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_第1页
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_第2页
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_第3页
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_第4页
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防护用品的消毒和灭菌技术第一部分消毒剂分类及作用机理 2第二部分热力灭菌法原理及方法 6第三部分化学灭菌剂选择及使用方法 8第四部分紫外线灭菌原理及应用范围 10第五部分臭氧灭菌技术及其优缺点 12第六部分等离子体灭菌机理及特点 14第七部分灭菌过程参数优化原则 16第八部分消毒灭菌后质量评价方法 18

第一部分消毒剂分类及作用机理关键词关键要点化学消毒剂

1.以化学物质为有效成分,通过与微生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杀死或灭活。

2.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真菌都有效。

3.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次氯酸钠、戊二醛、过氧化氢等。

物理消毒剂

1.利用物理因素如高温、紫外线、超声波等,对微生物产生破坏性作用。

2.物理消毒剂一般具有选择性杀菌作用,对不同的微生物杀灭效率不同。

3.常用的物理消毒剂包括高压蒸汽、煮沸、紫外线灯等。

消毒剂的作用机理

1.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

2.损伤微生物细胞核中的DNA或RNA,干扰其代谢活动。

3.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破坏微生物所需的酶或其他关键分子。

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1.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杀菌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稀释、浸泡或喷洒。

3.定期更换或补充消毒剂,以维持其有效浓度。

消毒剂的毒性和安全性

1.化学消毒剂大多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注意防护措施。

2.某些消毒剂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有毒副产物,需注意其安全性。

3.密闭环境中使用消毒剂时,需做好通风措施,避免工作人员吸入有害气体。

消毒剂的新发展

1.纳米材料和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增强消毒剂的杀菌效率和广谱性。

2.缓释消毒剂技术的研发,延长消毒剂的有效作用时间。

3.无毒环保消毒剂的探索,降低消毒剂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消毒剂分类及作用机理

消毒剂是用于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化学物质或物理方法。根据其作用机理,消毒剂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别:

#氧化剂

*作用机理:通过氧化微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常用类型:

*次氯酸钠(漂白剂)

*过氧化氢

*臭氧

*二氧化氯

#卤素

*作用机理:卤素分子与微生物细胞膜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并导致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死亡。

*常用类型:

*碘

*溴

#醇类

*作用机理:醇类分子与微生物细胞膜脂质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膜结构破坏和溶解,导致细胞死亡。

*常用类型:

*乙醇

*异丙醇

*丁醇

#酸

*作用机理:通过降低pH值,变性微生物细胞内蛋白质和酶,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常用类型:

*盐酸

*乳酸

*醋酸

#碱

*作用机理:通过升高pH值,水解微生物细胞壁和膜,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常用类型: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

*氨

#季铵盐

*作用机理:季铵盐分子与微生物细胞膜磷脂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并导致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死亡。

*常用类型:

*氯化苯扎氯铵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二溴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

#酚类

*作用机理:酚类分子与微生物细胞膜脂质相互作用,破坏细胞膜并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导致细胞死亡。

*常用类型:

*苯酚

*甲酚

*对氯间二甲苯酚

#过氧化物

*作用机理:过氧化物释放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微生物细胞膜和细胞器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反应,产生过氧化脂质,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

*常用类型:

*过氧化苯甲酰

*过氧化氢

#金属离子

*作用机理:金属离子与微生物细胞壁和膜中的蛋白质和酶结合,破坏其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常用类型:

*银离子

*铜离子

*锌离子

#物理方法

*作用机理:通过物理方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如:

*紫外线(UV):UV光破坏微生物DNA和RNA,阻止复制和生长。

*热力:热力破坏微生物细胞壁和膜,导致细胞死亡。

*过滤:过滤去除微生物,防止其传播。第二部分热力灭菌法原理及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热力灭菌法原理及方法】

1.热力灭菌法的原理是利用湿热或干热杀灭微生物。

2.湿热灭菌法利用饱和蒸汽在压力条件下渗透微生物细胞,造成细胞内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达到灭菌目的。

3.干热灭菌法利用热空气的高温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使微生物蛋白质氧化变性、脱水,达到灭菌目的。

【灭菌条件】

热力灭菌法原理

热力灭菌法是一种利用高温杀灭病原体的灭菌方法。其原理是:高温会导致微生物蛋白质变性、酶失活,进而破坏其代谢和繁殖能力,最终导致微生物死亡。

热力灭菌方法

热力灭菌法包括以下三种主要方法:

1.干热灭菌法

*原理:利用热空气作为灭菌介质,通过热传递对物品进行灭菌。

*方法:物品置于加热箱中,在160-180°C下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

2.湿热灭菌法

*原理:利用饱和水蒸气作为灭菌介质,通过热传递和水蒸气凝结释放潜热的双重作用杀灭微生物。

*方法:物品置于压力蒸汽灭菌器中,在121°C和1.1-1.2个大气压下保持15-30分钟。

3.过热蒸汽灭菌法

*原理:利用温度高于100°C的过热蒸汽作为灭菌介质,增强灭菌效果。

*方法:物品置于过热蒸汽灭菌器中,温度范围为125-140°C,压力范围为0.2-0.5个大气压,保持时间为5-25分钟。

热力灭菌法的优点

*杀菌效果可靠,能有效杀灭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

*操作方便,灭菌过程自动化程度高。

*设备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热力灭菌法的缺点

*对热敏感物品不适用,高温会损坏物品性能。

*杀菌时间较长,会延长灭菌周期。

*灭菌后物品需要干燥处理,避免残留水分影响物品质量。

灭菌条件的选择

选择appropriate灭菌条件取决于以下因素:

*物品种类:不同类型的物品具有不同的耐热性,需要选择合适的灭菌温度和时间。

*病原体种类:不同病原体的耐热性不同,需要根据目标病原体的耐热性确定灭菌条件。

*灭菌设备:不同灭菌设备的灭菌能力不同,需要选择与所用设备相匹配的灭菌条件。第三部分化学灭菌剂选择及使用方法化学灭菌剂选择及使用方法

化学灭菌剂作为防护用品灭菌的重要手段,其选择和使用需遵循严格科学的原则,以确保灭菌效果和安全性。

化学灭菌剂的选择

灭菌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灭菌谱:对目标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安全性: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包括刺激性、毒性、腐蚀性等。

*经济性:采购和使用成本。

*适用性:与待灭菌物品的相容性,避免产生腐蚀、变色等不良反应。

*使用方便性:操作简便,无特殊储存和配制要求。

常见的化学灭菌剂

*戊二醛:广谱灭菌剂,对细菌、病毒、真菌均有效。但有刺激性,存在致敏风险。

*甲醛:强效灭菌剂,可用于低温灭菌。但有毒性,需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剂,能穿透包装灭菌。但有毒性,残留时间长。

*过氧乙酸:杀菌迅速,可用于表面消毒。但腐蚀性强,需要稀释使用。

*次氯酸钠(漂白水):低成本,对细菌有效。但腐蚀性强,需要稀释使用。

化学灭菌剂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应严格遵循厂家说明,常见步骤如下:

1.准备灭菌剂:按规定比例稀释灭菌剂,确保浓度准确。

2.浸泡或擦拭:将防护用品浸泡在灭菌剂溶液中或用浸泡过的纱布擦拭。

3.浸泡或擦拭时间:根据目标微生物和灭菌剂类型,确定合适的浸泡或擦拭时间。

4.冲洗:用无菌水彻底冲洗防护用品,去除残留灭菌剂。

5.干燥:用无尘环境自然风干或使用无尘干燥箱,确保完全干燥。

灭菌效果验证

灭菌效果验证至关重要,可采用以下方法:

*无菌培养:将灭菌后的防护用品接种在无菌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孢子试纸:使用含有特定孢子的试纸,放置在灭菌过程中,灭菌完成后取出试纸接种培养,观察孢子是否被灭活。

*生物指示剂:将生物指示剂放置在灭菌后的防护用品内,灭菌完成后取出指示剂孵育,观察指示剂是否变色或产生了生长,以示灭菌效果。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灭菌剂溶液应放置在安全通风的地方,避免接触皮肤或眼睛。

*废弃的灭菌剂溶液应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定期对灭菌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灭菌效果和安全性。第四部分紫外线灭菌原理及应用范围紫外线灭菌原理

紫外线(UV)是一类波长范围为100~400nm的电磁波,可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100~280nm)三个波段。其中,UVC波段的紫外线对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UVC紫外线通过破坏微生物DNA和RNA分子,使其失去繁殖和代谢能力,从而达到灭菌效果。当UVC紫外线照射到微生物表面时,会被微生物细胞内的核酸吸收,导致其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断裂,破坏核酸结构,进而抑制微生物的复制过程。

紫外线灭菌的应用范围

紫外线灭菌技术在医疗、食品加工、制药、水处理等领域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的消毒灭菌:

*医疗器械灭菌:紫外线灭菌可用于灭菌各种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导管、呼吸机等,以防止术中或术后感染。

*空气消毒:UVC紫外线可用于对空气进行消毒灭菌,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有效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表面消毒:紫外线灭菌可用于对物品表面进行消毒,如手术台、病床、实验台等,灭杀表面附着的致病微生物。

*水处理:紫外线灭菌可用于杀灭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保障饮水安全。

*食品加工:紫外线灭菌可用于对食品进行表面消毒,如水果、蔬菜、肉类等,有效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延长保质期。

*制药行业:紫外线灭菌可用于对洁净室、生产设备、药品原辅料等进行消毒灭菌,以满足制药行业的无菌生产要求。

应用注意事项

使用紫外线灭菌技术应注意以下事项:

*UVC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和眼睛有伤害,因此使用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紫外线灭菌只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无法穿透物品内部,因此需要确保物品的每个表面都能暴露在紫外线下。

*紫外线灭菌效率受紫外线强度、照射时间、距离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的影响。

*紫外线灯管使用一段时间后,紫外线强度会衰减,因此需要定期检测和更换灯管。第五部分臭氧灭菌技术及其优缺点臭氧灭菌技术

臭氧(O3)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气体,具有广谱杀菌作用,能杀灭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等微生物。臭氧灭菌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消毒技术,因其不产生有害残留物且穿透力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和工业等领域。

灭菌原理

臭氧灭菌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实现:

1.氧化分解:臭氧分子与微生物细胞壁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反应,将其氧化分解,导致细胞膜和细胞器破坏。

2.自由基作用:臭氧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使微生物无法繁殖。

优缺点

优点:

*广谱杀菌:臭氧对各种微生物均具有杀灭作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

*穿透力强:臭氧为气体,可以自由扩散,能穿透缝隙和死角,实现全方位的灭菌效果。

*无残留:臭氧在灭菌过程中分解为氧气,不产生有害残留物,避免二次污染。

*环保:臭氧是一种天然气体,无毒、无害,灭菌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缺点:

*腐蚀性强:臭氧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金属、橡胶和塑料等材料有腐蚀作用。

*半衰期短:臭氧在常温常压下的半衰期约为20分钟,需要连续供气维持灭菌效果。

*浓度控制困难:臭氧的浓度对灭菌效果至关重要,过低会影响灭菌效果,过高会产生刺激性气味和健康危害。

*对人体有害:高浓度的臭氧对人体有害,可引起呼吸道刺激、头痛和恶心等症状。

应用范围

臭氧灭菌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医疗机构:手术室、病房、医疗器械等

*食品行业:食品加工厂、仓库和包装材料

*工业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纺织品和药品生产

*公共场所:学校、办公室、交通工具和公共区域

灭菌工艺

臭氧灭菌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密封封闭:将需要灭菌的物品放入封闭的空间中,并密封所有缝隙和通风口。

2.臭氧发生:使用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并将其输送到封闭空间内。

3.灭菌:维持一定浓度的臭氧气体在封闭空间内停留足够时间以达到灭菌效果。

4.通风排放:灭菌结束后,打开通风口将臭氧气体排放至室外。

5.浓度监测:在灭菌过程中和灭菌后监测臭氧浓度,确保达到灭菌要求。

臭氧灭菌的灭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臭氧浓度、温度、湿度、灭菌时间和灭菌空间的密闭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灭菌工艺,以确保达到最佳灭菌效果。第六部分等离子体灭菌机理及特点关键词关键要点【等离子体灭菌原理】

1.等离子体是一种由电子、离子、自由基和原子组成的电离气体,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性,能破坏细胞壁和核酸,实现灭菌效果。

2.等离子体灭菌技术通过电场或微波激发气体形成等离子体,对灭菌物品进行直接处理,灭菌速度快,效率高。

【等离子体灭菌特点】

等离子体灭菌机理及特点

等离子体灭菌机理

等离子体灭菌是一种利用不稳定的等离子体态物质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等离子体是一种由带电粒子(离子、电子)、中性粒子(原子、分子)、自由基和紫外线组成的物质状态。在高压或射频激发下,空气或其他气体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灭菌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紫外线灭菌:等离子体产生的紫外线可以穿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核,破坏其DNA和RNA的结构,导致微生物死亡。

*活性氧自由基灭菌:等离子体中的活性氧自由基,如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这些自由基可以攻击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导致微生物失活。

*质子轰击:等离子体中的质子可以高速轰击微生物,破坏其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微生物死亡。

*电场作用:等离子体中强大的电场可以扰乱微生物的细胞膜电位,导致微生物死亡。

等离子体灭菌特点

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广谱性:等离子体灭菌对细菌、病毒、真菌、芽孢和大多数有机物都有良好的灭菌效果。

*快速性:等离子体灭菌时间短,通常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灭菌过程。

*低温性:等离子体灭菌温度一般低于50℃,不会损坏热敏物品。

*环保性:等离子体灭菌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或有害副产物,符合环保要求。

*可穿透性:等离子体可以穿透包装材料,对包装内的物品进行灭菌。

*低残留性:等离子体灭菌后,物品表面残留的活性氧自由基很快就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无害的物质。

等离子体灭菌应用

等离子体灭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食品包装、电子产品、航空航天材料、制药工业等领域。

等离子体灭菌的局限性

等离子体灭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对某些材料有影响:等离子体灭菌可能会对某些塑料、橡胶和金属材料造成轻微的腐蚀或变色。

*灭菌空间受限:等离子体灭菌需要在密闭空间中进行,灭菌空间的容积和形状会影响灭菌效果。

*操作复杂性:等离子体灭菌设备的操作过程相对复杂,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第七部分灭菌过程参数优化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灭菌温度优化

1.灭菌温度应根据被灭菌物品的耐受性、杀菌谱和灭菌时间来确定。

2.针对不同微生物,需要选择合适的灭菌温度。例如,革兰氏阳性菌对热更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对热更耐。

3.灭菌时间应根据灭菌温度和微生物的耐受性进行调整。温度越高,灭菌时间越短。

主题名称:灭菌压力优化

灭菌过程参数优化原则

1.微生物灭活的原理及特性

*热力灭菌:通过高温破坏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其失活。

*化学灭菌:利用化学试剂与微生物细胞成分发生反应,破坏其结构或抑制其代谢。

*放射灭菌:利用高能射线穿透微生物细胞,破坏其DNA和RNA,抑制其复制。

2.优化灭菌参数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确保灭菌过程能够安全有效地灭活目标微生物。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灭菌效果的前提下,优化灭菌时间和用量,降低成本。

*安全性和兼容性原则:选择的灭菌方法应安全、无毒,不损坏物体或仪器。

*可验证性原则:灭菌过程应可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一致性。

3.影响灭菌过程的参数

温度:

*热力灭菌的温度越高,灭菌时间越短。

*对于细菌芽孢,灭菌温度通常为121-134°C。

时间:

*灭菌时间取决于温度、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特定温度下,灭菌时间遵循一级动力学模型:logN=-kt,其中N为存活的微生物数量,t为灭菌时间,k为速率常数。

浓度:

*化学灭菌剂的浓度越高,灭菌效果越好。

*不同微生物对化学灭菌剂的敏感性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浓度。

湿度:

*热力灭菌过程中,湿度对灭菌效果至关重要。

*干热灭菌需要低湿度环境,而湿热灭菌则需要高湿度环境。

辐射剂量:

*放射灭菌的辐射剂量越大,灭菌效果越好。

*对于细菌芽孢,通常需要25kGy以上的剂量。

4.灭菌过程参数优化方法

实验法:

*采用不同灭菌参数进行实验,确定最佳组合。

*监测微生物存活率,并使用验证方法确保灭菌效果。

数学模型法:

*建立微生物灭活数学模型,基于动力学原理优化灭菌参数。

*模型参数可通过实验数据进行校准。

经验法则:

*借鉴以往经验和文献数据,选择合适的灭菌参数。

*对于不同物质和微生物,可能需要进行微调。

5.优化过程中的验证和监控

*生物指示剂:使用已知微生物量和抗性的生物指示剂,作为灭菌过程的监测手段。

*化学指示剂:使用可变色的化学指示剂,反应灭菌过程中的特定物理或化学变化。

*过程验证:定期验证灭菌过程的有效性,确保其可重复和一致。第八部分消毒灭菌后质量评价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消毒效果评价

1.检测消毒剂残留量: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方法,确定消毒剂在消毒物表面的残留浓度,以评估消毒效果的持续性。

2.培养灭活微生物:在消毒物表面接种已知微生物,经消毒处理后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以确定消毒剂的灭菌能力。

3.ATP检测:腺苷三磷酸(ATP)是所有活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能量分子,通过检测消毒物表面ATP的含量,可以评估消毒效果的全面性。

灭菌效果评价

防护用品的消毒灭菌技术

消毒灭菌后质量评价方法

消毒灭菌技术的有效性对防止医院感染至关重要。为了确保消毒灭菌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必须对处理过的防护用品进行质量评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消毒灭菌后质量评价方法:

化学指示剂

化学指示剂是一种包含化学物质的装置,该化学物质在特定的消毒或灭菌条件下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些指示剂被放置在受处理物品中或其表面,以监视消毒灭菌过程。如果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表明消毒灭菌过程已充分,则认为该物品已有效处理。

生物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含有耐消毒灭菌微生物孢子的装置。该装置被放置在受处理物品中或其表面,以验证消毒灭菌过程的杀菌力。如果在处理后没有检出活的孢子,则认为该物品已有效处理。

USP灭菌验证测试方法

美国药典(USP)提供了一些验证灭菌过程的测试方法,包括:

*D值法:该方法通过暴露受处理物品于已知浓度的微生物并在不同时间点评估存活率来确定杀菌剂所需的接触时间。

*Z值法:该方法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暴露受处理物品于已知浓度的微生物来确定温度变化对杀菌剂有效性的影响。

ASTM灭菌验证指南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了灭菌验证指南,包括:

*ASTME1113:该指南规定了对医疗器械灭菌过程进行验证的程序。

*ASTME2097:该指南规定了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灭菌后完整性测试的程序。

ISO11138灭菌验证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灭菌验证标准,包括:

*ISO11138-1:该标准规定了辐射灭菌的验证要求。

*ISO11138-2:该标准规定了气体灭菌的验证要求。

*ISO11138-3:该标准规定了蒸汽灭菌的验证要求。

其他质量评价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使用其他质量评价方法,包括:

*目视检查:检查消毒或灭菌物品是否有破损、污渍或残留物。

*无菌测试:通过培养处理过的物品样本来检测是否有活的微生物。

*残留物测试:检测消毒或灭菌剂的残留物是否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选择最合适的质量评价方法取决于消毒或灭菌方法、受处理物品的类型以及所需的安全级别。通过实施适当的质量评价程序,医疗机构可以确保已处理的防护用品符合预期的无菌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戊二醛的应用

关键要点:

-戊二醛是一种高级别消毒剂,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广谱杀灭作用。

-戊二醛通常用于浸泡或喷雾消毒,使用浓度为2%,作用时间为30分钟。

-戊二醛的灭菌效果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较高温度和中性pH值下灭菌效果更佳。

主题名称:环氧乙烷的应用

关键要点:

-环氧乙烷是一种气体灭菌剂,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具有广泛的杀灭作用。

-环氧乙烷灭菌用于对耐热物品的灭菌,例如塑料制品、电子设备和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需要使用专门的灭菌设备,灭菌过程包括预真空、环氧乙烷注入、灭菌和通风阶段。

主题名称:过氧化氢的应用

关键要点:

-过氧化氢是一种低级别消毒剂,对细菌和真菌具有杀灭作用。

-过氧化氢通常用于表面消毒,使用浓度为3-6%,作用时间为15-30分钟。

-过氧化氢的灭菌效果受温度、pH值和有机物的影响,在较低温度、酸性pH值和较低有机物浓度下灭菌效果更佳。

主题名称:次氯酸钠的应用

关键要点:

-次氯酸钠是一种低级别消毒剂,对细菌和真菌具有广泛的杀灭作用。

-次氯酸钠通常用于环境消毒,使用浓度为50-200ppm,作用时间为30分钟。

-次氯酸钠的灭菌效果受温度、pH值和有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