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育教育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0990德育教育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44071.1国外研究现状 1120601.1.1德育理论研究 1268771.1.2德育价值观研究 2199471.1.3德育行动研究 2241591.2国内研究现状 2190681.2.1德育理论研究 2235941.2.2课程思政研究 322975参考文献 51.1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国外政治环境与社会制度的不同,西方国家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不过有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研究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发展的较为成熟。1.1.1德育理论研究自上世纪以来,国外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有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这其中有着较高知名度的是以罗杰斯(Rogers)、马斯洛(Maslow)和斯滕豪斯(Stenhouse)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德育理论[4],其中关键思想是: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任务就是给这一倾向提供实现的条件。国外的教育理论方面,有较高知名度的还有以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为主要代表人物所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德育就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德育的中心是坚持发展道德认知能力[5]。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6]。此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品德教育应该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进行合作,应该通过直接、系统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的品德。这其中影响较大的人物包括托马斯·里克纳(ThomasLicko-na)、玛多娜·墨菲(MadonnaM.Murphy)和阿兰·罗克伍德(AlanLock-Wood)等[7]。品德教育教程的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气质、具有优良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具有积极的人生观、有较高的道德判断水平。品德教育的方式则包括:制定出核心价值观(包括诚实、公平、宽容、谨慎、自律、乐于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等),并由学校传授这些价值观。1.1.2德育价值观研究作为德育理论基础学说的詹姆斯·谢弗(JamesShaver)。他强调了教师和学生深入学习、认真思考道德问题在德育中的作用,强调德育过程中行为主体的重要意义。谢弗认为,德育的关键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重要的、而不是正确的价值观[8]。此外,作为主张价值澄清理论[9]的拉斯(L.Raths)、西蒙(S.B.Simon)、鲍姆(K.Baum)等几人,他们则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而非将教师认可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1.1.3德育行动研究西方国家的德育行动研究主要有著名的社会行动德育模式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德育学家弗雷德·纽曼(FredNewmanm)等[10]。他的主要观点是:当代价值理论偏重于道德知识,缺乏实施行动的训练。德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总体上来看,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侧重于学生诚实、公平、宽容、谨慎、自律等方面的培养。再者,国外看重的是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且道德教育理论广泛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怎样实现自我、促进自我生成、完善和发展道德认知能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自由等。由于价值观存在差异,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澄清学生的价值观而非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教育过多推崇自由,至于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道德教育研究则基本缺乏。1.2国内研究现状1.2.1德育理论研究我国古代十分看重道德教育,很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于道德的修养以及过程有着许多的论述。如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的四个重要方面。孟子则提出“存心保善”、“寡欲养心”、“反求诸己”等道德修养方式。董仲舒认为,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即“明于性情”。总的来看,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教育的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内心的修养与外来的教化。到了近些年,人们更加重视全方位的道德教育。第一个提出“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思想家是蔡元培,他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五育并举。此外,还有一部分研究人员也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探寻教育的本质,如秦毓钧的《教育学》(1908)[11]、姜琦的《教育学新论》(1946)等都根据他们本身的理解提出了教育的内涵与本质;这些理论对促进德育理论进一步的专门化起到了积极作用[12]。近些年的德育研究更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如章志光(1990)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13]。张耀灿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提倡现实的人与实践相联系,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施[14-15]。1.2.2课程思政研究准确的说,课程思政是近期提出的新事物,是极具社会主义国家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有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检索查询,目前有关于课程思政的论文和相关文献较少,而且其中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是高校学生(表1-1),对于中学生的思政课程研究更为稀少。表1-1中国知网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论文年份作者论文层次论文题目2019王秋慧硕士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践路径研究朱梦洁硕士“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张丽红博士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研究2018朱江龙学士高中课程思政研究——以《高中历史(必修三)》的人生观教育为视角(1)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目前中国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依据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思政融入课堂的核心思想来开展的。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等方面。如邱伟光等就提出课程思政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保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16]。当然,国内也有一些研究人员对课程思政的价值功能、实施策略进行过理论研究。如李睿淳提出课程思政具有思想价值、隐性教育等功能[17]。黄珊则认为,课程思政有助于加深学科教育深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18]。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方面,邱开金认为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思政教学内容,并认为要改变教学评价方法[19]。罗晓琴、李娜(2019)[20]、陆道坤(2018)[21]、奚迪(2019)[22]、赵继伟(2019)[23]等都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相关对策建议。潘乐等(2018)[24]则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分析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从总体上来看,中国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主要是从政策和教育原理出发,研究课程思政的深入内涵及其实施的重要性、必要性。结合前人文献可以看出,国内课程思政理论研究主重心放在原理和概念的剖析、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建议,其理论性和整体性较强。(2)课程思政实践研究由于目前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主要聚焦于在高校。主要研究在高校怎样根据不一样的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为的是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开展路线,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如张迪开展了将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25]、胡艳寒开展了将思政教育融入数学课程的路径研究[26]。另外,也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将一些实践性比较高的专业课作为载体实施课程思政研究;如杜玲等开展了旅游酒店市场营销课程的思政融合研究[27]、段华斌等在数据库课程中融合思政元素与实践、远俊红和林波等探索了课程思政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应用[28-29]。另一些研究人员探寻了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如衣雪艳开展了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30]。总的来说,当下中国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重点侧重于在高校范围内,只有很少数开展过中学课程思政研究。如朱江龙就以历史教材《必修三》为例,以人生观教育为视角,探讨了高中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31]。国内的德育研究起步比较早,孔孟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每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提出道德教育的内涵与道德修养的要求。但我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而且,他们一般都比较看重于个人自我修养方面,夸大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科学地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近些年来则从另一个角度,科学的说明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着重说明了全方位的培养。中国的课程思政的研究由于才刚刚开始。在研究前笔者曾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与其相关的硕博论文一共有56篇,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在最近几年都表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图1-1)。图1-1最近几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论文发表情况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发表在中国中文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大都在2018年和2019年。从数量与期刊类别来看,在思政类和教育类期刊上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数量比较多。从研究对象来看,多以高校学生为对象或以教师为对象进行课程思政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理论分析和教材分析为主要研究形式,很少采取实证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部分都在研究课程思政问题和对策,少数文章进行了案例研究,极少数进行实证研究,而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研究则没有。总而言之,中国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大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基本没有实证研究。高校率先推广课程思政,但其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并不深入,而是大多着重于研究每门课程内容与思政结合的方法并提出策略建议。并且目前课程思政大多为定性研究而缺少定量研究,且缺少案例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而有关地理课程思政研究则基本处于空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程思政是一近些年来新型的产物,当下在中学课程教学中没有多方位的展开,这也就造成了许多课程思政的研究缺乏。参考文献[1]《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节选[J].教育科学论坛,2017,17(20):3-5.[2]索春艳,张耀灿.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思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05):8-13+17.[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6).[4]F.ClarkPower,AnnHiggins,LawreneeKohlberg.LawreneeKohlberg'sapproachtomoraledueati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c1989[5]OnBecomingaPerson;ATherapist’sViewofPsychotherapy.Rogers,R.Carl..1961[6]AnneColby,LawreneeKohlberg.ThemeasurementofmoraljudgmentVol.I:theoretiealfoundationandresearehvalida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7]Educatingforcharacter:TheSchool’sHighestCalling.ThomasLickona.GeorgiaHumanitiesLecture.1997[8]TheMoralDecision:EstablishingtheTheoreticalFoundationofTeachers.JamesShaver.1967[9]ValuesandTeaching.LouisE·Rathsetal.1978[10]EducationforCitizenAction:ChallengeforSecondaryCurriculum.FredWNewman.1975[11]秦毓钧.教育学[M].北京:中国图书公司,1908:33-37.[12]田海洋.中国近代德育理论的历史变奏——兼谈近年来的研究及其特点与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01):111-117.[13]章志光.试论品德的心理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01):7-17.[14]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5(07):62-65.[1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17]李睿淳.“现代职业人”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生成及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4(05):121-124.[18]黄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研究[J].才智,2019,4(15):191.[19]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010).[20]罗晓琴,李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6(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