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单元检测卷(A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理论的价值—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单元检测卷(A卷)

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是一种思想方法,即寻找事物的本质,就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而言则是寻找和研究对象、材料、形式及空间的真正价值。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首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中的“绘事后素”,意为绘画先以素粉底为质,后施五彩,再以素色粉底修正和定稿。《考工记》记载:“凡画绘之事,后素功。"可知“素”(着以素色,古代所谓“素色"就是纯净单一的颜色,“白则正白,黑则正黑”)是“功"(完成作品)前的最后一道工序。着素之后,全部工艺也便完成。《诗经》中还提到“素以为绚”,就是以“素"为“绚”,它包含着用“素"代替“绚”、“素"胜于“绚”的思想。即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

中国艺术以“天真、自然"为美,主要是受道家“贵真”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认为未经雕饰的朴素的语言才具有真美,才真实可信。因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成了中国艺术的最理想的目标。

同时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天”即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从而“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通互融的。在中国的设计观中,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设计和设计实践都应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是最和谐、最完善、最美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它,“效法"它(“道法自然”)。“大巧若拙"就是“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道家贵真也贵淡。庄子说:“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平淡是美中之美,是大美。以绘画为例,水墨画以墨为彩,是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光与色的韵律和画者的思想情感,以平淡、朴素、幽远而含蓄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作画要求笔简意赅,要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庄子说:“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就包含了这个意思。这里的“纯素"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有至味。

“疏简”也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审美意境。“尚简"的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与简约主义的先驱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法天贵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崇尚和效法。道家思想跟简约主义在重视环境、尊重自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重材质自然之美等方面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

(摘编自《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材料二:

在“双奥之城”北京,精彩纷呈的冬奥盛会正如火如荼进行。“简约、安全、精彩"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在北京冬奥会筹办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大到直接服务于竞赛的压雪机、浇冰车、雪地摩托、全地形车、高山滑雪的防护网等体育器材,小到餐饮、交通、火炬接力、医疗防疫等赛事运行和保障所需的物资,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能借不租,能租不买,能合并采购就合并采购”的原则,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

开幕式历来是奥运会重头戏之一。不同于此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间相对缩短,把艺术表演自然融入流程和仪式中。相比2008年奥运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更温暖、更从容,简约的同时不失美感。“它的规模不是最大、表演不是最多,但体现出人类在艰难时刻的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谈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开幕式的简约,只是体现了北京冬奥会“节俭办会”理念的一个方面。作为北京冬奥会重要的仪式和活动,本届冬奥会火炬接力计划同样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要求,呈现新特点。

“火炬接力计划落实简约办奥需求,在保证接力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简化规模,突出特色,努力把传递活动办得‘简约而精彩’。”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说。

颁奖仪式是奥运赛事中获奖运动员的高光时刻,是向获奖运动员表达祝贺和敬意的最好形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仪式以“冰雪荣光"为主题创意,颁奖元素总体设计体现了外观简洁大方、功能贴心实用、材料环保可持续等特点,配合熠熠生辉的奖牌,展现出中国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编自韩秉志《简约办赛呈现精彩冬奥》,《经济日报》2022年2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欧简约主义理念的本质即寻找事物的本质,这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一致。

B.《论语》《诗经》等儒家经典中的“绘事后素”“素以为绚"等语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朴素为美的审美倾向。

C.道家认为自然的一切最美,人们只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就能创造朴素之美。

D.北京冬奥会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少则得,多则惑”的审美理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重本质、重功能,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

B.简约风格的设计尽管体现了自由、灵动、朴素之美,但并不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纯素"是淡中有至味,与水墨画的淡远意味不同。

D.北京冬奥会在筹备过程、开幕式、火炬接力、颁奖元素等诸多方面凸显“简约”理念。

3.下列语句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B.风条舞绿水杨柳,雨点飞红山海棠。

C.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D.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4.简要概括材料一的结构特点,并梳理其论证思路。(4分)

5.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简约"内涵的异同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梁衡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栋房子里召开,但很快就被巡捕监视上了。不得已,立即休会转移。代表之一李达,他的夫人王会悟是嘉兴人,是她提议到这里来开会。8月1日,王会悟、李达、毛泽东先从上海来到嘉兴,租好了旅馆,就出来选“会场”。他们登上南湖湖心岛上的烟雨楼,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不觉灵机一动,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当时还计划好游船停泊的位置,在楼的东北方向,既不靠岸,也不傍岛,就在水中来回飘荡。第二天,其余代表分散行动,从上海来到南湖,来到这只小船上。下午,通过了最后两个文件,中国共产党就这样诞生了,于是党的肌体里就有了船的基因,党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船。

宋人潘阆有一首写大潮中行船的名词:“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共产党就是敢立于涛头的弄潮儿。一天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他振臂一呼,发动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这时全国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许多人不知革命希望在何方。他挺立井冈之巅大声说道: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时,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深夜里偷渡香港,又转道上海,再埋火种。谁曾想到,惊涛骇浪中,那只小木船上坐着的就是未来共和国的总理。蒋介石曾希望借中国大地上的江河阻灭革命,但革命队伍却一次次地利用木船突围决胜。天险大渡河曾毁灭了石达开的十万大军,但是当蒋介石围追红军于此,只见到远去的船影和岸边的草鞋。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船仍然不大,以至于连毛泽东心爱的白马也没能装上。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不久就有百万雄师乘着帆船过大江,解放全中国。中国历史上秦皇汉武们喜欢说他们是马上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是船上生,浪里走而夺得天下的啊。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是邓恩铭,这位从贵州南部大山中走出来的水族革命家,在山东从事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31年被杀害。接着是何叔衡,红军长征后,他在一次突围中,为不连累同志跳崖而死。以后脱党的有刘仁静,叛党的有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毛泽东则成了党最长期的领袖。与会的党代表中只有董必武再回过故地。毛泽东1958年到杭州时,专列经过南湖,他急令停车,在路边凝望南湖足有40分钟。想伟人当时胸中涛翻云涌,其思何如。

历史上第一个以舟水关系比喻治国驭世者,大概是荀子,后来魏征也把这个比喻说给唐太宗。他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民主人士黄炎培赴延安,与毛泽东有一次著名的谈话。黄问,如何能逃出新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毛泽东答:“靠民主,靠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再指航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伟大的、成熟的党。

南湖边上现在还停着这只小小的木船,烟消雨停,山明水静。游人走过,悄悄地向它行着注目礼。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从贫无寸土,漂泊水上,到神州万里,江山红遍。党在船上,船行水上,不惧风浪,不忘忧患,顺乎潮流,再登彼岸。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喜欢梁衡散文,不仅仅因为他能巧夺天工般地驾驭语言,还因为他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立意,及其营造的意境和境界,读者可以在美的享受中与他的思想共鸣,这是梁衡散文震撼力和感染力之所在。

过去,教科书常言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表现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材料组织、谋篇布局可以比较自由,只要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就是一篇好散文。梁衡却不这么认为,他的观点是:散文既然是一种艺术,就必须符合美的要求,在文章组织中要讲究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所谓描写之美,就是“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所谓意境之美,就是“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所谓哲理之美,就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作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创造出一些警句哲言,将其‘定格’下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进行创作实践的。

(摘编自张维佳《梁衡散文的意境和境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大"与“小”形成强烈反差,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诞生于一只小船上,一方面是机缘巧合,另一方面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B.中共一大后,与会的党代表中,有的脱党,有的叛党,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

C.文章以“船"为线索,运用比喻、借代、对比等手法,叙议结合,深情回顾党的发展历程,讴歌革命伟业,展望了党的锦绣未来。

D.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十年之际,毛主席乘专列到杭州时途经南湖,临时停车,凝望南湖良久,面对党的发源地,抚今追昔,心绪难宁。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衡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红色散文”,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

B.弄潮儿本指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年轻人,现比喻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堪称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

C.魏征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

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散文属于艺术,一定要符合美的要求,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

8.文本一中的“船"既是“形而下(物质)”的,又是“形而上(精神)"的,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

9.如欲以“散文三重美”为题为《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节选自【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大王弗予A城B而绐赵璧C以一璧D故E而失信F于天下G臣请就死H于国I以明J大王之失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的“前"意义和用法相同。

B.负,依恃。与《伶官传序》中“负而前驱”的“负"意义不相同。

C.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相"意义相同。

D.以,介词,因为。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赵国因国力不如秦国,便派遣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之由拿回玉璧后,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

C.秦王怠慢赵国使者,在蔺相如的胁迫下,以隆重礼节重新接见使者,完成了以城换璧的协议。

D.蔺相如完璧归赵传颂至今,但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却不以为然,他将蔺相如不辱使命归结于天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14.王世贞的史学思想在明代颇有影响,其治史方法之一是以事理、情理作为撰史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体现在他对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中,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①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②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有八百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翁森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次句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的快乐。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月是古代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象,有的诗歌借月表达哲理,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表明江上的月亮一年年看上去总是相似的;也有的借月抒发情怀,比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借月光引发自己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2)《将进酒》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应高度自信,不要计较名利得失,一时失意依然要潇洒自如。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道出了一个①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②的滋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③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的“生活转向”,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温润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美育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的风采,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让孩子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科学与人文都尊重客观事实。①_________,人文也是如此。李白到过庐山,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诗句。后来有人批评李白:“烟”怎么是紫的呢?应是七彩缤纷,不可能是紫颜色。但是,光在行进中,遇到某阻碍物时,②_________,如透射、绕射、衍射、反射、折射等,还有一种是漫射。光在行进时遇到阻碍物体,物体的粒子长度跟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的时候,光波就发生了漫射。而漫射强度同光波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紫光在可见光中光波又最短。李白看香炉峰时,水珠直径很可能与光波的长度差不多相等,才导致了紫光的“全漫射”,“生紫烟”自然就不足为怪了。任何伟大的艺术家,必定是从实际出发的,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③_________,然后才能高于生活。

21.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某网站提供电影票购买业务,消费者可在网上选择影院、影片等。

B.某年春,我到杭州游西湖,忽然发现有许多船的座位变了形式。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

D.请转告刘某,做事不要太过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有无数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在城市中奋斗一辈子;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去往乡野,追寻他们向往的生活。

对于年轻人的不同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只要……就…"说法绝对。

2.答案:D

解析:A.“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错误,原文只是说“在美学层次上重朴素而不重浮艳,重本质而不重形式,重功能而不重装饰”,并没有说“反对一切重浮艳、重装饰的艺术形式”。B.“并不符合……"错误,原文说的是“道家学说主张‘天人合一’……好的设计应像自然一样生息自由、灵动变化而又朴素无华”,可见简约风格的设计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C.“与……不同”错误,文中举水墨画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道家“贵淡"的思想,而庄子所说的“能体纯素,谓之真人”体现的也是道家“贵淡"的思想,二者是一致的。

3.答案:B

解析:材料一主要谈论的是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A、C、D三项均体现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B项,诗中描绘的画面色彩绚丽,与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不符。

4.答案: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首先指出简约主义理念与中国古代所提倡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然后从儒家“以朴素为美”的审美思想和道家“贵真"贵淡”“尚简"的审美观念的角度进行论述(或“从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家审美观念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解析:文章整体上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总领下文,“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其本质……这种设计理念与中国……所提倡的反对过多雕饰的、简洁纯朴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第二至六段分析问题,依次从儒家、道家两个流派人手说明中国朴素、简约的艺术理念。其中第二段为一个层次,第三至六段为一个层次,前者着眼于儒家,后者侧重于道家。据此结合各段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5.答案:相同点:两则材料中的“简约”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

不同点: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解析:由材料一第一段“兴起于北欧的简约主义理念……的审美思想不谋而合"和第二至六段的关键词语“以朴素为美”“贵真"贵淡”“尚简"等,以及材料二第二段中“用‘简约’理念造就‘精彩’”和后文的事例,可得出两则材料中“简约"内涵的相同点:都是一种审美理念,都包含简洁朴素、纯真自然、以少胜多、淡而有味的审美取向。由材料二中“北京冬奥组委均坚持……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开幕式的简约……呈现新特点"等可得出:材料二中的“简约”还有“节俭"的内涵,即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缩短时间、简化规模、功能实用等。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说明共产党在成立之初把关不严,让坏人有可乘之机,混入了革命队伍”错误,人的思想是会变化的,脱党、叛党的人是后来思想蜕化变质的,不能说他们在参加“一大"时就是“坏人”,那时的他们还是革命的仁人志士。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A.“同属于‘红色经典’的还有《红旗谱》《创业史》《红岩》《青春之歌》《暴风骤雨》《骆驼祥子》等"错误,《骆驼祥子》不属于“红色经典”。C.“魏征提出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观点"说法不准确,这个观点是荀子提出的,魏征是引述荀子的观点。“荀子《劝学》中的‘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说的也是这个观点”错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的是学习积累的重要性,说的不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D.“教科书关于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说法是错误的"错误,文中只是说梁衡的散文观不同于教科书,两者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判断的角度不同,“对审美的追求才是散文的核心任务”于文无据。

8.答案:①“形而下(物质)"的“船”: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②“形而上(精神)"的“船”: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文中“见四周烟雨茫茫,水面上冷冷清清地漂着几只游船…就租它一只船来当‘会场’"一大之后,毛泽东一出南湖便买船西行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周恩来也领导了南昌起义,兵败后南下广州,只靠一只小木船……再埋火种"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东渡黄河,问鼎北平。而东渡黄河靠的还是老艄公摇的一条木船……中国革命的整个司令部就这样在一条木船上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可知,中国共产党真正是船上得天下,文中的“船"是包括南湖红船在内的与中国革命相关的船只,是有形的——“形而下(物质)”的“船"。由文中“当我们这只小船航行到第24个年头,时在194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开过七大,胜利在即,将掌天下”“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打造出一只共和国的大船。后来,红船航行到第71个年头,1992年,邓小平再指航向……我们扬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帆,又一次勇敢地冲上浪尖"这已经是一种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等内容可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依靠这种奋斗精神获得成功。这是无形的——“形而上(精神)"的“船”。

9.答案:①描写之美:作者在文中客观清楚地描写了部分重要党史。②意境之美:作者在叙写党与船的历史时,营造出了一种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美的精神境界。③哲理之美:作者将红船上升到“政治的象征和哲学意义的昭示"的高度,富含哲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散文三重美”(描写之美、意境之美、哲理之美)的内涵,然后再结合《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的相关内容加以评论即可。

10.答案:CGI

解析: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11.答案:B

解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的“相”是动作偏指一方,诗中译为“我"。

12.答案:C

解析:从“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和最后的结果“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来看,秦王并不打算履行协议。

13.答案:(1)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2)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我却不敢苟同。

解析:(1)“诚”,确实;“见……于"表被动;“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2)“称”,称道;“以为”,认为;“信”,真实。

14.答案:①作者先明确观点:并不认同世人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赞美。

②然后从情理上分析:面对秦的要求,赵国的选择与反应,无可厚非;批评蔺相如送璧和归赵的做法自相矛盾。

③最后从事理上分析:秦以城易璧则民怨,不予城则失信于天下,秦王要摆脱困境只有“返璧”。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并不见得是其做法正确,没有导致恶果是上天保佑。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给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材料二: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15.答案:C

解析:“颔联的‘落花’……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错误。“落花水面皆文章”意为在春风的吹拂下,花朵飘落水面,任意流转,恰如一篇篇美好的文章。此处“落花"并无忧愁之意。诗人借此表明读书可以激发人的灵感,让人写出好的文章,而不是表达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16.答案:①借景抒情。首联写春光明媚,流水淙淙,春风和煦,花朵飘香,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传达出“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的意趣。②拟人。颔联写枝头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陪诗人读书的热闹场面,其乐融融。③比喻。尾联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它好比窗前的绿草,欣欣向荣。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时的欢乐情景。④设问。尾联自问自答,强调读书无须附加任何功利目的,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

解析:首联。“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意为:阳光透过山林照在堂外的栏杆上,流水淙淙绕着长廊流过,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嗅着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诗人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传达出“春光无限好,正值读书时”的意趣,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颔联。“好鸟枝头亦朋友"意为:停在枝头的鸟儿,那是伴我读书的朋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儿人的特点,枝头上的鸟儿也成为诗人的好朋友,陪诗人一起读书,营造了热闹又其乐融融的读书场面。尾联。“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意为: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满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尾联一问一答,运用设问,强调读书可以培养人的雅趣,使人快乐;同时诗人将读书的乐趣比作“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写出齐聚读书时的欢乐情景。

17.答案:(1)江月年年望相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答案:①颠扑不破;②源源不断;③日新月异

解析:①处,由语境可知,此处需填一个修饰“真理”的成语,“真理"指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可用“颠扑不破”[指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②处,语境说的是美学要回归现实生活才能接地气,获得不断的滋养,可用“源源不断"(指持续不断)。③处,语境说的是人们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不断发展变化,可用“日新月异”(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19.答案: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

解析: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先找到句子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修饰成分改写为短句。首先提取画波浪线句子的主干,即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然后把原句中的修饰成分改写成短句;最后整理作答即可。

20.答案:两处引用,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