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淄川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淄博市淄川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文学景观,指的是具有文学属性和文学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备受欢迎,而文学景观在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当代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窥探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

文学景观的生成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赋予文学景观生命与内涵。从形成因素考察,一个文学景观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名篇效应、名人效应或叠加效应,当然也存在两种或三种效应的综合体。所谓名篇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依托一两篇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名闻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人尽皆知。名人效应,指文学景观的生成是因为著名文学家的名气而蜚声中外。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等,是历代文人雅士游赏之地,凭吊之所。而叠加效应,指文学景观在生成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不断被后人题咏,最终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文学景观。比如黄鹤楼在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诗之后,再经李白、岳飞、毛泽东等人的歌咏,其内涵不断丰富,影响越来越大。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来声名不显,后因谢朓的《游敬亭山诗》以及李白在《独坐敬亭山》诗中提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著称,可以视为名人效应和叠加效应的综合体。由此可见,古典文学作品的流传催生了文学景观的形成与文学景观内涵的不断丰富。

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文学创作与文学景观之间关系密切。文人通过自己的书写将景观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更多的文学作品在后人的追慕过程中产生。这些文学作品再现了景观的面貌和发展、演变,并因文学景观的存在而代代相传,然后逐渐凝固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文学景观呈现一定的美感特征,蕴含着前人的情感体验,而由文学景观唤起的记忆又往往再借助文学来表达。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游览岘山,拜谒羊公碑,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让其感慨万千,遂写下这一首著名的诗歌。很多古代诗人在登临岘山这一文学景观的时候,也留下相关诗篇。由此可见,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血脉相连,文学景观是文学家的创作素材,文学作品也依托文学景观而不断丰富。

既然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共生共长,故当下对文学景观进行保护与进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景观的丰富内涵可以激发作家创作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景观往往包括多层文化隐喻,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各地的文学景观,可以激发游人、作家对自然风光、人文胜迹、文学经典的热爱,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作品以传承文脉,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怀与家国情怀,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文学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为当代弘扬和发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续地方文脉提供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文学景观不仅仅是空间层面的存在,更是时间层面的、可对话的、可传承的,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摘编自李惠玲《古典文学与文学景观的双向互动》)

材料二:

景观具有多个层级,因而具有多重价值。有地理的价值,历史的价值,以及哲学的、宗教的、民俗的、建筑的、雕塑的、绘画的、书法的价值,有的甚至还有音乐的价值,如江西湖口县的石钟山。但是这些价值都不及文学的价值。如果没有文学的价值,景观往往无由彰显。一个著名的文学景现,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景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拟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文学景观。

所谓虚拟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的土地上的景、物和建筑,都可以称为虚拟文学景现。所谓实体文学景观,是指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的景观。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

我们常说的文学景观,一般指的是实体文学景观。凡是著名的文学景观,都有很大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学景观既是人们的一个登临游览之所,一个引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一个激发文学的灵感与才情的地方,也是一个吸引旅游开发和投资的地方。

文学地理学者还认为,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人们怀念故国、寄托乡愁的一个重要媒介和载体。通过文学景观,人们可以找回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迷失的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摘编自曾大兴《论文学景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血脉相连,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

B.文学景观的生成需要一定外在条件,但都离不开名人因素或者名篇因素。

C.相关文学作品因文学景观凝固为集体记忆,人们借文学景观找到归属感。

D.文学景观不仅具有审美的价值,也有其它价值,可以推动旅游事业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综合效应生成的文学景观包含更复杂的文化隐喻,内涵更丰富,更有鉴赏价值。

B.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文学景观,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

C.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景观,如果是作者生活、写作的地方,也可称实体文学景观。

D.一个景观可以没有地理的、哲学的或者音乐的价值,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苏州寒山寺,建于南朝时期,自唐代诗人张继题《枫桥夜泊》诗后,该寺名声大振。

B.惠州西湖本名丰湖,后因苏轼贬惠州时所写的《赠昙秀》而改名西湖,便蜚声天下。

C.韶关风采楼是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楼名取自赞美余靖的诗句“更加风采动朝端"。

D.潇湘八景在明代成为著名的文学景观,此后无数文人墨客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概念间关系的图示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B.

C.D.

5.现在各地对文学景观的保护与研究普遍非常重视。请结合材料简要陈述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头发的故事

鲁迅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搂,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宫刑和幽闭也是一件吓人的罚;至于“髡”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

“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

“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作《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的,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厉害。"

“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地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

“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唯恐不远,官僚是防之唯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

“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

“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

“我呢?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

……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默默地送他到门口。

他戴上帽子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武昌举行反清起义,故10月10日被定为“中华民国"国庆纪念日,故称“双十节”。②髡:“去发"之刑。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我”揭去了一张日历,“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我"的失望与悲哀,也引出N先生的一席牢骚。

B.N先生说起“不再被人笑骂了”时得意的笑容,其实是一种“含泪的微笑”,隐含了他在饱经世事风霜后的种种难言苦痛。

C.与头发不同,手杖是N先生在生活穷途末路之时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的武器,这一意象富有积极抗争意味。

D.小说首尾均谈及“双十节”,既表明了作者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又蕴含着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言简旨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着墨不多,是小说的叙述者,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对主人公的刻画,但与《祝福》里的“我"和主人公的关系不同。

B.本文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给读者带来直面现实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使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加鲜明突出。

C.小说通篇没有营造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而是通过对话和大量的人物独白来完成叙事,叙事具有个性化特征,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创作趋向。

D.本文语言风格典型突出,冷峻辛辣,反语的运用,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愤激中见赤诚,引发读者对于民族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8.这篇小说叙事独特,实际上是N先生一个人“唱独角戏”,这种处理方式有何作用?(5分)

9.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头发的故事”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自明祖都江宁,而杨吴城濠围于城内,其水流日就狭。及其东至竹桥,有水穴城来会,古所谓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桥,再会钟山之水。又稍南,过大中桥,则淮水入东关,与相灌注,杨吴城濠虽就狭,而会是三水,半里之间,势犹浩瀚。又其地北见鸡笼,东北见钟山。而东岸率果园菜围,杂植桃杏韭菘之属。山林映带,舟楫往来。虽居城中,殆无异于郊外。

予自归江宁,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尘埃渗漏。每暑日激射,阴雨连绵,蒸炕沾淋,顾视无可逃避。予居之未尝不适也。独其屋仅四间自奉母处妻孥置厨囊外了无燕息之所意尚阙然。嘉庆十五年归自山东,始即第二室屏后一楹地,葺为小轩,颜曰“抱膝"。借书满架,置榻一张,偃仰啸歌,即获其所。然其为地,前近市廛,后连闺闼,而左则直接邻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妇孺之謼,鸡犬之鸣吠,嘈杂喧阗,殆无时不至。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三者之声,盖往往为所掩也。昔诸葛武侯隐处隆中,抱膝而吟《梁甫》。时人问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轩,岂敢以武侯自命,盖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子既厌薄文辞,又不汲汲然志在科举,斗室一间,讽书不辍。有相问者,予将何以答之耶?轩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为人所招,不恒在家。而其室遂废。然一时之兴,有不能忘,故追而记之。

(节选自管同《抱膝轩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独其屋仅四间A自奉母B处C妻D孥置厨爨外E了无F燕息之所G意H尚阙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殆,几乎,将要,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词义相同。

B.凡,总共,总计,表示总合,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词义相同。

C.榻,古时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卧用具,与《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榻”中“榻"一样。

D.辍,停止,停下,与《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中的“辍"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吴城濠的水流在与青溪一曲、钟山流水、淮水回合后,水势才变得激荡宽广。

B.抱膝轩地处城中,船舶来回穿梭,有交通之便,又被山林环绕,有郊外环境之美。

C.抱膝轩和项脊轩都是百年老屋,年久失修,在经作者修葺后,变成了理想的书斋。

D.抱膝轩之名取自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抱膝吟读之意,表明了作者和诸葛亮的隐士身份。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当予神会志得,抗声高诵,家人每笑谓其音聒人。(4分)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分)

14.为什么身居百年老屋,作者却“居之未尝不适也”?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次韵陆佥宪元日喜晴①

王守仁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②造物曾何意?底是③人心苦未平!

柏府④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⑤还多达曙明。

【注】①写作此诗时,王守仁正生活于贵州山区。②也知:谁知。③底是:终是,实在是。④柏府:御史府,陆佥宪正担任佥都御史。⑤积素:积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里和城外有十里的距离,相距并不遥远,却一个是夕阳晚照,一个是白雪皑皑。

B.诗人询问有谁知道造物主是何心意,表面是质疑造物主,实际诗人自有答案。

C.颈联采用对照写法,御史府上的楼台倒映水面,诗人的茅屋周围高松翠竹流泻寒意。

D.诗人拥布衾而眠,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

16.本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

(2)《陈情表》“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延长寿命。他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人迹罕至,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②

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中就可以听出,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A。

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③

④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挤在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B,边走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C:春天来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A______B______C______

19.下列句子中“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事情发生在去年。B.风在刮,雨在下。

C.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D.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

20.“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喇叭口向西张开。伊犁的西部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当水汽进入山谷,“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①_________________。这些湖泊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

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②_____________,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在哈萨克斯坦从巴尔喀什湖西部注入。③_____________,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姚月法作品改动)

要求:结合漫画内容和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测试答案

选择题答案:

ACDBCBDDDAB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A2.C3.D4.B

①文学景观能激发作家创作作品,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传承文脉,增强文化自信。②文学景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③文学景观是地方文化的标识,是寄托乡愁的媒介和载体,借此人们可以找到归属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存在由表及里的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关系”曲解文意,由原文材料一第一段“文学景观与古典文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具体表征和深层意蕴"可看出,依存和推动并不是由表及里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更有鉴赏价值”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还有一些文学景观是名人名篇的综合效应,或其他两至三种效应的综合体现,情况较为复杂"中并没有“更有鉴赏价值”的相关表述。

B.“成为该地的文化符号后,才有旅游开发价值"推断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故而随着文本的不断经典化,文学景观逐渐成为该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充分重视文学景观,重点提升旅游文化,对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并没说文学景观在成为地域象征和文化符号前没有旅游开发价值。

D.“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其价值往往是多方面的,但其最重要的价值还是文学的价值”是强调文学景观的重要性,但“不能没有文学的价值"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自然段的观点是“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A.属于因名篇效应生成文学景观;

B.属于因名人效应生成文学景观;

C.属于人文景观。

D.“此后无数文人墨客都痴迷于潇湘八景诗的创作"能论证“文学景观推动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

B.由原文材料二第四段“大凡能够让现实中人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可以称为实体文学景观”,可知“实体文学景观”和“人文景观"不是包含关系,是交叉关系。

故选B。

C7.B

8.①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同情烈士,追求进步,渴望真正的社会变革,同时也满腹愤懑,苦闷悲哀,对现实无能为力。

②使故事情节更集中,脉络更清晰。N先生一个人叙述他的经历和感悟,避免了他人插入的节外生枝,省去不必要的交代。

③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N先生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揭示了社会民众精神淡漠的现实,强化了小说批判的力量。

9.①文章围绕N先生的“头发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对N先生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的遭遇的叙述。

②文章围绕“头发的故事”,穿插议论古往今来在“头发”上的受难史,全文叙议自然融为一体。

③文章围绕“头发"谴责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腐朽,批判国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的悲哀,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解析】6.

C.“捍卫自己尊严并最终获得他人认同"错,“手杖”,是N先生在对抗世人眼光时无奈之下选择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暴力让人们恐惧、沉默、屈服,但并不能真正换来别人的认同和尊重,从文中“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可以看出。

故选C。

7.B.“追求的是生活的真实”错,以改造过的“真人真事"入文,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此题考查小说中“虚构”与“真实"的理解。

故选B。

【答案】15.D16.①对两地风景差异惊异。城里是夕阳晚照,城外是白雪皑皑,阴晴迥异的天气使诗人感到惊奇。②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恬淡心境。诗人不羡慕御史台的楼台,在茅屋中感受寒意也不觉痛苦。③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诗人虽然处在寒冷的境况中,但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D.“其心境与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相似”错。“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意思是有布被不要担心睡觉冻僵,虽然积雪还多,但能够安稳睡到天亮;而“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布衾"给诗人以寒冷之感,杜甫的心境是凄苦的。

故选D。

(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答案】18.①.浩浩荡荡②.欢呼雀跃③.奔走相告

19.A20.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描写的是“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行路状态,可填“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第二空,此处是描写“扮成春官的孩童”的心理和行动状态,从他们“一路奔跑着"边走边喊”可以看出,他们此时非常快乐,故可填“欢呼雀跃"。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冒号和“春天来了”的呼喊,可知这是说明当地百姓在相互告诉对方春天已经来到,故可填“奔走相告"。奔走相告:意思是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在”字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A.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

B.副词,正在。

C.“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

D.动词,在于,决定于。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二段写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放在②处,起启下作用,引出第二段的内容,所以放在②处最恰当。

故选B。

21.①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②它们从高山上奔腾而下③伊犁河水量巨大

22.①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②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23.作文

【材料解读】

这幅漫画描绘了“学雷锋活动日"中的一幕场景。画面中有四个人物:三名坐在桌子前玩手机的男士和一名扶着倒地男子的女士。上方横幅写着“学雷锋活动日”,下方文字提示:“这是正能量,快点赞!"、“快来帮忙,救救大爷!”。整幅漫画讽刺了在“学雷锋活动日"中,部分人只关注网络点赞,而忽视了实际的助人行为。

【审题角度】

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审题角度:

社会现象批评:针对人们只关注点赞数而不关心实际帮助他人的现象进行批判。

批判:批评那些只关注网络点赞,而不去真正帮助他人的现象,呼吁人们要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口号。

2、雷锋精神传承: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真正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质。

3、网络时代影响:分析互联网时代对于人们行为习惯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

反思:反思网络时代下,人们过于依赖网络点赞来获得满足感,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

倡导:倡导在学雷锋活动中,不仅要传播正能量,更要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立意方向】

基于上述审题角度,可以确立以下立意方向:

1、弘扬雷锋精神,回归助人本质

2、警惕点赞文化,重拾真诚爱心

3、打破表面功夫,追求真实价值

【标题参考】

1、《让雷锋精神回归:超越点赞的文化》

2、《点赞时代的道德困境》

3、《别让爱心成为点赞的奴隶》

4、《雷锋精神与现代社会的距离》

5、《打破表面功夫,重塑助人的价值》

6、《行动胜于空谈》

7、《网络点赞与现实责任》

8、《学雷锋,从我做起》

9、《正能量,需要行动来证明》

10、《点赞背后的责任》

【行文构思建议】

引言:以一个引人深思的场景引入,强调当前社会中的一种现象:人们在做好事时过于追求外在的认可,如点赞数。

分析问题:深入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如网络时代的影响、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等。

提出观点:根据分析,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回归助人本质的重要性。

论述观点:通过现实案例、名言警句、个人经历等方式,多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解决方案: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如加强教育、倡导真实的社交互动等。

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回归助人的本质,追求真实的幸福。

文章一:《行动胜于空谈》

开头:引出漫画内容,指出网络点赞与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

主体:分析网络点赞现象的原因,如虚荣心、缺乏责任感等;论述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如解决实际问题、传递正能量等。

结尾:呼吁人们要注重实际行动,不要空谈口号,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文章二:《网络点赞与现实责任》

开头:引出漫画内容,指出网络点赞与现实责任之间的冲突。

主体:分析网络点赞现象的影响,如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对个人价值观的扭曲等;论述现实责任的重要性,如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等。

结尾:呼吁人们要正视网络点赞现象,回归现实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分论点和论据支撑】

分论点1: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追求名利。

论据支撑:引用雷锋本人的语录,如“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力量。”

分论点2: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真实的情感和互动,而不是被虚拟的点赞所左右。

论据支撑:引用某知名人士关于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导致真实人际关系疏远的言论。

分论点3:鼓励人们追求真实的幸福,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所绑架。

论据支撑:引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不是来自外界的赞誉。

分论点一:网络点赞现象的原因

论据:虚荣心驱使、缺乏责任感、追求即时满足感等。

分论点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论据:解决实际问题、传递正能量、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等。

分论点三:现实责任的重要性

论据:承担社会责任、关爱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等。

以文章一:《行动胜于空谈》为例,范文如下:

【范文1】

行动,雷锋精神的生动诠释

一幅漫画,寥寥数笔,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学雷锋活动日"中颇具讽刺意味的一幕:三位男士静坐桌前,目不斜视地沉浸在屏幕的光影之中,手指轻舞,似乎在追寻着“正能量”的踪迹;而一旁的女士,则决然站起,以坚定的姿态扶起跌倒的大爷。上方,“学雷锋活动日"的横幅赫然在目,下方“快来帮忙,救救大爷!”的呼声却显得苍白无力。这一幕,如同一记警钟,振聋发聩,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在网络的虚拟与现实的真实之间,我们究竟该如何抉择?

网络点赞,作为新时代的社交风尚,无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分享与认同变得轻而易举。然而,当点赞成为一种浮于表面的社交仪式,其内在的价值便被悄然稀释。人们为了追求点赞的数量,不惜夸大其词,甚至虚构事实,仿佛那些微小的“赞"图标已然成为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尺。然而,我们是否忘记了,道德的真正价值在于内心的善良与行动的力量,而非虚拟世界中的浮华与虚荣?

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让一部分人沉溺于屏幕前的狂欢。他们看似关心社会热点,实则对现实问题避而远之,将点赞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捷径。然而,真正的社会责任并非轻飘飘的点赞所能承载,它需要的是我们走出虚拟世界,以实际行动去关注、去帮助、去改变。

与网络点赞的轻浮相比,实际行动显得尤为厚重而有力。当大爷跌倒在地,他需要的不是屏幕上的关切与喝彩,而是现实中一双有力的手和一个坚定的背影。只有当我们真正付诸行动,才能触及他人困境的脉搏,为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这种帮助,往往比任何形式的虚拟互动都来得更为真实、更为深刻。实际行动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式,更是传递正能量的最有力途径。它以鲜活的事实告诉世人:雷锋精神并未远去,它依然在我们身边熠熠生辉。每一次无私的援手、每一个微小的善举,都是对雷锋精神的最生动诠释。这种以行践言的力量,远比隔空的点赞来得更为震撼、更为深远。

“学雷锋活动日”不应仅仅是一场网络点赞的盛宴,更应成为我们躬身实践、传递正能量的起点。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屏幕,走进真实的生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无论是扶起跌倒的老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是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都是对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善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更要注重实际行动的力量。让我们以行动为笔,以爱心为墨,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每一次实际行动都成为对雷锋精神最生动的注解,让每一个平凡的善举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人间大爱的坚实基石。如此,雷锋精神方能在新时代的脉络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范文2】

行动,胜于空谈

一幅漫画,寥寥数笔,却勾勒出“学雷锋活动日"中一幕令人深思的场景:三位男士围坐桌旁,目光专注于手中的方寸屏幕,热衷于在虚拟世界中为“正能量”点赞;而那位女士,则毅然决然地起身,伸出援手,扶起倒地的大爷。横幅上的“学雷锋活动日"与地上的“快来帮忙,救救大爷!”形成鲜明对比,这无疑是对部分人在弘扬雷锋精神时,仅满足于虚拟空间的点赞互动,却忽视现实生活中切实助人行为的深刻讽刺。漫画所揭示的,正是网络点赞与实际行动之间的抉择问题,引人深思。

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点赞已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传递态度的快捷方式。然而,当点赞成为一种浮于表面的仪式,其原本的意义便逐渐淡化。人们追求点赞数量,仿佛那些小小的“赞"标志能代表道德的高度,却忘却了道德实践的真正内涵——内心的善良与行动的落实。这种虚荣心的驱使,使得部分人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幻认同,而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