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仑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听世间之音
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诗词中的声音总是和诗人的心境相契合。“缺月挂疏桐,①"(《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光在滴答滴答的水声中流shì(),苏轼在月光下彷徨。“②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远离xuān()嚷,常建在大自然的静默中参悟禅意。
有时,声音也传递着热望。“窈窕淑女,③"(《诗经关雎》),男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约会不遇,浓浓爱意化为幽怨,《诗经子衿》中的女子反问道:“④_____________,子宁不来?”李白潇洒送别友人,任离群之马嘶鸣,“⑤_____________,⑥"(《送友人》)。杜甫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火热的希望,在茅屋中疾呼:“⑦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流shì___________
②xuān___________嚷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①彷徨___________A.fángB.páng
②窈窕A.tiǎoB.tiáo
(3)完成①—⑦古诗词填空。(7分)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下列加点词与“关关”表意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__(2分)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D.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5)学课文拟对联。上联“”,下联“游石潭水泠泠如珮环”,请你选择正确的上联(2分)
A.洞庭湖浪滔滔撼岳阳
B.溯桃源花灼灼若霞蔚
C.着风雨寒梅任芳妒
D.定慧院人缥缈似孤鸿
第二部分品人间之味
2.(14分)阅读《偷月饼》,完成问题。
偷月饼
王干
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脆脆的唱着。
我们出发了,外婆家里的小狗大黑跟在后面。干什么?偷月饼!偷东西,肯定不是好人,连狗见了也要咬。但在红蜻蜓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中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焚香敬神,“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在自己家的天井里,小桌上供上几个月饼,一大碗煮熟的老菱,一根长长的整藕,点燃一炷香,主人公在缭绕的烟雾之中作个楫,说几句吉利的话,然后便回到屋里睡觉,任月光和清风欣赏品尝。倘若黎明时节,月饼不见了,那最好,全家都高兴。
不知怎的,这乡风渐渐不那么浓了,人们对它有些“淡”。已有好几年吃不上月饼了,连糯米元宵也有点勉强了。听说,这几年以粮为“缸"①,藕塘填了,水面上,只能放水浮莲,吃不到菱了,糯稻不让种,自留地也只能偷偷地栽。我和弟弟、妹妹就只有靠“偷”了。原来还可以多“偷"几家,现在“偷”不到了。我们只有到月婆婆家去了。
月婆婆,人说她是个老姑娘。我也不懂什么意思,只晓得有一个人住在那又破又矮的小草棚里,是“五保"②。她是一个盲人,但走起路来像明目人一样,从来没有跌过跟头,每天还到河边拎水回来用。她靠搓绳卖几个零用钱。每年中秋,月婆婆总要备十几个月饼供月亮,而“月神”对她又特别“给脸”,每次总要吃得光光的。
踏着一路水似的月光,我们几个来到了月婆婆的家门口,悄悄蹲在她屋前的草丛中。月婆婆从草屋里出来了,她瘦精精的,满头银发,一手端着一个大碗,黑乎乎的,大概是刚出锅的老菱,放到供桌上。真怪!哪来的老菱?心急的小胖就要下手,我忙按住他。月婆婆又出来了,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的,是月饼!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要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月婆婆双手做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计划更紧了,我搓的草绳价钱又低,只能买四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
声音很低,很虔诚,我们都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许久,我们都没有敢动,我们有点想回家了,身上凉润润的,下露水了?
月婆婆拿出一张小板凳和一捆捶熟了的稻草,搓起绳来,一股金黄的小溪从她两掌之间涓涓流出。她轻轻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
凉月巴巴,照见家家;
家家欢乐,天天吃粑……
我们静静听着。许久,她放下手中的活,走进屋里,好像睡下了,好像是在叹息,一摞金色的草绳愣在那里,一动不动。
我想起了什么,挪了一下身子,又往回一缩,又挪了一下,最后爬出草丛,蹑手蹑脚地走近小桌,将四个月饼捧到手上。小胖和我弟弟跑来帮忙,抓菱角,谁知慌忙之中就将两个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
月婆婆的白发在窗口出现了。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的笑容……
[注释]①以粮为“缸”:即“以粮为纲"方针,“文革”期间,很多地方错误贯彻该方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②五保:文中指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
(1)阅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完成下面思维导图。(3分)
①
②
③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原文摘录赏析角度赏析
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脆脆的唱着。叠词运用①___
月婆婆又出来了,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的,是月饼!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要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②③___
(3)在对比中体悟情思,完成问题。(6分)
着眼点对比悟情
乡村环境现实:生态失衡、环境破坏笔下:金月银河、树影摇曳童年的叙述视角下,“我们"满怀欢喜和憧憬去偷月饼,这段路洒满了月光,是那样①(概括环境特征)。
家乡风俗曾经:②___这几年:乡风渐淡,“偷”不到月饼曾经“我们"可以多“偷”几家,但是现在“偷"不到了。乡风渐淡的背后,是物资、粮食的匮乏,人们无力敬神,只能放弃这一风俗。
月婆婆③(提示:可从“被偷月饼前后的表现”“往年与今年"境遇与处世”“月婆婆与乡人"等角度切入)④___
3.(13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基本味道知多少?
正如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是由红、黄、蓝3种基本色配成的,我们尝到的各种滋味也由甜、酸、苦、咸、鲜5种基本味配成的。
味觉对不同呈味物质的感受能力也是不相同的。例如,人对苦味物质最敏感,溶液中有0.00008的呈味物质就产生味感。这也许与原始人为了识别有毒物质而长期积累的经验有关,是出于本能的选择。甜味物质以蔗糖为例,要在溶液中达到5%才会被感知。盐酸需要达到0.009能感到酸味,咸味需要2%的食盐含量能感觉到。
【材料二】
1.呈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味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与其味觉之间有内在的联系。物质分子结构上的微小改变,例如引入取代基,取代基的位置、立体位置不同,都可使味感发生极大的变化。
2.呈味物质的水溶性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无味的,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产生味觉。水溶性好的物质,味觉产生快,消失也快;水溶性较差的物质,味觉产生慢,但维持时间较长。
3.温度
味觉与温度的关系很大。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其中以30℃时味觉最敏感,即接近舌温对味的敏感性最大,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味觉都稍有减弱,如甜味在50℃以上时,感觉明显迟钝。温度对味觉的影响表现在阈值的变化上。感觉不同味道的最适温度有明显差别。甜味和酸味的最佳感觉温度在35~50℃,咸味的最适感觉温度为18~35℃。而苦味则是10℃。
4.人体生理机能状态
①年龄。不同年龄的人对呈味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青壮年时期,生理器官发育成熟,并且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处于感觉敏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逐渐衰退,对味觉的敏感度降低。
②性别。性别对不同味觉的敏感性有差别,如女性在甜味和咸味方面比男性更加敏感,而男性对酸味比女性敏感,在苦味方面基本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别。
③健康状况。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味觉影响很大,当身体患某些疾病或发生异常时,会导致失味、味觉迟钝或变味。另外人体内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造成对某些味道的喜好性发生改变。如维生素A缺乏会拒受苦味。
④人的饥饿状态。人处于饥饿状态下味觉敏感性会明显提高。四种基本味的敏感性,在午餐前达到最高,而进食1h内敏感性明显下降,下降程度与食物热量有关。
5.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几种不同味觉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味觉,这种新的味觉绝非几种其他味觉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机地融合,自成一体,在相互作用中会出现味的对比、相乘、变调等现象。
①适应现象。适应现象是指一种味觉在持续刺激下会变得迟钝的现象。比如【A】。
②对比现象。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使某种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如在15%的砂糖溶液中,加入0.017%的食盐后,会感到其甜味比不加食盐时要甜。
③协同现象。当两种具有相同味觉的物质进入口腔时,其味觉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的现象,称为协同现象或相乘现象。如谷氨酸与氯化钠共存时,使谷氨酸的鲜味加强;0.02%谷氨酸与0.02%肌苷酸共存时,鲜味显著增强,且超过两者鲜味的加合。
④拮抗现象。【B】,称为味的拮抗现象或称消杀现象。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甜味会降低酸的感觉。
⑤变调现象。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觉发生改变的现象。如【C】。
⑥掩蔽现象。当两个味觉相差较大的呈味物质同时进入口腔时,往往只能感觉出其中的一种味觉,这种现象称掩蔽现象。如鲜味、甜味可以掩盖苦味。
【材料三】
味觉与嗅觉相通
一种食物的滋味,是由气味、味道、口感、温度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气味。被我们说成“味道”的东西其实百分之八九十来自香味。这些香味是挥发性的气体,它们从鼻孔或嘴巴飘进鼻腔,一直飘到鼻子根部、眼睛下面,和那里的嗅觉受体结合,产生了嗅觉。如果没有香味的话,你将无法分辨很多食物,更不要说品尝美食。不信的话,捏紧鼻子,闭上眼睛,你会发现你甚至分不清茶和咖啡,分辨不出剁碎的洋葱和剁碎的苹果。
(1)以下插图符合文意的一项为___________(3分)
(2)请为【材料二】拟一个小标题。(2分)
(3)为更好理解“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用作诠释、举例子等方法来进行说明,请你将下面内容插入到文中适合位置。(3分)
内容插入位置(填序号)
①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②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尝过食盐之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③吃第二块糖总觉得不如第一块糖甜。【A】
【B】
【C】
(4)爷爷奶奶经常就菜的咸淡发生争吵,类似情况在老年群体中较常见。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在社区老人活动时作一次简短的演讲,以消除他们的矛盾(至少说出两条理由,150字左右)。(5分)
爷爷:这两年你奶奶做饭越来越淡,家里又不是买不起盐!我叫她多放点她就是不听!特别是这几天,趁我感冒不舒服,做的菜一点儿滋味都没有!
奶奶:你感冒我还特意多做几个菜,你说不够咸,我每个菜都尝过了,明明正好!我看你就是看我不顺眼故意找茬。
第三部分赏大好河山
4.(19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问题。
【甲】
大龙湫①记(节选)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②。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③,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④,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⑤,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⑥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注释]①湫:水潭。②掉:动荡。这里指由于惊恐而心脏剧烈跳动。③谽谺(hānxiā):山石险峻貌。④兀(wù)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⑤崦(yān):山名。⑥诺讵(jù)那:罗汉名。
【乙】
独乐园①七题满花亭
(宋)司马光
吾爱白乐天,退身家履道。
酿酒酒初熟,满花花正好。
作诗邀宾朋,栏边长醉倒。
至今传画图,风流称九老②。
[注释]①北宋熙宁六年,年逾半百的司马光在西京洛阳置地20亩营建。虽为“独乐园”,却常是学术观点一致的友人、学生的聚集地。②九老:指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九人,在洛阳龙门寺聚会,称“香山九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5分)
类型句子释义
古字通假①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A___
一词多义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③轰然万人鼓也(《大龙湫记》)B___________、C___________(填序号)义项:①副词或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②这样,如此;③然而;④是,对。
古今异义④转缘南山趾(《大龙湫记》)古义:D今义:缘分。
词类活用⑤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E_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限划二处。(2分)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3)根据【甲】文,完成下面这张游览图。(4分)
①图中A、B两处,处更有可能是大龙湫瀑布所在。
②本文观山主要采用哪种观景方式?请说明理由。
A.定点换景
B.定景换点
我选___________,理由:___。
(4)描绘风光手法多样,请至少从两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
而其颊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5)根据【链接材料】和《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从出游类型、交游对象、交游目的三方面,体会中国古代文人交游的特点。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
【链接材料一】“交游”是人际关系的互动形式。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向长辈前贤学习请谒,与同辈朋友游从往来,对晚辈后学指导提携等各种类型的“交游”,是贯穿一生的重要人际关系活动。
【链接材料二】以文酒诗会和风景游赏为特点的文人园游、郊游通常是群体活动,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两人。因游以城中私家园林、寺院道馆等场所为主;郊游以近郊别墅庄园、山川溪涧等为游赏对象。
出游类型交游对象交游目的
《大龙湫记》(节选)①老先生②___
《独乐园七题满花亭》园游③④___
第四部分悟人生之道
5.(6分)小语参加主题为“体悟人生之道,活出自我精彩”的演讲比赛活动,完成问题。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他认为避免人生悲剧的最佳途径:就是“摆脱得开”。
纵横家代表苏秦,他学成之后游历多年却四处碰壁,不被重用,回家后还被家人讥笑,他摆脱他人的不屑眼光,潜心学习,以锥刺股,终有所成。【甲】
(1)如对纵横家感兴趣,推荐阅读《经典常谈》中的篇目___________(2分)
A.《尚书》第三B.《战国策》第八C.诸子第十
(2)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内容,在【甲】处为小语的演讲稿添加合适素材。(4分)
①保尔柯察金②孙少安③孙少平④米开朗基罗⑤贝多芬
6.(5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闲"不仅指时间的宽裕,更是指能让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状态。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明确文体;(2)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套作,不要抄袭;(4)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听世间之音
1.【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流shì”写作“流逝”,“xuān嚷”写作“喧嚷"。
(2)本题考查汉字字音。根据字词积累,“彷徨”中的“彷"读作“páng”,“窈窕"中的“窕”读作“tiǎo"。
(3)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做好积累,要根据题干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关关"是象声词,指鸟的鸣叫声。
A.不相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青青"指青色;
B.不相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苍苍"指青色;
C.相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是象声词,指鸟的鸣叫声;
D.不相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灼灼”形容花开鲜艳的样子。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下联“游石潭水泠泠如珮环"为九字,C选项为八字,故可排除C选项。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下联中“游”是动词,A选项“洞"是名词,故可排除A选项。下联中“游石潭”是动宾短语,B选项“溯桃源"是动宾短语,D选项“定慧院”是偏正短语,故可排除D选项。
故选:B。
【解答】答案:
(1)①逝
②喧
(2)①B
②A
(3)①漏断人初静
②万籁此都寂(注意“籁"的书写)
③君子好逑
④纵我不往
⑤挥手自兹去
⑥萧萧班马鸣(注意“萧”的书写)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注意“厦"的书写)
(4)C
(5)B
【点评】对联常识: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2.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二、第二部分品人间之味
2.【分析】《偷月饼》描述了几个孩子在中秋节因家中贫困无法吃到月饼,于是决定去偷盲人月婆婆家的月饼。在月婆婆供奉月饼给月亮时,孩子们被她的虔诚和生活艰辛所触动,但最终还是拿走了月饼。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困苦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的内容。①结合“月婆婆从草屋里出来了,她瘦精精的,满头银发,一手端着一个大碗,黑乎乎的,大概是刚出锅的老菱,放到供桌上”可得:端老菱;②结合“月婆婆双手做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计划更紧了,我搓的草绳价钱又低,只能买四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可得:作揖祈祷;③结合“小胖和我弟弟跑来帮忙,抓菱角,谁知慌忙之中就将两个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可得:抓菱角,碰倒碗。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①这段文字通过巧妙地运用叠词,营造出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月夜乡村画面。首先,“黄黄的"一词,叠用“黄”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月亮初升时那柔和而温暖的色泽,还增添了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仿佛那轮明月就挂在读者的眼前,触手可及。接着,“清清明明"一词,叠用“清”和“明”,生动地描绘了地面上黑白界限的清晰与分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清晰感,同时也暗示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纯净。再来看“摇摇晃晃”一词,叠用“摇"和“晃”,形象地描绘了树影在月光下的摇曳生姿,仿佛树木也在随着夜风轻轻摆动,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最后,“银晃晃"和“脆脆地”两个叠词,分别用来形容庄心河的流水和声音。“银晃晃"不仅描绘了河面在月光下的闪烁银光,还给人一种清凉、明亮的感觉;“脆脆地唱着”则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河水流动的声音比作歌声,叠用“脆脆地"更是强调了这种声音的清脆悦耳,让人仿佛能亲耳听到那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乡村夜晚的宁静与美好。
②③句子“月婆婆又出来了,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的,是月饼!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要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通过细腻地细节描写,深刻展现了月婆婆的慈爱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巧妙地渲染了孩子们对月饼的渴望与内心的挣扎。首先,“颤颤巍巍的双手"这一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月婆婆年迈体弱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与对月饼的珍视。这一描写不仅为后文月婆婆对月饼的细心呵护做了铺垫,也增强了读者对月婆婆的同情与敬意。接着,“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要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这一系列动作描写,更是将月婆婆的节俭与对食物的珍惜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本可以轻易地将掉落的饼屑吃掉,但出于对月饼完整性的尊重与对“月神"的虔诚,她选择了将缺角凑上,这一举动让人深感敬佩。最后,“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这一描写,则巧妙地渲染了月饼的诱人之处以及孩子们内心的渴望与挣扎。油香和甜味的散布,不仅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诱人的香气,也让人感受到孩子们在美食面前的无力抵抗与内心的矛盾。他们既想偷走月饼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又被月婆婆的慈爱与节俭所感动,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这句话通过细腻地细节描写与巧妙地情感渲染,成功地塑造了月婆婆的慈爱形象与孩子们内心的矛盾情感,让读者在感受乡村生活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对比的手法。①结合“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脆脆的唱着"可知,这段描述了童年时期纯净、美好乡村生活。概括环境特征:美好而纯净。②结合“但在红蜻蜓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中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焚香敬神,‘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在自己家的天井里,小桌上供上几个月饼,一大碗煮熟的老菱,一根长长的整藕,点燃一炷香,主人公在缭绕的烟雾之中作个楫,说几句吉利的话,然后便回到屋里睡觉,任月光和清风欣赏品尝。倘若黎明时节,月饼不见了,那最好,全家都高兴”可得:淳朴淳厚,家家户户中秋焚香敬神,供奉月饼、老菱、整藕;③结合“原来还可以多‘偷’几家,现在‘偷’不到了。我们只有到月婆婆家去了"月公公,今年计划更紧了,我搓的草绳价钱又低,只能买四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月婆婆的白发在窗口出现了。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的笑容……"可知,月婆婆被偷月饼前后都表现出宽容与慈爱,她虽然生活艰难,但每年中秋都坚持供奉月饼,展现出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乡人的对比中,更显出她的善良与无私。”(提示:可从“被偷月饼前后的表现"往年与今年”“境遇与处世"月婆婆与乡人”等角度切入。)④通过对月婆婆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月婆婆善良、宽容、无私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物质匮乏、乡风渐淡的背景下,月婆婆的形象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人们的内心,让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与希望。
答案:
(1)①端老菱;②作揖祈祷;③抓菱角,碰倒碗。
(2)①这段文字通过叠词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幅宁静而生动的月夜乡村画卷之中。
②细节描写③这句话通过细腻地细节描写与巧妙地情感渲染,成功地塑造了月婆婆的慈爱形象与孩子们内心的矛盾情感,让读者在感受乡村生活艰辛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理解。
(3)①美好而纯净;②淳朴淳厚,家家户户中秋焚香敬神,供奉月饼、老菱、整藕;③善良与无私;④通过对月婆婆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月婆婆善良、宽容、无私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3.【分析】本题是关于“味道"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第二题考查拟写标题,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衔接,第四题考查语言运用。
【解答】(1)A.有误,结合“我们尝到的各种滋味也由甜、酸、苦、咸、鲜5种基本味配成的”可知没有“辣"。
B.有误,结合“甜味物质以蔗糖为例,要在溶液中达到5%才会被感知”可知并非是“5".
C.有误,结合“如女性在甜味和咸味方面比男性更加敏感,而男性对酸味比女性敏感”可知此项性别反了。
D.正确。
故选:D。
(2)【材料二】的小标题可以拟定为“影响味觉感受的多种因素"。这个标题准确地概括了材料二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即影响人们味觉感受的多种因素,包括呈味物质的化学结构、水溶性、温度、人体生理机能状态以及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的味觉系统,影响着人们对食物味道的感受和判断。
(3)【A】结合“适应现象。适应现象是指一种味觉在持续刺激下会变得迟钝的现象”可知“吃第二块糖总觉得不如第一块糖甜"属于“适应现象”;
【B】结合“拮抗现象。称为味的拮抗现象或称消杀现象。如蔗糖与硫酸奎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甜味会降低酸的感觉"可知“指一种呈味物质能够减弱另外一种呈味物质味觉强度的现象”属于“拮抗现象"。
【C】结合“变调现象。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觉发生改变的现象”可知“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甜的;尝过食盐之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属于“变调现象”。
(4)结合“不同年龄的人对呈味物质的敏感性不同。在青壮年时期,生理器官发育成熟,并且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处于感觉敏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逐渐衰退,对味觉的敏感度降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味觉影响很大,当身体患某些疾病或发生异常时,会导致失味、味觉迟钝或变味。另外人体内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造成对某些味道的喜好性发生改变。如维生素A缺乏会拒受苦味”等内容进行解释,语言要委婉有礼貌。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1)D
(2)影响味觉感受的多种因素
(3)A③;B①;C②
(4)各位爷爷奶奶们,大家好!在咱们社区里,关于菜肴咸淡的“小争执"似乎挺常见,但其实背后藏着不少科学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觉敏感度会自然下降,爷爷可能觉得淡了,但奶奶尝着正好,这是因为两人的味觉感知不同了。再者,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味觉,比如感冒时,味觉可能暂时失灵,所以爷爷会觉得菜肴更加无味。因此,咱们在享受美食时,不妨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相互体谅,用爱去调和这些细微的差异,让餐桌上的温馨成为我们共同的美好回忆。谢谢大家!
【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第三部分赏大好河山
4.【分析】【甲】文翻译:大德七年秋天八月,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看大龙湫瀑布。阴雨连绵多日,这一天天气放晴,西北风大起,才看见了太阳。大龙湫的水势正大,我们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见巨大的声响从山谷中传出来,跟随的人都吓得心跳加速。远远望见西北方有块石头像人站立着俯身的样子,又像大柱子;走过二百步,又见石头像分作两股相对而立;再往里走几百步,石头又像竖立着的大屏风。而石头顶端险峻不平,犹如螃蟹的两个钳子,时不时摇动一下,行人紧张地走着,不敢进去。我们转而沿着南山脚向稍北的方向走,回头再看那块石头就像竖着的玉圭。又转而从东面山谷进去,就抬头看到大水从天上直泻而下,瀑布不贴着四边石壁,有时在空中回旋很久才下落,猛然间迸落如雷霆万钧。东边的岩石脚下有诺讵那庵,距离瀑布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布的水花飞溅到人的身上。我们跑进庵里躲避,但瀑布的余沫还是飞溅入屋,就像暴雨来临一样。瀑布向下冲击大水潭,发出轰然巨响,就像成万人在同时击鼓。人们互相搀扶着说话,只看见嘴巴一张一合,却听不见声音,于是大家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游历天下,还没有见过这样的瀑布。”
【乙】文翻译:
我喜爱白居易,他退隐后居住在洛阳履道坊。自家酿的酒刚成熟,满园的花开得正好。他作诗邀请宾客朋友,一起在栏杆旁畅饮至醉倒。直到现在还有他们聚会的图画流传下来,他们风流倜傥被后世称为“九老"。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①句意:把纱绫系在牛头上,充当炭的价值。同“值”,意为价值或价格。
②句意:世上先有善于识马的伯乐,然后才能选出千里马。然:这样,如此。
③句意:发出轰然巨响,就像成万人在同时击鼓。然:用来形容“万人鼓"这一行为或状态。
④句意:我们转而沿着南山脚向稍北的方向走。缘:沿着、顺着。
⑤句意: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_____________。第一个“亲”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亲人,亲近"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望见”是动词,表示一个动作的开始,即“看到"或“发现”。这个动作的对象是“西北立石”,即位于西北方向的一块石头。接下来,“作人俯势”和“又如大楹"都是对这块石头的进一步描述。其中,“作人俯势”形容石头的形状或姿态像人俯身一样,“又如大楹"则进一步比喻这块石头还像一根大柱子。“望见”是谓语,其后应跟宾语,即“西北立石"。而“作人俯势又如大楹”则是对这个宾语“西北立石"的并列修饰,其中“作人俯势”和“又如大楹"是并列的短语,共同修饰“西北立石”。所以我们可以将句子“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划分为“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结合“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可知,大龙湫瀑布应该在诺讵那庵附近,故选:A。
②本文观山主要采用的观景方式是B.定景换点。文章通过作者在不同位置观察大龙湫瀑布的描写,展现了瀑布的多种形态和气势。从“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开始,作者逐步走近瀑布,每到一个新的位置,就有新的观察和描述,如“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等,这体现了作者在不断变换观察点来观察同一景物(大龙湫瀑布)。定景换点的特点:定景换点是指观察点在不断变化,但观察对象(即“景")保持不变。这种观景方式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景物的特点和魅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立体感和动态美。A选项“定点换景”是指观察点不变,但观察的景物在变化。这在本文中并不适用,因为作者始终在观察大龙湫瀑布这一固定景物,只是观察点在不断变化。B选项“定景换点"则完全符合本文的观景方式,即作者在不断变换观察点来观察同一景物(大龙湫瀑布)。因此,本文观山主要采用的观景方式是B.定景换点。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文中画线句“而其颊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在描绘大龙湫瀑布的风光时,运用了多种手法。句子意思是“而石头顶端险峻不平,犹如螃蟹的两个钳子,时不时摇动一下,行人紧张地走着,不敢进去"。其中“犹蟹两螯”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瀑布两侧高耸的山石(或瀑布水流冲刷形成的峭壁)比作螃蟹的两只大螯。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石(或峭壁)的险峻和奇特形态,还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力和动态感,仿佛这些山石在随着瀑布的流动而轻轻摇曳,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则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瀑布的壮观和令人生畏的气势。这里的“时一动摇”可能是指瀑布水流的冲击使得山石(或峭壁)看似在轻微动摇,也可能是形容瀑布水势的汹涌澎湃、变幻莫测。而“行者兀兀,不可入"则通过行人的反应来烘托瀑布的险要,行者们因为瀑布的壮观和潜在的危险而心生畏惧,小心翼翼、不敢轻易靠近,这种心理描写间接地体现了瀑布的震撼力和不可抗拒的壮美。同时,这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敬畏之情。
(5)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大龙湫记》文中描述的是作者与老先生一同前往大龙湫瀑布观赏自然风光的经历,属于典型的郊游活动。交游对象《大龙湫记》(节选):老先生。文中明确提到作者跟随老先生一同前往观瀑,这里的交游对象是老先生,可能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长辈。《独乐园七题满花亭》诗中结合“作诗邀宾朋”可以推断交游对象是宾朋。交游目的:《大龙湫记》(节选):欣赏自然美景,增进师生情谊。作者与老先生一同前往大龙湫,主要目的是观赏瀑布的壮丽景色,同时通过与老先生的同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和学术交流。《独乐园七题满花亭》:享受园林之乐,交流学术思想。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满花亭中赏花、酿酒、作诗、邀友的情景,体现了享受园林宁静与美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作为学术交流的场所,诗人与友人、学生在此交流学术思想,共同提升。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人交游的特点体现在出游类型多样(郊游、园游等)、交游对象广泛(长辈、同辈、晚辈等)、交游目的多元(欣赏自然、增进情谊、交流学术等)上。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答案:
(1)A.同“值”,意为价值或价格。B.②C.①D.山脚。E.作动词,意为“把……当亲人,亲近”。
(2)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3)①A②B理由:作者为了全面观赏大龙湫瀑布及其周边景色,不断变换位置,从多个角度欣赏这一固定景物的不同风貌。
(4)文中画线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山石险峻不平的形态比作蟹两螯,生动展现了其尖锐、坚硬与不稳定的特点;同时,运用侧面烘托,借行人的紧张反应与山石“时一动摇"的细节,强化了山石的险峻与不可接近之感,使描绘更加生动震撼。
(5)①郊游②欣赏自然美景,增进师生情谊。③宾朋④享受园林之乐,交流学术思想。
【点评】文言文断句首先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意思可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四、第四部分悟人生之道
5.【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识记。朱自清先生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春秋末年列国纷争的盛况。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硝烟弥漫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张仪,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认真阅读名著,了解人物所经历的磨难,概括其所战胜磨难的。
答案:
(1)B
(2)示例一:保尔柯察金:在可怕的疾病面前,保尔不甘放弃,仍然坚持自己的余力投入到战斗中,最终写出了一部备受赏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示例二:贝多芬:面对父亲的严厉苛刻和自己耳聋的折磨,贝多芬没有屈服,他战胜了命运,创作了大量经典艺术作品,成为代“乐圣”,给无数苦难中的人带去勇气和力量。他是“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强者!
示例三:孙少平:他出生农民家庭,饱受贫困的折磨,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学习,坚守住了自己高尚的灵魂。(在师傅遇难、爱人牺牲的打击下,他没有屈服于残酷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为煤矿事业贡献了力量。)
示例四:米开朗琪罗:面对母亲的早逝以及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