犯罪事实,属于一般立功。(2)主动交代自己与同伙诈骗4万元的犯罪事实,对于诈骗罪成立自首,属于特殊自首。(3)也就是说,本案中,行为人对诈骗罪成立自首,自首的法律后果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法律后果仅及于自首的本罪(诈骗罪)。而立功的法律效果具有辐射效应,一般立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本案中行为人的立功的法律效果可以辐射到他所犯的所有犯罪。也就是说,对他所犯的盗窃罪与诈骗罪都可以认为是立功。据此,可以认为,行为人的诈骗罪是:自首+一般立功;行为人的盗窃罪是:一般立功。《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本题中甲的盗窃罪只有立功的情节,故对盗窃罪的处罚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7.

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A.张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B.李某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C.王某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D.田某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20年又犯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累犯成立的一般条件及特别规定。根据《刑法》第65条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同时根据《刑法》第76条之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在缓刑期间没有本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故A选项中张某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盗窃罪的不构成累犯。

B选项:李某前罪是强奸罪,并被判处了5年有期徒刑;后罪是妨害公务罪,系故意犯罪,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中间只经过4年,符合《刑法》第65条的规定,成立累犯,故B项不当选。

C选项:假释犯考验期满的,认为刑罚执行完毕,即执行了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符合累犯的前罪条件。王某在前罪抢夺罪的假释考验期满后,5年内又犯有期徒刑以上的故意犯罪的,符合《刑法》第65条的规定,成立累犯,故C项不当选。

D选项:田某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叛逃罪)之后,又实施了危害国家安全罪(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符合《刑法》第66条的规定,成立(特殊)累犯,故D项不当选。

28.

假定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第4年,又因过失致人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零9个月,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王某构成累犯B.对于王某不得缓刑C.对于王某不得假释D.对于王某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减刑正确答案:ABC[解析]王某所犯的后罪是过失犯罪,而一般累犯成立的条件是前后两罪都为故意犯罪,因此,王某不构成累犯,对于王某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缓刑或者假释。因此选项ABC的说法错误。

29.

假定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第4年,又犯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某构成一般累犯B.王某构成特殊累犯C.王某不构成累犯D.对于王某不能适用假释正确答案:CD[解析]因王某所犯的后罪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故不构成一般累犯,又因前罪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故也不构成特殊累犯,又因后罪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而假释针对的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所以对王某也不能适用假释。

30.

下列情况属于累犯的是:A.甲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第4年因盗窃金融机构被判处无期徒刑B.乙某因过失导致某甲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满释放后5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C.丙某因叛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在刑罚执行完毕10年以后,又犯间谍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D.丁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刑罚执行6年后被假释,假释期满后第4年因为境外窃取国家情报,被判处拘役正确答案:C[解析]A项中前罪缓刑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不同于“执行完毕”。缓刑考验期满再犯新罪,不成立累犯;B项中一般累犯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故意犯罪:C项中丙某构成特殊累犯;D项中丁某所犯后罪被判处的刑罚为拘役,不构成累犯。

31.

下列情形中,不可以适用假释的有:A.35岁的甲因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010年刑满释放后,2012年又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B.乙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C.丙因犯贪污罪,数额特别巨大被判处死缓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执行中确有悔改表现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刑法》第81条以及《刑法修正案(八)》第16条的相关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A项中,甲属于累犯,不得适用假释。B项中,乙因强奸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也不得适用假释。如果犯罪人所实施的不是暴力性犯罪,或者虽然是暴力性犯罪但所判处的刑罚低于10年有期徒刑,仍然可以假释。C项中,根据《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383条第4款的修改,对贪污罪,有数额巨大或其他严重情节的,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缓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D项中,丁被判处的是拘役,所以不可以适用假释。

32.

下列关于假释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对于因杀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当他们被减刑后,如果剩余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则可以假释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C.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D.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如果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正确答案:ACD[解析]根据《刑法》第81条以及《刑法修正案(八)》第16条的相关规定,对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暴力性犯罪人,即使减刑后其刑期低于10年有期徒刑的,也不得假释。因此,A项的说法错误。《刑法修正案(八)》第17条规定,将《刑法》第85条修改为:“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因此,B项的说法正确。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而非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因此,C项的说法错误。《刑法修正案(八)》第16条规定,将《刑法》第81条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因此,D项中“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说法错误,应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33.

甲1998年3月1日因盗窃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执行3年后获得假释,假释后的第8年,发现其在2002年2月10日又犯诈骗罪(2000元)。此时,应对甲如何处理?A.撤销假释,按照先减后并的方法数罪并罚B.盗窃罪视为执行完毕,单独对诈骗罪定罪处罚即可C.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盗窃罪没有执行完毕的2年有期徒刑D.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数罪并罚正确答案:C[解析]根据《刑法》第83条第1款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可知,本题甲的假释考验期限为2001年3月1日至2003年2月28日,那么,其在2002年2月10日犯新罪属于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根据《刑法》第86条第1款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第71条“先减后并”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但是,诈骗2000元,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可知对此行为的追诉时效为5年,至2007年2月9目。而假释后的第8年才发现,就是在2009年才发现,这时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因此不应再追究。只能按照《刑法》第86条第3款的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因此选项C当选。

34.

下列哪些条件是适用缓刑的条件?A.犯罪情节较轻B.有悔罪表现C.没有再犯罪的危险D.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刑法》第72条第1款相关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35.

甲因交通肇事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缓刑2年。2年考验期满后公安机关才发现甲在缓刑考验期内又犯故意伤害罪。对甲应:A.以故意伤害罪处罚,原交通肇事罪所判刑罚不再执行B.构成累犯,应以故意伤害罪从重处罚C.对其所犯故意伤害罪和交通肇事罪按先减后并的原则实行并罚D.先对后罪作出判决,再将所处刑罚与前罪判处的2年有期徒刑实行并罚正确答案:D[解析]只要犯罪分子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了缓刑条件,又犯新罪,不论所犯新罪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发现,还是在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只要没有超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都应当撤销缓刑,将前后两罪合并处罚。

36.

下列关于缓刑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对于未满18周岁的人,如其符合缓刑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B.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如符合缓刑条件,可以宣告缓刑C.法院在宣告缓刑同时,可以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正确答案:ACD[解析]根据《刑法》第72条的相关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故A、C项说法正确。根据《刑法》第74条的相关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故B项说法错误。根据《刑法》第76条的相关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故D项说法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二、论述题1.

甲和乙系无业游民,一日夜里二人经过公同时,看见丙(女)一人行走。二人遂起歹念,意图强奸丙。于是二人商量甲先把丙打昏。甲强奸丙时,乙帮他望风,当甲强奸实施完毕时丙忽然醒来,于是大叫救命,甲情急之下掐住丙的脖子,丙窒息死亡。

问题:对甲和乙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他们应该负何刑事责任?正确答案:甲构成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强奸罪。甲、乙构成强奸罪的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里甲和乙意图强奸丙,并且实施了强奸行为,二人都应对强奸负刑事责任。但是甲临时起意杀死丙,是超出甲和乙强奸的故意的,不属于共同犯罪,由甲自己承担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2.

甲、乙、丙三人合谋对丁家进行盗窃,其中甲负责在盗窃成功之后开车接应,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