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课件_第1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课件_第2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课件_第3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课件_第4页
2018届高考语文知识点梳理总复习-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阅读指导]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

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

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

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

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

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

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

画出来。二、“先审后读”速读法1.审,就是审读题干选文的篇幅一般1000字左右,涉及的内容往往超出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不能再按常规方法去阅读。如果有标题的话,先看看标题,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再从题干入手,带着题干去阅读文本,阅读就会很有针对性,能够很快达到目的。2.读,就是读文本,明确信息角度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三、标画关键词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阅读示例]文本内容信息把握①抓概念,明论题“悲剧”是本文的论述对象,也是重要概念。文章既表述了“悲剧”的内涵,也明确了悲剧与现实悲剧的区别与联系。②抓过渡句,明思路“然而”一转,“不仅……而且……”一句过渡,标志着行文由阐释悲剧的“冲突”与“毁灭”,转入对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原因的阐释。③抓中心句,明要点段首提出观点: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同时阐明了现实悲剧与文学艺术的不同。④抓典例,明作用抓典型事例,进一步明确现实的悲剧不能直接成为审美对象。⑤抓中心句,明要点段首点明文学艺术成为悲剧审美对象形式的原因: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⑥抓关键句,明观点“当然”表明作者另有话说。“当然”一词引领的内容,可概括为,作者认为:悲剧事件与观众(读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观众才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进而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⑦抓尾句,明观点结尾段明确了自己对悲剧的基本评价和态度。作者认为人们喜欢欣赏悲剧,在于悲剧不仅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整体感知】本文阐释了概念内涵、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表现了悲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3分)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解析(1)审清题意——考查对“悲剧”的理解,选择“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2)解题步骤——①根据对象“原文所论悲剧”锁定与之相关的区域;②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③与选项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3)答案解析——联系【读·抓信息】③:文中论述的悲剧在第三段限定为“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且在第四段更有“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表述,而D项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层面,所以并非原文所论悲剧。属于范围不清。答案

D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解析(1)审清题意——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选择理解不符合原文重要语句意思的一项。(2)解题步骤——①审读各项,锁定与之相关的区域;②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3)答案解析——联系【读·抓信息】④⑤⑥:C项中“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距离”和“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的说法错误,原文认为欣赏悲剧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并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C项曲解文意,表意与原文不符。属于无中生有。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解析(1)审清题意——根据原文内容,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解题步骤——①逐项细读,准确把握各项表述观点和倾向;②对题读文,圈定选项在文中的检索区间,选定支撑选项观点的依据和体现选项观点的语句;③比较选项观点与倾向与原文的差别和变化。(3)答案解析——联系【读·抓信息】⑤⑥:B项中对“以悲为美”的理解错误,存在因果混乱或分析片面的问题。“以悲为美”,应指欣赏“悲剧”所表现的“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和“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两方面。人们喜欢悲剧的原因,既应有悲剧的“冲突与毁灭”,又应有悲剧的“抗争与拼搏”。答案

B一、了解命题设误的6种手段和8大陷阱(一)选项设误的6种手段要想准确确定选项正误,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1.删(删减)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3.调(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即学即练]请将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其设误手段属于哪种情况,并进行简要比较分析。1.(2015·湖北卷,8)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设误手段:________比较分析:

答案设误手段:改比较分析:原文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在选项中被改成了“从来没有”。原文: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2.(2015·重庆卷,4)A.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

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设误手段: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设误手段:删比较分析:“是采用天然原材料”的表述不严密,与第三段最后一句中“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的表述不吻合,夸大事实,删去了限定词“一般”。原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3.(2014·湖北卷,7)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

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

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设误手段: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设误手段:漏比较分析:选项只强调了个人生活而没有涉及社会生活层面,是命题者故意漏掉第五段设置的错误项。原文: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4.(2014·辽宁卷,2)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

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

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设误手段: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设误手段:凑比较分析:比对原文可知。选项将伊壁鸠鲁和约翰·穆勒的说法杂糅在一起,混为一谈了。原文: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二)选项设误的8大陷阱命题人在编拟选项时,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概述、转述、重组、调序等是常用方法。在此过程中,命题者将原文意思“悄悄”作了改变,给考生布下一个思维陷阱,从而考查考生思维的严谨性。认识这一命题规律,还需掌握以下八种设误类型及其对策。类型设误解读选项特征应对策略1.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样,错项故意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选项往往是丢掉原文中的一两个关键词,或者不顾前后语境断章取义,或者利用某些概念的多义性进行误导,从而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表述。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2.偷换概念主要指命题人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3.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4.张冠李戴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5.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6.混淆时态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然、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7.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8.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即学即练]一、请将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其设误陷阱类型,并作简要比较分析。1.(2015·四川卷,5)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

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陷阱类型:________

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陷阱类型:以偏概全比较分析:原文说“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举《尚书》一例只是为了证明“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并不能由此得出“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的结论。选项以偏概全。原文: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2.(2015·安徽卷,3)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

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

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陷阱类型: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陷阱类型:偷换概念比较分析:选项中“这一过程”指的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形成的过程,把形成过程等同于其“价值和意义”是偷换概念。从原文来看,“价值和意义”应指“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原文: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3.(2015·安徽卷,1)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

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

偏狭。陷阱类型: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陷阱类型:偷换概念比较分析:“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一句中,将“经典”这一概念,偷换成了“中国经典”。原文表述为“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原文: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4.(2015·四川卷,6)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

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陷阱类型:________比较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陷阱类型:无中生有比较分析:原文说《白虎通义》“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并没有说分别代表“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原文: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二、(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摘编自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下面以第5题为例,教给同学们如何运用比对法迅速判断出选项的正误。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内容选项选项表述原文表述A表述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对选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借贷、质、押、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在宋以前就存在,而“典”是在宋代才产生的信用形式。B表述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比对选项中的“基本上”“主要目的”与原文“主要表现为”对应,“帮助百姓度过困境”,表明政府借贷行为不是为了盈利,相对于私人的高利贷,“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便言之有据了。选项表述符合原文。C表述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比对选项第1句表述原文第1句内容,意义完整;第2句用“不偿还债务”转述原文“违约”一词,意思相同。选项表述符合原文。D表述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比对选项概括内容范围较大,组合“通货紧缩”“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等关键词语成为新的句子,意思与原文一致。选项表述符合原文。答案A请同学们将第6、7题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选出正确答案并验证。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内容选项选项表述原文表述A表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比对

B表述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比对

C表述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比对

D表述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比对

解析A项,选项中的“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对应原文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选项中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对应原文的“陆续出现……新型纸质信用工具”。选项表述符合原文。B项,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③段可知,纸质信用工具是“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陆续出现的,文中并没有“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信息。C项,选项侧重从商人方面筛选原文材料,其中“专卖凭证”对应原文的“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选项表述符合原文。D项,选项中的“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提供了技术条件”与原文“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相对应,意思相同。选项表述符合原文。答案B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内容选项选项表述原文表述A表述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比对

B表述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比对

C表述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交子、关子、会子到指定的地区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比对

D表述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比对

解析A项,选项有推断的因素。经济、金融发展,相应机构自然随之发展。选项表述符合原文。B项,选项以房产为特例转述原文对应信息,其中的“出租权”包含原文的“收益支配权”。选项表述符合原文。C项,选项根据原文中的“早期”“携带方便”“具有汇票性质”“顺利结算”“此后……逐步发展为纸币”等词句重新组句,意义保持不变。选项表述符合原文。D项,以偏概全。“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的说法有误。从原文第②段最后一句“(赊买赊卖)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看,高利贷这种信用形式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消极的。答案D[思维建模]论述类文本4字解题法1.读——粗读全文,整体把握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论述对象、文本思想内容和主要观点。只有了解了文本内容,才能在解题时根据具体的选项找到对应区间,找到原文中相应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对比。2.审——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审清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如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3.找——准确查找,确定区间选项的内容一般都来自原文,所以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对应的语句,要找准确,找全面,不可遗漏。有时对应的语句可能不止一处,但一般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要仔细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内容。如果确实不止一处,则要进行整合,使之相互补充。4.比——对照分析,判断正误对照原文,仔细、全面地分析选项,包括选项中所用概念或词语的内涵、外延或意义,事物存在的状态(必然、可能),条件的类型(充分、必要、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语意的轻重,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等。对比之后,自然会发现选择项与原文存在的差别。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题,先将那些明显的或把握大的错项排除在外。如果仍有个别选项拿不准,可以反复揣摩,并与原文反复对比,结合文意进行判定。二、题文比对的2种解法选择题的选项内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基本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其转述方式大体上有三种形式:角度1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句进行重新表述,即换一种说法的转述方式。转换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因果倒置、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换等。【对策】

①判断语句关键词是否改变;②判断成分搭配或句间关系是否改变。角度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对策】

①判断选项本身内容是否符合原文语意;②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问题角度),即选项中的材料是否能证明文中的观点或结论。角度3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是指将原文具体的表述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高度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将其重新组织成相对短小的句子。【对策】

①判断主体或论述角度是否一致;②判断词语关系与原文是否一致;③判断关键词是否转换;④判断是否符合原文语意或作者意图。[即学即练]请比较下列题目中的选项和原文内容,说说选项采用了何种转述方式,并作比对分析。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

)【选项表述】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原文表述】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源自第3段)【转述方式】________________【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转述方式:同义变式转述比对分析:原文的主体是“宋代社会”,整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而选项变换了主体,变成“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但仍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以此项符合原文意思。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

论悲剧的一项是(

)【选项表述】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原文表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源自第1段)【转述方式】________________【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转述方式:具体式转述比对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具体式转述。原文表达的是一个抽象的概括性的观点,选项是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出现的。原文就“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3.(2014·天津卷)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

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表述】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原文表述】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源自第3段)【转述方式】________________【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转述方式:概括式转述比对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式转述。原文是一个复杂的长句子,选项将其中的重点信息概括总结,提炼成了一个短小的单句。要判断选项正确与否,就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根据原文中“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可知,选项的前半句“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是正确的;根据“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可知,选项的后半句也是正确的。所以,这个选项表述正确。角度1比对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比对词语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方向范围、程度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会、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整体(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混淆范围以偏概全时间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混淆时态指代词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偷换概念指代有误是非词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即学即练]用“比对词语”法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1.选项:(2015·浙江卷第9题A项)作为比内部言语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原文:只有在考查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相关信息出现在第1段末句和第2段首句,这两个句子中都出现了代词“这”,推断两个“这”字的指代内容可知“这个更内在的层面”指的是“思维本身”,而不是“言语思维”。选项属于偷换概念。2.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

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

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原文: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偷换概念。角度2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命题人常在以下关系上命题关系类型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因果关系选项句与原文相似,比较: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2.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的语句错断为“果”,“果”的语句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第三种情况就是选项与原文的结果一样,但选项把原因给换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假设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或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把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无中生有不合逻辑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两个分句间或是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是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不符合逻辑;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如:一……一……、不是……而是……(表并列);或:虽然……但是……等。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系。[即学即练]请比对下列选项和原文中句子的关系,判断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3.(2015·浙江卷第9题C项)选项: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原文:每种思维都创作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思维的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选项的前一个分句出自第3段的开头,后一个分句出自第2段的中间,即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此处属于强加因果。4.(2014·湖北卷第6题D项)选项: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原文: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从原文看,“两大柱石”与“最后根据”两层意思之间用了“然而”,是转折关系。选项强加因果。角度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一般论述类文章依然是议论文,所以就有说理的依据和结论,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章或内容推断方面设题。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比对特征情况诠释思考趋向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的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而不合逻辑。主客倒置比对选项中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无中生有偷换依据或结论[即学即练]用“比对依据和结论”法,判断下列选项正误(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5.(2015·广东卷第13题D项)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选项: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原文: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强调社会结构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在继承前一个社会的某些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的新东西。按这一说法,我们今天的社会基本结构只是继承了唐代的某些要素,而不能说与唐代没有什么不同。结论不成立。6.(2014·辽宁卷第3题B项)选项: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原文: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比对结果:(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对结果:(×)理由:原文作者的观点是“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是“道家”而非选项的“中国哲学”;举“庄子”的论据也是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作者的另一观点是“接近”,而非“属于”。[思维建模]论述类文本解题4要领1.坚持一个原则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培养两种心态(1)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2)仔细。虽说信息全部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3.掌握一个前提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要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4.用好两个方法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以本为本,知能迁移——从教材中寻求解题突破《说“木叶”》(人教版·必修五)阅读《说“木叶”》第4、5段,完成下面的题目。要求联系本节所讲的知识判断出答案项的错误类型。1.对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B.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也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C.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D.正因为“木”具有“木质”的特征,所以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也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解析C项,张冠李戴。C2.对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不是严密的概念,而是具有暗示性的艺术语言,但这种暗示性是潜在的,稍不留心就会被忽略。B.正因为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对艺术形象的暗示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才让我们更能认识到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C.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能够启发感染读者,让人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意蕴。D.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之所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是因为“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解析B项,因果颠倒。答案

B3.对选文中“树”与“木”的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字影响着我们更多地联想到树干,“叶”字却容易让人联想到密密层层的浓荫。B.“树”的形象较为饱满繁茂,“木”的形象较为疏朗空阔。C.“木”本身就仿佛含有落叶的因素,“树”则与饱满的“叶”的形象一致。D.“树”字在使用时往往被“叶”代替,而“木”字却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解析D项,是非混淆。答案

D4.从选文提供的信息看,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木叶”这个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