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1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2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3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4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高一历史教材解读(中外历史纲要上)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运用地图等形式明确清朝版图的奠定。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客观评价。2.运用教材相关史料,在了解清朝危机表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这些危机对中国造成的深刻影响。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一、鼎盛局面——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时间清朝皇帝、、在位期间。表现,,。盛世之因康雍乾三位皇帝的传统。盛世之因—君主专制的加强制度内容特点意义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雍正时,在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件加强思想控制盛世之因——疆域的奠定开拓巩固边疆方位举措内容东南边疆统一台湾⑴收复台湾:⑵台湾设府:东北边疆抗击沙俄⑴:17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⑵:1689年签订,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它遏制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保障了东北地区的安定。北部及西北边疆平定叛乱⑴1757年,平定漠西蒙古。⑵平定叛乱。加强管理⑴在新疆:设立,总领军政事务。⑵在蒙古:设立、两级单位进行统治。西南边疆管辖西藏⑴确立制度:册封达赖和班禅,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⑵制度。⑶设置:1727年设置,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⑷颁布: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因地制宜内地:督抚制度:督,总督,主管军事;抚,巡抚,主管行政边疆(东北、北部和西部):将军和办事大臣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理藩院意义①现代中国的版图: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二、统治危机的初显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表现⑴资源危机:,资源危机显露。⑵政治危机:,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⑶对外关系: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清政府固守。知识讲解知识讲解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2.君主专制⑴密折制度:官员向皇帝呈送密封报告,不经中转;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⑵军机处:A.设立:雍正年间设立,选亲信大臣协办军务。B.地位: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D.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⑶文字狱: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特别注意】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文字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密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权。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反映。二、疆域的奠定1.东南⑴驱逐荷兰: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⑵统一台湾: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东北⑴沙俄入侵: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雅克萨之战。⑵《尼布楚条约》:1689年,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均为中国领土。3.西北⑴平叛:乾隆帝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⑵治理: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4.西藏 ⑴册封:清初先后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确立中央册封制度。⑵管辖:1727年起,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⑶立法: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法定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边疆统治的特点⑴中央专设机构: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⑵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6.清朝的版图与治理⑴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⑵治理:内地18省,设巡抚、总督;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特别注意】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2.政治危机(1)原因①清朝人口膨胀迅速。②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③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2)表现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闭关自守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这种闭关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难点总结重难点总结重难点01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2、影响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重难点02中国古代统一国家长期发展的原因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典型例题典型例题题型01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A、D两项不符合先秦的史实;分裂动荡未必引发专制,排除B项。从“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可知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答案为C项。题型02清朝中期的时代特征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 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答案A【解析】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官修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为核心的旧体系,改为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A项正确;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版图的奠定,排除B项;地理志编写体系的变化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课后自测课后自测1.清初督抚的设置,基本上仍沿袭了明代的外差制度“因事而设”的特点,定鼎北京之后,督抚的设置由北而南向四周,进一步在控制的疆域内逐渐重建和扩广,拥有了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确立了对布政使、按察使两司的统属关系和对地方的职责。据此可知,清代督抚制度的确立(

)A.构建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 B.削弱了清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导致了地方冗官现象加剧 D.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设伊犁将军;1884年,在新疆建行省,最终确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表明,清朝(

)A.行省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 B.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中央政府与西藏开始交往 D.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军机处自创设伊始就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有官无吏;军机大臣人数很少,只有3~5人,每天日夜值班,能够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奏折文书。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完善了中枢机构 D.削弱了丞相权力4.康熙曾多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以示尊崇。他对佛道及其他民间宗教甚至迷信活动也都采取保护措施。康熙九年,他颁布“上谕十六条”,规定地方官要选年老有德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康熙这些举措意在(

)A.推行三教合一的思想 B.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 C.完善基层的道德建设 D.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5.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时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出奏折制度(

)A.造成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 B.强化了政务运行制度化C.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集权6.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7.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8.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措施东南地区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地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蒙古和新疆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西藏地区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9.从1730年到1911年,陆续有150人担任军机大臣之职,其中满族70人,占总数的46.7%;汉族69人,占总数的46%;蒙古族10人,占总数的6.7%;族籍不明者1人,占总数的0.6%。据此可知,清代(

)A.笼络各族精英参与统治 B.贯彻民族平等政策C.注重提高军机处的效率 D.加强皇权专制统治10.1757年,乾隆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在承德普宁寺内立有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并亲撰碑文“伊犁既归版章,久安善后之图,要焉已定者,讵宜复失也”。碑文中“久安善后之图”是指(

)A.派遣乌鲁木齐都统管理新疆 B.将新疆改为行省派巡抚管辖C.设立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全境 D.派八旗绿营在全疆戍边屯田11.康雍乾时期,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下列不属于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是(

)A.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B.重修长城,防御瓦剌、鞑靼南下C.派驻藏大臣,参与共治西藏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2.顺治元年,清廷仿照明制设四译馆,负责少数民族和周边属国文书的翻译事宜;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又在北京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来为清政府培养通晓俄语的翻译人才;至雍正年间,负责培养拉丁文翻译人才的西洋馆正式成立。这些措施(

)A.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 B.源于对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C.反映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D.体现天朝上国下的文化自守13.明朝末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准噶尔贵族的压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但他们不忘祖国,不顾路遥山阻,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得到康熙帝奖赏。清朝也派官员长途跋涉探望土尔扈特部。这表明(

)①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

②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③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边疆管辖

④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清朝将南海诸岛列入水师的巡查范围。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广东水师副将吴升率水师巡视西沙群岛,“自琼崖,历铜鼓,经七洲洋、四更沙,周遭三千里,躬自巡视,地方宁谧”。清政府的行为(

)A.奠定了施琅收复台湾的坚实基础 B.巩固了东南亚国家与清朝的关系C.反映了政府大力扶持海上的贸易 D.表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15.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族地区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开始建立蒙古族地区与中央的政治联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7.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此后历代都采取措施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