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及对策—以F小学为例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一同带入城市生活,因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然而,许多处于小学学段的流动儿童在融入流入地教育系统就学时遇到困难,导致学习困难、难以融入迁入地等情况出现。为了探究这一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本研究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找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为流动儿童的学习、发展提供多角度的支持。关键词:小学教育;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目录引言 1(一)研究目的 1(二)研究意义 1(二)实用价值 1一、文献综述 1(一)国外研究现状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二、核心概念 2(一)流动儿童 2(二)学校融入 2三、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及原因分析 3(一)访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访谈和调查问卷设计 31.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访谈的设计 32.问卷的设计与取样 3(二)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现状及在的问题 31.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与本地儿童存在差距 32.遭受隐性歧视,人际交往易受挫 43.流动儿童被统一对待,细致区分不足 4(三)问题归因 51.家庭教育支持有限 52.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支持不足 63.教育系统缺乏必要的支持措施 7四、针对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策略 7(一)建立合适的家校及社区的沟通支持机制 7(二)对教师进行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支持的专门培训 7(三)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支持系统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附录: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情况调查问卷 11引言(一)研究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也随之变化。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居住的过程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迁入地的城市学校接受教育,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流动儿童,而由于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和地区的改变,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本研究尝试找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研究可行性的措施,为解决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提供参考。研究意义梁启超先生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基本知识的获得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萌芽时期,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流动儿童数量为3581万,与2005年相比,增幅为41.37%[1]。近年来,流动儿童数量呈增长趋势,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流入地的居住时间有所延长,表现出移民倾向。因此对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小学教育整体发展,推动流动儿童更好的成长发展。实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文件或会议报告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这意味着流动儿童问题已引起关注和重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因流动受限,流动儿童问题可以说是被忽视,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各类资源欠缺不足。20世纪90年代,随流动儿童人数的迅速增加,媒体和社会开始关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而同一时期,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不少流动儿童能成功在迁入地入学接受小学教育。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仅保证流动儿童上能够入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能不能更好的融入迁入地的学习生活成为了新的社会需求。一、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由于受到研究内容限制,关于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教育融入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需找到一个较大型并且内部各地区有一定差异的发达国家进行参考,由于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相近,内部主要由东西海岸经济发达区、中部农业区、南部边境区、五大湖畜牧业和传统重工业区等不同的区域组成,因此本研究主要以美国的研究现状作为国外研究现状的参考。由于美国较早的完成工业化,进入现代社会,大量中部地区的人口向东西海岸转移,与此同时,由于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吸引了大量外国移民进入美国,经过50余年的实践探索,美国政府逐渐建立了集教育立法、决策、执行及监管于一体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多方协作、精准资助、全面发展的流动儿童教育援助系统[2]。不断制定与完善教育法案,推动援助由“能上学”到“上好学”转移。联邦及各地不断进行立法,从保障流动儿童的入学到关注流动儿童的贫困情况、健康情况,到现在制定标准,确保流动儿童学业情况达到规定的标准,为流动儿童考试提供方便等,比较好的保障了小学流动儿童的教育[3]。推动管理机制改变,由中央到地方。经历了由联邦到州的权限下放,调动了各州的积极性,更加灵活的措施不断出台。注重家校合作,促进家庭和学校良性互动,走访了不少流动儿童家庭后,发现家庭最缺的就是水电天然气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当地政府会资助这些流动儿童家庭,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流通儿童服务支持系统。通过建立流动儿童的动态数据库,使得各州教育系统可以从数据库中查看流动儿童的教育情况,以便流动儿童在新的州继续教育。同时,在微观层面,许多州也利用资金支持学校社区和家庭间的互动,学校教师对社区和家长提供指导建议,利用社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没时间、没能力对流动儿童进行合适的引导和教育的情况。美国国内的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教育融入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但受到美国的种族歧视等问题的影响,很难出现真正保障流动儿童较好的学校融入教育融入、接受公平小学教育的方案,更不用说美国的公立教育质量在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于精英阶层子女就学的私立学校,教育公平更是任重而道远。(二)国内研究现状上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开始探讨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尤其是1998年,教育部、公安部联合颁布《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之后,学术界的探讨开始越来越具有实际意义。1998年后,中国政府不断推出新规,要求保障流动儿童就地入学的权利,这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当前各地的保障措施多局限于保障入学的权利,而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教育融入至少还包括让流动儿童能够较好的融入迁入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从结果来看,流动儿童的成绩和发展情况至少应和本地学生相似,需要更多的有力措施才能保证小学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4]。当前的针对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的国内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流动儿童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学业成就和发展以及心理融入三个方面。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仅关注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两类同龄人的交往情况,还探究了流动儿童师生关系情况和带来的影响。在学业成就方面,当前研究认为,一方面,流动儿童由于迁移前后学校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的差距,容易产生不适应的情况,陷入基础差—不愿学—学习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部分流动儿童由于家庭收入水平相较于本地学生偏低,更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有很强的和上进心。在心理融入方面,当前研究发现,虽然流动儿童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产生不适应,但通常不会直接的表露出来,往往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发现,比如写日记、不愿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等。当前学校融入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过分将流动儿童标签化群体化,忽视了流动儿童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其次没有对学校教育中教师如何教给出明确指示,在系统的针对流动儿童的整体教育设计完成之前,教师如何教成为了改变流动儿童融入困难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并没有出针对性的建议。在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探究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教育部门、学校以及流动儿童家庭提供帮助和参考。二、核心概念(一)流动儿童按照公安部颁发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中的概念界定,流动儿童,指年龄在6至14周岁,跟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无当地户籍,有学习能力的儿童[5],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二)学校融入学校融入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读的教育融入过程,包括人际交往、学业、心理等方面的融入[7]。三、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及原因分析(一)访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访谈和调查问卷设计1.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访谈的设计本研究以济南市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F小学为例,F小学共有60个教学班,平均每班50名学生,有流动儿童438名,笔者对20名班上有流动儿童的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访谈,访谈的主题为:您认为流动儿童是否与本地儿童在学习方面存在差距。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流动儿童在学习习惯上存在与本地儿童的差距,一些流动儿童纪律意识较差,从学习成绩上来看,则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流动儿童成绩突出,而其他则较差。2.问卷的设计与取样本次调查问卷参考了台州学院思政部台州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度暑期调研队的问卷[8],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在每个年级选取了20名流动儿童进行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103份。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家庭和教育情况、和心理情况三部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济南市不如老家好的流动儿童达37,4%,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二)小学流动儿童学校融入现状及在的问题1.流动儿童学业成绩与本地儿童存在差距笔者在开展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时,特意统计了F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次期末测验的语文、数学两科成绩,结果发现,年级平均成绩分别为82.5和88分,而61名流动儿童的成绩分别为80.3和85.7分。通过对61名流动儿童的成绩进行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有5名流动儿童数学和语文成绩均在90分以上,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数学成绩标准差分别为6.73和5.01,而流动儿童的标准差为7.27和6.23.结论显示,流动儿童不仅成绩平均分与本地学生有一定差距,且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2.遭受隐性歧视,人际交往易受挫虽然农民工这一群体,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制度保障,但对他们仍有很多的隐性歧视,对其子女也是一样。一方面,在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容易被同龄人贴上外地、农村等标签,这使得流动儿童往往会产生孤独的心理,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进一步形成了恶性循环。尽管大多数学生对流动儿童持鼓励、包容的态度,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不仅可能会遭受隐性歧视,流动儿童对自身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出现适应困难[9]。调查问卷的统计显示,经常参与学校团体活动的流动儿童有14.13%,而很少或不参加的合计为44.23%。另一方面,少数教师对流动儿童也存在着不守纪律、学习不认真的刻板印象,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教师往往表现出尊重的态度,而教师的刻板印象很容易使得学生对城市和新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和疏离感。除此之外,由于脱离了农村的传统熟人社会,使得在学校之外,流动儿童也往往缺乏同龄人进行交往。3.流动儿童被统一对待,细致区分不足对F小学流动儿童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多数流动儿童来自于山东省内,其余多来自与山东相邻的河南、河北、江苏等省份。从山东省内看,语言方面,主要分为内陆和半岛地区两大方言区;从生活习惯来看,沿海和内陆也有诸多不同,对于外省迁入的流动儿童尤其如此,现在的针对流动儿童的校园支持,往往忽视了流动儿童群体的内部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三)问题归因1.家庭教育支持有限从家庭教育的视角看,进城务工的人员主要以从事体力劳动和流水线劳动等为主,说明普遍的受教育水平较低,难以参加要求文化水平较高的工作,也很难有正确引导和教育的专业知识;体力劳动和流水线作等工作特点使得许多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使得务工人员没有固定时间与小学流动儿童进行沟通交流[10]。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开展正确的引导,使得这使得小学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周围同龄人存在差距。对流动儿童课余时间的调查显示,多数流动儿童在课余生活中,在分担家务或玩手机平板,一些学生利用各种办法寻找游戏防沉迷机制的漏洞,很少参加辅导班等课外活动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部分农民工不仅不能对流动儿童的教育起到正面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等。尤其对小学流动儿童来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时期,一些不良习惯和性格的形成很可能对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2.学校教师对流动儿童的支持不足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育人过程和效果。教师是儿童的重要他人,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有着不同的影响[11]。小学流动儿童最信任的人是教师,由于学校没有相关安排,教师没有对流动儿童进行学校融入支持的相关动力,在访谈中超过10位教师表示,教学任务、学校活动、准备教育检查已经占据了教师的全部时间,很少有多余精力处理其他事务,这阻碍了教师对流动儿童进行关注和教育关怀。因此多数教师仅从学业成绩方面对部分学习困难的流动儿童进行学习引导,对于流动儿童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可能或正在遭受的隐性歧视关注度不足。客观方面,据笔者对本小学的调查问卷显示,三成以上的家长为工人,三成以上的家长为农民,如图3-3所示。他们要为家庭经济问题不断奔波,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工厂里的辛勤劳作让他们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没有精力参与家校共育。主观方面,在您认为影响您与老师沟通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序前三的是)一题中,除了没有时间和精力,第二排列靠前的原因就是不知道怎么和老师沟通,如图3-4所示。3.教育系统缺乏必要的支持措施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反映,近几年来,济南市各级政府部门在教育投入和政策上不断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坚持对中小学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工作,但仍不能满足外来人口子女急剧增多的实际需求。以小学入学为例,城市每年各学区内适龄儿童的数量远远超出六年级毕业学生的人数,招生压力大几乎是全市各区都面临的突出问题[12]。从这一点来看,教育投入的增长跟国民经济增长和政策支持成正相关,而流动儿童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了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这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必然结果,已经成为了几乎全国大中城市命令的普遍问题。任何政策的实施和执行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经费支持和师资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于流动儿童缺乏制度性的教育关怀,例如没有对单独针对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和基本生活地区记录的数据库,不利于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流动儿童进行区别关怀。同时,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仅仅解决了有无问题,距离够用还有很远的距离。除此之外,现有义务教育体系下,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模式,使得流动儿童少有时间参加教师或家长指导下同龄人之间的社交或集体活动,非常不利于流动儿童通过集体活动缓解融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四、针对小学流动儿童教育融入问题的策略(一)建立合适的家校及社区的沟通支持机制对于许多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甚至受到家庭负面影响的情况,学校、家长和社区应加强合作沟通,学校可以尝试建立普遍的寄宿设施,通过聘请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教师的方式,让公立学校替代家长在几乎全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部分生活习惯的养成价值观建立方面的作用。面对不同的流动儿童家庭,可以提供两种选择,对于没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流动儿童家庭,可以选择长期寄宿制,周一至周五,流动儿童和部分选择寄宿的本地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周六用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周日作为休假,流动儿童可以选择回家。在正常上课时间外,教师进行学习、生活、活动等多方面辅导,家长可以在学校的非学习时间探望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对于没有能力但有时间、有意愿对流动儿童进行积极家庭教育的流动儿童家庭,可以选择延长在校时间和参加学校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的方法相结合,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在校完成,通过延时放学,一方面使得流动儿童放学和家长下班不存在时间差,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些同伴活动,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需要社区进行协助,例如在流动儿童放学回到社区时,如果家长仍未下班,则需社区工作人员确认流动儿童的回家情况。总的来说,流动儿童家长不再负责子女的学习,转而在学校指导下多与流动儿童开展亲子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流动儿童亲子关系更加趋于和谐。(二)对教师进行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支持的专门培训教师应接受专门的培训,在关注流动儿童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流动儿童的校园生活和人际交往。一方面,学校要在各种活动之余,安排合适的规划。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个体,应至少出三方面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改善同流动儿童之间的关系和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作为流动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自身首先不能对流动儿童产生偏见,认为流动儿童的不良习惯和学习成绩是由于“流动儿童”这一标签产生的,事实并非如此,只要经过合适的引导,流动儿童也能和本地儿童一样,因此教师应平等对待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其次,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和班级事物的处理中,引导本地学生对流动儿童平等对待,改善流动儿童在校同龄人的人际交往情况;最后,教师还应帮助流动儿童价消除自身的城市身份认同差异和地区认同差异,弱化流动儿童的自我标签和自身外地人定位。(三)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支持系统为了便利小学流动儿童就学,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云存储技术,建立国家级流动儿童教育经历信息的动态数据库,一方面,便于迁入地小学了解流动儿童已接受的教育经历,为流动儿童迁入后的学业发展作出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针对不同流动儿童的不同的迁出地,进行针对性的支持。
结语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析弱电安防系统综合防雷解决方案考核试卷
- 石棉在流体控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煤炭加工工艺对低质煤利用的影响考核试卷
- DB11T 589-2010 保健按摩操作规范
- 森林小屋课件教学课件
- 员工知识产权培训总结报告
- 员工技能培训道场方案
- 英语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工学院《沥青与沥青混合材料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ATM机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习思想教材配套练习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led显示屏工艺流程
- 建设项目设计管理方案
- 第13课《警惕可怕的狂犬病》 课件
- 仓库货物条码管理培训
-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
- 水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讲座
- 技术协议范本通用模板
- 香港十日游旅游计划书
- 屠宰工培训课件
- 生命的价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