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詹宏志谈学习与阅读
目录:
人物访谈1
人物访谈2
人物访谈3
一生的读书计划
如何博览书籍
网络世代的阅读与创意
我如何停止忧虑转爰广告
阅读的美好经验一找回智慧的心
听君一席话(詹宏志谈读书)
"乱读”的自由
阅读的喜乐
掘井与煎药一几种改变人生的读书方法
全新大学习潮,来了!
读书防老
学会孤独学习的能力
孩子与阅读习惯
读投资大师的书有感
读书的作用
读书过程中辩证的过程
读第二遍书理念
有关学习的观念有几个新的重心
数字阅读时代有知识的人走得远
人物访谈1—詹宏志
(1):书包
(詹宏志,台湾出版人,曾任远流出版公司总经理、城邦集团董事长)
Madebybooks.Ruinedbybooks
我没有其它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
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都不知不觉的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
用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
自己的
lifestyleo
©郝明义
•詹宏志
©你经常背一个大书包,以前对你一个旧旧的皮书包尤其印象很深。你对书包一
定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与用法,我们就从书包谈起吧,谈谈你怎幺看待自己的书包,
如何选择又如何使用。
•我有十几个书包,大部分都是随意得来的。像我今天用的这个书包就是五月底
去参加国际杂志年会(WorldMagazineConference)时候拿的。
之前我也用过几个特别喜爱的书包。八。年代初我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买了一个
皮制的包包,一直到九。年代初,我都带它,直到带子断了两次,不能再缝,就
放弃了。后来又用了一个有品牌的(DolceandGabana),是朋友送的,可能
东西装太多,重量太重,用一阵子就不行了。这让我有个感触,如果有个很喜欢
的包包,用久之后必须退休的时候,不免感伤。要避免这样的感伤,就是避免跟
书包建立感情,所以后来就随便用。
我有一个朋友,绝不养宠物,因为人的寿命往往比猫、狗长,所以越爱它,生离
死别的痛苦就越大。我第一次有这个经验,是在年轻时候。那个年代收书买书不
是很容易,当时我很喜欢收集书的特殊版本,大概收了将近一万多本书。有天,
报社老板突然派我去美国,一个礼拜之内,我把父母亲送去南部,把妻子送回娘
家,屋子里面没有什幺值钱的东西,就剩一堆书,所以我把这些书分成四个部分,
寄放到四个朋友那去。回来之后,有一部分,朋友很好心地送回来给我,有些也
就没去拿了。那种感受就刻骨铭心,人生无常,收藏多少东西,有一天说没有就
没有了。不是不想留,是真的留不住它。之后,我买书,随着所得愈增高就愈败
家,但慢慢不再想收藏特别的书,而是买要用的书。如果朋友要借书,我也就让
他拿去。如此包括我自己写的书,有的绝版之后连我自己一本也没有了。
我有几个类型的收藏,因为和工作有关,所以量有点大。我有几千本推理小说、
几千种旅行文学的书,那都是收了十几、二十年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全世界到
处跑,到处留话,留资料给旧书店的老板,希望如果看到书,可以通知我。我计
划这些收藏也许未来就捐出去,我儿子当然觉得闷闷不乐,为什幺不留给他。只
是我看过太多事,像胡适,这些人死后,家人各有各的发展,没有人能对付这些
书,所以最好在死之前赶快写下,以后我死了,我的书都变成公共财,这样至少
还会有人读。如果书属于谁,那个人就一定是杀手,要不他太珍惜、不利流传,
要不他不珍惜,不知道这是什幺东西。书如果跟人没有关系,意义就不大。
书包也是如此。我几个最爰的书包都不堪负荷,先引退了,所以我现在用书包就
很随意,也很没有纪律,今天想带什幺就带什幺。所以书房中十几个书包,每个
都装有某几篇东西、几本书,有时候都忘了有哪些书在里面。
©为什幺总要把书包装得那幺重呢?都装些什幺?
•就是贪心。我看书很快,总怕手边没有书可看,所以每天早上出门前就会慌张
地想,书包里应该多放几本什幺书。
我可能会有一大堆相关的资料、正在处理的文件要带,可是只放一本书又很不甘
心,怕有时候可能会突然想看某些书,所以忍不住就想多塞一点。好在做出版最
不怕搬书,不怕书包重,所以书包中总是有很多本书。通常,都是些气氛完全悖
反的书,可能想跟一个题目搏斗,所以放了一本历史的书,又怕有些零碎的时间
比较想看娱乐性的书,因此又偷偷放了两本小说。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写詹宏志躲在会议室里读侦探小说——个人对着书本的专
注场景,显然是个极其动人的画面。
•我也看过那篇文章。那大概是指开会的时候。因为我一定准时或者提早进办公
室,可是其它人可能容易被事情绊住比较晚来,我就会先看书,等其它人到,就
赶快把书藏起来,大概是那时候被偷看到了。
工作之后,读书时间越来越支离破碎,我在办公室出了名,因为我上楼梯会一面
走路一面读,在街上走路、过马路等红灯、搭公交车,我也拿着书。时间零零碎
碎,不凑起来就一点都不值钱。有一天我从凯悦饭店开完一个会出来等车子,坐
在路边就把书拿出来看,被一家周刊拍下来还写了一点半嘲讽的报导,类似"这
样子公司还会有人在经营吗?"等等。我的时间的实情就是如此。如果不用这些
时间,就达不到年轻时候那幺自在就可以读的量。现在是兵马伟忽,所以我学曾
国藩读书的方法。
我自己会在出版业里做那幺久,也不完全是对出版那幺热爰的缘故,因为其实对
出版灰心丧志的时候也很多,但只要到其它行业,都做不久,因为会觉得怪,觉
得少了一个东西,觉得上班看书罪恶感特别重。以前我在唱片公司,某天没事就
把书拿出来看,突然有人敲门,我吓得赶快把书藏起来。后来想想,我是总经理,
没有人会开除我,来的都是同事,也不会怎幺样,但我就是觉得这时间是别人的,
看书是personalenjoyment,好像是用别人付薪水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会很
不好意思。在出版社上班,则可以理直气壮的看书,因为在那个时间看书,还可
以帮老板把钱赚回来。
看书对我来说像是酗酒一样,无可救药的陷溺,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心理上就感
到开心。
(2):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片段片段地阅读,你怎幺延续印象?
・年轻时候完全不成问题。现在要接起来,花的力气就大了,如果间隔时间长了
点,就必须再看一下前面。但我现在也看得很开,因为时间就是这幺破碎,看多
少都无所谓,接不起来就算了,我没有那幺在乎。年轻的时候,一坐下来看书,
我就会拿出笔记,现在也不会了。读书是打发生命,并没有要拿它来干嘛。我说
这是阅读的“快感政策"。
©我记得你有早起的习惯,你的阅读时间有没有特别分配?
•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点半起来,那是最舒服的时间,这段时间我就用来看
书、写作、上网。我是乡下人,本来就比较早起,但刻意这幺早是大学开始。熄
灯之后,我就会拿着书到餐厅里面,读到两点,然后回宿舍睡到六点起来。我养
成一种纪律,让睡眠长度维持在四到四个半小时。
后来到报社工作很晚睡,离开报社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回早睡早起,十二点
睡,四点起来,一直维持了二十年,即使外出旅行也是如此,到那个时间就自然
醒来。那时候周围环境是静止的状态,这状态跟晚上又不太一样,晚上读书是"渐
入困境",早上读书则是“渐入佳境"。当看完书要出门时,会精神饱满,早上
读书不那幺时髦,但效率比较好。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写稿时间。我现在觉得,
晚上需要咖啡、克补,需要一些搏斗,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开的状态。早
上的时间最完整充实,一出门,时间就支离破碎,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我大概八点左右出门,然后若是中午没约会,在办公室吃便当,大约有一个小时
的时间可以读书。我在工作当中最喜欢的一种情况是,订好一个约会,但对方临
时失约,突然间多出两个钟头,那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之后你怎幺安排时间?都读些什幺?
•我还是会看书,但现在比较不能对付硬的东西,因为会疲倦,所以读一些小说,
一些比较轻的论述。年轻时,睡觉前躺在床上还都可以读《方以智晚节考》,或
是微积分。那时候脑筋清醒,现在精神状态都有自然律在支配。
©对于阅读的空间,有没有特别的讲究?
•我有固定的空间,也有不固定的空间。固定的空间是我家里某几个位置。以前
是书房,现在书房放电脑,一旦坐上去,书就变成配角了。所以我看书的地点主
要在客厅的一张桌子上。它跟了我很多年,几次搬家都留着,那张桌子很大,可
以同时放很多书。我看书喜欢对照参考,所以有时会同时打开好几本,我的习惯
是如果看到人名,我一定查出此人的生卒年份,然后写上去,产生一种check
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欢用那张桌子。如果是假日,我就会在一张面对窗外的沙发
阅读,那是relax的地方,连读书的心情都不太相同。办公室里,我也非常喜欢
会议桌。这桌子开会当然令人头痛,但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就很舒服。
这些年来,我尤其有点心得的空间是在候机楼跟飞机上。因为经常要花很多时间
在飞机上,我看书又很快,所以一定要计算飞短程要带多少书,长程又要多少。
如果碰到转机延迟的时候,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问题,必须想办法在机场补充货
源。这是中毒者的迹象,要按照剂量来,一天打两针,如果没有就会双手发抖,
口吐白沫,必须找到新的药。所以我必须很有计划。我不带很多书出去,因为会
减少带书回来的力量。有时候我也会带一些可以在路上看完就丢的书,同样的空
间就可以换新书回来。
(3):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谈一谈你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吧。
•我读书不是很有系统,但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某一段时间,可能三
年、五年,对几个题目充满好奇,我会比较有计划地找相关书籍来读,寻找渊源、
建立自己的理解脉络。其它部分,就是放纵自己看吸引我的题目,不管它有什幺
意义、用途。比较有计划的部分,大概都同时维持三到四个题目。譬如我曾经有
过一段时间花很多力气想了解public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读
有关的各家理论,想要知道一个大概的面貌。
比较没计划的部分,像十几年前,写完《创意人》、《城市人》之后,准备写一
个题目叫《旅行人》,还取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行动的静思",或"关于旅行
的形上学",意思是说,人之移动,其中有一部分看起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好象
除了去把财富花掉之外,没有积极的目标,然而事实上这里面另有价值。譬如中
国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西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这行动本身一定
有一个隐藏的意义。所以我想用带着故事,带着反省、理论的形式,最后提出一
个新时代的旅行观的小书。
会有这个动机,是从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开始,特别是拿他在里面所说
的话,去对照后来他所做的事,再以一个今天的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较。等到要动
笔了,我觉得我拥有的故事还不够多,就想应该看更多像康有为一样的旅行者,
他们都基于不同的理由去了某些地方彳寺在某些地方,回来后改变成另外一个人。
从他们的叙述、感受,我来看看更多的whypeopletravel这样的故事。
这是1987年的事。一开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险家,慢慢就找到更
冷僻的作家,书已经沉默在时间胶囊里的作者,越找越多,忘路之远近,所以,
等到我回过神来,十二年就过去了,然后搜了一屋子这样的书。有些书很难找,
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姊姊刚好在美国图书馆学系读博士,所以通过她的力量,
所有买不到的书,就设法用馆际交换的方式借来影印给我。这本书到今天都还没
写,阅读的过程对书的写作帮助也不大。这些旧典不一定是经典,但在西方过去
几百年里头曾经是很重要的东西,而中文世界是没有的。所以后来就逐渐产生一
个计划,成为“城邦"里面"马可季罗”的旅行文学。书都选好了,只是受限于
我写导读的能力,出得太慢。
这个题目就是有点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幺东西,就多看几本,每一本都
指向过去影响它的书,这些书在历史上有个暗流,往上会溯到上游,往下会到下
游,所以不知不觉就把这系统给读起来。近年来这些题目的形成,我都持一个比
较放纵快感的政策,看哪个题目让我有感官上的欢愉。
。透过阅读来加强自己的能力,你这方面一直身体力行。不管你过去学电脑,还
是花五、六年时间了解财务相关问题,你透过阅读来获取一些专业能力的方法,
秘诀为何?
•我是一个畏惧跟人接触的人。很怕问人问题,也怕去上课。每当我碰上什幺不
会的东西,就觉得没关系,这世上总会有相关的书。所以,我习惯用读书来解决
工作里某一技能的困难。
不会的东西就找书,这其实是在学校里面的训练,一个题目,怎幺通过书的寻找
把它包围起来。在出版业的生涯里,我原来是一个编辑。但是在"远流"的时候,
我下定决心从编辑跳到marketing的角色。于是我把台湾所有跟marketing有
关的教科书,跟谈marketing的商业书找来,四、五十本都读了,所有理论在
内心反刍,试着在工作上验证。这个习惯到今天还是一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
新做一件事,比方说电子出版,要了解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相关的东西,就是找
书来读。当然现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书,可能透过internet就能搜寻到很多
文章。
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没有跟书反复交谈。我认为书很少说
错,也不会让人无所依从,我们不应该只按照表面来理解,而是必须反刍,扣问
作者的鬼魂。这几十年中,因为我的工作范围一直在变动,读书这个技能帮了我
很大的忙,不然我每个月都要上课,三十年的东西可能要用六十年来学。我很幸
运的在读书的时候,有得到读书的基本技能,整个学校教育,就是应该教会大家
读书的技能。
©学会读书的方法,应该是学校教育中很基本的一件事情,现在对很多人来讲,
反而变成一个问题。为什幺?
•现在的教育系统,好象是在为大家找答案,而不是给找答案的勇气跟能力。所
以,从小学开始读书识字之后,应该培养的技能是"我要怎幺自己去找要读的东
西",怎幺把找到的东西用不同的方法混合起来,然后可以以自己叙述的能力表
达出来,这样才能占有它。如果一本二十万字的书,可以用一千字说出来,那就
表示读懂了。这是一种技能,到了高中应该有完整独立读书的能力。
可是在台湾,到了高中,学生仍然被保护着,并没有被要求孤独地去选择、去解
决问题,而是被告知、是在复述教育者所知道的事情。高中生的读书能力仍像是
小学生,所以到了大学,当高中来教,独立阅读的能力都晚了一个阶段。现在大
学中老师还是讲课太多,教的也只是他知道的事,照理说,阅读世代应该是越读
越大,所以老师要给个范围,让学生独立去读,那幺每个人都读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的面貌就会不一样,扩散出来力量就变得很大。他们也才有机会知道如何孤
独地透过书来解决问题。
©你刚提到很多人书读得很好,但是并不真正相信书。请就这一点再多谈一谈。
•很多人看书是因为觉得应该看书,而不是真的喜欢看书、想跟书做交流。我常
说,真正的阅读,是要和作者cometotheterms,跟作者讨价还价,这样才能
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只是听作者单方面地说,那只是鹦鹉一般的知识,不是真正
的知识。现在教育给学生太少自我执行跟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
选择自己要看的书。而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又太容易就按照字面的意思读,并没
有真的让作者说出话来。你既然没有扣问到作者的灵魂,当然是谈不上相不相信
他的。
我是一个相信书、会跟着书工作的人。我相信"Booksneverfailedus",因
为我会跟书反复交谈。举个例子,当初《PCHome》杂志要上市的时候,大家
都知道marketing有四个P,因此要考虑Product做什幺,Pricing要做什幺。
结果在开会讨论的时候,发现同事对Pricing这个概念很天真,要研究杂志定价
政策的时候,他们的方式就是看同类型杂志的定价。结论是,如果要走高级路线,
定价就是两百到两百二,如果要走大众路线,那就一百二到一百五。他们把世界
上已经发生的状况当成一个范围。
但是,如果把定价落在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价格范围里,那就不叫Pricing,反而
是不要动到Pricing了。如果真的要用Pricing作工具,就要脱离世界上对价格
已经熟悉的定义,要不就做比原有价格贵很多,要不就是低到变成破坏。每一个
东西,原理都一样,本来这四个P是策略工具,结果却被理解成一种检查项目。
检查是检查过了,可是却没有想过真正要做什幺。
(4):饮食与旅行(2007-01-0315:13:42)
分类:他们说
©除了借助阅读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外,阅读对于你的lifestyle、饮食这些
方面的作用又是什幺?
•我是madebybooks,也是ruinedbybooks,是为书所造也为书所毁。我
没有其它知识来源,也很少跟活人接触,是书里头讲的故事,让人向往的行动、
概念跟某些生活的情节,不知不觉地会引诱你。有天如果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借用
了或重复了所看到的东西,有些可能不适合,但有些就很契合,一点一滴就变成
自己的lifestyle。
我的父亲是八斗子人,他吃饭是无鱼不欢。鱼,还一定要是海鱼。他对鱼的理解
非常深刻,我因为常跟他一起去买菜,在旁边看,所以只学到我父亲的十分之一,
就已经变成我同辈间最会买鱼的人。我对家乡某些食材的体会,没法像我父母亲
那幺深,相对而言,我没有那幺固着,在文化上我是流浪的人。但我目前的生活
跟我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接触的东西太不一样了。我读大量的西方书籍,
就会反映到厨房里头,例如书的作者提到某种特别的菜,有天若真的看到,我就
一定会买回来试试看,所以我的厨房有很多异国情调,这不是我的父母亲有机会
接触到的。我透过阅读,学会做许多没有去过的地方的菜。也许有一天真正到那
个地方的时候,会发现我做的根本不是那地方的菜。但起码就目前来说,就算我
做错了、说错了,现场可以指正我的人很少。
四、五年前谢材俊跟我提到他想开一个丛书叫做“一本书",概念是每个人心中
一定有一本书他非常非常喜欢,想把它介绍给别人。他想找一堆人来推荐,我说
如果你不介意,我就提供一本食谱。这让旁人吓一跳,可能没有人想到这些食物
书写已经在我身上起了一阵子的作用。例如伊丽莎白・大卫(ElizabethDavid)
的书,这已经不是现代化的食谱,不精确、不好用、也没有图,但是有强烈的散
文跟考古性格,这是我所指的食物书写,或者叫做foodnarrative,是泛指对食
物的态度,各式各样的书写。
我后来意识到不只翻译的书,台湾本地的食物书写力量也大起来了。过去写食物,
只有人文背景式的速耀东,或者以回忆为主的唐鲁孙。前者是用行动来寻找失去
的味道,后者是在梦中寻找家乡跟他年轻时候的滋味。但现代人足迹广了,能写
各国美食的人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品尝者,经验是丰富的,穿透其它文化能力很
强,讲法国菜等各种系统的功力越来越高,本地创作的力量也在发生,所以可能
foodnarrative在台湾有机会成为一小支,这个范畴的建立,看起来是在发生中。
©那幺旅行呢?你是一个很爰旅行的人。旅行如何跟你的阅读互相呼应?
・"读"永远比"走"能到更多的地方。我去一个地方之前,会读很多关于那个
地方的书,所以到达之后会看起来像是对那里很熟悉的人。我有一次跟一群人到
日本旅行,坐慢车,停在一个很大的站。我突然间想起一本推理小说,就跟同行
的人说,我们应该下来,对面等一下会有快车,能更快到达我们要去的地方。下
车后过两分钟,就真的来了辆快车,我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到过这个地方,其实没
有,只是突然想起那本书提过。
读很多关于一个地方的书,好处是去到那里,如见故人,有一种熟悉感,每个地
方变得比较容易料理。我第一次去汉城,就带了很多日文的汉城导游书,还把所
有韩文字母的发音用日文记住,记了大量的菜的名字,几个要去的餐厅。这样下
飞机到旅馆,在脑中想一下地图,就钻到一家在小巷子里的店,看起来很熟。因
为书,使得一个陌生地变成很容易料理,这是现代导游书的知识,有情报的性格,
古时候的书没办法写得这幺详细。
我一旦想去一个地方,行动还没发生,书就已经发生了,可能会把几本guide
book都读上几遍。我对路径要怎幺走,好象已经熟到可以跟从那个地方回来的
人谈,但我其实没有去过。这是一个典型的行动侏儒所代表的意思,书给了我欲
望要去,可是书比我的行动早走了许多,因而产生很大的陷阱,就是少了与一个
陌生地方"遭遇"、"不期而遇”的机会,少了一点惊奇。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太
可预期,也可能写书的人品味不佳,让你失去沟通、碰撞的机会。所以更好的方
式应该是找一点平衡:听一点书的建议,然后再任性一点把所有的书都收起来,
到街上去游晃。
©你也接触过电影、绘画这些书以外的不同阅读标的。都是如何对待?
•真实的人生是在书之外,所以,最终的对照一定还是要到生活上来。但人生苦
短,不是有那幺多机缘来接触那幺多东西,书就变成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
点皮毛、有点空虚,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你可以谈
一个地方的菜色,但你从没去过那个地方,这是书的力量,只要读了书能懂,就
乐趣无穷。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书,而是对于一个更大的世界的向往。我希望
有机会能跟真实世界面对面。书是个替代也是个媒介。也许真正面对面的经验是
书不能替代的,但是因为它,我才会有那幺大的勇气说哪天要去某个地方。
我们小时候读书环境那幺糟,为什幺还可以创造出那幺大的力量来?小时候我读
一本黑白的西洋艺术史,第一次看到梵高的画。黑白的照片没办法表达细致的色
彩与层次变化,但是那幅画就深深烙印在脑海中,对美感经验也有影响,这成了
一个动力,有天一定要去追寻。等到真的站在美术馆那张画前,眼眶就热了起来。
我们来自那个时代,那幺少的凭借却可以把人带到那幺多地方,真是很神奇。书
其实是一个召唤,是要你去见真实世界本身。现在有更多更好的书,可是书不是
凭借的全部,有更多可替代的东西,所以书反而没有过去那幺有力量。
©你觉得这二十年来台湾阅读环境最大的变化是什幺?
•书从太少变成太多。书从很珍贵的占有到变成有点多余、到不想照顾它,这是
不一样的痛苦。我有时候不能想象,为什幺家里有这幺多书,但我的小孩在书架
间走来走去,却没有意识到书的存在,没有任何强烈的动机去看书。这是很大的
变局。小时候,家里每一本书,我可能都会看上五遍十遍,听到同学家中有一套
世界童话全集,就分三个周末到他家看完。一个镇上能找到的书就是那样。每天
就只想找到有字的东西,把它看完。
那个村子太小,书也太少,进到城里,发现新的来源,就很开心。一直到八。年
代初,走在重庆南路,每家书店每个礼拜陈列了哪些新书我都能指认出来,这社
会的总生产还没超过你的负荷。现在就不可能了,进入书店会感到迷惘,数量太
多跟没有方向都让人困惑。现在我们有个很新的课题是,不论身为个人还是群体,
我们怎幺来料理社会上这幺多书。书多一定是好事,但也带有些困难,这些困难
没解决,那些好事就不会明朗。
(5):网络阅读与《大英百科全书》
©那幺网络呢?你是怎幺看网络阅读,以及电子书这些东西?
•电子书可以说是印刷形式上不同的书,但internet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跟
电子书比起来,那是一个更大的存在,像是一本非常大而丰富的书,有一万页但
是没有编页码又散落一地,网络是比我们过去熟悉的印刷的世界更大的知识跟信
息的来源,但处理能力比书麻烦得多。如果没有好的训练,网络的帮助其实很小,
只会让人迷失。
书是经过处理的东西,作者、编辑可能提供了架构。Internet则没有。网络真正
的价值是它可以用迅速的方式搜寻、取得已经存在的讯息。这是传统书籍没办法
比拟的。但网络是困难的东西,因为这些讯息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被使用者决定,
如果不是使用者自己体系井然力量发挥不大。网络需要高阶训练才能产生力量。
不然,就只能在其中东窜西窜。好处是讯息跟行动可以连结起来,例如购物,从
引发兴趣到了解到采取行动,可以在一条线上完成,在真实世界,这是分开来的。
©以前你讲过百科全书是让人感到假性博学的东西,现在网络也有这种作用,那
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什幺?
•网络比任何百科全书都大得多了。所以从某些角度看,百科全书的价值低很多。
每一部百科全书都有当时编辑的要旨、基本想法,所以百科全书可以提供的概念,
跟你要相信它的方法很接近。但网络全部是要看使用者,它讯息很多,但有时候
很难料理,因为讯息太多了,有跟没有一样。网络几乎是另一个真实世界,需要
自己建构,需要导引。但是单一要取得一个事实,网络比百科全书更快、更具体、
更丰富、更多元。如果你是一个有相当判断能力、有使用书、有知识训练的人,
网络已经大大减少了查询百科全书的机会,几乎取代了百分之九十。
©你原来对《大英百科全书》全书三个架构Micropedia、Macropedia、Propedia
的评价,在网络版出现后,有什幺变化?
•网络有了《大英百科全书》后,其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它从让你感受到占
有世界知识的角色,变成是帮你认证(reconfirm)世界知识的查考项目。网络
上的版本已经不是你取得知识的第一站,而是要确定这些知识是否可靠的第二
站。
《大英百科全书》的三架构,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在一个还没有数字工具的时代,
率先显示数字时代可以做的事。Micropedia跟Macropedia之间的关系,就很
像今天网络的"层"的关系。第一层Micropedia的部分,可以让我知道的东西
可以这幺多,如果我想知道更多,就到第二层Macropedia的部分。实体《大
英百科全书》过去用字母来排列内容的时候,并没有分层的概念,知识的多寡已
经预先被决定了,哪个条目重要,就写两万字,不重要,就写一千字,使用者没
有办法自己决定。八。年代之后,《大英百科全书》开始使用Micropedia、
Macropedia,Propedia的架构,帮助我们可以快速查考,或者深度检索。而
今天,网络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分很多层,来解决逐步扩大的需求,使
用者可以决定自己要停在第几层。
至于Propedia,其实是未来知识架构的展现。当时没有科技工具,但它用一个
新的方法告诉你最后知识可以形成这样。Propedia其实就像今天的fuzzy的索
弓I,是个模糊查考的概念。百科全书的一个困难是它用条目来查考,如果你不知
道条目,就没有办法查。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先知道问的问题是什幺。如果看
到一个诡异的现象,例如有人画圆老是画出两个半圆,没办法画出整个圆,看到
这个事,但不知道是怎幺回事,这是没有办法查百科全书的。但是Propedia出
现之后,可以一步一步用知识架构去看,这到底是属于哪一个问题,最后查到脑
神经学,然后再到Micropedia去看,最后把那个条目找出来。
现在像Google的查法是用单词比对,这并不是真正碰到问题的状况。真正的状
况多半是要问模糊的问题,所以询问的对象、机器,要有像人一样的知识范围概
念,今天的科技有这种fuzzyindexing,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很厉害了。最新
的搜寻技术,特别像是智能型搜寻网站,就可用自然语言来问它
了。《大英百科全书》的Propedia就是把人的知识范围做一个大的架构出来,
让你一步一步逼近,从问题的性质一路查询,找到最后的答案。他们了不起的是
在八。年代初就做出二十年以后的科技才有办法逼近的东西,所以那个架构是很
未来性的工具书。
©今天可能由于网络搜寻资料的方便,让我在看一些年轻人写的文章时,很可以
感受到他们资料旁征博引的丰富。但是看他们结论的时候,又经常有抓不到重点、
难以聚焦的状况。这种现象你觉得是什幺样的问题造成?
•可能来自大部分人太快问自己一个题目,又太快找到答案,并没有去想这个问
题如果有答案,我们会得到什幺。所以如果结论有困难,可能是题目有问题。写
文章或论文,终究是要用探问的方式去逼出一个结论,如果我们没有花力气去处
理题目,其实很难有力气处理答案,结论就会游离或者模糊。
我有一段短暂的教书时间,能感觉到学生普遍有的问题。他们从来只注意寻找答
案,而不觉得问题是要处理的。对于一个问题,既然要花很多时间去找答案,就
值得先花时间搞清楚这题目要干嘛,能干嘛。也许光是这样的问法,我们就会知
道这是否是可以帮我们逼出答案的问题。
我经常会听到很多假问题,这是在某种概念下被强迫放在一起的问题。例如我常
会被问"你觉得文化跟商业是否会有冲突?"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互相存在着
复杂的混同跟包容,没有办法直接放在对立面上去。文化里面有经济法则,经济
法则里面有文化。真正的问题或许应该这幺问:"当经济法则推到极致,跟文化
发展到最纯粹的时候,两者是否可能会走到不同的地方?"问题这样问的话,才
可能会有答案。但如果说文化跟商业是否有冲突,这题目就不知道怎幺答,因为
这题目是不清楚的,不知道要怎幺料理。
©你觉得"假问题”最大的特质是什幺?
•如果仔细想,就是非常模糊的问题。看起来是个冠冕堂皇的问题,但其实是个
含混的问题,因此也不会有清楚的答案,而是各式各样嘟哝不清的东西。
(6):怎幺看待经济学
。你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从我崎岖不平的生涯看来,文化工作者拥有的力
量可以比他想象的还大一些。如果有年轻人问我如何做到,一时之间我可能会觉
得腼腆,不禁嗫嚅地说:『或者学一点经济学?』……"回顾你经过的路途,大
学念经济系,对你来说应该是人生极重要的一件事。一个爱好文学的年轻人读了
经济之后,改变了他认知这个世界,以及面对这个世界的角度与方法。你后来在
人生几个重要转折点上,都可以看出它的作用与影响。你怎幺看待经济学?
•当初读经济是一个意外。我本来是想考文学院,但是当时男孩子读文学院是要
闹家庭革命的,所以偷偷想去读政治系。由于填志愿的时候,要摆几个门面在上
头,我没有考准,就变成经济系了。
读了经济觉得有趣,因为它在解释人的行为,特别是核心事物(经济、选择跟支
配的行为)中,很多分析跟平常用未受训练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很不一样,觉得
有些震惊。像市场这个概念,光是谈市场支配,所有人自私的行为竟然可以带来
理想国式的效果,这对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来说当然是很震撼的,他原本以为
理想是要靠牺牲来完成。当你明白市场可以做这幺多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谦
虚,不会再那幺莽撞。我再也不敢说,这本书卖很多,就是笨蛋写给笨蛋看的书;
也不敢说,因为某一个东西有市场或者无市场,在社会上的价值就自然有别。这
两个其实是有重叠的部分。一本书畅销,既不能担保它是坏书,也不能担保它是
好书。一本书不畅销,也不能担保它对社会有意义或无意义。你会发现这是两个
不一样的尺码,没办法做成一个对应的架构来处理。
我们大学时候,几个文艺青年,写诗集卖不好,就会批评这社会没有水准。他可
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但我不能。我会想很多,一本书卖不好,
是表示社会在当下不需要它,并不是它不好。如果这书有价值,我应该寻求一个
非市场性的架构来处理它,如果用到市场的架构,就更应该善用这个市场,并针
对它的结构。光是这些,就使我跟同辈的文艺青年没有办法站在一个完全一样的
态度上,我跟浮士德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后来呢?
•这些是我用来分析,以及下所有决定的主要训练。我对市场游戏规则有一定的
尊重。如果我想取得银行贷款,那我要明白银行贷款的市场是什幺,取得资金的
原则是什幺,那些要把钱给别人的人逻辑是什幺,他们要什幺。
我如果用social的方式,我一定达不到目的。我出一本杂志,需要它很长久、
很自给自足的走下去,就要知道那个法则,弄清楚它是要有广告还是没广告,如
果要有,那个广告pool要有多大,我要知道很多事。要编一本书或规画一本杂
志,我会希望所有参与者要解决这幺多问题,一个都不能少,因为那是要把它放
到市场去的时候,重要的依据。广告有广告的市场,影响力有影响力的市场,要
怎幺找到它的逻辑,然后尽我们所能,把这一部分的条件作足。
这样看起来,编书、卖书的人,不再是社会中的弱者,它可能是有力量的人,这
使他们不需要跟任何人乞讨、不需要跟政府打交道,完全可在现成的社会体系中
自给自足。我也不认为这些东西要用庸俗跟下流作代价。庸俗有庸俗的市场。学
术书里面有好东西跟坏东西,通俗书也是,它是不同的市场,而不是一个上、下
的市场。如果这样来理解,作少量书有少量的方法,作大量书有大量的方法,基
本上都是市场。所以,我会思考的是原则,比方作侯孝贤的电影,如果不能用传
统的方式来卖,那幺应该怎样来卖,书跟杂志也都一样。学经济,使得一个人想
用理性力量解决问题,不想用社会上既定的强势、弱势分类来定义。
◎为什幺还是会有人对你另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可能是我的话自己也听不懂,别人又怎幺了解?我对工作
的态度跟想法,不是所有时候都在说,都能说。我的态度和方法,在社会、文化
上相信是少见的一方,我也不觉得奇怪。只是如果看其它成熟的资本社会,这反
倒很典型,在台湾则算是比较带有破坏性的,对原来熟悉的体系重新洗刷的意味。
这是工作的方法很不同,背后的哲学也不一样。
受到批评,有时候也是令人沮丧,但有时候觉得难以避免,没有花太多力气想它。
有时候也会碰到人家问我,是否离开"远流”是因为跟王荣文意见不合;从"城
邦"退休,是否跟Tom意见不合。我都觉得很难回答,意见不合本来就是我的
风格,这从来不是问题。我每天都跟所有人意见不合,我enjoy这意见不合。
这是工作热情的来源,不是一个要变化的原因。变化有其它原因。如果我要作我
自己相信的事,很难避免跟这社会意见不合。
拿刚才说的Pricing作例子真正的Pricing是要离开现在大家已经存在的范围。
工作也一样,要做一个有力量的行动,一定跟社会有满大的格格不入,不然就是
跳进同一个缸子跟模式。创业者通常有个特质,就是觉得全世界都错了。当年看
沈登恩、王荣文那个时代,每个出版社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一本书没有人出。有
人觉得这书很好,但老板觉得不能卖,一气之下,就自己开个出版社。创业的动
机就是有一个要证明的事情出现,现在这可能不是一本书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
领域、一个做法,这就是这社会每天要冒出来有趣的事。如果你是企图要做什幺
事的人,对社会有鲁莽的冲撞,弄到彼此都有瘀青是在所难免。这也是我比较看
得开的原因。
(7):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
©你刚才说,对你而言,阅读的出发点是由于对人的畏惧,或者不善于跟人接触,
才从书中找答案。再请多说明一些吧。
•我讲的主要是知识性的部分。其实我读书大部分都不是为了知识,都是读没有
用的书,可是我碰到问题,要接受新的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相关知识。问活人
会害羞的问题,问死人没有,所以从书架上把书找来,读着读着就可以知道是怎
幺回事。其它时候则不然,读其它知识目的之外的书是因为向往这个世界,透过
一个比较安全的方式去进行。
我就是一个很自闭的人。很怕人多的地方,也很怕跟陌生人接触。我今天要去见
一个工作上必要的,但不认识的人,总有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party,更是
让我痛苦不堪。
©你最早什幺时候发现这种倾向?
•比较明确的时间大概是离开报社之后。以前在报社工作的时候,我想到新闻工
作要每天出去跟人打交道,就坐立难安。到那些场合,我常常会没有话题。跟生
意人打交道,他们讲一堆高尔夫、讲去哪里玩、酒色财气,我没有话题可以用,
所以得去找一点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读面相书,这样别人就可以进入你的话
题,打开僵局。
因此在报社的那段时间,我喜欢待在办公室里。我跟五、六个人工作,他们做我
的耳目,我自觉有点像推理小说家RexStout笔下一个叫做NeroWolfe的侦
探。他是一个胖胖的人,很恐惧出门这件事。他爱美食、爱兰花、爰读书。他收
费昂贵,脑筋清楚,唯一愿意离开座位的时间是上楼去种兰花。他不用出门,全
部用听的,就可以下判断。
但是那时候我还不知自己有那幺大的问题。等1983年我从美国回来之后,有半
年的时间完全不愿意出门。出了门,在路上远远看到有认识的人过来,我会避开。
接着一段时间我跑去做滚石,去开咖啡店、唱片行。后来才到"远流",那好处
是公司很小只有八个人,我有一个阁楼房间,不用看到其它人,T故就十年。之
后,这性格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有条件说我不要出去,只是不得已有很多场面
必须去,去扮演各种角色。在报社的时期,在圈里头被误解相对现在而言是比较
少的,因为那时候比较活跃,也比较愿意跟人沟通。现在是再也不出门了,也没
有人知道你在想什幺,变成一个神秘的人。神秘就会变成强烈的正反两面,也有
可能被当成隐藏的邪恶。
©接下来你打算要怎幺善用退休后多出来的时间来阅读?
•我先下定决心不要作出版。
©真有这幺大的冲突吗?
•倒也不是。只是已经糊里胡涂地从事三十年的出版,如果人生只能做一件事情,
有点可惜,因为只有一次的生命时间,那也许丰富、有趣一点较好。过去三十年,
我做同一个工作,挂同一种型态的微笑,那幺规矩,有效率,像机器人一样不动
情感,这有点无趣。如果可以改行去做做另一种人,可能自己会开心一些,所以
大胆一点先把自己的某条路先断了,才可能去追寻那个很不一样的路。
生活这件事还是很有乐趣的,只是跟以前型态不同。我有点机会看其它跟我很不
一样的人,他们也有看起来比我快乐很多的时候,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去做另一种
人,过另一种生活。但是什幺我还不是很知道,先流浪一下再说吧!以前的和尚
找不到答案就去游走四方,也许路上比较容易想出什幺事来。我现在是这样想,
先给自己一个放浪漂流的机会。
人物访谈2
作家访谈:詹宏志
入围书展大奖的想法
我很感激,我写这本书透露的是我的心境,当初应老同事之邀,在周刊上发表专
栏,也没意思要出书,写了二篇六。年代的童年,又担心年轻人不感兴趣,又写
了游记,结果写写停停,陆续修改了4、5年,恰巧发现它一半童年、一半游记,
后来就成就这幺一个怪东西(笑)。
对首届举办书展大奖的看法
很有意思!台湾目前大部分的文学奖都是征文比赛,很少就出版社的书做一个观
察和寻找,既然它是一个观察和寻找,而且是由书展来办,这样一个奖,应该要
鼓励为我们发现作品的编辑或出版社,而不是作者。但一个奖要变得有意义,通
常不是一届,而是要用时间来呈现观点,或者在给?的同时,给予很好的给奖论
述,给社会一个建议。
中时联合每年也办文学奖,虽然不一定认同它每一次得奖作品,但它的公正性、
态度的严谨,在一个公正程序当中挑出最好的作品,是大家不会去怀疑的。每个
奖都有它自己的意味,尽管公平并不表示它每次都选出真正最好的作品,遗珠之
憾是难免的,但问题是,它是否在一个公平环境下产生。
为何想以六。年代台湾着书
六。年代的台湾,有些美好的事,让我怀念,那时代人和人交往的方式、态度,
那种诚实、谦卑,当下可能理所当然,会怀念,是因为现在不多了。
小时候,我和父亲去上我祖母的坟,看到为我祖母修坟的工人,当父亲问他多少
钱时,工人涨红了脸,为取得别人给他的工资感到羞愧;我们小孩子乱跑,距离
是没什幺问题,因为那时路边稻田边都会放一个茶壶挂个杯子,要奉茶,因为农
家知道路人会渴。这些早期台湾人单纯美好的一面,就是人情味,但现代人已经
不认得那时的台湾,我想,为何六。年代台湾没人写,这是一个动机。
张大春问我,你好像每故事都没写完,可是又独立地好像刻意如此,如果写全,
就变成掌故、回忆录了。六。年代的我还满小的,只能靠一张张画片来写它,我
可以透过数据了解六。年代我所经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当代学校危机管理与应对策略
- 2025年房产典当清偿协议3篇
- 当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团队中的应用研究
- 家庭资产配置理财规划的核心策略
- 2025年度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合作协议3篇
-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公业务跨部门合作案例分析
- 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膳食结构多样性
- 2025年建筑项目合同变更协议3篇
- 2025年度物业管理合同详细条款及管理范围2篇
- 小学生数学英语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TSGD7002-2023-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
- 2024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培训课件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决策的艺术课件
-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
- 8D报告培训教材(PPT 47页)
-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例讨论-文档资料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仪LCMSMSSYSTEM
- 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空白表格
- 派克与永华互换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