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形考任务1-3+学习行为表现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1.《子夜》选读“吴老太爷之死”一章在小说缜密的结构中起闭幕结束作用。(×)2.《梅雨之夕》是施蛰存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3.《菱荡》以情景进行组织,特点是大量景物描写和随意的人物点染,语言清新流利。(√)4.《铸剑》体现了鲁迅的语言风格: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5.散文《烛虚》以想象为材料,但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6.小说《边城》有何特点?简要说明湘西地域文化与沈从文小说的关系。答:小说《边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背景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首先,小说《边城》以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为背景,通过描绘湘西的自然美景、人情风俗以及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通过《边城》展现了湘西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以及对现代文明侵入乡土温情中的忧虑和无奈。小说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如青山绿水、溪流、白塔等,构建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湘西世界,这个世界的描绘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表达,体现了楚文化的影响和湘西人民保留的人性的童稚天真、浪漫热情。其次,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与其说是对湘西世界的描绘,不如说是对湘西文化的赞美和守护。沈从文自称为“对政治无信仰但对生命极关心的乡下人”,他关注的是未经文明社会污染的边地社会的人生形式。通过《边城》中的故事,沈从文表达了对湘西边民的“自在状态”和质朴坚韧的生命本性的赞美。这种对湘西人情风俗的描写,对自然生存状态的赞美,在《边城》中达到了极致,典型地代表了沈从文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最后,《边城》通过牧歌式的抒写,既展现了作者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又流露出对工业文明侵入到乡土温情中的愁苦与无奈。这种牧歌式的美丽与挽歌式的忧愁共同构成了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湘西世界”的解构与重构,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的深刻思考。综上所述,小说《边城》的特点在于其通过对湘西地域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生活和生命形态,同时反映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冲突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7.简要说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潜在作者与叙述者、人物的关系。答: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展现了作者与叙述者、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在《在酒楼上》,鲁迅通过两种主要分析方式探讨了小说中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第一种分析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叙述者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吕纬甫在面对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第二种分析则认为吕纬甫身上有鲁迅的影子,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两种分析揭示了鲁迅在创作《在酒楼上》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和哲学思考,通过小说中的叙述者和人物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中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批判。鲁迅通过这种内在的灵魂对话,探索了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使得全篇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8.简述《正红旗下》的叙述风格、语言特点。答:老舍在这部作品中的追求:即以自传为线索,表现社会风习与历史的变迁,尤其与他过去的写作不同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对本民族的历史清末旗人的生活习气作了出色的表现对这一目的来说,自传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进入历史与审视民族风习的视角老舍一方面又回到他以前创作的审视国民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时代共名的前提下,他以个人所见所闻的民族风习及其变迁为叙述的中心,与本民族的历史保持一种亲熟的反省态度这种态度与《茶馆》类似,是采取了一种把重大的历史事件与思想主题化人对日常生活的描绘之中的叙事策略,从而由时代共鸣走向对民族民间风习的诗意描绘这部小说的语言艺术也很值得称道,老舍把理性的反思融入形象的描绘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的讽刺笔调,特别适合小说所要表现的民族风习与反思国民性的需要《正红旗下》对福海行为、动作描写所体现的老舍小说语言洗练、传神的特点。9.简述朱自清散文《儿女》的写作笔法。答:朱自清的散文《儿女》展现了其独特的写作笔法,通过朴素、自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作为父亲的心路历程和对儿女的深情关怀。首先,朱自清在《儿女》中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以庄肃的态度和稳静的笔触,述说了自己在对待儿女问题上的心灵历程。文章没有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雕饰,而是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文章更加贴近读者,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挚和思考的深入。在内容上,朱自清通过回忆和反思,展现了作者从年轻时的不成熟到中年时的成熟和反思。年轻时,作者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就成为了父亲,对待儿女的方式粗暴,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意识到应该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来教育子女,帮助他们发展自己,培养他们的胸襟与眼光。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成长和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在写作技巧上,朱自清运用了精心的构思和谋篇布局,使得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章开头虽然看似普通,却是全文的基础,矛盾和冲突由此萌发。作者从多个角度阐发自己的感受,每个角度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互为印证,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充满哲理的思辨。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如通过友人对儿女的观点和态度,来映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从而加深了对教育儿女的责任感和寻求更明智的教育方法的渴望。最后,朱自清在描绘儿女形象时,采用了概括而又具体的描述手法,通过进餐和游戏等儿童生活中的代表性环节,生动地展现了儿女的群像。这种描写不仅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而且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临其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儿时的欢乐。综上所述,朱自清在《儿女》中的写作笔法体现了其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刻的内心独白、严谨的文章结构以及对儿女深情的描绘,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这篇散文的独特魅力。10.《倾城之恋》体现了张爱玲小说怎样的叙述风格?答:《倾城之恋》体现了张爱玲小说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精巧的文学结构,通过表现女性永恒的悲哀,展现了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运用了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精巧的文学结构,通过这个文学结构去表现女性永恒的悲哀。这种悲哀因为其永恒不变的特性,反倒给人一种安全感,体现了张爱玲小说的一贯特色。她的作品多表现当时的都市男女婚恋关系,蕴含着新旧交替中孕育的纠结的女性意识。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剖析了世俗人们的情感,还道出了足以颠覆传统美好爱情的传奇,同时掀起罩在世俗爱情的平凡与庸俗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在一览无余后,对生活的真相有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倾城之恋》并非一个老套的才子佳人故事,倒有点像破落女子钓金龟婿的传奇故事,与“五四”以来的爱情故事相比,有了更多的关于金钱、生存等现实考量因素。通过描写俗世男女的婚恋,展现了战争与爱情交织中命运的偶然与必然,以及一个无尽苍凉的复杂社会。形考任务21.《冯至诗三首》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2.《卞之琳诗二首》特点:诗的小说化和戏剧化,乡愁。(√)3.《戴望舒诗二首》特点:浓烈诗情的象征意象,讲求曲折地表现现实情绪。(√)4.《穆旦诗二首》具有“诗与思的结合”,“沉思的诗”的特点。(×)5.散文《独语》具有抽象抒情的特点。(×)6.简述《闻一多诗二首》的风格特点。答: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和建筑美。闻一多认为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他倡导诗的“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和“建筑美”(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和语言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音节、节奏和结构上达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注重诗境的绘画美。闻一多的诗歌不仅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在视觉上也给人以美的感受。他善于运用辞藻,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使得诗歌在视觉上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3)语言的凝练和形象的奇险。闻一多的诗歌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常常通过奇特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既简洁又富有深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闻一多的诗歌借助形象寄托情思达到抒情目的,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对民主的追求。(5)沉郁的风格。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的诗歌中体现了受英美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矛盾。他在美国学习西方文化,回国后面对专制和腐败的政权压迫,这种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沉郁”风格。综上所述,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洋诗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7.简述丁西林话剧《酒后》的戏剧语言和戏剧结构特点。答:丁西林话剧《酒后》的戏剧语言和戏剧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戏剧语言:(1)丁西林在《酒后》中展现了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他通过轻松诙谐的方式处理了三角关系的复杂问题,例如,当刘太太在醉酒状态下向陈先生的朋友表白时,朋友误解了刘太太的话,以为刘太太在谈论一只马蜂,这种误解带来的尴尬和误解,以及陈先生在知道真相后的反应,都充分展示了丁西林的幽默和机智。(2)他的语言幽默俏皮,轻松机智,不是表面的、低级的搞笑,而是含蓄的、耐咀嚼的,并且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和话外之音。这种语言风格属于英国绅士式的幽默,为中国现代戏剧增添了新的色彩。戏剧结构:(1)《酒后》的结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二元三人”模式,即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微妙情感关系。这种结构不利用夸张的外部冲突,而是通过误会法、映衬法、翻转法等手法令情节层层相扣、妙趣横生,尤其在结尾处常发生逆转,使读者会心一笑。(2)丁西林在《酒后》中的戏剧结构精巧,通常只有两三个人物,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展现了生活中的喜剧元素。这种结构与当时流行的“问题剧”“社会剧”不同,他取材于日常生活,离时代和社会冲突稍远,重点表现知识分子和市民的家庭、爱情关系,从日常的、平庸的生活中寻找喜剧元素。综上所述,丁西林在《酒后》中的戏剧语言和戏剧结构展现了他独特的喜剧风格,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和精巧的结构设计,展现了生活中的喜剧元素,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8.简述徐志摩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的特点。答: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诗的显著特点包括:(1)意象的运用:通过风的形象来表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风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力量和无情,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2)旋律和节奏:诗歌通过反复和押韵的手法加强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动人,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3)情感表达: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爱情、友情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感悟。通过对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美以及理想的追求和企盼,以及对理想幻灭所生的失望和痛苦。(4)象征与隐喻:诗歌中的“风”不仅是自然现象的象征,也象征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变化。通过风的形象,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迷茫感。(5)情感深度:诗歌通过反复喟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和连续描写的梦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彷徨、苦闷和迷惘情绪,以及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与失落。(6)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28年,是徐志摩在经历种种挫折、痛苦与思索后的作品,主要表达了追求“回到生命本体中去”的诗歌理想,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深刻感受。综上所述,《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通过精心构建的旋律组合、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9.简述郭沫若诗歌《天狗》的风格特点。答:郭沫若的诗歌《天狗》展现了典型的“暴躁凌厉”风格,同时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点。首先,《天狗》的风格被描述为“暴躁凌厉”,这种风格在内容上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借助“凶神”天狗来表现主题,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诗歌中每句都以“我”打头,多短句,气势宏伟壮阔,情绪激昂高涨,充分体现了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其次,《天狗》的艺术特点还包括诗体形式上的创新,全诗通体以“我”字领句,从头至尾构成连珠式排比,层层推进,步步强化,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抒情氛围。诗歌句式简短,节奏急促,韵律铿锵,气势雄壮,这些特点都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此外,《天狗》中的“天狗”象征着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同时也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综上所述,郭沫若的《天狗》不仅展现了“暴躁凌厉”的风格特点,还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反叛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10.试分析曹禺话剧《日出》的台词特点与戏剧冲突。答:曹禺的话剧《日出》的台词特点与戏剧冲突主要体现在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物性格的鲜明展现上。首先,曹禺在《日出》中的台词设计,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实社会。剧中的各色人物都是在金钱的漩涡中挣扎,如陈白露在金钱与精神信仰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对人们精神的压迫和扭曲。这种冲突不仅增加了戏剧的尖锐性,也使得剧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其次,曹禺在《日出》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百态。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在剧中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内心世界。例如,方达生与陈白露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纯真年代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以及陈白露对现实的无奈和反抗。这种通过人物形象和台词展现的社会批判,使得《日出》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此外,《日出》的台词设计还体现了曹禺对话剧艺术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精心设计的台词和戏剧冲突,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也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本质。曹禺的这种创作风格,使得《日出》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曹禺在《日出》中的台词设计和戏剧冲突安排,不仅展现了其作为话剧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性的复杂多变。形考任务31.散文《野草》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2.施蛰存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为戏剧化小说,返璞归真,语言平易。(×)3.胡适的《追悼志摩》具有学者散文的特点。(√)4.萧红《呼兰河传》中,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童年的不同视角,都市与乡村的不同情境之间。(√)5.随笔体散文《苦雨》大量铺垫,议论与叙述交叉。(×)6.简述张爱玲散文《更衣记》的写作特点。答:张爱玲的散文《更衣记》展现了其独特的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历史视角与文化反思:《更衣记》通过描述从清朝到“五四时期”中国女性服装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带给中国社会的变化。张爱玲借助女性服装的变化,描绘了中国女性随着社会变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从而揭示了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变化。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张爱玲利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通过服饰这一细节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她通过服饰的描述,展现了从封建束缚到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进步过程。语言风格与表达:张爱玲在文章中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的风玲”等,这些描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画面感,使得文章极具可读性。对服饰与人生的态度:张爱玲通过服饰来写作者对人生的态度,认为服饰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通过服饰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态度。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张爱玲对服饰、对人生的重感悟、重体验、率性而为的态度。深刻的社会和心理描写:《更衣记》不仅是对服装变化的描述,更是对中国社会变革中人们心理和态度变化的深刻反映。通过服装这一细节,张爱玲剖析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综上所述,张爱玲的《更衣记》以其独特的视角、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刻的社会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其散文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7.简述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语感特点。答:《阿长与〈山海经〉》的语感特点主要体现在深情、生动和细腻的描写上。首先,这篇散文通过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长妈妈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文章通过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绘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性格特征,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其次,散文的写作特色还包括洗练的字词、独特的句式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用词十分讲究,准确而得体,如通过描写长妈妈的肖像体态“黄胖而矮”,以及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习惯,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人物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此外,散文通过对长妈妈的着力表现与生动叙写,不仅在她那地位卑微、命运不幸的悲剧底色上,又浓浓地涂上了一层其心灵被损伤的悲剧色彩。尽管长妈妈在思想、性格上有这样一些较为严重的弱点和缺点,但她在性格上又有其热忱和善良的一面,这种复杂的性格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综上所述,《阿长与〈山海经〉》通过深情、生动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长妈妈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怀念和对封建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刻思考。8.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有哪些特点?答:《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独特的平民视角与文化视角:老舍通过这部作品批判了老中国儿女的国民性,探索了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缺点,从平民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2)丰富的北京风土人情描写:小说详细描绘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习俗世相,开掘了各个阶层文化心理,展现了北京社会的多元面貌。(3)继承传统的小说艺术:老舍擅长运用白描手法,继承了传统的小说艺术,使得小说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鲜明。(4)创立了独特的“京味语言”:小说以北京文化为内核,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幽默俗白为特征,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5)深刻反映社会现实:通过主人公祥子的遭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黑暗、混乱以及多灾多难的年代,揭示了军阀混战、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对工农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6)艺术风格的探索与创造:小说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成功与成熟地展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成就。(7)人物形象鲜明: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社会代表性,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特点,《骆驼祥子》不仅成为了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也展现了老舍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人文关怀。9.小说《在酒楼上》题材与结构模式有何特点?答:小说《在酒楼上》的题材与结构模式展现了鲁迅对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形象及心态的深刻探讨剖析。首先,从题材上看,《在酒楼上》通过讲述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变成意志消沉的文人的转变,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这一题材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困境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尤其是通过吕纬甫这一角色,展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变革和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在结构模式上,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述形式,包括主叙述、次叙述和次次叙述三个层次的叙述。这种复杂的叙述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和深度,也使得小说的叙事更加丰富和立体。通过这种叙述方式,鲁迅不仅展现了吕纬甫个人的心路历程,还通过不同叙述者的视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事行政培训与组织文化考核试卷
- 公共设施物业与租赁管理考核试卷
- 电池制造行业环保措施研究考核试卷
- 新能源在科研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与创新考核试卷
- 健康科技在应急救援中的实践与经验分享考核试卷
- 公路运输技术与设备创新考核试卷
- 游乐园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维护考核试卷
- 污水处理中的工艺与应用探索考核试卷
- 危险品管理的品牌塑造与营销考核试卷
- 家庭会议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鄂尔多斯市国资产投资控股集团限公司招聘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校企共建实验室方案
- 2024年电商直播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2021年4月自考0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MOOC 管理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 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课《修改病句》修改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课件
- (2024年)部队战备教育教案x
- 《焚烧烟气净化产物资源化利用 工业用盐》编制说明
- 《交互设计》课件
- 怀孕的hcg验血报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